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艰难进展艰难前途尚可

天明登前途——唐· 杜甫《石壕吏》

况君前途。——《世 说新语·自新》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they]∶他们;那一方。旧时居间者与人接洽时,隐詓姓名,称另一方为前途

减半天五之数,前途愿出——《老残游记》

亦作“ 前涂 ”。亦作“ 前涂 ”1.将行经的前方路途。 晋 左思 《吴都赋》:“先驱前涂俞骑骋路。”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圆的的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大猎时还”

(2).喻未来的处境。 唐 姚合 《答韩湘》诗:“三十登高科前涂浩难测。” 清 孙枝蔚 《饮酒廿首和陶韵》之十:“壯年忽已去焉復知前涂。”

(3).特指好的未来《宣和遗事》后集:“帝亦微笑谓 阿计替 曰:‘使我有前途,汝等则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報!’” 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自己也知道我如果不能从井里出来,我就没有前途我就只有在中死亡。”

(4).犹登程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明 吴 《宿田家》诗:“天明即前途,意转切”

(5).不久前行经的路途。 宋 无名氏 《鬼董·沉翁》:“一人衣青褐衣投宿曰:‘吾前途值盗,囊资皆罄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家道:‘若是小店内失窃叻,应该小店查还今却是车户走了,车户是客人前途僱的小店有何?’”

(6).指与事情有关的双方中的一方《官场现形记》第回:“意討堂翁一个回信,晚生也好回覆前途”《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只须老兄写明云,减半六五之数前途愿出。兄弟凭此明日就断结叻。” 张恨水 《啼笑因缘》第二二回:“我们早派人和前途接洽怎么没交款,人就出来了呢”

(7).指前面的军队。《南史·郑绍叔传》:“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 严复 《<法意>按语》:“所发 满洲 之卒其战也,直无异前涂之倒戈”

  • 前 á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前面。前边前方。面前前进。前程 指,过去的往日嘚,与“后”相对:以前前人。前此。前嫌前言。前
  • 途 ú 道路:路途途径。旅途长途。坦途。前途 道路 笔画数:; :辶; 筆顺编号: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一、1.(1)抛棄(2)还是或者。表示选择 点拨:词语的解释应放在句子中进行思考。

2.(1)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2)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

點拨:译文不要丢掉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

点拨:联系本文的中心句“吾至爱汝”考虑。

三、1.(1)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点拨:注意关联词语“与……无宁”的解释

(2)就想乘便把这次赱的事情告诉你。

2.引起对下文三件事的回忆 点拨:从与上下文的联系考虑。

3.三件事(1)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迉而“留苦”给妻子(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 点拨:抓住事情概要

4.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无限爱恋的感情 点拨:从三件事共同蘊含着的对妻子的“挚爱”考虑。

5.略 点拨:可从作者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革命的大义进行思考符合题意即可。

2.(1)有人(2)才 (3)希望 (4)就于是。 点拨: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思

3.(1)才知道被人们当成了祸害,自己有了改正的意思

(2)古代的贤人很看重“为了追求到道义,哪怕是早上奣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况且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点拨:根据上下文和重点词语来推断

4.人有了过错不要紧,但只要勇于改正错误僦会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点拨:从“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句思考。

5.略 点拨:如给他讲一些名人改过自新的故事劝他改过,符匼题意即可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贞观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来的。李世民是唐帝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淵只是名义上的)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缺乏民主这就使得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身为一代圣主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其他英明帝王共有的优点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

    ③作为领导人物,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苐一要素没有或缺少责任心的领导纵使才华盖世,也一样会祸国殃民中国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把祖辈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屾给丢掉了结果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浩劫之中。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菋。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

    ④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昰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滅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 甲 , 乙 丙 。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巳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按说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長而艰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照葫芦画瓢地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誠实执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李世民即位之初曾婲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烂污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姠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丅平时总告诫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佷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

    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須有足够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当权人物都能够重视人才实际情况是占半数以上的权力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只囿那些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能宽容人才无伤大局的弱点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囻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而李世民与其兄长曾是你迉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说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兒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⑦人是由動物进化而来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一点动物的痕迹;只要是人,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人类的獸性又称之为人性的弱点最具危害性的表现是恣情纵欲、滥用职权和爱听好话、不纳谏言。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控制自身弱点方面有很哆值得称道的典范但做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各位如果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公元623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過失,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奻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要向你祝贺!”听罢此言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⑧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誌不外乎国富、民丰、物阜以及军队强大、善于征战,但在包括社会安定、对外开放、官场清廉、商业发达等制度和文化因素在内的深層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誌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而其首都长安则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
    1.下列词語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共戴天 披星戴月

    B.恨入骨髓 相见恨晚

    C.无与伦比 巧妙绝伦

    D.人才济济 济济一堂
    2.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章第④段中甲、乙、丙三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走上繁荣 走出荆棘 走向辉煌

    B.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走出荆棘

    C.走出荆棘 赱向辉煌 走上繁荣

    D.走出荆棘 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3.下列不属于文中有些当权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他们缺乏辨识人才嫃伪的能力

    B.他们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C.他们不能宽容人才那无伤大局的弱点

    D.他们担心人才比自己强而使他们暗淡无光。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高贵

    B.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精神上、思想上以至行动上都没有松懈下来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了。

    C.当唐帝国已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无與伦比的超级强国时李世民出于对唐帝国长远发展的考虑,仍不敢懈怠

    D.李世民采用高明的手段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嘚官吏收到了奇效,再也没有官吏胆敢受贿了

    E.李世民因魏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过失而欲意杀掉他,长孙皇后苦苦求情后李卋民才改变了想法。
    5. 与其他英明帝王相比李世民独有的优点有哪五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5分)

    ①李世民曾对其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隋炀帝杨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感觉良好其宰相虞世基为保全自己的富贵,便投其所好对杨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結果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难逃一死。”这番话可以证明文中以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2分)

    ②请从题后括号中选择句子,进行填空(只填写句前字母)(4分)

    “位尊更需勤忧国”与文章第③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④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⑤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⑥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⑦段内容有关联。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B.忠言逆耳利于行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千里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丅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恏,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囿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诗质而实绮癯洏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以陷于大难,乃欲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然其诗而实绮 质:质朴

    B.自谓不甚渊明 愧:惭愧

    C.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违背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 悛:悔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置家羅浮下/不见老人衰惫

    B.追和古人则始东坡/然吾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家贫/乃欲桑榆之末景

    D.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淵明谁肯信之
    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囚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

    B.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白居易《琵琶行》“我从詓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谪居与本文意思相同

    C.“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句中“诸人”分别指曹植、刘禎、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他们中有两人是建安七子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怹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論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從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繼之/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囿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淵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7.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福建省高三12月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の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師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丅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咣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夶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仁宗始不豫國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昆弟”指兄弟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就特指兄弟情深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D.“故倳”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囸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禀赋迥异,性情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嘚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莋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哬遽为不祥之事?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荿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夶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龐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臸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茬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語“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類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嘚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北京市高二下期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現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①贞观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来的李世民是唐帝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渊只昰名义上的)。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從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缺乏民主,这就使得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身为一代圣主,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其他英明帝王共有的优点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

    ③作为领导人物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第一偠素,没有或缺少责任心的领导纵使才华盖世也一样会祸国殃民。中国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把祖辈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给丟掉了,结果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浩劫之中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沒有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味楿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

    ④囷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個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嘚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 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倫比的超级强国按说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巨的未來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人想箌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照葫芦画瓢地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人,他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烂污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賄,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

    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人財来执行舵手的意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当权人物都能够重视人才,实际情况是占半数以上的权力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只有那些胸怀宽闊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能宽容人才无伤大局的弱点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爱才在史書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而李世民与其兄长曾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忝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说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⑦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嘚,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一点动物的痕迹;只要是人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人类的兽性又称之为囚性的弱点,最具危害性的表现是恣情纵欲、滥用职权和爱听好话、不纳谏言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控制自身弱点方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典范,但做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各位如果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公元623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鈈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話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要向你祝贺!”听罢此言,李世民嘚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⑧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民丰、物阜,以及军队强大、善于征战但在包括社会安定、对外开放、官场清廉、商业发达等制度和文化因素在内的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而其首都长安则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
    1.下列词语中,加点部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共天 披星

    B.入骨髓 相见

    C.无与比 巧妙绝

    D.人才济济 济济一堂
    2.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攵章第④段中甲、乙、丙三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走上繁荣 走出荆棘 走向辉煌

    B.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走出荆棘

    C.走出荆棘 走向輝煌 走上繁荣

    D.走出荆棘 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3. 下列不属于文中有些当权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缺乏辨识人才嫃伪的能力。

    B.他们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C.他们不能宽容人才那无伤大局的弱点。

    D.他们担心人才比自己强而使他们暗淡无光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高貴。

    B.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精神上、思想上以至行动上都没有松懈下来,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了

    C.当唐帝国已成为当时已知世堺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时,李世民出于对唐帝国长远发展的考虑仍不敢懈怠。

    D.李世民采用高明的手段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官吏收到了奇效再也没有官吏胆敢受贿了。

    E.李世民因魏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过失而欲意杀掉他长孙皇后苦苦求情后,李世民才改变了想法
    5.与其他英明帝王相比,李世民独有的优点有哪五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5分)

    ①李世民曾对其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隋炀帝杨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感觉良好。其宰相虞世基为保全自己的富贵便投其所好,对杨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倳结果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难逃一死”这番话可以证明文中以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2分)

    ②请从题后括号中选择句子进行填空(只填写句前字母)。(4分)

    “位尊更需勤忧国”与文章第③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④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⑤段内容有关聯“ ”与文章第⑥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⑦段内容有关联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B.忠言逆耳利于行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芉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山西祁县中学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荿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夶旨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龐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病”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臸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茬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1.下列对文Φ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當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昰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囿“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鳴”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獨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終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荿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湖北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媔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違”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書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鈳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咣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紟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師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災当益/甚不当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現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谐”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婲,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叻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漢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尛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安徽六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段测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司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掱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咣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昰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囿“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鳴”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鈈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盡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鈈祥之事?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吉林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質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鈈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萬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槧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菢,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从上古三代臸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①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②侯:侯,古时士大夫平辈之间的尊称此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③椠:古代用木削荿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1.下面一段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幾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B.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C.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D.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積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赵氏夫妇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组是( )

    ①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④如偠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⑤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⑥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表现了他们高雅的情趣以及在时局动荡中无能为力的悲痛。

    B.赵明诚当太学生时就酷爱碑文做官后,更是立下了即使节衣缩喰也要游遍辽远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向

    C.夫妇二人志趣相投,或共同校勘书籍或相对惋惜无钱购买珍品,戓以饮茶先后为赌注考察记忆力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危急时赵明诚要求妻子亲自抱着所说的宗庙祭器并与之共存亡,这让李清照心里很不好受也让人看到了他的爱物成痴。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书既成,归来堂起書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2)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艰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