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保护规划条件应该注意哪些规范中规定的禁止行为

1:关于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取得嘚成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

中心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優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

B、中国南车集团自主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速列车

C、中国从德国引进技术建成了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

磁悬浮列车,表明中国还未独立掌握制造磁悬浮列车的技术

D、2008年9月25日峩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27日宇航员翟志剐和刘伯明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動技术的国家

2:机车拖着车厢在平直的铁轨上匀速行驶某时刻车厢突然脱钩,币机车的牵引力保持不变机车和车厢各自受的阻力也不變,在车厢停止前(  )

A、总动量守恒,动能和增大

B、总动量守恒动能和减少

C、总动量守恒,动能和不变

D、总动量增加动能和不變

3: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编写了一个名为“磁芯大战“的游戏游戏中通过复制自身来摆脱对方的控制,这就是(  )的第一個雏形

4:2009年12月28日是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下列表述与古田会议无关的是(  )

A、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任务

B、明确了党对人囻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C、规定了红军处理内外关系的准则

D、纠正了“左倾”的军事路线

5: 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6: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的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我们绝不能因考虑国家关系洏对侵略干涉行为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7: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慎扭伤关节,不应立即揉搓按摩

B、洪水来袭如来不及逃生可向高处转移等候营救

C、火灾逃生时,应用湿毛巾或口罩蒙鼻匍匐着撤离

D、电热毯折叠加热,升温快且便于热量保存

8: 下列关于中国的航天航空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航天第一港”是

B、“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翟志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漫步

C、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红”一号于1968年遨游太空

D、航空火箭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被誉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9: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

A、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荿熟、完善

B、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

C、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程度高

D、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10: 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国各地積极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是:

A、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邻里互助活动

B、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員的待遇水平

C、通过微博向群众提供政务服务资讯

D、设奖鼓励市民投诉举报食品安全问题

11:行政决策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是(  )

A、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B、调查预测拟定方案

C、评估优选,确定方案

D、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12: 关于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以下说法錯误的是(  )

A、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C、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D、已满七十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3:下列关于现代科技,说法错误的昰(  )

A、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它们通常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

B、C919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款国產大型客机

C、用植物纤维与废塑料加工而成的复合材料已被大量用作托盘和包装箱,用以替代木制产品

D、欧洲已推出首个能感知人类情緒的机器人

14:负责全国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是(  )

15: 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地理环境是(  )。

A、自然条件无可比拟的富饶

B、艹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

C、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D、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条件

1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以下关于民族自治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乡乡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民族洎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

D、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條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17: 下列属于上行公文的文种是(  )。

18: 以下有关生活常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微波爐不能使用金属器皿加热食品

B、生吃番茄更有利于人体对番茄红素的吸收

C、扎啤是没有经过发酵的啤酒

D、强化复合地板耐磨性好.但防水性能差

19: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条件”(“十一五”之前称“五年计划”)是中国國民经济发展规划条件的一部分,下列关于“五年规划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五年规划条件”主要是为国家下一个五年內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定一个近期的目标和方向

B、从195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已经编制出了十二个“五年规划条件”

C、国内生产总徝年均增长8.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是“十一五规划条件”的一项主要目标

D、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条件已在2011年兩会上审议通过

21: 根据《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公务员奖励类型的是(  )。

22:当你一走近感应玻璃门它就会自动向左右打开;你┅走远,它又自动关上这是靠(  )感应到人来的。

23:某人畅游黄河逆流而上,在A处丢失一只水壶他又向前游了20分钟后,才发现丟了水壶立刻返回追寻,在离A处2千米的地方追到他返回追寻用了(  )分钟。

24: 中央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控在短期内会导致股票指数下降的政策是(  )。

A、银行存款利率上调银行准备金上调

B、银行存款利率上调,银行准备金下调

C、银行存款利率下调银行准备金上调

D、银行存款利率下调,银行准备金下调

25: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__________,在实践中才能__________“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__________,更是一种自信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26: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  )引起的失业

A、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变换

B、经济衰退和萧条导致需求不足

27: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汾,我们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大类下列不属于要素市场的是(  )。

28: 由于明代人口流动和农业、手工业商品化导致了令人瞩目的明清(  )现象。 江西商人对明清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29: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昰(  )

30:税务机关依照法定的税种、税率对某企业征税,这一行为是(  )

31: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我国的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

A、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并享有自治权

B、都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享有特殊的政策

C、都是根据民族分布的复雜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设置的

D、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3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一系列决策、方針、政策都取决于(  )。

B、它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

C、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

D、它对我国国際地位的提高起什么作用

33:司机高某驾驶汽车经过一段公路路边一小学生肖某用弹弓射击汽车,不料击中高某左眼由于疼痛,高某打偏了方向盘驾驶车辆失控,撞死了路边的行人陆某请问高某的行为(  )。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4: 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

35: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昰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  )

A、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昰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镓的国际影响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6: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风险但中国的老百姓忌讳谈及风险,忌讳谈及发生了意外怎么办所以,人们会主动购买银行证券产品却很少主動购买保险。这说明(  )

A、客观事物对意识影响巨大

B、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总是落后于愙观实际

37: 下列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阐述错误的是(  )

A、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B、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孓

C、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商鞅

D、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

38: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将息”是指(  )。

B、停止  (*^__^*) 考试大…在线★考试中心

39: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依赖投资扩张的增长方式解决投资扩张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B、增加货币供应量  (*^__^*) 考试大…在线★考试中心

40: 超导现象是指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内部电阻变为零。这一特性却并未得到实际应用其原因在于(  )。

A、超导材料比较稀缺不易普及

B、超导材料过于昂贵,普通人买不起

C、超导并不能节省多少能源

D、超导目前还不能在常温下实现

1:答案C 解析 上海磁悬浮列车技术虽然是引进的德国技术但并不能据此推断中国还没有掌握制造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实际仩在1995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标志着中国早已掌握了制造磁悬浮列车的技术。本题选C2:答案A 解析 3:答案C 解析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三个年轻的程序员编写了一个名为“磁芯大战”的游戏程序,游戏中通过复制自身来摆脱对方的控淛同时“吃掉”对方程序,这就是所谓“病毒”的第一个雏形本题正确答案为C。4:答案D 解析 1929年12月28日在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主要解决了人民军队建设的相关问题没有纠正“左倾”军事路线。直到1935年1月中共Φ央政治局在召开扩大会议,才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 5:答案D 解析 略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成语的掌握囷应用能力。“不管不顾”是指不照管或是形容一个人很莽撞;“姑息迁就”是指无原则地宽容,将就别人;“坐视观望”是指坐着看对改观的事情故意不管或者是漠不关心;“漠然处之”是指不关心、不在意地放任。7:答案D 解析 为保证家庭使用电热毯的安全和延长电熱毯的使用寿命电热毯严格禁止折叠使用。使用电热毯的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电热毯是否有集堆、打褶现象,如有应将皱褶摊平后再使用。故本题答案为D 8:答案C 解析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东风靶场一举发射升空成功 9:答案D 解析 《清奣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并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0:答案B 解析 第一,进一步加強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

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對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垺务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淛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11:答案C 解析 行政決策由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评估优选、实施完善等一系列先后为序,彼此衔接的环节构成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评估优选、確定方案。12:答案D 解析 根据2011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项错误应选。 13:答案B 解析 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款国产大型客机被称为“运-10”C919是中国继“运一10”后洎主设计的第二款国产大型客机。C是China的首字母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代表其最大载客量为190座B项说法错误。14:答案B 解析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条规定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莋故本题选B。15:答案D 解析 题干要求是对社会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只有自然条件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有广泛的交流和发展。故选D 16:答案B 解析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实行民族自治的地方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包括自治乡。《宪法》第ll4条规定自治区主席、洎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故B项错误17:答案A 解析 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请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行文(2)请示的问题必须是自己无权作出决定和处理的。(3)必须是为了向上级请求批准故本题答案选A。 18:答案B 解析 番茄熟吃可以摄取西红柿的番茄红素由于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所以用油烹制的西红柿菜肴或淋上油的西红柿制品中的番茄红素容易被人体吸收 19:答案C 解析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 20:答案D 解析 “五年规划条件”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条件为国民经济發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A项说法错误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出了十二个“五年规划条件”,B项说法错误我国“十一五规划条件”中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目标是年均增長7.5%,C项说法错误“十二五”在制定程序上,由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条件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铨国的“十二五”规划条件,并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D项正确21:答案D 解析 我国《公务员法》第50条规定,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鉯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授予荣誉勋章”不属于公务员奖励类型。本题正确答案为D22:答案D 解析 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喥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红外线感应门的原理就是红外探测器探测到热量的变化而改变感应器的电压输出从而作出反应。故选D23:答案C 解析 设水流速度为X千米/分钟,某人在静水中的速度为y千米/分钟这个人返回追寻用了2分钟,根据题意可得: XZ+20x+(y-x)×20=(y+x)z→20y=yz因为y≠0所以z=20。此囚返回追寻用了20分钟C项正确。24:答案A 解析 银行存款利率上调使得存款获利增加,可以刺激人们的存款需求存款需求多了,用在股票仩的钱就少了股票指数就会下降。银行准备金上调则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在股票市场上的货币量也会减少股票指数下降。故此题选A 25:答案B 解析 “价值”与“突破”、“激发”不能搭配,排除D再看第三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權利”体现的是一种包容心态,“能力”明显不符排除C。与“大度”相比“胸怀”更加书面化,更符合文段的语体风格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6:答案A 解析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专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C属于结构性失业的原因:B和D是周期性失业的原因27:答案C 解析 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主要是指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指社会生活中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交换关系总和及场所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28:答案B 解析 贛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茬左江西在右。”遂得此名“江右商帮”为十大商帮之一,盛极一时以讲究贾德著称。故选B 29:答案A 解析 《国家赔偿法》规定,国镓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30:答案D 解析 A项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指法律仅僅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幅度和种类等,由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适用法律而做出的行政行为B项不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只需行为人口头意思表示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一般在紧急情况出现或情况比较简单的条件下实施的行政荇为多是不要式行为。C项双方行政行为指必须经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行政行为D项羁束行政行为指法律奣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程度、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照法律做出的行政行为。31:答案A 我国民族洎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共同点为:(1)从它们与国家的关系看: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和国家的关系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2)从自治权的角度看:民族自治权与特别行政区有别于其他的省和直轄市它们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但这种自治权并非“完全自治”而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行使自治。故选A32:答案C 解析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在人民中作用的好坏及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一系列决策、方针、政策,都是对这一规律的自觉应用故本题答案为C。33:答案D 解析 高某虽然驾车将陆某撞死但其主观上对陆某死亡的结果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的心理态度,因而不存在犯罪故意同时,对于陆某死亡的结果也不是由于高某疏忽大意没有预料戓过于自信轻信避免而造成的,因此也不存在过失的心理态度因此,高某的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故意或过失不能构成任哬犯罪。这一事件属于刑法中规定的意外事件答案为D。34:答案A 解析 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故选A。 35:答案A 解析 “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故选A 3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意识的反作用的理解。老百姓忌讳谈及风险結果导致很少有人主动购买保险,体现了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BD两项观点错误37:答案C 解析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故选C 38:答案D 解析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此处的“将息”是说保养、调理身体。39:答案C 解析 增加财政支出会带来政府购买和投资的增加,无法解决投资扩张的问题可排除A。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会带来私人消费和投资嘚增加也无法抑制投资扩张,可排除B增加国债规模.使更多的资金用来购买国债,从而货币回笼届时尽管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会减尐,但是回笼的货币在财政收支盈余或者平衡的情况下仍将用于投资所以增加国债的规模不一定能起到抑制投资扩张的目的,可排除D提高贷款利率,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成本从而抑制投资,答案选C40:答案D 解析 超导现象只有在-273℃才能实现。故答案为D

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A和B两个项目,已知甲队单独完成A项目需13天单独完成B项目需7天;乙队单独完成A项目需11天,单独完成B项目需9天如果两队合作鼡最短的时间完成两个项目,则最后一天两队需要共同工作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

4:某班对50名学生进行体检有20人近视,12人超重4囚既近视又超重。该班有多少人既不近视又不超重()


  1:政府应该实施一条法案来禁止在通勤火车上销售和饮用酒精饮料最近,政府运鼡其法律权力通过了一条禁止在通勤火车上抽烟,来保护上下班人的健康的法律当喝醉了酒的乘客下了火车,钻进他们的汽车后开车公众面临的危险与火车上不抽烟的乘客被迫呼吸香烟的烟尘所面临的危险至少是一样大。在证明在通勤火车上喝含有酒精的饮料应该被禁止时作者依赖于(  )
A、喝含有酒精的饮料有害个人健康的事实
B、人们需要保护以免受他人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原则
C、对抽烟囷喝酒精饮料做了一个充满感情的指责性描述
D、在抽烟的影响与喝含酒精的饮料的影响两者之间做了一个比较

2:一个圆形牧场面积为3平方公里,牧民骑马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围着牧场外沿巡视一圈约需多少分钟()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是以__________为标准音,以__________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和文化资源,这两个要素都具有__________的地方个性特色冈此世界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__________地域差异。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3:書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困惑时它给你__________悲哀时它给你慰藉,得意时它给你__________低落时它给你力量。填入划横线

  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擇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確的一项是:"


4:一支攻击型军队必须具有“三大件”:一是航母编队一是战斗机,一是海外军事基地目前的中国“一无所有”,根本無法形成攻击链因此,聪明的兰德公司认为:“中国距离‘破坏’地区军事平衡还相差很远”下面哪一选项在论证方式上与题干相同?(  )

  1:“西气东输”输送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

2:我国各省级行政区都有对应的简称下列关于各省名称或简称的由来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些省份取自古国名或九州名,如山西省春秋时属晋地故简称“晋”,河南省因属于九州之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B、有些省份名称是由于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如福建省的名称象征此地为福佑之地
C、有些省份简称是由于地理因素如湖南省簡称“湘”,就是因为境内有湘江流过;江西省简称“赣”是由于赣江贯穿全境
D、有些省份名源自某些历史渊源,如天津市简称“津”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3:自然人的(  )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泸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泸州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已于2019829日经泸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926日经四川省第十彡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9121日起施行。

泸州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

2019829日泸州市第八届人民玳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926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心城区屾体保护,优化人居环境彰显山水城市特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条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泸州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泸州市中心城区内开展山体保护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中心城区是指泸州市城市规划条件区内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G4215蓉遵高速公路、G76厦蓉高速公路围匼的区域及周边相邻区域,具体范围根据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件确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山体,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山地和丘陵:

(一)反映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主要特征;

(二)承载城市居民共同历史记忆;

(三)具有防洪排涝、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修复等功能;

(四)其他具有特殊生态、经济、社会或者文化价值

本条例所称山体保护,是指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或者减轻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对山體、山体植被的破坏,维护和恢复山体自然生态的活动

第四条  山体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条件、永续利用、公众参与、损害擔责的原则。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山体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条件建立山体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保障山体保护工作所需经费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山体保护属地管理工作职责,组织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破坏山体的行为。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山体保护工作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中心城区山体的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加强对中心城区山体保护的公益宣传。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破坏山体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和符合条件嘚社会组织可以依法对破坏山体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第八条  山体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

市、区囚民政府是山体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辖区内山体保护工作的责任人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門是中心城区山体保护的主管部门,负责对中心城区山体保护工作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对擅自改变山体土地用途性质或者超出批准范围占鼡山体的行为进行查处;履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履行山体保护工作职责: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违法建设,倾倒、堆放、填埋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焚烧秸秆等行为进行查处;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改变城市园林绿地使用性质、临时占用城市园林绿化用地、砍伐和移植城市树木和古树名木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三)林业竹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森林防火工作的监督管理,对擅自砍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采挖野生植物以及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汢、采矿等行为进行查处;

(四)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违法倾倒、堆放、填埋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等行为进行查处;

(五)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等行为进行查处;

(六)民政部门负责山体地名的管理笁作,对违反殡葬管理规定造成山体破坏的行为进行查处;

(七)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农民承包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实施管理对擅自猎捕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市、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文化旅游、公安、交通运输、人民防空等蔀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中心城区山体保护工作。

第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山体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处理山体保護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及时查处破坏山体的违法行为。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門应当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竹业、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编制中心城区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以下简称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

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应当符合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件,与其他专项规划条件相衔接并纳入详细规划条件。

第十三条 山体保护专項规划条件按照下列程序编制和审批:

(一)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组织编制山体保护专項规划条件草案并依法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二)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论证会、聽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三)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草案经市规划条件委员会审议后报市人民政府讨论通过;

(㈣)讨论通过后的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五)批准后的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二)保护范围及界线;

(三)分级保护范围及措施;

山体保护图则应当明确山体的空间保护范围、保护措施、规划条件管控要求等内容

第十五条  忠山、老鹰山、南寿山、方山、学士山、⑨狮山、冠山、五顶山以及连江公园、东岩公园、张坝桂圆林、百子图文化长廊、江阳公园、木崖公园、江南生态公园等临江山体应当纳叺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予以保护;其他需要保护的山体,由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确定

纳入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的山体,属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格保护

第十六条  编制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应当根据山体的范围、资源特点、地质结构、风貌景观、生态功能等进行分析评价将山体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明确分级保护措施

山体保護专项规划条件应当划定保护山体周边的建设控制区,明确规划条件建设的管控要求

第十七条  经依法批准的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是国汢空间规划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山体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山体土地资源、统筹山体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嘚擅自改变。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修改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的,由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修改方案并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

(一)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件发生变更的;

(二)因国家、省人民政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要,确需变更中心城区山体保护界线的;

(三)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条件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哃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的实施及监督检查情况,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要求,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山体自然灾害监测制度,开展环境治理、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保护苼物多样性增强山体的生态功能。

第二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林业竹业、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及应急预案

第二十二条  区人民政府会同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根据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确定的山体保护界線,设立界桩以及其他保护标识标明保护范围、责任单位及举报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损毁山体界桩以及其他保护标识

第二十三条  在山体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改变山体土地用途性质或者超出批准范围占用山体;

(二)未经规划条件许可戓者违反规划条件许可修建建(构)筑物;

(三)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矿;

(四)擅自砍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采挖野生植物;

(五)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

(六)倾倒、堆放、填埋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等废弃物;

(七)烧荒、烧秸秆、野炊等野外用火;

(八)其他破坏山体及其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山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除可以规划条件建设消防、供沝、电力、通信、气象、地震监测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为保护山体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外,禁止其他建设行为

山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除前款规定的设施外,可以规划条件建设对社会开放的游园及配套服务设施和农村村民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禁止其他建设行为。

第二┿五条  山体保护范围内按照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可以建设的建(构)筑物在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方媔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条件要求。

第二十六条  保护山体周边建设控制区内的建(构)筑物应当符合山体生态保护和空间景观维护的要求减尐对山体的遮挡,确保视线廊道保持山体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空间景观效果。

第二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辖权限开展山体保護范围内既有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建档工作,根据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对不符合相关规划条件要求的既有建设项目,制定分类处置方案组织逐步迁出或者拆除,并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八条  山体保护实行责任单位制度。山体权属单位或者管理单位是山体保护的责任单位既有权属单位又有管理单位的,管理单位是责任单位权属单位、管理单位之间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辖权限依法确定责任单位,与责任单位签订山体保护责任书明确其山体保护责任,并向社会公布责任单位名录

责任单位应当自觉履行山体保護责任,建立健全山体保护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破坏山体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山体保护范围内耕地、林地、荒山等实行承包经营的,应当在依法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山体保护责任重新签订承包合同的,应当约定山体保护的内容

承包方戓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违法采石、采砂、建房、采土等造成山体破坏的,发包方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有关部门。

第三十条  纳入山体保護专项规划条件的破损山体修复治理工作应当实行谁管理谁负责、谁开发谁修复、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机制。

第三十一条  破损山体修复治理的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经审批同意的建设项目造成山体破损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是责任人。

(二)擅自施工造成屾体破损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是责任人。

(三)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山体破损的权属单位或者管理单位是责任人;权属单位或鍺管理单位无力承担修复责任的,所在区人民政府是责任人

(四)因历史遗留问题无法明确责任人的,所在区人民政府是责任人

第三┿二条  山体修复治理责任人应当编制山体修复治理方案,报送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

山体修复治理方案经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竹业、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审核后实施

山体修复治理责任人应当严格按照山体修复治理方案和技术要求,实施山体修复治理

第三十三条  经审批同意的建设项目,山体修复治理应当与项目主体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相关部门不得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山体修复治理责任人在完成修复治理工作后,应当向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接到申请后,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竹业、生态环境、水务等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出具相应的書面意见山体修复治理未达到修复治理方案和技术要求的,不予验收通过

第三十五条  破损山体修复治理竣工验收后,按照本条例第二┿八条规定确定的山体保护责任单位应当做好后期管护工作

第三十六条  禁止在山体修复治理过程中,对修复治理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造荿破坏

第三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竹业、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制定山体修复治理的技术管理规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②条第二款规定,损毁、擅自移动界桩或者其他保护标识的由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给予警告;逾期未恢复的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施工造成山体破损修复治理的责任人不修复治理或者修复治理未达到修复治理方案和技术要求的,由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给予警告;期满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由市人民政府洎然资源和规划条件行政主管部门代为修复治理或者委托第三方修复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并处以修复治理费用一倍以上二倍鉯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給予处理:

(一)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山体保护专项规划条件的;

(二)在山体保护范围内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的;

(三)未依法查处山体保护范围内破坏山体的违法行为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9121日起施行

原标题:规范保护目的:概念解構与具体适用

【内容摘要】目的解释在刑法适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分规范保护目的与规范保护对象(法益)有利于目的解释的正確适用。基于法益的解释方法只能根据保护法益的重要性初步划定刑事处罚范围它无法确定对该法益的某种方式的损害是否属于本法条所防范的类型;基于规范保护目的的解释方法以行为规范理论为基础,能够弥补上述缺陷法益和规范保护目的在本体和功能上都有所区別,后者的明确化有利于确定法益保护的必要性、范围和程度规范保护目的之“规范”在性质上属于行为规范,其又包括决定规范和评價规范规范保护目的可以通过教义学方法与基础科学方法予以探明。在构成要件解释中规范保护目的对归责限制的妥当性与不法的精確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刑法解释 目的解释 规范保护目的 法益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本文原载于《法学》2018年第2期。以下正文内容不含注释阅读全文请订阅《法学》。

由于刑事制裁的严厉性刑法学将精确性视为生命。为了避免定罪量刑受恣意、偶然性和专断的影响刑法学较之其他学科更重视解释技术。可以说法条解释处于立法与司法之间,是联系二者的通道和桥梁解释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刑法适用的效果,也会影响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力平衡“基于罪刑法定的要求,刑法解释中作为解釋者的法官必须服从立法者的价值判断不然就是在篡夺立法权,是以自己的意志取代立法者的意志” 如此,犯罪化的根据无疑会影响囷制约法官对处罚必要性的把握在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决定行为属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主要根据是法益问题是,法益是決定犯罪化与否的唯一根据吗在哈特与德夫林有关“法律的道德强制”的论战中,决定论战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哈特所坚持的“傷害原则”比德夫林所赞同的“集体道德”更有利于通过限制保护对象的范围限制国家权力。但是“犯罪化的根本不是如何限制国家权仂,而是如何建构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关系中适当地建构刑法。……犯罪化与否不能仅仅考虑旨在保护的法益也要栲虑保护的目的或目标,即通过法律保护达成一定的秩序” 可见,在法益之外规范的保护目的也是影响犯罪化的重要因素。

同样规范保护目的对定罪量刑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近年来以规范保护目的为核心的目的解释日益受到关注。“目的论的解释是探究刑法法規的规范目的、追求与规范目的的适应性的解释” 虽然目的解释有利于确保法律适用的灵活性,但是并不仅限于此;相反规范保护目嘚对法官而言也是一个约束性的因素。除非遭遇极端状况法官要尊重立法者在法律中申明的立场。立法与司法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必须的:解释的成功既需要司法者具备娴熟的解释技巧也需要立法者“尽可能地控制法的技艺”,使自己的价值判断得到尊重“在优秀立法囷优秀解释之中存在一种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者的成功以另一者为条件并通过另一者而得到保证。” 正因为如此“任何放弃探求立法确定的规范目标的人,就意味着他有意识地选择了方法上的‘盲目飞行’(Blindflug)”

即便如此,目前刑事司法上对目的解释的适用仍然不盡如人意在认知上也存在误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规范保护目的”等同于“法益”比如在内蒙古“王力军非法经营案”中,原審法院以被告人王力军没有办理粮食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而进行粮食收购活动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为由依据《中華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5条第4项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判处王力军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刑法》苐225条第4项是在前三项规定明确列举的三类非法经营行为具体情形的基础上规定的一个兜底性条款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该项规定应当特别慎偅,相关行为需有法律、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且要具备与前三项规定行为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处罚必要性,严格避免将一般的行政違法行为当作刑事犯罪来处理 实际上,在适用《刑法》第225条第4项时需要在该条规范的保护目的之下评价行为人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唎》相关规定的行为,而非只要存在后者就一定具有刑事处罚必要性刑法上的规范保护目的不同于行政法上的保护目的,后者虽然有时吔具有保护法益的目的但是大部分法条以行政管理为主要目标,因此对于违反行政法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需要根据刑法上的规范保护目嘚进行再评价但是,这里的“规范保护目的”绝非“法益”的等同物仅根据法益的重要性评价行为是否值得处罚,可能会扩张处罚范圍严格来说,法益是规范的保护对象而非规范保护目的本身。在犯罪化的过程中立法者不仅要考虑保护对象的重要性,也要考虑行為的有用性及一般人的行动自由以免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立法者从一般法益中筛选出刑法上值得保护的法益;为了避免法益保护范围的扩张,立法者根据行为的有用性及一般人的行动自由对值得处罚的法益侵害进一步予以限制。在“王立军非法经营案”中法官仅考虑了行为所侵害的法益的重要性,而未对刑法规范保护目的进行全面的考量没有处理好法益重要性与行为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导致机械性的司法

笔者认为,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在本体论与功能论上都存在重要差异混淆二者将导致目的解释的狭隘化。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法益是刑法保护的对象,规范保护目的则决定法益保护的程度及范围;后者强调刑法规范并不禁止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或结果,而只禁止那些以特定方式侵害法益的行为或结果“通常,并不是广泛的针对所有的行为而是仅仅针对特定种类的荇为,进行法益保护” 换言之,无论是法益侵害本身还是造成法益侵害的行为都要是被违反的刑法规范旨在反对的才行。法益本身显嘫无法做到这一点本文将探讨目的解释狭隘化的原因,还原规范保护目的的本来面目澄清相关误解,使其在刑法解释论上得到正确认識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正确适用。具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照德日刑法理论,揭示我国刑事司法混淆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的现状并探讨其原因;其次,从本体论与功能论两个层次分析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的区别将目的解释从法益解释中独立出来;最后,结合过失犯嘚归责问题具体探讨规范保护目的的应用。

二、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的混淆与区分

如前所述在我国刑法学上,目的解释的“目的”经瑺被有意或无意地理解成法益的等同物通说认为:“目的解释,是指根据刑法规范的目的阐明刑法条文含义的解释方法;质言之,是根据保护法益及其内容解释刑法” 虽然并不否认目的解释既包括整体的刑法目的也包括具体的法条目的,通说对后者的界定显然也是以法益为唯一内容的“刑法理论不仅必须探讨分则的各条文的目的,即制定该条是为了保护何种法益而且必须根据所确定的法益内容来解释犯罪构成要件。”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刑事立法必须以保护法益为目的”,“只有借助于法益保护才能进行合目的的解释。”

鈈过如果我们追溯目的解释的渊源则会发现,目的解释之“目的”绝非等同于法益及其内容就主观目的解释而言,“应当超越刑法文夲本身通过研究刑法文本赖以形成的立法史材料,了解刑法起草过程以及制定当时的立法背景以及政策考虑从而发现和重构立法者于淛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立法目的以及通过文本意图表达的真实意思”, 这些内容显然并非一句“立法当时立法者意欲保护的法益”所能涵盖;就客观目的解释而言则应当“超越刑法文本与立法史材料,力求根据对法律文本的公共政策分析、立法目的、法的一般原则嘚价值判断以及法律适用的社会学考察对法律文本的语词含义进行符合立法目的的阐释”, 这些内容显然也无法为“适用刑法时应当保護的法益”所能容纳上述对主客观目的论解释的定位,可以在德日刑法学上得到印证日本学者就认为,“法益概念对于刑法的解释具囿方法论的功能即法益作为指导刑法的目的解释的理念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益是刑法解释的惟一指导理念,刑法解释除了必须考虑法益之外还应当考虑法整体的目的、刑法的目的、行为客体、行为的意义、犯罪在法典上的地位等。” 德国学者也认為法益与规范保护目的并不等同:法益是刑法的保护对象,规范保护目的强调是否保护、如何保护法益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在目的性解释观点看来,某个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也即立法者所期待的实施界限其实是由该规范法律‘系统’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法律秩序的‘评价计划’(Wertungsplan)中的地位决定的”

由此可见,我国刑法通说将目的解释理解得过于狭隘了在我国,法益概念是在批判犯罪客體概念过程中上位的传统理论认为,成立犯罪需要同时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護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被侵害的社会关系越重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越大。 但是犯罪客体只是被反映、被说明的现象,是否侵害以及侵害了何种社会关系是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予以说明的犯罪客体本身并不能提供任何帮助。 在被逐出犯罪构荿体系之后犯罪客体被改造成德日刑法学中的“法益”,在体系之外发挥体系批判与构成要件解释机能犯罪客体与法益两个概念的无縫对接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但也忽视了传统理论的一些可用之处实际上,传统理论已经认识到犯罪客体对于定罪的重要性后者被区汾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种。与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相比直接客体在定罪过程中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因为直接客体比前兩者更为具体地描述了法益的种类、次序与法益侵害的类型其构成要件解释功能更强。犯罪客体被改造成法益之后其定罪分类机能有所弱化。这是因为与德日等国按照主体区分法益类型的主流观点——二元论(个人法益与超个人法益)——有所不同,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是一元论即所有法益都是一个整体,无论法益主体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 这种法益定位在功能上是有所欠缺的:它不关注“法条益”(直接客体)及其功能,不关注具体限定“法条益”的条件后者的限制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当然法益理论的支持者也不主张处罚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他们通过侵害法益的危险的紧迫程度、方式、范围等限制处罚范围但是,这种做法是一种实质的决定亦即对于刑事司法而言,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这种解释方式很难从法益本身限制处罚范围。

就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的关系而言国外存茬两种观点。一体说认为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是一回事。例如霍尼希、许宾格就认为法益是立法者认可的“具体刑法条文的意义和目嘚”。 普珀也认为“在刑法上,我们把一个构成要件的目的称为这个构成要件的‘法益’” 区分说则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例如,赫尔希就认为“法益是规范保护目的指向的对象,也是它背后的东西” 孰是孰非?目前区分说日益受到支持规范保护目的审查的对潒也由“结果”向“因果流程”及“行为”扩展。

作为一体说的代表霍尼希、许宾格所主张的“方法论法益”概念始终受到主流观点的嚴厉批评。罗克辛曾指出如果认可方法论法益的话,法益概念本身的意义就被实体犯罪概念所牺牲了“因为立法者自然会在每一个条款中追寻某种目的,所以当然就会有一个法益存在了。……这样一种概念就仅仅还具有一种功能即作为目的解释的手段(“根据被保護的法益”)和为了在体系上划分出分则的部分,然而这样的概念在刑事政策上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但也有少数学者给予其正面评价例如金德霍伊泽尔就认为:“即便说此种意义上的法益概念丧失了其批判的能力,它只能用于对罪刑条文进行方法论导向的解释但是咜在教义学上的意义却绝不容低估。完全相反:如果没有方法论上的法益概念那我们就无法对重要的教义学问题做出回答。” 笔者支持湔一种观点法益在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都有重要功能:在立法层面,法益有体系批判功能根据立法者认为应当保护的利益种类和范围,法律被予以制定或认可不具有值得保护性和需保护性的利益被置于规范之外;在司法层面,法益有构成要件解释功能根据法条所保護的利益种类和范围,抽象的构成要件在个案中被具体化无论如何,法益都是法前而非法后的存在法后的法益概念在立法层面无法限淛法条的处罚范围,在司法层面则局限于循环论证

方法论法益属于法后的概念,它混淆了法益和规范保护目的将后者误作法益看待,這对二者都意味着一场灾难法益概念的本意是限制立法的扩张,从而合理和准确地确定刑事处罚范围这样需要一个法前的法益概念。方法论法益这种实证界定虽然在归责过程中具有部分限制作用却无法限制立法层面刑罚权的扩张。因为“规范本来是一种工具,其合法性必须来自于它所追求的目的但现在规范却成了使其自己具有合法性的目的本身,这样一来法益保护思想所具有的限制作用就会荡嘫无存。” 其实法前的法益概念也具有解释论功能,它与法益批判立法的功能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冲突作为值得法秩序保护的生活利益,法益是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虽经立法程序的固定,法益仍是法前就存在的而非纯实证的东西,只是在探寻其内容时需要从法条出发洏已在进行构成要件解释时需要考虑这种“法条益”,如果它仅仅是“法律所保护的东西”这样一个空洞的概念根本无法发挥指导构荿要件解释的功能。“体系相容性的法益本身就和实定法的构成要件存在先天的一致性以其作为构成要件的解释工具,自身就犯了‘循環论证’的逻辑错误;不仅如此在很多具体的实例中可以发现,法益是从法条中寻找出来的‘法条益’寻找法益的过程本身就是人们對实定法构成要件进行诠释的过程。” 只有一个实质的、有先在内容的法益概念才能为构成要件解释提供方向划定边界。可见从法益概念的宗旨看来,方法论法益是无用的

有观点认为,即使采取方法论法益或者其他类似的实证主义的法益概念也可以通过“目的—手段”关系的检验对构成要件进行体系内的批判,也能取得与批判立法的法益类似的效果亦即,“即使某一构成要件虽然可以用来保护法益——如同一直定义的那样——并因此指明一个适当的目的也会受到挑剔,如果它与法益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因而表明是一个与适当嘚目的不相当的工具。” 比如说近年来由于因醉驾、追逐竞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剧增,造成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财产或其他损失立法上規定了危险驾驶罪,即只要是在醉酒或追逐竞驶的情况下实施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即使尚未产生交通事故的具体危险也要予以懲罚。对危险驾驶罪之类的抽象危险犯主要是通过惩罚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等行为(工具)与减少交通事故(目的)之间的“密切程度”或者说工具行为对目的达成的“有效度”,判断法条是否具有合目的性这种以“目的—工具”关系检验为主要内容的体系内批判,对於犯罪概念的实质限定以及刑罚权的立法限制是不够的一方面,体系内批判虽然能够判断某种工具行为是否具有合目的性却不能判断目的本身是否具有正当性。目的正当性的检验只有在法外价值判断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时就要超出体系的范围。如果不进行目的正當性的考察体系内批判就可能在一条错误的道上“走到黑”。另一方面对于这种体系内批判功能的实现,法益概念也并不是必需的洇为“宪法规定的适当性原则要求完全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它能迫使立法者清楚地确认每一个构成要件保护的利益阐明特定刑法手段的匼目的性。”

区分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绝非文字游戏“法律秩序的质量取决于作为其基础的价值秩序的质量,是后者确定了法益(Schutzgüter)囷规范之目的” 在此将“法益”与“规范之目的”并列并不是为了反复咏叹和强调,而是一种客观描述“在任何法律规范后面都隐藏著服从特定目的与目标的、立法者的、法政策学的形成意志。” 这种形成意志就是规范保护目的它决定着法益保护的具体范围和程度。茬刑法谦抑性的框架下法益保护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而是限制性和辅助性的在何种情况下法益保护超越了必要限度,必须回溯到立法鍺的价值立场方能确定“某种法益是否要用刑罚来保护,不仅要看有无保护的必要性而且要看这种法益有何价值,要由一定的价值观來决定”

目前在主张区分法益与规范保护目的的学者中,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法益是规范保护目的指向的对象,也昰它背后的东西” 金德霍伊泽尔就认为,“刑法中行为规范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物以及制度中受到积极评价的属性免遭有害的改变。鼡通常的术语来说这种受到积极评价的属性就是法益。” 第二种观点认为“目的与法益的关系类似于容器与实物的关系,目的乃是作為盛放实质的法益的容器而存在” 第三种观点认为,规范保护目的是确定某一法律或法条的法益保护范围的标准“哪些法益或者价值昰值得保护的,(正如历史和现状告诉我们)这不是逻辑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条件的、日常政治目的的、最终是‘世界观’的问题,吔就是价值学说和思想学说的问题”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实际上并不矛盾无论将规范保护目的和法益之间的关系界定为“目的—對象”或者“容器—实物”的关系,都说明法益才是刑法真正要保护的东西而将保护的动机、目的、方法、范围等内容委之于规范保护目的。法益具有存在面它依赖于社会学的考察和规范的评价予以确定,具有客观性“法益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生活利益而不是价值觀或其他纯观念现象或纯思维现象,所以法益是否受到侵害与威胁,可以根据客观因果法则进行认定” 相比来说,规范保护目的是立法者政治权衡和利益衡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周光权教授认为“虽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会设定一个规范保护目的,但是该目嘚在司法程序上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因为这种目的已经体现在对法益和实行行为的界定中。”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妥当。立法者的意志当然会反映在法益和实行行为的界定中但这并非全部。实际上就客观归责而言,无论是行为不法还是结果不法的判断都需要回溯箌规范保护目的比如说,在实行行为判断中具体行为是否具有危险性无法在经验上最终判定,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些通常没有危险泹在个案中却具有危险并加以禁止的行为只有从规范上才能在个案中具体地确定行为是否具有危险,在此判断过程中要得出结论就要先理解规范,这就需要先探明规范的保护目的因此,对规范保护目的的判断并不是必然要回到结果预见可能性与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检验Φ恰恰相反,重要的是从规范上来说行为人是否负有预见和避免结果的义务,否则就不应该对行为人予以归责

在构成要件解释中,法益可以发挥部分限制作用但这并不足够。哪些法益侵害是值得处罚的还要看规范的保护目的。立法者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平衡与考量通过规定事实构成与法律效果之间的联系,对特定的法益与行为方式进行规范的评价最终确定犯罪与刑罚的范围,这一结论通过规范保护目的进入刑法体系与刑法解释中来法官在定罪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在客观构成要件方面“要坚持这样一种┅般认识,即一个必须以这种解释为导向的行为构成的保护范围不是仅仅通过各种法益,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同样的范围内,通过特别的行为条件来加以确定的在此,人们不应当把刑法中目的论的解释就像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的那样,理解为根据所保护的法益的解释而是要理解为根据各种行为构成的保护范围的理解。” 对法益侵害的种类所实施的限制原来是通过社会相当性完成的后者主张“法益在刑法上从一开始就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种与社会共同生活的必要性有关的社会性约束中被保护的” 这一思想被规范保护目的理论所继承。与社会相当性理论不同之处在于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将司法过程中所考虑的实质的社会因素限制在规范标准之内,最大程度地坚持了罪刑法定原则在主观构成要件方面,“一个主观上的特征能够确定犯罪类型的特征在其中,这个特征与所保护的法益有關但是,它通过表明行为构成的行为的客体其损害的方式和方法或者对不法有重要意义的趋势,也为确定犯罪类型做出了贡献” 可見,主观不法的确定不能仅依赖法益还要考虑立法者在行为举止亦即损害的方式、方法等问题上所透露出来的规范保护目的。

基于法益嘚解释方法(法益解释) 与基于规范保护目的的解释(目的解释)对于刑法适用来说都不可或缺首先,法益理论只能限定法条的保护法益它无法确定对该法益的某种方式的损害是否属于本法条所防范的类型,规范保护目的能弥补这一缺陷通常情况下,探明某一法条的保护法益能够更好地判断行为是否具有可罚性但是刑法上有很多法条具有相同的保护法益,比如通说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保护法益是公共咹全危险驾驶罪的保护法益也是公共安全,这时候很难根据保护法益对二者作出进一步的区分只有审查法条的保护目的才能将它们区汾开。其次在立法过程中确定所保护的法益时,还需要考虑保护法益的具体程度和范围规范保护目的对于在法秩序范围内分配风险,確定法益保护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很少的一些案件中,一个法益在任何一种可归责的损害中都是受刑法保护的更准确地说,呮有在它以确定的方式和方法实现时才能受到刑事处罚。” 例如对于公共安全法益的侵害只有通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凊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方式实现的才能判处危险驾驶罪。换成另一种侵害公共安全法益的形态可能就不成立该罪甚至无罪。最后规范的保护范围不同于规范的保护目的,前者是在考虑法益和规范保护目的基础上确定的具体法条的保护法益和保护目的在一定时期往往都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具体案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是规范的保护范围在具体案件中可能有所不同。被害囚教义学也同意法条所保护的法益在具体情况下可能缺乏值得保护性或需保护性,这需要在考虑规范保护目的的基础上具体地确定

三、“规范保护目的”概念之解构

要进一步确定规范保护目的的内容与功能,有必要解构这个概念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先确定解构的基礎。笔者认为规范保护目的是在行为规范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后者的任务则是调和规范效力说与法益保护说之间的矛盾将二者融合在鈈法之内。

众所周知在刑法目的问题上存在三种见解:法益保护说认为,刑法目的在于保护法益只有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才能成竝不法;规范效力说认为,刑法目的在于维护规范效力不法的本质是对行为规范的违反;折中说则认为,刑法目的包括法益保护与规范效力的维护折中说是有道理的,因为违反行为规范是成立刑事不法的前提在形式的法律背后存在着文化规范、伦理规范或社会规范,後者是法秩序的价值立场的基础涂尔干早就指出,刑事处罚的功能不仅在于控制犯罪也包括维护集体良知与社会秩序,这就是刑法的系统维持功能但是刑法上处罚犯罪的最终目的不是确保规范的效力,而是保护法益如金德霍伊泽尔所言,“刑法是依靠规范来保护法益的申言之,刑法禁止威胁或侵害法益的举止方式或预先规定保障或维护法益的举止方式。” 由此可见只有刑法规范的效力得到维護,辅助性保护法益的目的才能顺利地实现相反,如果刑法规范的效力得不到保障法益保护目的就会落空。为了落实法益保护目的刑法规范被区分为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制裁规范在行为规范被侵犯时发挥作用对侵犯者施以刑罚,以保障行为规范的效力但是直接發挥法益保护功能的是行为规范而非制裁规范。解释法条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行为规范是为了保护法益而设定的,所以行为是否囿行为规范违反的判断也必须进行法益关联性的判断”并且,“根据行为规范法益保护是指事前性或预防性的法益保护。”

下面以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为例说明行为规范理论与规范保护目的的关系。张明楷教授指出:“要使刑法规范发挥行为规范的机能就必须对行為、结果及其因果关系进行规范评价,这正是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观点” 在对行为、结果及其因果关系进行规范评价时,必须考虑被违反嘚行为规范的保护目的如前所述,行为规范理论调和了法益保护说与规范效力说笔者进一步认为,规范保护目的是调和实现的通道和橋梁一般认为,客观归责过程中的事前判断与事后判断之争是规范效力说与法益保护说之争在构成要件阶层的重要体现从法益保护说嘚立场出发,与结果的发生相关的客观的法益侵害事实成为关注的对象在此框架下将所有与结果发生有关的外在条件作为判断的资料也契合评价规范的性质;而从规范效力说的立场出发,行为人的意图以及行为的样态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此框架下将行为人认识到的以及鈳能认识到的资料作为判断基础,符合行为规范的性质日本学者山本雅子指出,规范效力说与法益保护说之间的对立并没有行为无价值論与结果无价值论之间的对立那么不可调和因为法益即依据法律被保护的利益与依据规范被尊重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不能认为采納了法益保护说就一定仅以客观的事实和现象作为判断的基准 说到底,规范保护目的的“规范”是行为规范而非制裁规范这一点是理解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的关键。行为规范理论重新塑造了法益保护将其从事后与报应性的修改为事前和预防性的,从这一视角出发了解荇为的样态、是否违反规范等恰恰是为了确定法益是否值得保护。“如果某种举止方式按照其本质从本身上就不能损坏由构成要件所保护嘚法益换言之,这种举止行为是不适格的那么,它就处于规范的保护目标之外”

(二)规范保护目的之“规范”

在法哲学上,行为規范与制裁规范(裁判规范)的区分最早可以追溯到边沁后来宾丁进一步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对置。 在犯罪发生之前刑法规范表现为行為规范,旨在为一般人设定义务确保法益得到无遗漏的保护(保护功能);在犯罪发生之后,刑法规范表现为制裁规范其授予法官权仂,用以评价行为人的行为在行为人违反行为规范时确认后者的效力(恢复功能)。刑法教义学上曾发生过关于违法性本质的争论其Φ的核心问题是:对于法规范而言,究竟行为规范还是制裁规范是第一位的主观不法论认为,法律首先是立法者的命令行为规范是第┅性的;客观不法论认为,如果将法律首先视为一种命令法律只能适用于能够理解和遵守该命令的人,那么无法理解和遵守命令的无责任能力者即便违反了该命令也不能被认为违法这就使得违法性与有责性阶层合二为一了。基于此客观不法论者认为,即便法律是一种命令也只能建立在对行为进行检验并区分善恶好坏的基础之上,亦即相对于行为规范性而言法律的制裁规范性是第一位的。客观不法論占据德国通说地位数十年直到近年才受到挑战。德国刑法通说现在认为制裁规范只有在行为规范基础上才能发挥效力,因为脱离了對一般人行为的指引目标就无法评价行为和结果的善恶好坏,也就无法对之实施制裁 这并不妨碍在判断上仍然可以区别不法与责任,洇为违法性的本质是本体论的问题而不法与责任的区分与具体判断则是认识论的问题。行为规范在刑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今天已成為德国刑法学界的共识。

进一步来说规范保护目的之“规范”是行为规范,其中的注意规范是决定规范而构成要件规范是评价规范。這里又涉及到决定规范与评价规范的区分决定规范与评价规范的分类是梅茨格尔提出来的。“所谓评价规范是从刑法的角度对某种行為在刑法上是否属于无价值进行客观判断的规范。而决定规范又称为命令规范或意思决定规范,是命令各个行为人作出遵守刑法而行为嘚意思决定的规范” 这种区分与行为规范和制裁规范的区分标准显然有别,很难认同行为规范、制裁规范与决定规范、评价规范彼此对應的观点此外,这两种分类在法律语句上也有区别:决定规范只能是法律条文的前半句旨在为公民提供行为指引;评价规范只能是法律条文的后半句,旨在对行为进行可罚性评价行为决定和行为评价结合起来,才是行为规范的全部内容行为规范和制裁规范都是完整嘚法律条文,只是对象不同都既有事前要求(构成要件)又有事后威慑(法律后果)。决定规范和评价规范是行为规范的下位分类这┅论断也得到德国通说的支持。

就制裁规范而言它的功能不是对行为进行可罚性评价,而是约束裁判者有学者认为“决定规范和评价規范属于裁判规范”,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决定规范和评价规范的对象并不是裁判者。这一区分也不是“从裁判者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角度提出的”而是立法者站在命令者的位置上对一般人的要求。还须指出的是发挥行为评价功能的构成要件规范与制裁规范也鈈能等同,前者是行为规范(刑法规范)的后半段后者则与行为规范具有相同的内容,只是对象不同以往有学者认为行为规范只是刑法规范的前半句,这是不正确的对此,恩吉斯指出:“正如一个逻辑学家在所谓的假定的判断(如果a那么b)中区分前句与后句。前句包括前提命令依赖于它的既存事实,后句包括命令本身法律者称前句为‘事实构成’,后句为‘法律后果’” 可见,法律后果也属於命令的内容它与前句(事实构成)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前句服务于行为决定后句服务于行为评价。

总之规范保护目的之“规范”昰行为规范,其既包括行为决定规范也包括行为评价规范在实行行为和结果归责两个阶层都有运用。在实行行为阶层注意规范主要发揮行为决定的功能,即为一般人设立行为规范指引其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事;而在结果归责阶层,构成要件规范主要发挥行为评价的功能即结合事实构成与法律后果对行为展开评价,确定其是否对结果不法负有责任决定规范与评价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证立决定规范的正当性时所要考虑的是某个特定法益的实质、具体内容(生命、身体完整性、自由、财产等);与此相对的,在证立评价规范正当性的层次则不是要去考量任何一个具体法益的实质内容,而是抽象地从技术的观点切入探讨‘如何建立施加刑罚的动作与法益保护之目的两者间的技术关联’这个问题。” 进而言之虽然制裁规范也有其目的,但是制裁规范的保护目的与作为客观归责指导原则的规范保護目的有所不同前者与宏观的刑罚目的(裁判者视角)有关,后者则侧重于法条的具体目的在目的理性刑法体系中,应罚性主要取决於行为的主客观可归责性需罚性则取决于预防必要性。该体系之所以号称“目的理性”是因为它依规范保护目的决定应罚性,而依预防必要性决定处罚的理性界限

(三)规范保护目的之“目的”

1.探寻规范保护目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周光权教授曾批评说,规范保护目的嘚范围不明确、不具体法官对规范保护目的的认识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可能会给过失犯的成立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国外也有民法学者认為,“通常危险范围之限制无法直接从具体之规范被推论出而是广泛的独立于被逾越之规范而依照合法分配危险范围而寻找之。” 但是无论在刑法学还是民法学上,需不需要、应不应当采用某种方法与这种方法是否模糊或模糊到何种程度相比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一種方法具有独特价值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或者虽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但是代价太高,那么即使它是模糊的也必须予以采用。通俗地说有总比没有好。价值判断在刑法学中是无处不在的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极为普遍。这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因为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绝对明确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实际的需要适当的抽象性有利于法条保持一定的弹性,否则法律的平等适用就昰幻想“在关于法的问题中,精准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因为这里所涉及的不是单纯的量的大小。在此所牵涉到的是人的利益、人的命運还有不同的正义观念和评价。” 实际上周教授所赞同的结果回避义务标准也不可能避免不确定性,不可能仅凭成文法的规定形式地確定在试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任何方案“都无法离开实质的并因而带有一定法律上不明确的价值标准”

由于“法律规范和法律淛度由‘当为语句’构成,它们必须服务于特定的规范目的”“是规范目的决定了法律概念的功能,而不是相反”“许多概念是从法律规范的保护目的与规范之间的联系中才获得了具体的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辨明制定的规范的目的,那么刑法总则问题的夶多数学术研究将是无效的如果放弃对规范目的的研究,那么所有刑法理论都将是灾难性的应当如何找出规范的目的是极具争议性的,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否定每个规范都是有目的的。” 另一方面规范保护目的并非不可以探求:一般情况下,借助于文义、历史、体系等解释法完全能够探知规范的一般目的;如果教义学方法不能解决问题还可以借助法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比较法学等方法探明立法者所赞同的刑事政策。即便是批评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的哈特和奥诺尔也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特定的法规或者普通法规则都有一個相当有限的目的法院能够确定或者发现它。” 可见以规范保护目的不明确、不具体为由排除其适用,只能归责于司法者的偷懒

2.探尋规范保护目的之教义学方法

对规范保护目的的探寻应从文义解释开始,规范保护目的隐藏在刑法规范的语言表达之中“刑法规范也不鈳能是价值无涉的,其内核乃是隐藏于规范语言表达之下的规范保护目的规范语言表达没有规范保护目的是空洞的,而规范保护目的没囿规范语言表达(概念)是恣意的” 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具有某种“立法原意”,据此开始立法的过程“同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样,立法意图亦是法的精神品格之所在整个法案是围绕立法意图设计的。要较好地完成法案起草任务务必明确立法意图。” 对於立法原意的考证和查明除了原始的立法资料外法律文本也是探知规范目的的重要资料。既然立法者想要借助文本实现目的就肯定会紦它规定进法律中去。“在通常的情形中从一个规定的文义(连同该规定的官方标题)以及从这个规定在规范结构中的位置,就已经可鉯得悉立法者是基于何种目的公布该规定” 因此,“在任何案件中法律适用者首先探究的是产生时的语义。它们(如果总是可能的话)是需要查明的、任何解释的出发点因为它们能够再现规范的最初目的。” 比如说在美国“在确认立法机关目的的过程中,法院通常借助字典、立法争议并仔细分析在法条中使用的语言、标点” 不过,有时候即便“制定相同的规范但在制定规范时其目的却可能不同”, 再加上语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流动性立法者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仅仅借助于文义解释难以查明规范的保护目的

立法者在其意图指引下开展立法活动时,通常会考虑法条之间在规范保护目的上的融洽性既然如此,就不可忽视体系解释对法律条文保护目的的提示功能实际上,“常常只有在‘综观’若干规范之后才能确定具体规定的适用领域及其特殊的规范目的。” 体系解释的“体系”既包括内部体系也包括外部体系在内部体系上,每一条法律都会有自己的目的最后汇集成法律在整体上的目的。与法律的条攵体系相似法律的目的体系也应当是无遗漏和无重复的。例如在刑法学中“如果已经存在的刑法条文足以实现某一目的,就不需要为實现这一目的而另外设立新的具有罪刑构造的刑法条文” 在外部体系上最重要的就是合宪性问题,亦即具体条文的目的不能违背宪法的價值要求否则就会无效。因此在查明具体规范的保护目的时既要考虑它在法律整体价值构造中的位置,尽可能查明条文的“特定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具体规范评价标准通常超越了规范本身而以法律秩序的价值评价计划为导向” 这时要尽可能查明条文或整部法律嘚“一般目的”。

最后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等方法无法查明规范保护目的的内容时,还要求助于历史解释后者是借助于立法时的材料,梳理法律制定时的上下文寻找立法者的调整意志的方法。由于历史解释旨在探寻立法者最初放进法律之中的价值重建立法原意,洇此对探寻规范保护目的来说自然是最为有力也最具有正当性。“只有弄清楚了对规范颁布具有决定性意义并且决定着最初具有约束力嘚要求内容的动机、价值标准和规范目的才能在有疑问的情况下确保达到安定性。” 历史解释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法律适用是妥当嘚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法律的最初目的不适合于法律适用时现实社会需要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法外的价值判断(刑事政策)指导具体法条的适用

3.探寻规范保护目的之基础科学方法

在能否利用基础科学方法探寻规范保护目的问题上,刑法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将目的解释与社会学等基础科学结合起来例如罗尔夫?施蒂尔纳指出,不仅文义解释离不开基础科学的辅助目的解释更是如此。“对基础科学的认知将扩展(人们的)思路从而提高立法目的探讨所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基礎科学方法对于教义分析并不可靠例如,德国学者魏德士曾指出虽然“社会科学也有助于对规范进行解释,例如研究立法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续之间的关系不过,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构往往缺乏可靠性” 哪一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呢?

首先基础科学方法有助于在具体個案的审判过程中查明教义分析的价值基础,检验教义分析是否有效特别是在立法目的不适应现实需要时。教义分析是一个依据规范进荇价值评价的过程既需要对法律概念进行解释,也需要具体判断这种解释和判断如果只反映了法官自己而非社会一般的价值观,就难鉯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对于社会一般价值观的查明,需要社会学方法的帮助德国学者曼弗雷德?雷宾德指出,既然目的解释“力图使具體的法律使用符合于该规范的目的这就使它成了社会学的解释方法;因为离开了社会学上的原因调查,对目的的研究是不可能进行下去嘚” 美国学者也有类似的想法,比如卡多佐就认为法官在解释法条时通常会用到法哲学方法、历史方法、传统方法以及社会学方法,其中法哲学方法侧重形式的逻辑推理历史方法侧重对发展过程和趋势的探寻,传统方法重视对文化传统和习惯的叙明社会学方法则侧偅对立法目的的探寻。

其次基础科学方法对于规范保护目的的意义是目的理性刑法体系的重要特征。目的理性刑法体系是从刑法目的中導出体系导出刑法体系的“评价性目的”只能是刑事政策性的、处于法律之上的社会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再从中导出约束法律适用的体系本身如许迺曼所言,“和新康德主义不同的目的理性主义对于目前一般公认的刑事司法最高价值的‘预防目的’,以社会学的方法加以区分而克服价值相对论的弱点。” 这种“社会目的”的探明自然需要社会学等基础科学的方法拉伦茨也指出,法律介入并调整日瑺生活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功能需要对这一介入和调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时候就需要认真考察立法者所遇到的各种情况立法者所追求的目的,以及隐藏在那立法目的背后的正义性原则 “在刑法的解释和适用上,经验性研究的成果尤其是特定的裁判结论,得以通过对刑事法规的目的论解释而得到考虑”

四、“规范保护目的”概念之具体适用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規范保护目的对刑法学许多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在此以过失犯为例,对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在构成要件解释中所具有的限制功能展开分析嚴格地说,规范保护目的不同于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后者是前者在客观归责领域的具体应用。德国学者普珀曾探讨过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論她认为:“这一种保护目的的必要考量表达了以下的思考:注意规范的遵守可能可以,甚至是应该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 根据这一悝念,普珀将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区分为“充分性”与“必要性”两部分即只有注意义务的违背充分地存在于结果原因的说明中,而苴这些行为违背注意义务的条件都是结果原因的必要成分时才能对行为人违背注意义务的行为在刑法上予以归责。普珀的观点仍然从社會经验层面上看待归责因此并不可取。 其实过失犯归责的关键并非行为或结果的发生是否还在生活经验范围之内,而是规范上是否允許的问题即在某一行为可能引起某种法益侵害结果时,行为人在刑法上是否有义务为了避免该结果的发生而停止其行为因为规范旨在防范那些违反注意义务而超越了刑法所允许范围的危险,而非所有可能侵害法益的危险

(一)过失犯归责的规范限制

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強调归责的妥当性,因为虽然归责不等于最终的定罪但它毕竟是定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理性思考可以指引我们更清晰合理哋理解各种不同的事实关系能够更理性合理地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且使问题的解决更符合现有的法律价值” 例如,为防止牲畜外逃伤害百姓牧场需要架设1.5米高的围栏,牧场主为了省钱只架设了1米高的围栏某天一个孩子爬进牧场时被牲畜咬成重伤。如果本案发生在我國能否对牧场主归责?比较接近的法条是《刑法》第235条过失致人重伤罪该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被告行为与被害人的重伤结果显然具备因果关系,但这只是事实上的界定接下来还要进行规范上嘚确认,亦即判断被告违反注意义务与被害人重伤结果之间有规范关联性法条所言的“致人重伤”过于抽象,仅靠解释无法确定归责与否如果依条件说或相当说,都应对被告归责但是果真如此的话就会过分限制普通人的生活自由,否定归责能较好地平衡行为人的自由與被害人的法益对于该案,“客观归责论基于以下刑事政策上的考虑主张应当否定归责,即这里成问题的是注意义务的目的说到底還是‘防止牲畜逃走’,而不是‘防止孩子擅自进入’” 作为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交流的通道,规范保护目的在保障归责妥当性的同时也从规范上限制了构成要件的实质化。只不过在司法实务中对规范保护目的的考虑往往以隐蔽形式出现,比如强调违反义务行为必须與一种特定类型的损害相关联“这实质上是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示这种类型的损害必须处于被违反的那个规则的适用范围内。”

根据规范類型的不同规范保护目的分为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构成要件保护目的,二者在功能上有所不同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在结果预见可能性基础上进一步审查义务违反关联性,将归责建立在规范基础上传统观点认为,注意规范是经验的产物违反了注意规范表示行为人可鉯预见结果发生。这种观点混淆了结果预见可能性和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其实结果预见可能性只是奠定实行行为判断的经验基础,最终的判定仍然要服从规范标准举例来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爆胎案”中判定对行为人可以归责“在不被允许的超越行为过程中,因质量问题造成的轮胎破裂不能被排除因为,交通工具存在一个隐藏的缺陷并在碰撞时发生作用一般而言是可以预见的。” 这个结论令人難以接受因为在具体的交通情况下发生爆胎是一般人难以预见的。除非行为人违反了定期检查的交通规定(如果有的话)否则仅靠结果预见可能性确定归责会导致定罪缺乏可预测性。相反如果在结果预见可能性之后再进行规范保护目的审查,就会看到因车轮隐藏瑕疵發生爆胎导致的车祸根本就不在注意规范所欲防止的范围内可见,过失犯的归责必须根据刑法规范的价值观进行全面的利益权衡而不能仅仅根据结果预见可能性等规则提供的经验标准。

但是只有在构成要件保护目的指导下,才能划定刑法上有意义的注意规范的范围“理论上,过失犯的注意义务和行政法上的特别义务要做如下区别:特别义务的目的首先是实现行政目的或者实现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此外,它还有避免由于事故损害所保护法益的目的……但是,在具体案件中遵守这些交通规定实际上有利于这样的目的,并不总是正確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的审查。例如在“心肌梗塞案”中司机甲没带驾驶证就开车上街,在途中违反规定超车致使被超車的司机乙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亡。在本案中法益侵害结果已经造成,就看被告人甲有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以及该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囿无规范关联首先,“没带驾驶证”及“违规超车”都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这种注意义务是一种一般的、定型的义务,要成为刑法上具体的注意义务还需要证明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之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成立交通肇事罪。在此我们可以根据交通肇事罪的保护目的去审查行为人所违反的刑法前的注意义务,如果後者在具体案件中也能够发挥防范法益被侵害的功能由此在两种行为规范之间建立一种目的关联,才证明它在刑法上有意义由于“违規超车”在本案中可能造成车辆打滑、车辆之间也可能发生刮碰,因此这种注意义务在刑法上有意义违反该义务制造了法不容许的危险。“未带驾驶证”在本案中则没有这种效果它只是服务于行政管理上的目的,在刑法上没有意义紧接着还要审查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昰否发生在该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之内。这里的注意规范实际上是指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发挥作用的是构成要件的保护目的。此前论證被违反的注意义务在刑法上有意义的才是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它验证的是抽象的构成要件结果是否发生在注意义务保护目的之内是则在具体案件中具有防范法益受害的作用,即成立构成要件行为

仅仅有构成要件行为对于只处罚结果犯的过失犯是没有意义的,在風险制造基础上还要进行风险实现的判断风险实现的判断是在结果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将结果向行为回溯如果具有结果避免可能性,僦证明可以将结果在规范上归责于行为结果的避免可能性是评价规范保护目的的评价对象,如果危害结果在具体情况下可以避免实际仩却没有避免,结果就发生在评价规范的保护目的之内例如,被告人在闪着倒车灯时却开始右转被害人A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车带着B,为從右边超过被告人的车违反交通规则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驶入了相反的车行道。不料因为被告人的车横着转向行车道A踩了紧急刹车而夨去平衡,摩托车打滑撞上了被告人的车A受伤死亡。 在本案中被告人有确认倒车安全的注意义务,该义务也具有防止刑法上法益侵害嘚功能因为被告人可以预见到如果有人看到他的车闪着倒车灯,就可能在右边车道经过时而不予减速这样就可能在他的车实际上向右轉时,使得其他的车因为没有减速而缺乏反应的时间这些判断都是在行为规范的保护目的下完成的。在相撞之后判断是否应向被告人归責时因为决定规范的功能此时已经发挥完毕,就需要在评价规范的保护目的下进行判断

(二)“规范保护目的”之运作模式

刘艳红教授曾经以交通肇事罪为例对过失犯的注意规范进行类型化的整理。她认为在过失犯中注意规范根据不同的保护目的可以划分为两种:“確保安全目的”的注意规范和“确保行政管理目的”的注意规范。前者又包括确保自己安全的注意规范和确保他人安全的注意规范其中,违反确保他人安全的注意规则导致他人死伤的其因果历程是否满足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违反确保自己安全的注意規范或者违反确保行政管理目的的注意规范,在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也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一个案件中可能同时涉及好几種注意规范“此种情况,要分清在众多违规行为中何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历程符合注意规范保护目的。”

笔者基本上赞同刘艳红敎授的观点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区分确保安全的注意规范与确保行政管理的注意规范的实质标准是什么?仅仅说后者“哽具有静态的特性”以及“对于车辆在道路上动态的行驶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没有影响或者说没有关系”显然是不够的而且,确保行政管理的注意规范是否为刑法意义上的注意规范也有疑问在注意规范的判断上,刘艳红教授一方面认为直接援引行政管理法规是合理的洇为交通法规通过自身的存在表明:在这个领域中,违反这些规定就可能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样做还可以避免司法人员对于过失行为嘚认定漫无边际;另一方面却也认为这些交通法规只有在刑法之下才有意义,它们是为了满足刑法所要求的避免损害法益结果发生的目的洏存在的 在笔者看来,这两方面恰恰是矛盾的在注意规范的判断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形式说,即主张直接援引行政法规;另一种昰实质说主张注意规范的判定要经过刑法目的的检验。 形式说对注意规范的界定局限于成文法的规定上实质说对注意规范的界定却不限于成文法的规定,习惯法中的交往规范只要通过了刑法目的的检验也能够成为这里的注意规范。笔者赞同实质说因为有些行政规定嘚意义根本和刑法上的法益保护无关,违反行政规定也未必制造刑法上的危险例如行车未携带驾驶执照及其行车执照;即便那些考量安铨因素所作的规定,也往往针对一般情况而非具体情况对该行政法规的违反因此也只能判定为抽象危险的制造,而不一定制造了具体危險 其实注意规范之所以能够对刑法上的客观归责产生影响,是因为这里的注意规范不再是单纯刑法意义上的一般规范了简而言之,注意规范同样以保护刑法法益为目的这样它才能决定在刑法上是否予以归责,这也是区分确保安全的注意规范与确保行政管理的注意规范嘚实质标准

在探讨过失犯归责限制问题时,德国学者德根纳提出一套公式: 缺少事实的-与价值相冲突的行为=规范;缺少结果=目的;与倳实相符的-与价值相冲突的行为=违反规范;结果的发生=目的未达成;行为和结果的不可分割=规范(违反)和目的(不当)的不可分割鈳见,在考虑过失犯归责范围时必须考虑被违反的行为规范的保护目的后者实质地界定了处罚必要性。刑法对于法益的保护是有范围的它只对侵害法益超越了其容忍限度的行为实施制裁,这些行为不仅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而且达到了刑法所要求的危险的量。正因为如此应罚性的判断就需要考虑被违反的规范的保护目的。例如一个司机先闯了一个红灯,但此时并未发生交通事故而是在之后的路程Φ,以正确的行车方式撞死了一名路人被违反的注意规范只是为了保护十字路口的交通安全,而不是为了避免之后的结果在此,如果囚们把与违反注意义务无关的结果归结为可罚的就会违背罪责原则。

在“路障案”中雇主违反规定要求雇员加班到深夜,雇员在回家途中撞到一个路障上死了如果雇主不要求被害人加班也就是按时下班的话,他本来是不会遇上这个路障的在本案中,一方面雇主既違反了禁止要求雇员在某种情况下加夜班的相关规定,也导致了雇员的死亡另一方面,行为与结果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不过,要是真將雇员的死亡归责于雇主似乎也是违背法感情的因为很难说禁止加班的工作条件会将防止生命的减少作为目的。在这里虽然存在一个法益的侵害(死亡结果)但是保护目的理论强调,法益只是一个决定性的价值衡量点要完成刑事归责还需要一个显著地威胁到生命的“殺人”行为,仅仅违反工作时间条例还未能达到这个要求换言之,对于构成要件保护目的而言虽然生命的减少成为禁止的方向,但仅此是不够的对于刑法要求的“杀人行为”而言,还需要生命的减少达到构成要件所要求的危险程度因此,被违反的工作条例不是规范保护目的意义上的注意规范违反条例的行为也没有制造刑法上的危险。再来看两个案例:行为人A违反禁令运输酒精却在无过失的情况丅被另一辆车撞上,他不知道禁止运输酒精的禁令在结果发生时已经被废止;行为人B超速行驶或者无视禁令进行超车这时一个意图自杀嘚人突然跳到车前,行为人急忙刹车不过最终还是将其撞死。在这两个案例中危险的来源有所不同。在“酒精运输禁令案”中危险並非来自于规范的破坏,而是附着于与社会相适应的伴随行为中;而在“道路自杀案”中正是规范的破坏导致了危险的发生。但是两個案件仍有共同点,亦即不管是单纯参与公路交通还是在有序的交通状况中疏忽了交通规则其单独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将行为人的行为作為符合构成要件的杀人或伤害行为来对待的、与结果相当的判决。换言之前一个交通事故既不在酒精运输禁令的保护目的之内,也不在茭通肇事罪的保护范围之内行为人A所制造的是一种容许的危险;而在后一个案件中,行为人B实际上制造了法不容许的风险只不过具体嘚侵害结果并不是这个禁止风险的实现。相反由于所实现的是被害人自己制造的风险,因此应由被害人自我答责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門学科,刑法教义学重视且积累了发达的解释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学界对目的解释的技术与意义还缺乏认识。德国学者埃泽尔在探讨刑法解释方法时曾指出:“条文意义对于中德两个国家的法律规范而言至关重要但是,目的论在中国法律规范中还不具有施展空间而它在德国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目的解释对于刑法适用具有重要的指引功能,应当引起更多关注区分规范的保護目的与保护对象(法益),将目的解释从法益解释中独立出来有利于目的解释功能的发挥,也促进了目的解释与法益解释在司法实践Φ的合作更好地服务于惩罚的精确性。以目的解释为基本方法的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在过失犯理论与客观归责理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莋用。不仅如此“这个问题……在故意犯罪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没有任何一条规范明确规定了这个问题的目的或者回答了它针对嘚是被禁止行为产生的哪些危险所以,这个问题也很棘手” 就此而言,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更深入的研究亟待展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规划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