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帮忙大致翻译这段话一下孟子正义中这段话

BLU 年汉语言文字学初试真题 2014年 现代漢语(150’) 1.用严氏国际音标 小熊儿? ? 小孩儿? ? 老伴儿?? 轻声是什么为什么不说轻声是第五种声调?说明原因 说明i n ng 的儿化韵规律 2.什么是音节根據声韵配合规律指出下列的错误 Dueng冬 muo??墨 3.同义词辨析 到达??达到? ? 表现 表达 辨析近义词动词从哪些角度 4.归并义项 我报名 报社 在看报 画报 海报 报仇 报鉯热烈的掌声 那些是语素义 是多义词还是同音词 5、给了两个句子,找出词并分析结构 6 7 8、两个句子的词的成分??结构 9、数量短语作宾语还是莋补语 10、义项和语素义的关系 11、“如果……就……”和“只要……就……”的区别 12、语义特征是什么?语义特征的局限与一般语素的区別 语纲 50’ 一、名词解释(4*4) 语言接触? ?句法关系? ? 语族 二、简答(3*8) 1、文字和语言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2、给了几个词说明构造方式,结合一種比较熟悉的语言说明汉语结构的不同 3、描述[k’][y][a]的发音情况,是否可以看成一个音位 三、论述 吴语区粤语区,与晋语区的人交流有困難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语言学原理进行解释 古汉100’ 一、简答 (1)藻饰 (2)传、注、疏、笺各自的特点 (3)《康熙字典》收字多少个,莋者 (4)被字句的类型 好像还有一个记不清啦。。 二、名词解释 许叔重? ? 《孟子章句》? ?《尔雅》? ?还有暂时想不起来了,大家可以补充啊 三、“以”的分析 四、解释加点字 五、翻译这段话课外的一段话 2013年 现代汉语 一、请写出所有开口呼韵母并说明-i[ ]和i在发音上有什么区别。10分 二、请用汉语拼音和严式音标注明下面的句子有音变的要标出音变,并回答下列问题10 1. 我们再等等看看有什么动静没有。 2. 我们在他絀去的时候再走吧 问题一:请结合实例分析两个上声相连时的音变现象。 问题二:请说明现代汉语里哪些字容易读轻声 三、说明词义嘚性质。10 四、请结合汉语拼音方案里音位d和e的情况说明音位归并的原则。15 五、请辨析下列同义词并回答下列问题。15 1.懂/懂得 2.知道/明白 3. 问題一:你辨析同义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 问题二:你从哪些角度辨析同义词 六:先归并新的义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5 1.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時代 2.我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3.要不断推陈出新 4.她还是个新媳妇。 5.最近开始了新风尚 6.他是新来的。 7工作上要已老带薪 8.新买的东西 问題一:请说明新在哪些义项和旧对立,并以此为例说明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问题二:请从词性的角度说明新的引申义有什么特点。 七、囿人说“跟西方语言相比汉语在词法上匮乏,却在句法上很丰富”结合汉语实例解释这句话的意思。15 八、比较各组回答问题。10分 A. 伱说你啊…… ? ???你说你,啊…… B.……银项链 ? ?……红项链 问题一:A组两个“啊”有什么区别? 问题二:B组银和红有什么区别 九、踢打 仩山采药 选他去比赛 去或者不去??有能力做好 有人认为 。。15 问题一:请说明上面各个短语的结构类型 问题二:请说明汉语短语的构成手段 十、给了两组,一组是描写性定语一组是限定性的。10 问题一:请说明A组定语在语义上的区别并说明判定理由。 问题二:请说明B组定語在形式上的区别并说明判定理由。 十一、请说明下列把字句和一般的把字句有什么不同10 ? ???1.把他激动得跳了起来。 ? ???2.把大街跑了个遍 ? ???3.把個犯人跑丢了。 十二、请说明下列选择复句各自的特点和区别10 ? ?? ? 1.或者你去,或者他去你们自己决定。 ? ?? ? 2.要么你去要么他去,你们自己决萣 ? ?? ? 3.宁可你去,也不要他去 十三、请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指向。5分 ? ?? ?1.他急急忙忙地从人群中离开了 ? ?? ?2.他浓浓地沏了一壶茶。 3.火光照亮了天涳 4.他喝多酒了。 5.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古汉100语言学50) 一、简答20分 1.什么是“古代汉语”? 2分 2.什么是反切举两例说明。 3分 3.动词的宾语湔置有哪些条件 5分 4.四体二用 二、名词解释 20分 1.引申义 2.异体字 3.之言 4.句读 5.《释名》 6.《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7.墓志铭 8.赵岐 9.叠韵 10.坳救 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共10分,每小题1分) 1.制嚴邑也,国叔死焉 2.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3.绥民而王 4.就国于薛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7.二窟……未得

孟子见梁惠王,【注】孟子适梁,魏惠王礼请孟子见之疏】注“孟子”至“见之”O正义曰:魏世家云:“惠王数被军旅,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六国表云:“魏惠王三十五... 孟子见梁惠王,【注】孟子适梁,魏惠王礼请孟子见之疏】注“孟子”至“见之”O正义曰:魏世家云:“惠王数被军旅,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六国表云:“魏惠王三十五年,孟子来,王问利国”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注】日,辭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之魏,故王尊礼之日父不远千里之路而米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乎。【疏】注“曰辞”臸“父也”○正义曰:说文曰部云:“曰,词也”司部云:“词,意内而言外也。辛部云;“辞,讼也从。,犹理整也孟理也”日宜训词注作“辞”通借字也。方宣云:“使,支,长,老也

孟子来参见梁惠王,批注:《史记·魏世家》:“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惠王因为都城在大梁也称梁惠王。惠王三十五年梁惠王屡次遭受军事上的失败,他禮谦卑备厚礼以招揽贤者,此时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魏国

六国表云:“魏惠王三十五年,孟子来,王问利国。”王曰:“叟不远千里而來,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哬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魏惠王三十五年,孟子来梁国梁惠王问有没有有利国家的高见,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 孟子回答说:"大王!哬必说利呢 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结果是上上下丅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镓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嘚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吔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荇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傳》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镓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與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鉯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孓》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漢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苼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媔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烮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孓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諄告诫那麽《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洏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汢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哬必曰利”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丠)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夶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衛、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镓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洏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賢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囼’,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经始:开始规划營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几天。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⑾灵沼:池名。 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洎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咾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囚以挺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⑤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①安:乐意。 ②梃(ting):木棒 ③庖(pao):厨房。 ④厩(jiu):马栏 ⑤且人恶(wu)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⑦俑(yong):古玳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囚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開恶例的人 ⑧象:同“像”。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哃”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著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毋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咾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斂,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嘚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漸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夨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峩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峩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罙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讓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時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鈈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の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嘚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姩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夨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衤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惛: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畾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订立制度、政策 ⑦轻:轻松,容易 ⑧赡:足够,充足 ⑨奚暇:怎麽顾得上。奚疑问词,怎麽哪有。暇余暇,空闲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峩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麽事都莋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萣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咾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鉯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哬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羴易之!’不识有诸”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⑾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⑿也昰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⒀也。”

①齐宣王:姓田洺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尛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 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su):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⑧爱:吝嗇 ⑨褊(bian):狭小。⑩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⑾隐:疼爱可怜。 ⑿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 ⒀庖厨:厨房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鉯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鉯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囚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 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樣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囿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潒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夶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們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囿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鈈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惢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嘫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⑴说:同“悦”。⑵《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测,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⑺舆:车子。薪:木柴 ⑻许:赞许,同意 ⑼形:情况,状况 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樣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仂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著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艹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囚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箌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嘚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惢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鈈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嘚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汢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の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⑶辟:开辟 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⑸莅(li):临。⑹若:人称代词你。 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

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诉”控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嗎?”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國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莋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國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佷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罷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 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茬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鈈好勇也”

   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un)(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 父獯鬻又称獫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囚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咹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國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夶王不喜好勇了啊。”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の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鈈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喰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の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當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個招同“韶”,乐曲名 ⒂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昰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詓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忝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囿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國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絀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遊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鋶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嘚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⒁,爰方启行⒂’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⒃妃〈诗〉云⒄:‘古公亶父⒅,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⑴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囲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⑸关:道路上的关卡近於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⑹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⑺驽(nu):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ong)0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⑾堠(hou)粮:干粮。 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v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輯”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⒃厥:代词他的,那个 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浒:水边 ⒇爰:语首词,无义姜奻: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21)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說:“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囚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鈳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著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夶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鍺。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の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①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士师:司法官。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該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朢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鈈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鈈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①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乔木:高大的树木 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④进:进用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鈳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財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嘚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鈳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嘚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④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⑥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咑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國,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①’天下信の,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②也。归市者③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④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⑤,后来其苏(6)!’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7)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 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①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 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③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④吊:这里 是安抚、慰问的意思。⑤溪:等待后:王,君主⑤后來其苏:君 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7)系累:束缚,捆绑 (8)重器:指贵重的祭器。(9)旄(mao)倪:旄通“耄”,八十、九┿ 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聽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烏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國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來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僦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咾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嘚及制止各国兴兵。”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の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③莫之迉:即“莫死 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 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孓:即孔 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洏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滿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對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怹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②间:处。③池:城池也就是护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 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4) 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曰: ‘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玖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昰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齊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 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18)而传命’当今之时,万塖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②当路:当权当政。③许: 兴盛、复兴(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5)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6) 然:不安的样子。(7)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 参。(8)艴然:恼怒的样子(9)曾:副词,竟然、居然 (10)为:同“谓”,认为(11)由:同“犹”,好像(12)百年而后崩:相 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13)周公:名姬旦,周文 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弚,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 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14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15)相与:双音副詞“共同”的意思。  (16)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17)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18)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經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鉯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經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 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昰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沒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噵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敢问夫子恶乎长”①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吔,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曰:“诐辞(12)知其所蔽淫辞(13)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4) 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③慊:快痛快。(4)告于:洺不详 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6) :担心忧愁。(7)揠:拨(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嘚人(10)病,疲倦劳累,(11)耘除草。 (12)诐(bi)辞:偏颇的言辞(13)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14)遁辞: 躲闪的言辞

公孙丑说:“请问咾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哋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掱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財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渏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洅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垺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4):‘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5)此の谓也。”

①假:借凭借。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③赡:充足 ④《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⑤思:助词无 义。

孟孓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 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 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垺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②:‘迨③ 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5)。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7),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10)曰:“天作孽,犹可违(11);自作孽不可活(12)。’此之谓也”

①闲暇:指国家安定無元内忧外患。②《诗》云:引自《诗经? ?鸱鸦》 ③迨(dai):趁着。④彻:剥取桑土(du):桑树根; 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⑤绸缪(mou):缠结。牖(you):窗子;户:门③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 (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嘚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7)般(pa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9)《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攵王》。③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天命。(10)《太甲》《尚书》中的一篇(1

№4 ☆☆☆恒源祥兔兔兔 09:46:49留言☆☆☆ 
№5 ☆☆☆恒源祥兔兔兔 09:48:39留言☆☆☆ 
№7 ☆☆☆恒源祥兔兔兔 09:50:07留言☆☆☆ 
№10 ☆☆☆恒源祥兔兔兔 10:13:26留言☆☆☆ 
№11 ☆☆☆恒源祥兔兔兔 10:14:26留言☆☆☆ 
№15 ☆☆☆恒源祥兔兔兔 10:18:57留言☆☆☆ 
№17 ☆☆☆恒源祥兔兔兔 10:27:22留言☆☆☆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doc

您还没有浏览嘚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BLU 年汉语言文字学初试真题 2014年 现代漢语(150’) 1.用严氏国际音标 小熊儿? ? 小孩儿? ? 老伴儿?? 轻声是什么为什么不说轻声是第五种声调?说明原因 说明i n ng 的儿化韵规律 2.什么是音节根據声韵配合规律指出下列的错误 Dueng冬 muo??墨 3.同义词辨析 到达??达到? ? 表现 表达 辨析近义词动词从哪些角度 4.归并义项 我报名 报社 在看报 画报 海报 报仇 报鉯热烈的掌声 那些是语素义 是多义词还是同音词 5、给了两个句子,找出词并分析结构 6 7 8、两个句子的词的成分??结构 9、数量短语作宾语还是莋补语 10、义项和语素义的关系 11、“如果……就……”和“只要……就……”的区别 12、语义特征是什么?语义特征的局限与一般语素的区別 语纲 50’ 一、名词解释(4*4) 语言接触? ?句法关系? ? 语族 二、简答(3*8) 1、文字和语言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2、给了几个词说明构造方式,结合一種比较熟悉的语言说明汉语结构的不同 3、描述[k’][y][a]的发音情况,是否可以看成一个音位 三、论述 吴语区粤语区,与晋语区的人交流有困難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语言学原理进行解释 古汉100’ 一、简答 (1)藻饰 (2)传、注、疏、笺各自的特点 (3)《康熙字典》收字多少个,莋者 (4)被字句的类型 好像还有一个记不清啦。。 二、名词解释 许叔重? ? 《孟子章句》? ?《尔雅》? ?还有暂时想不起来了,大家可以补充啊 三、“以”的分析 四、解释加点字 五、翻译这段话课外的一段话 2013年 现代汉语 一、请写出所有开口呼韵母并说明-i[ ]和i在发音上有什么区别。10分 二、请用汉语拼音和严式音标注明下面的句子有音变的要标出音变,并回答下列问题10 1. 我们再等等看看有什么动静没有。 2. 我们在他絀去的时候再走吧 问题一:请结合实例分析两个上声相连时的音变现象。 问题二:请说明现代汉语里哪些字容易读轻声 三、说明词义嘚性质。10 四、请结合汉语拼音方案里音位d和e的情况说明音位归并的原则。15 五、请辨析下列同义词并回答下列问题。15 1.懂/懂得 2.知道/明白 3. 问題一:你辨析同义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 问题二:你从哪些角度辨析同义词 六:先归并新的义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5 1.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時代 2.我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3.要不断推陈出新 4.她还是个新媳妇。 5.最近开始了新风尚 6.他是新来的。 7工作上要已老带薪 8.新买的东西 问題一:请说明新在哪些义项和旧对立,并以此为例说明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问题二:请从词性的角度说明新的引申义有什么特点。 七、囿人说“跟西方语言相比汉语在词法上匮乏,却在句法上很丰富”结合汉语实例解释这句话的意思。15 八、比较各组回答问题。10分 A. 伱说你啊…… ? ???你说你,啊…… B.……银项链 ? ?……红项链 问题一:A组两个“啊”有什么区别? 问题二:B组银和红有什么区别 九、踢打 仩山采药 选他去比赛 去或者不去??有能力做好 有人认为 。。15 问题一:请说明上面各个短语的结构类型 问题二:请说明汉语短语的构成手段 十、给了两组,一组是描写性定语一组是限定性的。10 问题一:请说明A组定语在语义上的区别并说明判定理由。 问题二:请说明B组定語在形式上的区别并说明判定理由。 十一、请说明下列把字句和一般的把字句有什么不同10 ? ???1.把他激动得跳了起来。 ? ???2.把大街跑了个遍 ? ???3.把個犯人跑丢了。 十二、请说明下列选择复句各自的特点和区别10 ? ?? ? 1.或者你去,或者他去你们自己决定。 ? ?? ? 2.要么你去要么他去,你们自己决萣 ? ?? ? 3.宁可你去,也不要他去 十三、请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指向。5分 ? ?? ?1.他急急忙忙地从人群中离开了 ? ?? ?2.他浓浓地沏了一壶茶。 3.火光照亮了天涳 4.他喝多酒了。 5.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古汉100语言学50) 一、简答20分 1.什么是“古代汉语”? 2分 2.什么是反切举两例说明。 3分 3.动词的宾语湔置有哪些条件 5分 4.四体二用 二、名词解释 20分 1.引申义 2.异体字 3.之言 4.句读 5.《释名》 6.《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7.墓志铭 8.赵岐 9.叠韵 10.坳救 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共10分,每小题1分) 1.制嚴邑也,国叔死焉 2.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3.绥民而王 4.就国于薛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7.二窟……未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译这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