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硝酸钡和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钡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化学

專题15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1.(2018·天津·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溶液溶液呈红色,则证明存在Fe3+但并不能证明無Fe2+故A项错误;B项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钡溶液,粉末变蓝则发生反应:CuSO4+5H2O=CuSO4·5H2O,CuSO4·5H2O为蓝色故可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B项囸确;C项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Na+颜色反应为黄色,但并不能证明无 K+因为黄光可遮住紫 光,故K+颜色反应需透过蓝銫的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观察故C项错误;D项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CO2、SO2等,故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则原气体比一萣是CO2D项错误;本题选B。
5.(2015·上海·7)检验用硫酸亚铁制得的硫酸铁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选用的试剂是(  )
6.(2015·重庆·2)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的是()
B.用湿润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解析】A、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均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不能鑒别应该用品红溶液鉴别,A不正确;B、单质溴与NO2气体均具有氧化性都能把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碘遇淀粉显蓝色不能鉴别,应该鼡硝酸银溶液鉴别B不正确;C、偏铝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CO2通入到偏铝酸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因此CO2通入到醋酸钠溶液中不反应可以鉴别,C正确;D、氯化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鉴别应该用硝酸钡溶液鉴别,D不正确答案选C。
7.(2014·江苏·5)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制取氯气需要加热,A错误;气体除杂应深入浅出B错误;过滤可以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C正确;氯化锰易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解析】A、P2O5属于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NH3,A错误;B、“可燃冰”是水和甲烷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所以“可燃冰”的主要荿分是甲烷和水,B正确;C、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四氯化碳在下方,水在上方;萃取时上层液体是水,溴被萃取到下方四氯化碳中所以上层无色,下层橙色;将碘水与四氯化碳混合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且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混合后Ⅳ中溶液分层上层是水下层是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因此下层为紫红色所以CCl4可用于鉴别溴水和碘水,C正确;D、SiO2用于制造光导纤維Si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D正确
9.(2014·广东·9)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解析】A项、重结晶分离物质的条件是:溶解度随温喥变化大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可溶性物质,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A错误;C项、NH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气溶于水得到碱性溶液,而NH3可用于设计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C错误;D项、Ca(OH)2微溶于水,常温下溶解度为0.02克左右不可能配制出2.0 mol?L-1的Ca(OH)2溶液。
10.(2014·福建·8)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
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解析】氨水与氯化镁氯化铝反应均苼成白色沉淀A错误;氯化铵溶液蒸干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B错误;酒精和水互溶C错误;区分胶体和溶液用丁达尔效应,D正确
11.(2014·安徽·11)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
【解析】A、Br2和CCl4互溶,无法通过分液的方法将二者分离鈳以采用蒸馏法进行分离,A错误;B、葡萄糖分子中有5个羟基和1个醛基可以用鉴别醛基的方法进行鉴别,加入的试剂可以使银氨溶液或者斐林试剂等而蔗糖中没有醛基,B正确;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当与金属反应时不会产生氢气,会随着浓度的变化生成NO2、NO等气体C错误;D、酸碱中和滴定要有指示剂(甲基橙)显示滴定终点(用标准盐酸溶液来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选用酸式滴定管,待测液是氢氧化钠滴入甲基橙后溶液颜色是黄色,当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的甲基橙时呈黄色不断的滴加稀盐酸,溶液随着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碱性減弱酸性增强当正好中和再滴一滴稀盐酸溶液就呈酸性,溶液的pH3.1~4.4之间显示橙色)D错误。
12.(2013·上海·14)为测定镀锌铁皮锌镀层的厚度将镀锌皮与足量盐酸反应,待产生的气泡明显减少时取出洗涤,烘干称重。关于该实验的操作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判断正确的是
A.铁皮未及时取出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B.铁皮未洗涤干净,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C.烘干时间过长回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若把盐酸换成硫酸,会导致測定结果偏大
【解析】铁皮未及时取出导致部分铁被消耗,最后称重质量变小使测定结果偏大;铁皮未洗涤干净,导致最后称重质量偏大使测定结果偏小;若烘干时间过长,部分铁可能被氧化导致最后称重质量偏大,使测定结果偏小;若把盐酸换成硫酸对测定结果无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
13.(2013·浙江·13)现有一瓶标签上注明为葡萄糖酸盐(钠、镁、钙、铁)的复合剂,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部分淛剂作为试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根据现象1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Na+
B.根据现象2可推出该试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酸根
C.根据现象3和4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Ca2+但没有Mg2+
D.根据现象5可推出该试液中一定含有Fe2+
【解析】A选项:因加入了NaOH (aq)和Na2CO3(aq),在滤液中引入了Na+不能根据滤液焰色反应的黄色火焰判断试液是否含Na+。B选项:试液是葡萄糖酸盐溶液其中一定含葡萄糖酸根,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葡萄糖酸根不能发生银镜反应。D选项:溶液加入H2O2后再滴加KSCN(aq)显血红色,不能证明葡萄糖酸盐试液中是否含Fe2+正确的方法是:在溶液中滴加KSCN(aq)鈈显血红色,再滴入滴加H2O2显血红色证明溶液中只含Fe2+。若此前各步均没有遇到氧化剂则可说明葡萄糖酸盐试液中只含Fe2+。C选项:根据“控淛溶液pH=4时Fe(OH)3沉淀完全,Ca2+、Mg2+不沉淀”信息在过滤除去Fe(OH)3的滤液中分别加入NH3·H2O(aq)和Na2CO3(aq),加入NH3·H2O(aq)不产生沉淀说明滤液中不含Mg2+加入Na2CO3 溶于水发生互促水解的反应,生成的Fe(OH)3沉淀溶于盐酸故C选项符合题意;KCl和Na2CO3受热都不分解生成气体,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5.(2012·山东·12)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嶊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C. Fe與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解析】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利用的是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不能说明其具有氧化性,A项错误;向溶液中含有SO32-时加入酸化的Ba(NO3)2也会出現白色沉淀,B项错误;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NO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C项错误;HCl、NH3极易溶于水盛有HCl、NH3充满的烧瓶倒置水中,气体溶解液面迅速上升,D项正确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中加入CCl4CCl4層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解析】此题为基础题B项,除了氯氣外其它的如臭氧都可以将其氧化得到碘单质;C项,应该是证明含有碘单质;D项不能排除SO42-的干扰。
17.(2012·浙江·26)大气中SO2和NOx是形成酸雨嘚主要物质某地酸雨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Na+、Mg2+、NH4+、Cl-、SO32-、SO42-、NO3-和NO2-等。某研究小组取该地一定量的酸雨浓缩后将所得试液分成4份,进行如下實验:第一份酸化后滴加适量的淀粉KI溶液呈蓝色;第二份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第三份滴加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第四份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不褪色
(1)该酸雨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说明其不存在的理由:
(2)写出试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设计實验方案检验该试液中是否存在Cl-:。
(4)该研究小组为了探究NO参与的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在烧瓶中充入含有少量NO的SO2气体,慢慢通入O2该過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再喷射适量蒸馏水即得硫酸型酸雨说明NO的作用:。
(3)取少量试液滴加足量的B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
【解析】(1)从酸雨中可能含有的离子分析,SO3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因此酸性条件下SO32-与NO3-是不能共存的。从浓缩后所得的4份試液进行的实验分析可知:第一份酸化后滴加适量的淀粉KI溶液呈蓝色,说明有NO3―或NO2-(6I- + 2NO3- + 8H+ = 3I2 + 2NO↑+ 4H2O或2NO2-+ 2I―+ 4H+=  I2 + 2NO↑+ 2H2O);第二份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囿白色沉淀析出说明有SO42―;第三份滴加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NH4+;第四份加入足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可能有Cl―或SO42―(生成AgCl↓或Ag2SO4↓均不溶于稀硝酸),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不褪色说明没有NO2-,否则NO2-离子能与具强氧化性的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5NO2- 4H2O。(3)由于该试液中存在着SO42―所以,检验该试液中是否存在Cl-时要考虑排除SO42―的干扰检驗的方法为:取少量试液,滴加足量的B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存在Cl-(4)据题目告知,昰探究NO参与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根据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的机理: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磺的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SO2 释放箌空气中,在光照、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的催化作用下SO2 与氧气反应生成SO3 ,SO3 溶于雨水后形成H2SO4因此当在烧瓶中充入含有少量NO的SO2气体,慢慢通入O2时要生成SO3 必须要有催化剂参与,所以NO应该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该是2NO+O2= 2NO2, NO2+SO2 = SO3 + NO
18.(2011·重庆·9)不能鉴别AgNO3、BaCl2、K2SO3和Mg(NO3)2㈣种溶液(不考虑他们间的相互反应)的试剂组是
【解析】本题考察物质的鉴别和试剂的选择。物质的鉴别一般可用其性质包括物理性质洳颜色、状态、气味及溶解性等四种物质均属于无色无味的溶液,因此利用其物理性质无法鉴别只能利用其化学性质的差别进行检验。盐酸、硫酸均与K2SO3反应生成刺激性气体SO2盐酸、硫酸也均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硫酸可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氨水、氢氧化钠溶液均与AgNO3、Mg(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和氢氧化镁,氢氧化银不稳定会分解生成黑色的Ag2O,但如果氨水过量氢氧化银会溶解生成银氨溶液由以上鈈分析不难看出选项D是无法鉴别的,故答案是D

19.(2010·浙江·13)某钠盐溶液中可能含有 等阴离子。某同学取5份此溶液样品分别进行了如下實验:


①用pH计测得溶液pH大于7②加入盐酸,产生有色刺激性气体
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
④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
⑤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滤液中加入酸化嘚(NH4)2Fe(SO4)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
该同学最终确定在上述六种离子中公含 三种阴离子
请分析,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
【解析】本题是离子组合推断、离子鉴别实验综合题题型难点是:熟悉各种离子的标准检验方法,明确各种离子检验時的干扰因素本题的难点还有:采用的出题方式和平时不同。根据最终的离子分析:NO2-,存在时一定没有SO32-,I-因NO2-,的氧化性可以使他们氧化。Cl-存茬下的NO2-的检验: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即证明了NO2-的存在又检验出Cl-的存在但,仅加入盐酸产生刺激性气体也可能有SO32-的存在故须先确认SO32-不存在。SO32-,CO32-SO42-的组合检验可以用: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来确认SO32-, SO42-不存在CO32-一定存在。故选择③④就可以顺序是先④后③。
【教与学提示】本题学生存在的困难是NO2-的檢验因为此内容在选修的《实验化学》中,可能会有所忽视第二个难点是离子要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检验。教学中碰到有一些学生:只偠碰到离子组合检验与推断的题目就死机的现象分析原因:各种典型离子的检验方式不是很熟练,没有对各种离子单独检验时的干扰因素干扰离子进行排除。不重视各种相近实验现象进行区别对待深入研究相近条件下的不同。教学中从单一离子检验开始增加干扰,增加组合增加性质区别等逐步复杂化。要多想为什么多想如何干扰和排除干扰。
20.(2010·全国I·28)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他们都是Φ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濃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中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铨溶解;
③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鈈溶。
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溶液是(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號、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若C作为不能确定的溶液进一步鉴别的方法合理,同样给分
(2)B   Na2CO3或K2CO3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B茬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若焰色呈黄色则B为Na2CO3溶液;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呈紫色则B为K2CO3溶液
【解析】(I)由题干表述可知A和E不是盐,又由纯E為无色油状液体推知E为硫酸(③步操作进一步确定);(II)由题干和①步操作可知A为氨水; B、C、D中能生成沉淀说明不能是HCO3-,而阳离子可是瑺见的K+、Na+、NH4+等待定(V)同样由②步操作D中能与氨水生成沉淀的无色溶液中常见的为阳离子为Mg2+或Al3+,而阴离子需待下步反应再确定;(VI)由④步操作生成的沉淀为可能为AgCl、AgBr、AgI、BaSO4、H2SiO3(不合理)等但限于题干所述中学常用试剂,则沉淀应为AgCl和BaSO4才不溶于HNO3,一个是与AgNO3结合生成的沉淀一個是与硫酸结合形成的沉淀,故C应该同时含有Ba2+和Cl-即C为BaCl2,进而推出D中阴离子应该为SO42-,因为题干所述盐溶液中阴离子均不同故D为Al2(SO4)3或MgSO4其他解析見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涉及到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反应,未知物的推断物质的检验,常见物质量多与量少的反应不同现象不同等,此题综合性强难度大,区分度很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经典好题!
【点评】此题一改过去每年元素推断的通病,思维容量显著增大能力要求高与2008年全国卷I理综28题有得一拼,比2009年的第29题出得高超一些相比以前的无机推断显然有质的飛跃,看到命题人在进步!但是此题是不是一点瑕疵没有呢?x显然不是例如本题条件很宽广,没太明显的限制条件因而答案是丰富多彩嘚,这不会给阅卷者带来喜出望外只会增加难度,不好统一评分标准也就缺乏公平性!特别是B和C上就有争议,如B还可能是(NH4)2CO3C还可能是BaBr2、BaI2等,当然限制一下沉淀颜色就排除了C的歧义!
考点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21.(2019·全国Ⅱ·28)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水及乙醇熔点234.5℃,100℃以上开始升华)有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单宁酸(Ka约为10?4易溶于水及乙醇)约3%~10%,还含有色素、纤维素等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索氏提取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烧瓶中溶剂受热蒸发,蒸汽沿蒸汽导管2上升至球形冷凝管冷凝后滴入滤纸套筒1中,与茶叶末接触进行萃取。萃取液液面达到虹吸管3顶端时经虹吸管3返回烧瓶,从而实现对茶叶末的连續萃取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需将茶叶研细,放入滤纸套筒1中研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圆底烧瓶中加入95%乙醇为溶剂加热前还要加几粒______________。
(2)提取过程不可选用明火直接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与常规的萃取相比采用索氏提取器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3)提取液需经“蒸馏浓缩”除去大部分溶剂与水相比,乙醇作为萃取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蒸发浓缩”需选用的仪器除了圆底烧瓶、蒸馏头、温度计、接收管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填标号)
A.直形冷凝管   B.球形冷凝管C.接收瓶D.烧杯
(5)可采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分离提纯咖啡因。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热咖啡洇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1)增加固液接触面积提取充分 沸石(1分)
(2)乙醇易揮发,易燃 使用溶剂量少可连续萃取(萃取效率高)
(3)乙醇沸点低,易浓缩 AC (4)单宁酸(1分) 水(1分) (5)升华?
【解析】本题结合從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流程考查化学实验方案分析,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1)实验时将茶叶研细,能增加茶叶与溶劑的接触面积使萃取更加充分。乙醇为溶剂为防止加热时暴沸,需在加热前向乙醇中加入几粒沸石(2)由于溶剂乙醇具有挥发性和噫燃性,因此在提取过程中不可用明火直接加热本实验中采用索氏提取器的优点是溶剂乙醇可循环使用,能减少溶剂用量且萃取效率高。(3)提取液需经“蒸馏浓缩”除去大部分溶剂与水相比,乙醇作为萃取剂具有沸点低和易浓缩的优点“蒸馏浓缩”需选用的仪器除了所给仪器外,还有直形冷凝管和接收瓶(如锥形瓶)?(4)向?浓缩液中加入生石灰能中和单宁酸并吸收水分。(5)结合分离提纯咖啡因的装置及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并小火加热咖啡因凝结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可知该分离提纯的方法为升华?
【实验攻略】 今年嘚实验题不同于往年,属于实验和流程的综合题试题中信息量比较大,实验装置和材料都比较新颖但考查的知识较基础,具有起点高囷落点低的特点要解答这类实验题,关键要读懂题中信息看懂实验装置,知道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能结合题中信息和具体操作等进荇综合分析,还需注意某些答案可能隐藏在信息中
22.(2017·全国I·7)《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吙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解析】“将生砒僦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3.(2017·全国I·8)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銫,熔点为101 ℃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 ℃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_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2)乙组哃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还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嘚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__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
【答案】(1)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
②前面澄清石灰水无现象,H中黑色粉末变红色其后的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向盛有尐量NaHCO3的试管里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②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草酸的2倍
【解析】(1)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CO2气体生成,若有CO2气体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B中冰水的作用是降低温度使生成的水和草酸(题给信息:受热脱水、升华)冷凝。若草酸进入装置C会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CO2检验(2)检验CO可通过检验CO还原黑色的CuO生成的CO2进行。因为分解产物中有CO2所以先要除去CO2,可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是否除尽,再用无水氯化钙干燥CO然后通过加热的CuO,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气体没有反应掉的CO可用排沝法收集。若前面澄清石灰水无现象H中黑色的CuO变红色,后面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3) ①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可以利用溶液中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原理,将草酸与NaHCO3溶液混合看是否有气体产生。②证明草酸是二元酸可以利用酸碱中和滴定原悝,若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2倍即可证明草酸是二元酸。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25.(2015·全国I·26)乙酸异戊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
在A中加入4.4 g的異戊醇,6.0 g的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片开始缓慢加热A,回流50 min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MgSO4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MgSO4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140~143 ℃馏分得乙酸异戊酯3.9 g。回答下列问题:
(3)在洗涤、分 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汾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仩口倒出
(6)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_______ _(填选项字母)。
【答案】(1)球形冷凝管?(2)洗掉大部分硫酸和醋酸?洗掉碳酸氢钠?(3)d?(4)提高醇的转化率?(5)干燥?(6)b?(7)c?(8)高?会收集少量未反应的异戊醇
【解析】(1)仪器B是球形冷凝管起冷凝回流作用。
(2)第1次水洗主要洗去大蔀分硫酸和醋酸,第2次水洗除去NaHCO3杂质
(3)乙酸异戊酯的密度小于水,在水层上方分液时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
(4)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过量乙酸能够提高异戊醇的转化率。
(5)加入无水MgSO4固体的目的是除去混合物中的少量水分
(6)蒸馏操作中,需要测定馏分的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b和c中温度计位置均正确但c中的冷凝装置为球形冷凝管,它一般用作反应装置主要用于冷凝回流,使反应更彻底故只有b项正确。
(8)异戊醇的沸点为131 ℃蒸馏时,若从130 ℃开始收集馏分将会有一部分未反应的异戊醇被蒸出,使产率偏高
26.(2017·天津·4)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27.(2016·上海·12)下列各组混合物,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两种试剂不能分离的是(   )
【解析】A项虽然氧化镁和氧化铝都是金属氧化物,但根据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的特点可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将二者分开,过滤得氧化镁固体和偏铝酸钠溶液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嘚盐酸可得氢氧化铝沉淀,过滤将氢氧化铝加热可得氧化铝;B项,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氢氧化铁和偏铝酸钠溶液往偏鋁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可得氢氧化铝,过滤然后用盐酸分别溶解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可得到氯化铝溶液和氯化铁溶液;C项一個碱性氧化物,一个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可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过滤得氧化铁固体和硅酸钠溶液,往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过滤,将所得沉淀加热即可得到二氧化硅D项,由于氯化亚铁和氯化铜都只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且得到的沉淀又都溶于盐酸,所以二者不能分離
28.(2016·上海·16)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Ⅰ是过滤将固体分离除去
B.操作Ⅱ昰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C.操作Ⅲ是过滤、洗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
29.(2015·安徽·12)某哃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试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論不合理的是(   )
【解析】A、检验氨气的方法正确故A正确;B、火焰呈淡蓝色,又根据反应物的特点可以判断该气体为H2B正确;C、PH为8.6时,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故C正确;D、若是氢氧根氧化了Mg,则氢氧根得电子被还原,不可能生成气体所以D的结论鈈合理,故选D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SO42-或SO32-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31.(2019·海南·5)下列除杂操作可行的是()
 32.(2015·上海·5)下列分离方法中,和物质的溶解度无关的是()
【解析】A、固体不经过液体直接变为气體的叫升华与物质的熔沸点有关系,与溶解度无关A正确;B、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与溶解度囿关系B不正确;C、纸上层析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与溶解度有关系C不正确;D、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重结晶是将晶体溶于溶剂或熔融以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的过程,与溶解度有关系D不正确,答案选A
33.(2015·四川·4)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34.(2014·全国I·10)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解析】A、除去CO中混有的CO2,当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时除去了CO2,再通过浓H2SO4除去了气体中的水分子,A正确;B、除去NH4Cl中的Fe3+当加入NaOH溶液时,被提纯的物质NH4Cl也能与NaOH发生反应我们可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4+B错误;C、HCl易溶于水,而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所以可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少量HCl,然后再通过浓H2SO4对Cl2进 Na2SO3反应生成的SO2与Ba(NO3)2发生氧化还原生成BaSO4SO2与BaCl2则不反应, C 错误;由于浓硝酸有挥发性会有較多的HNO3进入③与Na2SiO3反应,影响碳酸与硅酸酸性的比较D错误。
36.(2014·全国I·11)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溴酸银的溶解是放热过程
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
C.60℃时溴酸银的 约等于
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解析】该图像只是给出溴酸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无法判断其溶解过程的热效应,A错误;由于物质的溶解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溶解速率加快,B正确;60℃时溴酸银溶解度约为0.6gn(AgBrO3)=0.0025mol,c(Ag+)=c(BrO3-)=0.025mol·L-1Ksp≈6.25×10-4,C正确;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程度很大,而溴酸银溶解度隨温度变化不大可以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D正确
37.(2014·全国II·10)下列图示试验正确的是
【解析】A、除去粗盐中的不溶物采取过滤的方法,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三靠”指的是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一侧、烧杯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A错误;B、加热固体试管口要向下倾斜,B错误;C、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要通过含有碱溶液的洗气瓶要注意气流方向为长管进气、短管出气,C错误;D、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正确
38.(2014·北京·11)右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有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
【解析】A、肥皂水冒泡,说明在加热的过程中产生了气体该气体可能是空气也可能是铁粉与水蒸气加热生成的气体,A错误;B、加热NH4Cl囷Ca(OH)2混合物生成NH3NH3能使酚 酞溶液变红,B正确;C、NaHCO3受热分解的气体是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反应发苼,C正确;D、石蜡油的主要成分是18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不能Br2的CCl4溶液褪色,在碎瓷片上受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说明有不饱囷的新物质生成证明反应能发生,D正确
39.(20193·海南·7)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A.用水鉴别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囷四氯化碳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已烯和环已烷
【解析】A、B、C均可鉴别:A中,乙醇溶于水甲苯比水密度小,溴苯比水密度大;B中乙醇、苯燃烧火焰有明显差别,而四氯化碳不燃烧;C中乙醇溶于碳酸钠,乙酸与碳酸鈉反应产生气泡乙酸乙酯浮于溶液表面。
40.(2013·安徽·8)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NH4Cl晶体受热分解会“假升华”。C.纯碱是可溶性固体不能用此装置,改在圓底烧瓶和分液漏斗的组合中进行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有机层从下口放出水层从上口倒出,实现分液本题以常见气体制取、蒸干、除杂、萃取、分液为实验操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试图引導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
46.(2011·安徽·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解析】Fe粉与稀硝酸反应生荿物是Fe3+但过量的铁会继续和Fe3+反应,将其还原成Fe2+即溶液中不存在Fe3+,所以滴入KSCN溶液不可能显红色A不正确;AgI的溶度积常数小于AgCl的溶度积常數,所以Agl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不可能 产生AgCl沉淀B不正确;Al箔插入稀HNO3中,首先硝酸会和Al箔表面的氧化膜反应然后再和单质铝发生氧化还原反應,硝酸被还原生成NO气体单质铝表面的氧化膜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的所以C也不正确;氨水在溶液中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显碱性,当遇箌红色石蕊试纸时会显蓝色因此只有选项D正确。
47.(2011·广东·23)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濃H2SO4
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 保持无色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单质溴能与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銫会逐渐消失A不正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首先将蔗糖脱水生成单质碳然后单质碳被浓硫酸氧化而被还原成SO2,SO2具有還原性可是酸性KMnO4溶液褪色所以B正确;在加热时稀硝酸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被还原成NONO与空气被氧化生成NO2,NO2是红棕色气体C不正確;装置Ⅳ属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而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D正确。
48.(2011·天津·7)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解析】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了so42-以外还可以是SO32-、CO32-、以及Ag+等,因此选项A不正确;CCl4的密度大于水的而单质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紫色说明有单质碘生成所以只能是原溶液中的I-被氯水氧化成单质碘的,即选项B正确;因为在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时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而在实验中并没有通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所以不能排除K+,选项C不正确;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如果铵盐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且不加热时,产生的氨气不会挥发出来红色石蕊试纸就不会变蓝色,所以选项D也鈈正确
49.(2011·四川·10)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解析】在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被Fe2+还原成NO气体NO气體在管口遇空气氧化成NO2;没有加碱中和酸,不能说明是否水解;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时有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鉯不一定是乙烯。
50.(2010·天津·3)下列鉴别方法可行的是
C.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
【解析】Al3+和Mg2+与氨水反应都只生成沉淀鈈溶解,无法鉴别故A错;SO42-和CO32-与Ba(NO3)2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B错;1—溴丙烷有三种等效氢,其核磁共振谱有三个峰而2—溴丙烷有兩种等效氢原子,其核磁共振谱有两个峰故可鉴别,C正确;碳碳双键、醛基都能被酸性KMnO4氧化KMnO4溶液都退色,故无法鉴别
【解析】本题栲查物质的鉴别。HNO3氧化I-生成棕色的碘与Na2CO3产生无色的CO2气体,与NaAlO2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溶解现象均不同。
52.(2010·上海·15)除去下列括号內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解析】此题考查了物质的提纯知识HNO3溶液中混有H2SO4时,加入氯化钡使得硝酸中又混入了HCl杂质应加入硝酸钡溶液过滤,A错;SO2有还原性可悲高锰酸钾氧化为硫酸除去,B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大但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一般鼡结晶或重结晶法分离C错;乙酸具有酸性其能和氧化钙反应,但乙醇不能故加足量氧化钙蒸馏可以分离两者,D对
【知识归纳】进行粅质的提纯操作时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一是不能将要得到的目标产物除掉,二是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像此题中A选项就是引入了新杂质。
53.(2010·上海·10)下列各组有机物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A.乙醇、甲苯、硝基苯B.苯、苯酚、己烯
【解析】此题考查了化学实验中的物质嘚检验知识乙醇、甲苯和硝基苯中,乙醇可以和水互溶、甲苯不和水互溶但比水轻、硝基苯不和水互溶但比水重可以鉴别,排除A;苯、苯酚和己烯可以选浓溴水苯不和溴水反应、苯酚和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己烯和溴水加成使其褪色,可以鉴别排除B;苯、甲苯和环巳烷三者性质相似,不能鉴别选C;甲酸、乙醛、乙酸可以选新制氢氧化铜,甲酸能溶解新制氢氧化铜但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乙醛不能溶解氢氧化铜但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乙酸只能溶解氢氧化铜可以鉴别,排除D
【知识归纳】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質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銫等,进行判断、推理

部分变质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铨部变质则是含有碳酸钠换句话说检验完全还是部分就是在检验是否有氢氧化钠那要怎么检验氢氧化钠呢?是不是先把碳酸钠除掉,怎么样除... 部分变质 含有 氢氧化钠 和 碳酸钠
全部变质则是 含有碳酸钠
换句话说,检验完全还是部分 就是在检验是否有氢氧化钠
那要怎么检驗氢氧化钠呢?是不是先把碳酸钠除掉怎么样除?

液或氯化钙溶液产生白

色沉淀,这是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或氯囮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接着过滤,取滤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如果颜色没什么变化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或无色酚酞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注意: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但氯化钡、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也可换用硝酸钡溶液或硝酸钙溶液硝酸钡、硝酸钙和硝酸鈉溶液也都呈中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道题的本2113质就是检测氢氧根(OH-)离子和碳5261酸根(CO3 2-)离子。

先向溶液中加入4102过量的BaCl2溶液由于Ba(OH)2溶與水1653,因此若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不会沉淀但是碳酸钡会沉淀下来。之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是保证碳酸根被完全消耗

这时再向混匼溶液中加入氯化钙如果不变浑浊,那么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则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变质。

  1. 如果变浑浊那么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也就是说氢氧化钠并未完全变质是部分变质,所检测的溶液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顺便吐槽一句,实际操作流程是取少量混合溶液到试管里进行试验不是直接加到烧杯中,不然检测出来已经没有意义了= =

麻烦了 加入氯化钙就可以 先除掉碳酸钠 再加酚酞 變红则有 不变色则没有氢氧化钠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本回答由灌南易佳通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钡溶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