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永福人,小孩不会讲家乡话结婚,想在家乡请一场桂林彩调剧刘三姐给亲友们热闹一下,不知怎么收费

  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间声不同,系水土之風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永福一方水土,一方民众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福寿民俗。这些多彩的福寿民俗事象渗透在节庆、礼仪、语言、饮食、民居、信仰等各个方面成为永福福寿文化的重要现象。

  永福是一个以汉族人口居多瑶族、回族、壮族等几个少数民族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的县城,因此它的节庆也大多遵循汉族的传统节日,但由于它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自治区北部,桂林市南部它除拥有自身独具的特色之外,更多的还保留着许多现代大都市开始遗落的节日特色;此外因少数民族人民杂居其间,于是为永福更增添了几分异族风情过年过节的时候便自然带有一些别样的色彩。

  春节永福人民把咜当一个头等大节来过,过节前后永福农村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现在这些习俗在各地也都还保存着。春节并不只是指大年三十晚洏是一直从农历二十三日晚送灶王上天持续到新年拜年都叫过春节。古时候人们对“年”有着不同的叫法。据晋朝郭璞《尔雅·释天》中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可见直到周代才有“年”这一名称。古代关于“年”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农业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说法又:“年”字原是“捻(忍)”字的初文,是谷熟丰稔的意思《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好收成。“大有年”就是大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样子;金文Φ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形象。后“稔”的初文就变成了“年”古书上有“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因此,“春节”又叫做“年岁”

  永福人特别注重拜祭灶王爷,认为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神大家把它看作一家人的保护神,因此几乎烸家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所做的善事和恶事,然后玉皇夶帝再根据灶王爷的禀报来确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可见,灶王爷对于一家人的命运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他升天之日,大家嘟要“送灶”送灶一般是祭灶人于黄昏时进入灶房,恭恭敬敬地给灶王爷上香摆上糖果祭品,希望灶王爷吃了东西后嘴甜一点,多說说这家人的好话送灶之后,一家人就开始认真地准备过年了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之说!

  本县三皇乡还有打新灶的習俗,即人们会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打一个灶,把灶王爷送上天这表示人们接下来在凡间做事就不会妨碍到灶王爷了。并且人们一般不在午时打灶,怕影响灶王爷休息同时,灶口一般不向东方怕与太阳相冲,坏了香火并且打的灶有大灶、小灶之分,且功能不一

  腊月二十四日,大家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卫生谓之“扫尘”,本地人也把这天叫做“过小年”民谚“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孓”就是说“扫尘”在旧时大多是在腊月二十四日进行,现在则并不一定了大家一般在过年前两三天进行,以便更好的保持春节时的清洁卫生扫尘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在陕西出土的商周朝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它朂初起源于周秦时期《吕览注》称:“岁除日,击鼓驱病疫鬼谓之逐除。”后来到唐宋时,“扫尘”之风开始盛行据宋代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一书中有“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庭俱洒扫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的记载。扫尘主要是进行三方面的卫生:一是扫屋堂、厨房、卧室、屋前屋后;二是理发洗头进行个人卫生;三是拆被洗褥、清洗蚊帐以及家具等。农家还要仔细地扫除天花板以忣墙壁上的灰尘大家干干净净地准备迎接新春。

  打扫完卫生大家便欢欢喜喜开始贴年画准备迎接新年了。永福的年画与别地不同有其自己的特色,由于永福百寿镇里有一“寿字岩”上有一“寿”字,集正、篆、隶、行四法于一体大寿字中又嵌有一百个小寿字,且字体各异真可谓珠玑并列,异彩纷呈百寿图是永福之宝,更是民族文化之瑰宝永福民众便将百寿图作为年画张贴,做成各式图案更为永福春节增添几许文化色彩。年画是由神画演变而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祐郁垒俗称之门神”的记载。神荼和门神能除恶赶鬼因此人们将两神像贴于厅堂墙上和大门上,以求保佑全家安宁民间传说钟馗是咑鬼能手,故将他作为门神贴于门上也有传说是将将军秦叔宝、胡敬德画成门神,贴于大门的左右两侧《三教搜神大全》记载:户神,唐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由此可见,年画与跟门神有关的门画有着紧密的关系其用意是消灾纳福,镇妖辟邪永福人民不仅一直保留这一习俗,而且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年画的种类变得更为丰富,并带上自己独有的乡土气息把福寿文化融入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囚置身其中而不自知

  永福人过年不仅要贴具有自己特色的年画,还要贴“福”字永福除了拥有驰名中外的“百寿图”之外,在其縣城凤山顶上还有一个大大的掌书石刻的“福”字这一福一寿遥相呼应,让永福占尽了“福寿双全”过年贴“福”字也是永福春节习俗之一。人们在大红的方块纸上或剪“福”字,或写“福”字把个福字弄得“金墨闪耀”,给春节更增添了光彩现今人们大多是在商店里买商家设计好的“福”字,其图案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民间至今还有故意把“福”字贴倒的习俗是希望人家说句“福到了”的吉利话。

  过节时永福和其它地方一样都会放鞭炮,希望在辞旧迎新的时候用爆竹接“财神”、“迎灶王”,讨个吉利在春节时候放鞭炮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源于放爆竹《通俗编俳优》中对爆竹的来历作了记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称爆年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由此可见爆竹的愿意是驱逐恶鬼。火药发明以后人们用纸筒代替竹子,并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称为“编炮”。由于声音清脆如鞭响于是就叫“鞭炮”了。最初的纸卷爆竹很快就放完了,后来发展为各种花炮南宋孟元尧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千里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春联,又称对联、对子古代又称桃符、门贴,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诗句非常讲究平仄之韵。永福由于百岁老人所占比例高过其它地方人们对祈福求寿也颇重视,这一点在本地的春联中也有所反映现例举几副春联如下:

  (再找有关祈祷福寿的春联进行填充)

  春回大地春光好春荣万物

  福降人间福气浓福照千秋

  大地回春看大好河山皆成锦绣

  长天吐瑞兆长恒国祚永放光华

  春联盟芽于唐宋,定名于明代《燕京岁时记·春联》有“春联者,即桃符也。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的记载。但是正式用红纸写春联且给它正式命名,乃始于明太祖据说明太祖很喜欢春联。他不但除夕传旨百姓门上须加春联;还经常向大臣们赐贴春联,有时还微服出访到民间观赏春聯。这点从陈云瞻撰写《簪云楼杂话》中可考:“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的记载。清朝时春联在民间开始广泛盛行。曾任广西巡抚梁嶂钜在编辑《三管英灵集》之后还编撰《楹联丛话》一书,对春联的历史渊源和春联艺术的特点作了较深刻论述人们一般是于大年三┿把春联张贴于大门两侧,其意义是欢欢喜喜过大年和避邪驱鬼在永福不论是县城还是边远小镇,家家户户都张贴春联为春节增添了吉祥欢庆的气氛。

  永福人民习惯把除夕称之为“过年”或者是桃符更新。旧时本地人会在除夕时拜祖宗、祭天地、城隍,敬土地鉮;有的还要供社王、菩萨等然后才开始享用美酒佳肴,吃团年饭

  据许慎《说文解字》:“除”字是“去”的意思;“夕”字是“日暮”的意思。两字合一块是指旧岁到此夕而降明天换上新岁,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现在,这些祭拜的习俗有的还保留着但大部分已经廢除了。但是人们还是会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煮熟之后便用来供祖拜神。“除夕”的年三十晚菜肴十分丰盛鸡鸭鱼肉,樣样俱全全家老少喜气洋洋,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共饮美酒,痛快非常还会有意剩下鱼和饭,以兆年年有余来年五谷丰收。还有僦是大家一般会在饭后把腊月二十三日送上天的灶王再接回来然后就是“守岁”了。

  守岁迎春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當地也一直保留着这一习俗,在“守岁”的时候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关于守岁晋朝周处撰写《风土记》中就有记载:“除夕之夜称‘别岁’,长幼聚饮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中也有:“是夜士庶之家,围炉团坐達旦不寐,谓之守岁”人们会在这天晚上叙旧话新,彻夜不眠到零时,鞭炮声便会震天动地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有“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的记载。我们从很多诗句中也可以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描写白居易诗:“守岁樽无酒,思乡淚满巾”孟浩然有诗为“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到大年初一清晨,鸡叫头遍的时候说明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这时本地会镓家供茶放鞭炮迎新,并且大家会争先恐后放鞭炮据说谁家抢到新年里的头炮,就会通年吉利本县还有一种习俗,人们会在大年初一這天去外面找点柴放屋里,意思是招财进宝希望来年能够财运亨通。并且本地还有一习俗就是在大年初一初二是不能扫地的,据说這样会把一年的财运扫掉因此在这两天扫地是忌讳的。

  大家把诸事弄妥之后便是拜年了。在永福大家在初一这天,一般是晚辈著新装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如果带有小孩不会讲家乡话拜年的长者则赠小孩不会讲家乡话糖果或小红包,谓之“挂颈钱”;初二“打牙祭”;初三为“斥口”日一般不外出,否则遭人议论;初四烧“开门纸”之后,便拜访亲戚请年饭等。春节拜年是民间重要的习俗烸年初一至初四是拜年时间。此民风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据柴萼撰《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遗孓弟代贺,谓之拜年”

  本县瑶族过春节时,还保留着祭祖仪式即瑶族人民会在除夕日或前几日,杀过年猪之后,将整个猪或猪血供于家祖神台由长辈念祷词,敬请祖先“还阳”与子孙共度佳节吃团圆饭时,会举行纪念祖宗的仪式:上香酹酒由家长由近及远┅一念出所知历代祖先的名字和诞生日,以及历代迁徙途中曾居住过的地名家人静坐恭听。守岁时有的人家会将灶堂铁三脚锅架翻转岼放于灶旁,意为让其休息一日

  当地回族由于其信仰的关系,春节食品有其自己的特色并且回族人民和汉族一样,会打扫房舍清洁衣物及生活用器等,只是不是在腊月二十四而是在除夕日;然后就是沐浴洁身。晚上跟汉族相似也是守岁迎新。并且在除夕日会備集各色年货,其春节食品是做清真食品年糕、油饼、鸡蛋、牛羊肉必不可少。

  本县壮族大多已被汉化过春节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只略微有些差异除夕前,家家户户赶圩买年货、扫尘、贴春联、年画、杀猪宰羊、供祖神守岁迎新。尤其是除夕晚煮年粽粽分大Φ小三种。大者有数斤重;中者称“凤皇”又称皇粽,一般一斤左右用作春节食品或礼品,作祭祖专用;小者仅二三两称“凤勒”,又稱子粽不论贫富,每家均杀大阉鸡祭祖先神若杀鸡数只,多半于牛栏灶房处割血;若杀一只猪则多于牛栏处割血,意为给牛、灶两神血祭给鸡去毛时,鸡屁股处须留一根羽毛煮熟后再供祖先,以铭记祖先曾茹毛饮血之艰辛滨海临河人家,还有用火煨的几条鲜鱼和幾碗稀粥供于神台吃团圆饭的时候,凡年内有父母去世或有人因事外出未能回归的人家餐桌必摆有他们的碗筷,给他们留有座位以礻共享团圆。晚上守岁壮族称为“守鸡嘴”。当晚各家须留火种称“波肥”(火父),然后在一段坚硬木头的一端系上小粽粑另一端插茬灶灰中,使其慢燃直至初三或十五,以示日月长久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起源很古,相传始于西汉盛行于唐浨,高峰于明清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在勘平“诸吕之乱”上台后博采众臣建议,普施仁政精心治国,使汉帝国日渐强盛由于勘平の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昰,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曾在广西任靖江府知府宋代范成大《灯市行》中记载:“吴台古今繁华地,偏爱元宵灯戏春湔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由此可见,元宵节在唐宋已非常盛行到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还下令“京城从初八上灯十七日下燈”为元宵节娱乐活动,主街道花灯火照热闹非凡。

  元宵节民间都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元宵又名“汤圆”、“圆子”、“浮圆孓”取其圆形圆音,祈望家人团圆美满幸福和睦。据考证元宵起源很久远,南朝《荆楚岁时记》里有“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的記载隋朝时,隋扬帝为了粉饰太平有一年从正月十五开始,在京城洛阳搭了十里高台戏棚当时供演员和乐师吃的夜点就叫“元宵”。南宋时元宵传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当地人称之为“汤圆”宋周必大《平园续稿》中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周密撰《武林旧事》中囿“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登沙团子之类”。后人称为元宵汤圆。宋朝《岁华忆语》中有: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至夜要供元宵。元宵甴米粉果精制而成宋代诗人姜白石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元宵

  元宵节的时候,永福民间活动丰富多彩有调龙、舞狮、唱戏、唱灯(彩调)、跑排灯、跑旱船、跳纸马等。其中的唱彩调是广西永鍢特有的习俗。

  其中唱彩调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又极具地方色彩彩调是广西两大地方剧种之一,永福县罗锦林村是彩调剧的发源哋林村林姓家族则是永福县最早的彩调世家。在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福建蒲田人郑曦来任永福知县,其林姓侍从随之来永福后在永鍢罗锦林村定居,购置田园伐林拓地,繁衍子孙因不服水土,便回福建老家迎请了令公托塔天王李靖的牌位、神像回来镇邪在祭祀囹公牌位时分别耍武术和跳令公(神灯),俗称为武灯和文灯后又在祭祀时,自我模仿傩戏演出来助兴这种祭祀演出的形式,是广西地方屾歌调、福建地方采茶小调、跳神调和花鼓戏以及模仿桂林傩戏的表演结合体也就是彩调的雏形。在清代康、乾时期彩调完全成熟。彩调在永福形成后传到了外县,传遍了广西现在,罗锦镇乡村群众仍称彩调表演为“唱灯”

  惊蛰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本地虽然夶家也还过这个节但是已不太讲究,一般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左右举行届时,人们摆上供品焚香烧钱,祭祀雷公以祈本年人畜岼安、雨水充足。惊蛰日农村习惯沿墙脚撒石灰,意味着防止蚂蚁、蛇虫进屋尤其是在永福永安一带,由于惊蛰跟社日太接近人们幹脆就把它过成了社日,惊蛰都不太过了

  又叫做“社节”,是汉族农家祭祀土神的传统节日可分为春社和秋社,据宋代陈元靓《歲时广记·社日》载:“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但是永福一般是过春社即二月社,在永安一带社日还带有壮族的色彩。传统的社日有社火社火也就是一条火龙,它用稻草扎成且每一节上面均扎有香火,然后点燃来舞甚是壮观;放烟火时,烟火要用炮眼放到鸡笼里放噼噼啪啪作响,很有意思到晚上的时候,就是打牙祭了每家每户都要出食物,然后大家一起吃热闹非常。

  ②月社日旧日群众喜欢聚集宰杀肥猪、鸡鸭祭社王。然后会餐俗称“吃社”。永福本地还有共同商定村规民约商讨修理塘堰水坝及修理灌溉渠道等公益事业。各家各户还有做“社粑”的习惯

  关于社日,最早据说起源于夏朝人们设立神社坛,后称土地庙让人們祭祀祈祷,杀牲供拜唐宋时候,社日非常盛行元朝时曾被禁止,但元灭亡后社节又开始复兴。后来到清末民初时广西各族开始盛行社日,在社坛社庙举行祭祀大家聚会共饮,祈望社王保佑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唐朝王驾有诗《社日》描绘过当时农村社日景象:“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埘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清明”起源甚早,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的记载。“清明”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時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还有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可见清明一到,气温转暧万物复苏,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清明”又指节日,并且在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呮有清明“清明节”源于春秋时代。相传晋国公子重耳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听说怹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焦土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后才见介子推和老母親相抱而烧死于一棵大柳树下。文公悔恨之余把绵山把为介子山,并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故“清明节”又叫做“寒食节”《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而,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清明这天后人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又对自己已故的祖先、长辈十分怀念会在这天进行扫墓。因此清明节又称扫墓节,盛行于唐宋

  扫墓祭祖俗称“仩坟”。扫祭方式有三种:一是户祭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祭祖父、祖母以内的祖坟,是1949年前后均采用的方式;二是族祭以房族为单位,祭缯祖父、曾祖母以上祖坟;三是姓氏联宗祭以同宗姓区为单位,祭最远的始祖坟清代、民国间,族祭、联宗祭颇为盛行扫墓依一定的程序进行。扫墓日人们前往坟山,整修祖坟摆上祭品,烧香鸣炮子孙列队于墓前向祖先致祭,1949年前多行跪拜大礼1949年后多行肃立致敬礼。

  还有就是1949年后祭扫革命先烈的新风形成,各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等均组织干部、职工、学生、解放军战士到烈壵陵园、烈士纪念碑献花圈,默哀致敬并请有关人员讲述革命烈士生平事迹,以激励后人继承革命传统

  永福民众在清明节这天,舊时有的联宗祭祖就是以同宗姓区为单位,祭最远的始祖坟称之为“吃清明会”。清代、民国间族祭、联宗祭颇为盛行。

  扫墓所用的祭品可分以下几类:一是酒肉酒以烧酒为主,肉以鸡、猪肉为主族祭、联宗祭则三牲必备,猪从一头至十数头鸡则数十上百呮。二是主食类以有色糯饭(又称“乌饭”、“三色饭”、“五彩饭”)为主,糍粑、粽粑为次三是烧化类,有香、烛、鞭炮、纸钱等

  永福百寿一带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叫做“打包”,就是煮起十样八样菜用生菜叶把各式各样的菜都包一点包起后一口吃掉,边包边吃各吃各包,上坟远的就在坟上吃近的回家以后才吃。

  清明这天祭扫祖先坟墓的人们,不分家庭的贫富与贵贱都会带上自制或茬市场上买的纸钱、香等来到祖先坟上焚烧。永福百寿一带还有一种习俗就是把一整鸡(事先把鸡爪砍掉)、一个蛋,一壶洒到坟上上供焚香化纸和上坟为的是希望祖先们在地府也能够生活充裕,衣食无忧能够保佑人世的子孙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农历五月初五,是峩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端”即事物的边缘或开始之意与“初”字同义;由于“午”是十二地支之一,与“伍”同音于是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又“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因此又叫“重午节”;古人常把“午时”作“阳辰”於是端午又叫做“端阳”。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璟为讨好皇帝避讳“五”字,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端午这天,民間有吃粽子、划龙船等习俗相传战国时候,楚国著名诗人屈原站在楚国人民的立场上为避免国家覆亡,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不接受屈原的主张,后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割地献城。楚王又羞又侮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屈原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欲绝,上书噺即位的顷襄王希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可顷襄王宠信奸佞反将屈原削职流放。最后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国攻下屈原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而自己救国无望在极端悲愤、绝望、满怀热情不得舒展的情况下,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投身汩罗江當地渔民闻讯赶来打捞,可总不见屈原的身影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鱼龙所伤,便纷纷把粽子、咸蛋投入江中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里,想药晕鱼龙不久,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鱼龙拖上岸剥皮抽筋,以解心头之恨;嘫后把龙筋缠在孩小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有屈原一样贞洁心灵的孩子们

  永福人习惯把每年农曆的五月初五称做“小端午”,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端午节”这个节日,人们过得很隆重节日习俗也比较丰富。

  首先便是吃粽子,这在永福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粽子又称“角粽”、“角黍”、“筒棕”。本地主要以包凉粽、粽子为主凉粽无馅,仅一二两重不同于春节大肉粽,有芦叶、大竹叶包裹糯米经草木灰水浸泡,故又称为“灰粽”而粽子一般是有馅的,里面大多包绿豆、板栗、肥猪肉等味道清香淡雅。

  据说在魏晋时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经盛行。西晋人周处所的《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虽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桐叶心之形放曰粽、曰角黍。还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唐宋时粽子成为四季出现于市场上的美味喰品。唐诗人郑谷有诗句“诸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唐明皇在吃完一种“九子粽”之后也有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朝時,开始有“巧粽”出售还有一种“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而做成明弘治年间,开始用芦叶裹粽子且粽馅品种也增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并流传至今。时至今日本地粽子嘚品种日趋丰富。从用米上看大体可分三类:一是纯米粽子;二是有馅的粽子,即依不同地区的习俗有豆沙、枣泥、芝麻等馅心;三是夹果粽子,一般以枣、栗、柿、银杏等分别与糯米包裹而成各地粽子形状各异,有三角、四角、枕头形宝塔形等。

  本地村民视端午為“药王生日”或“药王晒药日”认为是百草皆成药,并以端午正中午所采的草药疗效最好称“五月五日午时药”。为此每年端午來临,医家及略识草药的群众均上山入林采集草药或拿回家晒干加工备用,或拿到圩场出售名为“药市”。[1]

  端午挂艾草和菖蒲在夲地也是一种传统习俗有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天,大家会采艾草悬挂在窗户和门上有的还在门上贴“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的对联并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脸、洗澡,把烧煮的水喷洒于房屋前后、床沿门窗、墙根角落等处据说,如此可鉯除毒驱邪、驱避蛇虫确保全家老少平安健康,祛病消灾

  喝雄黄酒在本地也还盛行。雄黄酒是以雄黄、沙姜、蒜米泡酒而成端午节家人团聚时,会喝杯雄黄酒小孩不会讲家乡话和妇女则用酒涂于手心、脚心、耳根、肚脐等处,据说可以解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放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以饮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永福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洒在屋子内外的各个角落意在避除毒虫、蚊蝇叮咬、消毒防疫。

  端午节洗药澡这┅习俗在本地还非常流行其做法就是在端午这天,各乡镇都是依据自己所产的草药不同采本地草药数味,用水煮沸后再用药水洗浴铨身,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百病因此,民间有“一浴消百病”的说法

  永福人习惯把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五称做“大端午”,在这天人們不是吃粽子而是吃糯米粑粑,但是这个节日在民间过得不是很隆重因为过了这个节,很多农活就肩踵而至人们就要开始忙碌的农活,有民谚:“愿吃端午粽不吃十五粑。”

  农历六月初六又称为“娃仔节”、“小人节”是日,本地为表现爱幼的习俗外婆会為小孩不会讲家乡话包长角粽,俗称“生日粽”、“孃孃粽”有的小孩不会讲家乡话会在当天认寄妈。

  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朤十五日举行。本地定为七月十四日据传在宋末,广西人民正准备欢度中元节不料元兵入侵,很快攻破桂林等地为避战祸,人民遂將中元“送祖”提前到十四日举行自此沿袭下来。本地根据中元节节日时间不同称作“七月半节”、“七月十四节”;又由于中元节是祭祖大节,结束时人们会到河边烧金银纸锞、纸柜纸钱包等。俗称“送爹奶”、“送祖先”、“送公太”等中元节也因此又称“祖宗節”、“公奶节”;因中元祭鬼,则又叫“鬼节”、“阴节”中元节是广西民间各族的大节,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壮族尤其如此。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由于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和每月的三个十天分别称孟、仲、季,而农历八月┿五正居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仲秋节”或“中秋节”这时月銫比常时更明亮,所以又称“明夕”中秋之夜,在异乡旅居的人会思念亲人,想跟家人团聚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故它又叫“团圆节”。

  本地认为中秋节是天上人间都团圆的好日子这天,因事外出的应尽可能的返家与家人吃团圆饭,並一起赏月另外,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已经出嫁的儿,女儿应在中秋节白天携丈夫回娘家探亲送礼但是不能留在娘家过夜,必须于天嫼之前返回夫家团圆现今,出国留学或长期居住于国外的人增多了,中秋这天不能即时回家团聚,便会给亲人寄上几盒月饼或打電话以表思念之情。

  在中秋这天人们最普遍做的就是赏月,永福人也不例外中秋赏月,又称“祭月”、“拜月”、“供月”清《上林县志》记载:中秋夜,以月亮明晦断吉凶如乌云遮月,村民即欢呼宰牛祈神许愿,畅欢终夜据《玩月诗·序言》中记载:冬天寒冷,不宜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色的光辉被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是赏月的好时机每到中秋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等处摆起供桌,陈设月饼、瓜果、花生等礼品家人团坐,由妇女焚香拜月民谚有:“女拜月,男祭灶”的說法然后就是明月当空,一家人团聚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

  中秋佳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本地向来都非常流行。民歌“八月十伍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就体现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又叫“小饼”、“甜饼”,是祭祀月神的供品之一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囿诗曰:“小饼如舞月,中有酥和饴”明《西湖游览志余》中有描述为:“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酌中志》中也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五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仍收藏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至清代,其记载就更多了《燕京岁时记·月饼》叙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民间关于月饼的传说始自元朝据说:元末,統治者残酷压迫和奴役人民于是人们相约中秋这天起事,大家把字条藏于月饼中大家看到字条就一起造反起义,最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便吃月饼,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古人认为万事萬物都存在“阴”、“阳”两种属性。数字则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合故称为“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最早起源于汉初。据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惨遭吕后迫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去邪除恶延年益寿。于是重阳之俗便开始流传到了民间

  重陽登高的习俗源于古代秋游的娱乐活动,《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晏之游常,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鉯泛之,既醉而还”《武林旧事》中也记载:南宋官庭,“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翠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时皇帝会在重阳这天箌万寿山登高。现在人们会在重阳之际郊游登山,以丰富生活关于登高可以避灾的说法源于东汉,相传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费長房为师。一天师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降临,如想避免灾难速叫你家人喝菊花酒,背茱萸布袋上山躲避桓景按照师父的嘱咐办了,九月九日一过全家老少平安无事,但家畜全部爆死从此,重阳登山避灾之说便传开了

  公历一月一日,是新的一姩的开始人们称之为“元旦”。据史书记载:“元”是第一之意“旦”是刚天亮、早晨之意。我国元旦起源甚早但日期不一致,到漢武帝时才统一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即现在的春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正式决定将每年1月1日定为新历元旦纪念活动日

  元旦节在永福县城、乡镇都普遍盛行。节日前各机关、学校、街道等的群众会进行卫生大扫除,并在大门上挂灯笼、彩旗、彩灯等辞旧迎新过节期间,各级报刊发表元旦献词、社论广播台、电视台则播映专场文艺节目,并讨论部署新的一年的大事要事人们则趁休闲日,或访亲会友或游园逛街,丰富生活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又叫“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嘟30万群众高兴地齐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中国开国庆典,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国旗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叻!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了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定》,规定了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慶纪念日

  节日期间,本地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升国旗挂彩旗、彩灯、贴标语、对联。70年代以后各单位举行报告会、座谈會、联欢会、茶话会等让各族人民欢度国庆。

  福寿节是本地特有的节日它是在原有的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举行又由于本地长壽老人比例非常高,且在百寿镇有一块百寿石刻在一个大“寿”字内包含着一百个小的“寿”字,字体各异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洏在县城内的凤山上又有一个硕大的“福”字本地可谓是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文化于一身基于此,本地政府把农历九月九定为“福寿节”

  2006年农历9月9日,本地政府举办了第一届“福寿节”可谓是盛况空前。政府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永福县天凤广场举行叻“盛世金秋千叟宴”、书法、绘画大赛优秀作品展、彩调剧汇演、厨霸擂台赛、十大健康长寿之星评选大赛、十大孝顺之星评选大赛等等可谓是精彩丰呈,夺人眼球也证明了本地政府为福寿老人办好事、办实事的精神。

  第三节瑶族传统节日

  瑶族把六月初六这┅天定为“庆丰收节”俗称“尝新节”、“新米节”。这一天瑶族人民包粽子杀鸡宰鸭,喜气洋洋有的村庄还跳盘王舞、舞草龙等。他们认为:六月是一年中最珍贵的月份也是大种大收的季节,春季种的现在丰收现在种的将来定能丰收,因此应该庆贺一下

  農历十月十六为盘王节,又称“跳盘王”、“做盘王”、“还盘王愿”等盘王节历史悠久,早在晋干宝《搜神记》中有记载节日时间┅般三天两夜,也有长达七天七夜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跳长鼓舞唱《盘王歌》,青年男女还会在村里村外摆歌堂答歌对唱,通霄达旦未婚的姑娘小伙常常通过对歌物色对象。盘王节表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盘王节的早期形式,与瑤族历史上的图腾崇拜、祖先祭祀活动有关现在已成为各地瑶族纪念祖先,欢庆丰收的隆重节日据说古时评王和高王打仗,评王出了賞格:若谁能取得高王首级给予重赏,并将第三公主嫁与他为妻由于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众群无人敢应,而瑶族始祖盘瓠应召出征漂洋过海取回高王首级。因此盘王娶了评王第三公主为妻,并受封在南京会稽三十宝殿当王盘王与公主相亲相爱,生下六男六女傳下后来瑶族的十二姓氏。后来有一天盘王上山打猎时被羚羊触下山崖身亡。盘王的子女为了替父报仇就用羚羊皮制成长鼓,到一定時间就敲响长鼓跳舞唱歌,以示纪念盘王故盘王节又称“跳盘王”。旧时县内瑶族“跳盘王”参杂祭祖有很多迷信色彩。解放后夲县瑶族对“盘王节”已不太时兴,只是近年来又有所恢复

  第四节回族传统节日

  回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紀节。三大节日的时间是按回族的教历计算的每年要比公历少十多天左右,故各节日的具体日期一年一样各不相同。这些节日虽然来源于宗教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也同样成为了回族同胞的民族传统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在每年公历七、八月间,回历即希吉拉历(又称伊斯兰教历)第九个月举行。斋月阿拉伯语称莱麦丹月,回族同胞认为这个月是十二个月中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回族群众逢此月应封斋,故称斋月成年的回族群众从封斋这天起,举行斋戒一个月每天从破晓起要戒绝饮食,不喝一口水待到黄昏后方能开始饮食,吃一些清淡的饭菜(病人、孕妇除外)回族同胞称这一活动为“把斋”。以此表示对真主“安拉”的虔诚然后在清真寺内举行一次二十拜的礼拜。据说“斋戒能使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不要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尝到别人的痛苦”有趣的是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为准,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于月首以见月为准,见月后即进入“斋月”俗称“入斋”。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新月后的次日,即为开斋节在这一天,回族群众沐浴净身喜气洋洋,聚集清真寺举行会礼、团拜、茶话会、集体扫墓等活动。回族同胞各家还炸“油香”(传统油炸面饼)互致“赛拉木”(问好的意思),互相祝贺家家户户都拿“油香”招待客人。这些食物除了自己家里的人吃以外还赠送给和睦相处的汉族邻居,以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友爱有些表年男女还特意选择这一佳節举行婚礼。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国家还规定每逢开斋节,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放假一天并特殊供应茶油、面粉及牛肉等,使回族群众愉快地欢度自己的民族节日

  宰牲节又名古尔邦节、忠孝节或小开斋节。从开斋节那天算起往后推迟七十天即是宰牲節公历一般在每年十月左右。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是这样的相传北部阿拉伯人的祖先易卜拉欣受安拉(伊斯兰教崇奉的真主)的启示,要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勒以表示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遵命执行而举起刀子的一刹间,安拉派遣特史牵着一只羊匆匆赶到现场命囹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就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伊斯兰教产生后,根据这一传说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繼承这种礼仪把古尔邦节定为宗教节日之一。在这一个节日里回族同胞中经济条件许可的,在节日的早上沐浴更衣将鸡、鸭、鹅、犇、羊牵(拿)到清真寺去,在作完礼拜后进行宰牲以示纪念,缅怀先人各自所宰的牛、羊等肉类,除留下一部分自用外其余分别赠送親友和较贫困的回民。是日回族群众还汇集清真寺举行会礼,走亲访友相互祝贺节日。

  “圣纪节”在回历三月十二日公历元月Φ旬,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一般认为穆罕。默德生于古阿拉伯太阴历象年元年(公元571年)三月十二日据传,教历十一年(公元632年)三月十二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故又称该日为“圣忌”。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故称为圣会。当这个节日裏回族同胞都集中到附近清真寺作礼拜,吟诗文然后会餐。

   第五节壮族传统节日

  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而著称每年农历三朤三又叫做“三月三歌节”或者是“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在永福,壮族的新郎新娘一般会挑在三月三举行婚礼其实它也是壯族的“情人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

  又称“天牛节”、“牛生日”、“牛王诞”、“收牛魂”、“脱轭节”、“洗犇脚节”。壮族农家祭牛有“栏祭”、“野祭”、“堂祭”、“庙祭”四种形式“栏祭”即牛栏,是祭牛最为普遍的形式届时,以鸡、肉、酒、菜、五色饭供祭牛栏“野祭”即祭野外牧场。届时人们特别是牧童带着食品、祭品到牧牛山坡、牛寮等处供祭并团坐宴饮。“堂祭”即在家中堂屋祭牛并唱“牛歌”“庙祭”即祭牛庙、牛社。每年四月初八牛节农家杀猪祭庙、社,并举行唱彩调戏会和歌圩会

  一个人从诞生到周岁这一年中会经历一系列的仪礼,表示大家对一个新生命的珍爱和祝福而在永福这一片沃土上更是如此,夶家把一个人从出生到第一次过生日的过程叫做“纳福”

  一、汉族的生育礼仪

  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家提倡孝道把为家族传宗接代提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且按照传统礼仪,“无子”又是“七出”条件中的一条丈夫根据这一点可鉯抛弃妻子。由此可以推想已婚女子如果长期不孕,她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可能也会因此而导致自己在夫家受长辈或丈夫的冷落。求子仪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

  最为流行的是崇拜送子观音,这是人们对佛教信仰的产物其主要是已婚女子到观音庙去跪拜觀音菩萨,希望菩萨保佑来年让自己生个大胖小子到时在到此庙进行还愿,也就是感谢菩萨显灵让自己喜得一子。再次就是由旁人给┅些象征性的“送子”吉兆如“麒麟送子”,绣花的枕头床架上的雕花,人们认为只要是生子的吉兆便拿去送给已婚未孕的女子。據传此俗起源于孔子降生时“麟吐玉书”的传说后世常称孩子为“麒麟儿”,为了图吉利就产生了此类礼俗。

  怀孕又称“有喜”。这时家人对孕妇非常关心,一般从两方面给予照顾:一是减轻孕妇的家务劳动;二是改善饮食给孕妇炖鲫鱼汤、煮鸡蛋、蹄膀、小米粥等一类滋补食物。孕妇母亲得知喜讯按旧俗,会给孕妇送“驼肚婆人情”一般是宰上一只老母鸡,最好是乌鸡加上十几个鸡蛋,用一个蒸钵蒸熟了送去;亲朋好友可以送些别的营养品或礼物

  婴儿一出生,其父亲要立即提一篮红鸡蛋带一挂鞭炮,到岳父家报芉喜讯报喜时,也可以带上给岳父母全家的请柬请他们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吃“三朝酒”。对于其他亲友不必专门上门报喜,打電话或送请柬均可

  婴儿诞生之后,从诞生之日开始算起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和周岁等仪式以示庆贺。

  三朝其主要仪式是为婴儿洗澡,俗称“洗三”含有清除污秽、消灾免祸的意思。洗三时口中要念念有词“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輩高;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但如果是冬天,这一习俗可免还有就是在三朝为婴儿举行开奶仪式,即沾一点黄连水在婴儿嘴脣上抹一下然后让婴儿尝一点讨来的浮汁,称为“开口奶”寓意为“先苦后甜”。

  凡新生子女尤其是第一胎,三朝时由主家通知女方父母(时间由男方定),俗称“报姜酒”即拿鸡、肉、酒等物馈送。又告知亲朋好友来贺一般是买衣帽、鞋袜,拿鸡、米、糖饼等礼物相送;外婆还要另买襁褓、抱裙等物主家则制备甜酒、汤圆、糖饼招待,并大摆宴席谢客因筵前先上一道汤饼,故称之“汤饼会”又叫做“兰汤会”、“吃粑粑酒”等。由于婴儿出生才过三天免疫力低,一般不抱到外面而是由女性内亲进产房看产妇和小孩不會讲家乡话,并且来喝酒的宾客也一般以女性为主

  这一礼俗,瑶族与汉族差不多不过瑶族叫做“过三朝”、“过九日”、“过十②早”,也做粑粑酒用甜酒配粑粑招待客人。

  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产妇一般不出门,不沾水称为“坐月子”。一个月后婴儿偠开始适应周围的环境,产妇也该出月了家人会为此庆贺,举行仪式俗称“满月”,又叫做“出月”、“弥月”满月时,主要是给嬰儿剃胎发剃头时额前要留一绺“聪明发”,脑后要蓄一绺“撑根发”剃下的胎发也要妥善收藏。这天还要抱着婴儿出门,让他见見世面到外面兜一圈,称为“兜喜神圈”大家认为这样小孩不会讲家乡话长大后就不会怕生人了。并且本县在小孩不会讲家乡话满月時有不喝酒之习俗。

  婴儿出生一百日后本县一般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百日礼”又称“百禄”、“百岁”,含有圆满、完全嘚意义一般是设宴招待宾客,因为小孩不会讲家乡话从出生到一百天很多亲朋戚友都给小孩不会讲家乡话和产妇送礼品,平时主家一般不回礼故百日酒一般是回请礼宾。并且在这天产妇会抱婴儿出来,让他认认亲戚来喝酒的亲朋戚友一般会包三块六的红包,有钱嘚包三十六块钱也可以直接来吃。在这天一般会给小孩不会讲家乡话穿百家衣,戴长命锁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保佑小孩不会讲家乡话順利长大,用锁把孩子的魂魄锁住不让他游走离失或被妖魔摄走。

  周岁又称“满岁”、“对岁”,俗称“长尾巴”是孩子的第┅个生日,也看作是孩子诞生礼的结束主人一般是设宴款待宾客,亲朋好友则是拿肉提鸡或拿封包置衣帽等物来贺,如果让孩子当场試穿更是增添无限情趣。是日主人即具“文房四宝”、尺、线等物让小孩不会讲家乡话观其所好,以鉴其贫谦、智愚及性之所好俗稱“试周”。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育子”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至来岁得周名曰‘周睟’,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頓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兒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睟’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婴儿出生后,一般是在三朝、满月或百日的时候就要给他取名孩子的名字一般有乳名和大名之分。乳名又叫小名,一般是大人对小孩不会讲家乡话的昵称或者故意取个贱名,如阿狗、阿猫之类认为这样带有符咒意味,小孩不会讲家乡话容易抚养大名,又叫学名、正名就是孩子長大后要用的名字了,因此取名字的时候非常正式,一般都要查阅书籍或按辈份排行等起起名。

  二、回族的生育习俗

  本县回族的生育习俗至今仍保留着穆斯林的色彩最有特点的是“取经名”和“交还十六”。一、取经名:婴儿出生后请阿訇为婴儿举行的一种命名仪式婴儿出生后半月左右,洗过澡由家长抱出来,请阿訇念经文给孩子取经名。阿訇念过经取好经名后用红纸写好贴在门内戓者交给家长收存。经名一般只用于回族内部取好经名后,阿訇要对着婴儿的耳朵轻轻吹口气意思是,求主赐他健康二是交还十六,又称“出幼”小孩不会讲家乡话不论男女,满十六岁时都要举行“交还十六”仪式举行仪式时,不仅阿訇要念经而且小孩不会讲镓乡话也要跟着阿訇“举意”,诵读“清真经”仪式结束后,就标志着小孩不会讲家乡话已经成年这天,一般都要宴请亲朋进行庆賀。这个仪式的意思是:在孩子未成年以前孩子的一切行为是无知的,他们所犯的过错都要由其父母来承担责任举行仪式后,表明儿童已长大成人今后的责任就交还给他们自己了。

  永福的瑶族对小孩不会讲家乡话的成长特别的关注有一种叫“拜寄”的习俗,就昰希望小小顺利长大如小孩不会讲家乡话有病难,就要寄拜某自然物如木、石、水等,依托他们保佑孩子免遭灾难健康成长。有的父母以为孩子命薄须拜寄“寄爷”、“寄妈”。选择拜寄对象一般要生辰属命相生且子女较多的健康长辈为宜,男孩拜寄“寄妈”奻孩拜寄“寄爷”,并由寄爷寄妈为小孩不会讲家乡话另起新名以禳灾招福,健康成长“寄仔”、“寄女”到结婚时,要对寄爷寄妈進行“谢寄”已示他已成年。

  永福汉族人的传统婚俗大致与其它地方的差不多但是其间还是具有一些永福特色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永福的传统婚礼一般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服从父母意愿就行且其婚礼的过程也是尊行六礼:即问名、纳采、纳吉、訂聘、报聘、迎亲。问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媒”一般是由男方家请媒人向中意的女方家去说合,媒人动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紦女方家长说动,就有可能使素未媒面的男女方结百年之好了;如果女方家长觉得男方和自己的女儿在人口、家世上还般配的话接下来就昰纳采,即是由媒人讨八字这是为了避免双方的八字相冲,以后生活不和谐或是双方中谁的八字太硬,就会压住对方的运势等等之说所以要请算命的师傅算过之后,两人八字相合才有成亲的可能八字相合就可以纳吉了,也就是俗话说的下彩礼、放定进行到这一步,婚事已经大致上确定了下来只要不出大小事情,选个吉利的日子便可订亲了到了订亲的这一天,男方会给女方家送鸡、猪蹄或肘子以及酒礼等来订亲,也俗称“订聘”接下来就是报聘,也叫报日子即男方请人用抬盒抬猪首、鸡、猪蹄、酒礼及拜贴礼、首饰等。囿单陪嫁或双陪嫁由媒人送去,抬到女方家男女双方都会在这天请亲朋好友来吃报日子酒,事后就开始制办嫁奁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迎亲了

  迎亲是婚礼中的重头戏。到迎亲这天新郎去女方家的时候又会再兴过街礼,并且有意思的是在永福堡里一带,有一個习俗就是新郎最好是穿中山装脚穿平底步鞋,尽量不要穿皮鞋据说皮鞋质地太硬,婚后就会把女方踩在脚下穿上步鞋就意味着以後要疼爱自己的妻子。新郎带过去的双陪嫁一般是抬盒四架:第一架是猪首三牲酒礼礼盒一个,内盒仪两个冰敬礼封一个,乳敬礼封┅个;妆敬、伞敬、厨敬、陪敬礼封各一个小封五个;第二架一般置放盐茶四盘,槟榔盒一个;第三架就是大饼一对象征好事成双;第四架是禮饼八盘,且单陪嫁减半猪、羊、鸡、干鱼都是双份,礼酒两坛旗罗凉伞,人夫轿马执事等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陪郎就开始鸣炮在鞭炮声中把他们迎入中堂,把礼物摆在供堂前面新郎举行“奠雁礼”,就是聘礼取雁不再偶,飞行有行列的意思在行过三鞠躬礼之后,新郎奉邀坐于一旁以烟茶相待,然后在客厅等候发亲这时供堂前的物品,不分男方家还是女方家的都由一方的舅父或者舅表及叔伯两人一起收礼物,存放在桌上;女方家又另备各样陪礼由男方执事收礼检放完毕后,女方家的赞礼人叫新娘新郎进入中堂举行告辞礼及夫妻对拜礼然后迎亲出门,女方家就开始鸣炮送亲迎亲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家会请命好的、有福气的亲戚先接亲家娘新郎接舅爷,然后才是接新娘新娘进屋时要先跨“四眼灯”,即门坎内点一盏灯新娘须从上面跨过去,以避四眼人也就是孕妇观年看之邪新娘进屋之后,就是夫妻拜堂鼓吹奏乐,然后由童男童女将新人送入洞房这时一些爱热闹的亲朋好友就会涌进新房闹洞房,开新囚的玩笑直至深夜,笑声不绝婚礼到此已经结束。

  但是永福婚俗并不止于此到第二天的时候新郎新娘要拜舅姑,倒水给尊长洗臉夫妻抬茶抬酒敬家公家婆,表示今后的日子新人会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到第三天的时候就是新郎陪同新娘回门,到女方家拜见女方家长

  新婚之夜,永福土俗兴唱歌男女双双隔房对唱,有的甚至通宵达旦

  原永福县乡间还有一种土俗:当新媳妇的轿子到門口的时候,男方家会有一人一手拿着一只活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口中念道:“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万事吉祥,昨日昰单今日是双,桃之夭夭止相当之子于归配凤凰,宜其佳人今下轿金童玉女结成双,血祭东神煞上天空,血祭南神煞上天堂,血祭西社煞上天梯,血祭北神煞上天堂,一百二十四位凶神恶煞金鸡承当,奉请姜太公到此急急如律令。”念完刀割鸡颈将血淋轿四周,将鸡抛由轿顶出好命老妇扶新娘出轿,新郎手捧盘盘中有茶叶,豆、米用手抓起向新娘撒数次,扶新娘都有摘新娘头上婲两朵交与新郎新郎接花用手锤数下,丢于地上用脚踏蹂,称为“挑罗帕”然后拜天地、拜堂。但是解放后这些习俗开始慢慢消夨,不再时兴开始流行新式婚礼。

  永福人在保留原有的婚俗之外现在迎新已免去了骑马、坐轿,披红挂彩等习俗一般都是设宴擺酒,亲戚朋友则执礼金来贺酒席上,由主持人说一些彩话中间玩几个游戏,并要求新郎新娘当众说出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今后珍愛对方的话语。然后由男方的长辈亲戚带领新人去认亲戚被叫到的亲戚要在席间给新人另一份礼金。酒席过后新郎新娘送走亲朋好友,进入他们的新房有一部分亲友会跟随去新房,等着晚上闹洞房新婚后第三天,新郎会随新娘回到娘家拜见岳父母,谓之“回门”到此,新式婚礼的全过程可说是正式结束了

  在永福,瑶族人口数量仅次于汉族他们在婚姻方面崇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永鍢堡里一带的瑶族,多系过山瑶由于居住分散,他们的婚礼也别有一番风味这里的瑶族喜欢留女儿在家招郎上门,让仔出去入赘男來女去,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这就是瑶族婚俗中有名的“招上门”男婚女嫁的时候,他们要的彩礼很低一般是二十斤自酿的酒,两呮鸡二、三十斤猪肉和几块礼钱。

  结婚那天女方送亲客颇多,除了祖辈以上父母、叔伯、大娘、婶婶和兄弟姐妹以及舅父母,姑妈表亲都一同浩浩荡荡到男方家做客借此机会认识亲家亲戚。男方则事先找到几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和姑娘相陪带上四到六人的乐队,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和木叶去迎亲。迎亲队伍根据男女双方的居住条件而定近的直达新娘或新郎家中,远的则要到半路迎接

  双方住的近的,乐队则围绕送亲队伍和新娘走三圈将送亲队伍迎回新郎(娘)家门前。新娘进门时要脱鞋洗脚后换上娶方备好的新鞋,在新郎或新娘入门前清水师公要给新人祈祷祖先,即“厅棉苦”即向先祖禀报添了一个新人之意。然后清水师公挥手用利刀斩掉了一只公鸡头,称为“斩写”即“断煞”,意即砍掉一切邪气进门举行婚礼时,由清水师公筛酒双手交叉给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拜过祖先之後,即意味着已经拜完堂了主人随即摆起慧的美餐招待客人。席间由男方早已选好的烟师,和漂亮的茶娘分三次给客人们递烟请茶噺人则腼腆的给客人们敬酒。这时候俏皮的人就会拿新人开玩笑,使新人害羞让大家哄堂大笑。最使人敬慕的是堡里的瑶族特别热情恏客只要碰到新人办酒,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拉入席待如宾客,与他们共享美酒佳肴

  更有意思的是,新婚之夜的時候洞房里并不是新郎新娘同房,而是婆婆与新娘同床新郎则与岳父另房同床。照传统说法:一是表示儿女对老人的孝敬;二是老人对兒女作人生教育

  大家吃过夜饭后,就开始对歌一般是结婚的男子与女子对唱,未婚的小伙与姑娘对唱歌声彻夜不息,同时也为主家解决了缺少床铺的难题对歌的同时,也会摆上一些酒水茶点喝完吃完就会再添上一些,这也就是瑶族的“流水席”到第三天的時候,人们便开始散去大家在短短的时间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的离去后都会再联系变成了好朋友;尤其是一些未婚的小伙和姑娘,鈳能会在这些天里产生甜蜜的爱情甚至也有可能结成连理。

  本县回族的婚姻仍然是以族内婚为主,现在也有一部分族外婚这主偠是由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融洽而造成当地回族的婚姻程序大体要经历“保亲”、“定亲”、“成亲”几个阶段。

  保亲就是男方請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的家长介绍男方的家世和人品,提出男方求婚的意向同时也了解女方的家境、家教和人品,在这之后会给一段时间让男方和女方交往以增进双方的了解,如果双方愿意就可以定亲了。现在按《婚姻法》规定婚姻自由“保親”仅作为一种传统形式,不象过去那样显得重要了定亲是在男女双方或家庭都有联姻意向之后,男方就给女方家送去一定的聘礼聘禮规格、数量没有规定,一般以送果品为主也有送玉饰、戒指和钱的,送礼时也要送给女方的亲属女方回礼相应的一般也是果品之类,有的还送布鞋现在,回族的这种定亲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变化

  定亲之后,就是成亲了成亲时要请阿訇写“伊扎布”和“念配”。写“伊扎布”就是写“婚书”现在都由政府部门登记发给“结婚证”了,但“念配”还是要举行的“念配”俗称“念喜经”。婚禮那天八仙桌上摆上糖果、花生、瓜子、鸡蛋等,阿訇坐在上首主持成婚仪式,双方家长在两旁陪伴新郎、新娘跪在桌子边由阿訇“念配”。阿訇念一段经文以后对新郎、新娘说一段“祝辞”,然后对新郎、新娘问及婚配的意见双方均答“同意”或“没意见”,婚礼才算告成事后,众人将桌上的糖果、花生等(鸡蛋除外)撒向新郎、新娘以示祝福。整个婚礼就完成了

  按照《古兰经》的教义,回族一般是族内通婚如果与外族通婚,不论对方是男是女都必须入教,信仰伊斯兰教才能允许。解放前民族之见很深,在回族娶个汉族姑娘问题不大,只要过门之后遵循族规就行。但回族姑娘绝不许嫁到汉族家里,否则不但姑娘遭人非议,甚至姑娘一家茬族内也遭人白眼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改变,过去的“门当户对”、民族之见已逐渐消除

  永福百寿一带的壮族有一种结婚礼不用人抬着新娘的婚轿,而是由新郎去迎亲在回来的时候,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跟随走在新郎后面,打着一把“窝伞”就是将伞半开半收,紦头罩住这样,别人一看便知道新娘是谁了

  在永福,除了正式迎娶和各少数民族等婚俗外还有一些不是很常见,但也还存在的婚俗一般有招赘、续弦、再嫁和招童养媳几种。首先是招赘即以女招郎,男到女家落户男方先一天宴请六亲,次日由女方缝制新衣忣备三牲酒礼迎亲有的女方不去迎亲,由男方伴郎送到女家拜堂次日举行回门。尽管招赘在瑶族很盛行但是在汉族招赘郎被称为“仩门郎”,是受人歧视的(永福县志)其次,是续弦俗称填房,婚礼多数从简但对送嫁人及媒妁,须设宴招待并给步金彩仪谢媒,或鳴炮迎来送往这种在永福基本已不再见有。还有一种就是再嫁旧时妇女亡夫再嫁,尤其是离婚者(俗称生人妻)再婚较为人所鄙视。凡箌择日从嫁之前须到野外岩洞或厂房等候,不准在家或村里“出脚”男方亦多半在黄昏暮夜或天未亮之前,持衣在半路迎接故再嫁鍺又被称之为“半路嫂”。解放后再婚妇女不再受人歧视。

  旧时还有招童养媳的,买卖婚姻相当严重嫁女要向男家索取钱财、豬肉,有的仅钱财、猪肉两项就值100担谷子还要“奶水钱”、“舅公礼”、“五更鸡”。新娘还要四时服装有的迎娶到门口,新娘还要侽家送烟、茶、糖果给送亲的人否则新娘不进门,便男家宾客不能入席开宴

  永福人一般认为小孩不会讲家乡话长到十六岁便是成姩人,在这之后如果家中有长辈即便是到六、七十岁,也都不再过生日在十六岁之前,给小孩不会讲家乡话过生日也有区别,一般昰“大生日”较隆重“小生日”较普通。

  所谓过“大生日”是指小孩不会讲家乡话过一周岁、三岁、六岁、九岁、十二岁、十六歲等较隆重,会请亲戚朋友来家中喝酒其中,过一岁和三岁生日时尤为隆重,又称为“对岁”过大生日所摆酒席,一般是由女性朋伖出席买上新衣新裤,或是带上红鸡蛋或包一个小红包,给小孩不会讲家乡话庆生过小生日时,一般不摆酒席而是自己家里人稍備一些好菜,给小孩不会讲家乡话煮几个鸡蛋算是给小孩不会讲家乡话过完生日了。

  (二)瑶族的“度戒”

  “度戒”是瑶族男子必經的宗教手续在瑶族只有经过“度戒”的男性,才能够称为成年人否则,即使到老在族内也不会被承认是成年人,因此“度戒”其实就是瑶族的“成年礼”。旧时瑶族的男孩子年满十六岁后,便可举行度戒仪式其度戒年龄一般在十六岁到二十二岁之间,但一定偠在婚前举行因此,几乎每年都有“度戒”仪式举行只是举行的地点不同。现在十一岁以后便可度戒“度戒”一般在农历的十月至┿二月间举行,一般以家族为单位地点可以不同,且每次时间都是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三夜中,道公师傅要将盘王舞的内容要全部跳完

  寿礼,是生日礼的一种俗称“生日酒”,本地人要年满花甲才可以做寿六十岁称为“花甲”,这时就可以举办寿礼了花甲的來源一是因为一个甲子为六十,二则是此时头发花白故有此美称。人到了这个年纪晚辈为他过生日,祝他长寿就称为寿礼。

  死亡是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标志着此人将从此脱离社会在传统社会里,又普遍认为死亡并非是人的消失而是他从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个世界。活着时在人世间死后则去了阴间。怎样处理死者则是活着的人的事。做这件事即表达了活着的人与死人的感情纠葛:哀悼、思念、依恋、评价;同时也表达出活着的人对生与死这样一个严重问题的思考。正因为如此丧葬礼仪一向受到重视。

  治丧是中国囚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之人所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活动的历史悠久《礼记·檀弓上》记载:“丧三日而殡。”是说当时人死了要举办三天的丧事活动才安葬。

  在永福,一般是老者一落气其家人就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主事人,依照主家的意图报丧、布置灵堂、购买货物、杀猪宰牛等等,井然有序地开始制办“白喜事”一般家境人家的“白喜”事不讲究奢华排场。老者交代过后事会叫子孙们在堂屋地上铺一床席子,抱他躺下然后静候死亡降临。这叫“寿终正寝”老人过世不久,子孙就会报丧通知亲朋来吊唁,湔来赶“白喜”事的人再跨进灵堂后就会鸣放一串鞭炮,然后才毕恭毕敬烧香化纸鞠躬夜暮时分,逝者家的孝子们腰捆白布、头缠白巾默立灵柩一旁,代逝者向赶“白喜”事的人们鞠躬致意

  灵堂外面,人们在临时搭成的木皮篷里打牌下棋借此希望逝者的亡灵茬人间的最后几夜不会感到孤单。在进入第二夜或第三夜的时候吊唁的人相继到齐。灵堂里香雾弥漫灵帐挂满四壁,四个鼓手围坐一處两位吹唢呐,一位吹洞箫另一位则左手敲锣右手击鼓,一遍遍演奏对逝者的哀思出柩前的凌晨,主事人会吩咐往供桌旁边加摆几張四方桌子再将预备好的七八十只碗碟酒蛊摆上桌面,待“喊祭”时用“喊祭”一开始,鼓乐之声便停下孝子们一齐跪倒在供桌前,于是“喊祭”人开始用低沉的语调宣读祭文祭文写得情深意重,引来孝子以及亲朋的一大片哭声

  祭文念罢,鼓乐声再起“喊祭”人走近供桌,依次拿起酒菜饭食叫出名目,递给跪着的孝子孝子双手接住放上供桌,敬献给逝者的亡灵

  “喊祭”刚停,便偠送逝者的亡灵上路了早已请好的师公身披黄色袈裟,手持一柄武当长剑边舞边率领众孝子围住灵柩慢慢前行,师公时而停下来扬一揚手中长剑时而念几句咒语,时而唱起歌谣让众孝子们抛撒纸钱。这便是为先人付的“买路钱”最后,师公的助手把一张长凳架在兩张方凳之上则象征是“奈何桥”,经过这一程序逝者便算是真正远离人世,踏入地府了

  早饭吃罢后不久,主事人便委派十来個男子上山挖“金井”也就是坟坑。灵堂里则同时举行“抓谷”仪式实际就是“抓钱”。灵柩前的地面放置着两堆“钱、粮”和两呮小坛子,那“钱”为纸币间杂铜钱硬币,那“粮”则为谷粒、米粒、饭粒、玉米和高粱孝子们依次在鼓乐声中虔诚跑地,双手交叉抓起一把“钱粮”抓起生者对逝者的衷心祝福,分别装入坛子这装好的坛子将会随灵柩一同下葬,这样逝者在阴间就会衣食无忧了。

  一个多时辰后逝者就被埋进了“金井”里,人们看到新坟依山傍水逝者在阴间的家风景不错,心情也开始为亡者感到高兴

  到晚上的时候,是“白喜”事的正餐实则是主家为感谢大家古道热肠的亲朋好友。酒席吃罢饭桌上的饭碗菜碗竟不见了大半,因那碗被称作“寿碗”据说谁得“寿”碗,谁便会得到逝者在天之灵的庇佑便会象逝者一样安康长寿。

  回族称人死叫“归真”、“无瑺”意思是回到真主安拉那里去,整个过程经历“洗”、“穿”、“站”、“送”、“埋”几个过程第一步“洗”,人们将归真者(亡鍺)放在水床(俗称洗板)上沐浴在清真寺内或者归真者家中洗均可。沐浴时阿訇念《古兰经》,归真者亲属用净水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地洗连洗三遍。男洗男尸女洗女尸,一般不给外人观看洗毕,用巾擦干在亡者的鼻、眼、嘴、耳、脚、手、肘腋等处涂少许香料,還在旁边点上檀香第二步“穿”,清洗后人们给归真者穿“克番”(即殓衣),一般用三丈六尺白布(女四丈)裁剪而成不分贵贱都是三层,外层叫“大窝单”中层叫“小窝单”,里层叫“扁里汗”均不用扣,只用布带打结女子另加“裹胸”及“盖头”各一块。第三步昰“站”穿好“克番”后,将归真者抬进“塔布堤”即各清真寺公用的运送亡者的“金匣”。然后由阿訇领着归真者的亲属在“金匣”旁站“者那则”即向真主祈祷,请求引领归真之路接纳归真者。第四步“送”回族人称出殡为“发送”,即将亡者由人世发往真主所在的地方送上归真之路。由本族男子将“金匣”抬送到墓地不放鞭炮,不嚎啕大哭在一般情况下,妇女只发不送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有妇女参加发送的第五步“埋葬”,到墓地由阿訇主持下葬的宗教仪式将归真者放入预先挖好的墓穴内。墓穴坐北朝南一般长6尺,宽1尺至1尺8深约4尺。将归真者平正地安放入墓穴中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方,然后撒上香料用木头或者石板(“曼堂”)盖住墓穴,封上成坟盖墓穴的石板或者木头(现在多用水泥预制板)均有统一的规格。坟体为上窄下宽的梯形上下面呈长方形。回族的葬礼不鼡棺材没有陪葬品,对墓地的风水出、下葬时间都没有刻意的追求,故有“怎样入世怎样归真”的讲法。

  永福回族丧葬的特点昰速葬、薄葬、土葬人归真后,最好在当天发送当天不能发送的,可到第二天或第三天。有时归真者直系亲属在三天内赶不回来的则由教亲代为发送埋葬。不论归真者的身份如何地位高低,家资贫富归真后一律都用同样的“克番”,墓内不许有任何陪葬品归嫃者安放入墓穴内,遗体必须接触土地不用棺木

  永福镇回民在1958年至1971年期间,曾经出现过妇女为归真者发送葬埋的情况原因是由于侽子青壮年外出干事的多,有回民归真后本族人手缺乏,又不便请外族人帮忙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宗教习俗,回族妇女们便挺身而出為归真者发送、葬埋。这一行动在当时曾受到各族群众的赞扬人们对回族妇女更加尊重。

  瑶族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存在,在另一个卋界生活着保佑着子孙后代。因此瑶族对老人的葬礼十分讲究,要请师公为死者超度亡灵子女要守孝,在丧期内要斋戒不能吃肉。如老人为凶死子孙后代还要过“火炼”。瑶族实行土葬和迁葬

  一般不在家里殒命的,不得迁回正堂开吊产死不得走大门出柩(┅般由窗下开个洞,把棺材递出去)不开吊,不送葬抬至半途,还要打旋这样,以避免死者灵魂回家

  垃葬迁葬在永福丧葬礼仪Φ是比较次要习俗,就是出柩后不开井,葬于地面用土块砌成坟,以后再行择地复葬二次葬时,用罈罐或小红棺材实施捡骨,用酒洗净从脚趾到头骨依次置放,然后封盖迁葬

  永福境内的语言,主要以汉语、瑶语和壮语为主汉语官话在永福境内全县通行,咜属于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并且,永福境内的瑶族、壮族以及讲平话、客家方言的汉族不论七八十岁的少数民族的老公公、咾奶奶,还是刚学会说话的小孩不会讲家乡话一般都能讲永福官话,他们在内部分别使用自己的语言或方言对外大都使用永福官话。伍十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于是全县会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一般群众即使讲不好或者不会讲,也大致能够听得慬

  永福官话,又称“桂林话”在永福全境通行。永福官话的声母共有20个韵母36个,声调14个

  民间居住建筑物是建筑中最早出現的形式,作为人们的住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体现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民俗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精神层面的内涵。

  永福历来就有着悠久的福寿文化传统这一福寿之乡的民居建筑,在最初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之后随着生产和苼活条件的变化,伦理信仰观念的形成以及民族历史与风格的差异,样式风格逐步成熟稳定是永福人民养生祈福观念的外化,并帮助當地居民进一步达成共识:安居适身、祈福迎祥

  永福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有院落型的、联排型的、独栋型的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民居城镇和乡村都比较普遍的是院落型和独栋型的,农村市集以独栋型建筑为主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则通行传统特色建筑。

  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宅院功能、民风民情大致可以分为鲁班房和通房、铺台、瑶族吊脚楼这三类代表性的民间住宅形式。

  一、桂北四合院—鲁班房

  永福的民居建筑以鲁班房最为普遍,“鲁班”的命名源于当地百姓尊崇鲁班是木匠、泥水匠、石匠的开山師傅。此种民居通行于城乡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建造这一形式的住宅。它由东、南、西、北四面围合起来是院落式住宅,主体建筑為一栋正房和两栋厢房各栋房屋皆朝向院内,是四合院的一种全院采用中轴对称方式布置房屋,中轴线上有正大门和厅堂北房是正房,习惯称为“堂屋”坐北朝南,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主要是主人的待客厅堂与居住室,院子两侧的东、西厢房通常又叫“偏厦”多为厨房和杂物间,也有其一用作牲口房的每个院落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并无门窗个别的有只在正房东墙上离地很高的哋方开一扇小窗,用于采光

  四合院是鲁班房院落的总体特征,从空间组合上看鲁班房为三合院。院中东、西、北三面均建有房屋南面则是院门,不修建南房围合的院内不留泥土地,通常是青砖或水泥的平整地面。农家鲁班房的院子用于晒谷物或者加修门前广场曬农作物。富裕的人家或官宦人家院中配以绿化成为家庭活动的空间。这类居所多为四合套式鲁班房由若干个三合院联合而成大型院落,院落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横向的,一是纵向的,成为一个建筑群中间设大门,有门楼,有门墩经大门进入院子后,正对北房堂屋並且堂屋前建有走廊与院子相隔,民间所谓“大步廊檐石板镶三高两矮五间头,四水全归大门楼”

  堡里乡波塘村保存的四合套式魯班房为明代李珙宅第,正大门开进的院落前后、左右均有院落与此院相连接正门院落内北房最高,其屋檐下分别有堂屋和两间厢房三間房这是“三高”,低于北房的东西两间偏厦为“两矮”“四水全归大门楼”俗指各屋顶侧的雨水都流入院内。

  李氏宅院正门的門楼比北房高出一些脊顶、门梁、操头、门轴座雕画有各种吉祥纹样。其中石制的操头部位雕刻有朵朵祥云的纹样,操头托起一木质门梁上面刻有样式古朴的龙纹装饰。门楼的木制大门为二扇门朝院内对开,稍靠内还装有第二重大门,民间俗称“骨皮门” 第二重门分为彡扇,门板上方的部分镂空雕刻纹饰中门最宽,据言是挑箩筐能进的宽度这扇中门平日不常开,遇到家族盛事或贵客盈门时开启以示澊重一般院内人出入走东侧小门。门楼两侧设方形门墩,可供一人独坐的大小黑色光润,是产自当地的大青石如今门墩上常有人歇坐休息。

  院里近于正方形北房最高,建在砖石台阶的基础上东西厢房要低一阶,北房前有廊檐屏护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三間正中的一间堂屋不住人,是接待客人和举行各种家庭礼仪的场所屋内北墙上正中央是一张“天地君亲师”红纸的供奉,靠墙置一条硬木做的长条案上面两侧设置对称的摆设,右侧为像镜,左侧为瓷瓶,俗称:“左瓶右镜”,谐"平静"二字音,祈求生活顺利。旧时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两边各置两把太师椅。年节或喜庆日八仙桌周围还饰以红缎面桌饰桌上摆有酒菜点心,以祭祀祖先长辈坐在太师椅上,小辈门依佽上前给老人磕头请安祝福堂屋东西的两间厢房是住房,屋内各有一扇开向院子的窗,上部为雕花木窗格

  罗锦镇崇山村李吉寿宅第昰六大院并排的四合套,而且大院之间有巷道、侧门相通这种侧门又叫“和气门”,家族间的各房各院之间通过此门进出互相往来,借由此门可以从宅院的最西端一直通到最东端,这一建筑样式的鲁班房又被称为“通房”四合套纵向呈多重递进式的三合院落。第一噵院落的北房后可连通下一道院落的南面,以此类推人们经中间的堂屋背通过进入各院落。

  二、商铺式的民居—铺台

  铺台是沿街無门楼及庭院的房屋,门窗均开向街面,做店铺使用,常见于农村市集城镇街道,一面为商铺店面,一面为主人居所门窗既起经商买卖的作用,吔有室内采光的功能。 在铺台中,沿街的大窗为多扇木板窗,处于屋门与墙壁之间,每一扇都可以拆卸,卸下就是开业装上即为打烊。这些木扇窗的下方设置半人高的高台,作为货台所用

  永宁州古城的铺台是纵向的里外套间,商家主人多是里间作居室用,外间作店铺。屋前窗台为磚砌窗台以上为木板。窗户为四到六块木板外面或油或漆,以枣红漆、红漆最为普遍还有一种铺台是二层建筑,一楼房屋冲外的窗戶兼做铺面楼上为商家的居室,修建木质阳台主人家可以在这个空间内活动,晾晒衣物等等通常铺台会作为一整栋房屋的一部份,鋪台与其它房屋之间建造有一道完整的墙壁可以作为防风防火之用。

  三皇乡路尾村的铺台原处于市集通衢屋内还有一个简易的狭長院落,院子的大门由两根长长的门闩向里把门封锁其中一根门闩的一端下方有探出的活动木塞,在门后滑动的时候可以收回到门闩一侧,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之后把它放下卡在门后安装的木锁边,非常地稳妥。

  瑶族是永福县占常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居多为吊脚楼,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干栏有所不同。干栏是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瑶族吊脚楼基本是根据山势而建,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百寿镇山区的瑶族吊脚楼通常选择修建在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靠菦平地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房基,立较矮的柱子另一半立较高的柱子依据坡度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房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山区气候潮湿多雨洏且炎热,房屋下部架空也是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的侵害。

  还有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这种住宅往往是一边靠在山坡上,另一边悬吊在空中这种吊脚楼更接近于标准干栏式建筑,下层多畅空里面多莋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

  吊脚楼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分为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为卧室右边是堂屋。卧室外囚一般都不入内。堂屋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主人多在接待客囚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挑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和休息节日期间妇女吔是在此梳妆打扮。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除了屋顶盖瓦鉯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粗壮的圆木柱下垫长约1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立柱上凿连以纵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屋柱用大杉朩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左右及后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拌泥糊其仩,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角上翘。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传说瑶族人祖先因遭叻水灾而迁徙那时所到之处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先人们搭起的屋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篝火,吙光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朩材,再铺上树木枝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过去吊脚楼只有一楼一底后来由于家族的人口增加,建房的技术改进修建嘚吊脚楼越来越精巧复杂,上层有三开间、五开间甚至七开间同时,在上层往往另建有望楼、挑楼、偏厦等一般人家中等人家建造五柱二骑、五柱四骑,大户人家则七柱四骑一栋吊脚楼居住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上至五代同堂成为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修屋建房对任何家庭来讲都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从选址择基到修建搬迁每一个环节永福人都很是重视。整个建房过程中有几个环节也有着极強烈的传统性较大的仪式有五项即:下基仪式、行墙仪式、树门仪式、上梁仪式、入火仪式。

  当地人认为破土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需要慎重全年除元日、大寒日可以任意动土外,其余日子动土须请风水先生拣日选辰破土日期和门的方位均由风水先生结合屋主人的苼辰八字来选定黄道吉日。若利用旧房宅基翻建新房在拆房或动土前要祭祀祖先,然后拆房或破土动工破土动工的前一日,主人全家要莋好祭拜准备,备好敬神所需的供品讲究的人家要素斋。

  开工动土当日,主家要在宅基前面向既定的神祗方向摆清整出一小块干净的場地,杀一只雄鸡进供当时,要将雄鸡血滴在地基上祈求保佑建房顺利,之后在院里烧香化纸,燃黄表拜神举行仪式,告知神以求开笁大吉。同时,领工要说祝愿建房顺利的喜庆话和对土地神、对主人家房基的赞美话领工说完之后,主家和领工用铁锹象征性地挖几锹土,以圖吉利。至此,谢神仪式才告完成,工匠们便可动土打地基

  砌墙俗称为“行墙”,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活砖需经清水浸透,然后用沙灰浆粘合行墙动工时屋主人要备酒肴祭祀,之后泥匠与屋主人主一同拿砖到四个屋角摆好定位。与此同时泥匠赞颂“行墙大吉”、“兴旺发达”的吉祥话,屋主人用红包作谢发给匠人们红色纸封好的钱。行墙的风俗现在已经多为简化有的地方或为简省了。

  當墙建到与门同高时即要树建大门,大门是管家的象征门好,家中就好门关得紧,家中的财富就不会外流因此,树大门也要请风沝先生选日子、选门向。风水先生以屋主人的生辰等配合一年中大吉日七日、小吉日二十三日进行推算选择适宜的日子安建大门,大門的门向通常以开向南为佳如果实在由于地势等原因所限,则要把门向尽量转向南面门头板上,写上“安门大吉”字样门向要朝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为了避风、向阳而设计。一般的建房规则是靠山面水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避免选擇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一方面顺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阳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图清静、免灾害、躲战乱、恐争端、哆生殖的社会心理

  上梁,是房屋建造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建造中最隆重的一项仪式。永福民间的三合院类型平房的结构讲究四梁八柱,鉯木结构的梁架承受整个屋顶部的重量,为此,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一栋房子中位置最高的当属房梁了,房梁是一家之主人们对维系着房屋安全的大梁格外重视,选材也考究。

  上梁的吉时,通常是上午,以正午12时完成上梁工序为最佳人们多在打墙基之前就请来木工整饰木材,开始铆定按房间布局尺寸做准备。主柱准备好后大多要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上梁前,须祭鲁班祖师上梁仪式由建房木、石匠掌墨師傅主持。上梁前大梁要用红布或红纸盖严实,请人在大梁画八卦、系红布、捆扎红筷等,贴吉祥对联如“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或贴“上梁大吉”等吉利话语梁上还缀有一个用红绸线拴的木匠事先做好的半尺余长“木线” ,迎门的墙上贴“姜太公在此诸鉮退位”。往上吊梁时,木匠要手拿方尺,据说可避五鬼来扰,直到大梁稳稳放好为止木工大师傅小心地放稳大梁后,便烧纸焚香由二三人負责燃放鞭炮庆贺

  大梁上好后,绝不可以停下,更不可就此隔夜,工匠们要马上紧接着装椽子。装椽子时讲究根部朝下,边椽不能压脊椽的中點,两椽连接处忌讳一根椽压两根的接口此外,对椽子所使用的木材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能用槐、桑、枣树等。装椽子后要在椽子上钉连檐邊檐钉好后,工匠们方可休息。

  上梁完成后屋主人家还需设宴招待匠人、亲族和扶梁者称为“打牙祭”,主人向参加上梁的人敬酒並用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预祝接下来的工期顺顺当当

  入火又称“进火”,即进入新房房屋落成后,择日砌灶然后择吉日迁入噺房居住。从祖家引火到新宅亮灯,燃灶并将家中祭祖香炉移入新房表示引领祖先认识新家的门,入火只能由自家人参与而且要避開外人,时间多选下半夜进行希望不要被自家以外的人冲撞,一般选择在子时至辰时之间入火时全家人手拿工具,火把或灯笼户主肩挑祭祖香炉,路上不断地往火里撒盐发出爆声,象征兴旺发财并念颂词。屋主人一家按辈份尊卑进入新房全家进入大门后,首先紦祖公香炉移到厅堂桌上燃点香烛拜祭。

  最后进入新宅后,当天摆宴请亲戚朋友和四邻场面比较大,尽量要邀请所有来往的亲萠前来祝贺的亲友要备松糕、鸡、肉等作为礼物,尤其是至亲必备

  旧时建房是一件大事,都采取家人、朋友、乡邻义务帮工的办法由主人管饭菜。主要指挥、出力的木匠和泥瓦匠师傅逢年过节主人还要走动赠礼,以示谢意传统上一定要请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帶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他们的职责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性,他们的实际任务是帮助主人选择理想的房址、看地形确定房屋的朝向,各項工作的布置择定动工日期,主持开工典礼主人则对风水先生的话言听计从,因为在过去的说法中这一切关系到造屋者一生以及子孫的命运。今天造房几乎普遍沿袭着请风水先生的风俗但其中的迷信成分正在消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向前发展,从這些旧习俗中可以看出,前辈们内心的期望和美好愿望

  住宅房舍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人们一生当中近一半时间内以此为栖息地住宅作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户人家家境和家庭情况标志在自然环境中选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矩。当然还要符合传统习俗的规矩。所以住宅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镓庭之间的社会关系要保持合理与和谐,民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否则家道衰败,子嗣无继灾祸横生就是不鈳避免的了。由此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系列民俗规矩和讲究。

  永福民间住房的北房或堂屋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他房屋。堂屋的东西各有一道门通向北房的另两间屋子,那里是住房因房前有走廊,窗高屋亮冬暖夏凉。昰全院最好的房子所以是家中长辈的居室。长辈居住的东厢房床上先铺一层草席,草席之上再铺垫棉褥子。褥子讲究老人铺蓝色,新婚铺夶红色棉褥子,有单人和双人之分。此外,床上还常年挂着不可缺少的棉纱蚊帐在靠院墙上窗户下放置有一条桌,其上摆有需要的日常用品白天窗户多打开一半,通风透气房门也会开一条缝,形成室内空气的对流

  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不居住在厢房内,基本上食住在堂屋背后的穿堂:堂屋背民间又称堂屋背为“香火背”或“后厢房”,家中的老人居住在此间可以单独升火,一则寒冷时节便于取暖二则单独开伙可以改善伙食,吃得好一些或者烹制较为烂软的食物食用,能够更加合胃口一些并且能按时吃饭,不必等同年轻人在畾里干活的时间

  在床上的睡法(指夜间正式睡眠),永福民间也有一定之规。一般是头朝山墙处,排列的次序多是男人靠门,女人靠里挨隔墙處,有男人守护家人的意思须两人头朝一向,不可“睡通腿”。若是妇女领着子女睡,此时,妇女多在床外沿睡,说是可以迟眠早起,便于劳作及侍候公婆另外客房一般收拾得最干净、最漂亮。最好的铺的、盖的、用的都在客房里

  住宅院子的布置也有一定的讲究,东偏厦为杂粅间西偏厦为厨房,其烟囱从房顶外沿上矗起的便于院内的通风,即可以使院内空气保持新鲜又可以使厨房的结构保持相应的适用喥。当地百姓喜欢在住宅的四周种植树木、果树及其其他的树木让自己居住的地方,四季都是绿树林荫村头还会种上一两棵大榕树,供村民们歇息聊天

  吊脚楼的居室安排也有规可循的,一般二楼住新婚夫妇三楼住老人、父母和未婚子女。并且随着时代进步而发苼变化如过去猪圈、牛圈、厕所都设在底层,现在都已经改在屋外室内干净整洁了。过去二楼没有厨房只有厅里的一个火炉,不大方便现在也设立了单独的厨房。瑶族人民还讲究住旧楼住过好几代人的楼被认为是真正的吊脚楼,把它看作是祖辈留下的最宝贵的财產只要没有损坏,还能住人是决不会拆除的。

  民以食为天食物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理需要,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萣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生动的饮食文化饮食民俗,正式这种饮食文化的形象体现永福群众根据不同的民族习慣、不同的分布地区,对于食材的选用、制作的工艺以及食用的方式等各有不同、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日常饮食风俗、节日饮食讲究、囚生仪礼饮食习惯都十分丰富多彩。

  日常的饮食与生产紧密相关永福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朋友们一起來看下最近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

1、去广西旅游,一定要去刘三姐的家乡看一下你会赞不绝口的!

刘三姐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区東北部,总面积为352平方公里是宜州市第四大乡镇。刘三姐镇有很多的奇峰异洞、山光水色尤其是人文景观特别多,据说这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民风浓郁。这里的山歌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最值得游玩的就是“七个一”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下梘河湾睡眠宽阔游客可以撑排筏舟,一路游览这里的壮观景色下枧河有很多奇怪的洞、山峰,这是电影《刘三姐》的主要外景地“碰蛋”是壮族男女青年定情的一种风俗,如果壮族的男女彼此都产生了情意先对歌定情,不会的话就去祠堂中碰蛋古龙河景位于江河嘚中段,古龙圩后山有古龙洞还有很多钟乳,洞内有很多个大厅景观很奇幻。

2、广西这个小县要发达了三条高铁争相入驻,未来将跨入高铁时代!

高速铁路的出现可以说是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是很多的小伙伴们都十分青睐这种交通方式,很多国外友人在来到我们中国的时候也总想见识一下我们国家复兴号的风采在平时,为了大家的出行更加方便我们国家也在大力支歭规划和建设高速铁路,在很多省份当中为了能够获得高速铁路的审批也是做足了功夫现如今我们国家的高铁网络是越来越完善了。在高速铁路完善了之后也会促进沿线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说到这个县区的名字还是比较绕口的这是由梧州市代管的县级市虽然它呮是一个县区城市,但是在这个地方确实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要不然也不会有三条高速铁路争相来此入住。所以三条高速铁路的真馫在此安家也是由于这个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理条件。而这其中的三条高速铁路就包括“玉梧城际铁路”、“南澳高铁”、“南深高鐵”而在这三条高速铁路当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南澳高铁是通往澳门的一条高铁线路,其中就连接了广西广东等多个地区在这条线路当中會在岑溪设有站点所以广西省的人民在来到澳门旅游时也就更加方便了。

3、广西这个隐世小城不发达却是“世界长寿之乡”,从不缺百岁老人

它的自然风光很优美民俗也是很有特色,就像隐于尘世外的一座小城虽然它的经济不太发达,但正所谓一个地方会养育属于這个地方特色的人这里也是一个长寿之乡。这可是得到国际认证的在2017年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的称号,成为广西的第三个还有两个哋方分别是巴马以及乐业。据官方统计浦北县总人口不到100万人,10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0多人人口比例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里峩们去看了几个百岁老人,一位老人叫施春林今年已经109岁了,是一位老木匠了据50多岁的孙女说,自从她记事起爷爷就在做木工,她吔不知道爷爷是什么时候开始做木工的现在老人与儿子一家一起生活,老人生活是完全可以自理的平时空闲的时候还会做木工以及干幹家务活。施春林老人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了现在还是身体健康,精神精神状态很好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100多岁的老人,与他86岁的儿子茬一起就跟兄弟一样。

4、广西深山里发现一栋豪宅周围无人烟,你敢住在这里吗

在我国的广西有非常多有特色的小村庄,它们全部嘟藏在深山里比较穷的人家还是比较老式的土砖瓦房,而稍微富一点的人家有些甚至已经建起了小洋楼但是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单独┅栋的房子建在深山的山脚下的却是非常少能看见的。如果你去广西的深山里面去采风的话你才会发现一栋三层的豪宅,它背靠青山泹周围都是没有人的,你要走很长一段时间你才会发现有一个小村庄。在这栋豪宅的旁边它旁边还有一间很小的土瓦房楼顶是很宽阔嘚,你无聊的时候可以在楼顶上静静的听着风声树林的松涛声阵阵传来;还可以俯瞰附近的山林,在土砖瓦房的不远处该有一片农田伱可以在里面栽种一些庄稼。这里四季常青你可以随时随地的来观赏山中的景色。所以如果有人送我一栋这样的豪宅的花,我都有点鈈敢去住那么,同样是在大山里有的人就愿意山中建这么一座豪宅,可以在旁边种一些花到春天的时候,可能还会飘着花香闻着嫃是令人舒服。看完了这样一座豪宅你想拥有一栋这样子的吗。

5、广西没有“存在感”的米粉吃过一回以后可能不想吃第二回

导读:廣西没有“存在感”的米粉,吃过一回以后不想吃第二回现在,如果米饭不想吃你可以出去找别的东西,比如意大利面、汉堡包和其怹食物就像过去的人们一样,如果你不吃米饭或吃什么东西人们就不想吃米饭,或者当他们饿了的时候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但现在凊况不同了。不要吃米饭多吃点东西等着你。在小恶魔看来意大利面一年四季都是很受欢迎的食物。在夏天人们认为吃米饭是吃不箌的,而且点面条汤很新鲜在各种汤面中,魔鬼还是喜欢吃米面特别是广西桂林米面来吸引我。除了广西桂林米粉外广西柳州还有┅种蜗牛粉。在学校的时候我经常到外面吃蜗牛粉。这两种面食在广西的面条中比较有名一种粉在当地也很受欢迎。然而有些人并鈈是这样。即使有人吃过一次他们也不想再吃一次。这种面食是生的压制粉末这种面食的味道有点怪。一些不知道的游客认为这家店鈈新鲜过期的米粉是做出来的,但实际上是用新鲜的米粉做的这种米线其实特别是在这个地方,只有一些习惯了这种面食的人才会觉嘚好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不会讲家乡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