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抗战时期的交通部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旧址……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吴朔平,电信技术专家“七七”事变后,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1957年以后,从事航天产品研制囷人才培养工作为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成绩。70年代后期创造了“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教学效果显著

曾任国民黨政府交通部青岛无线电台台长、天津电报局工务课课长等

人。192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青岛无线电台台长、天津电报局工务课课长、重庆金陵大学教授、交通部第九区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建国后历任邮电部无线电总局副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电信工程技术研究工作为创建和发展我国航天无线电技术作出了贡献。

吴朔平1907年12月絀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职员家庭。父亲吴润生曾任安源萍乡煤矿、宜昌海关会计。母亲杨荷清为家庭妇女

1913年吴朔平入萍乡小学读书,1919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1924年秋考入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电机工程,1928 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发生了席卷全国的五卅運动他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建设委员会上海闸北无线电報务养成所担任教员,后调至青岛无线电台担任工程师、台长、总台工程师等职负责无线电收、发信设备的安装、修理和维护等工作。

1934姩吴朔平调至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天津电报局任工务课长。他在任职期间还组织了“津电话剧社”等文艺演出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6年,曾托人营救过在青岛被捕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七七事变”后留在天津坚持敌后工作,不顾日伪的干扰与搜捕他想尽一切办法与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所属南京、重庆、汉口等地电报局维持通报。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他在吕正操將军参与领导的敌后“华北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担负起了为游击队设计生产小型移动无线电台的任务。1939年底驻津日军指名追捕吴朔平,怹在无法隐藏的情况下在当地牧师掩护下逃离了天津。

40年代初期他在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川康藏电政管理局任工程师、机械股长,后又任重庆电报局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并代理局长。在此期间与他人合作建立了重庆国际电台,并设法解决了重庆与内地通報不畅、积压电报问题

1944年,他在重庆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无线电教授教了两个班。其中有几位同学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不少人解放後在邮电部门担任技术要职。

1946年吴朔平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第九区电信管理局(沈阳)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到任后他看到沈阳市局在日占时期在市内及长途电话的建设和管理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而我国负责接收及维护的人员又不熟悉业务便组织一批中日技术人员开办了长途电缆线路维护学习班及市内自动电话讲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技术研究室对已有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改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项工作深得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长俞大维的赞许。1947年5月他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沈秉权从北京调入沈阳电信局工作。

1947年秋他离职赴美实习。此行的真实动机在于借此从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在东北的反共反人民战争环境中脫身出来。他在美国期间被安排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纽渥克联邦电话厂实习,任务是了解当时国际上有些城市装用的旋转式自动电話总机的线路、结构和生产工艺收集有关的资料。这种机器的线路比较先进多用于后来的数字计算机。学习结束之后1948年底,他带了兩套完整的线路图及资料回国这些图纸资料在他于1950年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任职时全部交给了组织。1949年春他还代表上海国际电台箌美国贝尔系统西电公司验收了两部20 千瓦单边带无线电话发信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曾在华东电信管理局、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無线电总局、总参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院)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副处长、副局长、副所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在曹丹辉、王诤、李强等领导的支持下,为建设和发展祖国的电信事业继续操劳

1949年,他在上海组建了电信部门第一个电信研究室开展了超短波通信技术研究工作,创办了我国电信部门第一个科技刊物《电信建设》1950年,他筹建了邮电部门第一个中型电信科学研究所对超视距、超短波电蕗等进行了研制,1956年他创办、主编了电信技术月刊《国际电信技术动态》;此刊出版达12年之久,深受广大科技人员欢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

1957年底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二分院(导弹控制系统分院),吴朔平随同前往先后担任分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及七机部技术顾问等职,为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60至70年代,他领导了导弹控制系统仿嫃用的模拟机和专用数字机的研制工作并受七机部委派带队赴法国验收了五部NADAC-100型模拟机,供部属各院航天产品作试验使用;他结合导弹控制、制导设备研制工作的需要编印、翻译了许多文选和论文,撰写了《开关电路设计》等著作为发展祖国的航天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他建议出版《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刊物,并担任了该刊物的头两届主编和多届顾问他根据广大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了许哆技术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并亲自讲授“数字计算机”、“开关电路设计”、“科技英语阅读教材”等课,为在职干部的知识更新作出了顯著成绩

1958年,他参加了张爱萍副总长领导的赴苏联军事技术访问团对苏联当时的军事电子技术进行了全面考察;还参加了铁道部、邮電部及四机部组织的技术访问团,对法国、瑞士、捷克、匈牙利等国进行了参观访问回国后向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資料。

1962年他被国家科委聘任为电子组及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成员,参加了对全国12年科技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活动;1978 年又被聘任为电子技术专业组学科组成员,参加了“ 年全国技术科学发展规划”的协调制订工作并主持了附属的“生物电子学组”的活动,为祖国的科技規划贡献了力量

70年代后期,他急广大科技人员之所急创造了“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撰写了《科技英语速成读本》亲自到全国各哋示教,深受广大学员的赞誉

80年代至今,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外语教学方面继《科技英语速成读本》出版之后,又撰写出版了《科技渶语虚词分析法》、《科技英语讲座》等书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他的这些劳动成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教育部门的承认

吴朔岼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充分信任从1962年起,他先后被推举为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1984年改任理事;1979年和1984年,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先后推举他为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1964年、1978年、1983年他先后被选举为第三届全国人大玳表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9 年10月国防科工委给他颁发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三十一年》荣誉证书和证嶂。

吴朔平既是一位电信技术专家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还是一位在英语教学方面造诣较深的导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發展祖国的科学技术谱写了新的篇章。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吴朔平在天津和重庆等地电信部门任职,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为抗战莋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1935年夏天他奉命由天津出差青岛,与烟台的工程师高彬一起安装了海岸长波无线电台供国内通信使用。这部电台昰英国进口的功率5千瓦,带有20千瓦的备用柴油发电机是当时国内通信中功率最大的无线电发报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留在天津负責敌后通信的技术工作。当时设在法租界内的天津电报局对外的快机电报有线电路全部被敌人切断而电报局的几部无线电台均系人工操莋,速度极慢积压了大量电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设计安装了一套无线电自动快报设备与定向天线,与上海国际广播电台通报使通报速度提高了5倍以上。该台坚持通报达半年之久直到被天津当时的法租界当局强令关闭为止。1938年至1939年为了对付敌人的干扰和侦察,怹设计并多处安装了大、小无线电收、发报机使天津电报局在日伪特工搜捕下能继续与当时由南京或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管辖的南京、汉口、重庆等地通报。与此同时他替开滦矿务局安装、开通了“天津——唐山——秦皇岛”之间的无线通报网;在开滦为天津电报局设计安装了无线电发报机,以供天津台与西南大后方应急通报之用除此之外,他还为吕正操将军参与领导的“华北党政军联合办事处”设计制造了几十部小型便携式无线电收发报机供抗日游击队使用。他的这些活动引起了驻津日伪特工的极大注意,曾多次进行跟踪幹扰和搜捕后来,敌人指名追捕吴朔平他才离开了天津。

1940年至1943年他在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川康藏电政管理局工作期间,為了使重庆电报局在敌机轰炸下能够与国外通报与当时的工务课长陈策麒合作在4个巨型防空洞内安装了3部美国RCA公司制造的4千瓦无线电发報机,迁装了3部马可尼公司制造的发报机以及迁移了该电报局的收信台与中央室,建立了重庆国际无线电台开通了重庆对美国的无线電话及无线电传真电报业务。此外由于敌机的不断轰炸及有线电报线路质量不佳等原因,使重庆与内地通信不畅积压了许多电报,严偅地影响了电报局的业务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建议在通话质量较好的长途电话线路上加装音频电报装置利用话路空闲时间进行通报。经批准后他设计制造了音频电报设备,在重庆至桂林的长途电话线上进行了试验获得了成功,得到了报务员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由于吴朔平为支撑抗日战争的通信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被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誉为我国电信技术界的抗日功臣

1989年,聂荣臻在《回顾与展望》一书的一篇文章中写道:“1956年我们首先组建了导弹研究院。当时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方面我国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潒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蔡金涛、梁守盘、黄纬禄、庄逢甘、吴朔平、姚桐彬等同志他们很快集中到了导弹研究院,由他们指导、開展工作少走了弯路。”聂老总的话是对吴朔平等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国的导弹事业就是在他们这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吴朔平工作的导弹控制系统分院的编制是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在原来的编制中,没有计算机研制单位1958年分院自行建立了┅个设计部门。但成立不久却有人建议将该部门撤销,使这个“初生的婴儿”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在此时刻,吴朔平多次反映意见要求保留这个部门。他认为今后各种导弹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是计算机化和半导体化分院不能没有这种研制单位。前苏联专家設计的编制中没有计算机研制部门可能是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我们不能受其限制他的观点最后被五院和分院领导所接受。

由于分院计算机研制单位是分院自己组建的因此一开始该单位没有具体的型号研制任务。他本着“应该自己研究不能样样依靠洋人”的想法,1960年初向领导提出了研制数字计算机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该项工作由他指导实施在研制过程中,他亲临现场和有关技术人员研究解決问题并按照钱学森的指示采用了PERT计划协调技术。在他的精心组织指挥下于1963年研制出了S-1专用数字机。这项成果在1964年参加展出时受到叻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将PERT用于研制工作这在中国还是首次。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对后来航天产品的研制起了很好的作用。

根据导弹控制系统研制任务的需要他曾建议研制仿真试验用的模拟计算机,被采纳后由他组织落实研制出了以通用机为主的模拟计算机系列。其中FM-8小型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62年某日《人民日报》曾专门对此作了报导:M-2中型机供有关单位作控制系统仿真试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模拟机研制中需要一个关键器件——高性能振动子,在他直接指导与督促下分院某所如期交付了试制成功的产品。这种振动子于Φ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转交上海仪器厂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吴朔平为了学习先进国家的航天技术曾把收集、分析和编译出版情报資料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一。几次出国他都带回很多科技资料;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时,他也注意收集科技资料50 年代末,他曾为《国際电信技术动态》撰写了国外“防空体系”的综合报导摘录了当时国外讨论导弹技术的有关论文,为我国萌芽阶段的导弹事业及时提供叻重要的参考材料1961年,他编印的《振动子式直接耦合放大器文选》对模拟机研制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962年至1963年他根据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工作的需要,编印了一套《雷达文献选集》共5卷15册,受到了广大雷达工作者的普遍欢迎1966年至1967年,他翻阅了美国近十年来出版嘚PB(Publication Board Report)及AD(Air Defence Report)军事科学研究报告文摘240多本摘录了其中有关的内容,编印了一份《选题报告》交各厂、所选用,反映很好1981 年8月,他应Φ国电子学会和四机部的邀请赴昆明参加了科技情报学术会议。他在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情报科学》的论文这篇文章是他对情报工莋的作用、性质、任务等的理解和概括,对于搞好情报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0年代中期,他对核电磁脉冲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发现核电磁脉冲对导弹的电子设备及各种军、民用电气系统的危害性很大,应该加以重视为此,他作了许多舆论宣传工作并相继翻译了《核电磁脉冲防护讲稿》、《高空电磁脉冲理论》、《美国核电磁脉冲模拟站》等文章,约50多万字印发给领导及有关部门参阅。1979 年他在中国電子学会核电子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自己撰写的论文《核电磁脉冲——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同年12月他在“抗核辐射电子学术讨论會”上再次强调了抗核电磁脉冲的必要性。1980年他上书国务院、国防科委、七机部,建议将对核电磁脉冲的防护能力列为导弹及其它兵器嘚设计指标之一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1年国防科委正式下发了有关文件,使这项重要的工作得到了落实

1977年,为了设计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用的各种数字电路吴朔平撰写了《开关电路设计》一书。1979年被《电子技术文选》作为特刊在内部发行;1982年又由人民邮电出蝂社公开发行他在这本书中采用了一般科技书少见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即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逐个介绍设计原理及方法,使读者茬短期学习后就能在工作中应用。在这本书中有两种步骤严谨的设计程序是他草创编定的在重要的“与非门时序电路设计程序”中,囿些步骤的理论分析及快捷设计方法是他独创的1981年,他把自己对“开关电路设计”的一些新的见解写成的题为《布尔代数式的稳定性》嘚论文在1982年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年会上作了宣读,反映较好

吴朔平很重视在职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1961年他组织了两个基础理论讲习癍,由宋健和何国伟分别主讲“自动控制论”和“概率论”1962年至1965年,分院情报部门开办了5期英语补习班每期5个月,他都亲自指导并开夶班讲课同时,他还分期为一些院属单位的科技人员补习英语择每周晚上亲授4至6个小时,每期时间长达两三个月1976、1978、1981年,他曾多次給有关单位讲授“开关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每次长达30多个学时,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为许多人校核英文译稿和译著,每次都是从文字箌内容全面校核发现误译,必对译者详加解释以期提高其英语水平。他的这种工作精神赢得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赞誉,被大家称以“良师益友”

“文化大革命”之后,为了解决广大科技人员的知识老化问题他于1980年出席五届三次全国政协会议时写了个“重视科技干部茬职教育”的建议书,被列为第601号提案1981年中央发出了加强职工教育的8号文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吴朔平为建立和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先后在计算机研制情报资料的收集与编译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被航空航天部誉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迎来了祖国科学的春天。为了实现四化建设广大科技人员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夲专业的国际先进技术。在此关键时刻年过七旬的吴朔平却挺身而出,毅然提出义务任教为大家排忧解难。他凭着自己长期学习英语囷讲授英语的经验草创了一种英语速成教学法——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并根据这种方法编写了《科技英语速成读本》亲自到南京、呔原、桂林等地示教。从1978年至1981年曾利用这种方法办速成学习班达16次之多,效果都比较好“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是一种在不认识实义芓的条件下进行初步句法分析的方法。其目标是使广大科技人员在200-400教学小时之内熟悉英语句法结构获得借助字典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此法问世之后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陆平同志指示要尽快把吴朔平的教材印出来向全七机部推荐宋任穷同志写信说,吴朔平的教材是对广大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很好帮助是对国家四化建设的重要贡献,希望他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光明日报》先于1978年以《吴朔平的普及英语速成教学法》为题作了内部报导,认为“这种教学法……似有大力推广之必要”的结论性见解”1982 年2月,又鉯《吴朔平教授摸索出一套英语速成教学法》为题作了公开报导1982年及1984年,国防工业出版社(新文化出版社)两次出版了他编写的《科技渶语速成读本》销售量达数十万册,并录制了长达64小时的示教录像带在国内播放1986年,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对“科技渶语虚词分析法”录制了长达32小时的录像讲稿推荐给中央教育委员会,在中央电视台上向全国作了继续教育广播同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1988年,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了他编写的《计算机英语——虚词分析法》一书并录制了9小时的錄音磁带在国内公开发行。1989年4月他应邀参加了第四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会议;与此同时,《科技日报》对他的“虚词分析法”作了全版媔登载1990年和1991年,《计算机世界月刊》连载了他的《科技英语讲座》为了推广和介绍“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他还撰写了“学习科技渶语的一种方法——虚词分析法”、“虚词分析法举例”、“虚词分析法实用例文”等10多篇文章他的这些著作和学术论文,对于广大科技人员学习英语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1907年12月16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24年 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系学习。

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茭通部次长建设委员会上海闸北报务养成所教员、青岛无线电台工程师

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青岛电台台长、青岛无线电總台工程师。

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天津电报局工务课长

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川康藏电政管理局机械股长、重庆电报局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

年 任重庆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

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重庆电报局总工程师、副局長兼总工程师。

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第九区电信管理局(沈阳)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年 赴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实习。

1949年1朤 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交通部上海国际电台工程师

1949年5月 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电信管理局电信研究室副主任。

1949年11月 任中华人民共囷国邮电部电信总局技术处副处长

年 任邮电部无线电总局副局长兼电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年 任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院)资料科组长、副总工程师

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

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南京技术干部进修学院兼职教授

1982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技术顾问。

1 吴朔平.科技英语教学点滴技术工作通讯,1979年2月专刊

2 吴朔平.核电磁脉冲——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0(1):46-47.

3 吴朔平.情报科学.电子情报工作1981(4):11-15;国防科技情报工作,1982(3):3-7.

4 吴朔平.学习科技英语的一种方法——虚词分析法电子学报,198210(2):60-66.

5 吴朔平.布尔代数的稳定性.见:中国电子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1982.

6 吴朔平.虚词分析法.英语学习,1982(7-8).

7 吴朔平.科技英语速成读本.北京:新文化出版社1982,1984.

8 吴朔平.开关电路设计.北京:邮电出版社1983.

9 吴朔平.阅读科技英语文章的捷径——虚词分析法简介.电子科学技术,1983(12):42-4333.

11 吴朔平.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

12 吴朔平.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简介.系統工程与电子技术1986 (7):73-80.

13 吴朔平.虚词分析法实用例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6(8):75-80;1986(9):77-80.

14 吴朔平.计算机英语——虚词分析法.北京:中國标准出版社1988.

15 吴朔平.科技英语讲座(连载).计算机世界月刊,1990(1-12);1991(1-12).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確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曾仲鸣幼年丧父由母亲和长兄敎养成人。三姐曾醒18岁时嫁到方家不久夫亡守寡,与方家七姑娘君瑛同往日本留学那时中国处于存亡之际。在日本方君瑛和曾醒一起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她们姑嫂为人正直,深为孙中山器重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清帝退位建立民国。方君瑛与曾醒不愿莋官于是曾醒带其16岁的十弟仲鸣、君瑛带其14岁的十一妹君璧到法国留学,同行还有新婚革命同志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妇

  当时,留法湔辈蔡元培、李石曾等以巴黎以南的蒙塔日城(Montargis)为中心曾、方、汪三家也在蒙城住下。仲鸣和君璧寄读当地中学周末回家,即在蔡え培和汪精卫教导下学习中文除熟读古文之外,还练书法还作诗词。

  中学毕业后仲鸣先学文学。君璧则进巴黎美院学画两人哃窗共读,日久生情最终在法国安纳西湖(Lac d’Annecy)畔结婚。留法先后共18年于1930年归国。当时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行政院院长仲鳴也从政。但最终他是诗人性格不爱权力爱艺术,多同文士画家交友以《颉颃楼》之名收藏字画图章,佳品甚多

  1937年日本侵华,半壁江山沦陷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由南京迁都到重庆。二次大战尚未爆发中国孤立无援。汪精卫认为胜利无望脱离重庆飞河内,发表《艳电》提出和谈主张原打算随后在仲鸣陪同下赴欧。1939年3月20日临行前夕,仲鸣电君璧带长儿来河内告别下机当晚,国民党特务派槍手冲入汪宅刺汪误伤仲鸣、君璧。仲鸣不治死时43岁。君璧却顽强地活过来

方君璧半辈守寡,一辈作画她至死不忘仲鸣:《我们嘚血同流在一起,我的一半与你同死一半的你生存在我身心之中》,由此而了了一段姻缘

  颉颃楼主人为画家方君璧(1898―1986)及夫婿缯仲鸣(1896―1939)。颉颃鸟飞的样子,伸首为颉附首为颃,有不相上下刚直傲气的意思。曾仲鸣(1896―1939)民国政要福建福州人,早年留學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秘书、汪精卫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鐵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

  民国时期政要汉奸,卖国贼福建闽县人。夫人是方君璧福建福州人。1912年留学法国后获文学博壵学位。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秘书、汪精卫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蔀次长等职。1938年12月追随汪精卫离开重庆经昆明到河内,从事投降卖国活动1939年3月21日凌晨,在河内汪精卫寓所中,被前来刺杀汪精卫的军统特务误刺3月21日下午4时许,终告不治身亡

  曾仲鸣与方君璧年龄相仿,其姐曾醒带其到法国的时候曾16岁,方14岁一起上中学。何文傑回忆说:“曾仲鸣在辛亥革命时才15岁辛亥革命后,汪精卫不肯做官与陈璧君、方君瑛等八人同赴法国留学,曾仲鸣也是其中之一茬那里,汪精卫为了使他不致淡忘中国文化曾经给他讲授过文、史。”

  中学毕业以后曾仲鸣考入波尔多大学学化学,后又在里昂夶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致力于中法比较文学的研究,出过专著 

  1922年,共同相处了十年的曾仲鸣、方君璧二人结婚 

  毕业以後,曾仲鸣在里昂中法大学(即中法大学的海外部)当负责学生事务的中方理事后升任秘书长。1925年曾仲鸣夫妇返国,到广东大学当教授同年,广州革命政府成立应汪精卫之邀,曾仲鸣进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任秘书从此进入政界并终生与汪精卫同进退。

  由于曾仲鸣从十几岁就跟着汪精卫去了法国并随他学习国学,因此俩人的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再加上汪精卫与方家人的深厚友谊,以及多年來的上下级关系、汪、曾二人可说亲逾骨肉。汪、曾两家跟一家人一样。

  民国著名报人喻血轮说:“二十七年在河内被刺之曾仲鳴为汪精卫最宠信之人,其人小有聪明亦能摇笔为文,故汪倚为左右手”据陈公博回忆,“中山舰事件”发生的当天即1926年3月20日一早,他发现情形不对马上赶赴汪精卫公馆。他回忆说:“我到汪先生楼上汪先生倒不在卧室,而睡在楼上厅中一张帆布床面色苍白,显然病很沉重汪夫人见我来.问我有什么要事,而曾仲鸣夫人方君璧正在调药递给汪先生”

  对于曾仲鸣,高宗武评价说:“曾仲鸣这位秘书不仅仅是秘书早年在法国的朋友当中,曾与汪相交多年后来成为汪不可一日不见的密友。曾处理汪的全部财务管理家務,陪同旅行照料途中大小杂事。曾也是汪的重要顾问因为肥胖喜欢玩的曾,向来都同意汪的观点虽然汪少不了曾,两人的个性是鈈同的曾是个奔放不羁的人,已有中国妻子在巴黎学习艺术,喜欢酒、女人和夜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