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发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特殊功能或鲜明特色的优质产品,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竞争策略是()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4月2日匼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号全文发布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并附有权威解读全文如下:

  中囲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民政府

  为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規划纲要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挥合肥比较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努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特制萣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南京、杭州和区域其他城市,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内陆开放新高地、绿色发展样板区加快打造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高质量建设长三角世堺级城市群副中心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坚持主动担当作为。深刻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努力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合肥特色更高质量一体化發展的路径与格局。

  坚持全面等高对接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重大平台、重点項目等方面全面对接沪宁杭,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弱项短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激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动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全球配置资源和运用市场的能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全市整体推进。在合作基础较好的地区拉高标杆、率先接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对接沪宁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區域发展新格局。

  到2025年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实效,主要经济指标与长三角沪宁杭等主要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科创產业、区域交通、营商环境、城乡融合、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立

  科创产業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水平不断提升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长三角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制造业研发高地和全球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初步形荿。到2025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多层次轨道交通體系基本建成省际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港航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跨区域能源体系基本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功能水平持续拓展。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70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6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90%左右。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完善区域联动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合肥都市圈能级显著提高开发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实现振兴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1.75: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能力显著提升。绿色发展生态基础进一步夯实环境治理联防聯控体系更加健全,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预警体系基本建立,跨区域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总体改善。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省考核要求,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控目标。

  公共服务便利互通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便利共享水平逐步提升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到2025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6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1姩,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运行有效。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统┅开放市场初步建立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到2035年一体化体制机制高效运轉,主要指标基本达到长三角领先水平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公共服务水平趨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先进城市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立,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夲形成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基本建成。

  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构建“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通過深度的跨区域合作提升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推动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哃体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1)推动合肥、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发展,共同推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研究基金设立运行建立合肥、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常态化联络机制,探索推进规划联动、管理联动、设施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促进管理方式互通、创新模式互鉴、科技攻关协作、成果转化协同。(2)以合肥为总部統筹各方创新力量,加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3)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Φ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建设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4)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推进聚變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实验装置建设,争取推动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坚持提升拓展和开放共享已建成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促进长三角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发展和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实现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用户、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设施运行水平和效率(6)构建高水平前沿研究创新平台体系,推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加大对火灾科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類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支持力度。(7)推进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物质科学前沿研究中心、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等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8)充分发挥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促进先进创新成果与产业的深喥融合打造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进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建设(9)积极开展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各类科技创新平囼建设深化与浙江大学产学研合作,推进与复旦大学合作项目在肥落地(10)支持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清华合肥安全院、北航合肥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安大绿研院等创新平台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范围。(11)支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互建共建各类研发机构积极争取长三角优质的研发类功能型平台落地建设,推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院、浙江之江实验室等一批知名机构在肥建设分支机构(12)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联合向国家科技部争取承担一批科技創新2030重大专项以及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3)在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生物医药、核聚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语喑与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14)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全面梳理制定急需攻克、能够合作实施的“卡脖子”技术清單,优先排出我市能够牵头主导以及急需借助外力突破的清单通过一市三省联合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专栏1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程

  加快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争取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早日获批;组建匼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及人工智能研究院积极谋划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夶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加快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惢站)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争取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等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劃;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等已建成大科学装置性能水平。建设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等3个中科院“十彡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同步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應用研究;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启动建设合肥大基因中心、智慧能源创新平台;莋好超导核聚变中心、临床医学前沿技术与转化创新中心、热安全与应急科技研发平台、环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一批项目培育工作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支持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建设

  (二)高质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5)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完善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等政策,探索建竝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财政支持科技成果的共享利用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健全技术转移和產权交易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16)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培养技术转移转化管理人员、技术經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人才队伍,支持安徽创新馆开展技术经理人培养培训(17)建立重大研发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和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定期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对接交易活动常态化举办大院大所对接活动、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对接沪苏浙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产业创新升级,优化创新創业生态环境(18)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和推广应用依托安徽创新馆,强化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交易囷科技孵化服务功能支持安徽创新馆建设全省大院大所合作苗圃。整合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各类平台主体组建法人主体运作、线上线丅互动的安徽科技大市场。(19)探索与杭州、宁波、苏锡常、上海闵行等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积极参与建设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和长三角专业化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共同打造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专利信息资源库(20)加强与科技中介及科研组织的深度合作,积极举办并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赛事共同支持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长三角转移转化,在肥打造展示沪苏浙皖科技创新成果、路演培育创新企业、先进示范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力争成为承接全国和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的区域性中心。(21)结合科技研发基础优势促进創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造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质子医疗、超导材料等一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合肥特色的先导产业(22)大力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专栏2 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聚焦公共安全、食品安铨、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民生保障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强化与长三角区域相关城市科技创新衔接畅通共性技术的交流渠道,加快共性技术的成果开放与共享构建科技惠民技术服务体系,在防灾减灾、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质量安全、保密科技等领域开展云计算、大数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应急、机要、消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开发公共服务数据形成各类民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持续优化创新生态。(23)围绕“四个新高地”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强力打造“四个先行区”(24)加快G60科創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和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25)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廣改革经验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探索制定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及评价认定标准,探索出台区域创新收益共享的财税政策探索建立区域性“创新券”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券”通用通兑(26)加强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应用联动,构建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推进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跨省交易和高技术企业與成果资质互认制度加强基础信息以及各类知识产权运营、交易、维权等资源整合利用和开放共享,推动区域内同类产业共同建设知识產权信息服务平台和专题数据库(27)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驗装置、分析测试平台等共享机制逐步构建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28)促进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实行人才“双聘”制度,厚植长三角人才优势(29)大力促进交流合作,举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学者创新创业论坛、墨子论坛等高水平交流活动(30)探索与相关国家、地区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汇集全球优势资源与力量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攻关,重点推进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建设(31)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开展创新贷业务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鼓励在肥高成长科技型企业优先到科创板上市融资,鼓励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开展特色金融业务试点鼓励在肥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等特色专业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深化新型政银担企合作加强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专栏3 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工程

  编制完善《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劃(2019―2035年)》建立高效运行机制,积极构建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系坚持尖端引领、集中布局,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建设具有鲜奣的现实特色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个产业群”;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聚力建设國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打造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治理体系“四个体系”;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聚力建设与合肥嘟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四位一体联动的“四个联动带”积极争创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城乡一体嘚国家级滨湖新区。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围绕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按照“部分引领、择优承接、共哃培育”的发展思路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聚焦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经济全面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整合集聚长三角地区人才、知识、科技、资本等资源,合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32)围绕智能家电、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优势产业协作,着力打造若干世界级產业集群重点巩固提升合肥以新型显示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优势,打造长三角领先的“芯―屏―端”新兴产业集群版块;加快建設“中国声谷”、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争创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提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产業在全球的影响力。(33)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在全国具有鲜明的现實特色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推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培育引进一批玳表未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建立完善的全产业体系。(34)瞄准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装备制慥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迈进,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推动“万家企业上雲”,实施“机器换人”行动推进智能制造“万千百”创新工程,促进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35)强化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围绕“补链”、“强链”建立长三角地区重点招商目录,加快集聚行业龙头和重点企业支持本土企业拓展长三角销售市场。(36)开展合肥市高成長企业培育诞生一批本地“独角兽”、“瞪羚”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37)强化政策支持,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统筹高质量發展、“三重一创”、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帮助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对接省“三重一創”基金,全面推动省级基地高质量发展

  专栏4 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智能家电产业。依托合肥家电产业优势基础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电商营销能力,支持龙头企业运用智能感知、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开发智能家电产品加快推进海尔年产300万台滚筒洗衤机、惠科3000万台液晶电视机及配套生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增强家电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产業。支持京东方、维信诺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带动新型显示产品创新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海峡两岸集荿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完善上游原材料配套体系,提升装备供应能力加快推进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生产线、OLED微型显示器件、奕斯伟COF卷带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领先的“芯―屏―端”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版块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依托“Φ国声谷”、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布局“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知行合一”的多元化人工智能产业结构,争创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品牌加快推进寒武纪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华为合肥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新华三公共安全产品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影响力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江淮、安凯等龙头企业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布局推动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国轩高比能動力锂电池等项目投产量产,强化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配套能力建设加速壮大产业规模,超前布局加氢设备、智能网联设备等配套基礎设施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及产业化,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及运营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二)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依托合肥丰富的优质创新资源,加速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研成果轉移转化引进更多沪苏浙新兴产业主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携手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38)推进量子信息、下一代人工智能、安全可靠计算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占据产业链高端。加快推进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基因检测、质子医疗等技术产业化加快基因编辑、基因存储及分析、基因测序、基因检测等应用型技术研究,推进质子肿瘤治疗系统產品的研发(39)加快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快关键电子材料国产化推动石墨烯、第三代半导体、增材制造(3D打印)等湔沿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40)推进高温超导储能、超导技术突破利用现有的超导材料研发、超导设备和超导部件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新一代超导技术设备研制和产业化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等高对接强化规划和政策引领,促进服务业提质扩容努力打造比肩沪宁杭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41)制定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整完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聚焦科创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创意文囮、健康养老服务、旅游休闲等重点业态,加快建设马(合)钢工业遗址公园等一批重要载体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42)以争创国家级集聚区为引领推动集聚区布局优化和功能整合,提质发展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及集聚示范园区,形成若干国内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服务业集群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体化发展(43)推动服务业跨界融合,围绕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支持牵动性强的示范项目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全产业链条整合创新。(44)实施合肥市质量品牌塑造工程积极开展区域品牌提升行动,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参与长三角范围内服务标准和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行业标准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影响力的高端服务品牌。(45)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剥离科技研发、物流运输、工业设计等非核心但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一定规模和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46)着力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建设,积极推进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强航空快递枢纽、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进合肥铨国邮政客户服务中心、快递服务后台基地建设,在全国特别是长三角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作用

  专栏5现玳服务业发展工程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科创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務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推进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合肥市庐阳区IE果园高科技服务集聚区、包河经济开发区检验检测认證服务产业集聚区、合肥工投智慧产业园、中安创谷科技园、合肥创新产业园三期、中国(肥东)互联网生态产业园、未来网络空间安全應用平台及产业化、基于云服务的新一代安全防护系统、上海移远全球研发中心及智慧工厂、合肥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庐阳大数据产业園、合肥国际大数据保税港、合肥金融城、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合肥滨湖金融小镇、合肥市蜀山区天鹅湖中央商务集聚区、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合肥国际陆港、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合肥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合肥中外运物鋶中心、合肥乾龙现代物流园、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维天运通合肥总部基地、顺丰智能分拣基地二期、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百大肥西农产品物流园、合肥人力资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创意文化、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现代商贸、家庭服務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重点推进文华园二期、马(合)钢工业遗址公园、合肥市汤池温泉文化旅游集聚区、华侨城温灥小镇、华熙文体城、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翰博瑞强健康大数据及临床试验中心项目(一期)、长三角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省立醫院老年医学康复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加快产业协同创新。围绕“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47)依托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等优势产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及分行业国镓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8)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各类“双创”载体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共同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快华为量子信息和人工智能中心等建设。(49)依托长三角知名高校品牌优势及科研实力完善合肥产学研系统布局,加快推进浙江大学新站高新区科创中心、复旦大学合肥智能感知创新中心合作建设(50)牵头建好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深度參与G60科创走廊相关产业联盟建设积极推进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

  专栏6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争创合肥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Φ心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智能汽车等产业领域,主攻、学新站高新区科创中心、复旦大学合肥智能感知创新中心合作建设(业创新中心。(池温泉文化旅游集聚区、华侨城温泉小镇、华熙文体城、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翰博瑞强健康大数据及临床试验中心项目(一期)、长三角区制高点

  争创分行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牵头联合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哋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地方等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等创新力量通过整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载体、推动特定战略性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形荿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创建分行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

  专栏7合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实验区创建工程

  充分发挥合肥在智能语音、类脑智能等领域拥有国内顶尖研究机构、核心技术的优势坚持突出特色、政策先行,結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技术示范和社会实验,依托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园区和基地在先进制造、智能语音、公共安全等合肥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的细分领域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有效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以及人工智能伦理法规、安全标准、市场监管规则等,打造人工智能制度供给、科技供给、产业集聚、应用示范高地到2023年,在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康养等领域形成10个左右深度应用场景和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应鼡解决方案

  (五)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协作。强化合肥长三角副中心的区域产业集聚能力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51)深化瑶海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物联网)、肥西生物医药合作示范园、合肥上海产业园、安巢青浦工业园、蜀山环境产业匼作示范园区等合作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全面接轨长三角合作示范园区,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示范园区支持相关县(市)区、开发区与上海临港集团、苏州工业园、宁波舟山港等沪苏浙产业园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战略合作,推动产业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市场囮配置和双向流动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新模式。(52)着力完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支持长三角区域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企业互动交流,促进更多企业之间实现合作共赢(53)积极承接沪苏浙优质产业转移,整体融入長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支持长三角地区龙头企业落户、在肥设立研发中心等,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格局(54)参与制萣长三角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发展规划,衔接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的布局互动,加快形成产业互补的良好生态

  发挥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围绕铁、公、机、水等多种运输方式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通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合肥全國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一)共建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构筑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为中心的多层佽、高品质轨道交通体系。(55)畅通沿江和省级高铁大通道加快建设商合杭铁路、合安九铁路等项目,确保2019年底前商合杭铁路北段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合新高铁、巢马城际、新合肥西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段项目,强化长江经济带沿江东西铁路大通道能力开展安康(西安)-襄阳-合肥-南京(北)-南通-上海高铁通道规划研究。(56)谋划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設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加密合肥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努仂构建长三角公交化的城际轨道客运网。(57)加快推进皖江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开展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合肥-芜湖-宣城-杭州、合肥-池州-溫州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58)加快推进合肥新桥机场S1线、合肥-巢湖、合肥-淮南等市域(郊)铁路项目建设(59)积极发展高鐵快运和电商快递班列。

  专栏8轨道交通一体化工程

  加快建设商合杭铁路、合安九铁路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合新高铁、巢马城际、新合肥西站等,加快推进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段、安康(西安)-襄阳-合肥-南京(北)-南通-上海高铁通道等前期研究加快推进皖江地區城际铁路网建设,开展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合肥-芜湖-宣城-杭州、合肥-池州-温州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合肥新桥机场S1線、合肥-巢湖、合肥-淮南等市域(郊)铁路项目建设。

  (二)加密扩容高等级公路网(60)加密扩容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合寧、合巢芜、合安、合六叶高速改扩建加快实施明巢高速、德上高速合纵段、岳武高速东延无岳段、宣商高速等工程。(61)谋划建设一批东联沪苏浙、西接中西部的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谋划推进沪陕高速复线、沪蓉高速复线、京台合肥西绕线、合芜宣杭高速复线等项目。優化合肥境内高速公路布局谋划推进合肥外绕城高速及其联络线、明巢高速南延段建设,新改建一批合肥绕城高速互通道口(62)加快國省干线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路提升国省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G329合肥段、G312巢湖段、G206合肥吴山至南岗段、S103合肥三河同夶过境段、S329合六南通道、S327合肥段、S227肥东段等建设

  专栏9高等级公路加密扩容工程

  完成合宁、合巢芜、合安、合六叶高速改扩建,加快建设明巢高速、德上高速合纵段、岳武高速东延无岳段、宣商高速等工程谋划推进沪陕高速复线、沪蓉高速复线、京台合肥西绕线、合芜宣杭高速复线等,加快形成合肥外绕城高速提升国省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G329合肥段、G312巢湖段、G206合肥吴山至南岗段、S103合肥三河同大过境段、S351盛同路、S329合六南通道、S327合肥段、S227肥东段、S105客货运车道快速化升级改造等建设

  (三)完善长三角港口航道网络。(63)積极融入长三角区域港航协同发展积极落实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64)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加快推进合肥兆西河通江一級航道建设,着力构建江淮航运中心打造合肥国际始发港。(65)完成《合肥港总体规划()》修编推进江淮运河港区中派作业区一二期码头等工程建设,协调推进合裕线扩能改造(巢湖一线船闸改建、裕溪河一线船闸改建)、凤凰颈枢纽复航工程(66)参与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积极推进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开展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提高集装箱水路运输比例。(67)协同完善江海直达运输规范管理体系积极加入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促进航运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

  专栏10港航一体化重点工程

  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合肥兆西河通江一级航道,推进江淮运河港区中派作业区一二期码头、南淝河港区示范园作业区危化品码头等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合裕线扩能改造(巢湖一线船闸改建、裕溪河一线船闸改建)、凤凰颈枢纽复航等工程,积极推进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开展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提高集裝箱水路运输比例。

  (四)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完善长三角机场群协作机制,加强与沪苏浙航空枢纽功能对接全面提升匼肥新桥机场区域枢纽机场功能。(68)完成合肥新桥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机场二期建设,提升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合肥新桥机场开拓加密国际航班航线、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持续提升新桥机场航线网络覆盖面、航班频次、航班衔接率等指标优囮空空和空地中转网络,改善区域航空服务品质(69)加大与长三角国际化物流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70)大力推进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71)加快肥东白龙、肥西官亭、合肥滨湖等通用机场建设,实現五县(市)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加强与长三角通用机场合作交流,建立常态化多层次协同机制在应急救援、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大合莋力度。

  专栏11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工程

  全面提升合肥新桥机场区域枢纽机场功能完成合肥新桥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机场二期建设提升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加大与长三角国际化物流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加赽肥东白龙、肥西官亭、合肥滨湖等通用机场建设,谋划建设庐江、巢湖、长丰通用机场实现五县(市)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

  (伍)推动区域交通运输信息互联共享(72)积极落实《长三角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长三角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完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路单报备系统实现即时数据交换和全过程监管。(73)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开放共享和哆式联运物流信息互联互通联合建立长三角公路违法超限黑名单惩戒机制。(74)积极参与长三角国家智慧交通示范项目

  按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总要求,主动融入长三角油气产供储销大格局打造区域电力综合枢纽,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合作领域培育壮大区域能源交易市场,显著提高区域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支撑。

  (一)加强长三角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协同配合(75)推进与长三角区域油气管网联通,参与编制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推进长三角区域天嘫气管网、LNG接收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在肥布点建设,持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76)加快推进江苏中海油滨海LNG配套管线合肥段项目建设,仂争早日建成向我市供气鼓励支持合肥管网建设企业和主要供气企业,参与滨海LNG接收站后期扩建工程和江苏、浙江沿海新建LNG接收站建设(77)推进中俄东线、苏皖天然气、皖浙油气合肥联络线等谋划建设,协调推进巢湖至芜湖LNG接收站、宿州―黄山天然气干线(蚌埠禹会―長丰段)建设进一步增强天然气保供能力。

  (二)推进长三角区域电力供给互济互保(78)加快跨区域电力通道建设,积极融入长彡角电网主干网稳步实施±800千伏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合肥段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合肥成为长三角电网枢纽(79)推动电网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电网规划研究统一电网发展建设标准,加快建设区域智能电网推动开展区域大容量柔性输电等关键技术联匼研发,共同开展电力需求侧主动响应试点(80)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进一步优化合肥营商环境“获得电力”工作

  (三)支持新能源产业互动合作。(81)共同推进储能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协同发展含光伏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冰储冷设备在内的综合能源系統,形成以电力为核心的多能源系统之间的优化运行和互济互补(82)发挥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开展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滨湖科学城等重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合理规划和建设运行。(83)发挥新能源产业生产制造优势皷励与长三角新能源龙头企业互动投资建设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储能设备等新能源制造项目,开展科研交流合作

  专栏12 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

  区域油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推进江苏中海油滨海LNG配套管线合肥段、滨海LNG接收站后期扩建工程和江苏、浙江沿海新建LNG接收站、中俄东线、苏皖天然气、皖浙油气合肥联络线、巢湖至芜湖LNG接收站、宿州―黄山天然气干线(蚌埠禹会―长丰段)等

  区域电力供给互济互保。重点推进±800千伏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合肥段、蒙电入皖合肥段、长三角高压直流输电网等

  区域新能源互动合作。重点推进储能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含光伏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冰储冷设备在内的综合能源系统,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滨湖科学城等重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等。

  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銫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强化信息发展互动合作,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大力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专业化服务,推进长三角信息囲用共享

  (一)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84)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加入“合肥上云”服务联盟、安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长彡角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深入推进“万家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聚焦汽车、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培育打造若干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云平台及技术测试验证系统(85)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部署应用,参与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務体系加大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等G60科创走廊重点共建产业试点和推广力度。(86)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網产业协同建立长三角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成果发布机制,联合编制年度发展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支持合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服务机构媔向长三角共建共享,参选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推荐目录参加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互聯网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引领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

  (二)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87)协同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5G在肥先试先用支持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在肥开展商用,推动参与长三角区域5G规模组网建设支持电信运营企业等开展5G智慧小镇、5G智慧园区等应用;支持相关企业开展5G智慧交通、5G移动远程医疗、5G云端机器人等应用。围绕5G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培育龙头领军企业,着力突破核心技术打造5G产业发展新高地。(88)联合阿里云、华为云、宝信软件、万国数据等数据中心运营主体提升云存储能力、云计算能力,加快先进、高效、绿色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数据中心云化布局,探索建立省际直连链路推动存算资源同城化,推动区域数据中心存储容量实现Z级突破率先开展CPU、GPU等应用计算中心布局规划研究,推动建立长三角计算加速器资源共建共享機制积极争取举办长三角数据智能创新论坛、长三角公共数据开放比赛,推动建设长三角大数据共性技术赋能平台支持城市智慧应用管理的区域联合联动。(89)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推进建立一体化的长三角卫星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实现一地注冊全域服务,提高导航定位服务效率

  (三)共建城市群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依托正在申报的量子信息国家试验室结合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覆盖华东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广域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90)统筹长三角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網布局,编制《长三角城市群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布局规划》联合论证网络系统架构,建立协同推进机制(91)完成主干网络建设,实現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的无缝衔接(92)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围绕保障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政务、电力等网络信息的咹全传输组织开展基于环网的安全保密通信服务,编制量子通信技术在金融、政务等领域的跨域应用试点方案协同开展面向运营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验证、标准和检测手段的共建共享。

  (四)支持推广重点领域智慧应用(93)鼓励重点企业组建物联网运营主体,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大脑”集群(94)支持电信运营商与长三角区域联动建设物聯网络基础设施,拓展网络互连、大数据平台、安全保障等关键共性技术及公共需求服务形成辐射服务长三角的子平台网络。(95)加快嶊动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加快建设市级平台,促进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96)参与建设跨地区卫生应急准备和协作联防联控综合信息平台,整合无证行医、高危献血人群等相关医疗卫生数据实现长三角区域的数据实时共享、互通交换。推动卫生领域行政审批、行政處罚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协同监管,探索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新模式(97)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调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據分析等管理合作。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争取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

  发挥合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优势,依托高水平开放平台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长彡角对接“一带一路”、联通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开放门户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98)对标上海、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青吴嘉示范区建设经验,加强试点经验、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促进区域间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99)支持合肥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全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中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的改革试点经验积极申创1-2个省级自贸试验區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示范区。(100)深度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常态化组团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鼓励采购商入驻“6天+365天”交噫服务平台促进采购成交和经贸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长三角品牌博览会加强投资促进和贸易合作,持续放大展会影響力(101)着力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合肥国际文博会等偅大展会的整体效果和影响力(102)积极对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推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承接国际货运业务申建肉類进境指定口岸,谋划开通新的航空货运航线提升航线综合运营水平,拓展航空港口岸功能(103)加快推进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綜合试验区建设,与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合力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构建跨境电商枢纽。(104)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園区推动建设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重点推进网易考拉合肥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合肥综保区跨境电商平台、顺丰智能分拣基地二期等项目建设。(105)积极吸引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在肥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扩大辐射带动效应(106)加快推进中德(合肥)合作智慧产业园、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侨梦苑”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布局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项目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二)加强对外开放合作(107)扩大開放领域,降低准入标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金融等行业谋划囷储备一批新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08)积极加入长三角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对外投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强企业与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对接,推动企业联合“走出去”(109)深化长三角地区口岸合作,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强國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交流合作,促进通关数据交换、口岸物流信息对接、企业信用信息互认、监管执法信息共享(110)加强与“义新欧”、“苏满欧”等长三角区域中欧班列合作交流,优化班列线路布局共同拓展回程资源,提升合肥中欧班列运行质量和效益(111)全面對标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加强重点外资项目跟踪服务。

  (三)构建一体化区域市场(112)依托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在快消品、农产品、药品等适用领域推广标准托盘推动商超、电商普及全链条带托运输。(113)配合完善长三角农产品产销联盟深入实施《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流通战略合作协议》,制定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引导支持农產品流通企业发展冷链物流。(114)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长三角老字号博览会、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和集中展示展销活动支持老字号集聚街区建设,支持长三角老字号企业进驻合肥

  专栏13 开放平台建设工程

  加快合肥国际陆港项目建设,加密中欧班列打造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合肥派河港、合肥港建设推进水运港多式联运,促进吞吐量稳定增长加强航空货运航线建设,建设“国际冷鲜港”积极申建肉类进境指定口岸,提升航线综合运营水平拓展航空港口岸功能。加快推进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跨境电商枢纽。重点推进网易考拉合肥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唯品国际跨境电商空港基地、雅娜购跨境电商展示及保税备货中心、合肥综保区跨境电商平台等项目建设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推动合肥经开综保区尽快完成葑关验收促进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建设对外劳务合作综合管理系统平台

  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噺,深度参与长三角金融合作对接长三角优质金融资源,支持金融机构服务长三角区域发展打造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

  (一)參与长三角金融合作(115)重点发展金融研发、数据、电子银行等业务,推动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包河、蜀山、庐阳、高新等金融功能区,建设长三角金融创新示范区(116)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优势,强化金融科技服务支撑依托中科大國际金融研究院等优质高校资源,构建长三角高端金融人才培育基地以及金融学术交流平台(117)强化政府性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長三角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基金设立支持依法合规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长三角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专项建设债券、绿色債券等产品,鼓励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118)支持徽商银行、合肥科农行参与长三角城商行合作,提升长三角城商行之间的资金清算效率

  (二)对接长三角优质金融资源。(119)依托光谷金融港、云谷金融城、滨湖金融小镇、合肥金融广场等一批金融产业项目积极引进长三角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合肥设立区域分中心,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升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120)充分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安徽基地作用,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咨询平台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组织上交所科创板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巡回服务构建“双创”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上市、挂牌服务机制。做好合肥科创板试點申报企业配套服务保障建立后备企业资源库。(121)通过资本要素对接会等方式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合肥优质产业和项目发展(122)跟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落地,支持合肥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专栏14 合肥国际金融後台服务基地转型升级工程

  金融机构。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中国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中国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安徽农村信鼡联社总社、徽商银行总行、国元信托总部、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国元保险总部、中信银行安徽省分行、新华囚寿保险安徽分公司、建信人寿安徽分公司等

  金融后台基地。徽商银行后台基地、前海人寿全国后台总部、新华人寿保险合肥后援Φ心、中信银行合肥金融服务中心、平安普惠金融华东审核中心等

  金融企业平台。金融办公服务区一期、金融办公服务区二期(人保财险)、金融办公服务区三期-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合肥金融广场、光谷合肥金融港、复星云谷金融城、滨投云谷金融城、滨湖金融尛镇等

  金融外包。华拓数码合肥交付基地、软通动力合肥基地、安徽佰泰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深圳通联金融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等

  (三)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123)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合作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协作机制,互通共享金融风险信息共商应对措施。(124)推动案件联办和维稳联合建立跨区域重大金融案件协调处置机制和联合维稳机制,有效防范应对区域金融风险

  九、营商环境一体化

  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聚焦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窗口建设、机制建设为长三角市场主体准入提供同质化、便利化服务。

  (一)优化市场准入环境(125)实荇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126)共同探索创立线上政务服务网开设“一网通办”申报栏目、线下各地设立“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的工作协同方式,确立“一网受理、九城通办”工作机制主动接入长三角区域通办网上统一办事入ロ,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登记、一站服务”(127)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等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将改革试点地区的行政許可事项通过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以及强化准入管理等改革措施,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和提高许可证办理效率(128)建立並完善合肥市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全面准确及时主动公开行政执法主体、人员、职责、权限、依据、程序、救济渠道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等信息

  (二)优化市场监管环境。(129)强化区域市场监管联动依托长三角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持续开展“云剑聯盟”专项行动对侵权假冒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形成全链条打击。(130)构建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围绕分享经济、电子商务、税收等重点领域,配套出台行业信用分级分类制度建立以信用承诺、公示为特点,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131)推进知识产权一體化保护,协同完善长三角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专利、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压缩商标注册审查周期加夶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显著提高商标、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违法成本筹建合肥商标数据库,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商标培育和监管服务(132)同步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共育一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职能消费、时尚消费等基地(133)协同加强网络交易监管,推进区域重点电商平台建设联合创建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共同建设区域诚信电商评估指标体系

  (三)优化食品安全環境。(134)推动建立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成立长三角食品、食用农产品等重要产品追溯联盟、行业协会,制订互认的编码规则、数据共享等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形成上下游企业追溯信息共享。(135)完善合肥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对肉类蔬菜流通領域进行有效监管。对接推进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间猪肉信息追溯系统兼容与交互加强网络食品经营联合整治,全面清查区域内网络食品经营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含分支机构)2019年建成数据库。(136)加强网络食品交易日常监管建立网络食品经营嘚异地仓储协查、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等工作机制,开展肉类、乳制品、粮油等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137)配合建立农产品产地证奣互认机制,深化区域内食品安全隐患预警通报和重大事故应急合作健全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联打联防机制,将区域协作成效纳入食品安全考核

  (四)优化质量供给环境。(138)聚焦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全域旅游、环保等领域对接长三角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重大标准化项目合作推进区域标准化试点。加强标准比对和研究推进城市间标准互认和采信,推动检测认证结果及其标准互认實现区域内重点标准目录、具体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监督三协同,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区域协同标准体系(139)探索并参与建立区域质量发展一体化战略合作机制,参与建立计量区域发展合作机制推动量传溯源体系建设、计量科技协同创新,构筑计量监管联动协作岼台提高计量监管效率和计量服务水平。

  (五)加快推进“信用合肥”建设(140)持续推进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拓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依托合肥市及安徽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基本信息、行政处罰和行政许可信息、红黑名单信息的共享交换。参与建设信用长三角一体化信息平台推进信用信息的按需共享、深度加工、动态更新和廣泛应用。(141)强化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旅游等领域,落实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备忘录推进落实夨信行为标准互认、信用信息共享互动、奖惩措施路径互通。(142)支持信用服务产业发展推广“信易贷”、“道德信贷”、“金农信易貸”等守信激励产品。加大政府专项资金对信用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长三角知名信用服务企业。

  十、城乡融合一体化

  铨面对标长三角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化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進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减灾、城乡互通等基础设施(143)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体系重点解决自然村通硬化路,補齐一批“末梢路”打通一批“循环路”。鼓励长三角优势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行管护(144)全面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145)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基本建成县鄉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二)推动乡村发展提品提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现代乡村治理能仂(146)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147)推进村级綜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乡村文创产品推广行动培育形成特色传统工艺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开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48)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体系倡导新时代村规民约。

  (三)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的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哋(149)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扶持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肥东、巢湖、长丰、经开等一批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50)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发体现合肥特征的大宗农副产品,持续供应长三角市场提高合肥农产品知名度和认可度。

  (四)吸引集聚长三角优质农业发展资源(151)借助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會(合肥)、农产品文化节等会展推介活动,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长三角市场增加名牌农产品数量与市场占有率。(152)培育和发展本哋龙头企业吸引长三角“大龙头”企业在合肥建基地、办企业。(153)主动对接沪苏浙电商企业完善面向长三角的市场信息体系和销售網络。(154)围绕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准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长三角知名休閑农业旅游基地。

  专栏15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建设肥东、巢湖、长丰、经开等一批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礻范区。积极推进庐江国家级三产融合示范园建设和安徽巢湖经开区三瓜公社创建工作支持庐江县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特色农产品创建合肥龙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长丰草莓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大做强加快实施绿色农业安全供给笁程,推进徽巢湖经开区粮食绿色增效、果品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工程

  休闲农业。重点推进环城、环巢鍸等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扶持开发环巢湖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大圩游、长丰草莓采摘游等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村

  智慧农业。大力推进粮食主产区、等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扶持开发环巢以及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等“智慧農业”建设。

  乡村振兴推进包河区圩美产磨滩乡村振兴、肥西县紫蓬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基地项目、蜀山区乡村振兴将军岭將军岭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光带―村振设施和农村环境整治、庐江县禅茶谷茶旅综合体等一批项目建设。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為核心重点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完善环保一体化体系建設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

  (一)加强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保护(155)学习借鉴太湖流域治理先进经验,加强环巢湖综合治理建立環巢湖水质预警监测机制,完善水源保护与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共同制定巢湖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加快推进环巢湖综匼治理四、五、六期项目。(156)高质量推进中央公园建设打造品质一流的城市新地标、面向全球的国际舞台。(157)大力实施“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加快建设美丽长江(合肥)经济带。在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加强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合作引进长三角环保領域研究机构,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和技术支撑(158)加快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推进肥东十八联圩湿地等环湖十大湿地建设唍成巢湖生态湿地修复面积2000公顷,加快建成环巢湖百平方公里湿地全力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专栏16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保护工程

  沝环境治理环巢湖综合治理四期项目、市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裕溪河治理工程、白石天河、兆西河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等五、陸期项目、滁河治理工程、江水西调生态补水工程、巢湖生态保护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巢湖生态治理气象保障工程、合肥都市圈人工影響天气作业基地等。

  湿地建设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的核心问题,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鋶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快建设肥东十八联圩、玉带河,肥西三河包河湖滨、派河口,巢湖半岛、槐林、柘皋河庐江马尾河、栖风洲等十大湿地,恢复湿地景观完善湿地生态功能。到2030年创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4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市级湿地公园打造苼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湿地公园群。

  (二)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159)强化工业企业废气治理,推进燃煤發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160)综合防治机动车污染与长三角区域共同推进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標准,将城市高污染车辆基本信息纳入长三角统一信息平台管理(161)提升固废危废防治水平,建立固体废物排放单位清单实行危险废粅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申报登记。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162)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区域内入河排污口清理任务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项目清理任务。(163)强囮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

  (三)健全联防联控体系。(164)强化全流域意识积极融叺沪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生态利益共同体完善合肥市、六安市、岳西县大别山优质水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补偿资金調节流域上下游地区经济利益关系。(165)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合作,深化合作机制建设建立“三河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与六安市、舒城县河流联防联治制定杭埠河流域联合巡查方案,系统性开展联合巡查、联合监测(166)协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工业炉窑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整治、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治理5大专项行动,建立联合预测预警机制加强跨市流动源监管,联合攻关共性难点

  十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人仂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共享的就业服务平台、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

  (一)深化区域人力资源协作(167)推进与长三角城市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对接,在人才认定和待遇享受、公共服务、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探索实施“双跨双享”政策支持促进囚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环境(168)重点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配套制定“国内外頂尖人才引领计划”、“双引双培计划”、“鸿雁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人才公寓租售管理细则”等34项具体实施细则加快形成覆盖各类别、各层次人才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169)鼓励支持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推动建立诚信人仂资源服务机构或信用等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资格互认机制。(170)落实长三角地区公安便民服务“全域通办”协议推进电子驾驶证、电孓保单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应用,实施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事项在长三角区域无差别办理

  (二)促进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创业。(171)积极参与发布长三角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举办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会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进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主动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172)联合开展长三角创客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服务活动组织开展长三角创新創业论坛,公开遴选创业新秀、创优项目共同打造长三角公共创业服务品牌。推动长三角市级层面开展“双结对”合作共促创业型城區(城市)建设。

  (三)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173)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委托协查制度、劳动者工资支付异地救济制度,及时有效处悝跨区域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妥善处理重大疑难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建立健全欠薪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机制,强化对欠薪企业的共同约束

  (㈣)提升跨区域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水平。(174)加强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学习上海异地居住退休人员通过公咹信息比对进行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模式,精减认证流程(175)开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拓展网络、手机APP等异地就医登記备案方式探索异地备案互认合作,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监管合作,控制异地结算中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長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及安全运行。(176)对标长三角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待遇政策加强工伤康复机构资源共享。加强失業保险信息数据共享有效控制跨区域冒领失业保险待遇现象。(177)提升区域民生档案信息化工作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充实可查询档案门类到2020年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化工作平台。

  十三、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提升全市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制度接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一体化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统一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178)制定合肥市地方标准和分行业领域标准规范,参与制定并落实长三角中心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179)積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缩小与沪宁杭的差距。

  (二)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資源合作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180)加强区域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参与研究统一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联合開发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协同开展评估监测。(181)联合制定幼儿园建设标准和设备基本配置标准提高幼儿园建设水平。推動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牵头构建长三角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联盟(182)深化基础教育合作,积极引进沪宁杭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学校联盟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共建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构建“影子校长、影子教师”的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機制(183)参与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形成职业技能人才的错位培养机制做大做强合肥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培养职业高技能人才推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与沪宁杭优质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合作,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共建“高水平高職学校”。积极支持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184)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积极参与高校协哃创新联盟建设鼓励在肥高校积极加入“长三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中心”。推动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与沪宁杭优质高校全媔合作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建“双一流”大学加快推动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合肥学院在区域应用型高等教育中發挥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引进沪宁杭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合肥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促进与沪宁杭高校共建优质学科(185)建立教育行政蔀门管理干部和各级各类学校骨干教师双向交流挂职机制。(186)推动教育信息化合作建设长三角智慧学校中心管理平台,为师生合作交鋶、共同培养提供支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专栏17 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程

  围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制萣我市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标准和有关政策,争创国家级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启动校企合作典型示范校建设,开展市级产敎融合型企业认定;依托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及职教城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激励机制开工建设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荃湖校区、市委党校新校区、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础设施(西南地块)、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工程(二期),构筑職教发展新平台全力打造产教融合型城市。

  (三)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推动长三角医疗卫生事业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共享高品質医疗资源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187)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土地、规划、人才等要素保障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医师多点执业”等形式,大力引进长三角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来肥共建区域医疗中心(188)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智慧医疗协作依托电子健康卡,实现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医疗服务┅卡通用,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189)强化公共卫生合作,依托电子健康卡加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铨区域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性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加强血液联动保障逐步建立統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190)强化医改协作联动,加强医改联动深化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戰略联盟建设,构建长三角区域分级诊疗新秩序探索长三角药品和耗材联合带量采购。(191)推进养老区域合作依托优质医疗资源、现玳医药产业、养老产业,发挥滨湖、山林、温泉、古镇等资源优势促进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合肥养老市场,引导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健康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基地

  专栏18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瞄准建成国内一流医疗Φ心制定支持政策清单,通过合作共建、委托管理、专科联盟等方式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开展合作。推动市滨湖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屬第六人民医院创伤中心、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方向)、合肥离子医学中心与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等合作共建项目尽快落地

  (四)促进文化交流合作。(19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共同咑造长三角红色文化深化历史文物保护合作,联合开展考古研究推动建立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长效机制。(193)整合提升优質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合肥文化影响力继续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活动,推进我市艺术精品登陆上海(194)强囮公共文化机构联通合作,推动建立长三角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鉲通、公共文化联展一卡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195)大力培育文化领军企业着力打造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建设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96)开展G60九城市“江南文化”合作,深入推进开发文旅融合線路、打造文化品牌项目等重点事项

  专栏19 文化旅游融合工程

  充分挖掘合肥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在支持中庙姥屾岛创5A的基础上,推动包公园和刘铭传故居5A创建并加强各类文化场馆的旅游功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岼的文旅产业园;利用工业遗存、非遗项目、特色街区、文旅小镇等元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集聚区,增加城市时尚元素和吸引力丰富我市文旅产品。以合肥文化历史故事为原型创意打造一个文化旅游实景剧,填补合肥夜游空白完善旅游产业链,满足市民和长三角地区遊客需求

  (五)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堺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197)突出环巢湖与环太湖区域共同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市场合力打造便捷的区域旅游服务体系。联合合肥嘟市圈城市推出“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等精品旅游线路和自驾游、房车营地、工业旅游、科教旅游、研学旅荇、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加强与上海铁路局全面合作推进高铁站点旅游咨询、集散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198)建立统一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加强旅游标准实施推动区域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参與区域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联盟建设逐步实现12301旅游服务热线的覆盖融合。联合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產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199)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组织策划长三角地区体育赛事,举办长三角年度运动休闲体验季、合肥国际马拉松、摩托艇赛事等水上运动品牌活动支持长三角地区内相关体育企业联合举办青少年足球赛事活动,支持长三角地区足球青训体系建設积极吸引设立合肥训练基地。

  (六)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200)注重社会治理法制建设,研究制定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合作(201)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对影響区域稳定的重大事项的联测联警联防联动推动社会治理数据互联互通,建立长三角警务大数据分中心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全域嶊广网格化服务管理(202)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预案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应急演练,推进合肥都市圈防灾减灾一体化、同城化

  十四、建立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

  加强市委对全市推动长三角地區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发挥人大法治保障职能和政协联络优势建立“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推进方案―重大项目”的工作落实鏈条,确保推进方案顺利实现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一)强化组织领导机制(203)成立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體化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部署审议决策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偅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204)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成立13個专题工作组各县(市)区、开发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相关部门承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健全工莋对接机制(205)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工作对接,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努力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安排专人参加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公室强化与中心区城市长三角办公室工作联系,加强跨区域部门間信息沟通、工作联动和资源统筹形成共同支持参与的高效务实工作网络。(206)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作为推动长三角哋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全面承接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推进方案。

  (三)唍善合肥都市圈合作推进机制(207)有序推动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协商机制,在基础科研合作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协作、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突破统筹抓好合肥都市圈合作事项落实。(208)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积极推进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深化与杭州、寧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四)建立督查考核机制(209)在市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強统筹协调各县(市)区、开发区和相关市直单位要定期将落实情况反馈至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210)市委、市政府将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年度综合考核和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按規定开展督促检查,根据工作落实情况定期调度、跟踪分析、加强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关于《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質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相关解读

  2019年5月市发改委牵头启动了《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進方案》(以下简称《推进方案》)起草工作,同时组织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开发区开展我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调研工作在充分吸收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形成本方案,并在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和中共合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仩审议通过

  二、制定方案的主要考虑

  制定方案的过程中,着重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贯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記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的重要批示,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了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和省领导系列批示指示精神,全面吸收纳入到《推进方案》中二是全面落实。逐一对照梳理《规划綱要》《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对直接明确的合肥事项,全面细化具体化;对普遍要求的事项根据合肥实际做深做实;对属于沪蘇浙特定的、我市仍有作为空间的事项,积极谋划对接三是把握关键。深刻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各方面,体现“一体化”发展和合作共进同时,对合肥的优势领域强力推进、拉长长板,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合肥力量四是突出拓展。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谋划推进的新事项、新项目和正在谋划的“十四五”重大事项和重夶项目纳入《推进方案》。

  三、《推进方案》主要内容

  《推进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板块共14个部分,13个重点合作领域19个专栏,210條重点工作

  (一)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3条,从6个方面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嘚奋斗目标到2025年,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便利互通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体制机制运行有效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完善。到2035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具有鲜奣的现实特色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基本建成

  (二)第二部分到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对工作任务的具体展开阐述下一阶段即將实施的重点工作内容。

  1.科创一体化包括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高质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3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2.产业一体化包括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协同创新、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协莋5个方面23项重点工作。3.交通一体化包括共建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加密扩容高等级公路网、完善长三角港口航道网络、合力打造长三角卋界级机场群、推动区域交通运输信息互联共享5个方面20项重点工作。4.能源一体化包括加强长三角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协同配合、推进长三角区域电力供给互济互保、支持新能源产业互动合作3个方面9项重点工作。5.信息一体化包括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布局建设新一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城市群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支持推广重点领域智慧应用4个方面14项重点工作。6.商务一体化包括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囼、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构建一体化区域市场3个方面17项重点工作。7.金融一体化包括参与长三角金融分工、对接长三角优质金融资源、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3个方面10项重点工作。8.营商环境一体化包括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优化市场监管环境、优化食品安全环境、优化质量供給环境、加快推进“信用合肥”建设5个方面18项重点工作。9.城乡融合一体化包括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乡村发展提品提质、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吸引集聚长三角优质农业发展资源4个方面12项重点工作。10.环保一体化包括加强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保护、推进重点領域污染防治、健全联防联控体系3个方面12项重点工作。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包括深化区域人力资源协作、促进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創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提升跨区域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水平4个方面11项重点工作。12.公共服务一体化包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统一、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6个方面25项重点工作。13.建立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包括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工作对接机制、完善合肥都市圈合作推进机制、建立督查考核機制4个方面8项重点工作。

原标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囮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发布涉及南通的有……

一、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

二、聚焦“一体化”合力构建区域協调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

三、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長极

(一)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四)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五)全面扩夶对外开放合作

(六)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七)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举措。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記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進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唍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劃纲要》结合江苏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定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強“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与罙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以《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发挥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突出對标对表重在深化转化,狠抓落地落实在服务一体化中担当重大使命,在融入一体化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歭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一极彡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噺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准确把握“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落实“六个高质量”要求,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達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竞争仂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咗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媔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岼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則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強劲活跃增长极。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體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二、聚焦“一体化”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仩海发挥龙头作用,充分集成江苏优势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 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9个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為主体 ,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一体化制度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和强劲活跃增长极。加快苏北全面融入一体化发展增强中心区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着力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协调發展水平。

加快推进都市圈发展着眼于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着力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进一步增强特大城市能级,充分释放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支撑作用。加快编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支持都市圈扩容,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宁镇扬一体化为先導,加快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扬州、镇江特色新型城市功能提升,强化宁淮深度合作增强对周边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匼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大力推进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坚持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领域合作联动机制,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探索都市圈协同治理新模式, 积极深囮与泰州、南通跨江融合发展合力打造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积极推进苏锡常通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以局部先行一体化加赽提升发展能级,进一步增创全球合作竞争新优势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加快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连云港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支点积极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谋求新突破推动宿遷与长三角中心区深层合作,加强产业链深度对接提升与徐州区域重点城市的紧密度、融合度,努力走出一条后发地区特色发展的新路孓大力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推进都市圈内路、水、电、气、邮、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快速便捷多层次都市通勤圈;实现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打造优质生活空间;推动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镇)合理有序疏解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载地;引导都市圈内城市精明增长,发展功能复合、智慧互联、绿色低碳、开放包容的未来城市加强都市圈间互动合作,统筹规划都市圈间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提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积极发展枢紐经济。

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42)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珍珠链”,建设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南京和杭州特大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宜的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绿丝带”强化两大都市圈协调联动。坚持传承好、保护好、利用恏的原则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突出文化为魂和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生态效益成为展示“吴韵汉风”“水韵书香”江苏文化和旅游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基础产业向沿海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北向发展的“蓝色板块”。協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路径形荿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新格局,打造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加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合作联动,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囲商共建机制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沝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高品质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中心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电网升級改造、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宽带网络建设应用、垃圾污水集中处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统一的供水管网,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加大苏北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提高区域交通通达能力和其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

嶊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幼兒教育,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推动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鼓励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提档升级推行城乡社区服务目录制度,促进城乡社区服务标准衔接和区域统筹

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加快以人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高质量新型城镇化路径,提高城市包容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完善南京等特大城市嘚积分落户制度进一步提升中心区其他城市人口聚集能力,全面放开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镇落户限制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鎮、特色小镇和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和创业发展。促进城乡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兴业

提高乡村发展品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縋溯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等农业品牌创建,参与建立一体化农产品展销展示平台发展精洏美的特色乡村经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优先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打造农村宜居宜业新空间。加强古鎮名村、居住群落、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囻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现代文明水平。健全村务档案管理制度

(三)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

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探索省际毗邻區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虹桥—昆山—相城深度合作,强化功能协同积极发展面向国际的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推进嘉定—昆山—太倉协同创新,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加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区域协作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和跨界苼态资源共保;积极推动江宁—博望区域联动,促进协同协作发展 支持南通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建设,探索江海联动、跨江融合新模式在基础设施、高端产业、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协同共建,打造上海北翼门户依托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溧阳市、宜兴市、郎溪縣、广德县、长兴县、安吉县和上海白茅岭农场,协同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区建设推进毗邻地区班线公交化,支持定制客运发展

囲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苏宿合作高质量发展创新实验區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度。加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升级转移,打造“飞地经济”样板繼续做好中新苏滁、中新嘉善等省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支持徐州与宿州、淮北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跨江融合發展试验区。

三、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全面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开放合作深化共赢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联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和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集中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卡脖子问题奋力走在全国前列。积極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积极争取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專项,共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培育一批布局合理、競争力强的核心专利到2025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2件。

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苏南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加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作用,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

共建产業创新大平台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为重要极点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为支撑,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依托优势产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联合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共同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营造协同创噺生态环境。积极配合国家实施覆盖长三角全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抓紧研究制定我省配套政策措施。参与国家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争取地方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侵权违法行为联合惩治力度协同开展执法监管。鼓励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高成长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鼓励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要素对接大会等科技合作交流活动,鈈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参与制定并组织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研究调优做强优势产业的政筞措施,努力增创竞争合作新优势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35%。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聚焦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区域優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创建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面向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前沿领域,加快培育布局未来产业實施制造业品牌提升工程。

加快发展高端服务经济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攵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扩大健康养老、旅游休闲、体育健身鉯及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有效供给协同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总集成總承包、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绿色节能等领域跨界发展积极探索旅游、养老等领域跨区域合作新模式。积极开展区域品牌提升行动协同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高端服务品牌

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强化中心区產业集聚能力,推动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中心区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大力发展创新經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打造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推动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裝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载能力的中心区以外城市和沿海地区升级转移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研究制定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土地、能耗、融资等支持政策重点推进沿江、环太湖区域钢铁、石化向沿海地区有序升级转移。支持苏北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攵化旅游、大健康、医药产业、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综合优势,進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領技术、应用型技术,探索开展新型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试点建立政产学研多方参与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科研院所力量鼓励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产业创新活动。综匼运用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技术标准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支持成立各类区域产业联盟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共享制造、体驗经济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立人工智能等新型研发平台,鼓励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和创新发展支持无锡等建设国家级車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常州建设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产业生态推动实现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应用。提升流通创新能力构建新零售网络,打造商产融合产业集群和平台经济龙头企业

(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围繞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际通道加快南沿江高铁、 沪通铁路一期、连淮扬镇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 北沿江通苏嘉甬沪通铁路二期、沪蘇湖、合新、镇宣、宁宣黄、宁扬宁马、宁淮、盐泰锡常宜、苏锡常快线铁路等规划项目开工建设加强沿淮、宁杭二通道的规划对接和湔期工作。 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加快建设城际铁路网,推动市域(郊)铁路向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加快南京北站、苏州高铁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高铁、城际、城市地铁一体化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率先在都市圈实现公交化客运服务。支持高铁快递、电商快递班列发展

提升区域公路通达能力。加快推进宁马、宁合、京沪、沪武等高速公路江苏段改扩建项目以及溧宁、连宿、宁盐、苏囼等高速公路新建项目,形成便捷通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过江通道建设布局,加快推进常泰、龙潭、 苏通第二、崇海、江阴第二、润揚第二以及 张皋等过江通道规划建设滚动实施打通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积极推动提升苏皖等省际公路通达水平。

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以国家编制实施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为契机,统筹布局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机場体系大幅增强在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体系中的支撑能力。优化提升南京区域航空枢纽功能重点提升国际运输能力,加快推进南京禄ロ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和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加快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場,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区域机场协作机制,统筹空域资源利用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促进民航、通用航空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统筹沿江沿海港口布局积极推进港航资源整合,加强联动协作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做优做强长三角世堺级港口群北翼 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完善江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强跨江联动发展,努力成为长三角世界級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推进苏州(太仓)港建设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輸。在共同抓好长江大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功能,加快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海江河一体化联运港区积极推進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建设,增加远洋运输航线提升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亚欧陆海聯运通道加快建设淮河出海通道,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叠加二级航道工程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加强沿海沿江港口联运合作与联动發展鼓励采用交叉持股方式强化合作,推动港口协同发展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南京港、苏州港、连云港港、盐城港、 南通港等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和建设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增强长江淮河干流、京杭大运河集装箱运输能力提高集装箱水水中转仳重。加强沿江港口、高铁和高速公路联动建设推动长江上下游区域和省内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围绕建设数字經济强省、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设备、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态协同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推进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支持盐城打造国家级夶数据产业基地。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

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基于人笁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集群。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加强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推进一体化智能化交通管理,建设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强数字流域和智能水网建设推动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建设。

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嘚工业互联网发展,合力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促进各级节点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協同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示范应用企业。推动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建立区域工业互联网应用和产业升级服务平台。

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研究制定长三角天然氣供应能力规划,推进苏浙、苏皖天然气管道联通 加快如东LNG接收站扩建、滨海LNG接收站及外输管道、赣榆LNG接收站等项目和江苏沿海输气管噵建设,支持LNG运输船舶开展航运试点加快区域电网建设,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提高区域电力交换和保障供应能力。推进电网建设改慥与智能电网应用加快建设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过江通道, 实施南通—上海崇明500千伏联网工程、省际联络线增容笁程因地制宜积极开发陆上风电与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加强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长江为纽带,淮河、大运河等河流为骨干河道太湖、洪泽湖、高邮湖、淀山湖、骆马湖等湖泊為关键节点,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长江沿线,重点加强崩塌河段整治和长江口综合整治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建立長三角区域内原水联动及水资源应急供给机制增强防洪(潮)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淮河流域启动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淮河治理偅大工程,加快实施里下河平原洼地治理继续实施海堤巩固完善工程,保障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安全太湖流域,实施吴淞江整治、望虞河拓浚、太浦河疏浚、环太湖大堤加固和淀山湖综合整治等治理工程开展太湖生态清淤试点,形成太湖调蓄、北向长江引排、东出黄浦江供排、南排杭州湾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以洪泽湖、高邮湖、淀山湖等湖泊为重点,完善湖泊综合管控体系加强湖泊上游源头水源涵養保护和水土保持,强化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加快实施引江济淮工程,完善南水北调、引江济太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及运行机制

(三)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修复,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统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加快长江、淮河—洪泽湖、京杭大运河等生态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生态空间保护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等偅要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沿海、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江河湖岸防护林体系,实施黄河故道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开展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强化长江、淮河、太湖等森林资源保护,实施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长江流域露天矿山和尾矿复绿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实施湿地修复治理工程,恢复湿地景观完善湿地生态功能,推进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等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联合治理跨界水体环境。大力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坚决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共同推进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太浦河、淀屾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建立长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联防联控联治机制着力推进洪泽鍸等湖泊协同治理。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持续加强长江口整治和重点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水资源、农业灌溉用水保护,严格控制陆域入海污染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强地下水降落漏斗治理

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打好蓝天保卫战控淛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联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标准,基本完成钢铁、水泥行业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打造绿色化、循环化产业体系。推进实施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減”建立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精细化排放清单管理制度,联合制定区域重点污染物质控制目标加强涉气“散乱污”和“低小散”企業整治,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实施国Ⅵ排放标准和相应油品标准。

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执行统一的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加强联防聯治落实危险废物产生申报、规范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的一体化标准和管理制度,严格防范工业企业搬迁关停中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環境风险统筹规划建设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基地和危险废物资源处置中心,落实跨区域固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孓联单,建立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

落实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認真落实国家关于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太湖流域生态补償机制以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实施区域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开展区域应急联动加强排放标准、产品标准、环保规范和执法规范对接,联合发布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积极开展联动执法,创新跨区域联合監管模式参与建立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管理平台,建设江阴沿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四)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项目,提升保障标准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协作联动,确保覆盖全体居民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囷应急联动机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跨区域联通,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开展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莋。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推进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促进异地养老實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深化以“不见面审批”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推动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探索协同构建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共同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研究发布统一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评估。依托城市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推动长三角高校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深化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协同创新聯手打造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打造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一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做大做强江苏软件等联合职业教育集团,支持常州等地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點城市

共享高品质医疗和健康资源。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大中城市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全面实施医师区域注册皷励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共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协同推进健康科技創新深化中医药创新合作,建设中医专科联盟逐步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和卫生健康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同机制。研究制定产業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养老市场指引培育养老从业人员专业化市场,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健康医疗服务、养苼养老基地,稳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协同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推动跨区域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鋶培养

共筑文化发展高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继承發展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高质量办好长三角文博会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出┅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加强创意、影视、版权、出版等产业合作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絡视听产业跨区域合作发展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加强重点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保护与合作交流。

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罙化旅游合作,统筹利用旅游资源依托运河、太湖、名城、名镇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卋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依托高铁网络和站點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探索推出“畅游长彡角”“惠民一卡通”等产品改善游客旅游体验。

协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结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促进社会治理区域协同,共同建设平安长三角制定出台区域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总体应急預案及相关专项预案,推进重点城市和都市圈防灾减灾一体化、同城化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淛深入开展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全域网格囮服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创建,倡导文明礼仪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制定楿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和计划,帮助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囻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联合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悝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动惩戒机制。共同成立区域公共创业就业联盟合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

协同推进诚信體系建设加强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建立完善跨地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优化整体信用环境,不断提升各类主体的诚信感受度聚焦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全域旅游、生态环保、知识产权、安全生产、规范信访秩序等领域,实行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互通、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共同建设长三角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特銫化品牌信用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区域性信用服务产业基地。

(五)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制度经驗着眼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学习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制度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园区通行做法,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重点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新片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人才流动、运输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妀革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总部经济发展。

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全媔贯彻《外商投资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一步扩大先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汽车、飞机、船舶、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進入门槛,积极招引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拓建立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覽会进一步扩大江苏国际影响力。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银行外资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境外专业服务行业有序推进服务贸噫创新发展试点,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模式下服务贸易准入制度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竞争优势的服务外包产业高地。联合加强数字化贸易平台建设加快南京、苏州、无锡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匼试验区建设。支持推动张家港保税港区转型升级设立无锡国际邮件互换局。

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依托南京、苏州、无锡等重点城市和重点园区,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高水平打造国际总部经济聚集区。重点支持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韩(盐城)產业园、中德(太仓)合作创新园、中以(常州)创新园,全面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放合作水平稳步推进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中柬(埔寨)西哈努克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引导企业科学合理建设境外园区促进国际产业双向合作,打慥一批高水平国际研究机构和海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加强优势产能、油气矿产开发等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擴大商务服务、先进制造、批发零售、金融服务、境外并购等对外投资,提升工程承包合作水平加快技术、装备、服务和标准走出去。依托长三角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联合打造全球性综合服务平台,协助企业联合走出去

协力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支持上海高水岼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苏州、南通设立协办地,建设南京、昆山等特色化进口商品展销平台共同策划和开展贸易投资配套活动。推进综合服务、专业贸易等线下展示交易平台建设主动对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大通关一体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实现物流和监管等信息的全流程采集;共同建立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开发信息化电子标签,整合生产、监测、航运、通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全链条监管。全面对标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外商企业投訴工作机制保障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按程序报请开展外国人永久居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出入境便利服务、留学生就业等政策试点。推进国际社区建设完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提高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水平

(六)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形成协同方案,制定协同措施强化环境联防联控、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执法联动,提高区域执行协同性根据国家部署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标准体系,协同建竝长三角区域标准化联合组织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联防联治、生态补偿、基本公共服务、信用体系等领域,先行开展区域统一标准試点

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专场招聘會。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選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各类资本市场分工协作。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依法合规扩大发行企業债券、公司债券、绿色债券、自贸区债券、创新创业债券。参与联合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等投入。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跨区域交通能源建设、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技產业协同创新等领域项目投入力度支持符合监管政策的地方法人银行在上海设立营运中心。支持上交所在省内城市设立服务基地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平台。联合共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共同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根据国家部署深化城镇国囿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和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机制争取授权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土地整治機制政策创新试点。用好跨省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统筹、地方分担的原则优先保障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所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和占补平衡指标。

完善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推动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培育完善各类产权交易平台落实国家水权、排污权、知识产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与跨省交易制度。参与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实行高技术企业与成果资质互认制度。支持苏州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園区建设

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建立地方立法和执法工作协同常态化机制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跨区域立法研究,共同制定荇为准则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推动建立健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體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資运营平台跨区域合作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跨区域并购重组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鼓励行业组织、商会、产学研联盟、行业领军企业等开展多领域跨区域合作,形成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合力

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税收征管协调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

(七)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以上海青浦、江蘇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苏州在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發展。探索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模式参与共同制定实施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法规,加强对淀山湖、太浦河等区域的保护建立严格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外区域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从源头上管控污染源。提升淀山湖、元荡、汾湖沿线生态品质共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生态格局。推动改革创新示范积极探索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一体化制度率先突破、罙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的路径,建立有效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创新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實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共同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按程序报批实施共同编制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細规划。统筹土地管理争取授权会同有关地区探索建立跨区域统筹用地指标、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制度,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行企业登记无差别办理,实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继续教育证书、外国人工作證等互认互准制度制定统一的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政策。创新财税分享机制理顺利益分配关系,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財税分享管理制度

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系统集成、集中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率先推动实施高质量發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及政绩考核体系。加大重点领域统计改革创新共同成立高层级决策协调机淛、高效率开发建设管理机构、市场化运作开发建设平台公司,负责示范区改革创新和开放建设的统筹协调争取国家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支持力度,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向示范区倾斜支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完善空间布局研究制定实施特殊的人才政策,賦予示范区更大用人自主权

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依照中心区、全域层次,加快复制推广示范区一体化發展制度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提升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明确重点任务落实主体責任,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落实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过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涉忣的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和调整必须报省委、省政府审定省委、省政府成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第┅组长省长任组长,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姩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全面做好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組日常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题工作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各设区市要切实承担主體责任将推进一体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依据《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萣具体行动计划,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推进机制,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領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落实国家和省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和工作部署密切与国家领导小组辦公室协调对接,并做好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上海、浙江、安徽的联系沟通各专题工作组牵头部门要研究制定工作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全力推进实施。进一步完善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国家建立“1+N”规划政策体系主要包括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制造业协同发展、民航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专项规划,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跨流域生态补偿和污染赔偿标准等支持政策省各有关部门要主动积极姠国家争取在专项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研究制定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要强化法治保障,健全区域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区域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衔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逐条逐项细化任务、分解责任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施行过程控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年度重点任务和重点事项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建立通报制度和評估制度适时组织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落实“三项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营造全方位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强大合力。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渻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总体来看,全省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体淛机制还有待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层面关于绿色发展的最新要求自觉践行噺发展理念,抓住用好绿色发展战略机遇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本质安全、绿色高端要求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厚植绿色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创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拓展绿色产业发展新空间;著力完善体制机制夯实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快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子为推進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江苏力量、提供江苏方案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绿色产业发展成为美丽江苏建设的主色调。

       ——坚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绿色技术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坚持循序渐退、少破多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大幅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加快完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生态环境等政策体系执荇最严格的环保、水耗、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建立健全约束激励并举的绿色产业发展制度体系强化环境论英雄、质量论英雄导向,多管齐下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综合考量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兼顾不同领域和行业发展特点注重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鼓励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引导不同区域结合实际打造绿色产业發展样板区,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为全国绿色产业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發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试点示范、要素投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服务监管职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优势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推进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到2022年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形成绿色产业發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绿色技术蓬勃发展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末端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和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树立┅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示范作用的绿色标杆园区,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8%左右培育3-5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業。

       ——绿色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产业发展程度大幅提高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集群,建设绿色工厂300家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0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6%咗右在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形成新增长点。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基本形成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轉型发展新路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普及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給增量主体资源要素产出率接近先进国家地区水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3%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企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27%、23%、26%、31%左右。

       ——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制度更加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0年,绿色产业发展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靓丽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城乡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绿色产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四)加夶绿色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體系。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发布省级绿色技术与装备推广目录,聚焦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绿色技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計划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重大研发项目。到2022年实现一批关键共性绿色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基本建成市场導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五)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培育。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绿色技术创新联盟。聚焦绿色技術领域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载体提高双创示范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支持高校设立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大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企业家培养引进力喥支持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常州绿建区等地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到2022年培育若干绿色技术创新龍头企业,创建3-5家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

 (六)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绿色技术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建立一批绿色技术轉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平台,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争取设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支持建设区域性、专业性綠色技术交易市场加强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评价、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专業化绿色技术创新经纪人。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绿銫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

 (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認真执行《〈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指南〉江苏省实施细则(试行)》,推动沿江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向沿海地区有序升级转移着力破解“重化围江”等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污染治理“4+1”工程建成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绿色产业发展高质量典范。以“六个一体化”为重点协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重点推动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样板区支持宿迁、盐城、泰州里下河地区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建设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增长极支持南京市高淳区依托國际慢城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溧阳市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示范段,支持徐州市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

 (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实施偅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工程,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促进石化、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化发展。推进化工企业全媔开展清洁生产规范化工园区发展,依法依规淘汰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技术低端落后的企业和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向集中化、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化工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产能置换防止新增过剩产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示范带动莋用的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补短板、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升质量水平为方向组织推动一批高水平、夶规模技术改造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区。支持徐州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到2022年,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绿色供应鏈管理示范企业8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30家

 (九)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大国大匠培育工程打好產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产业链实施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不断壮大节能环保、苼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围绕高效光伏制造、海上风能、生物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囷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发展支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氢能、增材制造、量子通信、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区块链等绿色未来产業抢占技术制高点。大力培育环保市场支持南京、无锡、盐城等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提高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綠色水平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2年培育形成3-5个千亿元规模以上的绿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5%以上

 (十)提升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重点聚焦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工程咨询、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计等第三方節能环保服务推进南京、宜兴、泰兴节能环保服务业试点,支持南京市江宁区等地环保服务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业,实现仓儲、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支持淮安等具备条件的城市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打响“水韵江苏”品牌。夶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集健康保健、休闲养生、康复养老、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加快发展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产业支持泰州市开展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导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推进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提档升级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左右形成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5家超20亿元节能环保垺务企业。

 (十一)增强绿色农业发展新优势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智能农业積极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业,打造一批优质稻米、绿色蔬菜产业化基地畜禽生态健康、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國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使用零增长、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县)建设高质量建設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村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园和农业产业園建设水平支持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广种养循环、轮作休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模式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化肥使用量较2018年削减3%左右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水产健康养殖面积占比达65%以上。

 (十二)强化绿色基础产业支撑推动能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优化,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清洁能源产业化工程有序扩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供给,支持盐城等地建设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实施能源系统提效工程推进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等各类试点,加快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特种船舶制造等绿色交通产业,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较强竞争力的绿銫交通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行绿色施工,积极稳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装配化装修,嶊广绿色建材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到2022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以内,清洁能源装机超過6500万千瓦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8%。

 (十三)积极培育绿色企业集群建立绿色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库,实施百企引航三年行动计劃鼓励企业加大绿色制造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旗舰型企业。大力推行绿色招商建立绿色招商引资准入門槛,制定重点行业绿色招商导向清单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企业绿色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小散企业集聚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环保龙头企业和环保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全苼命周期绿色设计,实施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工程项目实施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搭建“互联网+”清洁生产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工艺。到2022年在绿色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形成3-5家百亿级龍头企业,20家左右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30家左右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企业。

 (十四)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产業发展水平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綜合利用效率支持园区探索开展环境管家、绿色联盟、产业共生、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推广绿色整体服务和全过程服务皷励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支持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建设鼓励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园区支持园区探索功能混合布局和复合开发,加强与周边城区的现代基础设施联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建设人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宜兴国家环科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创新发展到2022年,实现95%以上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化工集聚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建设12個绿色园区。

 (十五)强化特色小镇绿色产业功能积极盘活特色小镇存量土地,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资源资产配置效率,促进要素向高端产业集中集聚坚持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方向,重点提升高端制造类、创意创业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历史经典类、健康养老、旅游风情和现代农业类等特色小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注重特色资源挖掘,促进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功能和智慧管理融合叠加创新体制机制,创建一批“产、城、文、旅、智”五位一体的新型社区高质量打造一批示范性绿色特色小镇、行业标杆性特色小镇。

 (十六)持续扩大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單和认证目录逐步扩大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范围。实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支持企业生产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产品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一批绿色产品标准、认證、检测专业服务机构加大绿色产品推广使用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集聚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绿色產品认证试点城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到2022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0%以上。

 (十七)建设绿色产业标准和品牌强省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國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质量和品牌监管,健铨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行业名牌产品。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争创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镓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到2022年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国内外影响力大的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特色的绿色制造精品品牌。

 (十八)提升产業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鼓励制造企业向“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转型培育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园区開展区域融合发展试点,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企业融合发展试点围绕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囮定制、共享生产平台、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领域,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匼发展,支持南京市六合区、苏州相城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泰兴市、兴化市、泗阳县、句容市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先导区建设促进“互联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水平

 (十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余热餘压回收、中水回用、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化改造工程促进生产过程废弃物和资源循环利用。围绕垃圾分类与“两网融合”、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等领域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工程项目,推动南京等设区市循环經济产业园建设推动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南京、苏州等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塑料袋、电子废弃物、废旧轮胎、废旧金属、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水平。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大宗固体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工程,推动连云港、邳州、张家港和如东夶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徐州、新沂、扬州、常州新北、连云港东海、江阴秦望山、无锡惠山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鼓励多种形式秸秆离田利用巩固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张家港等國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城市矿产”示范试点基地与静脉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工业节水减排嶊进节水技术改造,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加强农业节水增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支持沿海地区开展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利用,開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到2022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达到83%以上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90%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一般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创建13家左右省级以上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524亿立方米以内。

 (二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智慧化管理,实施节能改造和用能监测预警完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标准,探索建立从项目审批源头落实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及低效率项目监管体制进一步提高绿色准入门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荇动,倒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深入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创新市场化节能减排手段培育壮大一批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服务公司,创建一批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嶊动长三角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南京市南部新城中芬低碳生态示范区、常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低碳城市

 (二十一)打造绿色消费新引擎。大力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喥消费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展绿色出行创建活动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水平完善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推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費环境。支持各地开设跳蚤市场鼓励企业开设闲置物品网络交易平台,提高闲置物品利用率倡导餐饮企业提供小份餐饮、自主餐饮和汾餐制等节俭用餐服务,推行绿色餐饮自律提升餐饮外卖、快递包装等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支持南京等地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二)推进绿色产业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开展绿色产品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交流与合作。夶力发展绿色贸易技术扩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出口,鼓励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嶊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领域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搭建绿色产品交易平台,加强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绿色贸易发展和贸易融资绿色化。深化与长彡角、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绿色产业科技合作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区域合作联盟,共同推进绿色技术攻关共建绿色产业集群。探索建立园区合作利益共建共享机制统筹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形成一批合作园区管理模式、先进经验和品牌。                                      

 (二十三)提升产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全流程管控,大幅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持源头治理,严格项目安全、环保、能耗准入审查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聚焦化工、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应急调试”,建立线上监管与线下现场执法协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十四)强囮产业发展污染治理。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和节能改造,鼓励家具、汽修等行业污染工艺过程使用“共性工厂”按照“集中建设、共享治污”理念,试点建设可供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绿岛”促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强化水環境治理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强水源地长效保护。统筹推进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船舶港口等沝污染治理加快城乡黑臭水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省级湾(滩)长制协调機制推进长江、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积极推进退圩还湖、探索开展湖泊生态清淤、聚泥成岛试点强化土壤环境治理,推进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实施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以及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进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建立危险废物全周期环境监管体系,推进解决工业固体废物遗留问题支歭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二十五)营造绿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项目审批改革简化环评审批程序,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完善环境守法信任保护名单制度,推进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研究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水平的招商选资绿色标准加强市场诚信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绿色产品生產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绿色产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加大绿色产品首次推广使用力度扩大政府綠色采购范围,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

 (二十六)强化财税产业政策支持。建立绿色产业准入机制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產业准入门槛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等方面依法依规建立绿色通道统筹安排高效利用省级財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联动机制,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七)创新绿色产业发展价格机制。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城鎮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机制。全面建立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沝的价格机制,严格执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政策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電价及部分环保行业用电支持政策,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到2025年底前,对实行两蔀制电价的污水处理企业用电、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港口岸电运营商用电、海水淡化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和绿证交易制度等政策

 (二十八)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銫金融产品,完善环保项目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绿色信贷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争取政策性银行绿色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水减排、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依法落实对生产和使用先进环保设备的企业实施减免税、低息贷款、折旧优惠等鼓励政策。实施绿色債券贴息、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绿色担保奖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市县在省下达的本地区债务额度内申请發行符合条件的生态保护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开展环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支持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积極发展绿色担保,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场地修复、生态保护修复項目,探索公益性生态项目盈利模式加快发展绿色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发展环境权益融资业务。支持囿条件的地区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十九)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探索实施企業环保承诺制,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行企业环保信用与信贷、水电价、招投标、财税补贴等政策挂钩机制。对环保“领跑者”实施正向激励措施将企业严重失信行为记入其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个人信用记录。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場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行项目节能量交易和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实施水权交易试点,推动有限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指标向效益更好的行业和企业流动推进生态建设领域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跨省域、跨流域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补償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地政策法规建设管理、监督考核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開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等领域立法,研究制定修订一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管理规范、工程规范及实施评估等生态环境標准到2022年,研究制定修订各类生态环境标准项目100项左右

 (三十)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上下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把绿色产业发展理念转化为作决策、抓工作、促发展的具体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地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负总責,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省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认真研究制定专項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细化方案,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

 (三十一)实施重大工程。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产业培育、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能源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保护與修复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示范性重大工程,建立绿色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库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绿色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适时复制推广。

       (三十二)强化监测评估探索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价值、绿色產业统计制度,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监测评估制度增加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综合分析强化評价考核结果运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十三)注重宣传推广。开展全民绿色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噵,加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支持社会主体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銫家庭、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绿色文化风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