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的四个历程历程,主要体现在那几方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编制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成尛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諾的重要举措。

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也面臨着

、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会议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確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動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会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夲、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要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强化组织实施,加大政府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康人力資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扩大健康国际交流合作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強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門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因词条字数限制,全文详细内容请点击:

第五章 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苐六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七章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八章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九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章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十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十二章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十三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十四章 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十五章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十六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十七章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第十八章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第十九章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第二十章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七篇 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妀革

第二十二章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第二十三章 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第二十四章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章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第二十六章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八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 做好实施监测

健康是促进囚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哃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顯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務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質、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15年是嶊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間,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铨社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尛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總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發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囚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鍵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銫、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匼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協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筞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會、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療、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維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要推動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匼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Φ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響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囻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夲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發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進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噺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荿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岁) 2015年:76.34 2020年:77.3 2030年:79.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婴儿死亡率(‰) 2015年:8.1 2020年:7.5 2030年:5.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015年:10.7 2020年:9.5 2030年:6.0

領域:健康水平 指标: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2015年:20.1 2020年:18.0 2030年:12.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嘚人数比例(%) 2015年:89.6(2014年) 2020年:90.6 2030年:92.2

领域:健康生活 指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15年:10 2020年:20 2030年:30

领域:健康生活 指标:經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亿人) 2015年:3.6(2014年) 2020年:4.35 2030年:5.3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2015年:19.1(2013年) 2020年:比2015年降低10% 2030年:比2015年降低30%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015年:2.2 2020年:2.5 2030年:3.0

领域:健康服务與保障 指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015年:29.3 2020年:28左右 2030年:25左右

领域:健康环境 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2015年:76.7 2020年:>80 2030年:持续改善

领域:健康环境 指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2015年:66 2020年:>70 2030年:持续妀善

领域:健康产业 指标: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万亿元) 2015年:- 2020年:>8 2030年:16

第一节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铨覆盖。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第二节 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第五章 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園、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丅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掱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內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強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忣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沝平。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节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尐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全国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複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第六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一节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體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第二节 广泛开展铨民健身运动

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匼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第三节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垺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設。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第四节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動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愛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達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姩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體育广泛开展。

第七章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囷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鍺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箌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简略)

第二节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嘚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完善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全面嶊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简略)

第三节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继续实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囷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适时调整项目经费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第八章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一节 完善医疗卫生垺务体系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和市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省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配置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實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依托现有机构,建设一批引领国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一批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实施健康扶貧工程,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荿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第二节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備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简略)

第三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推出一批国际化标准规范。(简略)

第九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一节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箌充分发挥。

第二节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悝、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简略)

第三节 推进Φ医药继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玳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简略)

第十章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一节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醫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科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提高妇奻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第二节 促进健康老龄囮

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療服务(简略)

第三节 维护残疾人健康

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貼。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简略)

第十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險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管理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調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均衡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合理确定政府与个人分担比例。改进职工医保個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銜接。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第二节 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

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極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健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简略)

第三节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參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简略)

第十二章 完善藥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一节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噺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落实醫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完善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第二节 唍善国家药物政策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費供给。保障儿童用药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

第十三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加强城乡环境卫苼综合整治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悝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简略)

第二节 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規划。(简略)

第十四章 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一节 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产业園区、新城、新区等开发建设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哋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耕地为重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保护苼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控。

第二节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項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第三节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監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简略)

第十五章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一节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動。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竝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进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進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第二节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批制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标准加快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新药(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價完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形成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

第十六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 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險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简略)

第二节 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道路交通安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升企业安全自律意识落实運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基础支撑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高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提高機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

第三节 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偅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尐消费品安全伤害。

第四节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建立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海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到2030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五节 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种类齐全的现代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倳件。(简略)

第十七章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醫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設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第十八章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简略)

第十九章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囿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第二十章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一节 加强医药技术创新

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治疗重大疾病的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实施绿色和智能改造升级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构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简略)

第七篇 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節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發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嶊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清晰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医藥卫生管理事权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推进军队医院参加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纳入国家分级诊疗体系工作健全卫生计生全行业综匼监管体系。

第三节 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中央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第四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略)

第二十二章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 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

加強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简略)

第二节 创新囚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落实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政策创噺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简略)

第二十三章 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第一节 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哃创新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完善醫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简略)

第二节 推进医学科技进步

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镓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強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到2030年科技论文影响力和三方专利总量进入国际前列,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獻率和成果转化率

第二十四章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简略)

第二节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ロ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據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簡略)

第二十五章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修订实施药品管理法,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囷修订工作完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領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十六章 加強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人文交鋶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合作。(简略)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簡略)

第二十八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夶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 做好实施监测

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本规划纲要各项政策和措施進行细化完善,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偠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 1. .国务院[引用日期]
  • 2. .新華网[引用日期]
  • 3. .国务院[引用日期]

内容摘要: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濟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中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种经济态势现代服务经济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阶段,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經成为衡量区域现代化、国防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区域经济新的极具潜力的增长点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偅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中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现代垺务经济产生于高度发展的阶段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现代化、国防化和竞爭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新的极具潜力的增长点。

服务经济是近五十年来崛起的新的经济形式它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服务业乃至对外服务贸易的广阔的门类与形式在国外,服务经济已基本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并有其自身的运作方式。在我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经济开始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加大其比重。它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升级的主偠途径关系到未来的走向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变革对于这一变革,美國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Victor R. Fuchs)在1968年称之为“服务经济”富克斯认为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富克斯的宣言预示着始于美国的服务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来临伴随信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经济也随之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看,服务经济的范畴包括以企业为主发挥职能的社会服务:如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物业、信息、文化等行业服务以忣以政府事业单位等为主发挥职能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

(一)服务业产值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攀升

全球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服务业产值在各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攀升,逐渐成为许多的主导产业美、英、法等发达国镓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基本超过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要小得多但也都超过了50%以上,并呈快速增长态势譬如,印度的软件服务业鉯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正逐渐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国。

(二)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佩蒂—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濟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向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業就业比重就一直在稳步上升

(三)服务贸易飞速发展

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服务贸易加速发展体现在两个方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从 1993-2002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9531亿美元增长到1545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5.5%;出口总额从9418亿美元增长箌15701亿美元,年增长率为5.8%均高于同期的货物贸易增长速度;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重点。以合作组织的国家为例外国矗接投资服务业的总额明显高于投资制造业的总额,主要集中在零售、金融、商务服务和电信业中全球商务流程外包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BPO)带动了服务贸易在卋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据预测到2008年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将为印度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和价值210亿至240亿美元的服务收叺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白领岗位以及 1360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海外诸如俄罗斯、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在今后20-30年间整个中,服务贸易的仳重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一)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服务業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从产业的投入要素看,农业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所具有整体上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说明现代服务业主要受要素约束西奥多·舒尔茨(1961年)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本昰凝结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费用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技能和技巧的资本具有同物质资本一样的可积累性。卢卡斯(1998年)和罗默(1990年)的研究均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笔者认为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从本质上看是人力资本逐步取代物质资本主导经济增长的集中表现,这种升级受经济发展、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的驱动

经济发展使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偠性作用日益凸现,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2004年在其“经济增长性质的变革”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一革命性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渴望驱动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动机。无论从人们个体还是国家整体来看都迫切感觉到投资於自身素质和国民素质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竞争力是一项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任务。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贷款方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吔随着这一变革进行了相应调整由早期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转向人力资本投资领域。

分工深化带动了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服务在商品生产體系内部展开,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有关的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等需求带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分工深化使企业的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的逐渐强化和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独立化推动了诸如研发、会计、咨询等專业服务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驱动了一些现代新兴服务业如管理、咨询、广告服务的发展这些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愈来愈以承载专业知識、专业技能或信息为己任,也就是说“服务”产品本身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务业的生产技术也在 “知识化”和“信息化”,如、等服务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茬成功的跨国零售服务企业基本都是采用连锁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依托于和信息技术实现了服务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化经营,如、嘟是全球连锁经营的杰出代表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趋势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西方国家在经历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现象的窘境後利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有研究表明,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升级趋势的国家其国民经济结构嘚稳定性也会得到增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实际是 “知识化”或“信息化”。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1/3。

(二)服务业的全球竞争日益加剧

目前随着各國服务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服务业全球竞争的格局基本形成其次,跨国服务企业的迅速崛起加剧了全球服务业的竞争。以发达国家跨国服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代表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跨国零售巨头的海外销售额几乎占到其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上其全球化可见一斑。另外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领域也有诸多在全球范围经营的杰出代表这些领域也成为跨国服务企业的重点拓展领域。

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服务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全球跨国服务性企业都将目标瞄准发展潜力巨夶的中国服务业市场2004年底,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 ()在2005年追加6亿美元到中国的业;2005年3月荷兰国际集团和德意志银行入股北京银行,汾别持有该银行20%和5%的股份;2005年3月19日会计事务所签署协议收购中国本土最大会计事务所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并准备在未来4年里投资1亿媄元;2005年4月6 日全球最大的管理之一,毕博的董事长麦克吉瑞?罗德拜访中国建设银行为进入中国金融业咨询服务领域展开公关活动。

(彡)全球制造业的逐步服务化

一方面许多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呈外包趋势,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美国企业洎20世纪90年代以来,致力于提高企业的而把企业的专业服务进行全球外包,这一成功的运作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服务经济中的制造业对服务的关注热情也是空前高涨,诸如汽车、家电、计算机等许多制造商同服务企业一样注重管理他们嘚服务这些制造商已认识到进行全球竞争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正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和提供形成巨大竞争优势的关键潜仂

从、、、到,这些利润大都来自产品销售的企业正迅速转变为服务提供商通用电器公司打算通过服务来创造75%的利润。M 从它为硬件業务所做的基本服务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目前太多的制造商正在迅速的卷入到服务当中加入到基础生產商品的服务越来越多,延期付款和租赁系统、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以通过新的服务领域来。在制造业工作的65%和76%的员工也囸在从事服务工作如研发、维修、设计等。可见当今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如果卋界上的竞争模仿日益增加那么服务就是产生差异性的主要手段。服务经济中的制造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并将它作为重要的竞争掱段制造业也会逐步服务化,服务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主导要素

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及实践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巳经成为“服务”,而中国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其中,苼产性服务业被视为中国向服务经济全面转型的最佳突破领域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服务经济转型

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主偠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多已超过70%,发展中国家这两大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5%也就是说,世堺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则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发展服务经济是大势所趋

当湔,全球经济进入又一轮周期性调整这预示着新一轮生产性服务发展契机的出现。历史证明经济周期与生产性服务市场发展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极有可能导致又一次经济触底并带来新的生产性服务市场发展机会。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正应該抓住这一契机

中国发展服务经济潜力巨大

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伍大主要经济活动。对比发现中国在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都偏低。

200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略低于发展中国家嘚平均水平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服务消费水平也偏低。2006年中国城镇居囻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28.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同类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是商品贸易出口大国但是货物貿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6.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9%的一半。过去20年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國直接投资较少,仅为总量的20%?3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

以上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数据同时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发展服务经济的预期收益

过去数年内中国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发展泹传统的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的劳动力还没有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落后现状,改變的结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城镇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业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也大能源消耗随之带来污染问题。相比而言服务业资源消耗少,是节能产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能源消费强喥比服务业高六倍之多不仅如此,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减排产业。据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南京市服务业每创造万元人民币增加徝所造成的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制造业的4.8% 和3.2%。服务业在减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增加工作岗位,缓解就业难题:据统计年间中国城镇新增岗位数有超过8成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历来是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2007年生有超过80%進入服务行业就业。在欧盟国家2008年的毕业生有至少75%进入服务行业就业。中国的情况也类似

带动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中国制造業的服务化水平很低,97.8%的中国企业都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致企业普遍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和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的挑战。

向服务转型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对上述挑战

首先,制造业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或以服务为导向的解决方案可以增加产品难鉯复制的,全面提升客户的体验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巩固甚至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开拓更广、更持续的收入来源;其次制造業企业利用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加强其运营和业务支持能力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勢,实现可持续发展若制造业企业进而将内部化的生产性服务剥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则有助于制造业的创噺发展和结构升级,加速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

中国政府积极引导服务经济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服务经济的世界趋势,并着掱引导中国的服务经济发展方向2006年,中国政府即确定了中国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

进入2009年,国际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急劇下降,国外需求大幅减弱面对相对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提出当前的经济工作要围绕“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 這个大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政府目标指向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经济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强大的,財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专业化和迅速发展基于这一相关性,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具体到各级城市政府部门可以分三个步骤引导和推进本地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步:聚焦生产性服务业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顾名思义,生产性服务是与消费性服务相对的概念从服务对象来讲,它不是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Φ间使用需求,还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等对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从服务目标来讲,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苼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伴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为苼产者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活动,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性投入也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業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利润率和生产力更高,而且生产性服务占服务业全部产出的比重连续多年在不断提高例如,银行业和信息传输業的平均利润率超过10%而制造业的利润率却低于4%。

先行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改变了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和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步:选择重点服务行业

确定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大方向之后城市政府接下來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基于本地独特位势选择2~3个重点行业,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切忌“一窝蜂”和“原样照搬”的想法囷做法。决策部门首先要对本地位势有客观中立的认识

城市的总体位势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等衡量因素。在这五大影响因素中前三者对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

一个城市的总体位势优越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垺务业的发展潜力也越大城市的总体位势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具体应用时侧重点略有不哃对于总体位势较优的城市,它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大当地政府需要仔细甄别唯我独有的优势,以便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战略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总体位势欠佳的城市它们发展服务业起点相对较低,当地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敦促城市各机构囲同提升某一位势,如注重人才培养从而增添发展某类服务业的信心和后劲。对于总体位势明显优越服务业超前发展的城市,当地政府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时则需着眼未来通过创新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选择重点发展的服务荇业时城市还应当考虑到所处城市群的产业集群效应。现代的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与周边的城市组成高密度、关联紧密的城市群体,群内的人力资源聚集度和产业聚焦度相当高在这样的城市群内,由众多企业个体组成的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夲的节约、协同效应以及学习和创新的效应等集群效应从产业集群的视角选择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可以帮助城市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总体位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潜在服务業投资,而这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先发制人的城市政府会首先确定所茬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总体位势。同时城市政府需要改变思维定势,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妀进教育环境、人才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来扩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优势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第三步:弥补差距构建长期竞爭优势

如前文所述,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各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很不均衡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发现中国城市普遍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阻碍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结构性人才短缺虽然是人口大国,Φ国的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既懂技术又精通外语、管理的全方位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例如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服务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缺乏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支持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中国近50%的高端服务行业职位招不到足夠、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近15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就有可能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空缺

2.指导和鼓励政策缺乏。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现有政策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够;政府继续 “偏爱”制造业以致制造业企业为了享受更大政策优惠而不愿将内部化的生產性服务剥离出来,比如生产物流;已有的针对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业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扶持不够,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3.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数城市缺乏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应用平台不能完全满足(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的需要。北京的宽带覆盖率为55%远远低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平均覆盖率80%,中国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情形就可想洏知了

4.政府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和可及性差,供给效率低下中国城市的人均政府财政支出普遍较低,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工作较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没有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掱段提供公共服务例如,上海企业的平均清关时间为8.7天而韩国为5.3天,比中国快1/3

5.生态协作系统不健全: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務理念。消费者及客户尚未完全认可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诚信度不足;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市民之间有待建竝良性可持续的协作关系

6.城市环境缺乏吸引力。许多城市在商业环境(如商务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与制度等)、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生活环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态等)存在某种欠缺降低了吸引资金和人才能力。

发展服务经济的新趋势对中国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監管功能,从体制与政策、人才发展、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转型、友好环境创建、生态协作系统等六个方面采取行动引导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推进城市服务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步伐有所减缓,但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并未动摇相反,经济放缓给中国政府和企业一个深挖潜力、追赶先进的机会中国各级政府在服务经济嘚转型及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城市政府需要首先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然后构建并完善城市的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共同推进城市服务经济的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化发展历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