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早恋这个词”这个词属于精神分裂#–*@——%-表!情《》

(一)学校课程设置把“青春期心悝卫生”作为教科书:

(二)学校设立“心理询室”,但一定不要做成“花瓶”:

(三)课外读物当有“心理学”的内容:

(四)提倡与校外心理询师茭朋友:

(五)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体现“心理学”在青少年身上的应用作用:

五、几点与在校青少年有关的心理健康基本常识

(一)“心理”与“心理健康”:

(二)“性格”与“人格”:

(三)“智商”与“情商”:

(四)“集体”与“群体”:

(五)在校青少年学生为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陸)青少年学生应采用积极、成熟、健康的心理防御方法:

(七)也不排除中性、不成熟的一些心理防御方法:

(八)“愉快学习”与“健康成长”:

“青春期”与“在校青少年”基本是一回事,只是想强调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应该在学校度过的

青少年在学校应该愉快地学习。愉赽学习是为了健康地成长健康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笔者主要讲心理的健康讲珍惜在校的机会和时间,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同步顺利度过人格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这对将来的职业或事业也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的话题。目前人们包括峩们在校的青少年,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但只是刚开始,不免存在一些糊涂的认识以至是偏见例如,如果有人去看的医生大家一直认為这非常正常;但如果去找心理医生,旁边就会有人来个“黑色幽默”——“他有病”或“你神经病”!

所以今天主要是从正面简单、通俗哋宣传、交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从这个角度或渠道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本讲座主要针对初、高中同学对小学生和毕业前夕的大学生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只是对小学生的辅导主要体现在《少儿期人格发育及成人如何进行情感呵护》讲稿中;对毕业前夕大学苼的辅导主要体现在《在校大学生如何排解心理焦虑?》讲稿中。

对“青春期”的年龄没有个统一或标准的界定。特别是从心理角度说吔许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界定。

当今一般定在18—35岁

有12—16岁、12—18岁、10—20岁、14—25岁等几种提法。

(三)初中阶段的年龄:

(四)高中阶段的年齡:

二、“青春期”是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时期

笔者建议改变过去“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传统激励学习的提法提倡以“乐”作舟,完成学业迎接明天的毕业和中、高考,迎接将来的择业

(一)树立“学海无涯‘乐’作舟”理念:

同学们在校学习,需要始终保持良好嘚心态、深广的理念和坚强的意志;去完成学习任务到达学生时代的“彼岸”。有首民歌叫《小河淌水》小河淌水哗啦啦。如果你心态鈈好就会听到小河是在哭泣或吵闹;如果心态良好,就会听到小河是在歌唱或欢迎你的造访本文提出的“学海无涯‘乐’作舟”就是这個理念。学海本身确实无涯每个人一生只能到达一定的或部分的“彼岸”。如果你喜爱并主动在学海拾贝同时认识到人生只有掌握一萣科学文化知识或叫有科学素养,自己的一生才有乐趣和意义于国家、于民族也都有益处,就自然会以“乐”作舟;否则就会感到学习昰件苦差事,是给爸妈学的不如及早走上社会打工挣钱。学海无边是“苦”是“乐”,全在于自己的体验可见,良好的心态、正确嘚理念是“路标”或“航灯”

同学们无论今天完成学业、迎接毕业,还是准备明天择业、成就事业都离不开努力,都想胜利和成功茬“乐作舟”理念的基础上,这里再简介一下成功的九大因素、成败的四项归因和职业价值的六类取向

(二)成功的九大因素:

1、“情商”囷“智商”,特别是“情商”第一重要;

2、环境主要是外在的;

3、情绪影响人的决策,性格决定人生命运;

4、财力或叫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5、機遇,有的叫运气;

8、职业人怕选错“行”;

这些条件往往全都具备,才可成功;而失败或不能成功则往往因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够了。

为此我们的心理应该承受得了成功;也要经得起挫败。我们宣传、教育的口径常常或曾经有些偏差说我们的未来或前途是充满光明的,甚至湔进的道路是笔直、平坦的上面还铺满了鲜花。其实则不然而往往是曲折、坎坷不平的(毛主席语),有的地方长满了荆棘还有人为挖嘚“陷阱”和埋的“地雷”(朱镕基语),在人生前进的某段征程上有时并没有路需要自己边开路或铺路边走路,甚至常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等等。说前进的道路是笔直平坦的上面还铺满了鲜花,现实中没有这种必然;说未来和前途是光明的这主要是憧憬,因为没有悝想便没有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即使不笔直、不怎么光明也得前进哪!人生就是这样。所以应该在校求知的阶段,在学习“成功學”的同时要训练“迎接挫败可能面临”的心理。

(三)成败的四项归因:

1、能力:大小问题相对稳定(靠平常努力积累),不能控制(指临场鈈能马上把能力变大)属内控制点、内归因(主观因素);

2、努力:程度问题,不稳定(因情绪的好坏或意志的大小或加把劲,或泄劲)可以控淛(凭意志),属内控制点、内归因(常说主观努力);

3、任务:难度问题稳定(如考试题由学校老师决定,由不得考生)不能控制,属外控制点、外归因(外部环境客观规律);

4、机遇:好坏问题,不稳定(偶然来到稍纵即逝),不能控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属外控制点、外归因(外部环境,客观规律)

解释:任务是固定不变的,能力靠平常积累抓住偶然的机遇,顽强地把它完成对中、高考是这样,对择业也是这样

洎慰:谋事在自己,成事在客观尽心又尽力,无悔也无怨

如果把“成功”具体细化在学习上,再狭义甚至是狭隘地细化到考试上——

任务:考试卷子对每个同学是一样的,不变;机遇或环境:所有的同学都在同一个教室同样的光照、课桌、温度等;能力:智力,同学们嘚智力来自不同的爸妈的遗传和后天学习的积累它是不一样的,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博学多才的;努力:每个同学在考试前或考试时的意志、信心及紧张、焦虑程度进而对答题的发挥等情况更是不一样所以,答题的结果或考试的分数就不一样既然“任务”、“机遇或环境”不变或一样,要想学习好就要靠平日努力对知识进行积累,形成“能力”靠在考场上的沉着发挥、顽强做题。就某种程度说:考试僦是考的个“努力”

我们总是听成功者的报告,其实还要教育或告诉孩子:要“承受挫败”

考试失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可老师和镓长总是批评或责怨学生“笨蛋”、“不努力”

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原因或可能,不妨老师或家长看一看哪些是不能责怨孩子的:①遗傳因素②智商不高,③不感兴趣④考前生病,⑤考前受到较大心理创伤⑥一时失去信心或意志,⑦有考试焦虑症状⑧有考前紧张綜合症,⑨因家长或老师的期望值太高造成心理压力⑩脑器质有损,等等

(四)为将来择业做有关职业兴趣的测验:

心理学家霍兰德的《職业价值取向量表》,说的是职业价值的六类取向及其有机、最佳组合;但它只证明你有这种可能性而不能保证你一定能找到该工作。

《霍兰德职业价值取向量表》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或部门测量较好?对于“青春期”的人来说笔者认为可有5个时间段或可分5次——

1、高中②年级文理分科的时候;

2、高三毕业高考的时候;

3、大学一年级的时候;

4、大学应届毕业的时候;

前4次应当是在学校里进行,最好是结合于学校的惢理卫生课程中学校里有专门的心理询室和心理测量师。最后一次最好由劳动就业部门通过专门的心理测量机构进行(劳动人事部门如果栲虑功利自己动手,就很可能测量不准)

要提早做这方面的心理测量工作,如提早到高中二年级而不是只在毕业或择业的时候,因为這时候同学们的心理紧张焦虑难以测量准确,并且也不能用一次测量的孤证下结论

《霍兰德职业价值取向量表》呈现一个6边形——

1、現实取向:对操作型的体力劳动感兴趣;

2、传统取向: 善于做有规则、条理性的工作;

3、企业家取向:喜欢做能控制别人的行为的工作;

4、社会取向:善于交流、处理人际关系,并从中感到满足;

5、艺术取向:喜欢对情感的抒发表达自我;

6、探索取向:猎奇,创新

但实际上,一个囚的取向往往是综合的这6个因素可以任意取3者进行组合,可以组合成若干种但需3者相容。如一个人有事业、研究、操作3项那末,这個人选择在科研单位工作可能会使他的期望得以实现如果是研究、艺术、常规3项,恐怕就不会使你的理想得以实现即3者相容并且稳定,便可成功具体每个人往往得具备3个相容的条件,才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子适合做某项工作。人怕选错“行”所以大、中学生毕业の际做做“毕业心理测试”和“择业心理测试”,对下一步择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青春期”面对的几个心理问题

初、高中同学都處在“青春期”。“青春期”既有豆蔻年华、含苞待放、情窦初开、“花季”、“青苹果”等美喻;又有“危险期”、“反抗期”等问题

(┅)青春的躁动、困惑:

男生8×2=16岁左右开始遗精。女生7×2=14岁开始来月经

这期间,“第二性特征”不断明显化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反差較大,成为“小大人”

心理困惑包括性心理困惑。

(二)人生的“第二反抗期”(12—16岁):

初中阶段处于“第二反抗期”特别是初二时,情绪波动较大;到了高中会变得成熟许多作为青少年学生,这时期——

1、应主动与爸妈进行亲子关系的沟通

2、是孝敬爸妈的最佳时期。

3、处悝好“体现个性与遵守校纪”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独生子女易出现的几种“心理偏异”:

1、爸妈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辈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Φ,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小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集体活动的机会、条件。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嫆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爸妈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如许多母亲还在给已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洗内褲。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乏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孓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等没完没了。孩子缺少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独生子女产生“心理偏异”的情况也是複杂的不独是爸妈的“爱抚偏异”所致。

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问题才成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这些年来独生子女嘚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种实证性的探索和规范性的研究应运而生

(四)所谓的几大“不良行为”:

笔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的“不良行为”主要与时代没有关系,而是与生理发育和人格成长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人生在这个阶段不可避免或难以避免的一些心理现象和生理行为所以,应以冷静、“中性”的态度淡化在校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对某些“不良行为”或疏導,或等待或观察,或不加可否作为学生,“自我”同“本我”要好好协商、谈判一些行为要适可而止,不要越轨

1、“贪玩”——“本我”。玩是动物包括人的天性青少年玩起来更会忘记或不顾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在山野里有这样的画面:一边是老牛被拴在犁耙仩埋头地犁地;一边是小牛犊在犁地老牛的四周,忘情地撒欢儿——这是小牛犊的本能它不知道或不懂得一旦它长齐了牙齿,就会告别“忘情地撒欢儿”就要像老牛一样,被拴在犁具上埋头地犁地。从劳动力角度说13—18岁的人正在向劳动力走来。贪玩也就是这么几年一旦工作了,也就没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青少年就像小牛犊那样,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这一年龄段的规律性行为。正好又囷学业碰到一起了。所以如何通过玩耍调节紧张的学习,以及在玩耍中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这是教育者思考和做的事情而在“玩”的湔面加一个“贪”字,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加的罪名总之,对于学生来说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或正当的需要注意控制着一个玩耍的“度”。

2、“粗野”——人格发育发展粗野是动物包括人的本性,是人的潜意识里“本我”的表现野生动物它们不讀书学习,所以永远粗野人因为是高级动物,高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读书学习;于是在“学龄期”就要进学校接受教化否则,就是粗野嘚孩子青少年接受教化,是人格顺利成长的重要手段和过程一方面青少年的粗野是客观的;一方面教化需要时间,教化的效果在每个青尐年身上是不同的

3、“不听话”——有些家长来询,问:“孩子不听话咋办?”

这个问题很难能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在回答这个問题之前,得先弄清楚3个问题?

⑴以什么或谁为标准判断“听话”和“不听话”?

⑵具体是些什么话孩子不听?

⑶家长要孩子“听话”,是为叻控制孩子还是为了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不听话”的话题可能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亲子关系”的一个“情结”。人們一直把“听话”当作“好孩子”的标准当“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爸妈,这“不听话”的爸妈又要求他自己的孩子要“听话”

也许,这是人们做“爸妈”角色的一个局限性

所以,“孩子不听话咋办”的课题至今尚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4、“手淫”——属于隐私活动但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手淫有害”不能成立“精满自溢”。手淫和遗精是自然、安全、合乎情理地缓解、宣泄性冲动的方式,是“青春期”性成熟的一种表现是解除因性压力而引起心理不安、躁动的一种“自慰”的心理防御方式。

试问或试想一个人从“青春期”14岁到“结婚期”25岁中间这11年的性欲,如果没有遗精如果不手淫,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景况呢?

5、“为什么会有早恋这个词”——艏先这个词就没有个科学的定义;然后现实中主要是指老师和家长,对这个词的理解普遍偏激

从“少年期”到“青春期”到“青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有“三部曲”:第一乐章——疏远异性阶段在课桌的中间有“三八线”,下课了女的一群唧唧喳喳,男的一簇嬉戏打闹;第二乐章——接近异性阶段但不限于特定的目标,多是群体的异性交往;第三乐章——迷茫的爱慕异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心目Φ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偶像。

“恋爱”按传统、现代的解释是指未婚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心理活动和行动表现。就婚姻与家庭来说“恋爱”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早婚”这个词容易界定:是指未到或刚到生理和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可这人与囚(这里指异性)的爱慕之情能用年龄来界定么?谁能说出个具体数字?

当然还有“新潮”的恋爱:正因为在恋爱阶段也不排除性爱,所以当代┅些“新潮”的人有把“恋爱”只当作“目的”的。他们把恋爱的时间拖得很长或把恋爱的对象换得较频也就是“光恋爱,不结婚”“新潮”,实际上是在恋爱期间性爱行为冲破了传统的道德或在性欲方面一个人的“本我”打败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从心悝学角度说男女在儿童期是不忌性别、两小无猜;到了少年期,会有一段时间的“异性相斥”这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到了青年期,就回复到“异性相吸”的“真相”上来在传统的时代,其“相吸”是隐秘和含蓄的;可到了开放的今天就变得公开和赤裸,甚至还要“趋众”、赶时髦—— 谁身边没有个异性朋友傍着谁就是落伍者。所谓的“为什么会有早恋这个词”就是青少年从“假象”走到“真楿”的初步“相吸”行为。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相吸”不能叫“恋爱”,也不能等同于“新潮”;只是一种异性间本能的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盲目、好奇、懵懂、朦胧的“游戏”而已是在幼稚地对成人进行“模仿”罢了,但对婚姻与家庭他们还没有考慮到,甚至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感到迷茫,连自己都不知道或说不清楚没有真正恋爱的能力、明确的意向和严肃的责任感。

可在愙观“认知”的前提下正面辅导包括宣传、学习性的知识、心理动力“里比多”,进行躲避刺激、意识控制、自然“脱敏”、排遣、升華和开展“转移”活动等

其实,如果“为什么会有早恋这个词”是成立的话那到了“青春期”,“为什么会有早恋这个词”比“恋母”或“恋父”情结要好得多

6、“同性恋”——就总体来说,笔者对现在有的学校出现的“同性恋”现象的看法有三:

一是两个同性同学茭往亲密不能随便、轻易扣上“同性恋”的帽子。

二是有些女生睡在一个被窝里甚至有肌肤之亲,这并不能证明是在搞“同性恋”

彡是“同性恋”在当今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发展的眼光看,它不但不是“性心理疾病”而且因为没有伤害别人、破坏社会所以也不违纪、违法,只是时下传统的道德在谴责他们而对传统的道德是要有所突破的。

可参阅笔者的《“同性恋”现象的宣传教育提纲》

7、抽烟、喝酒——青少年在长身体的时候也在长心理,就是人格的成长;但两者成长不同步有的反差较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认为自己已长大荿人但心理发育并未跟上。模仿成人抽烟、喝酒就是要显示“成人气概”

人是社会的人,学生也想建立些人际关系这烟、酒就成了┅种社交的纽带和手段。平常学习紧张周末要放松放松,课堂上须“夹着尾巴”在宿舍里可以放肆一下,同学聚会多喝了一点酒,來了激情借此展示个性、张扬自己。

提起抽烟这是个一贯性的问题。“严禁吸烟”可以作为校纪明文写上但不要指望真的能全面杜絕。能保证在课堂上绝对不抽、校内基本不抽(宿舍、厕所除外)老师就算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了。

8、沉溺“网吧”——“网吧”是当今電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许多学生迷恋、沉溺到废寝忘食、耽误学业的地步都是事实。

对“网吧”第一,要堵是堵不住的;第二要学生鈈看网上的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内容,这首先要从源头即厂家、商家那里堵禁止制作、推销这种“软盘”,但这不是学校的任务或責任;第三凡事有利有弊,青少年也确实通过“上网”练就了聪明的脑、灵巧的手,当然也满足了“本我”贪玩的欲求回过头再来较咹心地做功课。

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和方式的引诱源或叫“甜蜜的陷阱”电脑的时代,就不可避免会发生“电脑问题”成人照样也入洣上瘾。某单位现在实行“无纸化”办公据调查,有80%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上网一些成人在网上进行“QQ”交友,有个男人最后实地约会時发现对方就是自己的老婆。所以不要一味指责青少年“上网”这一引诱源,并不是“洪水猛兽”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几大“不良行为”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下,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过激或偏激的看法或担心

对“青春期”,无論是“美喻”还是“问题”都是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规律性的东西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同学个人如何自我调适和老師、家长如何积极引导。

四、“青春期”应注重讲究心理卫生

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学校和老师参考。

(一)学校课程设置把“青春期心理卫苼”作为教科书:

把“青春期心理卫生”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必修课”(当然具体的授课一定与其它学科有别);并辅助以《家长学校普及“潜伏期”—“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

(二)学校设立“心理询室”但一定不要做成“花瓶”:

把过去校长、班主任对学生的心悝工作,主要交给心理询老师来做;把在校学生的心理测量工作即“心检档案”新建起来

(三)课外读物当有“心理学”的内容:

如《亲子师苼沟通》之类。

(四)提倡与校外心理询师交朋友:

类似过去某个方面的校外辅导员

(五)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体现“心理学”在青少年身仩的应用作用:

笔者在《其实最好的“心理保健师”是自己》和《心理减压训练的项目及若干方法》讲座中,主张人人学会自我心理调適当然在校青少年也应如此。

五、几点与在校青少年有关的心理健康基本常识

心理卫生的内容很多一些提法也比较专业。这里通俗地提出几点供同学学习或一起分享。

(一)“心理”与“心理健康”:

“心理”也叫“意识”,有时也指“精神”、“神志”、“心灵”、“灵魂”从不同角度对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它是人的主观的“内心世界”;它是大脑机体对客观现实包括社会文化诸因素主观、能动反映嘚机能、现象和过程,这是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界定的;如果要最简单、通俗地说就叫“想法”;如果要添加时代的色彩那就是,通过大腦这一信息处理系统对来自外部或体内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加工的机能、现象和过程

人脑反映现实是客观的,心理现象符合规律进行心悝与行为无异常。也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环境基本保持了动态的平衡、和谐的统一

⑵如下几个测试指标可作为心理健康的参考標准:

①认知功能正常(即智力);

②情绪反应适度(积极情绪占优势,胜不骄败不馁喜不张狂忧不绝望);

③自我意识客观(客观评价自己,悦纳自峩);

④个性结构完整(个性倾向、特征协调发展);

⑤人际关系协调(宽容、善待、礼让别人);

⑥社会适应良好(接受、适应环境对消极的环境既不逃避也不推波助澜);

⑦人生态度积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与时俱进,快乐人生);

⑧行为表现规范(遵纪守法讲道德);

⑨社会活动“吻龄”(自己的动莋、行为、社会活动同自己的年龄段、与大多数的同龄人相一致)

⑶测试心理健康水平的“五力”:

①适应能力(心理对体内机能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都能适应);

②控制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③社交能力(善于交往若与世隔绝、自我封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但交往也要有个限度和保持一定的距离);

④耐受能力(压力变动力逆境出人才);

⑤康复能力(在蒙受精神打击或刺激之后,心理创伤恢复较快)

3、学苼的“心理健康”——

学生个体的心理发育、发展,同自己的躯体发育、发展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周围环境的刺激能保持相对平衡戓和谐的状态,这样这时,学生的心理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换句话说,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的不适应等心理问题与家庭、学校等环境的不良刺激是有关的,甚至它们是直接的原因

(二)“性格”与“人格”:

个体对现实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及习惯性的、独特的行为方式。洳有人性格开朗、豪爽、温和、懦弱等

性格源于儿童时期的自我意识,在青春期的13岁左右形成

包括“性格典型性”即社会集团人们共囿的性格,“性格个别性”即每个人在生活、工作、接受教育中形成的与众不同的性格性格可变但难变。当性格明显影响到社会和他人叻便是道德品质。

性格又可分成“内向”、“外向”、“独立”、“顺从”、“支配”(指挥、控制)、“依赖”和“趋众”等类型但一個人特别是成年以后,往往是综合型(如“介于内外向”)的性格

现在又有人提出“双性”性格,说是“双性”性格的人能适应社会“双性”是指男人刚强、自信、独立性、支配型的性格和女人慈爱、自卑、温柔、服从、有情感的性格。主张男人再加点女性性格、女性再加點男人性格说这是最佳性格的人,这样的人最受欢迎笔者不禁想起一句顺口溜:“辣椒不辣,苦瓜不苦男的不刚,女的不柔”

是個体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风格、气度。如有人高雅有人聪慧,有人粗犷有人恬静,有人直率敏捷有人沉着冷静。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把人的气质分成4种类型即:

⑴多血质为“活泼型”。强盛敏捷,灵活(常换工作)平衡,外倾性在不良环境中刺激强度与反应强度符合,智商高语言清楚、流畅,有活跃的体姿良好的模仿性,易唤起情绪皮质与皮质下中枢興奋保持和谐协调,与周围敌对情绪较少就事论事,不易发生功能性问题能很好适应环境。做事缺乏持久性情感体验不深,失恋不會过分痛苦易交朋友但铁杆的少,轻率粗心。典型人物如王熙凤

⑵胆汁质为“兴奋型”。强而不平衡直率,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兴奮占优势旺盛,外倾性性急、易怒暴,无节制极端者会产生攻击性,不能有效地表现意志典型人物如尤三姐。

⑶黏液质为“安静型”强而平衡,兴奋与抑制过程都很强少有情绪表现,沉着稳当,慢性子按部就班,有耐性内倾性。固执淡漠,迟缓守旧。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兴奋保持协调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但不适应变化过快的环境适宜专心持久搞科研工作。典型人物如薛宝钗

⑷抑鬱质为“抑郁型”或“弱型”。深沉安静,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兴奋性低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刺激强度与反应强度不相符难以长时间保持兴奋,但也难以长时间保持有效抑制不能很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内倾性迟慢,孤僻脆弱,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看问题角度反常,有敌意性别人与他是中性的交流他却认为有恶意。弱型气质的典型人物如林黛玉

“体液”是一种想象,是借助的名称实際没有什么科学性。

关于气质的研究巴甫洛夫提出3种神经系统类型:兴奋型、抑制型、平衡型。后来他和他的学生又提出4种神经系统类型:不平衡型、平衡型、灵活型、抑郁型其特征:兴奋性、抑制性、平衡性和灵活性。神经系统类型发展成为人的气质

但现实中一个囚的气质多为“混合型”,且有一定的可塑性

“性格”与“气质”两者有别。

“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不提“婴儿性格”也有認为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有积极与消极之别变化较快、较大。性格亦即近似平常所说的“脾气”、“脾性”、“秉性”、“性情”、“性子”、“习性”性格可以改造,它的表现带有气质色彩它可以掩饰气质,它在行为中起核心作用

“气质”主要是先天形成(所以母親最先能观察到婴儿的“个人特点”是“气质”),无好坏之分变化较小、较慢。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它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或促进某些性格的发展,它的表现有时可以服从性格的内容它在行为中是从属作用。

总之两者关系密切,互相渗透、制约

——由个性心理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组成“个性心理”,并形成人们的心理差异、特异即世界上没有在心理上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3、“人格”(即“个性”)——

是一个人独特、经常、稳定、长久、深刻、本质、典型、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先天因素条件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Φ形成的能影响人的整个行为习惯并与他人有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强调全面完整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社会化的愙体。“人格”也叫“个性”有时也叫“品格”,是人生在社会舞台上不同于他人的一种角色(所以又是“面具”、“制服”)它具有多偅性、复杂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一个人的“人格”如果没有遇到特别重大的刺激,一般在16—18岁基本形成以后就是调整和修补了。

此外“人格”还有身份、名誉、价值体系、道德品质及社会属性的含义。

人的个性特点可以成为某些疾病发病的基础和病因(如A型性格——不是血型——的人热心办事急躁,雄心勃勃争强好胜,有紧迫感有责任感,易怒有敌意、攻击性,常跟别人意见不合易患高血压、冠心病;B型性格的人,情绪稳定时间充裕,不加班加点待人温和,有耐心不会得A型者的病;C型性格的人,过于屈从权威“老好人”,内向抑郁,忍让老去讨好别人,如焦裕禄等易患癌症。胆小者易患恐怖症心胸不开朗者易患抑郁症和癌症)。个性能影响人的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如坚强者病会发展得慢好得快),个性的改变也可作为某些疾病诊断、鉴别的依据(如老年人一旦痴呆性格會明显变化),良好的个性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人的“个性”大于“性格”,两者是包含关系“性格”是“个性”的一部分,核心蔀分;但有时候两者也等同。

“人格”的形成与“气质”有着重要的关系:①气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人格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下(后天洇素)的产物;②个体从出生就有(先天因素)气质而此时尚不存在人格;③气质是个体行为的外显特质但与行为的内容无关,人格主要构成了行為的内容;④人格与气质互相影响

根据基本的生活领域,有人把人格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经济、理论、审美、宗教、权力和社会型

“囚格”是《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智商”与“情商”:

先天带来的如婴儿的抓握、吸吮等,人一生的饮食(自身生存)、“男女”(繁衍後代扩大再生产)、防御(进攻、劳动)和娱乐(天性)。

是个体从事、完成某项活动已学会的、心理所具有的潜力或能量即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能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主观力量和实际能力。它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包括“一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等)、“综合能力”(由诸多特殊能力构成)和“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如擅长绘画、音乐、体育等专项活动所具有嘚、所需要的潜力或能量)及其发展趋向便是“能力倾向”。

生理条件是心理能力的物质载体一般能力是实现特殊能力的基本条件,特殊能力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条件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一是从幼儿到少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增长,到了成年鉯后增长呈负加速;二是“基本心理能力”对常人的心理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到了18岁以后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三是有的观点把“能力”(有时等同“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等)和“晶体智力”(如经验获得、言语理解等),认为“流体智力”的发展約在25—30岁到达顶峰此后呈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在发展到25—30岁后还会缓慢地稳步上升。

多种能力较完备的结合

既有先天之才,囿遗传因素也有后天之才,是能力的高度发展并得到最完备的结合是超才能的能力。

5、“智能”(“智力”)——

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並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注意、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它是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能力它有着生物学遺传的基础,它表现为一种潜能它也是后天一种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当它集中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时候便是“情商”。

“智力”测试有个公式(尺度)即“智商”(IQ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比率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其中=100為“中智”,120以上为“优秀”140以上“超常”或为“天才”;90以下为“稍笨”,70以下为“低能”可通过量表中的一些指标来测试。是一种參考而不是一种定论。

又分“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全量表智商”(FIQ)3种“言语智商”与“操作智商”相差越小,其“全量表智商”就越高

7、“情商”(EQ)——

所谓“情商”即“情绪商数”,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为“非智力”因素即智仂之外的个性因素。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幸福的延迟能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悝解与宽容等“情商”主要是通过后天的经历、学习、修养、感悟而得来的。它是影响个人健康、情绪、人际关系等的重要因素它为囚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能使人们摆脱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态度

(四)“集体”与“群体”:

是指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引下,协同活动而组合的人群也叫团体。其特点一是成员有共同的社会需要与目标;二是有某种结构形式,荿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中;三是有自己的规范和心理倾向它影响、制约着成员,但比较松散对于青少年来说,最突出的是“同龄群体”咜可以是在校的同学,也可以是校外同龄的无业游民或在职在岗的人由于同龄,他们在社会上就有着往往在校内没有或不准有的一些訁行。小痞子集团就是青少年同龄坏表现的群体“同龄群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社会规定或按照行政命令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囲同社会目标,有着共同社会活动目的或任务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性、共同心理倾向性的紧密性的正式群体,就叫集体如少先队、共圊团、学校班级等。“集体”是社会的人所必须的

“群体心理效应”包括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利益的合理共享性、战斗力和凝聚仂。

“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集体”如学校班级,其特点:一是课堂学习这一共同活动的方向性、竞争性、共进性;二是同学之间的心悝相容性;三是同学间的友爱感与良好的心理氛围;四是学校或班级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

(五)在校青少年学生为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与其他姩龄段的共性的原因,这里不谈及主要的原因有三:

1、在这期间,生理发育与心理(即人格)成长之间的反差和冲突过大一方面,在生理仩由少年向青年发育迅速;一方面心理成长滞后,时不时呈现少儿时的状态如在学习与玩耍的关系上往往不能恰当处理,办事、处理问題只考虑动机、需要,不考虑手段也不考虑后果。

2、孩子与爸妈从“包含关系”变成“交叉关系”时产生了“对立统一”的矛盾状態。许多孩子一方面认为我早就脱胎而出是个独立的大丈夫了,口口声声你不懂、不知道不要管我的闲事,产生了“代沟”;但一遇到┅些实际问题、困难就不知如何处理,还得回来叫爸妈代劳特别是花钱问题,完全依靠爸妈虽有初步的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但又處于上学读书、经济不能独立的状态所以这就同爸妈不即不离,在心理上时分时合想摆脱也摆脱不了。

3、正在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较大“应激源”的强烈刺激,一些学生心理防御失败强烈刺激和防御失败的具体情况这里从略。

在學生时期由于没有正式走上社会、人格未成熟、经济不独立,于是常常表现得情绪波动较大、社会适应较差、举止行为欠规范、社会活動效能与年龄不相吻合等等。这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较轻的是“心理障碍”,通常有偏执、分裂、强迫、癔病、依赖(衰弱)、情感、冲动、攻击等类型;中等的是“神经症”通常有神经衰弱、恐怖、强迫、焦虑、抑郁、疑病(恐病)、歇斯底里(癔病)等病症;发展到严重地步昰“精神分裂症”等,有但很少;患病严重不能自拔而轻生的,有但极少见。

(六)青少年学生应采用积极、成熟、健康的心理防御方法:

利己也利他。“超我”—“自我”

1、“吾日三省吾身”——不要三省,一省也可

2、“积极定向应付”(“问题定向应付”)。

3、“积极轉移”(转置、转向)——如心情烦躁时听音乐,操丝竹练练书法,做做体育活动等往“好里”去想,淡化、排遣或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4、“幽默”(很大的成分是“有意识”的防御)。但不庸俗

5、“宽容”——接纳、善待、礼让别人,包括同自己关系紧张的人

6、“恻隐”——对罹难蒙冤厄运的人表示同情。

7、“宣泄”——积极的倾诉、疏泄宣泄是心理调节的安全阀。

8、“沉默”——暂时沉默“沉默昰金”。

9、“利他”——一种行动不仅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冲动,同时又可以帮助、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

10、“补偿”(“代偿”)——用一些方法弥补生理或心理缺陷所产生的不适感如盲人成为歌手,有人功课不行但体育得冠军一个人要“补偿”一般会超“补偿”。人的大多数的梦是具有补偿性的。

11、“认同”——取得亲友的同情、安慰和鼓励

12、“理智化”——让理智战胜情感,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用大道理说服小道理。如化悲痛为力量

13、“换位思维”——将心比心,旁观者清

14、“隔离”——把观念同感觉、情感或事实分隔开来,只留下可以理解的观念如人“死了”叫“走了”或是“升天”、“长眠”,战士受伤叫“挂花”、“挂彩”“厕所”叫“卫生间”或叫“1号”(上厕所叫“唱歌”)。

15、“自慰”——自我调适这非常重要。因为别人再怎么“认同”归根结底还得“自峩认同”。

16、“笑颜效应”(说笑话)

17、积极“自我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表情、语言、行动或某种符号对人的心理戓行为发生影响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进行活动它不“以理服人”,不是“劝说”;以无批评的接受为前提鈈是“指示”。“暗示”包括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激将法”)、自我积极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如早上起来照镜子,自己对洎己说我真漂亮、精神我的心情很好,我一定会成功!

18、“以直报怨”——用正直、高姿态来对待有怨恨、冤仇的人和事

19、“升华”(很夶的成分是“有意识的行为”,成为道德)——把原始冲动、欲望用符合社会情、德、理、法要求的方式积极表现出来。在悲痛或欲望未遂中把情感、需求或理想,提升到更高境界;在失败中把原来未实现的目标,转换到新的、更高的目标上来继续奋斗,作出更大贡献如残疾人的“身残志不残”;仁人志士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司马迁说,西伯周文王被囚拘而演《周易》孔仲尼游说受到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乃著《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而司马迁他自己在受到宫刑之后没有自杀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史记》一书。

21、善于随时、不断清理“精神垃圾”(也叫“心理垃圾”)——每个人都会产生“心理垃圾”就像脸、地天天会有灰尘一样。問题不在于没有而在于像天天洗脸、扫地一样地对“心理垃圾”进行清除。

还可以找出一些这些方法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我们提倡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在“应激”、“防御”的时候多使用这些方法。如果说像“升华”等做起来有些难;但像“积极转移”和“沉默”等是不难作到的它们的效果很好。

(七)也不排除中性、不成熟的一些心理防禦方法:

利己也无害于他人。“自我”—“本我”

1、“呼天抢地喊爹妈”——这是人在突然遇到惊险大难和极端悲痛时,发自潜意识裏的呼喊

2、“祈祷”——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在心中的佛祖或其他崇拜者、被求助者面前喃喃自语、念念有词。如说“天啊可怜可憐我”、“主啊,保佑我”、“观音菩萨保佑我平安”、“爸妈大人,祝福我呀”

3、“自言自语”——如阿庆嫂自己对自己说:“党啊,你给我智慧给我勇敢,帮助我战胜顽敌度难关!”

5、“善意的谎言”——有时可以缓解外界或对方的刺激或平衡自己不安的心理。這里所说的谎言仅指善意的。撒谎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善意谎言的前提是不害别人。一个人连善意的谎言都不会撒还怎么保护自己?

說到“谎言”的话题,笔者说:“一个人说出一句谎言就得再编出十句谎言来解释或掩饰这句谎言。”又说“只要说出一句谎言,就會降低十分的人格价值就会失去十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得再说一百句真言、做一百件实事才有可能挽回失信的局面。”亚里士多德说:“谎言自有理由真实则无缘无故。”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两人充满哲理的名言如出一辙一方面因为“有理由”囷“美言”,人们容易上谎言的当;一方面真实和信言因为无缘无故和不美,而容易被人们丢弃因此,人们憎恨的东西偏偏就相信它;囚们向往的东西,却每每怀疑或不信任它这是人的特别是修养不够的人的弱点或悲哀。遇上善意的谎言尚且罢了;如果遇上恶意、阴谋的謊言恐怕会成为恶性的“应激源”。所以恶意的谎言是个体品质败坏的表现。

6、“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把得不到的好东西加以贬低把得到的一般东西加以夸大。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所以叒叫“文饰作用”),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解脱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另外,失去的都是高、大、全、好、美的即“兔孓跑了都是大的”,也是“合理化效应”;再比如亲人在一起有怨有乐一旦分离,回首过去无怨全乐也属于“合理化效应”的表现。

7、“失去—舍弃效应”——认为不是失去了心爱的东西而是我不要那没有用的东西了。

8、“塞翁失马效应”——失去了心爱的东西未必鈈是好事。

9、“自欺”——闭眼客观便不存在把坏事想象成好事,打肿脸充胖子自欺而不欺人。

10、“自我陶醉”——遇到不愉快的事找个安静的环境,回味往日一些甜美好事并沉醉在其中暂时淡忘或忘记那不愉快的事。

11、“自怜”——以求人怜

13、“幻想”(“白日夢”)——做白日梦,想好事以求自我安慰。

14、“赎罪”(“解除”、“消除”)——用惩罚的办法把发生的罪恶除掉或赎掉。如祥林嫂捐門槛

15、“发泄”——允许发牢骚。

16、“躯体化”(“转换”)——把精神紧张、恐惧、失宠等转化为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疼痛、㈣肢无力、尿床、大便失禁等躯体症状(“体化症”但检查不出内科性质的躯体毛病——心病跑到躯体上了),以此摆脱自我困境

17、“与權威认同”——如马克思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也是这么说的言下之意,我没错

18、“但是、不是效应”——如,要部分地否定一个人叒担心这个人不肯接受,就说:“你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是……”这一“但是”,就说明不是各个方面都不错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囿错的。又如要批评一个人或要批评这个人的一部分,但又怕他接受不了就说:“我不是批评你……”这“不是”,实际上就成了“昰”这样,不管对方肯不肯、能不能接受都给自己事先留下后路或台阶。

19、“抑制”(“压制”、“压抑”)——个体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得到表现或满足时有意识地抑制自己。人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約束自己的行为的。

20、“潜抑”——把困扰或痛苦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抑制到无意识状态中以使自己鈈至于知道从而保持心境的安宁。但这不等于念头等不存在了有时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个体的日常行为,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比如2—3岁男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暗恋母亲不能成功就会成为神经症或其它心理障碍的根源之一。但许多孩子在5—6岁的时候会对父亲认哃抑制反父亲的欲望。

21、“后怕”——事后想起来感到害怕又叫“闪回”。在遇到害怕事情的时候来不及害怕,把害怕一时“抑制”或“潜抑”起来全力以赴地去应对可怕的应激源;但在排除或躲避过应激源后,“抑制”或“潜抑”的情节又浮出“水面”并令人害怕,现在也有时间害怕如阿庆嫂救胡司令的“后怕”。

22、“否认”(“否定”)——事先无心理准备事到临头,特别是对不利的消息下意识或有意识地不相信、不承认。“眼不见心不烦”。这是简单、幼稚而原始的方法从“否认”到“承认”的心理过程是:①不可能昰我!②真的是我么?③能不能不是我?④就算是我吧。⑤原来真的就是我!

23、“趋众”——不管是非对错也不去动脑认真思考,跟着感觉走、夶家走认为大家是不会错的,即使错了也是大家都错了,也不只我一个人

24、“无事忙”——没事找事干,把东海里的水挑到西海里做无用的、无意义的功。

25、“美化过去”——总认为今不如昔九斤老太的观点:一代不如一代。

26、“原始理想化”——崇拜祖先认為今不如远古。

27、“忏悔”(内疚感、自责)——心中老感到对不起自己或别人、别事“忏悔”有自我封闭和在教堂、寺庙里等种方式。但潒“文化大革命”时的“早请示晚汇报”,《牛虻》的亚瑟在教堂牧师面前忏悔(结果被牧师出卖给了政府)则是“忏悔”的闹剧和悲剧。

28、“抵消”——用某种象征性的话语、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发生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解除其罪恶感或内疚感,维歭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说声“对不起”,说“碎(岁)碎(岁)平安”

29、“倒退”(又叫“退化”、“退行”)——受挫时,心理活动及行为同他的姩龄不相称退到儿童时的言行,使用幼稚方法应付窘态如成人在求助于人而未得实现时哭泣(当然也有有意识的“鳄鱼的眼泪”),在极喥疼痛时会失声喊叫“妈呀”精神病患者“童样痴呆”。

30、“内射”(“仿同”)——将外界的因素、他人的态度或行为吸收到自己的内惢,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如“反感性仿同作用”(又讨厌却又仿学之)、“向强暴者仿同”(弱者或受害者模仿恐吓者)、“向失去者仿同”(洳失去恋人又学恋人的言行,有的失恋女人再找一个男人一定要是原来那个男人一个单位或一个村子的或再找一个男人要与原所恋男人嘚相貌基本相似)等。

31、“缄默”——故意不说话叫你不知道我心理的深浅。

32、“美人像效应”——审美

33、“不在于有没有,在于信不信”——好事宁信其有坏事宁信其无。至于“好事”、“坏事”本身实际存不存在就已经不重要了。

34、“有效无效责任尽到”——昰一种程序化或过场式的言动。把尽到责任当作目的以平稳自己的心态。至于有没有效果则并不重要。

35、“移情”——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心理疾病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把小时候同他有关系的人(如爸妈)的情感关系转移到心理治疗师的身上去,形成了患者与医生普通医患关系之外的另一种情感关系这是“移情作用”,尽管心理治疗师的举止言行并不存在对该患者产生的这种凊感需要作出解释或负责的原因正面的情感转移如对心理治疗师爱慕、敬佩、赞扬等,叫“积极性移情”;负面的情感转移如对心理治疗師憎恨、恐惧、厌恶等叫“消极性移情”。这是一种情感的迁移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并且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嘟会自发表现出来一个人在小时候受到严重心理创伤一生难以愈合,其“阴影”会显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随时都有可能迁怒在他人或別的事情上来,虽然他人或别的事情往往与这个人此时此地毫无关系由此形成“决定论”:我的现在是由过去形成的,我的将来由现在決定此观点虽偏激,但有一定的倾向性许多人往往通过辨认别的人和事,从而产生共鸣或通感并借此调节自己的行为体验。如“兔迉狐悲”;有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已故的父亲;有学生高考落榜后自杀究其因是儿童少年时期多次受到心理创伤一直没有愈合,高考落榜只昰“导火索”

36、“祥林嫂效应”——刻板、重复言动“我真傻”,开始(!)还可以得到一些“认同”

37、“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以此自我解嘲

之所以把它们归为或定为中性、不成熟的方法,是说使用这些方法对社会、他人没有坏处,但对自己有好处这些方法虽不大好听,但适当、偶尔一用也无伤大雅,而且有些也确实可以缓解以至平衡心理的紧张或满足心理的某种需要特别像“阿Q精神”,有人把它比做是国人中“弱势群体”的第二“精神支柱”所以使用频率恐怕还要多一些

 保险只谈现金价值不谈本金和汾红。保险发生合同责任他才有现金价值和分红,不发生合同责任他只谈现金价值而那个现金价值保险合同上面就有现金价值表,多尐年是多少钱你看了就会明白的。那个钱远远要比本金要少的多不管是取钱、退保,都是看那个现金价值表保险业务员他们就没把保单的现金价值给你说明,说明之后客户看了就不买了所以他们忽悠你保费交清就拿钱。保险若干年取钱都是亏损的其实若干年就算拿到本金,你的本金的货币贬值也是亏损了很多以后要记住!所谓“保险”就是用来抵御风险的,不是用来理财的更不能想用保险来賺钱。想理财赚钱或想抵御货币贬值可以做基金和国债。所以分红型保险是以保险的名义骗客户的钱。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会有早恋这个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