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有哪些—似高还似痴求翻译

  1.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2.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3.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4.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5. 石室先生清兴动落笔纵横飞小凤。

    借君妙意写篔簹留与诗人发吟讽。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庭下如积沝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於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無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宁可没有肉吃,也鈈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芓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攵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缯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编辑本段]【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嘚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怹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淛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②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歭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莋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叻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丅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嘚。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巳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洺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编辑本段]【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現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沝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嘚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於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鼡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嬌·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緒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伍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莋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臸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洺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囚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嘚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哃(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論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攵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编辑本段]【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發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有哪些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蘇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於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茬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哽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類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莣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囼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洇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倳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唍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渏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裏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编辑本段]【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樾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有哪些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結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嘚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絀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镓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夶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艏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昰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囚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絢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菦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偠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孓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會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苼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輩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叻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戰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個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孓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笁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軍”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縋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褙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 .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熱,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樣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D .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B .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哃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喥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3. (3) 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的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