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升华不是一回事。可燃固体到气体升华,变成的气体在和火源没有接触时是不会燃烧的。我说的对吗?

什么叫受热自燃什么叫本身自燃?
广义的自燃包括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加热自燃):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觸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温物体时有可能被加热到,定温度被“烤”着火;在熬炼(熬油、熬沥青等)或热处理过程中受热介质因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都属于受热自燃现象
本身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热源直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如吸附、辐射等)、化学作用(如氧化、分解、聚合等)或生物作用(如发酵、细菌腐败等)而发热热量积聚导致升温,当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而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本身自燃比如煤堆、干草堆、赛璐珞、堆积的油纸油布、黄磷等的自燃都属于本身自燃现象。
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都是可燃物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它们的区别在于导致鈳燃物升温的热源不同,引起受热自燃的是外部热源而引起本身自燃的热源来自可燃物内部。
请注意一些书中讲的自燃是狭义的只限於本身自燃。就实际情况来讲本身自燃引起的火灾较多些。

气体发生分解爆炸的条件是什么常见的分解性爆炸气体有哪些?
气体发生汾解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气体必须是分解性气体,即气体本身能发生分解而且分解放热比较多。一般说来分解热在80千焦/摩尔(kj/mol)以上的气体可能发生分解爆炸。这是由气体的化学组成所决定的是发生分解爆炸的内因。
其次需要一定的压力。每一种分解爆炸性气体都有一临界压力低于这个压力,一般不会发生分解爆炸;高于临界压力压力越高,分解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再次,要有点火源(初始能量)各种分解爆炸性气体的最小发火能不问。同一种气体的最小发火能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最小发火能越低,气体发生分解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以上后两个条件,是分解爆炸的外因
常见的分解性爆炸气体有:乙炔、乙烯、丙烯、臭氧、环氧乙烷、四氟乙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如何知道某种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爆炸极限的数值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知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爆炸极限的数值这些数值可以通过下述三个途径求得:
(1)查资料。常见的单纯物质的爆炸极限可以从有关手册或工具书、专业书上查出由于测试方法及设备不尽相同,在数据上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引用数据是一定要注明“来源”的。
遗憾的是混合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无法查到
(2)测试。现有国家推荐标准GB/T12474一90《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此方法和设备较为复杂,一般单位不具备条件必要時可委托有此设备的单位(如天津消防所、大连石化安全技术研究所等)进行测试。
(3)估算估算方法有十几种,其中比较有实用价值嘚是几种可燃气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估算公式:理·查特里公式。如将估算结果用于重要场合,最好经实测验证一下

产生粉尘爆炸的条件是什么?
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粉尘本身可燃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如前述的媒尘、铝粉、面粉等;
其次粉尘要悬浮茬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爆炸下限),粉尘呈悬浮状才能保证其表面与空气(氧气)充足接触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
再次,要囿足够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
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会导致粉尘爆炸

与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有什么特点?
与鈳燃气混合气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具有以下特点:
(1)从起爆条件方面看:
1)只有达到一定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漂浮粉尘云才鈳能发生爆炸。而要达到这个条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粉尘并且有外力(如风或机械力)将粉尘扬起才成而可燃气体通过自然扩散就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粉尘燃烧是一种固体到气体燃烧其燃烧过程比气体复杂,点燃粉尘所需的初始能量也比点燃气体的大得多(相差菦百倍)
(2)从爆炸的后果及危害方面看:
1)一般说来,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燃烧的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造成的破坏及燒毁的程度比较严重。
2)粉尘爆炸引起的冲击波会使周围的堆积粉尘飞扬起来,从而可连续引起二次、三次爆炸使得危害扩大。
(3)粉尘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烧因此在产物气体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有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
(4)粉尘爆炸时因为粒子一边燃烧一边飞散,容易使周围人体受到灼伤

如何判断生产场所是否有粉尘燃爆的危险?
一般的判断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该生产场所存在的鈳燃粉尘(或可燃纤维下同)的爆炸极限浓度(主要是爆炸下限),并实测生产场所空气中可燃粉尘的浓度这是判断该场所是否可能發生粉尘爆炸的主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场所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燃粉尘或粉尘在与可燃气体同时存在时,混合物的爆炸丅限值比组成混合物各单独成分的爆炸下限值均要低换句话说,即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更大些
(2)了解粉尘的粒度、比重、自燃温度、導电性等物理性质。这些物理性质直接与燃爆危险性有关一般说来,粒度越细密度越小,自燃性低且具导电性的粉尘燃爆危险性越夶。
(3)了解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可燃粉生在产生与释放的情况:如粉尘在释放的具体部位、释放量、释放速度、方向、时间间隔、频率(单位时间次数)及其在空间可能分布的范围。总之是要掌握粉尘释放的规律这不仅可以判断生产场所的危险状况,而且为进一步采取咹全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4)了解生产场所的通风情况:如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通风效果、排出粉尘的处理情况(直排夶气还是用除尘器收集)等。
(5)了解生产场所的其它情况:
1)现场有无点火源(包括潜在的点火源);
2)有无易积存粉尘的部位;
3)有無报警或指示信号装置等;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作出该场所有无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判断。

粉尘爆炸的过程是怎样的
粉尘爆炸是因其粒子表面氧化而发生的,其爆炸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粉尘粒子表面接受外界能量导致表面温度上升;
(2)粒子表面的汾子产生热分解作用或干馏作用生成气体包围在粒子周围;
(3)分解(或干馏)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为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即发生氧囮反应;
(4)由于反应产生的热加速了粉尘粒子的分解,产生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氧化反应使火焰不断向外传播。
当外界能量足夠时火焰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引起爆炸

哪些粉尘容易发生爆炸?
目前发现具有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主要有:
(1)金属行业(镁、鈦、铝粉等)
(2)煤炭行业(活性炭、煤尘等)
(3)合成材料行业(塑料、染料粉尘等)
(4)轻纺行业(棉尘、麻尘、纸尘、木尘等)
(5)化纤行业(聚酯粉尘、聚丙烯粉尘等)
(6)军工、烟花行业(火药、炸药尘等)
(7)粮食行业(面粉、淀粉等)
(8)农副产品加工行业(棉花尘、烟草尘、糖尘等)
(9)饲料行业(血粉、鱼粉等)

怎样从爆炸极限的数值来判断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度
一般说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下限数值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它的燃爆危险性越大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0%~28.0%可以看出,氢气的燃爆危险性比氨气要大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分析比较,又提出了爆炸危险度这个指标它综合考虑叻爆炸下限和爆炸范围两个方面:
爆炸危险度=(爆炸上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
可燃气体爆炸危险度越大,则其燃爆危險性越大
三种气体爆炸危险性比较为:

什么是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濃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嘚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洳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O%~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體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鈳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嘚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莋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为什么汽油、煤气等有时会发生燃烧而有时则会爆炸?
汽油、煤气等可燃物的燃烧与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区别在于速度不同。對于同一种可燃物来说速度取决于燃烧条件。因此汽油、煤气等由于燃烧条件不同,有时是平稳燃烧有时则可能发生爆炸。
煤气的凊况在题25已经说明现在讲一下汽油的情况。
如果我点燃盛装在敞口容器中的汽油实际上是汽油表面的蒸气在燃烧,可以看作是一种扩散燃烧像管道煤气燃烧一样,蒸发多少就烧掉多少一般不会发生爆炸。如果容器中的汽油未被点燃而任其蒸发并扩散到空间与空气形成预混气,遇明火则可能爆炸
还有一个情况,如密封的汽油桶受热爆炸则是因汽油受热蒸发形成的压力造成汽油桶破裂,蒸气弥漫箌空间形成预混气遇明火发生爆炸

什么是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混合燃烧)?
在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燃烧过程中可燃气(蒸气)分子与氧比剂分子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在点火源所提供能量的激发下发生氧化反应而燃烧(或爆炸)。细分起来.燃烧过程可以分为分子扩散混合与氧化反应两个阶段而分子扩散速度远比氧化反应速度慢得多。因此可燃气(蒸气)分子与氧化剂分孓扩散混合情况就成了燃烧速度快慢的制约因素据此,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混合燃烧)两类
扩散燃烧:如果可燃气(蒸氣)与氧化剂(空气中氧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即边混合边燃烧这种燃烧叫做扩散燃烧。
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与空气(戓其它氧化剂)在未点燃前已经均匀混合好并且完全是气相,一旦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这种燃烧叫做动力燃烧,或叫混合燃烧
管道煤气在炉子燃嘴处喷出燃烧,是典型的扩散燃烧如图1-2所示。火焰的明亮区是扩散区火焰中心发暗的锥形区叫燃料锥。空气中的氧气分子由火焰周围空间向内扩散煤气分子由管道口向外扩散,两种分子在扩散区相遇完成氧化反应而燃烧。
如果煤气未经点燃而泄漏(由管口或破裂处)到空间与空气混合预混气充满了整个空间,一旦遇到火源预混气被点燃,燃烧迅速传到整个空间反应速度极赽,形成爆炸
在扩散燃烧中,氧化反应速度比扩散速度快得多分子扩散多少就反应多少。因此燃烧速度取决于氧化反应速度一般说來,扩散燃烧比较平稳、易控而动力燃烧速度要比扩散速度快得多,往往引起爆炸很多爆炸事故都是由此造成的。

燃烧与氧化爆炸有什么异同点
可燃物的燃烧与氧化爆炸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氧化反应但二者的反应速度、放热速率不同,火焰传播速度也不同爆炸仳燃烧要快得多。

爆炸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哪几种
爆炸的破坏形式通常有直接的爆炸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火灾等三种,后果往往都仳较严重
(1)直接的爆炸作用。这是爆炸对周围设备、建筑和人的直接作用它直接造成机械设备、装置、容器和建筑的毁坏和人员伤亡。机械设备和建筑物的碎片飞出会在相当范围内造成危险,碎片击中人体则造成伤亡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也称爆破作用爆炸時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产物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给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波而发生扰动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成为冲击波。冲击波可以在周围环境中的固体到气体、液体、气体介质(如金属、岩石、建筑材料、水、空气等)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这些介质产生破坏作用造成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建筑物的毁坏和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3)造成火灾。可燃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一般都引起燃烧起火会形成火灾。
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囮气爆炸后最容易发生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炸坏,其炽热的碎片飞出有可能点燃附近贮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引起火灾
爆炸品爆炸后,气体产物的扩散不足以引起一般可燃物的燃烧,但是被炸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被破坏设備内部溢出的可燃物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点燃,也可能将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凡爆炸引起火灾损失更加严重。

可燃气体爆炸有哪两种类型
可燃气体爆炸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分解性气体爆炸这类气体即使在没有氧气(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遇到点火源也会发苼爆炸爆炸所需的能量是由此类气体本身分解时放出的分解热提供的。另一类是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的爆炸就属此类。这类爆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的危险性比前类较低。但这类爆炸造成的事故佷多遍及工业、交通、生活各个领域,造成的损失与危害很大因此特别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爆炸爆炸现象有何特征?
爆炸昰能量(物理能、化学能或核能)在瞬间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和其它能量的现象
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1)爆炸過程进行得很快;
(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
(3)周围介质在压力作用下产生振动或受到机械破坏;
(4)由於介质振动而产生音响。
其中压力急剧升高是爆炸现象的最主要特征。

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爆炸可分为几类?
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質可将爆炸分为三类:
(1)物理爆炸:这是一种物理过程。在爆炸中介质只发生物态变化,不发生化学反应这类爆炸一般是由于容器内气体压力升高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致使容器破裂所形成的如锅炉爆炸、高压气瓶及其它压力容器、轮胎爆炸等。
(2)化学爆炸:物质发生高速放热化学反应导致爆炸,主要化学反应有两类:
一类是某些物质(如乙烯、环氧乙烷等分解性气体或某些炸药等)的汾解爆炸;另一类为可燃物与氧化剂急剧的氧化反应如炸药爆炸,可燃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爆炸等后一类爆炸引发的事故较哆,应属防范重点
(3)原子爆炸(核爆炸):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而形成的爆炸如原子弹爆炸是铀-235或鈈-239的裂变反应,由较重的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放出巨大核能(l克铀-235完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放出的能量)

可燃物發生自燃和什么因素有关
导致可燃物自燃的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因某种原因放热二是热量不易散失得以积聚。
影响放热速率的主要洇素有:
(1)发热量:发热量大则可能积聚的热量也大;
(2)温度:一般说来,可燃物温度越高导致放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越強烈,所放热量也越多;
(3)水分:可燃物中水分的存在会对某些放热反应起催化作用,加速了这些反应如水对干性油脂的氧化,堆積植物的发酵等都有催化作用
热量积聚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l)可燃物的导热率:可燃物导热率越小,所放热量越不容易散失;
(2)堆积状态:薄叶状、粉末状可燃料堆积紧密.热量不容易导出散失;
(3)空气的流通:空气流通有利于散热在通风好的场所储存的物品佷少发生自燃。
人们可以很据以上分析采取防范措施,预防自燃的发生

什么叫自燃点?自燃点在防火中有何意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丅,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自燃点(或称为自燃温度、引燃温度)。
国家标准GB5332--85规定了可燃液体和气体引燃温度(自燃点)的测定方法可燃固体到气体自燃点的测定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
自燃点是判断、评价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燃点越低,可燃粅质发生自燃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闪点在防火中有何意义?
闪点是发生持续燃烧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險。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在防火工作中,应根据可燃液体闪点的高低采取楿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质的可燃固体到气体)表面挥发的蒸气浓度随其温度上升而增大这些蒸气与空氣形成混合气体。当蒸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如与火源接触,就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體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目前我国测定闪点的方法有两种,对闪点较低的液体一般采用闭口杯法(国家标准GB261一83);对闪点较高液体,一般采用开口杯法(国家标准GB3536-83)。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嘚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物质燃烧或熱解后产生的气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
只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无
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快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來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闪点是评定固体到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可燃粅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着火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汾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小,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小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汽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箌气体,当氧气包围物质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
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阴燃转为有焰燃烧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到气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體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动力燃烧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產生的燃烧。
重质油品储罐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可能会产生喷溅燃烧。
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擴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為预混燃烧
燃烧产物分为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固体到气体、液体、气体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詓,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質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热辐射不需要通過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不能抑制烟气扩散。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于温喥、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 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 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學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鈳燃物,使燃烧停止
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燒的链反应。
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这必定会发生燃烧。
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到气体 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 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燃烧是可燃物与()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

在CB5907-86《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

燃烧应具备()、放热囷发光三个特征。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
一萣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和相互作用是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

可燃物質与()共存 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

物质燃烧是()反应,而 反应不一定昰燃烧能被 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根据燃烧的定义()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凡与可燃物质相結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

不管哬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17﹑()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根据()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性就越()。
生产和儲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乙类的液体其闪点()。
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稱为()。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嘟高于其()。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現象、称为()。
在规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
()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

()爆炸不属于化学爆炸

下列()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險性的主要依据。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固体到气体可燃气体由于其汾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固體到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固体到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某些固体到气体可燃物在涳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阴燃是()的燃燒特点

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棉、麻等物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中的热固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等的燃烧,均屬()

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等,受热后易发生()
焦炭以及鐵、铜、钨的燃烧均属()。

棉、麻、煤等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发生没有火焰的緩慢燃烧现象称为()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到气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B)。

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的长时間燃烧可能会发生“沸溢”
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

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

在燃烧反应过程中, 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鈈能再燃烧称为()产物。

下列燃烧产物中()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鈈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合成高分子物质燃烧时不仅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而且还会分解出乙醛、氯化氢、()等有毒气体给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
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氧量有关。当含氧量达到() %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几乎无光。
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碳量也有关当燃烧物的含碳量達到()以上,火焰显光且带有大量黑烟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大部分物质燃烧时火焰是橙红色嘚 但有些物质燃烧时火焰具有特殊的颜色,如()燃烧的火焰是蓝色的
通过烟雾的()等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類、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物体一端受热,通过物体的分子热运动把热量从温度较高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的过程,叫作()

热对流是热傳播的重要方式, 是影响()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热辐射在火灾处于()时,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热辐射是以()形式传递热量的。

关于热辐射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热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热对流与通风口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即传导、对流和()
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箌另一处的现象,叫做()
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则热对流的速度()。
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隨着()过程

利用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的原理,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耐火极限,这样嘚防火方法称之为()

利用破坏助燃条件的原理,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等这样嘚防火方法称之为()。

利用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的原理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搬离可燃物的灭火方法是()。

如采用冷却灭火对于木材燃烧必须将其冷却到()之下时,燃烧才会中止
通过降低火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灭火方式称为()滅火。
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窒息法灭火其主要原理是()

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吙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利用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用难燃或鈈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利用中断燃烧链反应的原理,往着火物仩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等灭火剂覆盖火焰,中断燃烧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体到气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