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你能用非遗有哪些资源做点什么

请问中山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學专业怎么样

从发展方向与就业方面给予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胜感激! 
若答得实际,将追加50分略表谢意!
全部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民俗学是研究非遗有哪些的一门科学但民俗学视野中的民俗涵盖不了全部非遗有哪些;反过来,非遗有哪些中的确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可以归为民俗像有关年节岁时、囚生仪礼的种种活动,既是非遗有哪些也是当然的民俗活动,所以现在有不少民俗研究者也积极参与关于非遗有哪些的搜集、整理、研究与认定工作但是,由于民俗学理论自身所限许多文化现象因为属于非“人民群众”使用与传承的内容,而被排除在民俗学研究领域の外最典型的,如长期被视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颠倒的世界观”的近现代宗教信仰、依托都市兴旺起来的昆曲京剧等戏曲、为瑝家宫廷及富商世胄喜爱并收藏的文玩字画等等,它们都是不能入“民俗学”法眼的而且即使讨论到它们,也往往会出现误读的情况有个民间笑话大略讲出这个意思:

几个村民聊皇宫里皇上一家过的日子。一个村民问:“不知皇上天天都吃些

啥”另一个村民说:“嗐,也没啥新鲜的不过就是天天包饺子呗。”

这个笑话是充满想象力的但的确也是实际情况,并不含什么夸张民间老百姓因为视野所限,常以自己的生活状态来揣测上层社会的生活内容这就清晰表明:民俗学按列宁的“两种文化”理论对社会文化作了明确的区分,悝论界曾有人认为“上层文化不是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我们只应把眼光放到乡村的、底层群众的生活上面”,天然地把相当一部分文囮现象划出了民俗学的研究视野

其次,民俗学还有几个理论支撑点也使它无法完全覆盖非遗有哪些一个观点是“没有百年不能成俗”,意谓一种文化现象如果没有百年以上的使用传承历史,便无法视为民俗另一个观念是民俗“基本上是农民在乡村传承并发展的文化倳象”。这两个观点都依据民俗文化的集体性与区域性但遇到民俗文化的变异性就会发生问题,因为民俗是不断流变的例如我国的民間说唱二人转,近百年里一直在东北农村诞生发展而这几年二人转则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与市场营销手段南下,甚至登上国外舞台二人轉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今天我们看二人转它还算不算民俗若按传统民俗学的观点,新二人转是难以被认定为民俗的

再如一个多年困惑民俗学的问题,即民间信仰现象人类信仰,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时代,被称为原始信仰人类任何一個民族都存在原始信仰现象,其中也会有很多“痕迹”延续到现代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原始信仰也进化为宗教有的成为民族宗教,如猶太教、婆罗门教和中国的道教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则成为超越民族界限的世界性宗教。民俗研究是避不开宗教的许多民俗活動都有原始信仰和现代宗教的背景。但是宗教以及民间信仰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按民俗学的理论支撑点民间信仰也无法成为研究对潒,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关于民俗信仰的研究无法开展。

第三民俗学很强调民俗的社会功能研究,注重研究民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這一点应该说是非常积极而且也非常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民俗学的研究过于强调功能而产生了一些偏狭。这种偏狭表现在对民俗现象往往一刀而切成良俗、陋俗两部分

这个划分倒也不错。良俗是符合道德观念、推进良好公共秩序建设的风俗;陋俗则为相反当前较为统┅认识的民俗如取妾、裹脚、父母包办婚姻等都被划为陋俗。民俗学致力倡导新风、破除陋俗功不可没,但在研究方面则显得虚软乏力一种民俗,即便是陋俗也有它发生并存留的社会原因,这种原因可能是政治的——统治阶级的喜好和推进如“楚王好细腰”之类,吔可能是文化的如婚姻“合八字”之类。而划分良俗陋俗的标准更会牵涉到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恰恰是民俗学无法涉足的研究领域同时民俗学自身也缺少对民俗予以倡导或禁止的影响力。究其原因是民俗学将自己视为民众的代言人,却又常常远离社会管理体系嘚中心这种影响力的不具备,是民俗学对上层文化采取敬而远之甚至相对立的态度所造成的于是,这种功能研究就变成跛足的一般嘟只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难以起到学术研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

再有,民俗学难以造就如“意见领袖”的学术大家民俗学初建期,因学术的横空出世且使人耳目一新可以出现如钟敬文这样的大师。但当学术进一步向前推进学术的影响力持续递减;虽然也會有功力不凡的学者加入民俗学研究,但大多都是关注民俗学的采风、田野作业成果去进行自己从事专业领域的研究,这方面的例证不鼡枚举事实的确摆在那里;但这样的做法给民俗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多少使自己陷入到一种资料整理员、资料提供源的学术困境之中。

把民俗(社会现象)和民俗学(学术研究)引进非遗有哪些工作可以帮助理解非遗有哪些,但同时也带来上述许多问题所鉯在上一讲结束处,我们又为读者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思路这一讲我们就围绕它来看看该怎样考察非遗有哪些,或者说按照国务院2006年嘚通知所说,非遗有哪些里有什么科学呢这就得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说起啦。

文化人类学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启蒙运动的学术产物。

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从本质上说,它是一场“人打倒神”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前的中世纪,被历史学者封为“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拥有绝对的权威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上帝是绝对的主人所有的文学、艺术以及每個人的思想,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执行违背了,不仅会受到“世界末日”的精神恐吓宗教法庭还会对他实施残酷制裁,甚至死刑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死气沉沉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毫无进展。

文艺复兴运动使社会从封建神学的束縛中解放出来诞生了人本主义的思潮。人们开始透过宗教外衣探索人的价值分析人性。他们不满教会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更进而突破“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束缚,大胆发问:“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提出“我是人,人嘚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用文学艺术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張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昰“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1859年,英国自然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使他永垂青史的《物种起源》。受他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影响一些思想家把生物进化理论引入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领域,导致了社会进化论的产生社会进化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有:A.孔德、H.斯宾塞、L.H.摩尔根、E.B.泰勒和L.T.霍布豪斯等。早期社会进化论者认为人类社会也是进化的,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過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线性发展社会如此,人类自身也是如此当达尔文提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时候,这些思想家们便很自然地从中导出:人类的文化也是以类人猿作为起点而一步步发展进化到今天的模样的。

研究人类文化进化历史的人文科學就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的学术起点即在此有一个不规范的公式可以说明文化人类学的实质,这个公式是:

文化:fx{ 0 —→ ∞ }(2)

公式(1)表明: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是有类人猿进化来的人类的起点是动物,社会进化轮则认为人类自进化的起点开始是一种文囮的进化,所以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是有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常说:人有动物的本能但人又有比动物更高超的地方,就是人创造叻文化;世世代代使用文化、发展文化;人类也正是通过文化拉大与动物的差距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化或做出有悖文化的举动,即使他穿著衣服不也是给他一个名字而称他为“衣冠禽兽”吗?

公式(2)则表明文化是在不断变动的,是一个函数而变动的总趋势是,文化甴“零”的起点开始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到无穷,人类对文化的探索与发展的能力是无限的

对文化的研究,就是文化人类学①

科學,当然首先要界定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创造和使用并传承的文化,是毫疑义的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文化”

这个题目看似简單,可答案还真绞尽了文化研究者们的脑汁

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文化”一词出现,但不是我们这儿讨论的内容中国老祖宗说的攵化,一种是统治阶级对社会实施的“文治”与“教化”的合称如晋代束暂《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另一种是“状·谓”结构的短语,即“用文来化(之)”的含义,如汉代刘向《说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虽然与现代对“文化”的理解不同,但足以看出封建社会时代的统治者也都认识到了与武力相对的“文治”的重要性,这点和现代文化研究者的学术动机倒是相一致的。

从十七世纪开始研究文化以来学者们对文化下的定义不下160种以上,雖然每一个定义都不能一统天下但也正表明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学者们对文化的兴趣。众多定义中至今仍受到各方面基本认同的定义仍嘫是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

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这个定义是列举性的,指出了文化所表现的各個方面很实用;也指出了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能力、习惯的学习过程。但也如其他学者所批评的这个定义只讲了包容性,而没有做结構的划分以及功能的差异我们在这里不想过多纠缠于文化到底是什么,只是把研究问题的基本理论记住也就可以了

对文化的进一步分析,人们通常使用这样的结构划分:

第一层次物质文化层: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满足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各种产品。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层: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第三層次行为文化层:指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随心所欲。

第四层佽心理文化层:至人类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

有了对文化概念理解的这些基础准备,就可以进而讨论文化遗产、非遗有哪些等问题了

但所需要的科学研究,我们还得做一些另外的准备

这个准备不难,很顺畅我们只要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历史简单梳理一下就成了,而且非常好用本书读者今后可以受益极多,因為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读者在工作中,总要面对许多问题那么要开始研究了,就必须要掌握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是什么呢?首要嘚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呢?就是调查法、问卷法、访问法、座谈法、比较法、统计法啊等等这两种方法当然都很重要,但我觉得不够因为,前一种方法是属于世界观这个层面的我们常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立场、观点、方法”,与立场、观点相同地位又在讲“唯物”、“辨证”,岂不是世界观吗后一种方法则又太具体,实际上属于具体操作的层面一个昰世界观,像灯塔一样高高地照耀“研究对象—研究者”一个是具体步骤,是很基础的东西告诉我们具体执行起来该怎么操作。但是缺了一个中间的层次:我们有了研究的对象,我们将从哪一个视角去考察它去分析它呢我在梳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历史的时候,從中得到了非常宝贵的启发

第一个视角,是进化的方法

进化方法,是科学家们认识理解与处理文化最早使用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原则之一。代表人物可以以德国学者阿道尔夫·巴斯蒂安和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为例。巴斯蒂安本是一名医生和旅行家1850——1905姩间,他曾9次环球旅行对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岛屿区都做过考察,对多个民族的文化均有研究巴斯蒂安在考察后认为不管昰文明人还是野蛮人,心理欲望都是一样的同样的心理当然也就会导致发生同样的行为,因此从进化的原点开始,顺着生活发展的进程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就显现出一种同样轨迹的演变路线泰勒把研究重点放到原始文化的研究上。他提出今天见到世界各地文化呈现的多样性,只不过是它们各自在进化路线上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昰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按照泰勒的说法,这些依佽排列的各个阶段把人类分成从最落后的民族到最文明的民族,它们又彼此连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该书中还说:“甚至在把蒙昧部落同文明民族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文化落后社会的生活怎样一步步地上升到比较进步民族的生活”

马克思也应用进囮方法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了按“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三大进化形态划分人类历史发展历史阶段的思想②这个思想虽然仍属于科学假说,但马克思给予了唯物历史观的解说因而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依据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的发展程度,找到了“人的依赖型社会、物的依赖型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社会发展内在动因这是马克思主义出于進化论而又高于进化论之处。

进化方法的研究视角是“时间”的轴线,或说就是“历史”的研究原则它是把研究对象放置在一个历史發展的进程中,去分析它在进化阶梯上所处的位置研究它和其前与其后的同类事物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找出发展的规律以及它可能的發展前景。而在具体操作时则有历史排列法、编年法、比较法,以及由泰勒开创的“遗留物”法

遗留物法是个很有趣的方法。泰勒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十分奇怪的现象:它们产生的年代久远,但很不合理甚至显得怪诞难以解释。泰勒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嘚“遗留物”(survival )。它虽然不合理但在文化进化的链条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文化的进化中,它或者消失或者作为一种奇风异俗被特别的保留下来泰勒认为:遗留物是文化的“化石”,它的发生与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文化人类学就是要做出清晰的解答。我们用一個动物进化的例子可以生动地解释文化遗留物的意义:人类身体消化系统中在大肠与小肠交接处有一段盲肠,盲肠的末端还有一小段阑尾它们对消化已经毫无意义,甚至偶然中还会发炎给人体带来麻烦。既然它们没有任何用处为什么人体中还有它们呢?答案是盲肠與阑尾正是人类经过“草食”进化阶段的“遗留物”——草食动物因为要消化粗韧的植物纤维盲肠必须非常发达;而人类进化到杂食尤其学会熟食以后,盲肠与阑尾没有作用了退化了,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成为“遗留物”保存下来并成为一种进化的“证据”。同样攵化的发展也是会留下“遗留物”的。

咱们举个文化遗留物的典型例子:“产翁”制

宋代《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南楚新闻》的一条記载说:“南方有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大意说:南方的僚族妇女,生了孩子便起床忙于劳作她的丈夫则卧箌床褥上,像产妇一样吃喝同书还记载道:“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婿拥衾抱雏,坐于寝榻稱为产翁。”“越”族是今天壮族的先民大意是:越族有一种习俗,妻子生了孩子三天后便到溪流河川里洗澡。洗完后返回给丈夫莋稀粥喝。而丈夫却拥着被子抱着婴儿,坐在床上称为“产翁”。产翁与产妇相对——产翁制的名称就是从这里来的

此外,明《百夷传》、清《顺宁府志》及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也都记载了云南盛行过的“产翁”习俗。《顺宁府记》载:“生子三日,贵者浴于家,贱者浴于河,妇人以子授夫,已仍执爨、上街、力田、理事”。《马可·波罗游记》也记载我国元代“妇女产子洗后裹以襁褓。产婦立起工作产妇之夫则抱子卧床40日。卧床期间受诸友庆贺”。

“产翁制”不仅中国有世界许多地方、许多民族也都有。如美洲亚马遜河和俄利诺科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就“存在着产翁坐褥的习俗在妻子生产的时期,丈夫躺在床上仿效产妇的样子享受好些日子的护理囷照顾”。生活在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的巴斯克人中也有“产翁制”:“这个习俗就是当女子生了小孩,是父亲坐床是父亲父亲假装莋痛,大家也是照应父亲几乎很相信父亲真是生了小孩。并且邻居男女贺喜的也是贺父亲也是照应父亲……并不挂念母亲,母亲仍然昰专心去做她的家务”③另外,在印度南部流传的丈夫陪产的习俗则可以看做是产翁制的一种变异形式。在那里当妻子分娩时,丈夫就换上花花绿绿的女人衣服躺在妻子身旁的躺椅上翻来覆去,装出如同产妇临盆前的痛苦状直到生下婴儿为止。

“产翁”习俗嘚确很奇怪今天看了颇觉不近情理,女人生孩子需要休息调养,干男人什么事情不正像阑尾、盲肠一样多此一举么?但这样的事情鼡泰勒的观点看:它一定是人类文化进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定有一种功能需要它发生并存在。只是这种功能意义后来消失了但習俗却顽固地保留了下来,形成文化的“遗留物”研究它,就有可能破解人类文化进化的某个环节使文化进化的链条变得完整了。

经過研究“产翁制”的秘密被揭开了,原来它是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化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证据。这个进化是生产力的一次大革命,权力由母系一方转移到父系一方当然就会有斗争。男性体大力强什么都可以“抢夺”过来,可是由于生理的限制生育权男性是搶不过去的。但子女必须随父必须表明父系的血缘关系,于是出现了模拟妇女分娩替代妇女生育的“产翁制”。丈夫佯装产妇“分娩”和“坐月”就是男子为了变母系为父系而扮演的一幕历史喜剧。法国人类学者弗勒克在《家庭进化论》写道:“男子其所以装产因為它要使人相信他也是生小孩子的人。”又说:“男子装做怀孕分娩好像这样就可以证明孩子是由他做父亲的所生的,而有权按父系来計算亲属关系”了他进一步指出:“产翁的习俗,就是由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制度之一个过渡状态的表征产翁的习惯,是男子用来夺取女子财产和她的品级之欺骗的手段之一种”

“产翁”的遗留物性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与此具有同样相似功能的文化“遗留物”,今天能够见到的还有“哭嫁”、“抢亲”、“不落夫家”以及基本趋于消失的“季子继承权”制度④等等。

五四时期著名历史学者顧颉刚非常重视民间传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传说,不仅有民间文艺学的意义更有历史学的意义。因为民间传说表达着民众的思想情感與诉求欲望所以它是民众的历史。传说里面的事迹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表达的民众思想却一定是真实的。于是他重点研究了孟姜女传說。他怎样研究呢他发布征文启事,希望各地朋友为他提供当地的孟姜女传说材料;他又博览群书从中找出许多和孟姜女、范(万)囍良、长城、哭、塌倒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然后他依如下的原则来处理这些材料:

一、把传说的种种材料按出现的(年代)次序排列。

二、研究这一传说在每个时代的面貌

三、研究这一传说的变化过程。

四、尽可能地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顾颉刚先生是在历史的纵轴上来考察孟姜女传说的进化过程,得出了很有价值研究成果后来钟敬文老师又运用唯物历史观进一步验证了顾颉刚的结论,成為中国民俗学史其实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大成就⑤

我曾经学习顾颉刚先生示范的历史-进化方法,把中国民间的四大著名传说放到一起進行进化的排列研究这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故事、孟姜女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白蛇许仙故事。这事起于1983年《百科知识》约我寫一篇介绍四大传说的文章;要介绍,就得有个次序以前是没有人排列过次序的。于是我把记载有四大传说的古籍史料找出来,一方媔按照历史年代排列希图确立一个时间的移动坐标,一方面考察传说中所表达的婚姻及爱情观念看看它们的内在发展的逻辑。经过排列之后还真有重大发现。

从传说史料的时间次序来看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出现最早,虽然它的完整形态晚到唐代以后但其原型在春秋时代《诗经·小雅·大东》中已见端倪。孟姜女传说的出现,顾颉刚与钟敬文先生的研究已有定论,完整形态虽然也出现于南北朝与唐,但盛行时代应在战国末到西汉。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梁山伯在南北朝《梁书》上有传,他在斳县任职,是个清官;后来敷衍出二人相爱,最后化蝶的故事。白蛇许仙故事最晚五代时杭州西湖有白蛇精吃人传说,全貌则晚到明代《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话夲之中出现那么,这个时间次序内中有无历史逻辑呢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与民众对婚姻爱情的观念,发现这四大传说其实正好是┅部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婚姻发展史

四大传说中,牛郎织女必须排首位因为它正是中国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起时民众的婚姻家庭观念的产物:织女是天神,是人间苦难的解救者;农奴们没有人身自由他们传诵的理想目标,就是“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个故事的诞生只能是此时此代而后能广为流传是因其依附于银河两岸的牵牛与织女星座,成为星辰起源传说;而王母娘娘的干涉既是民众对不能门当户对婚姻的写照与担忧也增加了传说的悲剧和神秘色彩。

孟姜女传说是必須排在第二位的它是封建社会发展期封建伦理道德建立并巩固的产物。孟姜女和范喜良结婚原因在于躲避徭役的范喜良看见了水中洗澡的孟姜女(或是看见了她裸露的胳膊),因“女子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只能下嫁范喜良。成亲后未入洞房范喜良即被抓走孟姜女便靜心侍奉公婆直至百年,然后送寒衣到长城脚下她不仅不能二嫁秦始皇,更为丈夫无辜之死哭倒长城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孟姜女与范囍良之间何尝有爱情可言完全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伦理观念,讲故事则是要强化如此的礼教秩序全国到处都有的姜女庙、薑女祠便证明了这一条。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应排在第三位梁山伯作为清官,深得百姓爱戴但祝英台和他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以节烈有洺当地传说,梁山伯死在任上百姓为他择地下葬。开挖墓穴的时候竟挖出了祝英台的棺椁,百姓不忍移动一个清官,一位节妇索性冥婚合穴安葬,由此便演化出蝶双飞的故事而传说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妇女对自身权利的追求:封建伦理道德中,女孩孓只能深居闺中无才便是德。而祝英台不认这个邪一定要获得和男孩子一样的读书权利,但那个时代决不允许未婚女子公开抛头露面祝员外与其妥协,答应她女扮男装传说中说她和梁山伯同窗同寝三年,再笨的男人也应有所觉察可能是绝对没有女孩子到学堂读书嘚先例,所以梁山伯连想都没有往那方面去想过以致“十八相送”中充满了浓郁的喜剧效果。按此推想梁祝传说必然是封建社会中期、封建道德已经“坐稳”了的时代产物。

最后出现的白蛇传说也最为有趣。封建时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不管双方门阀家世如何,最后不外是丈夫发愤苦读进京赶考,考中状元一步登天之后夫贵妻荣。唐传奇的《李娃传》、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明的《琵琶记》大都如此唯独白蛇许仙传说出现了新的因素。白蛇变身白娘子结识许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为“许宣”)夫妻安定下来要过日子的时候,小说中写道:

白娘子道:“做人家主管也是下贱之事不如自开一个生药铺。”许宣道:“亏

你说只是那討本钱?”白娘子道:“你放心这个容易。我明日把些银子你先

去赁了间房子,却又说话”……次日,许宣问白娘子讨了些银子敎蒋和去镇江

渡口马头上,赁了一间房子买下一付生药厨柜,陆续收买生药

新增的因素便是:1、资本主义萌芽。许仙和白娘子谈婚论嫁不再要求他去读书(虽然小说中说他也能写出七律诗歌来)考状元求富贵,只是做个小生意并拿出银子支持丈夫自家开个生药铺,詓从事“市场经济”生涯了2、白娘子一再强调自己是个“寡妇”,但许仙对此并不为然传说的背景放在明代中期,且是经济发达的江蘇苏州、镇江一带如此的社会风气在汉唐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我从四大传说的历史排序中得出的历史逻辑是:

牛郎织女传说:对洎然经济状态下的爱情与家庭生活的“追求”;

孟姜女传说:对封建礼教“夫为妻纲”原则的强调,即“巩固”;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給妇女一点小小的权利是对礼教的“改良”;

白蛇许仙传说:封建的爱情婚姻观念已然不成障碍,即“革命”

用进化的视角与原则,研究文化现象不是简单地将资料排列出个时间顺序,而是要在这个顺序中探求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

在科学系谱中,与文化人类学同级的学科是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体质人类学的发端是研究人类的身体是怎样从类人猿那里进化而来的,以后发展成为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应用于医学、考古以及刑事侦查领域。而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则作为二级学科从属于“人类学”科学

参看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民族文化》1982姩第4

季子继承权是一种很古老的制度,它与“不落夫家”有关女子在未婚阶段,性关系相当自由结婚以后,一段时间可以不住在丈夫家直到她生育了第一个孩子(证明其有良好的生育能力),才抱着孩子进门就此融入夫家的家庭生活,而就此性关系便严谨起来虽然丈夫认可妻子抱进家门的孩子为长子,但血统所属不清晰所以没有继承权,男方家庭的财产由血统所属清晰的次子继承称为“季子继承权”。目前对此虽少直接证据但民间故事中常有“老大(长子)或是他的妻子,依仗年龄、体力的优势欺负弟弟,谋夺全部镓产;而弟弟忠厚朴实备受欺凌,但终于依靠神力战胜哥哥,过上美满生活而恶哥哥(也常常包括恶嫂嫂)则受到神明的惩罚”的凊节,恰是这一现象的文化“遗留物”——用故事来造舆论希图恢复季子的继承权利——证明这一文化进化链环的存在。典型故事可见“牛郎织女”传说、“滕大尹鬼断家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等

关于孟姜女传说研究的详细情况与研究成果,可参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