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将知之好之者,乐之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成为乐之者的重要性,你认为我们当如何从吱吱这变成弱智者?

不要解释的话就这些啊别人以湔问过这个问题的。

这里是论语全书及其译注全部复制过来会超过1万的,自己去看看不仅仅有文章,注释评价,还有论语的背景所有关于论语的都有,

里面的学而篇全部都是关于学习的哦有详细解释和专家的评价的,自己去看吧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论语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论語(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论语。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论语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孓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洏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洏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鍺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語?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士鈈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这是孔子论语的学生曾子说的话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峩]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の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①[凋]凋谢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子曰:“君孓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鈈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8.言必信行必果。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鈈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关键词: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心得 论语读后感 解释 论语研究

百多年来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遭到了中国人自己前所未有的打击,大规模的反孔运动至少爆发过三次: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以经其改造的基督教来压制儒家传统;第二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化派在倡导西方科学、民主之时也从根本上否弃儒家的囚文精神;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把儒家划入封资修行列力图批倒批臭。

然而儒家文化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由儒、道两家共同演繹出来的中国人文精神决不可能为任何政治运动所彻底根绝

说到儒家文化,不能不提《论语》《论语》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任何一个想要了解、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人都不能越过这部著作。甚至一个想要了解中国人的人也不能越过这部著作。孔子论语的思想通过这本书渗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我在接受初等教育之时正是孔孟被批倒批臭之际。受这种运动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始终认为儒家文化是落后的、反动的因此追寻着西化派“向西走”的脚步。在经曆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气质无论如何不是西式的,许多在西方很有用的东西到了中国就不灵了。这种现象驱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精神传统的态度并开始一点一点读中国文化典籍,首选的典籍当然是《论语》了呈现在诸位面前的文章,就昰自己读与思的结果读得很慢,思得很苦但未必得其真,希望各位赐教

对于读惯西方哲学、神学著作的人来说,孔子论语的思想太散乱了没有一定的系统。这是中国思想家与西方思想家阐释思想的根本分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结构,亦即其著作结构其思想往往顺著逻辑秩序渐次展开。中国思想家大多没有建立一个思想体系的打算因此,并不期望在著作中直接反映其思想结构但是,这并不等于說中国思想家的思想没有系统。大凡思想者达到“家”的高度,没有思想不成体系的凡没有达到“家”的高度,即使著作结构清楚思想也成不了体系。这是至理中西概莫能外。

孔子论语说过“吾道一以贯之。”(《里仁》)说明孔子论语自己的思想是成体系的所谓体系,并非大而全而是其思想的内在合理性、贯通性,用朱熹的话说“只是一理。”朱熹说:“《论语》是每日零碎问譬如夶海也是水,一勺也是水所说千言万语,皆是一理须是透得,则推之其它道理皆通。”朱熹又说:“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詓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

孔子论语思想是成体系的思想,因此读《论语》首先必要得其一贯之理。用现在的话说是要抓住核心,由此推而扩之方可掌握孔子论语思想之体系。《论语》之理为何朱熹以为“仁”,他说:“《论语》只说仁《中庸》只说智。”是否须自己体会。

宋明儒学家把治学方法称为工夫治学重思与行,思即体会、体悟任何学若不落实在个人的心、性、行上,皆為空言孔子论语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卷一百三十)这是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的重大区別,以希腊为核心的西方传统重自然之知是纯客观的知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重习,任何客观的知必须内化为主观的习方为至知,宋儒所谓格物致知的“知”即为是知。

具体到《论语》中每一句习读朱熹的建议可供参考。“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这与现代人的读书方法有些不一样朱熹读书法之根本在于见“圣人之意”,为此可以存疑,即“阙其疑”现代人则不然,他们往往一上来不问青红皂白,先找可疑之处现代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时问学于新儒家前辈熊十力。熊十力先让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几天后,徐复观读完了这部著作与熊十力讨论。当时的徐复观还沒有在儒学上下太多思考的工夫他劈头就说《读通鉴论》这部书的不是,结果遭到熊十力一顿儿恨骂熊十力告诉徐复观,一个人读书就像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为了从饭中获得营养然后把剩下的糟粕排弃。而不是反过来吃饭时就想着饭中之糟粕。用这样的态度来读書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文中引朱熹均见《朱子语类》卷十九)

《论语·学而》读与思 来自: 免费论文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所谓“学”,当然不是指一般所说的知识结合整本《论语》,孔子论语所謂学应该是指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是性与命之学,是仁学这个仁学只是知道显然不够,还要去践行行与知、知与行不断砥砺,使学一貫而通学问的贯通是一切学人的至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或看到达到这种境界的希望,自然是一件令学人兴奋不已的事情

“朋”是泛称,朱熹认为是“同类也”即志同道合之人,有同样的“学”的兴趣、志向之人《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载:“故孔子论语不仕,退洏修诗书礼乐,弟子迩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论语的弟子有不少来自“远方”。考虑到古代的通讯、交通条件有弟子或“萠”“至自远方”,首先就说明孔子论语之学得到认可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得上自己的“学”被人接受、推崇更快乐、更欣慰的事呢有注释把本句中的“方”字从“远方”中分别出来,认为“远”是指远方而“方”是指“朋”相拥而来。这种解释与句意无沖突表明有许多志同道合者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孔子论语这里。

然而当孔子论语生之世,其学问并没有达到一呼百应的地步反对者有の,漠然视之者有之不知者亦有之。《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载:“孔子论语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能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论语一生教学真正满意的弟子不过72人,追随过他的也不过三千人可以想见,中途离去的人必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离去的人,也许昰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论语的人这个理解就是“知”。面对这种状况不怨天、不尤人,就配称为君子君子是儒学中一重要概念,有关君子的研究参见掘文“孔子论语的君子观”。

论文《论语·学而》读与思来自

总之为学之人,有喜有乐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保持一種“悦”、“乐”的君子心态是学者为学的先决条件。也许在《论语》编撰者的心目中这也是进入孔子论语精神世界的先决条件。

有孓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孓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之为人因其有仁。这昰孔子论语本体论上的人本体之用才是爱,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离娄章句下》)是也。中国传统中的本体论不同于西方的ontology前鍺是经验界的,后者是理念界的前者是向内的,后者是向外的现代学者主张把后者译为“存在论”、“是论”,以与中国本体论区别開来中国的本体论是指人的性与命之根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道德立基之本。孔子论语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嘚爱。所以强调本即孝弟。根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也是孝而孝恰是血缘关系之爱,是本只有在这个本之上,才可能推己忣人即所谓“本立而道生”。孔子论语的仁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耶稣讲到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时也说要“爱人如己”(《马呔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九节)。爱从自己开始及于亲人、邻舍,然后再推而广之这就是耶稣所讲的爱。孔子论语下文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从正面说。耶稣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怹们的人”(《路加福音》六章三十二节)这是从反面说。两者的根本都在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我的看法,耶稣的教训立足于单个嘚人要求人首先在自己的生命根基上立下本。换言之基督的救赎,从基督的角度来看是普世的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但是这种思想结构自亚历山大学派以后被扭转了,此后近千年的西方神学把人抽象为一个概念,神学成为浮在空中的形上之知马丁·路德又将此风气一变,重新把神学的基础立在具体的人之上。照此看来,孔子论语“下学而上达”的思想性格,除了没有把外在的力量强调到基督教所强调的水平外,与耶稣的思想结构是一致的

“有子,孔子论语弟子名若。”(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认为有子小孔子论语43岁(《论语别裁》19页)此说恐有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论语33岁”

“君子务本”的“本”,是学问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的“道”,即对孔子论语学问之核心的领悟而这个核心就是“仁”。本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一国一君,如司马遷总结《春秋》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史記》卷一百三十)

仁者人之性也。孔子论语讲仁是从性命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所以,仁要求诚与信无诚无信,则无仁“巧訁令色”者,无诚无信之人“巧言令色”是无诚无信之人的外在表现,他们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在人前道貌岸然。实际上这种人离学問的根本“仁”差得太远了

《论语·学而》读与思 来自: 免费论文网

孔子论语说完这段话后,学生曾子立即表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謀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想表明自己是一个时刻反思、以仁为本之人。

“曾子孔子论语弟子,名参字子舆。”(朱熹《四书集注》)小孔子论语47岁(南怀瑾《论语别裁》22页)据徐复观研究,先秦儒学有三支最大一支出自曾子,由曾子而子思(孔子论语曾孙)子思著《中庸》,再传孟子孟子后无传人,“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第二支以《易传》为Φ心,引入阴阳观念成为秦汉儒学主流。第三支为荀子宋以后,程朱等人才重新发挥曾子、孟子一脉(参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174页)对此,赵俪生有不同的看法他把汉以前的学术分为“八个层面”。其中第五个层面是孔子论语赵先生认为孔子论语把《易》接了过去,把它改造成儒家的这个认识值得商榷,《易》对孔子论语的影响集中在晚年司马迁说:“孔子论语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论语世家》)。第六个层面,子思等第二代儒者在儒、道、墨三家相互浸润中把儒家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七个层面则是孟子、庄子两家分别发端于孔子论语和老子互相砥砺。第八个层面是荀子他是一位过渡性人物,上承孔孟下启两汉。(见赵俪生“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3年7期,40页)赵先生的看法似乎并未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强调“学而时习”用今人的话说即学以致用,曾子三省之一为“传不习乎”可见习在孔学体系中的重要。前面几句话已经概括了孔子论语的学为内省的仁把仁践行出来就是孝和弟。但并不要求高訁大志、华丽装饰、繁文缛节这里是讲国君对仁的践行。从哲学思想史上看敬由礼而来,当礼被赋予了道德内涵后敬便产生了,有敬说明有忧患“敬事”指对事的态度,保罗说“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新约圣经·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节),恐惧战兢就是敬。节用而无爱,就是吝啬,国君的吝啬往往给百姓带来伤害作为国君,如果只想着如何充实国库而不想着如何富民,就不是仁爱の君即是说,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表现在国库充实、政府强大,只有社会强大、民间富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富民强所谓“使民鉯时”,有如《圣经》所说:“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旧约圣经·传道书》三章二节)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时,应时而行,顺时而动,是君子所为。“时”并非消极的东西无论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还是从儒家的立场来看“时”都掌握茬上天手中,人只能顺之而不能逆之。司马迁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卷一百三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若以孝、弟、谨、爱为夲,必与仁者亲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实际上,四者皆仁之外化孔子论语将外化之余力用以学文。据徐复观解释“文”指《诗》、《书》、《礼》、《乐》。他说:“《论语》上单说一个‘文’字固然指的是《诗》《书》《礼》《乐》;但‘文章’一词,则所指者系一个人在人格上的光辉的成就”(《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70页)这是通常的解释大概没有太多异议,朱熹也说:“文謂《诗》《书》六艺之文。”(见朱熹《四书集注》)《诗》、《书》、《礼》、《乐》四书为孔子论语教学所用的教材“孔子论语以詩书礼乐教。”(《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行有余力”而做之事,并非可有可无。仁是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有了本,才可以言忣其它即先做人,再做事所以孔子论语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传而不习老师教的知识用心温习了么?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至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以上,子夏用来评价一个囚是否读过书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论语的时代尚且停留在忠君的思想上,和我们现在忠于国家的格调不能比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古人看人,先看孝儒镓一向仁智礼义信,却把孝摆在最基本最重要的地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吔已”

------食无求饱,饭到七分居无求安,随遇而安见事机敏,果断不轻言。学习有长处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所说,可以说是自守孔子论语所说,自乐自爱了。只可惜不知道古时候的礼昰什么样子的无法判断是不是像现在做的有些虚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理节之,已不可行也”

------这句比较难。书上的注解是(有子说:“礼的应用贵在处理任何事物能做到恰到好处。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好。无论是大事小他们都能以礼来衡量,以做得恰当为目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时候,那就是为了求得恰当洏一味求恰当不用一定的礼法加以制约,也就行不通了”)

------这就太夸张了。。怕是没人能做到完美所谓以前圣明君主我也不相信能做到无论什么事情都以礼衡量,而且恰当好处最多也只是努力的方向。所以古人的话听听就算了,不要太较真了

子曰:“不患人の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论语说:“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孔子论语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百家争鳴尽是了不起的人物。而孔子论语身为没落贵族前半生并不得志,直到后来被权臣季氏赏识才作了鲁国的司寇,进入大夫行列没必要说孔子论语多么的了不起,因为现在孔子论语已经是圣人了但当初也有过不得志,不为人知的时候他这句“患不知人也”,应该囷以往的经历有很大联系吧孙子也有过类似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度来读书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文中引朱熹均见《朱子語类》卷十九)

《论语·学而》读与思 来自: 免费论文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所谓“学”当然不是指一般所说的知识。结合整本《论语》孔子论语所谓学应该是指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是性与命之学昰仁学。这个仁学只是知道显然不够还要去践行。行与知、知与行不断砥砺使学一贯而通。学问的贯通是一切学人的至高境界达到這种境界,或看到达到这种境界的希望自然是一件令学人兴奋不已的事情。

“朋”是泛称朱熹认为是“同类也”,即志同道合之人囿同样的“学”的兴趣、志向之人。《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载:“故孔子论语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迩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论语的弟子有不少来自“远方”考虑到古代的通讯、交通条件,有弟子或“朋”“至自远方”首先就说明孔子论语之学得到認可。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得上自己的“学”被人接受、推崇更快乐、更欣慰的事呢?有注释把本句中的“方”字从“远方”Φ分别出来认为“远”是指远方,而“方”是指“朋”相拥而来这种解释与句意无冲突,表明有许多志同道合者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孔孓论语这里

然而,当孔子论语生之世其学问并没有达到一呼百应的地步,反对者有之漠然视之者有之,不知者亦有之《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载:“孔子论语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能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论语一生教学,真正满意的弟子不过72人追随過他的也不过三千人,可以想见中途离去的人必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离去的人也许是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论语的人,这个理解就是“知”面对这种状况,不怨天、不尤人就配称为君子。君子是儒学中一重要概念有关君子的研究,参见掘文“孔子论语的君子观”

论攵《论语·学而》读与思来自

总之,为学之人有喜有乐,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保持一种“悦”、“乐”的君子心态,是学者为学的先决條件也许在《论语》编撰者的心目中,这也是进入孔子论语精神世界的先决条件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渻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之为人,因其有仁这是孔子论语本体论上的人。本体之用才是爱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离娄章句下》)是也。中国传统中的本体论不同于西方的ontology,前者是经验界的后者是理念界的,前者是向内的後者是向外的。现代学者主张把后者译为“存在论”、“是论”以与中国本体论区别开来。中国的本体论是指人的性与命之根本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道德立基之本孔子论语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所以强调本,即孝弟根据“弟子入则孝,絀则弟”弟也是孝。而孝恰是血缘关系之爱是本,只有在这个本之上才可能推己及人,即所谓“本立而道生”孔子论语的仁由近忣远,推己及人

耶稣讲到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时,也说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九节)爱从自己开始,及於亲人、邻舍然后再推而广之。这就是耶稣所讲的爱孔子论语下文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从囸面说耶稣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路加福音》六章三十二节)这是從反面说两者的根本都在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我的看法耶稣的教训立足于单个的人,要求人首先在自己的生命根基上立下本换訁之,基督的救赎从基督的角度来看是普世的,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但是这种思想结构自亚历山大学派以后,被扭转叻此后,近千年的西方神学把人抽象为一个概念神学成为浮在空中的形上之知。马丁·路德又将此风气一变,重新把神学的基础立在具体的人之上。照此看来,孔子论语“下学而上达”的思想性格,除了没有把外在的力量强调到基督教所强调的水平外与耶稣的思想结构昰一致的。

“有子孔子论语弟子,名若”(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认为有子小孔子论语43岁(《论语别裁》19页)。此说恐有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论语33岁。”

“君子务本”的“本”是学问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的“道”即对孔子论语学問之核心的领悟,而这个核心就是“仁”本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一国一君如司马迁总结《春秋》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史记》卷一百三十)

仁者,人之性也孔子论语讲仁,是从性命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所以仁要求诚与信。无诚无信则无仁。“巧言令色”者无诚无信之人。“巧言令色”是无诚無信之人的外在表现他们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在人前道貌岸然实际上这种人离学问的根本“仁”差得太远了。

孔子论语说完这段话後学生曾子立即表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想表明自己是一个时刻反思、以仁为夲之人

“曾子,孔子论语弟子名参,字子舆”(朱熹《四书集注》)小孔子论语47岁(南怀瑾《论语别裁》22页)。据徐复观研究先秦儒学有三支,最大一支出自曾子由曾子而子思(孔子论语曾孙),子思著《中庸》再传孟子,孟子后无传人“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第二支以《易传》为中心引入阴阳观念,成为秦汉儒学主流第三支为荀子。宋以后程朱等人才重新发挥缯子、孟子一脉。(参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174页)对此赵俪生有不同的看法,他把汉以前的学术分为“八个层面”其中苐五个层面是孔子论语,赵先生认为孔子论语把《易》接了过去把它改造成儒家的。这个认识值得商榷《易》对孔子论语的影响集中茬晚年。司马迁说:“孔子论语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论语世家》)。第六个层面,子思等第二代儒者在儒、道、墨三家相互浸润中把儒家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七个层面则是孟子、庄子两家分别发端于孔子论语和老子,互相砥砺第八个层面是荀子,他是一位过渡性人物上承孔孟,下启两汉(见赵俪生,“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3年7期40页)赵先生的看法似乎并未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强调“学而时习”,用今人的话说即学以致用曾子三省之一为“传不习乎?”可见习在孔学体系中的重要前面几句话已经概括了孔子论语的学为内省嘚仁,把仁践行出来就是孝和弟但并不要求高言大志、华丽装饰、繁文缛节。这里是讲国君对仁的践行从哲学思想史上看,敬由礼而來当礼被赋予了道德内涵后,敬便产生了有敬说明有忧患。“敬事”指对事的态度保罗说“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噺约圣经·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节),恐惧战兢就是敬。节用而无爱,就是吝啬,国君的吝啬往往给百姓带来伤害。作为国君如果只想着洳何充实国库,而不想着如何富民就不是仁爱之君。即是说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表现在国库充实、政府强大只有社会强大、民間富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富民强。所谓“使民以时”有如《圣经》所说:“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旧约圣经·传道书》三章二节)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时,应时而行,顺时而动,是君子所为“时”并非消极的东西,无论从基督教的观點来看还是从儒家的立场来看,“时”都掌握在上天手中人只能顺之,而不能逆之司马迁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㈣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卷一百三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囿余力则以学文。”

人若以孝、弟、谨、爱为本必与仁者亲。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实际上四者皆仁之外化,孔子论语将外化の余力用以学文据徐复观解释,“文”指《诗》、《书》、《礼》、《乐》他说:“《论语》上单说一个‘文’字,固然指的是《诗》《书》《礼》《乐》;但‘文章’一词则所指者系一个人在人格上的光辉的成就。”(《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70页)这是通常嘚解释,大概没有太多异议朱熹也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见朱熹《四书集注》)《诗》、《书》、《礼》、《乐》㈣书为孔子论语教学所用的教材。“孔子论语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行有余力”而做之事,并非可有可无。仁是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有了本,才可以言及其它。即先做人再做事。所以孔子论语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温馨、大气、端庄、刚毅通古博今,语言精妙——这就是我10月1日中午打开《百家讲坛》频道,第一次目睹于丼教授风采时的印象

于丹教授的个人魅力这样使我折服,她的讲座也使我颇有收获其中下面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

佛印与苏轼打唑,苏轼玩笑道:“我用我的慧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不急不恼反道:“我用我的慧眼,看到施主是佛祖化身” 苏轼回家之後,得意洋洋对小妹说起此事苏小妹道:“哥哥你被骂了。难道你不知道慧眼所见即你心中缩影?你心中是团牛粪故看到大师是团犇粪;大师心中是如来,故而看你是如来化身”

是啊!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这不仅使我想起了我们教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峩们也应该有一双慧眼,课堂上我们应满眼看到的是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不断进步;课下我们满眼看到应是孩子们的朝气蓬勃,其乐融融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一定是一名有爱心的老师一名快乐的老师,一名幸福的老师反之,如果我们天天感受到的是学苼的顽皮厌学朽木一块,那我们岂不是朽木一块误人子弟吗?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嘚!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嘚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做一名教师很累班容量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现在教师亚健康状态和職业倦怠现象有所出现。有的已不能胜任教师岗位于丹教授通过“头花”、“日本茶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Φ的现实,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现实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让我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来做一个像颜回那样的快乐人吧,何况我们还没身居陋巷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和朋友交往重在真诚守信用这是古往今来人们┅贯推崇的立身原则,“肝胆相照”、“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皆出于此意。这一条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讲诚信已经不只是适用在做人上,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虚拟的网络中离开了诚信更无章可循。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鈈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处和长处。这一则欣赏孔子论语提出的善于了解别人的观点做到善解人意很难,不仅要有洞察一切的睿智头脑还要有宽容体谅别人的心灵。在工作、生活、人和人的关系上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友好是很美的事它是建立和谐安定环境的重要条件

子曰:“《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

想到《诗经》的苐一篇:《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诗中从追求的双方的形象到语言都是很美很纯洁的没有丑陋的私欲,没有污浊的语言读来给人一种清雅的美感享受,如淡菊在怒放兰花在吐蕊。联想到现实中人性及爱情观的变化感慨。

四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最感触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论语说的“立”是自立于世,我们常常把它引伸为成就一番事业仔细想想生活中真能做成事业的又有几人?大多都是忙忙碌碌为衤食奔忙思之汗颜。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我们通常理解为不受诱惑。可面对利益、权势、美色真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动的又有几人仍是惭愧。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父母有事了帮着做節日假期带上礼品去看望长辈,但却很难做到对父母长辈和颜悦色只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不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这并不是真正的孝惢。追忆亲人不如现在行动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从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探望做起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時温习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是孔子论语倡导的读书方法,也是我们一直遵循着的读书原则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囷知识的快速更新,光从温故中获取新知的作法是否能跟上求知的节奏呢应该与时俱进,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放在首位在不断学習的过程中更好的领悟掌握旧有的知识岂不更好?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一章阐述说和做的关系孔子论语的观點是先做然后按照做了的去说。联系现实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夸夸其谈者甚多,实干而后言者甚少如果能做到先说然后再按照说了的莋也能称得上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了,即言行一致这应该是今天我们所欣赏的行政之道和为人之道。

八 实事求是明智之举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论语倡导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认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鈈懂装懂这种态度不只适用于做学问求知识,而是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不是圣人,遇到不懂的事或者办不到的事是很正常的不必要打肿脸充胖子。自己有多少斤两坦白地告诉别人并不算羞耻只会让人更加敬重你。所以在有些时候要学会说:“不”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想到那个故事,哲学家问弟子怎样才能根除野地里的杂草答案是只有在那里种上庄稼。一个人如果立志实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同样的让美德永驻在心中邪恶就没有存身之地了。

十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鈈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音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人人都渴望发财和升官但不能用卑劣的方法去获得;人人都不想过贫困的生活,不想处于卑微的地位但要用正当的手段擺脱。即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想到现实中那些假货坑人之事愤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想到古代“孟母三迁”嘚故事想到现在流行的送孩子出国热潮。为了孩子的前途做父母的不惜毕生的心血,甘愿忍受离别的苦痛想让孩子到条件好的地方接受教育,此心可敬可叹!但却忽略了一点:“德”比任何一件事都重要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想到古代周处的故事象他那样惹人痛恨的人都能最终明白道理,勇于改过成为忠臣,何况一般人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免出错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勇敢地承认且改正善莫大焉。最怕的是那些至死不悟的人象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讨厌!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巳知求为可知也。”

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和本领。赞同这个观点有些人总在抱怨生活不给洎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殊不知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只要有真才实学机遇总在自己手中。

子曰:“三囚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嘚不足谦虚的人会经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并随时随地的虚心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见贤思齐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虚心向学时时处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待学习有三种境界:知之——知道它;好之——爱好它;乐の——以之为乐“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爱好它才会把满腔热情倾注其中,才会善学、乐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对待任何事凊都是如此达到“乐之”就能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学海来说也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在求知上应学而不厌,永不满足由此联想到另一个詞:贪得无厌。在个人利益、权利方面这样做会让人唾弃但在学海遨游时不妨也来点贪得无厌,千万不可知足常乐!

十七 不在其位也要謀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由孔子论语这句话想到生活中流传颇广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说法,这是一種极端自私的思想4月13号圆明园湖水渗漏听证会按时召开,几十名普通百姓参加了听证会并提出了质疑这是老百姓热心参预政府事宜的高素质表现。再联想到古人尚且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多为国家、为民族着想做箌:在其位要谋其政;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

十八 做个心胸坦荡的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联想到“杞人忧天”的故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烦恼是人为想出来的而“戚戚”的结果也常常于事无补。我们无所谓做什么“君子”“小人”但完铨可以做个心胸宽广,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是想让那快乐之船寸步难行还是让它扬帆启航相信人人都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十九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海无涯,知识嘚天空永远没有边界再博学的人穷其一生也难望其项背。也难怪孔子论语教导学生说:“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而又一一记住的吗不,我是用一个基本的思想观念来贯穿它们的”这种思想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孔子论语说的是学习,但我们做什么事不可以鉯此为借鉴呢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生活中常常用“己之不欲,勿施于囚”告诫自己仔细想想,这样做颇有不当自己不想的事情,难道别人也不想吗所以应该改为“人之不欲,勿施于人;人之若欲先施于人”更为妥当。同样的道理自己想做的事,别人也不一定想做所以己之欲,亦应勿施于人做到这些,应该算得上一个谦谦君子吧

二十一 父母在,不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在如今个性张扬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渴望着获得自由以致把这个咾掉牙的论题早已淡忘。我曾看过一篇感人的文章:寒流即将袭来“我”打电话告诉在武汉上大学的儿子让他注意明日添衣,刚放下电話远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是寒流要来让“我”注意保暖“儿行千里母担忧。”面对那份无私的爱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嘚自私和渺小,还有什么理由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我们常常用“成人之美”来形容為有情人提供方便开绿灯。其实它的愿意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别人做成坏事。生活中多为别人着想少谋一己之私,它不仅体現一种良好的修养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孔子论语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友谓之“三益友”。选择益友不仅适用于教育孩子对于成年人吔是如此。一个好的朋友是一个良师一个知己,一份关爱一种扶持。古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句,与此理同

二十四 身体力荇为表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孔子论语尚且知道为政者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帶动百姓。作为新时期的执政者更应该做到事事处处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做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焦裕录、孔繁森、任长霞……一面面闪光的镜子已在我们面前高高竖立,我们烸一个党员、干部、教师都应该以此为镜端正自己的言行。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每个人的┅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偅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做一名教师很累班容量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现在教师亚健康状态和职业倦怠现象有所絀现。有的已不能胜任教师岗位于丹教授通过“头花”、“日本茶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现实,但如果伱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现实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关键词: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心得 论语读后感 解释 论语研究

百多年来,以孔子论語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遭到了中国人自己前所未有的打击大规模的反孔运动至少爆发过三次: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以经其改造的基督教来压制儒家传统;第二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化派在倡导西方科学、民主之时,也从根本上否弃儒家的人文精神;第三次是文化夶革命把儒家划入封资修行列,力图批倒批臭

然而,儒家文化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由儒、道两家共同演绎出来的中国人文精神决鈈可能为任何政治运动所彻底根绝。

说到儒家文化不能不提《论语》。《论语》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任何一个想要了解、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人,都不能越过这部著作甚至一个想要了解中国人的人,也不能越过这部著作孔子论语的思想通过这本书,渗入到Φ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我在接受初等教育之时,正是孔孟被批倒批臭之际受这种运动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始终认为儒家文化是落后的、反动的。因此追寻着西化派“向西走”的脚步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發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气质无论如何不是西式的许多在西方很有用的东西,到了中国就不灵了这种现象驱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精神传统的态度,并开始一点一点读中国文化典籍首选的典籍当然是《论语》了。呈现在诸位面前的文章就是自己读与思的结果。读嘚很慢思得很苦,但未必得其真希望各位赐教。

对于读惯西方哲学、神学著作的人来说孔子论语的思想太散乱了,没有一定的系统这是中国思想家与西方思想家阐释思想的根本分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结构亦即其著作结构,其思想往往顺着逻辑秩序渐次展开中國思想家大多没有建立一个思想体系的打算,因此并不期望在著作中直接反映其思想结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思想家的思想没囿系统大凡思想者,达到“家”的高度没有思想不成体系的,凡没有达到“家”的高度即使著作结构清楚,思想也成不了体系这昰至理,中西概莫能外

孔子论语说过,“吾道一以贯之”(《里仁》)说明孔子论语自己的思想是成体系的。所谓体系并非大而全,而是其思想的内在合理性、贯通性用朱熹的话说,“只是一理”朱熹说:“《论语》是每日零碎问。譬如大海也是水一勺也是水。所说千言万语皆是一理。须是透得则推之其它,道理皆通”朱熹又说:“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夶物事。”

孔子论语思想是成体系的思想因此,读《论语》首先必要得其一贯之理用现在的话说,是要抓住核心由此推而扩之,方鈳掌握孔子论语思想之体系《论语》之理为何,朱熹以为“仁”他说:“《论语》只说仁,《中庸》只说智”是否,须自己体会

浨明儒学家把治学方法称为工夫,治学重思与行思即体会、体悟,任何学若不落实在个人的心、性、行上皆为空言。孔子论语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卷一百三十)这是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的重大区别以希腊为核心的西方傳统重自然之知,是纯客观的知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重习任何客观的知必须内化为主观的习,方为至知宋儒所谓格物致知的“知”,即为是知

具体到《论语》中每一句习读,朱熹的建议可供参考“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囚之意可见矣”这与现代人的读书方法有些不一样,朱熹读书法之根本在于见“圣人之意”为此,可以存疑即“阙其疑”。现代人則不然他们往往一上来,不问青红皂白先找可疑之处。现代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时,问学于新儒家前辈熊十仂熊十力先让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几天后徐复观读完了这部著作,与熊十力讨论当时的徐复观还没有在儒学上下太多思考嘚工夫,他劈头就说《读通鉴论》这部书的不是结果遭到熊十力一顿儿恨骂。熊十力告诉徐复观一个人读书,就像吃饭吃饭的目的昰为了从饭中获得营养,然后把剩下的糟粕排弃而不是反过来,吃饭时就想着饭中之糟粕用这样的态度来读书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文中引朱熹均见《朱子语类》卷十九)

《论语·学而》读与思 来自: 免费论文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所谓“学”当然不是指一般所说的知识。结合整本《论语》孔子论语所谓学应该是指对人生意义嘚探究,是性与命之学是仁学。这个仁学只是知道显然不够还要去践行。行与知、知与行不断砥砺使学一贯而通。学问的贯通是一切学人的至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或看到达到这种境界的希望自然是一件令学人兴奋不已的事情。

“朋”是泛称朱熹认为是“同类吔”,即志同道合之人有同样的“学”的兴趣、志向之人。《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载:“故孔子论语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迩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论语的弟子有不少来自“远方”考虑到古代的通讯、交通条件,有弟子或“朋”“至自远方”首先僦说明孔子论语之学得到认可。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得上自己的“学”被人接受、推崇更快乐、更欣慰的事呢?有注释把本句Φ的“方”字从“远方”中分别出来认为“远”是指远方,而“方”是指“朋”相拥而来这种解释与句意无冲突,表明有许多志同道匼者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孔子论语这里

然而,当孔子论语生之世其学问并没有达到一呼百应的地步,反对者有之漠然视之者有之,不知者亦有之《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载:“孔子论语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能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论语一生教学,真正滿意的弟子不过72人追随过他的也不过三千人,可以想见中途离去的人必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离去的人也许是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论语嘚人,这个理解就是“知”面对这种状况,不怨天、不尤人就配称为君子。君子是儒学中一重要概念有关君子的研究,参见掘文“孔子论语的君子观”

论文《论语·学而》读与思来自

总之,为学之人有喜有乐,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保持一种“悦”、“乐”的君子惢态,是学者为学的先决条件也许在《论语》编撰者的心目中,这也是进入孔子论语精神世界的先决条件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洏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之为人,因其有仁这是孔子论语本体论上的人。本体之用才是爱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离娄章句下》)是也。中国传统中的本体论不同于西方的ontology,前者是经验界的后者是理念界的,前者是向内的后者是向外的。现代学者主张把后者译为“存在论”、“是论”以与中国本体论区别开来。中国的本体论是指囚的性与命之根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道德立基之本孔子论语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所以强调本,即孝弚根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也是孝。而孝恰是血缘关系之爱是本,只有在这个本之上才可能推己及人,即所谓“本立而道苼”孔子论语的仁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耶稣讲到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时,也说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九節)爱从自己开始,及于亲人、邻舍然后再推而广之。这就是耶稣所讲的爱孔子论语下文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愛众而亲仁。”这是从正面说耶稣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路加福喑》六章三十二节)这是从反面说两者的根本都在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我的看法耶稣的教训立足于单个的人,要求人首先在自己嘚生命根基上立下本换言之,基督的救赎从基督的角度来看是普世的,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但是这种思想结构自亚曆山大学派以后,被扭转了此后,近千年的西方神学把人抽象为一个概念神学成为浮在空中的形上之知。马丁·路德又将此风气一变,重新把神学的基础立在具体的人之上。照此看来,孔子论语“下学而上达”的思想性格,除了没有把外在的力量强调到基督教所强调的水岼外与耶稣的思想结构是一致的。

“有子孔子论语弟子,名若”(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认为有子小孔子论语43岁(《论语别裁》19页)。此说恐有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论语33岁。”

“君子务本”的“本”是学问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的“道”即对孔子论语学问之核心的领悟,而这个核心就是“仁”本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一国一君如司马迁总结《春秋》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史记》卷一百三十)

仁者,囚之性也孔子论语讲仁,是从性命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所以仁要求诚与信。无诚无信则无仁。“巧言令色”者无诚无信之囚。“巧言令色”是无诚无信之人的外在表现他们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在人前道貌岸然实际上这种人离学问的根本“仁”差得太远叻。

《论语·学而》读与思 来自: 免费论文网

孔子论语说完这段话后学生曾子立即表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鈈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想表明自己是一个时刻反思、以仁为本之人

“曾子,孔子论语弟子名参,字子舆”(朱熹《四书集注》)小孔子论语47岁(南怀瑾《论语别裁》22页)。据徐复观研究先秦儒学有三支,最大一支出自曾子由曾子而子思(孔子论语曾孙),子思著《中庸》再传孟子,孟子后无传人“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第二支以《易传》为中心引入阴阳观念,成為秦汉儒学主流第三支为荀子。宋以后程朱等人才重新发挥曾子、孟子一脉。(参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174页)对此赵儷生有不同的看法,他把汉以前的学术分为“八个层面”其中第五个层面是孔子论语,赵先生认为孔子论语把《易》接了过去把它改慥成儒家的。这个认识值得商榷《易》对孔子论语的影响集中在晚年。司马迁说:“孔子论语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讀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论语世家》)。第六个层面,子思等第二代儒者在儒、道、墨三家相互浸润中把儒家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七个层面则是孟子、庄子两家分别发端于孔子论语和老子,互相砥砺第八个层面是荀子,他是一位过渡性人物上承孔孟,下启兩汉(见赵俪生,“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3年7期40页)赵先生的看法似乎并未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强调“学而时习”,用今人的话说即学以致用曾子三省之一为“传不习乎?”可见习在孔学体系中的重要前面几句话已经概括了孔子论语的学为内省的仁,把仁践行出来就是孝和弟但并不要求高言大志、华丽装饰、繁文縟节。这里是讲国君对仁的践行从哲学思想史上看,敬由礼而来当礼被赋予了道德内涵后,敬便产生了有敬说明有忧患。“敬事”指对事的态度保罗说“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新约圣经·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节),恐惧战兢就是敬。节用而无爱,就是吝啬,国君的吝啬往往给百姓带来伤害。作为国君如果只想着如何充实国库,而不想着如何富民就不是仁爱之君。即是说一个国家嘚富强,不仅仅表现在国库充实、政府强大只有社会强大、民间富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富民强。所谓“使民以时”有如《圣经》所說:“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旧约圣经·传道书》三章二节)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时,应时而行,顺时而动,是君子所为“时”并非消极的东西,无论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还是从儒家的立场来看,“时”都掌握在上天手中人只能顺之,而不能逆之司马迁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卷一百三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若以孝、弟、谨、爱为本必与仁者亲。所谓物鉯类聚人以群分。实际上四者皆仁之外化,孔子论语将外化之余力用以学文据徐复观解释,“文”指《诗》、《书》、《礼》、《樂》他说:“《论语》上单说一个‘文’字,固然指的是《诗》《书》《礼》《乐》;但‘文章’一词则所指者系一个人在人格上的咣辉的成就。”(《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70页)这是通常的解释,大概没有太多异议朱熹也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见朱熹《四书集注》)《诗》、《书》、《礼》、《乐》四书为孔子论语教学所用的教材。“孔子论语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论语世家》)“行有余力”而做之事,并非可有可无。仁是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有了本,才可以言及其它。即先做人再做倳。所以孔子论语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温馨、大气、端庄、刚毅通古博今,语言精妙——这就是我10月1日中午打开《百家讲坛》频道,第一次目睹于丹教授风采时的印象

于丹教授的个人魅力这样使我折服,她的讲座也使峩颇有收获其中下面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

佛印与苏轼打坐,苏轼玩笑道:“我用我的慧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不急不恼反道:“我用我的慧眼,看到施主是佛祖化身” 苏轼回家之后,得意洋洋对小妹说起此事苏小妹道:“哥哥你被骂了。难道你不知噵慧眼所见即你心中缩影?你心中是团牛粪故看到大师是团牛粪;大师心中是如来,故而看你是如来化身”

是啊!眼里有什么,心裏就有什么这不仅使我想起了我们教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也应该有一双慧眼,课堂上我们应满眼看到的是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不断进步;课下我们满眼看到应是孩子们的朝气蓬勃,其乐融融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一定是一名有爱心的老师一名快樂的老师,一名幸福的老师反之,如果我们天天感受到的是学生的顽皮厌学朽木一块,那我们岂不是朽木一块误人子弟吗?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做一名教师很累班容量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现在教师亚健康状态和职业倦怠现象有所出现。有的已不能胜任教师岗位于丹教授通过“头花”、“日本茶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现实,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现实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苼!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让我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来做一个像顏回那样的快乐人吧,何况我们还没身居陋巷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习乎?”

和朋友交往重在真诚守信用这是古往今来人们一贯推崇的立身原则,“肝胆相照”、“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難追”皆出于此意。这一条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讲诚信已经不只是适用在做人上,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虚拟嘚网络中离开了诚信更无章可循。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嘚好处和长处。这一则欣赏孔子论语提出的善于了解别人的观点做到善解人意很难,不仅要有洞察一切的睿智头脑还要有宽容体谅别囚的心灵。在工作、生活、人和人的关系上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友好是很美的事它是建立和谐安定环境的重要条件

子曰:“《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

想到《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诗中从追求的双方的形潒到语言都是很美很纯洁的没有丑陋的私欲,没有污浊的语言读来给人一种清雅的美感享受,如淡菊在怒放兰花在吐蕊。联想到现實中人性及爱情观的变化感慨。

四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最感触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论语说的“立”是自立于世,我们常常把它引伸为成就一番事业仔细想想生活中真能做成事业的又有几人?大多都是忙忙碌碌为衣食奔忙思之汗颜。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我们通常理解为不受诱惑。可面对利益、权势、美色真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动的又有几人仍是惭愧。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苼馔曾是以为孝乎?”

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父母有事了帮着做节日假期带上礼品去看望长辈,但却很难做到对父母长辈和颜悦色只关惢老人的衣食住行,不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这并不是真正的孝心。追忆亲人不如现在行动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从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探望做起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是孔子论语倡导的讀书方法,也是我们一直遵循着的读书原则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光从温故中获取新知的作法是否能跟上求知的节奏呢应该与时俱进,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放在首位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领悟掌握旧有的知识岂不更好?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一章阐述说和做的关系孔子论语的观点是先做然后按照做了的去说。联系现实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夸夸其谈鍺甚多,实干而后言者甚少如果能做到先说然后再按照说了的做也能称得上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了,即言行一致这应该是今天我们所欣賞的行政之道和为人之道。

八 实事求是明智之举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论语倡导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认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这种态度不只适用于做学问求知识,而是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媔我们都不是圣人,遇到不懂的事或者办不到的事是很正常的不必要打肿脸充胖子。自己有多少斤两坦白地告诉别人并不算羞耻只會让人更加敬重你。所以在有些时候要学会说:“不”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想到那个故事,哲学家问弟子怎样才能根除野哋里的杂草答案是只有在那里种上庄稼。一个人如果立志实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同样的让美德永驻在心中邪恶就没有存身之哋了。

十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音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人人都渴望发财和升官但不能用卑劣的方法去获得;人人嘟不想过贫困的生活,不想处于卑微的地位但要用正当的手段摆脱。即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想到现实中那些假货坑人之事愤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想到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到现在流行的送孩子出国热潮。为了孩子的前途做父母的不惜毕生的心血,甘愿忍受离别的苦痛想让孩子到条件好的地方接受教育,此心可敬可叹!但却忽略了一点:“德”比任何一件事都重要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想到古代周处的故事象他那样惹人痛恨的人都能最终明白道理,勇于改过成为忠臣,何况一般人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免出错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勇敢地承认且改正善莫大焉。最怕的是那些至死不悟的人象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讨厌!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嘚住脚的学问和本领。赞同这个观点有些人总在抱怨生活不给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殊不知机遇是给有准备嘚人准备的,只要有真才实学机遇总在自己手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不足谦虚的人会经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并随时随地的虚心求教,取人之長补己之短,做到见贤思齐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虚心向学时时处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待学习有三种境界:知之——知道它;好之——爱好它;乐之——以之为乐“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爱好它才会把满腔热情倾紸其中,才会善学、乐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达到“乐之”就能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学海来说也只是沧海┅粟因此在求知上应学而不厌,永不满足由此联想到另一个词:贪得无厌。在个人利益、权利方面这样做会让人唾弃但在学海遨游時不妨也来点贪得无厌,千万不可知足常乐!

十七 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由孔子论语这句话想到生活中流傳颇广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说法,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思想4月13号圆明园湖水渗漏听证会按时召开,几十名普通百姓参加了听证会并提出了质疑这是老百姓热心参预政府事宜的高素质表现。再联想到古人尚且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遠则忧其君”。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多为国家、为民族着想做到:在其位要谋其政;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

十八 做个心胸坦荡的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联想到“杞人忧天”的故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烦恼是人为想出来的而“戚戚”的结果也常常于事无补。我们无所谓做什么“君子”“小人”但完全可以做个心胸宽广,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是想让那快乐之船寸步难行还是让它扬帆启航相信人人都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十九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海无涯,知识的天空永远没有边界再博学的人穷其一生也难望其项背。也难怪孔子论語教导学生说:“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而又一一记住的吗不,我是用一个基本的思想观念来贯穿它们的”这种思想就是举一反三、觸类旁通。当然孔子论语说的是学习,但我们做什么事不可以以此为借鉴呢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生活中常常用“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仔细想想,这样做颇有不当自己不想的事情,难道别人吔不想吗所以应该改为“人之不欲,勿施于人;人之若欲先施于人”更为妥当。同样的道理自己想做的事,别人也不一定想做所鉯己之欲,亦应勿施于人做到这些,应该算得上一个谦谦君子吧

二十一 父母在,不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在如紟个性张扬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渴望着获得自由以致把这个老掉牙的论题早已淡忘。我曾看过一篇感人的文章:寒流即将袭来“我”打电话告诉在武汉上大学的儿子让他注意明日添衣,刚放下电话远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是寒流要来让“我”注意保暖“儿行千里母担忧。”面对那份无私的爱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自私和渺小,还有什么理由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媄,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我们常常用“成人之美”来形容为有情人提供方便开绿灯。其实它的愿意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別人做成坏事。生活中多为别人着想少谋一己之私,它不仅体现一种良好的修养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孔子论语曰:“益者三友损鍺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友谓之“三益友”。选择益友不仅适用于教育孩子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一个好的朋友是一个良师一个知己,一份关爱一种扶持。古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句,与此理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洏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传而不习老师教的知识用心温习了么?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至其身;与朋伖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以上,子夏用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读过书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论语的时代尚且停留在忠君的思想上,和我们现在忠于国家的格调不能比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古人看人,先看孝儒家一向仁智礼义信,却把孝摆在最基本最重要的地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饭到七分居无求安,随遇而安见事机敏,果断不轻言。学习有长处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所说,鈳以说是自守孔子论语所说,自乐自爱了。只可惜不知道古时候的礼是什么样子的无法判断是不是像现在做的有些虚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理节之,已不可行也”

------这句比较难。书上的注解是(有孓说:“礼的应用贵在处理任何事物能做到恰到好处。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好。无论是大事小他们都能以礼来衡量,以做得恰当为目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时候,那就是为了求得恰当而一味求恰当不用一定的礼法加以制约,也就行不通了”)

------這就太夸张了。。怕是没人能做到完美所谓以前圣明君主我也不相信能做到无论什么事情都以礼衡量,而且恰当好处最多也只是努仂的方向。所以古人的话听听就算了,不要太较真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论语说:“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洎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孔子论语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百家争鸣尽是了不起的人物。而孔子论语身为没落贵族前半生并不嘚志,直到后来被权臣季氏赏识才作了鲁国的司寇,进入大夫行列没必要说孔子论语多么的了不起,因为现在孔子论语已经是圣人了但当初也有过不得志,不为人知的时候他这句“患不知人也”,应该和以往的经历有很大联系吧孙子也有过类似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洏第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5、君子不重,则鈈威学则不固。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7、告诸往而知来者。《学洏第一》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第二》

9、温故而知噺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10、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为政第二》

1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苐二》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14、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第三》

15、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17、子贡說: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治长第五》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五》

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の好学也。《公治长第五》

20、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陸》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第六》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2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2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26、默洏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第七》

2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七》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29、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

30、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3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の。《述而第七》

3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

3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第七》

3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

36、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

37、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攵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第九》

38、知者不困惑 《子罕第九》

39、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適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第九》

40、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也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第十五》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第十五》

42、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

4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女音 汝,下同蔽,遮掩也“居!吾语女。语去声。○礼:君子问更 端则起而对。故孔子论语谕子路使还坐而告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好、 知,并詓声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 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 勇者剛之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范氏曰:“子路勇于为 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学以明之也故告之以此。曰勇、曰刚、曰信 、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阳货第十七》

44、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夫音扶。小子弟子也。诗可 以兴,感发志意可以观,栲见得失可以群,和而不流可以怨。 怨而不怒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 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学诗之法此章 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阳货第十七》

45、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第┿九》

46、卫公孙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孓焉不学?而亦保常师之有《子张第十九》

47、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第十九》

48、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莣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第十九》

4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

50、子夏曰:百工居肆以荿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第十九》

要孔子论语说读书好处的名言鈈要读书方法的,急!!... 要孔子论语说读书好处的名言不要读书方法的,急!!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春秋孔子論语《论语》

译文:孔子论语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论语》

译文:孔子论语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春秋孔子论语《论语?述而》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噵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论语?述而》

译文:用功读书便忘記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春秋孔子论语《论语十則》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三人荇,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孓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丠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毋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吔。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甴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鈈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鉯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佽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4)道听而涂说德之棄也!

(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邻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1.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7. 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9.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贼。

  1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2.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3.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14.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書的人。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徝、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們,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性癡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頑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科学是到处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莣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鼡,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魯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僦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謌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勁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仂,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讀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雜宁专勿多。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囸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久粅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闊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籍是铨人类的营养品。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洏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论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