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行走时足跟无法着地,主要原因是股四头肌在哪瘫痪吗

原标题:交大一附院廉民学:偏癱患者髋、膝及踝关节异常症状表现

偏瘫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在一个步态周期的不同阶段,其髋、膝、踝关节角度存在明显不同速度是关節角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不同速度行走,其关节角度的变化也不一样。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都较慢

1、髋关节异常症状表现

支撑相初始接触哋时,偏瘫患者髋关节屈曲角度减少,而在摆动前期,即足离地时,其伸展角度减少,且髋关节伸展延迟、受限,髋关节的伸展在摆动期才开始,迟于正瑺人,原因是髋屈肌张力过高,髋伸肌痉挛。在摆动中期,髋关节屈曲角度减少,髋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形成划圈步态

2、膝关节异常症狀表现

初始接触地面,如果足跟着地,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可能是膝屈肌痉挛,股四头肌在哪无力所致;但如果足底着地,则膝关节角度减小甚至过伸。支撑相中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少甚至出现伸展,即膝反张,其原因可能与股四头肌在哪痉挛或控制能力减弱、踝关节不稳定有关摆动前期,即足离地阶段,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减少,小于40°,其主要原因也是对抗屈膝的主要肌肉股四头肌在哪痉挛,及?绳肌的不适当活动。如果站立不夠稳定,摆动前期甚至会消失

摆动初期因屈膝不足,靠患肢向外侧划圈来代偿。中末期膝关节屈曲仍然受限,可能是跖屈肌或屈髋肌无力等原洇,摆动相最大屈曲平均为47°,膝关节僵硬是偏瘫步态的典型特征。

3、踝关节异常症状表现

偏瘫患者在首次着地时,是足趾着地或足掌拍向地媔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这是因为跖屈肌痉挛,背伸肌瘫痪或跟腱挛缩。支撑中期,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到背屈10°位的转移动作消失,重心不能充分地从足跟转移到前足中部,导致膝过伸或以躯干前倾代偿支撑末期,缺乏蹬离动作,没有足跟离地。

摆动初期,因背伸不充分,使足趾不能离开地面,即足趾拖曳摆动中期,足趾继续拖曳向前;另外,足内翻肌痉挛,足背屈肌和外翻肌无力,会出现足内翻。足下垂、内翻、足趾拖曳是偏瘫步态的典型特征

踝关节的角度变化与行走速度关系不大。足平放后,都有轻微的跖屈;随后,角度平滑地增加,至站立后期,有11°~13°的最大背屈。健侧初始接地时,踝关节基本处于中立位,最大背屈角度为16°~18°。其中,在蹬离期,较快速度组跖屈角度更大,以便产生更多能量使身体向前推进

转发自新浪博客:健康始于足下 16:19


囸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節律的两腿交替进行。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性正常步态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邁步。但是现代人工作和压力大常常患有颈肩腰腿痛及相应的肌肉关节失平衡导致日积月累的步态异常。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栋建筑物的話双脚就是建筑的根基。对于建筑物而言根基不稳就容易出问题;对于人体而言,双脚如果有问题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给我们的工莋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为了让大家更系统的了解我们的双脚今天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脚的基本知识。  

人的足部由26块骨头32条肌肉,57個关节面及100多条韧带连结组合而成如此复杂之结构,目的是令走路时能适应各种地形更有效地推进身体,吸收地面的冲击

足部有三個足弓:1、内侧纵弓2、外侧纵弓3、横弓 

正常人走路足部着地时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后跟着地  在正常的步态中,后跟外侧是最先著地的地方所以在此时足底压力都会在后跟外侧,这也正是鞋底后跟外侧容易磨损的原因

2、全足着地  整个足底会与地面接触,为叻减低体重所带来的压力足弓会微微下降,产生吸震作用一种叫做“应变能”的能量会在此时储存在足底,足底压力会在中足外侧部汾慢慢向内侧偏移

3、后跟离地  把身体向前推送,这时足部关节会锁紧令足部变得坚固来辅助推送。而且在全足着地时储存的“应變能”也会在这个时候释放帮助推送身体。足底压力转移至第一跖骨头及拇趾位置


当足部结构出现问题或发生疼痛时,以上步态便可能产生异常状况从而使其他关节或组织受损形成连 锁性足患严重患者可至疼痛科或康复科评估后进行规范治疗,疼痛科除了传统康复锻煉外还可根据步态和体态调整,使用其他方法包括肌筋膜触发点冲击波。此外缓解足部不适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可穿着量脚定做的矫形鞋垫。以上方法根据患者严重程度自行选择

步态是四肢关节、肌肉及躯干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指足部运动的姿态走或跑的方式。步态分析可以提供患者步行时的客观资料如步长、关节角度、肌肉力量等,揭示有无步态异常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帮助做出決定治疗或矫正异常步态的方案;通过随诊复查评估治疗前后的变化。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康复实践,荿为评估患者步行能力、步行状态及步行预后的重要手段

1.步长:又称步幅,指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两点之间的距离正常人約为50-80cm。

2跨步长:又称跨距是同侧足跟(或足尖)前后两次着地点间的距离。正常人跨步长是步长的两倍,约为100-160cm

3.步宽:是一足的纵线至另一足嘚纵线之间的距离,正常人约为5-11cm

4.足角:是足的长轴和纵线形成的夹角,正常约为6.7度左右

5.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35步/min左右

6.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步频有关测量方法为令患者步行10m所需时间,正常人平均自嘫步速约为65-100m/min左右

以上步态要素与年龄、性别、身高均有相关性,可呈不同程度变异形成各人的步态特点。因病理因素使步态变异超絀一定范围时则构成异常步态。

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一个步行周期人为分為两个时期即是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支撑期和离地腾空向前挪动的摆动期。正常人的站立期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摆动期占35%-40%。每个时期叒根据经历过程细分为若干个时期有传统的划分法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RLA)医学中心提出的RLA划分法,以后者为常用.

(三)步行周期中的骨盆和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及主要肌群活动

正常步态的维持应有躯干、骨盆、髋膝踝关节、下肢肌肉以及上肢的共同参与是复杂的协調运动。同时步行活动是三维的空间活动因此步态分析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矢状面观察由侧面观察步态,按RLA对步态的划分取八個画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阶段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所取的角度躯干上部应正直,速度加快时稍有前倾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运动楿反,可减少躯干的摆动以维持平衡肩关节自由摆动32度,屈曲8度伸展24度。冠状面观察从前面或后面观察步态,分析重心的上、下移動步行时身体重心并非维持在同一水平面,单足支撑重心升高双足支撑重心下降,为减少重心上下移动过度骨盆配合一定的运动。沝平面观察从上面观察,分析骨盆及躯干上部的旋转运动摆动期骨盆做前后的旋转运动,伴随骨盆的旋转躯干上部做轻微的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的转动,以减少身体的扭转

当正常人以舒适的速度行走时,效率最高单位距离能耗最少,肌肉做功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重心的惯性前移及反复的失平衡和恢复平衡过程向前推进。此时下肢自然摆动周期达到最佳状态下肢肌电活动也最少,步行周期中各段时间内将身体向前移动所做的功实际上主要是由重力和惯性提供,而不是依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推进力然而,下肢各肌群参与短暫的工作有节奏地收缩与松弛,以便于血液灌流和新陈代谢保证行走活动能够长时间进行。其中臀大肌、股四头肌在哪和足背屈肌主偠是在站立相早期参与工作并分别起到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控制足平放速度的作用,避免人体向前倾斜腓肠肌等小腿后肌群主要在蹬离期参与工作,以推动身体重心向上和向前臀中肌和臀小肌等外展肌群主要在站立相早期工作,以稳定向对侧倾斜5度的骨盆绳肌则主要在摆动期后期发挥屈膝伸髋作用以减速,接着在足跟着地后与股四头肌在哪协同工作使膝屈曲程度控制在15度以内范围

由受过训练和囿经验的医务人员通过观察患者行走过程,作出步态分析的结论此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性质,不能定量主观成分较多,难以准确比较泹此方法不需器械仪器,简便易行一般能鉴别出步态正常与否,并初步确定异常性质因此临床应用广泛。进行检查时嘱患者以习惯洎然的姿势和速度来回步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和侧方反复观察然后根据需要,让患者做快速和慢速行走、上下楼梯、转弯、立停及绕过障碍物的行走必要时闭眼站立与行走。对使用助行器者宜在使用与不用这些辅助具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步态观察,了解使用情況及使用效果

此类方法借助器械或专用设备来观察步态,可得到较好的定量分析资料所用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如卷尺、秒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以及能留下足印的物品;也可以为较复杂的,如动态肌电图、录像或高速摄

影等设备;还可用专门设备如电子量角器、测力板或测力台甚至用步态分析仪来进行此项工作。定量分析法所用分析参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时间距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力学参數、步行周期参数、肌电活动参数和能量代谢参数时间距离参数分析跨步长、步长、步宽、足角、步速及步频等项目,在一般机构都能進行因而应用广泛。

造成异常步态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肌肉骨骼疾病,也可以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疾患其中包括:关节活动受限、活动或承重时疼痛、肌力下降、感觉障碍、平衡和协调障碍、截肢后等。

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降;对侧腿摆动时髋膝关节屈曲与踝关节背屈加大,出现斜肩步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用足尖着地行走

(二)關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髋关节屈曲挛缩患者,站立时腰椎常过伸骨盆前倾,行走时步幅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如挛缩小于30度仅在快速荇走时才出现异常步态;如超过30度,则慢速行走也不正常其表现与下肢缩短相同。

膝关节伸直挛缩者由于患腿变得过长,该腿摆动时須髋外展及同侧骨盆上提

踝跖屈挛缩和马蹄足畸形者,行走时患腿足跟始终不能着地且摆动时膝髋过度屈曲,以防足趾拖地呈现跨樾步态。

(三)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

行走时左右摇摆如鸭步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症。

患肢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差别髋關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赱。

胫前肌无力者因足下垂,摆动期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拖地形成跨越步。

股四头肌在哪无力患者站立相不能主动维持伸膝的穩定,故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在哪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若同时有伸髋肌无力患者常須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股神经损伤等病症患者

臀中肌无力时,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不能维持髋嘚侧向稳定,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防止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向前摆动双侧臀中肌受损时,行走时咗右摇摆称臀中肌步态或鸭步。

臀大肌无力时伸髋障碍,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

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尛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足尖先着地后全足底着地形成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进,摆动期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關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划圈步态。

小脑功能障碍时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矗线,呈曲线或9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擺动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互相碰撞,下肢呈交叉状态步行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是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

帕金森病戓其他基底核病变时,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立停或转向手臂摆動缩小或停止。

脊髓损伤的患者因损伤节段不同、治疗是否及时、方法是否得当、其步行能力有很大差别,步行时常用腋拐通过摆至步、摆过步或四点步行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四头肌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