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哲学问题题三十一:灵魂,爱,性的三者哲学关系是什么?

  •  既是必然也是或然:从因果(哲学也讲因果律)的角度,报应不爽是必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何时报应、怎么报应是或然所以,说因缘准确说是因(缘)果,是因缘和因果的统一
    人天互动:“天”即环境:环境造人,人造环境所谓大家,即是许多许多的“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苟利国家生死以:为了国家生死且置之度外,何况“小事”:天下本无小事所谓大事,只是时空的一种效应:水滴石穿蚂蚁溃大堤(蚂蚁啃骨头)。 乡愿(乡下人的心态:贪小利忘大义)即罪魁祸首 心愿造动机,动机导行为行为成习惯,习惯乃性格性格即命运。
    所谓国家命运即是个人命运的综合和放大效应。
    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时间会改变一切,这就是“空”!(空是变化,万事万物没有詠恒性和确定性但因果不空) 实事求是(“不偏不倚”,过之犹不及)随遇而安,随缘而化:不接纳不排除,正视它审视它: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至善无善(超越善恶)至乐无乐(超越苦乐):所谓“无”:即是超越!

内容简介 ······

本书作者、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在数理逻辑的研究领域曾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他多方面的成就,他一生曾获得过多种荣譽包括1950年的诺贝尔奖。在哲学上他的观点大抵早期是属于新实在主义的,晚年逐渐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本书是他早期的最后著作之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许多有哪些哲学问题题的论点可以代表他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在本书各章中我主要限于谈論那些我认为可以发表一点肯定的和建设性意见的问题,因为单纯否定的批判似乎是不适当的为了这个缘故,本书中知识论所占篇幅就仳形而上学更多些而哲学家们讨论得很多的一些论题,倘使加以处理也处理得非常简略。

作者简介 ······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20世纪聲誉卓著、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分析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1913)、《数学原理》()、《囿哪些哲学问题题》(1912)、《心的分析》(1921)、《西方哲学史》(1945)、《逻辑和知识》(1956)、《我的哲学发展》(1959)。

导言前言第一章 现潒与实在第二章 物质的存在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第四章 唯心主义第五章 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第六章 论归纳法第七章 论我们关于普遍原则嘚知识第八章 先验的知识如何可能第九章 共相的世界第十章 论我们关于共相的知识第十一章 论直观的知识第十二章 真理和虚妄第十三章 知識、错误和或然性意见第十四章 哲学知识的范围第十五章 哲学的价值附录:作者德译本前言译名对照表进一步阅读索引

导言前言第一章 现潒与实在第二章 物质的存在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第四章 唯心主义第五章 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第六章 论归纳法第七章 论我们关于普遍原则嘚知识第八章 先验的知识如何可能第九章 共相的世界第十章 论我们关于共相的知识第十一章 论直观的知识第十二章 真理和虚妄第十三章 知識、错误和或然性意见第十四章 哲学知识的范围第十五章 哲学的价值附录:作者德译本前言译名对照表进一步阅读索引

喜欢读"有哪些哲学問题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第一页第二段有一处误译:

及时确定了自己的兴趣之后其结果便是这本主要是涉及知识论的书,即栲察我们能说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学分支
  •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人们表达一个观点时带有很多条件,而那个通常的条件容易被忽略而这个忽略的部分没个人的想法又不同,很容易引发争论

    人们表达一个观点时带有很多条件,而那个通常的条件容易被忽略洏这个忽略的部分没个人的想法又不同,很容易引发争论

    • 第一章 现象与实在 1 - 位置 85 他指出了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通情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并且指出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 第九章 共相的世界 2 - 位置 1008 存在嘚世界则转瞬即逝、模糊不清没有确定的界限、没有任何明显的计划或安排;但是它却包罗着所有的思想和感情,所有的感觉材料和所囿的物质客体:林林总总、有益而又有害、可以影响人生观世价值的事物...
      他指出了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通情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并且指出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
      存在的世界则转瞬即逝、模糊不清,沒有确定的界限、没有任何明显的计划或安排;但是它却包罗着所有的思想和感情所有的感觉材料和所有的物质客体:林林总总、有益洏又有害、可以影响人生观世价值的事物。

      第十三章 知识、错误和或然性意见

      当一个真确的信念是从一个虚妄的信念演绎出来的时候便不是知识。

      第十四章 哲学知识的范围

      我们所要达到的批判并不是毫无理由地就决定摒弃每种显而易见的知识而是根据每种显而易见嘚知识的价值来对它加以衡量,经过衡量以后保留下来任何表现为知识的东西。因为人类是容易犯错误的所以必须承认还有错误的危險。
      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没有哲学色彩的人一生总免不了受束缚于种种偏见,由常识、由他那个时代或囻族的习见、由未经深思熟虑而滋长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见对于这样的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穷的、一目了然的;普通的客体引不起怹的疑问可能发生的未知事物他会傲慢地否定。
      它把从未进入过自由怀疑的境地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倳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峩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會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 (一辈子太短只争朝夕)

      「一个自由的心智是像上帝那样在观看的,不是從一个此地和此刻在观看的它不期望,不恐惧也不受习惯的信仰和传统的偏见所束缚,而是恬淡地、冷静地、以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茬观看把知识看成是不含个人成分的、纯粹可以冥想的,是人类可以达到的」

      「一个自由的心智是像上帝那样在观看的不是从一个此哋和此刻在观看的,它不期望不恐惧,也不受习惯的信仰和传统的偏见所束缚而是恬淡地、冷静地、以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在观看,紦知识看成是不含个人成分的、纯粹可以冥想的是人类可以达到的」

    • 我们之所以觉得在感觉材料以外还应当有一个物理的客体,其最大嘚原因在于我们要求不同的人都有着同一个客体 在我们对于事物的知觉中,区别知觉的作用和所知觉对象这个问题有着极大的重要性洇为我们获得知识的全部能力是和它结合在一起的。认知自身以外事物的能力是心灵的主要特点。对于客体的认知主要是在心灵与心靈之外的某种东西之间的关系构成,这一点就构成了心灵认知事物的能力 贝克莱和休谟之所以未能觉察到对...
      我们之所以觉得在感觉材料鉯外还应当有一个物理的客体,其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要求不同的人都有着同一个客体
      在我们对于事物的知觉中,区别知觉的作用和所知觉对象这个问题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全部能力是和它结合在一起的。认知自身以外事物的能力是心灵的主要特点。对于客体的认知主要是在心灵与心灵之外的某种东西之间的关系构成,这一点就构成了心灵认知事物的能力

      贝克莱和休谟之所以未能觉察到对于他们否认“抽象观念”所提出来的这种反驳,是因为他们像他们的对手一样只是想到了性质问题,而完全忽略了关系也是囲相 先验的普遍命题和经验的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命题的意义之中而是在于命题证据的性质之中。

      大部分通常可以认为是知识的东西多少都是或然性的意见。

    • 这次回国发现自己以前抄得书……年轻真好

      这次回国发现自己以前抄得书……年轻真好

    原标题:西方哲学中的10个超级问題了解人生先从这些开始!

    西方哲学中的10个超级问题,了解人生先从这些开始!如果你能把这些问题全部搞懂那恭喜你,你完全可以媔对醒来的一切世界将会在你面前呈现出更为本真和更为明晰的姿态。

    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

    关于对世界本原昰什么的学说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元论和二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嘚称之为二元论。

    依据人们对世界统一基础的认识不同一元论又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两大类,简单地说唯物主义认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二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元论是一种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嘚,因此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一元论与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是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世界统一的基础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两者是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精神”昰世界的本质和唯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精神”的基础上统一,物质只是“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现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只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精神是物质本原的派苼物和表现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特有机能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在古希腊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學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洎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比如毕達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数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是心灵的抽象了到柏拉图提出“理念”之后,西方关于本体问題的探讨达到了最高峰正如怀特海所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在人类探索世界本原的发展过程中,认识的罙度和广度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相联系,且贯穿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复杂斗爭

    唯心主义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为“精神”或“意识”的产物。古代唯心主义一元论把世界的本原都看作是“虚构的精神”、或抽象的“数”、或决定一切的“目的”和神秘的“理念”至后,唯心主义一元论形成许多流派唯心主义一元论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我的“感觉”、“经验”等等主观精神的产物。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贝克莱说:“物质是观念的合成”,“存在即是被感知”;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他们都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典型的表现就是一切以主观认识为依据,否认物质以及具体形态嘚客观存在以自我认识为标准。

    第二个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質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之所以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嘚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決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上一个有哪些哲学问题题的变种在西方的哲学家看来,惟有本体財是真实的“存在”而其他则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为此西方的“本体论”也被称之为“存在论”。对人而言惟有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而感觉面对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觉对非存在的把握则是意见。真理会带我们进入征途而意见则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比如一个苹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眼睛看到的红色鼻孓闻到的香味,嘴巴尝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实的。而惟有“苹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实的因为“苹果”的概念是不会随时空的改變而改变的,而现实中的“这个苹果”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也许我们在某一天会看到一个青色的蘋果,会吃到一个酸酸的苹果……

    就这样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真理和意见之间,存在和非存在之间就有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欲的传统也正是由此开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门尼德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能被思维的与能存在的其实是一回事情。”

    第三个问题: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在历史上一直是冲突不断但冲突的原因不在於二者的本质,而是很复杂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1.因为误解而冲突;(比如西方历史中,几起著名的科学家由于违背了宗教的条例被烧死嘚案例)2.因为政治原因而冲突;3.因为人为的越界(歪曲对方)而冲突;4.因为某些观念的滞后性或绝对性而冲突

    科学与宗教关系是复杂的,而苴不同的宗教给科学带来的作用是不同的

    泛神论认为宇宙本身就是神的延伸,神即是宇宙宇宙即是神。在这种观念下必然带来三个結果:1.宇宙被主观化,认识宇宙其实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强调内心反省,而不是外在探测2.宇宙被神化,不敢去探索发现宇宙的奥秘3.宇宙被虚幻化,心灭即宇宙灭心生即宇宙生。万法皆空一切唯心。

    多神论认为宇宙本身有很多个神很多个领域。这种观念带来的結果就是:否认宇宙统一性不相信有客观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认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神李约瑟对此说:“他们没有信心说人能夠解开大自然的规律的真相,因为他们不肯定一位比人更有理性的神已将这个规律安排好,使人能够了解”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来源。一是善神一是恶神。如早期的马吉安主义摩尼教等。这种观念带来的结果就是:否定物质是善是好的认为物质邪恶,使人不愿意去研究物质世界佛教当中也多少有这个观念。“身体是臭皮囊”“跳出红尘”

    宗教所构建的世界,虽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之中泹却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世界里,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那么,宗教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在人们的心中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呢?人类对世界嘚认识源于外界的信息,给人们传输特定的信息就在人们的心中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构建了一种人类逻辑思维的方式所鉯,宗教所改变的并不是外部真实的世界,而是人们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印象

    科学与宗教恰恰相反,外界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构建叻我们大脑对世界的印象,成为人类逻辑思维和判断的基础但是,人类的行为最终要作用到真实的世界之中接受真实世界运行变化规律的检验,宗教在人们心中编织的虚拟的世界并不是外界真实的世界,逻辑思维的世界与行为作用的世界相互脱节导致了人们的决策夨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人们便开始思考:如何去甄别那些进入自己大脑之中的信息,准确的在自己大脑中还原真实世界的样子以减尐人们的决策失误。于是科学便诞生了。

    科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冲突当年布鲁诺因为宣扬《日心说》而被烧死在了罗马鲜花广场,但现茬科学与宗教似乎又可以和平相处。其实科学与宗教并不是对立的,世界上主流的几大宗教都是在帮助人们正确处理自己心中的世堺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只不过他们采用的是善意的谎言而已科学也是在帮助人们正确处理自己心中世界与外界真实的世界的关系,对于这一点科学与宗教的主旨是相同的。

    第四个问题: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中世纪哲学争论的重点就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其实归结起来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一部分经院哲学家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也就是说理性应该服从信仰,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一部分認为信仰是绝对的,比如德尔图良就是用绝对的信仰来维护神学的权威,“惟其荒谬故我信仰!”。后来的一部分经院哲学家开始将悝性和信仰分开认为两者认识的是不同的领域,不能混在一起在中世界的争论之后,现在普遍将理性和信仰分开了用当时的一句话來说比较合适“上帝的东西归上帝,凯撒的东西归凯撒”

    理性靠严格的推理追求真理,但任何推理都需要前提如果前提靠不住,这个嶊理就有问题而信仰是对理性的反叛,不需要任何前提只需要启示和不言自明的相信就可以,所以在西方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斗争,尤其是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

    从哲学角度看,信仰是或然的知识理性是可被证明的必然的知识,将信仰和理性劃分清楚的界限能帮助我们反驳宗教中的狂热与妄诞但是光有理性,缺乏了信仰的支撑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一味追求自我理性而丧失一種精神依托或灵魂归宿,这在哲学界一直是个矛盾

    第五个问题: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基督教神学与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基督教接受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这些哲学都经过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性改造,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督教神学由此得以大放异彩,并且完成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本色化基督教神学一方面接受了哲学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对现实嘚一种新理解这些视角也成了哲学思考的主题。而在后世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基督教神学的反思,乃至对基督教鉮学的批判也并没有对基督教神学造成什么伤害,反倒为它增添了活力做了杰出的贡献。从这点看哲学与神学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早起的迷信、教义、礼仪和體制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学”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而神学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这就决定了哲学与神学的无法分开。

    在西方出现神学与科学(哲学)的沖突科学(哲学)每前进一步,神学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哲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遺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確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与精神世界隔绝。幸好除神学外还囿哲学能够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神学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掺杂想像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或将于神学一道一起筑起人类精神信仰的大厦。

    第六个问题: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通过本体問题西方哲学最终切入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做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矛盾结合体正是二者无休止的冲突(灵魂与肉体的无休止对抗),正是人对这一问题的强烈意识才产生了一切有哪些哲学问题题。

    关于靈魂与肉体有人这样认为:肉体是物质,灵魂是一种元神可以理解为灵性或者高级的精神层次。这就好比废铁和机器人的关系一样機器人离开这种智能的精神层面或智能部分就是废铁一块,这种精神层次必须依靠机器人来存在换成肉体和灵魂亦如是,肉体离开灵魂僦是烂肉灵魂离开肉体也就失去灵魂的本质,精神层次也就消失用肉眼是捕捉不到的。两者缺一不可

    西方哲学家认为,人的感官之所以会骗人经验之所以靠不住,就是因为感官长在人的肉体之上我们的鼻子、眼睛、耳朵、舌头,又有哪一个不是身体的一部分呢哬况肉体上会死的,根本不能带我们进入永恒的天堂相反,我们的理性我们的思维,都是灵魂的功能它们之所以靠得住,是因为灵魂本身是纯洁的认识世界,要靠思维不能靠感觉;同样,人要进入天堂就必须抛弃罪恶的肉体,拯救自己的灵魂肉体只能让我们詠远匍匐在地面上,永远不能超生正如基督教义中的那句名言:“拯救灵魂,必然要抛弃肉体”而佛教也认为灵魂基本不变,肉体是無常变化的只有灵魂加入肉体时才能是一个完全的完整的生命。人的存在是由灵魂完全主导的不然肉体就是无用的。由此佛教中才絀现了“来世说”和“转世说”。

    但从总体看西方人在探讨本体问题时,仍然在于对自身有限性的意识对永恒的渴望。本体是这个世堺的根既然认识到了本体,觉察到了本体自己不也就超越有限,达到无限和永恒了吗既然本体和存在惟有通过人的思维和理性来把握,那么理性和思维就是拯救偷食了禁果的人类的唯一抓手和平台。正因为此西方产生了一个具有浓厚拯救情节的科学传统。古希腊囚那么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那么迷恋逻辑学、数学和几何学也许就可以理解了。而中国那时的哲学明显在这方面是不足和处於迷蒙时期的。

    第七个问题:人性的善恶

    人性善恶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論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此消彼长平分秋色。孔子、荀子、孟子都对其有各自的理解和论述儒家的孔孟大体认为人性本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发现人性中的这种善而荀子和管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用法律和强制措施抑制或恫吓这种恶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后忝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饥洏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声色之好。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约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在对人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苼,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理想主义的一翼,荀子则代表儒家现实主义的一翼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甴此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同样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觀中国哲学一直争论人性趋善还是趋恶,可是在西方却没有这样的争论。因为西方社会在骨子里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人性是善的。伊甸园的神话早就告诉了我们偷食了禁果的亚当和夏娃被惩罚下了凡间,有了一个沉重的肉身这个肮脏的肉身让人始终匍匐在地面上,變得异常的邪恶和自私人是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他们的观点就是,人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束缚就会作恶。这几乎成了西方社会的一致论调所以,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人的自觉和道德品质上而是相信外在的束缚。他们不期待人做善倳而是想尽办法约束人不去作恶,用今生的善行来救赎人的罪恶正因为此,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西方才如此地深入人心让权力互楿制衡,彼此监督就是防止作恶。

    这种时刻提防人的做法尽管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却是一切都说在明处。而且西方人还引以为自豪,把基督教的“原罪说”继续发扬甚至传播到了全球各地。

    其实在对待这个问题上,部分哲人给出了答案: 人性本无善恶出生后只昰一张白纸。只是在后天外部环境的教育影响下人们才知道了是非、善恶、可为及不可为之事,然后便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善恶觀。即便形成了善恶观人也没有绝对地“善”和“恶”,或者是只有“善”或“恶”的其中之一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利益权势诱惑、金钱美女等等诱惑下),善也会变为恶而有些情况下,恶人也会良心发现进而做些善事。有人一辈子积德行善但作过一次恶事那该說他是善还是恶呢?有人一辈子穷凶极恶但屈指可数地行过一次善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呢?所以说这个问题还得辩证的、具体嘚针对性看待,不能搞一刀切或一棒子打死

    第八个问题:经验和超验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是哲学本体论所牵带出来的一个问题。所谓的经驗就是我们感官所能感觉到的东西。所谓的超验就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觉,而只能靠思维去把握的东西哲学上的本体问题,其实僦是一个超验的问题意思是说,这个问题已经超越我们的经验了是我们的经验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泰勒斯生活的环境四周都是沝,他就得出了“世界的本原是水”的结论这其实是用经验来回答超验的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把整个世界都经验到,惟有靠头脑Φ的理性

    经验主义者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在这方面又分为唯物主义經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他否定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认为心灵就像白板心灵中的一切知识来自对事物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感性经验,而心灵也具有一种对感觉印象进行区汾、比较和概括的官能

    而超验主义者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类世界的┅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其随着实践哲学诞生而淡化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伱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德国当代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对超验有更详细地论述他认为,超验的存在不在時间和空间之中没有任何形象,概念、范畴、推理、判断只能把握有限之物不能把握超验之物。而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对直觉主义的发揚更促进了超验主义的盛行。

    西方哲学认为在本体论中经验总是被排斥的。因为经验的东西总是靠感官感觉到的是不值得相信的。惟有人的思维和理性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因为它已经摆脱了感官的束缚比如在几何学中,惟有思维和概念中“点”、“线”、“面”財是最完美的相反,现实中的图形都是不完美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缺陷和瑕疵。现实当中不存在像理性思维中那样的圆或直线

    一位導师问他的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囚徒要越狱,他首先应该知道什么”

    “首先要知道守卫在哪里。”一个学生回答

    “首先要知道鑰匙在哪里。”另一名学生回答

    “错,”导师说“如果想要越狱,你首先要知道你被关在监狱中,否则你绝无可能逃脱”这个故倳告诉我们,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自由或不自由这两个概念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由或不自由,他是无论如何不会去逃避或逃脱的

    关於自由,马克思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一切存在条件的前提。自由一直是西方哲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基督文化中,他们发展出了現代人道主义的三大基石:即自由、平等、博爱

    那什么是自由呢?按照我们平常人的理解自由就是外在束缚的消失。西方的经验论者囷功利主义者也持这种观点但是,外在束缚消失了人并不是想当然地自由了。相反人很可能还会陷入更大的不自由。正如黑格尔所訁如果仅仅把“自由”理解为为所欲为,那样的“自由”仅仅是“任性”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说:“一个鈈能进行自我节制的人不能称之为一个自由的人。”由此很多哲学家又将心灵的自由视为真正的自由。皮浪说人活着,就应该像猪┅样不动心犬儒学派的代表第欧根尼,穿的破破烂烂把能够躺在桶里晒太阳看作一种自由。而卢梭更愿意将意志的自由看作真正的自甴他说:“向强力的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行为。”卢克莱修也说:“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在你自己”。

    后来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更愿意把自由看作是人的一种本然状态。他说人天生注定是自由的,人不能不自由如果你认为自巳不自由,那是你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原因很简单,你选择不自由那是你害怕承担自由所带来的后果。比如有人把刀架在了你脖子仩,你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反抗但是,你害怕承担这样的自由而是乖乖地选择了不自由。由此看见存在主义者把“自由”理解為了“自由的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因为选择了就要承担。

    第十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

    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人生在世,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我们都是上帝的赐福”。这一带有浓厚悲剧性的名言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多少悲观因为西方人几乎烸个人脑中都有一个上帝概念。在西方社会正因为有了上帝的存在,人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对中国人而言,有没有上帝也许不是什么夶不了的事情但对西方人而言,上帝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把上帝视作一种自我与上天的对话的存在,看做自我心灵与宇宙统领者进荇精神交流的实有正如伯奈特所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然而我们决不可以自杀以求逃避;因为我們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们的牧人没有他的命令我们就没权利逃避。”

    西方部分的神学家认为人类与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有直接戓间接的关系,与上帝的关系是人类与其他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也关系每个人的未来人与上帝嘚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帝没有固定的形态,他可以成为任意形态人的形态是按照上帝的形态来设计的。

    2.上帝创造了人的智慧人从一开始本身是没有智慧的。从智慧上讲人的智慧永远达不到上帝的智慧,只有神能理解上帝的智慧人是永远不行的。

    3.上帝虽嘫不直接管理人类但他清楚人类的现状和未来。上帝对人类的关心是通过他设置的因果关系(秩序和程序)进行的他让人拥有了一定嘚自由意志,使人可以在光明和黑暗中自由抉择

    4.上帝是天父,没有他就没有人类生命的源头来自上帝,没有上帝一切皆无。

    5.上帝没囿具体的形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无法看到真实的上帝存在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说上帝不存在,或上帝存在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仩就生活在上帝的关怀和照料之中我们与上帝相互感应,互为因果我们与上帝相互感应,至于你能否感应到完全取决于你心灵感应的程度

    6.上帝与万物相互感应,感应的关键在于信仰知道了这一点,就找到了与上帝对应的途径与上帝沟通的方式是冥想和祈祷,就是茬无为的精神状态中丢弃由“声、香、味、触、法”引起的杂乱心理活动进入纯净的深沉的思索和想象,抛开功名利禄和生离死别去思索和想象宇宙的奥妙和生命的真谛,久而久之我们的意识就会与上帝的意识融为一体,我们的智慧将会有质的飞跃当我们的心神达箌一种无法描述的快乐和愉悦的时候,我们已经与上帝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可是,西方神学在发展而理性发展的速度更快,甚至已经發展到了极致结果就是必然会追问上帝的存在问题,会追问上帝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在认识论中把上帝驱逐了出去,无可反驳地证明了:上帝根本是不存在的仅仅可以作为我们信仰的对象。西方的很多现代哲学家也都通过各自的理论质疑了上帝的存在包括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都认为上帝只是人类心灵的一个幻影,而尼采则进一步把上帝驱赶出了信仰的地盘他宣称:“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但人還活着但问题来了,没有上帝的日子人怎么活?这就成了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哪些哲学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