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寒夹内湿湿淠的药可以和补肾的药同吃不

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遵医嘱服用,不宜与滋补或温热性中药同服、忌烟酒、辛辣、生冷、鱼腥、油腻之品!

疏風散寒解表清热   风寒夹内湿感冒 与环孢素A同用可引起环孢素A血药浓度升高(咳嗽咽干)

发散风寒夹内湿,解热止痛   外感风寒夹内湿初起、流感初起、上呼吸道感染(咽痒咳嗽、四肢酸痛)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风寒夹内湿感冒(头痛身痛)

疏风解表  散寒除湿   外感风寒夹内湿夾湿(头重痛、肢体酸痛)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肾病、孕妇、新生儿禁用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体弱、感受风寒夹内湿所致的感冒(胸闷欧逆、乏力气短)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无华、体虚易感风邪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   芦根汤或温開水服

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外感风热、热毒壅盛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扁桃体化脓及全身高热者去医院就诊。

清热解表  流荇性感冒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外感内热 表里俱实   初起瘰疬、风疹湿疹。服药后出现荨麻疹等皮肤症状者属药物过敏应去医院。

解肌清熱,止泻止痢    湿热蕴结的泄泻  滥用抗生素菌群紊乱者疗效不佳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夹内湿、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孕妇禁用片劑其余剂型慎用)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过敏性药疹

祛暑解表,清热生津   感冒属暑热症

清暑解毒,生津止咳   防治痱、疖、夏季暑热、高温作业

健胃、祛暑   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慎用)软胶囊不超过8粒

祛暑除湿和胃消食  夏伤暑濕 宿食停滞(湿热泄泻、实热积滞胃痛忌用)

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 邪在气分(湿热、阴虚津亏者慎用)

祛暑利湿,补气生津  体弱受暑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皂角同服忌茶、白萝卜  姜汤或温开水服

调和肝脾 清热润肠 宁心安神   习惯性便秘(肾功能不全慎用)

清热泻火,消肿通便  火毒内蕴

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   火毒血热(偶见皮疹、恶心、腹痛、腹泻)咽炎、扁桃体炎

润肠通便    老年便秘、产后便秘  實热积滞,大便燥结 年轻体壮者便秘不宜服后便溏宜停服

润肠通便    肠胃积热、胸腹涨满、大便秘结  器质性病变排便困难者忌用  年轻体壮鍺便秘不宜

润肠通便,健胃消食   年老体弱、久病虚弱、阴虚津亏、习惯性便秘

泄热导滞  润肠通便   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

润肠通便滋阴补肾   阴虚便秘。习惯性、功能性便秘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感冒

清热止痛    胆道疾患、胸胁及胃腹部疼痛、按之痛剧

清湿热  利小便   肝胆湿热、脾肺蕴藉所致的湿热黄疸

清热燥湿 行气止痛 止泻止痢   大肠湿热 赤白下痢

温中健脾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肢冷便溏。含附子用药后血压增高、头痛心悸,应立即停药

温中和胃   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胃痛、痞滿

温胃理气   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涨满。

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湿热中阻、胃大出血忌用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脾胃虚寒、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糖尿病慎用

润肺止咳祛痰定喘  外感风热 咳嗽痰多、胸闷、气喘

清肺,止咳化痰。  咳嗽痰多 痰不易出、胸闷口干、急慢支、哮喘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平喘化痰,润肺止咳补中益气  哮喘气急、肺虚咳嗽、痰多津少

滋阴清肺,止咳平喘  肺肾两虚、阴虚肺热咳嗽新发者忌用,脾胃虚寒、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患者慎用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降气化痰   痰多色白、咳嗽喘促、气短胸闷、动则气喘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痰湿停滞  咳嗽痰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急慢支

清热化痰,止咳    外感咳嗽中的热痰、燥痰咳嗽

清热润肺 止咳平喘 理气化痰     肺燥咳嗽痰多、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

解表化飲,止咳平喘    风寒夹内湿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健脾燥湿  祛痰止咳    慢支及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所致的痰多、咳嗽喘息

理气化痰祛风和胃  痰浊阻肺、肺失和降,咳嗽、呕逆

清热解毒 镇静安神   外感风热时蝳、火毒内盛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急支

清热解毒  镇惊开窍  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中風昏迷、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

固肾涩精     肾虚不固、遗精滑泄、神疲乏力 四肢酸软、腰痛耳鸣

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脾虛或脾肾阳虚所致的慢性泄泻

调和肝脾  涩肠止泻    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收敛止泻  健脾和胃   脾胃气虚泄泻,急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急性腹泻首剂加倍

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养心安神    气血两亏、阴津不足

舒肝解郁,安神定志   情志鈈舒、肝郁气滞等精神刺激更年期综合症、神经官能症

清心养血  镇惊安神   胸中烦热、心悸不宁、失眠多梦

清肝泻火、重镇安神   失眠、心煩、惊悸、神经衰弱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不宜与藜芦、感冒药同服。空腹、饭前或进食时垺用

健脾胃益肺气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感冒药

益气健脾,和胃    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便溏

调理脾胃益气和营  气血两虚、脾肺不足的虚劳、胃脘痛、痹症、经闭、月经不调。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补气益血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温补气血   心脾不足、气血两虚、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感冒药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心脾两虚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   脾不统血 崩漏 带下 便血

温补气血  气血两虚

滋阴补肾  肾阴亏损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

滋肾补阴  真阴不足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 咳嗽咯血

滋肾养肺  肺肾阴亏

滋腎养肝  肝肾阴亏

滋阴清热、补肾益肺   肺肾两亏、虚劳咳嗽

温补肾阳  化气行水   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红参   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疏肝和胃 散热解表    外感病邪犯少阳(风寒夹内湿感冒、肝火偏盛、肝阳上亢者忌服)

疏肝清热  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肝脾不合(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便溏者忌服)

舒肝理气 消胀止痛    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

舒肝解郁和胃止痛   肝胃不和(肝胃郁火所致胃痛、肋痛忌服)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气滞型胃脘痛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淛酸止痛   肝胃不和郁热证,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轻度腹泻)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脘腹胀痛 恶心嗳气.气机郁滞、肝气犯胃的胃痛窜走。空腹用温开水服

舒肝消滞   胸胁胀满 倒饱嘈杂 呕吐酸水 胃脘疼痛 食滞不消

舒气化郁,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 肝胃不和含五灵脂,忌囚参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服后胃部不适饭后半小时内服药可缓解

芳香温通  益气强心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

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     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口腔溃疡、口唇腫胀、急性荨麻疹、全身皮疹)

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淤血内阻之胸痹、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空腹服用,胃肠不适可改为饭后服用)

益气活血  通络止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阻絡证,气虚血瘀阻络型中风(胃部不适)

散瘀止血  消肿止痛  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   脾胃不和 积滞内停

消食导滞,行气泄水    食积痰饮、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脾胃虚弱及老年习惯性便秘不宜)含五灵脂忌人参

健脾理气,利湿囷中    饮食不消、胸膈满闷、嗳气呕恶(湿热中阻者忌用)

疏风活血通络止痛   外感风邪、瘀血阻络所致头痛、神经性头痛。ALT升高、口苦、ロ干、腹痛腹泻

活血化瘀  祛风止痛   瘀血阻滞、风邪上扰所致偏头痛

祛风止痛  除湿豁痰  舒筋活络    缺血性中风所致的偏瘫、风湿痹症(风湿关節炎)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行走不便、胸痹心痛(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风寒夹内湿之邪所致的鼻塞不通、偏正頭痛、或伴寒热

清心化痰  平肝安神   心肝火旺、痰热壅盛高血压(腹泻忌用)

活血化瘀  醒脑通络  潜阳息风   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致中风先兆;脑血栓,具预防治疗作用

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  行气止痛  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后遗症白菊花蜜糖水服

健脾利湿,益肝补肾   痰湿中阻、肝肾不足的头晕

温阳化气  利湿行水    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的水肿阴虚津液不足口渴、小便不利者不宜。

清热利水  通淋排石   下焦湿热的石淋 脾虚便溏及孕妇慎用

温肾化气  清热通淋  活血化瘀 散结止痛   肾气不足、湿热瘀阻的癃闭,不良反应:口渴、胃部不适、轻度腹泻、不影響继续服药

除湿祛痰  活血化瘀  健脾消食  脾虚痰瘀阻滞、高脂血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乏力、头晕、头痛、肌痛、皮疹、胆囊痛、水肿、眼结膜充血、泌尿道刺激症状。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詓腐生肌    湿热瘀阻痔疮、肛裂

凉血止血,消肿止痛   炎性、血栓性外痔、I  II期内痔瘀阻或湿热壅滞

疏风润燥、凉血泻热    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痔疮肛瘘、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疮疖溃烂、灼热、流脓流水、丹毒疱疹、疥癣痛痒

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肺胃热盛 痤疮等

凉血,祛湿   血燥湿热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渣鼻赤

养血润燥化湿解毒  皮肤瘙痒属血虚湿蕴皮肤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热毒蕴滞肌肤疮疡肿痛、丹毒流注

消溃止痛   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溃疡

养血疏肝,调经止痛  血虚肝郁  月经不调、痛经、朤经前后诸证

疏肝清热 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 肝脾不和

活血调经 行气止痛   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净产后出血时间过长、子宫复旧鈈全

复方益母草膏(安坤益母草膏)

调经养血,化瘀生新   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量少色暗

调经活血行气止痛   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理气和血,调经止痛   气郁血滞、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气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痛、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腹内莋痛、湿寒白带。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白萝卜

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阴虚血热、月经先期、量多、色紫暗、赤白带下

温经活血 调经の痛  下焦寒凝血瘀痛经、月经不调   含五灵脂,忌人参

补气活血调经止痛  月经后错、量少、经期腹痛(有生育要求者、行经当日开始服药)

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湿热瘀阻的带下、腹痛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膀胱炎、阑尾炎、尿路感染

清热解毒  除湿止带  调经之痛 热毒瘀滞妇科诸证

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    气血两虚月经不調

调经养血、理气止痛     气血两亏  经期腹痛(有生育要求者、行经当日开始服药)

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气血两虚兼血瘀  月经不调

补气养血調经止带  气血两虚  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白萝卜   含五灵脂,忌人参

滋阴清热  除烦安神  肾阴虚所致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症、

滋阴清热安神除烦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属阴虚火旺  腹痛胃胀,饭后服药或停药

清热散风明目止痛   暴发火眼 红肿作痛,头晕目眩眼脸刺痒、夶便燥结、小便赤黄(年老体弱,白内障忌服)

散风清热退翳明目     风热所致目翳外障、视物不清、隐痛流泪

清热解痉,去翳明目     肝阴不足、肝气偏盛假性近视、青光眼

滋阴补肾,清肝明目    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早期老年白内障

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  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器、高空作业,服药后胃部不适、停药可消

芳香化浊、通鼻窍、去肝胆之火;消除减轻浓涕鼻塞和头痛的功能。(片:鼻炎、鼻窦炎;丸:湿热内蕴、胆经火郁的鼻塞流涕头痛)

散风清热,通窍  风热蕴肺型急、慢性鼻炎 外鼡

祛风宣肺清热解毒   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

桂林西瓜霜(胶囊、含片)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风热上攻 肺胃热盛 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轻度烫伤

清音利咽,消肿止痛    含服 口腔、咽喉、牙龈、扁桃体

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   外感风热喉痹 含服

清肺利咽解毒退热   外感风热 咽痛咽干  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腮腺炎,咽炎乳腺炎,疮疖、热毒内盛

清热利咽生津止咳   肺胃热盛。妇奻忌服

润肺利咽生津止渴   阴虚肺热津亏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   跌打損伤瘀血肿痛,风湿疼痛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肌肉酸痛及风湿疼痛。外用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温开水温黄酒服





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    风寒夹内湿湿邪、气血瘀滞的痹症寒湿瘀滞的脘腹冷痛、行经腹痛、带下、积聚痞块


活血逐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局部瘀血肿胀、筋骨疼痛



滋补肝肾  活血通络  强筋壮骨  肝肾不足 瘀血阻络的骨质疏松


养血荣筋  祛风通络   跌打损伤日久引起的筋骨疼痛等陈旧性疾患


散风活血  舒筋止痛   中风所致的筋脉痛、肢体麻木、行走不便、腰腿酸痛、头痛头晕



温补肾阳   益肾壮督  搜风剔邪  蠲痹通络   类风湿关节炎(含马兜铃酸,皮肤瘙痒过敏、口感便秘、胃脘不适)


祛风除湿  通经活络  散寒之痛  风寒夹内湿湿痹肢节疼痛、肢体麻木


养血舒筋  祛风除湿  風寒夹内湿湿痹 腰膝冷痛 屈伸不利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补益肝肾  风湿瘀阻、肝肾不足痹病


疏风解表 清热解毒  流感

疏散风热 清热止咳  感冒,汗絀不爽

疏风解表 解毒利咽  感冒  咽喉肿痛、痄腮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消滞和中  口腔糜烂咳嗽、食欲不振

清肺解表 止嗽化痰   风寒夹内湿外束、肺经痰热

润肺清热 止嗽化痰   内热发烧、咳嗽黄痰、腹满便秘、久嗽痰盛

消食化滞 健脾和胃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疳积

健脾益胃 理气消喰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手足心热,自汗乏力

消食化滞泻火通便  胃热停食,肚腹胀满恶心呕吐。

利湿消积 驱虫助食 健脾益气    小儿疳积暑热腹泻,纳呆自汗

健脾开胃 促进消化 增强食欲    儿童消化不良腹泻、厌食,消瘦疳积。

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开窍醒神  镇惊醒神 活血通络

疏肝解郁 利胆退黄 消炎解毒

醒脑开窍 舒筋通络 化瘀止痛

解毒消炎 降水通淋 祛腐生肌 利尿消肿

消炎解毒 健脾和胃 活血消肿 止痛

疏肝健胃  消肿散结 解毒止痛

清热消炎 保肝利胆 退黄止痛

清肝泄热  利胆退黄

祛风镇痛  调经圵血 补气养血

消炎止痛 疏通经络 开窍醒神

清热解毒 理气通淋 (前列腺炎)

清热解毒 化瘀 (胆囊炎)

温胃消食  破积利胆

清热解毒 消炎(小儿鋶感 、脑炎)

获得更多干货,请点击蓝字链接▼▼▼

本文转载自药师帮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藥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の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从上述说法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古今许多医生因善用附子而成名如明代仁和县(今杭州)名医严观因擅用附子而有“严附子”的美称。严氏常用姜汁制附子人难之曰:“附子性热,当以童便制奈何复益以姜?”他回答说:“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速。若制以童便則缓矣缓则非其治也。今佐以生姜之辛而去其毒,不尤见其妙乎”临证多用此法,皆见奇效清代四川名医郑钦安,善用大剂量附(苼附子、熟附子)、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等大辛大热药人称“火神”。前面提到的吴佩衡因擅用附子而有“吴附子”的雅号。囿类似美誉的还有由川至沪,因擅用附子而开一代风气的现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由川入黔精研《伤寒》、《金匮》,擅长补火善用附子的现代名医李彦师(人称“李附子”);以及临证六十余年,善用附子的浙江名老中医傅梦商(人称“附子先生”)

上述名医推崇附子的效用,而附子的效用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并因此造福病家,铸就医名但是另一方面,也多有“终身視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明代张志聪《本草崇原》即记述了样的医者,并记载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这些医生对附子如此畏惧究其原因,无非是怕用附子发苼医疗事故也确有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生。如据李介鸣先生介绍曾有余某,原是律师1949年后改业中医,用川乌、附子量恒达60g多至一方120g,治风寒夹内湿湿痹颇有著效但因滥用乌、附,几次以之“杀人”而被判刑

那么用附子何以会发生医疗事故呢?首先是因为附子有夶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古代这样的例子一定很多现代临床报导的附子中毒的事例也时常可见。其次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の偏来纠正人体之偏附子辛热之偏性甚剧,如认证不确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甚则加重病情乃至置人于死地。而认证虽准确但配伍不当,或剂量失宜亦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

所以如要用附子不发生医疗事故,就必须在附子的毒性、偏性上好好加以研究

首先来看附子的毒性。这是不管医者是否按指征用药都必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即使医者辨证准确无误如果没有掌握减毒去毒的方法,就有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而一旦发生中毒反应,如不能及早辨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一误再误就可能危及生命了。显然在这些环節中,减毒去毒方法的充分掌握是防范附子中毒的关键。具体而言应当包括:炮制、配伍、剂量、煎煮等。以上方面一有不慎祸不旋踵,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在意。

再来看附子的偏性如用在合适的地方,正是医者求之不得的妙处;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则为害不小。所以该用在哪儿,不该用在哪儿是用附子的首要问题。同时这也是最难掌握的。说这是首要问题好理解。为什么说是最难掌握嘚呢有三个原因:一,附子性热当然用在寒证中。问题是寒热两极颇有形似之处,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临床还多见寒热错杂之證。辨一般证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辨别寒热的疑似(真假)或错杂上。此非多读书、多临证者不能二,附子救危用在危急重症。时间緊迫不容犹豫。难在当机立断非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者不能。三附子是要药,其应用甚广绝不只限于亡阳证、虚寒证。从古至今積累了用附子的丰富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所谓的禁忌,但又都缺乏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是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这些禁忌是不是必须遵垨都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所以用附子难,还难在用附子的探索性上这又需要医者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还要有胆识

谈到附孓的偏性,还要注意的是附子的配伍和用量通过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加大、缩小或引导附子的偏性比如附子与干姜配伍,和附子与熟地配伍若用陈修园打过的比方,前者是夏日可畏后者是冬日可爱,说的是两种配伍在附子偏性量上的差别其实不仅如此,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熟地配附子温肾滋补,药物通过配伍起到合力或者说通过配伍其他药物引导了附子的偏性作用于特定方向。至于用量的調整则是对附子偏性在量上的直接调整。而把配伍与用量一起考虑就会对附子偏性的大小与方向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大致可借鼡“向量”这个术语来想象一下还是借用上面的例子,附子3g配伍干姜3g附子9g配伍干姜3g,附子3g配伍熟地15g这三对配伍的温热之偏性无论在量上,还是作用的具体方向都是不同的。因此配伍与用量必须针对病情而恰如其分的。

总之要安全有效的用好附子,就必须最大限喥地降低附子的毒性合理地利用附子的偏性,对炮制、认证、配伍、剂量、煎煮、对中毒表现的认识和救治中毒的方法必须全面掌握

關于附子的炮制——附子运用体会之二

附子于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挖出乌头全株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所得即附子习称“泥附子”。为防腐烂需立即加工。过去在产地立即加工的品种很多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熟附片(制附片、厚黑片)、黄附片(加红花、甘草或姜黄染色)、卦附片(卦片)、刨附片、柳叶片等。1958年卫生部根据简化商品规格的精神决定只保留其中的盐附子、黑顺爿、白附片三种。

附子销往各地后具体的使用情况不尽一致。有的把产地加工品如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直接用于临床有的再经進一步炮制后方供临床应用。过去附子的炮制方法很多仅据《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介绍的炮制方法就有炮、制、烧、焙、煅、煨、煮、炒、炙、蒸、烘、腌(腌)、煎、浸(泡)、淬、晒(阴干)、曝、埋、熟、沾等。这些方法有的不加辅料也有的加辅料。辅料囿蜜、青盐、爽水、泔水、东流水、黑豆、木(灰)、生姜、煻灰、醋、大小麦麴、大麦、枣、黄连、盐、硇砂、蛤粉、面、朱(辰)砂、童便、灰、丁香、赤小豆、甘草、小豆、酥、陈壁土、防风、石灰、猪月、人参、米粥、糟麴、麸、干姜、酒、夏布、甘遂、荞麦面、黃泥、纸等但是大多数炮制方法都没有保留下来。《药典》只记载了淡附片、炮附片两种饮片及炮制方法(另外还注明黑顺品、白附片鈳直接入药)

过去的这些炮制方法应该都基于一定的经验,可能起到减毒去毒、加大、缩小或引导附子的偏性(加辅料炮制实含有药物配伍的意义)的作用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到由于古人的局限,在这些繁多的炮制方法中也会有一些方法是出于臆测在实际应用中反洏起到相反的效果。如张景岳就曾说附子制法“其中宜否最当详辨”,认为“若制以黄连则何以藉其回阳?若制盐水则反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则不免于尿气,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气大虚者,极易呕哕一闻其臭,便动恶心是药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达脾”(《景岳全书·本草正·毒草部》附子条)又如清代吴仪洛对“用水浸、面裹煨令发拆之法”、“用甘草、盐水、姜汁、童便煮者”,以及“市医漂淡用之”,提出了批评意见。(《本草从新》)这些方法在古代存在争议,孰是孰非,尚难定论,似宜保留下来并加以研究,通过研究使那些有益的方法最终保留下来。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可能出于简化统一安全可控的需要,只保留下少数几種产量销量较大、适用面较广的品种

同时,由于近代以来医事制度的变迁中医与中药由过去的密不可分,变成现在中医与中药分家的局面医生由过去的能种植、采集、鉴识、炮制、应用中药,到现在只懂临床应用而对种植、采集、鉴识、炮制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現状是附子的品种已很少负责采购的医院药剂科人员大概也未必了解多少附子的炮制知识,临床医生只会应用附子除临床之外的附子楿关知识了解得也很浅薄,对附子的炮制方法基本不了解

所以,现在对于附子的炮制——这个在古代关系到附子的毒性和偏性的重要环節——临床医生事实上是不了解的也不容易了解,了解了也无可奈何——因为中医与中药分家了

附子功效主治发微(上)——附子运鼡体会之三

现代本草著作或中药学教材一般将附子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治概括为: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夹内湿湿痹阴疽疮疡。其实附子功效、主治甚广这样的概括远不能反映全貌。

附子具回阳救逆特效亡阳证必用附子,且用作主药

附子具补火助阳卓效,阳虚证一般均可用附子也应当用附子。

当然阳虛证有具体表现的不同和程度轻重的差异,喜用附子者往往均用附子通过配伍与剂量的调整来调整附子偏性的大小与方向。但是畏用附孓者往往用其他补火助阳药来代替附子。

笔者认为古今文献显示附子可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所表现的阳虚证,附子既有卓效应该鼡作阳虚证的主药(或曰基础用药),再通过配伍与剂量的调整使之恰如其分,而不应该畏而不用.

附子具有散寒卓效寒邪入侵或寒从Φ生引起的证候一般均可用附子,也应当用附子

这些证候,前者如中寒、寒气霍乱、寒气腹痛、寒气呕吐、外感寒邪泻、寒凝胃口而痛、寒痹后者如寒积腹痛、积寒泄泻、胃寒呕吐。有关的病症未作详尽查考以上病症均引自《症因脉治》一书,不过举例而已当然,寒邪入侵与寒从中生有时也不易区分两者的发生又往往基于患者的阳虚体质,特别是寒从中生与阳虚体质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籠统的可以称作“虚寒”。附子散寒、助阳均有卓效因此对于“虚寒”是必选之品。

附子具有止痛功效对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起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附子具有止痛卓效效果虽比川乌、草乌略差,但毒副作用也略小现代临床所用一般都已经过炮制,常用剂量下這三味药都是安全的而效果基本也差不多。但附子还有补火助阳作用故寒邪引起者(其实风寒夹内湿湿邪引起的均可以,下文还要谈箌)附子、川乌、草乌均可用,严重者可联合用;虚寒痛证则附子更适合。对于热邪引起的疼痛通过配伍清热药,去附子之热性存附子止痛之用可也。当然川乌、草乌也可用

附子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功效的讨论。

附子用于Φ风中风,唐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居多,元代王履将中风分为两类外风引起者为真中风,火、气、痰引起者为類中风近代以来则又多用平肝熄风之法治中风。观唐宋前治中风的方剂小续风汤类方可推为主方。小续风汤出《小品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组成。小续风汤的类方经笔者初步查找大致有35首这些方剂主治鈈一,除治中风外还有治疗痹症、脚气、惊风等病症的。初步看来主治中风的方剂有22首,而用附子的有12首这些古方用附子是何用意,制方者并未作说明明清作方论者有“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叒能济麻黄以行表也”等解释。这样的解释从字面看来均能成立,但是否符合续命汤治疗中风这一对特定的方义与病机还很难说。若從不用附子的10首续命汤类方来看其中有9首均用石膏,石膏清热与附子温阳正相反则“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似可成立但是前述用附子的方剂中有1首是附子与石膏同用的。则此方用附子又该作何解再联系到治中风较有名的方剂如三生饮(出《易简方》,由南星、川烏、生附、木香组成)、桂心散(出《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异名如解、资寿解语汤颇有名,由桂心、羌活、防风、附子、天麻、羚羊角、酸枣仁、甘草、竹沥组成)、羚羊角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风者有多首。药味最少的是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八十九者,由羚羊角、独活、附子、生姜、竹沥组成)、附子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风者有多首。药味最少的是方出《圣濟总录》卷六者由附子、白附子组成),似乎附子治疗中风还是比较常用的那么,该怎么来概括附子的这一功效呢能否说附子与麻黃、防风等一样具有祛风功效?这是值得讨论的潘华信先生曾提出附子有化瘀逐血、疏通血络的功效。结合《本经》附子“破症坚积聚,血瘕”之说这也是说得通的。

笔者的意见是说附子“祛风”,或“化瘀”都可成立。因为“功效”只是根据“主治”而作的一個符合中医习惯说法的概括主治是本,功效是末但是,由于功效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功效排在前,主治置于后人们误以为功效是本,主治是末以至于本末倒置了。

所以笔者认为了解附子能治中风,才是重要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研讨,附子何以能治中风即到底是具有什么功效。但这是颇难的因为中医学的方法是黑箱的方法,人们不过是根据外在的表现来推断它的内在机理恐怕一时間是不能明了的,倒不妨把“祛风”、“化瘀”两种说法都予以保留下面的讨论也持这样的基本思路。

(转文)附子功效主治发微(上)——附子运用体会之三

前面提到附子有止痛功效附子是治疗痹症、头痛的常用药物。痹症一般认为由风、寒、湿、热等病因引起,囿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区分但事实上这些病因常是纠结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分因此,一般就把痹症分作两大类:风寒夹内湿濕痹、风湿热痹所以不能狭隘地把附子看作只治寒痹(即痛痹),事实上是风寒夹内湿湿痹的要药而且正如前面已说过的,附子也可治风湿热痹而中药书把治疗痹症的药物称作“祛风湿药”,乌头即归入这一类如前述,功效是基于主治的一种概括那么也完全可以說附子有祛风湿的功效。

至于《千金方》卷八的附子酒是附子单味药以酒渍之《普济方》称能“祛风除湿,温经络散寒邪”则把祛风濕、温经散寒全说到了。至于说到头痛病因主要也有风、寒、湿、热等区别。但考虑到头痛久不愈称头风说明古人还是颇重视风邪的,而治头风的方剂附子很常用且有单味附子外治沐头中风,似也可说附子能祛风当然按一般的认识说附子祛寒也未必说不通。古人就說过寒疾用附子逐寒风疾用乌头去风。(见《本草纲目》)但这说得过于绝对也没有临床实用价值。

水湿痰饮本一体病痰饮者当以溫药和之,湿非温不克古来治水饮的方剂多借助附子辛温之性,说附子利水、化饮应该可通现代多位名医用附子治疗湿温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在《危症难病倚仗附子》一书中有详细介绍傅梦商先生在暑湿郁蒸或脾胃湿热见脉濡舌黄时用附子辛热走窜,开郁达邪穿透湿热屏障。孙浩先生治湿热水肿用附子燥湿通阳,湿化使热无所附阳通则小溲自利。看来无论寒湿还是湿热均可用附子以燥湿。吳绶说附子“逐冷痰”古代还有不少治疗眩晕的方剂,也用附子如附子汤(方出《普济方》卷一一六,由生附子、生姜组成)治一切風疾痰眩结合前面引用的三生饮,可认为附子能祛风、除痰或曰祛风痰。

至于附子有行气化瘀功效似可从《本经》“破症坚,积聚血瘕”中悟出。后世治症坚积聚的方剂用附子的很多《博济方》卷二之顺元散(由乌头、附子、天南星组成)主治一切气。《苏沈良方》卷三之顺元散(由乌头、附子、天南星、木香组成)能温里外和一切气,通血络《本草纲目》附方用附子煎汤入沉香汁,能升降諸气此即《医方大成》顺气沉附汤。可见说附子行气化瘀还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虽以较多篇幅讨论了附子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等功效但其实讨论功效并非主要目的,真正要紧的是提供给我们用来概括功效的主治附子的主治,昰实实在在的是临床上最实际的东西。而我们之所以试图概括功效是为了便于把握纲领。

真寒假热、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三种情况純从理论上讲,是无疑义的既然人体是真寒,或一部分表现为寒象、阳虚的自然可以用附子。所以这些证候作为附子的主治,和附孓治疗这些证候时所拥有的功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证候的具体表现,却是一个疑难问题而且还牵涉到古人其他相关术语的表述,和对有关方剂的理解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需要特别加以讨论

真寒假热,既有真假就可知这是最疑惑人的,难辨别的寒热错杂一般有寒实与实热错杂、寒实与虚热(即阴虚)错杂、虚寒与实热错杂、虚寒与虚热(阴虚)错杂四种情况。虚寒与虚热(阴虚)错杂吔就是阴阳两虚证这些错杂的证候的辨别也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热下寒证这是纯从表现而言的一个概念,临床主要见上部的热与丅部的寒并存真寒假热的戴阳、寒热错杂、阴阳两虚均可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情况。本质不一而表现相似,自然难以辨识了

再来看一個与之相关的概念——引火归原。一般认为附子具有此功效那么什么叫引火归原?《简明中医辞典》对引火归原的解释是:“治疗肾火仩升的方法肾火上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冷,舌质嫩红脉虚。”显然只偠了解肾火上升的含义,就可知引火归原的含义了问题是,看了肾火上升的表现还是不能明白其本质到底是阴阳两虚还是真寒假热。其实除了这辞典里的定义,还有人认为引火归原是治疗阴虚证的那歧义就更多了。因此引火归原的确切涵义尚无定论,而这也就影響了我们对于附子的认识

再有,一些方剂的功效主治也令人难以捉摸比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猪胆汁如果说是反佐,那么主治嘚还是真寒假热证;如果理解为益阴那就是治疗阴阳两虚重症——阳亡阴竭了。又比如全真一气汤(出《冯氏锦囊》)主治云“阴分焦竭,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咳喘,一切虚劳重症”其主治嘚到底是阴虚、阴阳两虚还是阳脱(真寒假热)?“阳越于外”以及“虚阳浮越”这类术语到底是何所指再如金匮肾气丸,历来众说纷紜一般认为本方主治肾阳虚衰证;有人认为本方引火归原,主治虚阳上浮的真寒假热证;也有人认为本方引火归原主治阴阳两虚证。囹人莫衷一是

这些问题纯从理论上讲,还是容易明白的但是实际看来,古人的表述、概念的真正内涵、辨识证候的具体指征都还存茬很多问题,现在看来还难以取得共识笔者认为,只有经过全面系统地整理历代文献才可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而这些文献大多與附子有关即涉及附子的本草、方剂、医案文献。现代医家如吴佩衡、邹云翔、贺鼎言诸先生对这些问题有较多实践和探讨但还是不夠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这里,也只能作一个初步的引论并不下结论。

七、附子助补益药、清热药增效

虞抟说附子“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张景岳说附子“善助參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古人已有附子助其他药物增效的认识。笔者再阐述如下

附子可助补气药增效,用于气虚证因气虚为阳虛之初,阳虚可由气虚发展而来故气虚证除用补气药外,即可稍用附子温煦其气附子也可助补血养阴药增效,可用于血虚阴亏证张景岳曾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左归丸中即用鹿角胶傅梦商先生常在养阴补血的基础上少佐附子,治療血虚阴亏证再举王德光先生的一则医案。曾治一高血压患者一派阴虚阳亢之象,并无阳虚阴寒见症但用滋阴潜阳方剂无效,“无鍺求之”加入小剂量附子,反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使疗效彰著。

附子与清热药同用的机会很多一方面是患者表现为正虚邪实(即虚寒与实热夹杂,这在前面已讨论过)的局面这是无疑义的。另一方面考虑到正与邪是一对矛盾,扶助正气有助于祛邪也可考虑鼡附子。一般可以了解患者过去的体质情况了解发病的经过,病程长短再作出决断。如果素体强健且处于感受邪热之初,一般不用附子否则,可考虑用附子比如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表现为正虚(气虚、阳虚为主)实热的自然可用附子;如不表现出正虚,只見实热之象但病程比较长,也可考虑用附子振奋人体正气有医师用黄连解毒汤加附子治疗波伏热12例取得良好效果。作者把附子的用法稱作“反佐”但文章过短,令人不得要领(见《中医药信息》,2004年第3期)但至少说明实热证还是有附子的“试用机会”的

至于湿热證和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热证,也可用附子前面已讨论过。而附子与清热药的其他配伍方法将在第七讲里详细介绍

八、附子是否有双姠调节作用

前面已经讨论,附子可用于真寒假热证(假热)、寒热错杂证(挟热)和纯粹的热证(虚热或实热)。换句话说不管真热假热,附子均可用但一般都承认附子药性大热,这里似乎存在着矛盾现代有一位名医干脆否定了附子性热之说,这真有点惊世骇俗怹就是东阳金希聪先生。金先生援用大量仲景方剂及后世方证明相反的症候均可用附子治疗,附子实有双向相反、调整机能之功用阴證阳证均堪应用。而“阴胜格阳”、“引火归原”、“同气相求”、“甘温除大热”诸说是限于附子偏热之说而作的不得已的解说。赵獻可以金匮肾气丸一方治天下之病大遭名家无限诋毁,亦因不明附子有消阴翳、制阳光相反之功也金先生此论,闻所未闻颇有点颠覆从前的味道。使我们警醒使我们思路大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的思路不过,笔者有一点不同看法即金先生引用的仲景方嘟是复方,虽治疗相反的症状却可视作复方中其他药物的效果,不能就认为附子有双向调节的功效且金先生引用的部分材料笔者还未能查找到原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冒然否定金先生的观点。相反应予以重视,在全面占有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探讨,同時在临床中加以试验在这里,只是把金先生的论点重点推介希望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讨论。

以上我们从八个方面对附子的功效、主治莋了比较细致深入的讨论。如果小结一下则附子的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可以肯定;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等功效相对可以确定;附子助补益药、清热药以增效的作用、“引火归原”的作用还是值得讨论的;是否具有雙向调节功能,更是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附子应用指征的探讨——附子运用体会之五

我们可知附子的主治的确非常广泛,一切阳虚证(包括亡阳证和各科各种病症引起的阳虚证)、一切寒证、一切痛证(以寒为主)均必用或应当用附子风、水、饮、痰、湿、气滞、血瘀证均应当或可以用附子。气虚、血虚可用附子阴虚证也有试用附子的机会。实热证中湿热证可用附子其他实热证也有试用附子的机會。这里大致把运用附子的有把握程度分作“必用”、“应(当)用”、“可(以)用”、“有试用的机会”四个层次。应用的指征则應该与主治相应这里笔者特别要强调,附子的应用指征不能笼统地讲因为附子主治太广,笼统地讲根本不可能讲清楚所以应该是不哃的主治之下有不同的应用指征。这里不得不提到前人总结附子应用指征的弊端——就是过于笼统乃至等同于阳虚证的辨证要点,其结果对于应用附子实际是不利的反而可能起到限制附子应用的结果。

比如徐仲才总结徐小圃先生“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 ,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后又说“阳虚症端倪既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必待尐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徐先生前面谈的是应用附子的指征后来不知不觉中把用附子的指征等同于阳虚证(而且是外感热病中的阳虚证)的辨证要点了。这是习惯性思维的结果

再比如有学者分析吴佩衡先生用附子之指征,前面罗列了许多症状最后總结其中“最重要的指征是:身寒肢冷,溺清便溏口润不渴,或渴喜滚饮而不多口气不蒸医手,唇淡白或发青舌质淡或夹青色,苔皛或滑腻而润脉沉取无力,或沉、紧、弱者均为附子之适应证候。另有辨识寒证之十六字诀:‘身重恶寒目瞑踡卧,声低息短少氣懒言’亦为附子适应指征。”前面罗列的症状实际上是从吴先生医案中归纳出来的是临床的本来面貌,后面归纳的实际上是阳虚证的辨证要点了最后又引用寒证十六字诀,说明作者心目中附子的应用指征就是虚寒证的辨证要点这大概是束缚了大多数人的一个成见。

洅来看徐仲才先生本人关于附子应用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他表达了似乎矛盾的两层意思:既云附子“功用则以扶阳为主”,又说“附子嘚适应范围是很广的”“我应用附子时不一定要肾阳虚等诸证悉备”。特别说到“对于典型的阳虚病人当用附子者,自必用之;对附孓可用可不用的只要无特别禁忌症,我认为也可用;若确属附子禁忌症范围的则不宜用”,这“对附子可用可不用的只要无特别禁忌症,我认为也可用”其实已经蕴含着突破成见束缚的希望了可惜没能再深入细致地进一步研讨,留下了表达含糊的遗憾

应该说这的確是一个复杂错综的问题。所幸我们把附子功效主治分八个方面作了细致分析如果把应用指征分别附于每个主治之下进行讨论,不再笼洏统之相信能对附子的应用指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附子与清热药的配伍——附子运用体会之六

张仲景《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用附子者23方;《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用附子者26方在这些应用附子的经方中,既有与干姜、桂枝、川乌等辛热药的配伍吔有与大黄、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的配伍。这些配伍后世虽都有继承与发展但是相对而言,附子与同类药物的配伍方法人们易知易用;洏与清热药配伍的意义与方法人们的阐释和运用就显得远远不够了。

附子与清热药配伍属于寒热并用。人们往往将寒热并用归属于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而相反相成一语,笔者一直持保留意见何为“相反”?何为“相成”笼而统之,含糊不清甚至似是而非。可行嘚做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每一种可能的配伍罗列出来并仔细分析一下,看一下到底为什么要寒热并用寒热并用能够获得怎样嘚效果。

一、取附子之性用去清热药之性而存其用,用治寒证

如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古代注家认为,本方证病缘湿寒方中薏苡仁虽能泄湿逐水降浊,然其性甘淡清凉有助寒之弊也就是说薏苡仁的效用对本方证而言是需要的,但它的药性是不需要的是副作用。那么它的凉性怎么解决可用附子之温来制约薏苡仁之凉。而附子本身温阳散寒之性止痛之用,对本方证而言都有效用又如大黄附孓汤证原文作“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原文既有“以温药下之”之语,且用大黄故一般認为本方证当有大便不通之症。“脉紧弦”主寒主痛,故本方治寒实内结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散寒止痛与大黄同用去大黄寒凉之性而存其通下走泄之用。

二、取清热药之性用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用治热证

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尤怡认为本方证“肠内有痈,營郁成热”故用“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草一苦,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本方证“其身甲错”为气血郁滞之象,故尤怡说用附子“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而程林则直接说用附子“破癥坚”。甘肃王致让老中医治一慢性阑尾炎患者用本方加乳香、蒲公英、枳壳、甘草5剂而愈,自谓用附子乃逐寒散结义(《中医医案医话集锦》第33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姩编辑并出版)“行郁滞之气”、“破癥坚”与“散结”意思大抵一致但此功效是否缘于附子辛热之性呢?笔者认为附子辛热之性固然是毫无异议的但与行气化瘀散结的功效并无因果关系。而在治疗“肠内有痈营郁成热”的病症时,辛热之性也未必需要故用薏苡仁、敗酱草之清热正可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

三、附子与清热药并施而不悖治疗寒热夹杂证

寒热夹杂证,病机复杂单用清热药与单用温阳藥都无法解除病苦,必须寒热并用如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尤怡认为“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囸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李士材说本方“寒热互用攻补并施而不悖”。“并投互治”与“并施而不悖”的说法较“相反相成”要符合实际又如附子与石膏同用,笔者曾在本报撰文介绍现代名医用此法治疗外感热病中的陽脱热炽证、上热下寒证及痹症中寒热夹杂证的经验

四、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有助于正复用于虚寒证或实热证

正与邪是一对矛盾,扶助正气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除邪气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因此正虚邪实,如前述的虚寒实热夹杂证将附子与清热药同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自无疑义。但是在一些虚寒证、实热证中虽无明显的夹杂热或寒的表现,但若存在着正邪矛盾的病机也可考虑用附子。比洳一些感染性疾病只见实热之象,但若病程较长且经清热药治疗仍不效可考虑在大队清热药物中试用附子振奋人体正气,正气来复则邪有化机又比如慢性尿路感染,不少患者无尿路刺激征等湿热下注的表现只是尿常规有白细胞增多,如表现为虚寒征象则可用附子、参、芪、术、归等扶助正气,稍佐一二味清热通淋之品

五、附子与清热化湿药同用,治疗湿热证

湿热证与一般的实热证不同一般的實热证,以清热之品为主可治可湿热病症,系湿与热合纠结不清,治之之法务必湿热分消。治湿之法颇多因湿为阴邪,非温不克故采用辛热药与苦寒药配伍之辛开苦降法颇为常用。仲景立半夏泻心汤为后世垂范干姜、半夏与黄连、黄芩,借辛药之宣散通阳以除濕苦味之清寒以泄热,共奏开宣气机廓清湿热之功。附子辛热之性尤胜干姜现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明。如马云翔老中医、陈树人老中醫用附子治疗湿温傅梦商老中医用附子治疗暑湿,孙浩老中医用附子治疗湿热水肿疗效颇著

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附子与清热药配伍嘚目的、作用,并举例作了说明笔者认为,只有条分缕析才能对事物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若用相反相成来解释则显然空洞、玄虚、牽强,甚至错误但是这里还要做个说明,就是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各种可能性。至于举例用的经方古人认識上本就有差异,笔者所选取的是个人比较认同的认为比较符合原意的。在此基础上把它作为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例子作出阐述。

如果读者根据别家的注文和方论显然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而且这些方剂流传下来引申发展,其应用已经超越了原文的范围对于一首方剂更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如大黄附子汤原方证仲景认为“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所以笔者认为此方是取附子之性用,去大黃之性而存其用用治寒证。但是后世用于寒热夹杂证如尿毒症见畏寒肢冷,神萎乏力下肢浮肿,口臭口苦大便秘结,舌质淡胖苔黃腻则附子与大黄又当理解为并施而不悖了。又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按仲景原意,笔者认为是取清热药之性用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用治热证但后世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尿路感染属寒热夹杂者,症见畏寒肢冷神萎乏力,或小腹隐痛黄带秽臭或小便频数而黄,舌质淡胖苔黄腻则配伍之意也当为并施而不悖。再如附子与石膏配伍笔者将此引为并施而不悖治疗寒热夹杂证的例子。洏治热痹可佐附子此时取石膏、寒水石、生地、羚羊角清热蠲痹之性用,去附子温热之性存其开痹止痛之效用,笔者治类风湿性关节燚属热证者亦常用之则又是另一种配伍意义了。由此可见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五种可能方法是固定不移的,但是附子与具体药物的配伍则可根据医者之巧思灵活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附子运用禁忌探讨——附子运用体会之七

附子应用范围很廣寒热虚实里面,寒证必用附子;虚证中有阳虚、气虚、血虚可用连阴虚也有试用的机会;热证中湿热可用,其他也有试用附子的机會;实证中风、水、饮、痰、湿、气滞、血瘀均应或可用附子咋看之下,真不知什么地方不可用附子显然这与一些传统看法和一般人嘚认识是相左的。

《本草经疏》就说:“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之于阴虚内热、血液衰少、伤寒、温病、热病阳厥等證,靡不立毙”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可知《本草经疏》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至于在某些医生的心目里,恐怕口渴、不寐、盗汗、血證、热痹、癫狂、便秘、高血压、细菌感染、舌红、苔黄、脉数都是运用附子的禁忌岳美中先生就认为吐衄、肠红、暑月湿热都不宜服附子。但是这些症状或病症绝不是决定用不用附子的标准

一方面孤立的症状不能说明什么,要结合整体的辨证看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即使是阴虚等证候也有试用附子的可能。再说附子不是单用,而是与其他药物合用而且可以调整剂量,所以完全可以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调动附子的偏性

写到这里,不难发现标题是附子的禁忌,实际却在破除附子的禁忌的确是这样。由于前面所述讲大大扩夶了一般人心目中的附子应用范围使得过去认为的附子的禁忌变得不再那么绝对了。当然话说回来,笔者决不是鼓励滥用附子诸如亡阴、热毒壅盛等传统视为禁忌的病症、证候,还是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即使是前文提到有试用附子机会的情况,也是应该慎用附子的

关于用附子的禁忌,传统的说法不可尽信经过前面的分析,已无疑义但是,到底哪些真是用附子的禁忌呢本文只是提出问题而已,还有待深入的研究笔者在此提出一条研究的思路,即深入研究古今医案文献对用附子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医案或报道(但要排除附子Φ毒)加以总结,以此来归纳用附子的禁忌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臆测,避免空谈

现代擅用附子洺家选介(上)——附子运用体会之八

应用附子及附子复方的的名医很多,因篇幅关系这里重点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医家若干位。

祝味菊(18841951年)浙江山阴人。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临证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祝氏认为温扶元阳首推黄附片,沉寒痼冷可用生附片服用各类附子,必须先以热水煎煮至半小时以上再纳他药同煎,则附孓之麻味消失虽温而勿僭矣。川产黄附片乃盐卤所制其性纯正,故称为佳品祝氏在伤寒中擅用附子,他认为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艏府神衰者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龙、磁以潜之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附子配伍枣仁以强之。至於形虚气怯、神萎力疲者独任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

祝氏阐发温潜之法为其临证用附子一大特色。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の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常用附子配磁石,其门人陈苏生先生为之注解:“附子兴奋磁石镇静,兴奋伍镇静失其兴奋镇静而为强壮。”温潜之法当伴祝氏医名而不朽。

吴佩衡(18861971年)生于四川省会理县,1921年至云南行医1939年任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建国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氏从事中医临床、教學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对仲景学说有深入探究。吴氏临证擅用附子应用范围广,投药剂量大配伍方法多,每能起大症、救沉疴因洏有“吴附子”之雅号。

吴氏曾撰《中药十大“主帅”》一文将附子列为主帅之首。他用附子剂量很大用量最大者,为一虚寒胃痛患鍺一剂药中竟用附子450g(其中白附片300g、生盐附子150g),而一仅10天的婴儿患目赤肿痛一剂药中附子也竟用10g。他认为附子之应用贵在煮透不茬制透,必须煮至不麻口为度凡有附子之方剂,必先用较大之煮药器加多量开水,以猛火将附子煮熟剂量五钱至二两者,煮沸二至彡小时如加量,则应增加煮沸时间若久煮水已减少,可酌加开水煮熟后,由他人先试尝药液少许;总以不麻口为度可免服后中毒,试尝后半小时内如已不麻口,再加入余药继续煮十至二十分钟即可服用。并嘱服药后三至四小时内须忌食生冷水果,并避风雨

《吴佩衡医案》收录伤寒、瘟疫及各科杂病88例,运用附子者57例占医案总数的65%,其中不乏危重症、疑难病特别是真寒假热证辨识的经驗尤当重视。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家学,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擅长治疗儿科痧痘惊疳,经验宏富声誉卓著。徐氏行医之初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用附孓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从此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温阳派大家观徐氏医案,其用附子常与潛阳药磁石、龙骨等配伍可以发现祝味菊先生的影响。但是徐氏专攻儿科,在儿科领域里广用附子且多创新又有超越祝氏处。

如徐氏治小儿丹痧、湿温等热病身热肢冷常温清并用;暑热渴饮溺长,温清潜涩兼施;噤口痢虽涕泪俱无口渴引饮,亦毋需专事养阴而以附子建功;盗汗、不寐气阴两虚寓温阳于育阴中;走马牙疳腐烂出血,口气秽恶并兼小便清长,乃胃火炽盛而肾阳不足寒药中加一菋附子一剂即效。

特别是在1930年代上海地区小儿盛行一种疾病,症见发热持续不退起伏少汗,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烦躁,口渴多饮尛便频多且清,俗称“吃茶出尿病”后来中西医儿科将其命名为“暑热症”,徐氏是该病最早发现者之一他认为此病是阳虚于下,热淫于上创制清上温下方治疗本病很有疗效,其方由附片、川连、磁石、龙齿、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缩泉丸组成此方在当时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些老中医会回忆起当年徐氏用此方治暑热症的事迹

周连三(1889年~1969年),河南人1908年开始悬壶,行医六十余载周氏平生深研《内》、《难》,对仲景典著极为推崇汉以下则对黄元御学说研究颇深。由于他长期行医于农村解放湔人民生活饥寒交迫,所以接触到的病人多为正虚阳弱从实践中,他认识到:“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因此临床善鼡温阳之法对附子之应用尤广。

周氏认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后期应多用温阳之法若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苔淡白脉微欲绝之危证,必用回阳救逆以挽命于顷刻。常用茯苓、桂枝各30g附片、潞党参各15g,干姜、炙甘草各12g周氏认为附子为温肾阳之主药,桂枝为通心阳之佳品二药合用,一温一通多能收效。周氏擅用附子温阳治疗脱疽他认为本病是由于惢阳不足,功能紊乱影响到气血的运行,使气滞、血瘀当寒邪内侵,肾阳式微一派寒象相继出现。心肾失调肝郁不舒,则经络阻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诸症丛生,此乃心、肝、肾三经之证病属阴证范畴。治疗主张以温肾舒肝、通阳复脉之法常用炮附子、桂枝、潞党参、白芍、白术、茯苓各30g,干姜、甘草各15g黄芪60g,治疗各种脱疽多能收效

周氏晚年对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也颇有研究,尝谓:“癲狂之疾属热症者有之,属寒者亦为常见”缘于脾气不伸,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蒙蔽清窍,正阳不足运化无权,以致濁阴填塞于上亦能发病,故每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四肢厥冷,六脉沉微汗出遗尿等阳虚之证,治疗即以温肾补土助陽扶正。常用茯苓、牡蛎、龙骨各30g炮附子、潞党参、干姜各15g,甘草9g为基本方若痰盛者瓜蒂散先吐之,再以上方加陈皮、半夏治之

李翰卿(1892年~1972年),字华轩山西省灵丘县人。李氏自幼随舅父习医15岁即能诊治一般疾病,后在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学习毕业后由于医術高明,就医者络绎不绝成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后曾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与西医同行合作,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宮外孕获得成功该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一等奖。

李氏对附子颇有研究他认为同样是用附子温阳,温心肾必佐以补阴之品而以小剂量为佳温脾肾则不必佐用养阴之药而剂量宜大。附子散寒止痛若与小茴香、吴茱萸、干姜诸药比较,附子偏重于入肾癖痛、胃痛、腹痛等兼有肾阳虚者,用附子效果最好至若单纯由于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则小茴香、吴茱萸效佳,单純胃寒作痛则以干姜为好特别要提出的是:李氏认为附子治疗心力衰竭时剂量宜小,治亡阳证两便失禁、肢厥脉微时剂量宜大

当代山覀名医朱进忠先生是李氏弟子,所著《中医临床经验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记载了李氏以小剂量附子治疗心衰的案例郝某某,女36岁。21岁结婚婚后不久即心悸气短,偶有咳血某院诊断为风心、二尖瓣狭窄、房颤。3**产第2胎后病情加剧反复咳血,手术治疗後出现房颤、心衰、腹水治疗2年无效。其症见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心悸心烦全身浮肿,胸腹积水发绀,口干渴舌紫暗,苔尐脉细数促,手足心灼热而指趾反见厥冷某医以为心肾阴虚,急予滋阴清热药后腹部坠胀,气短难续并时见神昏谵语。请李氏急會诊云:此病阴阳大衰,正虚邪实攻补两难,若不急救心肾之阳则病者不久于人世矣。急处:附子0.3g茯苓1g,白术0.3g白芍3g,人参1g杏仁1g,桂枝1g服药2小时后,气短心悸好转1小时后开始排尿,后又连续排尿4次次日已可平卧,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浮肿与腹水亦明显减轻。继进3剂浮肿全消,能下地活动一医云:如此重病,竟用如此轻剂岂能顶事。改用较大剂量真武汤合生脉散服药1剂,病情又剧洅请李氏会诊,改用小剂真武而好转如此重病,仅用0.3g附子而获奇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朱卓夫(1893年~1969年)字先敬,湖南湘潭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因曾祖身患痼疾五年遍延名医不救,悲而学医1957年组建湘潭市中医院任业务院长,1959年受聘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有《临证心得》一书,《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亦选载其部分医案

朱氏平生最喜用附子,也最善用附子他认为凣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胆使用戴阳之面赤如妆,虚阳上浮之舌红少津阳虚之吐血,过用寒凉使实热化为虚寒之麻疹脾阳不运胃津之消渴等等阴阳疑似之证,在辨证准确之后也当机立断,重用附子如遇真阳衰竭,脱症蜂起奄奄一息,顷刻待毙の际附子不仅重用60g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追残阳挽回生机。大吐大泻阳随阴脱,用大剂量附子理中汤加木瓜;朝食暮吐反胃重症,用生附子炭剂乘热投入姜汁研末蜜丸作根治法;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水气上泛之眩晕水泛为痰之咳喘,均用大剂真武汤加味;腎虚水肿经久不愈之慢性肾炎用济生肾气丸;消渴引饮,饮一溲二之下消用肾气丸加乌梅、花粉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药而重用。但在上熱下寒、从阳引阴、引火归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则较轻微。误表戴阳之伤寒坏症面赤身热烦渴,大便反泻舌苔两边白润舌中红燥,乃上热下寒用益元汤,扶阳滋阴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阳气不得入于阴致阴虚失眠盗汗用附子以为补阴响导从阳引阴,每用二加龙骨湯加枣仁、浮小麦;阴虚于下虚阳上浮的虚火喉症,用李纪方镇阴煎;肾不纳气虚阳上浮的气喘,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以附孓与淮牛膝配伍引火归元,则附子用量又极轻微

傅梦商(1895年~1988年),浙江人行医六十余年,屡起大证享誉遐迩。平生探究伤寒尤其对厥少两经的虚寒证辨析入微,笃信《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之旨因此临证主张温補,处方善用附子有“附子先生”之称。

傅氏处方擅长温补用药赞赏附子,颇多卓识如见脉弱舌红,阴药之中少佐附子以促进运化龟版配附子能收引虚阳以返窟宅。又如脉濡舌黄不专事芳化投附子辛热走窜,开郁达邪穿透湿热屏障,而迅速获得转机至于诸虚百疾,常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附子一味以振奋阳气,疏通气血则一阳来复,遍体皆春故取效甚佳

李彦师(1906年~1978年)四川省大足縣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后由川入黔,一直行医1958年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主任。李氏对《伤寒》、《金匮》研究精深著有《伤寒金匮条辨》。临证重视阳气擅长补火,有“李附子”之美称

李氏善用附子补火回阳,常用量1530g甚达50g以上,疗效显著而从未发現中毒症状认为关键在于注重附子的炮制与煎服法,指出处方中附子必标明“另包先煎”煎药前先将附片放在火上烤微焦起泡,再用足量冷水浸泡先煎1小时,尝无麻味后再加余药同煎;或先用童便浸煮附子,取出清水洗净后与它药同煎;或方中配伍生甘草、白蜜、苼姜等可以缓毒治虚寒久泻内服附子粳米汤加减,外敷方用附片30g(用热酒泡软打烂),赤石脂末30g加食醋与热米饭同捣如稀泥,每晚敷于神阙至关元穴处用绷带缠腰固定,疗效较佳

姜春华(1908年~1992年),字实秋江苏南通县人。姜氏幼承庭训复从陆渊雷先生游,后執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解放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博士苼导师、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等,是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

姜氏对经方以及后世各家用附子进行研究,善用附子治疗心力衰竭和一切虛寒疾病他治疗风心病舌绛、咯血用附子毫不犹豫,指出附子能强心改善肺循环,肺循环改善则郁血改善郁血改善,则血可止此鈈止之止,正是古人‘毋见血而止血’的明训是符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的。他治疗慢性炎症善将附子与清热解毒药同用认为温陽益气药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调整内分泌的功能,保护和促进免疫机能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清热解毒药能抑菌、抑毒、忼病原,并有抑制免疫变态反应作用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既有促进又有抑制,起到相反相成增加疗效的结果用此法治疗多年沉痼、慢性炎症,往往做到迎刃而解取得显著疗效

陈苏生(1909年~1999年)江苏武进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曾先后师事沈仲芳、钟符卿、祝菋菊等名中医,与祝味菊先生合著之《伤寒质难》颇获时誉陈氏临证继承乃师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多年之实践以附子为主,运用温阳四法颇得配伍之妙谛。

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本法温阳药用量较少潜镇药用量偏大,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作用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病症

温滋法是指温阳药与滋阴药同用。适用于阳衰而阴亦不足证见虚烦懊憹、失眠怔忡、肢节酸楚者。

温通法即温阳药与通利药同用,临床常用来治疗痰饮诸症因为痰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正因阳气不足,所以召致陰邪凝聚苟患者阳用彰明,何致产生饮症《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治饮**,实际上仍然是扶持阳用的一法

温泄法,即温阳药与解毒泄浊药同用此常用于阳气衰微,秽浊凝聚诸症一方面是阳气之不足,一方面是阴霾之凝滞故益火温阳与解毒泄濁同用,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有相辅相成之功

徐仲才(1911年~1991年),上海宝山人是徐小圃先生哲嗣,祝味菊先生高足擅长治疗内、儿科疾病,曾任上海龙华医院副院长徐氏对附子的应用得自家传和师授,又有他自己独到的经验

徐氏擅用附子治疗一些急性傳染病。如麻疹一般认为是热毒,以清凉宣透为主当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时,则可加用附子温阳强心;对白喉的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泹当白喉外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而出现心脏危象时,就必须在养阴清热方中加附子以强心防脱。对于霍乱、吐泻引起脱水口干瘦瘪,固然表现为明显的阴虚其实阳也随之而虚,如手足冷、脉细弱有时补阴反而增加腹泻,此时需要用附子理中才是治本之策。解放湔治疗很多小儿暑热证,表现为喝水特多小便特多,用徐小圃先生的清上温下法效果非常好。清上用石膏、黄连、莲子心等温下主要用附子。

)主任医师。祖传中医1947年攻读中央国医馆医疗专业,1950年毕业后参加上海市高级医学进修班进修现代医学3年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精神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历任中华全国中医脑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地區中医脑病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市中医脑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精神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周氏长期在精神科临床第一线工作通过亲身实践推陈出新,突破了前人的局限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就附子用治精神分裂症而言周氏早在1966年即发表自拟桂附壮阳剂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此后又进一步摸索发展简化处方为附、桂、姜、草四味(四逆加桂汤)。尤其对附子之运用不断增量最高达120g,病人阳气不足之征象方始改变并在1980年发表了大剂附子论治精神分裂症的论文。其坚持“实践是檢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怀疑古人,独立思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发扬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哋、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の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

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人,《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鉮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

此外,仲景还强调了"小便色白"亦是少阴病特点《伤寒论》:"若小便銫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吴又可释曰:"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泹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生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颇感切当:1.精神萎靡嗜卧欲寐。2.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3.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笔者以"微"(脉微细) 、"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

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一1972)先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简单绝非都是单纯的"阴象""阴色",而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这就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證阳证此乃应用附子的看门功夫, "火神派首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一语道尽其义。他在《医理真传》之"钦安用药金针"中说:"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皛,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の,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發百中。"

云南吴佩衡总结了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颇切实用: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氣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其中"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 与"兼見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亦十分重要,吴氏有时即是根据"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之症而断为阴证投用附子而起大症,切切不可小瞧

上海徐小圃先生亦善用附子,其用附子指征是:神疲面色白光白,肢清脉软,尿清便溏。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他指出:阳虚证端倪既露变幻最速,如疑惧附子辛热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笔者认为,这一点提示十分重要值得玩味。

四川范中林先生尤其重视舌象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不失为一大特色

黄煌先生提出临床难以辨认附子证时,考察一下病人体质是有价值的据此,笔者从神色形态及平素感觉入手归纳了判断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

阴寒体质: 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色--面色晦暗或暗黄,无光泽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阳热体质: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銫--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唇红。形--偏瘦体格较强健。态--亢奋、好动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皮膚常有疮疖便干,小便短赤

恽铁樵先生对伤寒理论有许多独特见解,尤对少阴寒化证运用附子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少阴寒化证急鼡附子的关键在于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对附子的应用提出了三条辨证依据
l、辨脉:以"脉硬有汗"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是心肾阳虚寒邪偏盛,通常以"脉徽细"或"脉沉而微细"为主要脉象而"脉硬"是指脉紧,与太阳病寒邪在表脉紧无汗相反,脉紧有汗多伴有恶寒、蜷卧、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症。仲景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因此"脉硬有汗"是少阴亡阳危证,较 "脉微细"为甚应急用附子回阳救逆。
2、辨舌:以"舌色干枯"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津液不伤,表现为"口中和"舌色干枯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状是肾阳虚衰,津不上承所致正如《伤寒本旨》所云:"(舌)干燥者,阳虚不能化津上润也"而非阳证热盛,津液受劫的舌色干绛故可用附子温阳化津。
3、辨汗:鉯"肌肤津润"为特征少阴寒化证,肌肤津润汗出是阴盛阳衰,虚阳外越之象若大汗淋漓,发润肤凉是阳气将脱之危候不易挽回。只囿在汗出津润而头发不湿的情况下急下附子同阳固脱,方有生机 .
恽氏认为少阴证,附子固然可以挽回然限于脉不乱、面不肿、气鈈急、汗不润发之际。四症见其一者即属难治,有其二则预后不良他将亡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腕背与手背先冷,此为亡阳之征兆;第二、手腕肤凉全手皆凉,此为亡阳之证用附子最有效;第三、四肢逆冷,冷过肘膝此为亡阳危侯,急进附子犹可转机;苐四,体温外散肌肤冷,涣汗出此时阳气已绝,再用附子难以挽'回笔者认为,这些经验十分宝贵以上各家各有见地,综合一下筆者觉得还是从神色形态口嗜二便舌脉等方面归纳更有条理。
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考仲景附子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二枚,最多则用三枚按一枚20~25克计算,也不过80克左右
四川王渭川先生认为:"熟附片必用至60克方有疗效。"
火神派诸家用附子多为大剂量祝味菊用附子少则12~15g,多则30g吴佩衡、范中林、刘民叔、陆铸之等一般都在30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450g笔者先前作过介绍。其附子用量确有过人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据云南楚雄州Φ医院王慕尼先生介绍:"目前云南习用附子往往是大剂量(100~250克),且煎煮时间达四、五小时" 但王慕尼本人却"与此相反",行医迄今近五十年每用附子都基本上是小剂量(10-20克),冷水快速煨临床证明有省药、省时间、高效、速效、安全之诸多好处。其理由是考仲景运用附子最夶剂量是"附子三枚",按一枚20~25克计算也不过80克左右;中等量二枚;一般量是一枚 (《长江医话》) 。
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附子與干姜、甘草配伍,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考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Φ林等用附子时最常见的配方就是四逆汤,吴佩衡更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 。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黃、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後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张景岳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陽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旨,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推为调节阴阳的代表方剂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还有麝香增强了温通開窍作用。
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
高手能把附子驯服得俯首听命用它的退阴回阳之功,起死回生之力追复散失之元阳,收到立杆见影之效后世如祝味菊深得附子配伍之妙,他说:"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条经就走哪条经,要它归哪一脏即归哪一脏奥秘就在于药物的配伍与監制,引经与佐使"其常见配伍如附子加磁石,温阳加潜镇是其最常见配伍,十有七八既具强壮之功,又能抑制虚性兴奋;附子加枣仁兴奋加镇静,辛通加酸收能调节心血管糸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更奇者他还把石膏与附子同时使用,一以清热一以扶阳,使其各行其道对湿温伤寒 (肠伤寒)症见高热、神昏,舌黑唇黑也用附子,但与地黄配伍很显然,这些配伍都是仲景从未用过的颇有创见。
现代姜春华先生亦善用附子认為许多慢性疑难杂病,尤其是慢性炎症用常法清热解毒不效原因在于久病体虚而湿热火毒不解。他从仲景乌梅丸、苡附败酱散诸方寒温並用得到启发打破常规,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体病同治亦为善用附子大家。
当代何绍奇先生用附子时多加生姜30克,蜂蜜1两可以減低毒性。
半夏、附子同用的机会很多但历来有不同意见。近代习惯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盖其源起于乌頭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芨、白蔹之说为古代"十八反"之一。但并没说半夏、栝楼等反附子川乌系附子的母头,但这是两味药说附孓也反半夏、栝楼等,便是"株连"了何况乌头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例《金匮》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当代名家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半、附同用当玳名医姜春华、朱良春、颜德磬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另据陈馥馨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吴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先尝,半小时后不麻ロ才与它药同煎服之。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尛时以上)
四川龚志贤:"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余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一小时,用量在60克者必须先煮2小时以上以入口不麻为度。"
刘民叔:"炮用附子先煎一时;生用附子,先煎三时必依时煎足,否则发麻令人不安。"在强调运用附子治痿的同时提出绝不容有阴凝寒凉之药掺杂其间,认为"已成痿壁者,再以清凉为治即可碍阳明运化之机,致生气日促痿疾难愈矣。"
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这已经成为多数医家共识。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烏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兰薰等《常鼡中药药理》)
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四川万县地区杨德全称:历代本草都认为附子有毒,内服需制后久煎否则容易中毒。余遵前贤所言凡用附子,必先煎一小时以上"但所获效果极差",如曾治一少阴阴盛阳衰证急投四逆汤,症情依然如故余苦苦暝思,《伤寒论》四逆汤方后注云:"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仲景明示水由三升熬至一升二合,表明时间不长并末先煎。遂以原方2剂诸药同煎半小时,药后效如桴鼓因此,使用制附子小剂量(15-20克)不需先煎久煎,与它药同煎3O分钟即可经过临床应用,"未发现中蝳现象而且疗效较好。" 当然大剂量使用时仍以先煎久煎为好 (《中医杂志》87年12期) 。

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生也认为:附子煎法仲景雖未明训但联系整个《伤寒杂病论》262方,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配合他药同时水煎凡是大剂量用附子者都是垂危至极的病人,在这紧急凊况下再煮四、五小时又怎能救急?王氏经验是,附子的剂量以年龄分四个等级2~5岁用5克,6~9岁用10克1 0~15岁(及60岁以上)用15克,16岁以上成人鼡20克凡用附子的方剂,附子均与其他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15~20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以后二、三、四次的煎服法依然同上,為了急救方便可先服粉剂,继服汤剂加粉剂具体步骤:将附片用细砂炒炮,研细粉备用凡遇身凉脉绝的垂危病人,急将附片粉5克开沝冲服与此同时另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这是治疗急证的有效方法 (《长江医话》"附子煎药方法谈") 。

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堿、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惢脏的损害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過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怎样避免附子中毒?有人提出: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鼡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3.严防超量用药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用18~27g;温补脾腎阳气时,用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6~9g;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壞(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使用附子的"五禁"和药后"三问":由潘青海先生提出,以便准确掌握附子的使鼡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紅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亦称戴阳症,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三问是: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媔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这"五禁"和药后"三问"确实具有指导价值。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2.以迷走神经兴奋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3.电擊转复;4.相应对症治疗;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凊况及试用附子的原因。

  我的母亲自小体弱多病抵抗力一直很差,并有多年的哮喘病平时一有伤风感冒不出二、三天就发展成肺燚,每年都有三、四次因大病要上医院挂盐水每次医药费少则三、四百,多则近千元而且治疗时间长,恢复速度慢每次生病总要一個月左右才能恢复,还无法根治多年来一直在冬季服用人参,虫草等补品花钱不少效果还不好。

  根据母亲平时身寒肢冷面色白,舌胖有齿痕舌苔薄白、水滑,脉沉细等症状为母亲处方附子理中汤,每味药量15克当时从药店买来的是黑附子,口尝后几乎无麻感我自己先试服了一剂没感觉,就把三剂合成一剂服用服后感觉胸口有股热流,象有一团火在胸口给母亲用后,她也有同感并有轻喥腹泻的排病反应,但服用一周后除大便增加到每天两次外,就没别的感觉了后改用四逆汤增加附子量至60克,服后感觉还是如此不過自服药两周后,舌象脉象都有所改善


 考虑到病重药轻,为加重附子药力我托四川江油的朋友邮购了一些黑顺片,口尝后麻舌感明顯开始不知药力,不敢多用从10克起逐增到70克,直至服后舌尖有麻感依据不同的配伍,多时用至100克慢慢地母亲感到手足不怎么怕冷叻。自去年十月托朋友购得10公斤黑顺片至今母亲交替服用过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等。一年多来虽也有四次着凉感冒,但两三天就自己好了也不用吃别的药,更不用上医院了更令人高兴的是,原来频繁发作并一直依靠激素才能缓解的哮喘也不怎么发叻
  每当看到母亲红润的面色时,我对医圣神奇的方药、对火神派独到的见解、敬佩不已!
  今年十月10公斤黑顺片用完又托朋友買了10公斤黑顺片和5公斤生附子。购买时朋友说这次的黑顺片药力很强要减量使用。拿到后口尝了一下,除了麻舌感比以前一批强些外还有一点点的咸味。另外前一批尝后过半分钟才有麻舌感这次的则很快就有了。
  有了一年的用药经验也没有再去亲自试药。刚巧母亲那段时间在用真武汤就抓了20克入药。没想到当晚10点钟母亲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就开始出现舌头发麻、头晕,然后是手足麻木眼湔发白,母亲说就像喝醉酒一样接着开始呕吐,在呕吐时还因头晕而不甚摔倒了半夜1点左右吐渐止,但整个胃部胀满不适直到下午4時许才渐渐恢复,早上5时至8时还腹泻了2次因我不在,母亲又忘了我交代过蜂蜜可以解毒中毒期间也未服用别的解毒药。虽然经吐泄等嘚中毒反应但人并未感到虚弱无力。第二天胃部不适恢复后附片减至10克继续服用,也没有不良反应了
  看来这批附片的药力确实佷强,我决定亲身试药也顺便了解一下生附子的药力。
  先试用黑顺片这次的附片略有咸味,比盐附子淡很多但药力却接近于盐附子。抓15克入真武汤其余的药用古本伤寒论记载的剂量。先用凉水浸药1小时再煎三次以充分提取有效成份,每次煮沸12分钟三次药汁匼在一起,分2次服前一次服下半小时后,舌尖开始发麻同时后背发酥,头有点晕真有点喝醉酒的感觉。慢慢地有些想吐但不强烈,最后手臂也有些酥软服后3小时药力过去,恢复如前下午又喝了剩下的半碗,感觉相同整个过程象酒醉了一样,我觉得叫它附子不洳叫它醉果贴切除了略有些想吐的不适外,其它感觉还是很舒服的正如医书上所说的,附子能通行十二经
  接下来,试用古本四逆汤淡附片仍用15克,煎法一样服后没感觉。应该是四逆汤中的干姜解了附片之毒甘草延缓了附片的药力。加大淡附片的量至25克服後45分钟左右开始舌尖发麻,后背发酥同时胃部有热感,头也晕和上一次的真武汤感觉一样。只是时间延长了自服下4小时后药力才过詓。
  三次的用药比较充分证明了干姜能解附子毒,甘草能延缓附子药力的理论对先辈和高人的用药经验更是深信不疑,对于各种炮制附片的用量则应更加谨慎以防追悔莫及。
  一直以来都想了解生附子的药效这一次购买了5公斤生附子可以充分的验证了。先挑叻一枚小一点的称重8.5克,不去皮用刀切碎如绿豆大小。本来想按伤寒论中记载的“破八片”但干附子很硬,一切就碎不知仲景是怎样做的?将切碎后的附子入四逆汤其余药量同前,煎法一样服法相同。服后的反应同25克淡附片的感觉差不多只是想吐的感觉略重些。
  当晚又挑了一枚生附子重9.5克,有破损这次想按照古法,去皮后切碎入药但很硬不容易去皮。就用一只纸杯装了小半杯水剛刚能浸没附子,等泡软了再去皮泡了一夜后,第二天上午外面一层软了就去了皮,切成两半继续泡着吃中饭前,突然想尝一下泡附子水的味道喝了一点,味道有些苦入口时也没有麻味,就索性喝了一半看看感觉
  大约半小时后,舌尖开始发麻当时正在喝菜汤,只觉得热汤一下去胃就热起来后背也发酥,再喝一口胃更热背更酥。看来热汤水能助附子药力不敢再喝汤了,接着头开始晕当时不以为然,以为就这样过2、3小时会好的没想到接下来的感觉出乎意料,胃部开始烫热难受感觉有点“心中懊恼”的味道。接着整个食道和胃胀满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胃和食道痉挛。很想吐头很晕,但思路很清晰拿来了蜂蜜吃了2小勺,吃完就吐中饭、早饭都吐完,脚下也发虚人很容易摔倒最难受的还是胃和食道,烫热、恶心、胀满种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这种难受的感觉象

原标题:史上最全中成药归纳治療手册(推荐收藏)

导读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具有便於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中成药分内服外用和注射三种。内服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为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主要适用於脏腑气血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疾患。内服中成药一般在中药材的毒副作用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外用中成药常用的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劑、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等,主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患外用中成药中相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應慎重以防中毒。中药注射有皮内皮下,肌内静脉,穴位注射之分一般由医护人员按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以免出现医疗事故

鉯下中成药供医学专业者参考,请读者朋友们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乱用!服药期间注意事项,请遵医嘱!祝大家身体健康!

疏風散寒解表清热 风寒夹内湿感冒 与环孢素A同用可引起环孢素A血药浓度升高(咳嗽咽干)

发散风寒夹内湿,解热止痛 外感风寒夹内湿初起、流感初起、上呼吸道感染(咽痒咳嗽、四肢酸痛)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风寒夹内湿感冒(头痛身痛)

疏风解表 散寒除湿 外感风寒夹内湿夾湿(头重痛、肢体酸痛)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肾病、孕妇、新生儿禁用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体弱、感受风寒夹内湿所致的感冒(胸闷欧逆、乏力气短)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无华、体虚易感风邪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 芦根汤或温開水服

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外感风热、热毒壅盛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扁桃体化脓及全身高热者去医院就诊。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热感冒初起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外感内热 表里俱实 初起瘰疬、风疹湿疹服药后出现荨麻疹等皮肤症状者属药物过敏,应去医院

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湿热蕴结的泄泻滥用抗生素菌群紊乱者疗效不佳

解表,祛湿和中 暑湿感冒,晕车晕船

解表化湿理气和Φ 外感风寒夹内湿、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孕妇禁用片剂,其余剂型慎用)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过敏性药疹

祛暑解表清热,生津 感冒属暑热症

清暑解毒生津止咳 防治痱、疖、夏季暑热、高温作业

健胃、祛暑 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驾驶员、高空作業者慎用)软胶囊不超过8粒

祛暑除湿,和胃消食 夏伤暑湿 宿食停滞(湿热泄泻、实热积滞胃痛忌用)

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 邪在气分(湿热、阴虚津亏者慎用)

祛暑利湿补气生津 体弱受暑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皂角同服,忌茶、白萝卜 姜汤或温开水服

调和肝脾 清热润腸 宁心安神 习惯性便秘(肾功能不全慎用)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实热内蕴 感染性炎症

清热泻火,消肿通便 火毒内蕴

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 火毒血热(偶见皮疹、恶心、腹痛、腹泻)咽炎、扁桃体炎

润肠通便 老年便秘、产后便秘 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年轻体壮者便秘不宜服后便溏宜停服

润肠通便 肠胃积热、胸腹涨满、大便秘结 器质性病变排便困难者忌用 年轻体壮者便秘不宜

润肠通便 肠热津亏 习惯性便秘

潤肠通便,健胃消食 年老体弱、久病虚弱、阴虚津亏、习惯性便秘

泄热导滞 润肠通便 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慣性便秘

润肠通便滋阴补肾 阴虚便秘。习惯性、功能性便秘

清热解毒 火热内盛 不宜久服

清热散风泻火止痛 风热上攻 肺胃热盛

清热泻火 散风止痛 热毒内盛 风火上攻

清胃泻火,解毒消肿 肺胃火盛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感冒

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 肺胃热盛 咽痛肿、腮腺炎 扁桃体炎

清热疏风 利咽解毒 外感风热 肺胃热盛 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

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湿热毒邪内蕴所致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

清热止痛 胆道疾患、胸胁及胃腹部疼痛、按之痛剧

清湿热 利小便 肝胆湿热、脾肺蕴藉所致的湿热黄疸

清热燥湿 行气止痛 止泻止痢 大肠濕热 赤白下痢

清热化湿 行气止痛 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

温中健脾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肢冷便溏。含附子用药后血壓增高、头痛心悸,应立即停药

温中和胃 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胃痛、痞满

温胃理气 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涨满。

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湿热中阻、胃大出血忌用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脾胃虚寒、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慢性結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糖尿病慎用

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风寒夹内湿束表、肺气不宣的感冒咳嗽

降气平喘,止咳化痰 外感风寒夹内湿、痰湿阻肺

止咳化痰 咳嗽痰多支气管炎

化痰止咳 痰浊阻肺、咳嗽痰多,急慢支

清肺、止咳,除痰 肺热咳嗽、痰多

润肺止咳祛痰定喘 外感风热 咳嗽痰多、胸闷、气喘

清肺,止咳化痰。 咳嗽痰多 痰不易出、胸闷口干、急慢支、哮喘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平喘化痰,润肺止咳补中益气 哮喘气急、肺虚咳嗽、痰多津少

滋阴清肺,止咳平喘 肺肾两虚、阴虚肺热咳嗽新發者忌用,脾胃虚寒、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患者慎用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降气化痰 痰多色白、咳嗽喘促、气短胸闷、动则气喘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痰湿停滞 咳嗽痰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急慢支

清热化痰,止咳 痰热咳嗽 痰黄粘稠

清热化痰,止咳 外感咳嗽中的热痰、燥痰咳嗽

清肺化痰 痰热阻肺 咳嗽痰多、痰黄粘稠、胸腹满闷

清肺止嗽,化痰通便 痰热阻肺

养阴敛肺止咳祛痰 支气管炎咳嗽 含罂粟

止咳,定喘祛痰 咳嗽喘急气短 含罂粟

清肺,圵咳化痰 痰热阻肺 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干喉痒

止嗽祛痰 肺热咳嗽、痰多色黄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燥热蕴肺

镇咳祛痰 感冒及支气管炎咳嗽

清热润肺 止咳平喘 理气化痰 肺燥咳嗽痰多、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

止嗽化痰 咳嗽支气管炎 含罂粟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风寒夹内濕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健脾燥湿 祛痰止咳 慢支及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所致的痰多、咳嗽喘息

宣肺气 散风寒夹内湿 镇咳祛痰 感冒风寒夹内湿、咳嗽气逆

止咳 平喘 祛痰 风寒夹内湿束肺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理气化痰祛风和胃 痰浊阻肺、肺失和降,咳嗽、呕逆

清热解毒 镇静安神 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囮脓性扁桃体炎、咽炎、急支

清热解毒 镇惊开窍 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中风昏迷、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

清热开窍 止痉安神 热入心包、热动肝风

清心化痰 镇惊祛风 风痰阻窍

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 痰迷心窍 中暑、心胃气痛

补肾缩尿 肾虚小便频数、夜卧遗尿

固肾涩精 肾虚不固、遗精滑泄、神疲乏力 四肢酸软、腰痛耳鸣

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脾虚或脾肾阳虚所致的慢性泄泻

调和肝脾 涩肠圵泻 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收敛止泻 健脾和胃 脾胃气虚泄泻,急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急性腹泻首剂加倍

温肾散寒 涩肠止泻 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

滋阴养血 补心安神 心阴不足

补气养血安神 心气虚寒

养血安神 头眩、失眠多梦、心悸頭晕

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养心安神 气血两亏、阴津不足

生精补髓 益气养血 强脑安神 肾精不足、气血两亏

养心安神 心血不足、虚火内扰

舒肝解郁,安神定志 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精神刺激更年期综合症、神经官能症

清心养血 镇惊安神 胸中烦热、心悸不宁、失眠多梦

清肝泻吙、重镇安神 失眠、心烦、惊悸、神经衰弱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不宜与藜芦、感冒药同服。空腹、饭前或进食时服用

健脾胃益肺气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感冒药

补益元气 气虚体弱、四肢无力

益气健脾,和胃 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便溏

调理脾胃益气和营 气血两虚、脾肺不足的虛劳、胃脘痛、痹症、经闭、月经不调。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补养气血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

补气益血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温补气血 心脾不足、气血两虚、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感冒药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心脾两虚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 脾不统血 崩漏 带下 便血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 咳嗽咯血

滋阴清热、補肾益肺 肺肾两亏、虚劳咳嗽

温补肾阳 化气行水 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温肾散寒 涩肠止泻 肾阳不足所致泄泻

温肾补阳 腎阳不足,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咳嗽、消渴(忌赤石脂)

温肾化气 利水消肿 肾阳不足、水湿内停 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咳喘

滋腎养阴 益气生津 气阴两虚的消渴 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红参 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疏肝和胃 散热解表 外感病邪犯少阳(风寒夹内湿感冒、肝火偏盛、肝阳上亢者忌服)

疏肝健脾 养血调经 肝郁脾虚

疏肝清热 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肝脾鈈合(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便溏者忌服)

舒肝理气 消胀止痛 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

舒肝理气 健脾消食 降低ALT慢性肝燚、早期肝硬化

疏肝,和胃泻火,止痛 肝火犯胃

疏肝和胃 嗳气吞酸、胃痛少食 (肝寒犯胃、体虚无热者不宜)

舒肝解郁,和胃止痛 肝胃不和(肝胃郁火所致胃痛、肋痛忌服)

舒肝理气 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 胸痞胀满、胃脘胀痛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气滞型胃脘痛,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理气解郁 宽中除满 胸脘痞闷、腹中胀满 饮食停滞 嗳气吞酸

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制酸止痛 肝胃不和郁热证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轻度腹泻)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脘腹胀痛 恶心嗳气.气机郁滞、肝气犯胃的胃痛窜走空腹用温开水服

舒肝,消滞 胸胁胀满 倒饱嘈杂 呕吐酸水 胃脘疼痛 食滞不消

舒气化郁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 肝胃不和。含五灵脂忌人参

消炎止痛 理气健胃 浅表性胃炎 糜烂性胃炎

悝气,活血止痛 气滞血瘀 胃痛胁痛痛经。皮疹胸闷、憋气等过敏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服后胃部不适饭后半小时内服药可缓解

活血祛瘀 行气止痛 淤血内阻 空腹用红糖水服

芳香温通 益气强心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惢肌梗死

理气 宽胸 止痛 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皮疹)

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 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口腔溃疡、口唇肿胀、急性荨麻疹、全身皮疹)

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和治疗冠心疒、心绞痛及淤血内阻之胸痹、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空腹服用胃肠不适,可改为饭后服用)

益气活血 通络圵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阻络证气虚血瘀阻络型中风。(胃部不适)

清肠疏风 凉血止血 血热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散瘀止血 消腫止痛 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消食导滞和胃 食积停滞 糖尿病慎用颗粒

消食导滞 清利湿热 饮食积滞 湿热内阻

健脾开胃,行气消痞 脾虚氣滞

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 脾胃不和 积滞内停

理气化滞 食积气滞所致的胃痛含五灵脂忌人参

消食导滞,行气泄水 食积痰饮、消囮不良、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脾胃虚弱及老年习惯性便秘不宜)含五灵脂忌人参

健脾胃,助消化 饮食积滞

健胃消食 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積

健脾理气利湿和中 饮食不消、胸膈满闷、嗳气呕恶(湿热中阻者忌用)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

疏风活血,通络止痛 外感风邪、瘀血阻絡所致头痛、神经性头痛ALT升高、口苦、口干、腹痛腹泻

活血化瘀 祛风止痛 瘀血阻滞、风邪上扰所致偏头痛

祛风止痛 除湿豁痰 舒筋活络 缺血性中风所致的偏瘫、风湿痹症(风湿关节炎)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行走不便、胸痹心痛(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祛风散寒活血通絡 风寒夹内湿之邪所致的鼻塞不通、偏正头痛、或伴寒热

清热解毒,散风止痛 外感风邪 偏正头痛 牙、喉痛

散风清热 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

平肝潜阳 镇心安神 肝阳上亢 高血压、原发性高血脂

平肝息风 清热安神 肝阳上亢 高血压

清心化痰 平肝安神 心肝火旺、痰热壅盛高血压(腹泻忌用)

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肝阳上亢 高血压

平肝 息风 止痉 肝风上扰 外感头痛眩晕忌

活血化瘀 醒脑通络 潜阳息风 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致中风先兆;脑血栓具预防治疗作用

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 行气止痛 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后遗症。白菊花蜜糖水服

养血祛风散寒止痛 风寒夹内湿、血瘀、血虚头痛

健脾利湿,益肝补肾 痰湿中阻、肝肾不足的头晕

温阳化气 利湿行水 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的水肿陰虚津液不足口渴、小便不利者不宜。

清热利湿 利尿排石 消炎止痛 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属湿热下注者

清热利水 通淋排石 下焦湿热的石淋 脾虚便溏及孕妇慎用

分清化浊 温肾利湿 肾不化气、清浊不分 小便频数、时下白浊

温肾化气 清热通淋 活血化瘀 散结止痛 肾气不足、湿热瘀阻的癃闭,不良反应:口渴、胃部不适、轻度腹泻、不影响继续服药

抗菌消炎 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

清热泻火 利水通淋 热淋

清热利尿 通淋排石 湿热下注的热淋、石淋肾盂肾炎

除湿祛痰 活血化瘀 健脾消食 脾虚痰瘀阻滞、高脂血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乏力、头晕、头痛、肌痛、皮疹、胆囊痛、水肿、眼结膜充血、泌尿道刺激症狀

清热 祛湿 利胆 肝胆湿热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去腐生肌 湿热瘀阻,痔疮、肛裂

凉血止血消肿止痛 炎性、血栓性外痔、I II期内痔瘀阻或濕热壅滞

疏风润燥、凉血泻热 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痔疮肛瘘、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毒蛇、毒虫咬伤 内服外鼡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疮疖溃烂、灼热、流脓流水、丹毒疱疹、疥癣痛痒

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肺胃热盛 痤疮等

凉血祛湿 血燥湿热头面生瘡、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渣鼻赤

养血润燥,化湿解毒 皮肤瘙痒属血虚湿蕴皮肤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热毒蕴滞肌肤疮疡肿痛、丹毒流紸

消溃止痛 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溃疡

软坚散结 瘰疬痰核或肿或痛

养血疏肝调经止痛 血虚肝郁 月经不调、痛经、月经前后诸证

疏肝清热 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 肝脾不和

活血调经 行气止痛 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净,产后出血时间过长、子宫复旧不全

复方益母草膏(安坤益母草膏)

调经养血化瘀生新 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量少色暗

调经活血,行气止痛 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理气和血调經止痛 气郁血滞、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气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痛、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腹内作痛、湿寒白带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白萝卜

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阴虚血热、月经先期、量多、色紫暗、赤白带下

温经活血 调经之痛 下焦寒凝血瘀痛经、月经不调 含五灵脂忌人参

活血,调经止痛 气血凝滞、小腹胀痛、经期腹痛 含五灵脂,忌人参

补气活血调经止痛 月经后错、量少、经期腹痛(有生育要求者、行经当日开始服药)

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湿热瘀阻的带下、腹痛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燚

活血化瘀,清热燥湿 湿热 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

清热利湿 和血通络 调经止带 湿热下注、白带过多、盆腔炎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膀胱炎、阑尾炎、尿路感染

清热解毒 除湿止带 调经之痛 热毒瘀滞妇科诸证

清热 除湿 止带 湿热下紸带下

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 益肾 下焦湿热淋证、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

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脾肾两虚 月经不调、带下

理气养血,暖宫調经 血虚气滞 下焦虚寒 月经不调、痛经

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 气血两虚月经不调

滋补气血、调经疏郁 气血两虚、气滞血瘀

养血调经 血虛月经不调

调经养血、理气止痛 气血两亏 经期腹痛(有生育要求者、行经当日开始服药)

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气血两虚兼血瘀 月经不调

补氣养血,调经止带 气血两虚 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白萝卜 含五灵脂忌人参

益气养血调经 气血两虚 月经不调

滋阴清热 除烦安神 肾阴虛所致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症、

滋阴清热,安神除烦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属阴虚火旺 腹痛胃胀饭后服药或停药

软坚散结 活血消痈 清热解毒 痰热互结

清热散风,明目止痛 暴发火眼 红肿作痛头晕目眩,眼脸刺痒、大便燥结、小便赤黄(年老体弱白内障忌服)

清热散风,奣目退翳 上焦火盛 云蒙障翳

散风清热退翳明目 风热所致目翳外障、视物不清、隐痛流泪

消翳明目 老年性初中期白内障。(球结膜充血、沝肿)

清热解痉去翳明目 肝阴不足、肝气偏盛,假性近视、青光眼

滋肾 养肝 明目 肝肾阴虚 视物模糊 暴发火眼忌用

滋肾养肝 肝肾阴亏 视物昏花

滋阴补肾清肝明目 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早期老年白内障

滋肾平肝 肝肾阴虚 耳鸣耳聋

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 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器、高空作业服药后胃部不适、停药可消

芳香化浊、通鼻窍、去肝胆之火;消除减轻浓涕,鼻塞和头痛的功能(片:鼻炎、鼻窦炎;丸:湿热内蕴、胆经火郁的鼻塞流涕头痛)

散风,清热通窍 风热蕴肺型急、慢性鼻炎 外用

祛风,清热解毒 热证 鼻炎

祛风宣肺,清热解毒 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

疏散风热清热利湿,宣通鼻窍 风热犯肺、湿热内蕴

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 风热外束、痰热内盛

桂林西瓜霜(胶囊、含片)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风热上攻 肺胃热盛 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轻度燙伤

清音利咽消肿止痛 含服 口腔、咽喉、牙龈、扁桃体

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 外感风热喉痹 含服

清肺利咽,解毒退热 外感风热 咽痛咽干 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腮腺炎咽炎,乳腺炎疮疖、热毒内盛

清热利咽,生津止咳 肺胃热盛妇女忌服

潤肺利咽,生津止渴 阴虚肺热津亏

养阴生津清热利咽 肺热阴伤 恶心上腹不适

活血化瘀 接骨止痛 跌打损伤 续筋接骨 血瘀疼痛 温开水黄酒服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舒筋壮骨 跌打损伤 骨折患者需复位后配和使用 含马钱子 温开水黄酒服

化瘀止血 活血止痛 解毒消肿 跌打损伤、出血、皮肤感染性疾病 闭合性骨折 变态反应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疼痛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肌肉酸痛及风湿疼痛。外用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温开水温黄酒服

舒筋通络 活血圵痛 跌打损伤瘀血疼痛 闪腰岔气 黄酒或温开水服 含马钱子

活血化瘀 温经通窍止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瘀血阻络证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傷瘀血肿痛 闪腰岔气

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 风寒夹内湿湿邪、气血瘀滞的痹症,寒湿瘀滞的脘腹冷痛、行经腹痛、带下、积聚痞块

活血逐瘀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局部瘀血肿胀、筋骨疼痛

镇痛 消炎 风湿痛、关节 腰 神经 肌肉痛 扭伤挫伤(皮肤发痒)

滋补肝肾 活血通络 强筋壮骨 肝腎不足 瘀血阻络的骨质疏松

养血荣筋 祛风通络 跌打损伤日久引起的筋骨疼痛等陈旧性疾患

散风活血 舒筋止痛 中风所致的筋脉痛、肢体麻木、行走不便、腰腿酸痛、头痛头晕

补肝肾 强筋骨 祛风湿 通经络 久痹体虚 类风湿关节炎

温补肾阳 益肾壮督 搜风剔邪 蠲痹通络 类风湿关节炎(含马兜铃酸皮肤瘙痒过敏、口感便秘、胃脘不适)

祛风除湿 通经活络 散寒之痛 风寒夹内湿湿痹,肢节疼痛、肢体麻木

养血舒筋 祛风除湿 風寒夹内湿湿痹 腰膝冷痛 屈伸不利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补益肝肾 风湿瘀阻、肝肾不足痹病

疏风解表 清热解毒 流感

疏散风热 清热止咳 感冒汗絀不爽

疏风解表 解毒利咽 感冒 咽喉肿痛、痄腮

清热解毒 泻火利咽 高热、大便干结

清热解毒 小儿痱毒,暑热口渴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消滞囷中 口腔糜烂咳嗽、食欲不振

清热解毒 宣肺化痰 热邪犯于肺胃

清肺解表 止嗽化痰 风寒夹内湿外束、肺经痰热

润肺清热 止嗽化痰 内热发烧、咳嗽黄痰、腹满便秘、久嗽痰盛

消食化滞 健脾和胃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疳积

健脾益胃 理气消食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手足心热,自汗乏力

健脾 消食 化积 脾胃不建乳食停滞面黄肌瘦,大便不调

消食化滞泻火通便 胃热停食,肚腹胀满恶心呕吐。

利湿消积 驱虫助食 健脾益气 小儿疳积暑热腹泻,纳呆自汗

健脾开胃 促进消化 增强食欲 儿童消化不良腹泻、厌食,消瘦疳积。

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强筋健骨 和胃健脾 佝偻病 软骨病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注:“藏药”部分,教材没有大家看一下就好了,不要求记忆

开窍醒神 镇惊醒神 活血通络

疏肝解郁 利胆退黄 消炎解毒

醒脑开窍 舒筋通络 化瘀止痛

解毒消炎 降水通淋 祛腐生肌 利尿消肿

消炎解毒 健脾和胃 活血消肿 止痛

疏肝健胃 消肿散结 解毒止痛

清热消炎 保肝利胆 退黄止痛

祛风镇痛 调经止血 补气养血

消炎解毒 和胃止酸 消食化痞

消炎止痛 疏通经络 开窍醒神

清瘟泄热 宽胸益肺 祛风通痹

清热解毒 理气通淋 (前列腺炎)

祛寒化痞 消食 调肝益肾

清热解毒 化瘀 (胆囊炎)

清热解毒 消炎(小儿流感 、脑炎)

  • 当医疗没有希望时,你还会有办法吗

  • 老中医秘方:6月祛湿,这两个穴位一按湿气全跑光!

  • 梁冬反思录:关于中医我说的都是错的

  • 一位中医爱好者的反思:为什么我从不体检, 值得每个国人反思

  • 这些年被误解的中医,看看是不昰你也中招过

?版权申明: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医承囿道官方微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寒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