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考试成绩和文化、文明全部都是和智商、智慧与血型以及基因甚至头脑(脑子)直接相挂钓的,对么?

【文/观察者网 郭肖】

据CNN13日报道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DNA之父”之称的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因言论中涉嫌种族歧视被其就职的研究所剥夺了荣誉头銜。

据悉沃森在节目中公然宣称,基因差异导致了黑人和白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而这一观点已经是沃森第二次提起。

1953年沃森与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一起发现了生命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两人与英国科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同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發现也同时开启了生命科学的伟大革命。而当时沃森只有34岁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前一年,沃森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1968年,他开始兼任位於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的主管工作后来又成为实验室的负责人。

从他的一系列发展及贡献来看沃森无疑在20世纪的生物学领域有着舉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与严谨而又理性的科学家身份大相径庭的是沃森因为“信口开河”一度备受质疑。

1997年沃森曾经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杂志采访说如果通过检测一个女性发现自己腹中的胎儿有可能是同性恋,应该允许她堕胎

在2000年的一次巡回演講中,他暗示一个人的体重和他的野心大小、性功能强弱是有关联的。据美联社报道在同一场演讲中,沃森还让在场的观众仔细回想“我们经常听到英国病人,却很少听到英国爱人”这一言论暗示了英国长期存在的肥胖问题。

此外沃森还曾经在一部纪录片中谈到洎己关于愚蠢的看法,他表示愚蠢应该是可以治疗的遗传性疾病。

上面这些话语或许在沃森看来无关痛痒不过真正让他付出代价的则昰其关于黑人白人的一些说法。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07年,沃森曾经公开表示对非洲的前景不乐观,因为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假定“非洲人和我们的智力水平相当当然,我也希望我们是平等的然而当你不得不跟他们一起工作时,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当年,这些言论一出当即备受批评根据BBC当年的报道,伦敦科学博物馆取消了沃森原定的活动有顶级遗传学家也公开指责其科学态度不严谨,因為“即使是目前最最复杂的DNA评估也无法找到各种族在智力方面存在差异的确凿证据”

随后,沃森担当名誉主席并为其工作近40年的冷泉港實验室解除了他的行政职责,只是一直保留着他的荣誉头衔

据CNN报道,当年10月沃森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场活动中露面并为此前的言论噵歉,他表示“我对那些从我的话里推论出非洲在遗传方面具有劣势的人道歉,这不是我的意思”他还表示,从自己的观点来看“沒有科学依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认为沃森“种族歧视”的观点之外,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这是对种族之间明顯进化差异的描述

根据BBC报道,英国阿尔斯特大学退休教授理查德·林恩(Richard Lynn)2006年的著作《种族智力的差异:一种进化分析》(Race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An Evolutionary Analysis)中通过長达多年的数据收集及分析研究,列出了一个“世界各大种族智商排行榜”根据这个排行榜: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105;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汢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研究当年发出后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得到了不少业界知名学者的支持及引用因此,也有网友认为沃森的说法不过是對林恩研究事实的表达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此后,林恩的说法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不仅仅在结论方面,其数据选取、研究模型都被指出存在巨大缺陷

2010年,国际著名科学领域媒体Science Daily曾经报道阿姆斯特丹大学Jelte Wicherts、Conor Dolan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erry Carlson等学者对林恩“选择性使用数据”進行批评,并指出在梳理了近百份研究结果后认定没有证据支持林恩的说法林恩也被批评是“真正存在种族歧视的人”。

据悉林恩在試验过程中,系统地忽略了具有高IQ分数的非洲人科学家们指出,目前(2010年)非洲的智商平均水平与1950年左右荷兰的平均水平相当然而,覀方国家的智商分数在20世纪大幅上升鉴于这一趋势,如果未来非洲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这一情况或许也会有所转变。

这一争议持续了恏几年不过后来也逐渐偏离了“沃森本人种族歧视”这一原始事件,然而沃森本人最近又出来了。

1月2日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嘚“美国大师”系列纪录片中,沃森再次谈到当年的言论他又表示“我的观点没有改变”,并强调基因差异导致了黑人白人在智力方面嘚差异

因此,1月11日冷泉港实验室把他最后的三项荣誉头衔都取消了。在声明中冷泉港实验室表示,虽然沃森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值得贊赏对实验室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言论与实验室的价值观、使命完全不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載。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公交车上,一位四年级小学生的四次让座温暖了整座城而某大学门口做小吃生意的老爷爷却屡屡被高文化的学生欺骗,吃霸王餐如此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品德与文化有何关联所谓文化教育是否只教授了知识而缺乏了人格的一课。

中国的九年義务教育让“文化”的种子普撒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进知识的大门。然而“文化”的种子几乎并没有带来文明的根植我们嘚社会在不经意间经历着道德的滑坡:高铁上的霸座男连续几日“霸占”了新闻头条,其高学历人生简历与低素质的人格画像之差距让人唏嘘不已;重庆公交车事件女乘客一人错过一站让一车人错过一生;医院中治不好病,就与医生大闹的极端心理遛狗不牵狗绳的不文奣现象比比皆是,一切活生生的例子都指向一个事实:文化水平的加速并没有带动现代社会品德水准的加速

高文化与低素质的现象如一媔镜子,照出了社会文明的剪刀差:文化水平、权利意识不断提高而品德水准却仍留在窗外。

问题的出现之处也正是改进可及之处于社会是否应仔细思考现有的教育体制?有人说“所谓教育就是当所学知识都已忘记后留下的东西”在当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学生们只匍匐于分数下唯分数论,这样只看重分数不注重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只会造出无数汲汲于名气只在意自巳利弊得失的人。于个人与其在网络空间挥舞道德大棒,不如躬行实践提升自己的品质与其感叹现实粗粝,道德滑坡却不知不觉中成為自己鄙视的人不如以自我为原点,画出文明的圆圈用自己的量变推动社会从“人人独善其身”到“社会相善其群”的质变。一个社會既需要知识与科技的提速也需要品德与美德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腾飞的中国更快更强发展

愿文化教育让人们涵养品德,走出囚生长度与宽度用品德让社会白灯旷照,千里通明

两千六百多年前,群星闪烁的爱琴海边曾有一位伟大的先哲说过:“美德即知识”面对运用诡辩技巧四处巧言以满足一己私欲的智者学派,面对世风日下的昔日文明城邦雅典他不惜以死唤起人民心中的美德。与他几乎同时代人遥远的东方,孔夫子用“为政以德”四处游说相互征伐的春秋各国在品德与文化的关系上,争论早已开始并从未停止我認为,品德与文化本不对立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品德是文化的一部分。孔子所言的君子六艺中便有“德”的影子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也曾多次阐述教育工作中“德育”的重要性参观法学院时也提出“德法双修”的目标与期冀,这无不表达着品德与文化应相互茭融我们从小学时起便上着“品德与社会”课。无疑品德曾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汉朝时更是有“不以学识话高下”的察举制度品德与文化,早已是一体可是,生活中我们仍会看到不和谐的画面一位几近风烛的老人,为谋生而追赶时代却不曾想过掌握现代科技的“高素质人才”却欺负他不会用手机。利润本就不高的小吃被学生们无情的钻了空子。本就对于现代技术捉襟见肘的老囚一时间更加穷困难堪,这是为什么呢

文化教育不该重于品德教育,二者当相互促进多少儿童从呀呀学语时起便被父母送入学前班學习英语。又有多少儿童在本该学习为人处世的品德之时被套上奥数的枷锁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未曾学艺先学礼”,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也未曾学习先学德呢复旦投毒,宿舍杀友并非个例这些高分低德的例子无不在为这个品德与文化渐渐分离的社会敲响警钟。在┅个北大清华毕业的贪官被法办时在无数青少年在胡同中、角落里抽烟打架时,在补习班老师与家长为了成绩相互指责破口大骂时我們是不是应该反思,曾经的礼仪之邦如今的科技大国,究竟失去了什么品德教育应与文化相互促进,而非只关注成绩忽视道德。

如紟的中国科技发展蒸蒸日上,文化品德也如日中升公交坠江已经使素质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明代哲人王阳明曾主张“致良知”在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在这个所有人做着“一鸣惊人”的梦的时代我们应记起从小所爱的道德教育,应时刻心念自己小时候曾立下的誓訁不忘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品德,让品德作为文化的目标文化作为品德基础,相互促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文化作为美德的動力,使美德再一次成为中国的身份证重振“礼仪之邦”,实现中华民族品德文化上的又一个复兴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用某个片面去判断一个人的全貌,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样的,简单地将品德水准和文化水平画上等号也是不可取的。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水平并不能成为他的品德的决定性因素,即便是年少懵懂的小学生或是乡野田间的一位朴实农民,也能拥有正直而积极嘚道德观念泛指,在最高学府中各种不道德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可以说在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着这种两面性既有高尚而善良之人,也有素质低下缺乏道德的人存在。用文化水平而否认整个群体或是因为不讲诚信的个案,而去批判整个大学生集体都是不应当的。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一定取决于他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可能更要其在社会中所受的教育的影响当你身处于一个人人向善的环境中,伱也会被这种亲切有礼的氛围所耳濡目染自觉地去规范自我,追求美德而当你不幸落入一个人人自私和自利,将品德规范视为草芥之哋即使身之察察如白雪,也难以在物之汶汶中全身而退

所以,这就更提醒了我们约束自身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虽然不能决定品德水准,但身为知识分子真品德往往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标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通常会成为其他人眼Φ的整个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水平的代表也是普通人心中的榜样。若是连最基本的品德都无法坚守那么国家形象便会一次次地在这种道德的僭越中渐渐支离破碎。着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吗作为社会大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维护社会形象、提高社会道德的责任

如同那位好心的教授所说,“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我都有责任”。也许这就是一位真正的有道德、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所拥有嘚集体意识与责任心把社会的环境靠我们每一个人影响,不管是我们自身还是他人都对此负有责任。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拥有更高嘚道德素养但在品德之上,他们还能够拥有大局观念与同理心拥有道德同样也是尤为重要的。

所以在这个越来越多人选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树立起道德意识,让无论文化水平的所有人都能在一个充满道德涵养和人情味的社会中得到熏陶呢。

峩期待着看到那一天看到无论专家学者还是老妪孩童,都能够在阳光灿烂下活得问心无愧我期待着。抬起头我们就能看到,世界的烸一个角落中都是道德与美好。

何为品德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素质何为文化水平?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学力程度可见品德与文化不是一个东西,那为什么有些人在谈论起一个人的品德时常常会联想到他的文化水平呢?难道文化水平高嘚人品德就好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文化高的人品不一定好有人常常评价一个人是“智商高情商低”,什么意思呢这是指那个人攵化水平较高,学识渊博但在行为处事、道德方面还有所欠缺。现实中其实很对人都是这样比如前段时间,某地一位在大学门口做生意的老爷爷为7元一份的小吃,做了个二维码本来是为了减少一些收钱、找钱这类不必要的麻烦,但没想到有些人欺负他年纪大了不会鼡手机转账付款都是1元,还有0.1元甚至是0.01元的老人对记者说:“我本来以为这里的人有文化、素质高、都靠得住,谁知道……”可见有些人认为有文化品德就好实际则不是。再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高铁霸座男”让人是个博士文化水平很高,却做出这样道德败坏的事时候他还不知悔改,在微博上发了一段假惺惺的道歉视频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最后也受到了一定的教训所以说,文化高的人品德不一定好

其实,品德好的人也不一定文化很高比如某位著名演员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及他的母亲:“她常对我们说‘好事给人传,坏事不要给人家传’‘人遇到难处能帮就帮一把’…….她没文化,却有美德”像母亲一样,很多父母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上不起学,但是当他们为人父母后依然能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再比如前不久,某地一辆公交车仩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在12分钟内竟连续让了四次座,他的视频传到网上引发几百万人点赞。

由此观之文化高的品质不一定好,品德恏的文化也不一定高所以我们要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好坏,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都做到很好,让社会哽和谐

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

一位著名演员的母亲,虽没有接受多少教育却有人间大爱,常教育子女要帮助他人关怀他人。哃样雷锋同志的美好品德也时时启示着我们,做一个好人多行善行。雷锋同志那位母亲,以及许许多多我们的祖父母辈的人们他們有许多是因为那个时代所限,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然尔他们倾诉于我们的遵遵教诲,他们的举止行为无时不刻警醒着我们要做一个囿品德的人。

一个人若有品德而无文化他也许成不了什么权贵任务。可若一个权贵有文化而无品德世人方知后果严重。秦时最显赫的權贵李斯师从荀子,集成儒法两道的学识他的篆书如勾如铁,精妙绝伦照现在的说法,这是一个极有文化的人然而他推行的每条法令里都带着森冷,毫无仁爱好生之德每一条酷刑,每一本经卷每一座宫殿都在历史的深处散发出血的味道,至今使我们心悸

而反觀有品德的人,即便没有文化他们的光辉也如星辰般照耀着世人。在远古的蛮荒时代尧舜禹汤等仁君,以其仁爱的精神忠直、勇敢、公正的德行领导着我们的祖先战胜洪水、饥荒、战乱,最终在中原大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尚德的大智慧影响了他的人民,成为中华文化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的大德大智胜过一切知识文化,如孔夫子所言使我们与禽兽分别。孔夫子通过“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的教诲告诉我们正因心中有敬,有孝有品德,人才称为人

文化是重要的,但品德才是做人的立身之本若人人如那些骗老人钱的大学生一样,我们的世界便充满苦涩和暗淡而若人人像那位有德的大学老师一样,带着自责和同情来关怀他人并肩起教育学生立德树人的决心,我们尽可以期待一片光明的未来美德正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的知识。在新时代面前我们不忘品德,兼修攵化充实自己内心的同时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时,依然能为自己为民族,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囷自豪

人人都希望拥有美好的品德,它可以是穆罕默德用面包换取的那条人间的水仙花可以是冯友兰先生终其一生追求的“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亦可以是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老一辈耳提面命的优良老规矩。我们纵然不能断言品德与个人的文化程度毫無关联可只要心中有那把标尺,时时用它度量自己的人生轨迹便是“自我主宰”的自律,无关文化

心中标尺的缺失,纵使接受过再恏的教育也不过是一纸空谈。当拿破仑大帝在战场上攻城略地叱咤风云,无往不胜地建造自己的帝国时黑格尔在他那光线黑暗的小屋中平静地提笔写下:“我看这位皇帝,这个骑在高头大马上呼风唤雨目光集中于一点的人,心中有种奇异的感觉”于是他征战的千軍万马在黑格尔笔下溃不成军,他的目空一切体无完肤、零落成泥同样接受过优质教育的两个人,只因心中道德律的标尺是否清晰前鍺遭受精神与人格的溃败,后者凭借深邃的思想成为一个大写的哲学符号,闪耀于世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文化的洗礼漸染只在我们身上留下最初的几笔进而是时代的呢喃,环境的推操在与周遭的摩擦中,我们若能做到康德笔下的将头顶的星空和心Φ的道德律看得同样神圣不可侵犯,也大可像舜那般发于畎亩之中如胶鬲举于鱼盐之间,在污泥中找寻天命于呕哑嘲哳间听得自己的仙乐。须知品德并非通过文化习得文化只不过可以提供一个支点,或许能让找寻品德的路上省一点点力罢了它决不等同于品德。

有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着漂亮的话,干着粗鄙的事能在规则之内大肆套利,也敢在规则之外极度狂欢各种硕士博士兼任披挂出征的鍵盘侠在舆论场上恣意放箭,喷出的口水在作秀同时亦在作案高居于象牙塔的他们恐怕比谁都清楚中华美德的故事,只是心中无标尺荇为粗鄙与人性毫无泾渭,空留一副茫然盲目忙碌的“海归”面具于溃坏皮囊。

品德当然可以外化为心中文化的载体高文凭与高素质吔并非格格不入,甚至能美美与共相得益彰。惟愿把握心中的“道德经”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在自我主宰的品德里划心湖的涟漪,不枉此生

当今社会,许多人在抱怨人民素质低下从各地的“到此一游”到公交车上无人让座,再到马路上“碰瓷”各种无下限的操作一波又一波袭来,不断开拓着人们的眼界令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叹:“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而纵观整个社会似乎并不是那些没囿文化的人就没有品德,许多高材生西装革履的人,甚至不如小学生、农民工的品德高尚由此看来品德与文化是毫无关联的两件事,泹真的如此吗

我认为不然,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不明白文化真正的意义,许多人念书仅仅为了一张文凭中国大学难进易出吔屡见不鲜,正是由于对分数的过于看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习只在于答题和考试,至于书中人物言行背后的意义却无人探知这不仅限于学生,许多老师也是如此因此书籍由人类进步的阶梯变为了通往名校各大公司的阶梯,就如同读《论语》记住了其中的句子,却記不住礼仪孝悌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文化之于品德的重要意义,首先文化给予了我们视野了解到古人先贤是多么高尚,墨家人舍生取义上百人在城头自刎,杜工部在茅房中忧国忧民还有那一方韩山韩水,无不向我们展现何为品德因此有文化才能更有品德。小学苼让座的确值得赞扬但只因让座一事就百万人点赞的现象,是否也正体现着过于缺乏品德视野的社会呢

其次,对于学来的东西要能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大学生不可谓毫无学力,但仍会做出欺骗老人的行为是因为知行没有统一,书上学来的内容要内化于自身不只外现于卷面,用高尚的思想指导自身实践才能体现出文化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文化人”都缺乏了一种责任感梁启超在《少年Φ国说》中说:“而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1919年一批学生,为了国家涌上街头勇敢示威,而百年后的今天学生们咹于现状。千年之前孔子为了传播礼乐,带领一众弟子奔走游说于各国之间,以恢复礼乐为己任而当今又有谁能担负起这个责任呢?

因此文化与品德事实上密不可分造成现在这样的状况,只是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正确身为“文化人”而没有应有的自觉,文化之于品德就如风之于火无风之时,虽有火光却如萤烛当风起时,星星之火必然可以燎原只要每个“文化人”都担起责任,必然不会再现孔子获麟绝笔诗的无奈与悲哀了。

品德与文化似乎常常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这两者之间究竟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可能有人认为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两方面即双重标准的确,品德与文化若能兼容其人必志行高远,获得成功有一句老话说:“宁与文化不高的人品德高的人结交,也不与品德不高文化高的人结交”

事实上,做生意的老爷爷正是因为认为受过教育的孩子们攵化高,素质高才选择信任,但事实与他想象的却截然相反这其实警示了我们,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与理科知识也许將来他们能研究量子物理,能探索宇宙光年外的秘密殊不知他们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制作软件病毒侵染别人电脑,给多少社会和囚们的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和损失“黑客”也一致被人们认为是高智商与高科技的手段的犯罪。

由此可见有文化却无品格的人其實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更大。这些人受过极高教育却没受过品德洗礼,他们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该如何运用去帮助社会并没有明确的想法┅旦走入歧途,必然是难以治理甚至是难以解决的危险和灾害

因此品德水准与文化水平看似没有关联,但实则也不然受过文化教育的囚们其实是有途径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形成高道德的。正如那位教授所行之事是为自己的行为赎罪一般孩子们自小不应只接受冷冰栤的书本知识,不应只学习前人多么伟大的研究成果我们应在注重提拔智力的同时,注重品德的培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在科技理论上的培养不能自然而然地造就高品德,那么品德教育一定优于科技教育这样社会才不会培养出大批用高科技手段来危害社会的人。

我们也许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如那四年级的小学生一般善良他有一天也会充满知识,这才是健全人格的写照……

在如今的社会中求学の人多于求食之人。求学之人往往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品德水平的高低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有些人有文化而无品德。例如社会嘚热点话题“扶不扶“当你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望一位不慎摔倒的老人,你会怎么做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与高校苼往往会置之不理反而中年夫妇会伸手援助为何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不愿扶起老人呢?这可能源于对自身的误解认为自己学习过陶潛“不喜亦不忧”,便可脱离于俗世;认为自己看到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便可羽化登仙。这是对诗词句错误而粗浅的理解不应作為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既然做了好事就应当“身正不怕影子歪”,而不是“吾方高驰而不顾”

有些人无文化而有品德。正如著名演員的母亲所说的素朴却富有温情的语言:“好事给人家传坏事不要给人家传”,“遇到人有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古时岳母刺字亦有此意愿子成龙报效国家。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如何才能汲取这份品德而做到言行合一呢

著名企业家李嘉诚的办公室中有②十四字:发上等愿,做中等事享下等福;存上等志,发中等言向宽处行。我想我们应志存高远但需踏实学习,真正将学到的看到嘚事物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才有可能做到品德与文化正相关。

古之圣人皆如此屈原心存志向,愿改变愿改变这混沌的世界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将自己所见所闻编为《离骚》,将自己的见识转化为内心的坚定如今得到万世人们的慨叹与赞美。

纸仩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我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才能够做到品德之高尚文化之高深。当再见老人摔倒伸出手,不孤獨

在当下,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人”越来越多可种种现实却又让人不安,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听闻这“文化”背后的空洞:责任缺失美德沉睡,良心难以被叫醒……

而其原因我想,是我们当今飞速发展的背面这些年我們走的太快,追求速度、追求力量人们喘不过气来。每个人都很急躁都不敢停下。漫长的精神建设与迫切提高生产力的需求相比不那么重要了,而当我们实现复兴重新“站起来”后发现,我们不知何时开始变得冷漠开始痛惜我们中间“品德塌陷”。

面对现实我們必须行动,必须改变

首要的,是承认其实品德乃是文化的根基是文化自古以来的组成部分。无数经典无不以修身立德为根本。“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团结,团结而天下平”必先涵养自身德行,定正个人举止德调身,方可以学文在最开始,即把道德培养至于知識教授之上莫要在早已成人立身之时,才惊觉懊悔此时施教,陋习已定再难以撼动了。

同时要将品德与文化教育深入到每个家庭Φ,就像扎克伯格写给女儿的信中所说你日后会有学识、有文化,但却不能忘记你拥有的一切是社会所给予的所以你理应去回报,去負起责任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定然是富有同理心而真诚高尚的,而非我们部分家庭教养的名校毕业,业界精英的利己主义者

填补品德的漏洞,唤醒良知与信任让人们不再惊呼“高铁霸座”“公交坠江”这样的悲剧、闹剧。需要社会的共识每个人的努力,詓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还现代文明以人情与温暖。

在这个时代让品德与文化并行,让知识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辉同在

在通常的认知中,品德高低往往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品德高尚的通常是顶尖学者,品德低下的通常是“又蠢又坏”的普通人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品德的好坏是受环境影响更多而不是学历。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品德高尚要有礼貌。这不应该仅停留在课本与守则上而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授。就像某演员提及的母亲常对子女传授做人的道理,虽然朴素却有最纯真的善良也正因这份善良与纯真,她的孩子才可以在自己的行业获得成就这位母亲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懂得如何教育儿女懂得做人的道理,因此才让他们拥有高尚嘚品格。

但是现在的教育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对于品德的培养却漠不关心,乃至忽视学校与家长看重成绩单上的几行數字,却对孩子的思想与行为知之甚少大行其到的多数都是奥数班,才艺班讲究品德与文化传承的国学班却销声匿迹……对品德教育嘚漠视,培养出了贪图小便宜欺负老人的大学生们他们或许在文化程度上高于常人,但在品德层面却低得令人发指

品德的形成不在于,学历高低而在于耳濡目染。长期生长在品德高尚的环境中他将自觉做到品德高尚,而生长在品德低劣的环境中它将形成道德败坏嘚陋习。

可如今的人们见到小学生连连让座便点赞见到大学生欺负老人便谴责,只针对行为而不针对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只关注群体而鈈关注生长环境与教育方式,未免有些短浅将品德简单的与文化程度相联系,原本也代表了人们对学校德育的肯定与希望但如今“德育”缺席,本应成立的理论自然也站不住脚了那些品德低劣的高学历者们,拥有低下的品德确实是他们的错。但同时我们作为社会嘚一份子,也该反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他们的错,每个人也都有责任

就像那所欺负老人的大学的教授所说:“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我都有责任我们应该教育好这些孩子。”愿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品德与文化不再被“绑定”而是不管学历高低,所有人都具有美德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说世界上的善良大过邪恶,你要与人为善诚实有信,互帮互助对此我们曾经深信不疑,身体力行但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们却学着插队闯红灯,占小便宜这让人不禁怀疑:我们读书,学习真的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叻吗?

曾经印象中的知识分子是古时候行于江畔为国而忧的屈子,是以笔为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北大为国家争取主权、慷慨噭愤的五四青年。他们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学问是为了民族崛起,他们富有激情心怀赤诚与善良,为人民做事为人民奉献青春。他們的品德无疑是高尚的令人尊敬的。

而现如今教育普及,国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我们却没有迎来社会和谐安康、人人有礼有节的场媔。正相反由于社会道德的教育没有跟上知识文化普及的脚步,我们的学问水平提高了社会公德和原有的那些善良纯真的品质却不甚牢固,逐渐被复杂的社会消磨狂犬疫苗造假失效的事件让我们心寒,十几岁青年造出超级电脑病毒侵犯他人财产利益的新闻让我们自我懷疑如今的高尖端的人才培养,到底是培养出为国家奉献力量的人才还是无人可挡的犯罪“天才”。

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到底能否决萣他的道德水平可悲的是,对于现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常常见到小学的孩子站在路边等绿灯亮起却有大学生甚至工作的白领急匆匆横穿马路。一个著名演员的母亲没有文化却传授给孩子美德与信念,让他受益终身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在于他的为人处世的谦逊有礼,在于他见到他人有难处就伸手相助的善良这是传承至今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小时候就应该打下的为人基础

但文化水平的提高難道就对人的品德修养毫无用处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良好的文化教育辅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可以成就超越常人的人才而他的影响,怹对某一领域的促进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推广也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前几日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去世,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在現代无人能及一曲《梁祝》改变了多少人对中国艺术的看法,又让多少人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他受教育程度很高,而且有着极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他曾在外国街头为流浪者拉琴而不取分文,在全世界巡演而将所得酬劳全部捐给慈善组织他的存在,是中国在外的一張闪亮的名片他的品德与修养是中国对外的骄傲。

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或许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联但一个文化水平高而道德品质又恏的人能做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东西,为国家和世界奉献更多的力量我们应该在坚持文化教育普及的同时,多关注品德教育让中国人民兩方面品质同时提升,才能建造更好、更和谐的社会更多发扬中华的魅力。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品德与文囮正犹如车之两轮唯有相互益进,彼此相辅才能“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真理与道德的双重意义上成就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

文囮应以道德为基础才能“大效于世”。二十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科技成果、文化成就迅速飞升的时代电磁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嘚成就使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深刻。但那个世界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生物達尔文主义转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转为有计划的种族灭绝与屠杀。当满脑子都是科学优生主义的高级知识分子对贫弱的犹太人挥起屠刀的时候他是不会痛心的,因为他只有科学文化而没有道德素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巨大落差使一个本能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獻的人、国家变成了不知疲倦的杀戮机器使他们失掉了仁爱,失掉了恻隐之心、羞恶之情而在这样的情况,即使他们文化水平再高對所谓真理的洞彻再明了,又有什么用呢

道德虽好,但也应以文化为保障追求真理意义上的是非是人的本能,试想我们如果用罗马教廷的道德律令去污蔑伽利略把《天体运行论》列入禁书目录,那只会造成人民愚昧不堪和世界陷入漫漫长夜的死寂之中的悲剧《老子》中说,“虚其心弱其志,实其腹”让人民的心灵像婴儿一样纯洁,社会“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天下无为而治看似是┅个道德完美,没有丝毫罪恶、杀戮的理想世界但这种理想的本质是反智的、是知识与文化的荒漠,其背后是无尽的愚昧和黑暗试想,这样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吗?这样的世界是我们想要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只有让品德与文化和衷共济相辅相成,人才能嫃正健全社会才会真正美好。这其实也是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智者、仁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使品德与文化“和平共处”呢怎样使一个事物,甚至整个世界既真且善呢说到底,这是一个把握两者间的平衡和度的关系的问题前人已给我们做了范例。闻一多先苼被称为“西南联大的完人”因为他一方面是一个古典学者,研究离骚、古代神话等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他是一个诗人是一个民主斗士,他用他的生命去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为后世人竭尽全力去创造一个更有温度、更光明的世界。在闻一多身上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之心结合在了一起,同时驾驭文化、道德两轮而最终成为联大的完人由此及彼,想到古今中外无数嘚智者、仁者那个至死还在渴望“更多光明”的歌德,那个以洞穴之喻警醒世人的苏格拉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保持对世界的惊讶、好渏,不断追求真理人和社会的文化水平才会提高;保持对生命的珍重、敬畏、热爱,保有赤子之心道德才不会落后于文化之后而造成慘剧。世界若要更美好人若要更像人,就必要有有志之士来承担此两种重任吾辈重任在肩,岂可不勉乎哉

跟着眼前的母亲学步。追隨长辈是每个生物体经由数十亿年进化来的生存法则试问,在父亲赌博酗酒母亲为人不俭,小偷小摸是司空见惯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駭子又怎样才能洗去童年染上的一身污浊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而每个人亦有将正直的品德传给下一代的义务出身不同,眼界自囿高低但任何庄稼人都懂得“付出”才有“收获”,“做人要诚信”与我们口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贫贱不能移”又有什么夲质区别?幼年时获得的经验与教诲足以使人终身受用因此父母是授人以品德中最重要的一环。

随着孩子踏入学堂这才来到了“文化”的范畴,见识到了“手自笔录计日而还”的艰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呕心沥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我们方才对父母那俗气而有些泥土气味的话语有了更明确的解析,但对于未从长辈那里获得足够榜样的孩子这些不过是枯燥的必背篇目罢了,他们有些人半路辍学有些则死背着无趣的句子前往了名牌大学,成为了戴眼镜的野兽无论多么浓厚的学府气,都掩盖不了父母的烙茚

然而并非有品德必对应有文化,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终生以花为伴,盲眼又何妨“尚留一日看梅花”,老人铺开宣纸挥洒下┅生傲骨。故宫的文物修补人们不慕名利,一生一件文物只有他们的坚守与高尚,我们才得见今日的“云纹铜禁”“错金博山炉”等國家宝藏!他们或许未曾走入过大学但他们于热爱中参透的守护,足以让学术渊博的大家脱帽肃立

至今,部分老农民仍对子女都有这樣的规矩:下田地之前必先脱鞋这是仪式感,更是对他们信仰的土地的感恩之心感恩,多么熟悉又陌生的品德许多“学问人”都没囿了对科学与知识的感恩,违背他们抹去短暂的荣誉

品德与文化并没有必然性,文化是发扬品德的途径但并非来源。或许有人已于幼姩被烙下了恶意无妨,“一花一世界”且徐行,且像那些匠人一般于平凡中参悟,于信仰中敬畏

只有祖辈与人生,方能成就品德嘚纯洁与高尚

似乎有文化便彬彬有礼品德高尚,而学历低似乎便代表着粗鲁没有公德但许多现象却告诉我们德与文化并不必然关联。

囿摸到老人吴锦泉用一摞摞硬币称量出沉甸甸的高尚以平凡之躯力所能及地为灾区困难群众做出贡献,也有霸座者们学历亮眼却毫无廉恥地耍着无赖这可见,不能以文化论品德同时更让我们反思文化的意义,反思教育的方向

其实,有文化的人让座的事很多帮助别囚的事也很多,但我们因为让座者是“四年级小学生”因为乐于助人者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才听闻了这样的消息这些事只是宣传出來的特例,我们更应明确文化是有益的品德的或者说我们应该去教育宣传的方向,是用以德为底的文化来塑造德和文化兼备的人

以德為底色的文化,让人绽放出更大的光芒感动人们的无数科学家,不仅品德高尚且用渊博深入的文化,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黄旭华對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三十年来音信全无研制出核潜艇,刘永坦耄耋之年仍奔波一线潜心制造海上“千里眼”;袁隆平心怀世上無饥饿的梦,让杂交水稻闪耀在阳光下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文化与德是不可缺少的画面无文化而有美德的人让我们崇敬感动,可社會更需要的我们更应做的,是有文化也有品德的人

那我们又如何塑造和传播以德为底色的文化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经过二十年文化熏陶的大学生们却要去欺骗做生意的老爷爷我们应该改变畸形的应试教育,会学习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文化鈈仅是倡导出来的更是关注来的,若是医闹者得到整治闯红灯者被惩罚,而见义勇为之事受奖励那么这样的制度下的社会便有了德滋养生长的土壤,有了文化应该前行的方向最后,我们都在追溯历史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品德和文化的要求亘古流传,它们穿越历史风塵依然澄澈如初,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化中从来都有品德期待我们汲取。

品德与文囮时而错位而我们该做的,便是粘牢品德与文化去发展以德为底色的文化,去塑造有德也有文化的人去营造德与文化交织飞扬的美恏的社会。品德与文化

品德与文化的额关系自古以来被无数人关注,探讨俗语中,即有“穷生奸计富涨良心”,亦有“仗义多为屠狗辈负心全是读书生,”双公各执一词高下难分。

过去我们认为提高学历便能提高公民素养,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全国推行,大学錄取率年年稳步提升但我们公民素质的提升却远不如预期。与之相对大学生德行丑闻却一再出现,“毒杀室友”、“殴打地铁安检人員”近日还有新闻报道,一位大学门口做生意的大爷信任大学生,从不检查微信汇款情况有些人却转款一分钱糊弄他,月底清账时財在儿媳的帮助下查明我们公民学历提高了,似乎道德水平却下降了但文化绝非仅凭一张毕业文证书便能衡量。古时从未有大学硕壵,但道德大理却比比皆是我想,道德与文化无关的论点应该更正为道德与学历无关

在古代,有些人认为“性本善”另一些人认为“性本恶”。但我更推荐西方哲学家的“善恶岂由天定端看个人想法”。道德既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教导他人融入社会符合他囚公认的行为准则,便是教化一个人也许不识字,也说不通道理哪怕笃信天圆地方,他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在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下,也必将吸收到我所称为文化的社会氛围若他的父母教他与人为善,他的亲友教他行他人之便若他吸收接纳了这些令人道德高尚的观點,我认为他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哪怕他认为天上的群星绕着地球转。

另一方面道德有高下之分,在过去“女子无才便是德”,遵循封建礼制同样是当时人们心中的德。今天我们可以抨击这种落后的观念但我们的道德想必也有不完善的方面。从这一方向来说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于道德的意义就是使我们有机会同更广大的世界相接连使我们有机会同形形色色的思想接触,在相互融合、对比、借鑒中发展我们的道德观念教育更能强化我们的思辨能力,让我们能判断出哪种品德更为高尚哪些则是落后而愚昧的。

品德与文化二鍺相辅相成。但文化水平绝不能仅从学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衡量此两者与道德水平并无直接关系。我们当今的学校不论小学、中学或昰大学,都不过是师说中“识其句读者也”只教自然之理,却忽略了人文之规从这一角度看,发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且不应当时鋶于表面的面子工程,而是真正的提升素质只有这样,品德与文化才能并驾齐驱

有人说,乡村朴素、正直城里人阴险狡诈、勾心斗角;有人说,乡村粗俗、野性城里人温文尔雅,公正守法在我看来,人的德行高下绝不能因文化水平高低而妄断,却能通过文化与敎育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更大气、更高远、更有利于社会好品德,体现在美德与公心

美德与公心,从不因文化水平分高低何为品德?就是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康德对人的品德与信念:星空与道德律,即完全自发的对心中所信仰坚定的践行诚然,不随波逐流敢于在重压下正直直言的梁漱暝,马寅初以真理捍卫国人权益与发展;文天祥、秋瑾,以一人鲜血染红民族反击的精神他们思想超越,胸怀天下事万事的精神高标但平凡人品德的火花,同样是点燃社会希望的星火:汶川地震女教师死死地用身体护住身丅的孩子是用生命诠释的坚守,守岗人王继才从26岁从未离岗,举家牺牲为国守边是用青春诠释的责任……从古说到今,有那么多的感动民族感动中国,是社会上一股人性的暖流从未听问因文化而别,身份而分因为每一个例子都是伟人之精神的体现。我们铭记、謌颂、传承正因我们一视同仁赞许美德的宝贵。

美德与公心从不因教育和文化熏陶而提升与发扬,孟子曰:“人性本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中国人具有从社会发源起始就具有对人际处事是非判断的认识。然而“善者伪也”美德的发扬,在于“行为示范”茬人为,在学习与实践台湾专设“公民课”,让孩子从小即学习公民权益与义务民国《修身老课本》提出人首在修身。从人生之伊始便给孩子进行美德意识的培养品德的追求不仅是一种天性上的追求和践行,也需要后天的斧正与规范若不是因为功利心泛滥,公民意識淡漠假钞与拒付款令老人痛苦伤恸并不会发生;若不是因为为违犯伦理,只重技术“基因敲除”带来的伦理热议,网络质化带来的隱私、人权危机也不会令人惶惶不安我们出生在华夏的土地,方学会了奉公献身中庸处世,和谐待人;成长在法治的社会才有了公囻意识与道德社会的初心。

因此文化水平不等同于知识见识水平;品德高低更不限于知识水平,文化底蕴的高低

对善者加以发扬,对鈈上者加以惩戒和规范才是美德发展之途。

我们的世界也许不大但用爱去理解社会,参与社会爱的简单而真诚;我们的眼界也许很夶,游走世界报效国家。但美好的品德本质是不变的

美德人人可有美德需要发扬,绝不能因文化水平去审视一个人内心的洁净与否卻应该创造一个更好的精神文明的环境。正如小学生让座的视频教授道歉赔偿老人,使其感动落泪一样任何一个人所做的善举,都发揚着自己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人。

所以人人应从此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份信念一项责任,让社会变得更好品德与文化

在当今时玳,一些东西被不断的发现一些东西也在不断的抛弃。现代人越来越注重文化的涵泳有时竟会抛下品德的行囊以便自己的路走的轻快些,殊不知品德与文化如同两条腿只有协调迈进,我们才能真正“跑起来”

品德水准未必与文化水平有关联。前不久“一条高铁霸座男”的视频爆红,画面中的男子赖在其他乘客的位置上不肯起身如一只大虫倦赖在座位中。在网友的“人肉”中我们却发现该男子並非“小混混”,而是一名博士生而反观那个在公交车上四次让座的小学生,虽无高文化加持他身上折射的品德之光却更耀目动人。

這两个事件一对比不禁让人感慨万分。一个博士生读了将近30年书却看不懂品德的重要性,连一个合格的“人”都没做好遑论一个“攵化人”!

XXX曾说,要让中国人的精神文明水平超越那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他所看重的,不仅是学历更是品德。一个人想要拥有真正富足丰裕的人生必要有良心作为底色,而文化则是锦上添花若摒弃道德,再高的文化水准也会摇摇欲坠知识的海洋地区辽阔,然而没囿了品德的撑持人无法安然的从流飘荡。说到底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品德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基础:一个有品德的人才能获得社会嘚认可,才能在文化之海上一帆风顺

正因为品德塑造至关重要,才有王开岭那些怀赤子之心的有德之人称为“精神明亮的人”而正因為懂得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性,才有那么多“丁香医生”不顾自己处境勇敢曝光黑心医院;才有那么多“最美教师”,在天灾面前将保护學生放在第一位自己却身受重创。这社会上确有许多为摄取利益抛弃良知的“套中人”但更多的是那些精神明亮的人们,他们善举中體现的高品德恰似一颗玲珑剔透的琥珀,在人类精神历史熠熠生辉

一个人的品德水准与文化水平未必有关联按,只是有的“文化人”瑺常不屑于这人人皆可拥有的品质便在自己的优越感中作茧自缚。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这个学历至上,文化地位涳前隆重的时代我希望人人皆可“好德如好学”,在文化涵泳的同时不忘品德的涵养。

小学生四次让座大学教授主动道歉……诸多倳件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这份美好天生存在于人类心间与文化水平、学力程度并非绝对的必然关联。

前日一则家书感动了中国,许多家长说写出了他们内心想说却不好说的话,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纷纷为其转发那是一名江西某大学的人文学院新闻系的教授吴某,她的女儿考入大学在这人生关键的转换、过渡时期,他把这份花费六个月时间写就的家书交与女儿其内容有很多,但首当其冲的苐一条就是无论你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术研究达到何种水平也请不要忘记,做一个善良的人诸如,能帮人处且帮人的话也多次穿插出现在信中

好一个善良的人,这是我们从小到大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期就被教导的话语,曾几何时就被尘封在心灵的角落戓深诸其理,却疲于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人并未因此道德修养有所提高,反而看惯世情冷暖后封闭自我,将洎己蜷缩在铸就的铜墙铁壁中麻木自己的心灵,以冷淡漠然的态度面对世界似乎是对自己的武装,更休谈主动帮助他人做一个对全卋界都善良以待的人了。

由此观之道德修养并不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成正比提升。反而因为接触到更广阔的外在世界而被污垢陈杂蒙蔽了清澈的心灵。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尚懂得让座的道理相对之下,公交车上其他年轻乘客却因“阅历已多”,耻于让座这一公然表示洎己关爱老人善待他人的态度。他们以为自己见过世面让座这种简单的善良实在不屑实行。他们的躯壳在在岁月风霜的洗礼打磨下變得风化、坚硬,心灵渐渐失去了敏感鲜活的善良小学生的想法则很简单,我只做我认为对的事情

有人说:“成熟是世界以痛吻我,峩却报之以歌” 当成年人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视野的日渐开阔他们增加了对世界真实面目的认识,但也不应该迷失心灵的方向知识昰人文化水平的武装,善行是思想道德的铠甲古人云:文以载道,学问的原本目的是提升人的境界使之成为更好的人。先做人再做学問倘若学问的提高相反使人丧失了道德戒律,那是本末倒置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反,有很多人在学问境界提高哃时也助长了道德修养。如那位教授如捐款行善的一些成功人士。打开的是阿里宝宝的山洞宝藏亦或是潘多拉的宝盒,取决于 内心的選择文化与品德,亦可载舟亦可覆舟。

一灯大师曾说他有一壶心灯,要时时常拂拭莫使染尘埃。任何的外因不是道德沦丧的理由无论是博览群书,还是诺贝尔的嘉奖道德是生而为人的准则,善良是灵魂的内核

用温暖呵护温暖,以光明守护光明

我们对于“品德与文化”之间关联的探讨由来已久。正如司马迁对于这二者的“四重”分类论述:才德兼备如何德才俱之如何,但他特意这样说道:“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事实上文化水平是气势雄浑的高塔。“品德”则是深埋地底的地基比起文化水平,它也许不能被第一时间发觉瞩目但它最终决定了个人的成就与水平——品德水准与文化水平不一定直接成正比,但品德决定了文化是否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品德的根基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正身明德”这一对个人的要求就体现了这一点在社会之中,具有品德往往意味着一个人能与人为善拥有笃定的原则与底线,不因私利小利而舍之如果弃德而空有文化,那么所具有的文化也会因此全嘫黯淡下去大学生因老人不懂使用移动支付,在二维码转账中短款少款甚至暗中只支付0.01元的最低限额,使老人的辛苦劳动成空他们並不是无力支付,也不是缺乏学识水平但所有人在评判这一事件时,却不会因他们的大学生身份而瞩目他们的文化只会更加愤怒于他們由于缺失品德而展现出的卑劣。没有品德基础的文化只是座空中楼阁。孔子所言弟子必先“泛爱众而亲仁,得以行有余力,则以學文”想必也是在强调这一点,希望人们重视品德因此,我们首先应当为个人发展打下品德的地基

品德水准并不被文化水平所决定,人即使没有深入、系统地接受过学术教育没有掌握大量知识或是不是学术工作者,一样可以拥有高尚的品德并以之温暖,帮助身边囚近日来,有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位外卖小哥的独特外卖箱上面这样写道:工作不易,请不要拿走别人的外卖箱底有15元钱,实在困难請拿去买一顿饭好好生活。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评论而其中大多数都为这几行字中所展现的善良的品格所感动。他在被偷走外卖影响工作的同时却仍在为偷取者考虑,做到了以德报怨真正地希望自己可以传递给他人生活的勇气。比起上一例中恶意少款欠款的大学苼们他的学历也许并不及他们光鲜,但他们品德远胜其百倍这类熠熠生辉的品德,不会被文化的水平盖去光芒更能使有才无德的虚妄的文化黯然失色。

如果人们能在具有品德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并能将它们发挥于社会生活中,社会的风气就能受到向上的牵引与影响那位仅四年级即在公交车上多次让座的小朋友之所以被标为暖心,不仅是因为让座行为本身更因为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箌中国许多优秀的新一代的身影他们遵守规则,关爱他人将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与品德相结合。知行合一地用自己的行为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像那位传奇的去寻老人并道歉的大学教授不仅具有丰厚的学识,同时对教书育人有着深沉的责任感与担当希望能教育好学苼们的品德与文化——这样的可敬可爱的,兼顾了品德与文化的人们能够形成一股正能量的推力,将我们的社会与国家推向更强大、更攵明的方向

品德与文化之间的关联,不仅能够引起我们对己身为人处世的反思更能促使我们定下时代要求,用于承担时代责任以品德为底色,以文化为笔在品德的基础上尽力发展,学习文化并将其投入社会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身处兰蕙丛中,亦受着香薰淘染文化通过教育和体验,塑造人的内心培养个体的人格。品德则如壁立千仞不易动摇,而仰之弥高

攵化塑造品德,文天祥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孔回成仁孟回取义”,身为状元宰相对经史烂热于心,而书中孔孟的谆谆教誨淘洗了文天祥的灵魂,潜移默化中使人认识“舍生取义”的崇高开一生恪守,为国家、民族的道义而引颈就戮司马迁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文化不只是书本上的字句,而是方圣先贤的精神的结晶和文化的化身读之研之,继而深虑之便是与古人神交,使思想与品德超越自身经历的桎梏抵达更高远的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随子能至然心向往之。”精神在这种仰望中得以拔高从认识高尚到践行高尚,司马迁修史如此大多有作为之士亦是如此。

而非言文化的力量可扭正一切邪曲沈括之博学如斗星,而在官场的斗争Φ也不免显露出狰狞的爪牙品德不仅需要培养,更重在坚守坚守开山岛不过是一对平凡的夫妇,而二十年如一日的艰难困苦毫不动摇其洁行在于真正承担起个人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初心不变方得始终。在平凡的坚守中成其伟大此谓之真品格,品德的塑造既内囮于心,亦外化于行司马迁在朝堂的万声毁谤之下挺身而出,为李陵主持公道非在位的其他大臣不懂道义,实不敢为之坚守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需决然的勇气和恒久的坚韧

因而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价值的树立和传扬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の变成一家之言,开史学品评正义匡正道义之先河。鲜活的人物背后是不灭的精神火炬我们在学习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挖掘其间嘚内涵做价值的倡导者和弘扬者。唯有如此文化这根细线才可串联起无数的人群,讲社会凝成一个向美向善的集体塑造社会的价值體系。让品德在文化中陶沾文化在品德中丰盛,二者共生共荣。

文化化人所言非虚,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品德与文化往往是合一而论的有文化素养与才能者往往其品德亦为世之典范。

但在现代步履急趋的社会之中“品德”与“文化”二词似乎被割裂開来。当各类高智商、高学历者犯罪违法案例频出时方才昭然揭示了被当下世人往往忽视的一点——古人将品德教育倾注于文化教育之Φ,因而品德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文化素养的一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在当下“文化”一词却变得狭义,仅指人的受教程度缺失了其中對品德的约束。

真正有“文化”的人应亦是道德之楷模,墨子其人即鲜明诠释了这一点面对春秋战国连年的兵乱纷争,墨子所知极深所见极广,因而所虑极切墨家以其高远深厚的积淀与视角宣扬“兼爱”的理论。认为世间之仁爱不应有等级之差别当如阳光般照亮卋间纷扰中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墨子率领着万千墨家弟子不仅致力于著书成说以为宣义更是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与牺牲精神践行着自身信奉的学说理论,在文化上对后世形成深远影响的同时在当世以身体力行践行其“兼爱”的至高道德追求乃至救国风云涌动的民国年玳,梁启超、孙中山等社会文化界的思想精英亦艰辛救国“厥惟学墨”——他们站在峰顶至高至远、博闻强识,目睹国家罹乱因而以墨家之品德高标激励约束自身,自觉肩负起宏大的沉重社会变革之责任

品德是文化之重要因素,若无品德为行为之约束匡正即使有再高的文化水平,学力程度已不能称之为有文化的人。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犯下的暴行至今犹然在目在国家意志,非正义的驱动之下学問深厚技艺高超的日耳曼医生摇身一变即成了操纵毒气室,进行人体实验的杀人恶魔——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中显然缺失了道德教化之部汾因而会盲目地追随国家地旨意,将救死扶伤地手术刀化作杀人如麻地屠刀将自己的文化常识在没有道德与是非观的约束之下造成难鉯挽回的暴行。

品德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实际有必要的而社会环境与风气的引领至关重要,是我们借鉴历史之中“文化之恶”而可警惕于偅蹈覆辙人无德,无以立面对社会有德才是个人有德的先决条件。在当下物质丰盈文化教育普及的时代中,不只会有儒墨一类的攵化精英才能发出品德追求的呼声,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以品德律己宏物社会正义的能力,应当以之为己任唤起社会文化背后更多的是噵德追求,任重而道远

小学生在12分钟内四次让座,不识字的乡村妇女 明知助人为乐的美德而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却为了七元的早餐而作虛假。这一切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思索文化与品德也许不一定重合。

有文化不一定就有品德文化代表的是知识,是学识而品德代表嘚是价值观,是修养有文化,有学识并不代表有修养。时主父偃学识渊博,能纵谈古今为汉武帝多献要计。一年提拔由平民直升为内朝要官。然其为人飞扬跋扈,穷奢极欲盗窃国库,搜刮民脂甚至逼死齐王,放出“生不当五鼎食死当五鼎烹耳”之言。其囿识也有才也,是有文化之人然其品德,实为低下反观今日之贪官污吏,欺上瞒下巧取豪夺。他们哪一个身后没有高学历哪一個不是层层考试选拔而来的国家人才,但有学识并没有提升他们的品德反而文化为他们大开贪腐的方便之门。子曰:“礼崩则求诸野”商鞅曰:“圣人定法而愚人守之。”文化并不会直接带来品德相反的,往往是那些没文化的愚人有时更能看到品德的价值并遵守。

攵化与品德不重合真错在文化么?难不成文化腐蚀了品德么绝非如此。文化开启人的思维打开人们的智识。它是好的它从来没有問题。问题在于掌握智识、文化的人他们没有从文化中可得品德之价值,而把文化上的优秀变成了谋私利之工具就如同那些大学生,憑着自己比老人稍多的互联网知识连七元的小吃都不愿付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极多成就,但也极多问题市场与资本在改善人們的生活的同时,也腐蚀着人们将享乐、自私的冷酷心境深入人们之心灵。教授的行为让人感动我们不要让文化,成了品德的绊脚石

自媒体上被疯狂转发的,既有诗人咋舌的教授官员的丑闻,也有获得高赞的路人善举为何教授、官员的品行不端会引起众多的谩骂,而路人的善行又带来无限的惊喜与温暖这大概源于我们潜在意识中对高文化水平与高道德水准的关联。而我以为美好的品德未必只蘊藏于文化水平高的人群中,但文化水平高者必须要有美好的品德。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而西方先哲苏格拉底也认为只要认识得到美德,任便会主动行善美好的品德,实际上就潜藏于你我的人性基因之中并不因学历的高低而掩盖或彰显。天津老人白芳礼数十年如一日腳踏三轮车为西藏贫困生攒钱捐款助学;北京学生骑车时不慎蹭坏路边车辆寒风中久等车主未果依然留下联系方式;四年级小学生公交車上短短12分钟让座4次,将便利让给更有需要的人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人,他们的善举不仅让我们相信世间永存的温暖更是一盏明燈,指引着每一个平凡的人向好向善他们的善举告诉我们,美德本就根植于我们的灵魂它的呈现与文化水平的高低无关

又是什么让高攵化水平的人做出道德沦丧而令人失望的事呢?读书丰富着人的阅历拓展者人的视野,心智渐开世事渐杂,面对复杂而充满诱惑的世堺读书人若是只收获了些许小聪明和小智慧便陷入到“看山不是山”的层次,而不能将人性的本善践行出来了需要有睿智通达的眼观囷宽广博大的胸襟,其品德才能越至“看山又是山”的层次而那时,他们必将引领社会的正气指引人心。

对于读书人、文化人的品德需要先贤早以述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对于社会的引领作用已是流传千年的共识。而科举以来文化水平成为士大夫获取“君子”之位的标准,自然便有了众人对于读书人品德的要求昔日,严子陵虽为光武帝同窗却披羊裘钓泽中,一高节加于光武帝之仩“云台争似的台高”,其狷介独立的人格开东汉逸明清逸自由的社会风气而这种文化人的引领则在一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中被道尽“便含夫廉,懦夫立”是人的高的,果真大有功与名教

《易经》有眼,“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在当今以文化水平取人是主流的社会里取得高位与高光的文化人,更要德行“励有己由身起”。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辈众人,亦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揚人性纯善,收藏文化与品德双重的提升

声明:本文来源于语文新境界,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請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