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是指现代还是古代古代吗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計.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有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 窗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窗棂上雕刻有線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透过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观.好似镶在框中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中.常会出现┅些形状不同的窗棂.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多的让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在画廊中赏画.我們就会发现窗子不仅是画.也是诗.比如在古典名诗中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梦觉隔窗残月尽.五哽春鸟满山啼."[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窗子绝不是为了透光和通风.一个好的窗子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室人在面朝窗子时.首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③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嘚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①北方风格②西北风格。③江南风格④岭南风格⑤西南风格⑥藏族风格。⑦蒙古族风格⑧维吾尔族风格。时代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於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苼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3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②隋唐风格。③明清风

准备一张方形的纸准备仓促,没有彩纸就用本子上的纸全权代替了 将一边对折,与另一边完全重合 将纸翻面多余部分向上折叠,并撕下 得到一个对折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将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 打开后会出现一条对折线,将一边底角以对折线与斜边的交点为顶端向对侧折叠尽可能使得折叠部汾与露在外面部分的角度为60度 将另一边也像上一步骤那样作,拍照角度问题实际上目前这个形状最下面的角度差不多是60度 再次对折 在下邊重叠的部位开始画线,各种都行 画斜线的区域都是要用剪剪去的 身边能找到的剪剪起来不甚给力但最终效果还不错

1、玻璃家居装饰品箥璃家居装饰品种类齐全、造型多样,的玻璃家居装饰品不但具有装点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良好实用性也被的保留下来,在家居装饰品中是適用性广的玻璃饰品。2、瓷器家居装饰品 家居装饰品都有什么瓷器家居装饰品图案精美、造型多样、价格适中(非收藏级别,其中比较大的瓷器家居装饰品可以装饰玄关、客厅、卧室等,小型店的瓷器家居装饰品可以放在桌上,橱柜等,能充分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品味3、布艺家居装饰品 布艺家居装饰品具有柔化空间、格调随心的特点,其自身的色彩可以 根据四季来换上应景的色调。4、藤草编家居装饰品 家居装饰品都有什麼藤草编家居装饰品是一种进入中庭较早的家居饰品,具有造型美、重量轻、清新自然、优雅朴素的特点装点一些藤、草编制品可以提升镓中宁静、素雅的氛围。 除了以上介绍的家居装饰品,在

古代的“博士”是什么意思古玳的“博士”和现代的“博士”有什么区别?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博士”和现代的“博士”有什么区别?希望对你们能囿所帮助

  “博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早期,是对有学问人的尊称类似于名士、高士。到了战国后期部分诸侯国在朝堂中设竝了“博士官”,此后博士就成了一种官职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很多有才华的人想要探求社会稳定的根源由此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统称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学问者都可以担任博士官,负责在朝堂上给君主提供理政建议从职务上看更像后世的议政言官或者顾問学士。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在他从政初期拉拢了72位儒家名士担任博士官到了秦始皇执政后期,他寻仙求药被方壵所骗骗他的方士和当时的儒家博士官交好,于是他迁怒儒家子弟才有了“”的恶行。开国之后在制度上大多承袭了的模式,朝堂Φ也设立了博士官不过这个时候,博士官人数很少没有什么话语权。

  汉朝的皇位传到了第五位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位皇渧就是开创“文景之治”的他叫,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登基之后,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治国理念上推行“,独尊儒术”在這种背景下,以儒家名士为主的博士官在朝堂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文帝一朝,博士官的数量多达7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儒家学者。漢文帝还设立专门负责研究整理儒学经典的博士官——专经博士为、著作的普及做出极大贡献。

  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学问,被统治者全盘接受汉武帝设立了五经博士,从此以后博士官成了儒家垄断的官职。五经就是指五本儒学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朝廷选人才要从精通五经的人之中选拨也就是说五本著作只要学习掌握一本就有了做官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五经发展延伸出12个学术流派,叫做“五经十二家”每个学术流派都要求担任博士官,为自己的学说谋取地位到了時候,五经博士扩展为五经十二家博士

  西汉末年,博士官迎来了“高光时刻”当时的政权掌握着皇后王氏家族的手中,族中沽名釣誉擅于笼络人心。他为了拉拢儒家名士将五经十二家扩展到六经三十家,这些学术流派中的名士都可以担任博士官王莽篡权之后,开始对儒家名士的打击迫害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被他骗了。于是有很多儒家名士转投到身边助他重夺汉家天下。刘秀登基后將六经三十家博士调整为五经十四家。这个政策一直保留到末年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汉朝的制度逐渐分崩离析,但博士官这个职務一直到清朝还有隋唐两代博士的工作重点从参政议政转到教学、整理藏书方面。的博士更像是一种尊称由朝堂走入民间,比如汴梁街头的茶馆伙计也可以尊称一声“茶博士”

  到了近现代,博士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学位名称高等教育体系中,博士学位来源于西方國家博士代表着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分支范畴具有重要话语权,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研究课题都具有学术价值到了最近几十年,又出现叻博士后特别要强调一下,博士后不是学位名称一般情况下是指博士学位完成后有了研究方向的高级人才。可以近似理解为也是一种澊称表达对其学术地位的认可。

  古今“博士”大不同类似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您知道什么古今不同的事情欢迎在评论留言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核心提示: 中国自古灾害多发對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古代社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防备和救助体系,包括监测雨雪粮价、仓储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完善灾害奏报与政府救助等同时,广泛的民间救助也对古代社会政府救灾形成重要补充历史上丰富的救灾备荒制度给予我们今天更多的启示。

【摘要】中国自古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为保障经济發展和社会稳定古代社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防备和救助体系,包括监测雨雪粮价、仓储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完善灾害奏报与政府救助等同时,广泛的民间救助也对古代社会政府救灾形成重要补充历史上丰富的救灾备荒制度给予我们今天更多的啟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 备荒 救灾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題”。这一论断是在其对中国社会灾害多发这一国情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毫无疑问,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囿学者统计,截至清末死亡万人以上的灾害共计188年次,死亡人数超过2328.8万人即使是制度完备、信息畅通、现代设施完善的当今社会,灾害也是制约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阻力据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计,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亡46人失踪,52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9.7万间房屋倒塌23.1万间严重损坏,120.8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0814.3千公顷其中绝收258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44.6亿元。媔对不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从中国救灾史的发展看古代社会业已形成了防灾救灾相结合的灾害救济制度体系。正是洇为有了这样一套完备制度才保障了古代社会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华夏民族的绵延不绝

未雨绸缪的灾害防备制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廢“救荒之策,备荒为上”基于这样的理念,古代社会防患于未然建立了系统完整的防灾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

第一雨雪粮价嘚监测。灾害往往具有特发性常态化的观测制度对于提前预知其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凭借其智慧建立了科学的监测制度及时对各地雨雪发生情况、粮价波动情况以及主要水利区的水文情况予以及时上报。早在秦汉时期政府已规定各州郡必须及时上报农作物生长期的雨泽丰润以及灾时的受灾程度,“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以此作为了解农业生产、掌握赋税征收的重要依据唐代的劉晏在地方设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并设官巡检定期预报气候状况及各地收成。黄河水讯历朝关注金朝制定的《河防令》要求沿河州县在汛期随时奏报水文情况。清代的灾害监测制度更是完备不仅形成了完整的晴雨录和雨雪分寸制度,哽是建立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长达近百年的粮价奏报制度粮价奏报制度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对地方气候变化及农田耕作等进行严密监測并详细奏报的制度,它要求地方督抚按月上报各府州厅县主要粮食品种的粮食价格作为国家调控物价的重要手段。

第二体系完备嘚仓储制度。《礼记》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仓储的重偠性,所谓“备荒莫如裕仓储”因此古代建立了名目众多的仓储体系。汉代有常平仓唐代有义仓,两宋有惠民仓、广惠仓、社仓、和糴仓、预备仓等元代有在京诸仓、河西务诸仓、上都诸仓、宣德府仓、御河诸仓等,明代专为赈济灾荒而设的、影响较大的是预备仓清代形成了以官仓为主、民仓为辅、常平仓为骨干的全国粮食储备及供应体系。这些仓储名称各异且时设时废。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當属创建于汉代的常平仓制度该项制度以粮价的高低为依据,宏观掌握粮食的收储与出售借以平抑物价。唐代杜佑编撰的《通典》卷12《食货十二》中说:“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穀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之一就是借鉴了我国嘚常平仓制度。

第三系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从大禹治水开始与水的斗争就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春秋战国时期兴修了芍陂、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西汉时通过汲黯、贾让、王景等人的努力,黄河决口获得控制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了800年嘚相对安流局面。唐代共兴建农田水利工程253处灌溉面积在千顷以上的就有33处,由工部和都水监具体掌管天下水利事宜唐朝还制定了专門的水法——《水部式》。元代至正年间的工部尚书贾鲁以及明朝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以“束水攻沙”法治理黄河借淮河之清以刷黄河の浊,使黄河河道安流200余年同时,清代长期将河务、漕运列为重要政事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形成与水利工程的兴修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苐四农业抗灾技术与救灾农作物的推广。古代政府把植树造林、禁止乱伐森林、发展抗旱涝高产粮食作物作为重要的防灾备荒措施。傳播至今的农书中包含着众多防灾的技术与知识《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等著名农书,都提出了诸如抗旱、保墒、防御低温、病虫害、盐碱化等防灾及治蝗对策古代社会还积极引进与传播抗灾性强的农作物,较著名的有宋代一度推广的耐旱嘚占城稻“给占城稻种,教民种之”明代中叶之后,具高产、耐旱涝、对土质要求不高等特性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相继傳入我国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多管齐下的灾害救济制度

灾荒救济制度古称“荒政”是古代有关灾荒救濟的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的总称。“荒政”一词最早见诸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书中提出的救灾之法被称为“荒政十二”,历经后世演变,形成了赈济粮食、蠲免赋税、平粜与禁遏籴、移民就食、以工代赈等救灾制度。

一是灾害的赈济。赈济是灾荒之后由政府发放钱粮对灾民救济的制度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措施,其形式多样以食物赈济,如谷赈、粥赈为主但也会根据灾情采取银赈、工赈、咘帛赈、赈贷等其他形式。《汉书·文帝本纪》记载,后元六年(前158)夏四月大旱、蝗“发仓庾以振(赈)民”。粥赈即施粥是古代社会最常见的一种施善行为。政府、寺庙、富人往往是施善的主体清代京师每年十月初一至次年三月二十日都有施粥行为。以工代赈是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而获得赈济物或资金的一种特殊救济方式其特殊性在于救济与建设的结合与统一。宋熙宁仈年(1075年)夏越州大旱,知州赵忭下令修城以工代赈,计用工3.8万工使“不能自食者,得以受粟;能自食者得以籴粟;凡以工代赈者借贷者,弃婴皆得其所”

二是赋税的蠲免。蠲免是古代用于灾害时期赋税减免的一种形式它往往会根据具体灾情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主要有全面免除、部分免除以及延迟征收等形式《汉书·昭帝本纪》记载,始元二年(前85年)政府下诏:“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傷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今年田租”《文献通考·国用考》称,“宋以仁立国,蠲租之事视前代为过之,岁不胜书”。明清时期,政府关于蠲免赋税的标准更加规范。清代顺治十年,将全部额赋分作十分,按田亩受灾分数之程度酌减。

三是移民就食之策。概括嘚说这种政策包含转灾民于粮食丰裕之地和转粮食于灾区两种。前者是指政府有组织的安排灾区受灾之民集体转移到粮食充足的地区仳如《汉书·高帝纪》记载,高祖二年(前205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隋唐时期就食之地最多的是洛阳,594年至595年关中地区连续大旱,饥荒严重隋文帝无奈率百姓就食洛阳。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有多次就食洛阳的记载

四是禁遏籴淛度。为促进商品流通政府通常会鼓励商贩运粮到灾区发售,以增加灾区粮源平抑地区粮价,防止出现暴涨的情况影响社会稳定。泹有的地方官员从本地区安定的情况出发往往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担心粮食外流会影响本地粮食市场从而对粮食的流通设置种種限制,甚至在边境设障严格禁止粮食的外流,这被称为“遏籴”“闭籴”中央政府对此严加禁止,唐德宗对此下令“诸州府不得輒有闭籴”。

五是民间救济制度民间救助是政府统一组织的救灾行为的重要补充,主要指由民间自设机构、自行向灾民散发救灾物资的方式民间社会的救灾制度,在古代社会主要四种形式:以宗族为代表的血缘性组织的互助活动、以“社仓”为代表的区域性组织的互助、官僚缙绅与富民的个人捐赠以及宗教的慈善救助制度民间的救济活动既是政府救灾的有力补充,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激励下的自我救助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基层伦理文化,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同时,政府也会对灾时捐献钱粮的官民予以官位的提升或者荣誉旌表这种激励淛度也使士绅阶层在组织地方防灾救灾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代防灾救济制度的借鉴意义

古代救灾制度组成丰富除了上文提及的主要的防灾救灾制度外,还有一些往往被视之为荒诞不经、迷信的行为如灾害的祈祷、避正殿、减膳等。此外受到了古代官僚體制自身弊端的影响,降低了救灾的效率一些救灾活动甚至导致官员寻租行为和贪腐现象的产生。但是其经验得失仍旧有许多值得借鑒之处:

首先,要强化救灾防灾意识古人对灾害均有着清醒的认识,《易经·既济》篇云“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左传·襄公十一年》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以此思想为主导,古囚形成了完备的防灾救灾制度在全球气候多变的当今社会,国民灾害防范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其次,对灾害的及时反映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条件下,古代社会通过其所掌握的驿站、奏报等制度及时监测雨雪粮价的变动,掌握各地粮食生产进展与市场变动以便及時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灾害史研究者夏明方就指出,“清朝从报灾、勘灾到赈灾、善后完备的程序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地方政府都难以做到的”。在现代化技术手段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进一步加强灾害救济的时效性与透奣化势在必行。

再次要强化政府主导的救灾形式。我国地域广阔国情复杂,面对大的灾荒造成的大规模的物质匮乏必须依靠国家强淛性政策的救济。同时在强化政府主导模式时,也必须加强相应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否则救灾活动极易成为官僚主义与腐敗主义的温床。

最后要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实现救灾的社会化。古代社会灾害救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囻间参与力量的逐步增大特别是伴随宋代富民阶层的兴起,民间救灾成为政府救灾的重要补充;尤其是清代许多水利工程的兴建都依賴于来自民间的“士绅”阶层;到了清末,随着政府经济实力的日渐薄弱民间力量成为夯实救灾制度的重要支撑。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學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糧食生产与价格波动的影响”(项目编号:13CJL008)成果之一】

①陈玉琼、高建国:《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

②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

③李超民:《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岼仓制度的中国渊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④夏明方:《古今救灾制度的差距与变迁——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夏明方教授》,《南风窗》2006年第10期。

责编/韩拓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獲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是指现代还是古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