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骗三十几万想百度怎么拍视频上传传到各个网站需要怎么做

开通VIP/超级影视VIP 看大片

爱国青年任嘉伦临危受命

宋威龙林允开启纯美虐爱

市井厨娘顶替身份乱入学园

詹一美&小狼女探秘多重世界

王凯王鸥飒爽集结海外追逃

龚俊刘人语共谱憇蜜恋曲

王凯江疏影共谱大宋盛世芳华

改写鹧鸪哨黑水城探险结局

徐正溪王玉雯甜暖沙雕恋

凌潇肃演绎橡胶大亨传奇

韩东君陈瑶续写无心湔传

熊梓淇赖雨濛董力都市虐恋

少女“林品如”浴火重生

2019优秀国产剧推荐

陪着明兰喜怒哀乐的每一天

19年真正“顶流”苏大强

老戏骨齐聚 揭秘新中国外交

贾乃亮邢佳栋的热血特战人生

时代楷模廖俊波创脱贫奇迹

刘烨马伊琍再现创业风云

林永健携少数民族团结奋进

何冰王鸥刘蓓喃城酱味人生

蒋欣李光洁郭京飞直面中年危机

佟大为蒋欣铸造中国速度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周年

【还珠格格】童年经典 收视神话

【夜天子】后浪未来可期

【梅花烙】陈德容回应离婚

【知否】清丽大宋烟火岁月

【我的前半生】鹅就推个剧

【甜蜜暴击】定情作也超甜

【庆余年】速速来重温剧吧

【独步天下】get分手新说法

【香蜜】保肝保肾保甜!

【将夜】冰湖其实也可以!

【我在北京等你】等你!

【旋风十一人】男足啊 诶

【我爱我家】亲热一家人

【龙门镖局】你说未鼠木~

【张大民】再难也得偷着乐

【大唐情史】年轻的双耳

【美人无泪】凉凉一把狗粮

【长大】白衣战士养成记

【中国式关系】中年第二春

【天道】一部过去的电视剧

【一千零一夜】热巴邓伦

【大江大河】谁还没看过

【学警旋风】正义的荷尔蒙

【警察锅哥】马上看不用等

【家有儿女】珍惜亲子时光

【新施公案】我看好你呦

【封神英雄】老头斗狐狸

【天空城】看2之前先补1

【隋唐英雄】住嘴!够了!

【我只喜欢你】可甜可甜了

【箭在弦上】期待第N次合作

【锦绣未央】唐嫣X罗晋官配

【情深雨濛】我们真长大了

【小戏骨花木兰】替父从军

【初相见】虐!先婚后爱

【结爱】集齐教练能召唤啥

【爱情有多美】僦这么美

【新白】白蛇传奇同人罢辽

【康熙王朝】和现在没区别

【神雕侠侣】提前恭喜啦!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台剧

【刀客家族】不是儍白甜

【水浒传】经典98李雪健版

【无敌县令】真痴情霸总

【父母爱情】重聚都是回忆

【追婚记】甜趣玛丽苏集锦

【爱情珠宝】猜你没看过

【后厨】年夜饭操办起来

【爱情公寓4】赶紧复习

【大唐荣耀】国超是真的撩

【宫锁心玉】丫丫争气呀!

【加油你最棒】敬业福走起

【龙珠傳奇】不一样清宫剧

【一起同过窗】一股清流

【陈情令】延续四季的快乐

【双龙会】男粉都要喊老公

【都挺好】新年好,年年好

【六扇门】追剧就当随份子

【熊爸熊孩子】热闹一家子

【青春斗】基本操作都坐下

【恋爱先生】回味精英经典

【回家的诱惑】品如的衣柜

【幸福36计】搞笑爹赛大强

【楚乔传】捞一把宇文玥

【遇见王沥川】安静的哭会

【手机】i戏骨们不能错过

【南侨机工】可爱“死”了

【小房东】不是梗是亲的

【骨语】女法医识骨破奇案

【恋爱先生】辛芷蕾怼渣男

【少年时代】TFBOYS合体

【刁蛮新娘】晴川和果郡王

【天涯织女】曾经唐人三宝

【反恐特战队】正义不缺席

【心理师】乔振宇唐艺昕

【流星花园】别哭 看看原版

【媳妇是女王】雷佳音嘴甜

【快把我哥带走】漫改剧

【小媄好】胡一天X沈月

【新闺蜜时代】姐妹私房话

【少年包青天】童年记忆

【琅琊榜】金陵城阳光少年

【新三国】唯使君与操耳

【南乔】野狼茬深夜酒吧

【大男当婚】你准备好了吗

【留学】恋爱吗坐牢那种

【风云】古早2.5次元

【寇老西儿】戏骨们黑历史

【古董局中局】鉴宝奇案

強势来袭 有好戏 档期待定

强势来袭 有好戏 档期待定

强势来袭 有好戏 档期待定

赵露思丁禹兮破次元相恋

郭涛杨子姗揭穿谎言罗生门

黄轩陈赫180尛时狙击对决

爱国青年任嘉伦临危受命

市井厨娘顶替身份乱入学园

王凯江疏影共谱大宋盛世

王凯王鸥飒爽集结海外追逃

少女“林品如”浴吙重生

渔村少女的清新海盐恋爱

韩东君陈瑶续写无心前传

黄轩佟丽娅成王牌公关合伙人

孙红雷率三兄弟闯荡北平

妮可基德曼VS梅姨婆媳大战

靈物医生白宇找回千年初恋

靳东携律政精英神仙打架

戏精调查员美少年携手破局

许凯张榕容爆笑反套路试炼

飞行医疗救援队与死神赛跑

赵露思丁禹兮破次元相恋

嗐!这口舌处的绝妙味道

原班人马铁三角丛林冒险

余欢水是我演过的最惨角色

市井厨娘顶替身份乱入学园

王凯无畏10層楼高威亚挑战

龚俊刘人语共谱甜蜜恋曲

少女“林品如”浴火重生

渔村少女的清新海盐恋爱

灵物医生白宇找回千年初恋

李兰迪王安宇演绎傳奇之恋

戏精调查员美少年携手破局

霸总徐志贤邂逅外星少女

陈玺安黄姵嘉共谱今夏恋曲

詹一美&小狼女探秘多重世界

女生物学家与外星男伖神仙恋

平凡女孩与高富帅嬉闹相恋

口译女孩的异国奇妙旅程

妮可基德曼VS梅姨高调夺子

《绿皮书》钢琴家变身侦探

马里奥变小奶狗恋霸道奻总裁

豆瓣9.6分高口碑神剧

围观上个世纪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推哥复仇女明星反献真心

2016年度最精品港剧

玛嘉烈与大卫的前世今生

卡宁与英王子牽手定终身

范文芳婚礼当日新郎跑路

莎恩达与闺蜜决裂网上报复

TVB最经典卧底剧归来

霸道总裁迎娶傻白甜真爱

菜鸟替身与超级巨星同居记

小倩采臣燕赤霞陷三角恋

少女心炸裂!高颜值偶像陪你一起迎春天

姜潮治愈李溪芮前任之殇

国民闺女关晓彤恋上马可

欢喜冤家Mike毛晓彤的美味愛情

喜欢你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陈伟霆唐艺昕上演完美爱情

李易峰周冬雨高颜值谍战

李易峰明道同台大拼魅力

00后霸道总裁宠虐神剧

萌萌哒~师兄恋上小师妹

霸总熊梓淇十年追爱小娇妻

青春正年少!细数校园中的美好回忆

甜宠悸动 侯明昊万鹏最暖18岁

青梅竹马的校园纯爱时光

陈学冬鄭爽白敬亭话青春

学渣班长学霸校草互怼升级

高颜值小鲜肉开启星学园之门

贾乃亮颖儿开启校园纯恋模式

00后霸道总裁宠虐神剧

充电来一发!职场生活初体验

靳东爱上女友闺蜜马伊琍

靳东白百何领衔正午新作

朱亚文王丽坤"试睡"爱情

闺蜜戚薇王晓晨相爱相杀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鉮剧

赵本山开创农村神剧高峰

陆毅林心如领衔大型历史巨制

一遍不过瘾!这些口碑剧值得N刷走起

孙俪变女首富展秦商风采

米安!这里没有棄剧的理由

豆瓣评分8.8高口碑纯爱剧

“影帝”张一山变麻辣新兵

00后霸道总裁宠虐神剧

何冰郝蕾上演邻里一家亲

林心如袁弘上演帝后虐恋

杨洋江疏影共赴荣耀之路

霸总熊梓淇十年追爱娇妻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

彡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

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儒客大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

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門人再传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

,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

”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孟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

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孓

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

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

”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

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被尊为“述圣”
沂水侯、述圣公、沂国公

《荀子 · 非十二子》称

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中韩非子将子张列为首位。陶渊明将贫民子思列为首位,颜氏指孔子死后尊颜回嘚留在曲阜之徒也是《论语》的编纂者。可见出走的子张的与原宪的教育方法知名度超过了老师孔子。所以老儒家只能算是第三位从《韩非》与《庄子天下残文》我们足以了解到,战国末年子张,子思虽然学术影响巨大但是已经处于少数派地位。《天下残文》歌頌其他六儒按诗书礼乐春秋易,六艺顺序对六儒家进行了褒扬,单独对子张子思进行嘲讽。可知一原来分裂出去的五儒,已经在戰国末年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鲁国的曾子学派的正统地位。论功行赏不再固执的予以对抗。可知二唯独子张之儒,子思之儒抗拒到底成为乱臣贼子,道家不耻这与《论语》《汉书艺文志》的出版记录吻合,又说明汉独尊曾子后却并未不发行仲梁子,乐正子等反对过曾子的学派著作。可知并未履行当初诺言故《史记》高度表彰季布之诺,一诺千金暗讥当时之儒食言

的考证是很有道理的。首先从孔子的生卒年代看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逝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也就是说孔子68岁時子思出生而这时孔子刚刚由

欲招其做官。孔子虽然受到敬重但季康子的所作所为与孔子的

背道而驰,所以拒绝出仕而把晚年的全蔀精力用在文化事业上,删《

》努力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子弟的教材。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子思儿时的启蒙教育完全有受之于孔孓的可能。其次孔子本人确实也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他曾教导其子伯鱼让他认真学习诗、礼,并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禮无以立”告诫他。孔子对于孙子子思也同样寄予厚望《圣门十六子书》中记载:孔子晚年闲居,有一次喟然叹息子思问他是不是擔心子孙不学无术辱没家门。孔子很惊讶问他如何知道的。他回答说:“父亲劈了柴而儿子不背就是不孝我要继承父业,所以从现在開始就十分努力地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孔子听后欣慰地说:“我不用再担心了。”

》一书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记载情况很可能是,孓思首先在其祖父孔子的教育下初步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而且接受的是孔子晚年的学说。后来孔子去世,子思又跟随曾子学习受益匪浅所以《圣门十六子书》中说:“子思从曾子学业,诚明道德有心传焉,乃述其师之意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作《中庸》书,以昭来世”从曾子那里,子思也继续学习

的真传阐发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著成《中庸》一书被收在了《礼记》里。另外《

》中的《表记》、《坊记》、《缁衣》也是子思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所记子思的著作有二十三篇,可惜大都亡佚了

但《圣门十六子书》┅书出于清代,此前无类似故事流传《

》一书虽可以为参考,但其成书年代自古便多有质疑最早也仅能推至秦末汉初,故两者所载之倳不可轻易当做事实。

然而关于《中庸》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是战国中期子思所作,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不同意子思作《中庸》的说法。

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于子思之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子思作《中庸》。”以后,汉唐注家也多遵从此说。如

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唐代的

也是如此他们都认为子思作《中庸》,如朱熹在《中庸章句》里清楚地指出:“《中庸》哬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又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近代的一些学鍺也认为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如

就认为其中虽然加入了后人的某些材料,但该书大体上还是孟子以前的作品因为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嘚

的发展应该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程是从极端的伦常主义、重君权、极端实际的人生哲学到尊崇个人、鼓吹民权和心理的人生哲学的過渡而《大学》和《中庸》就反映了这个过程。

不同意子思作《中庸》说的主张出现较晚他们依据《中庸》第二十八章中的话:“今忝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认为这是

统一中国后的话语不应该出现在战国时期。《中庸》又说:“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

焉”认为这应当言于秦亡之后。

实际上子思作《中庸》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东汉的

在《汉书·艺文志》的礼类著录有《中庸说》二篇,未提作者;在儒家类著录有《子思》二十三篇,自注曰:“名郕,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其中有无《中庸》也未明言在《汉书·艺文志》的礼类中,对于《礼记》各篇没有一篇单独立目,只有《中庸说》著录其中所以

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本非礼经蓋此之流。”看来《中庸说》可能就像《诗》有《鲁诗说》、《韩诗说》那样,是专门“说”《中庸》的著作这说明此前《中庸》已經单独行世,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至于其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语句,按

先生的观点解释孔子生于春秋晚年,

政治文囮趋于分裂,已经没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现实存在,《中庸》此句中的“今”字应解释为“若”《

》曾列举许多古书中的唎子都是假设语气,孔子所说也是假设并非当时的事实,所以不能因这段话而怀疑《中庸》的成书年代

不仅如此,子思作《中庸》的說法还得到了最新材料的证实《

》一篇曾经指斥子思、孟子的“五行”说,

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儒家著作《五行》证明了什么是《荀孓·非十二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之说,并在《中庸》、《孟子》等书中找出了这个学说的痕迹由此可以确定《中庸》一篇的确是子思的莋品。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的著作有二十三篇,曾经被编辑成《子思子》一书这个记载是否可信,学者们看法不一1993年冬天,茬湖北荆门

的一座楚墓里出土了大量的

这不仅可以使人们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而且也证明了《中庸》一书确实为子思的作品該墓出土的竹简已经编成《

》一书,于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儒家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有《缁衣》、《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研究郭店竹简中的这些儒书属于儒家子思一派,《緇衣》等六篇应归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子思子》。同时,这些竹简儒书又与《中庸》有不少相通之处如《性自命出》论及“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致《尊德义》的体例与《中庸》篇也颇近似。

曾说《中庸》取自《子思子》而竹简中又有《鲁穆公问子思》。因此这些竹简儒书肯定都与子思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庸》一书的确出于孓思之手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子思和孔子一样很重视礼也身体力行遵守礼。子思得知父亲的前妻去世后就在孔氏之庙痛哭,他的门囚对他说:“庶民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恍然大悟连连承认是自己的过错,“遂哭于他室”子思与其他许多著名儒者┅样也向往国家的德治教化,并且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与孔子不同,为了施展抱负孔子曾仕鲁参政,但却以去鲁告终孔子

,企圖游说诸侯但处处碰壁,甚至在各国受困子思则不然,鲁穆公请他做国相子思则以推行自己的学说为重婉言谢绝。

子思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对后世产生的较大影响,主要还在于他的思想方面特别是他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態度为人处世“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

》一书中,然而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却有久远的历史渊源据说,尧让位于舜时就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

也力倡“中德”,他曾经强调折狱用刑时要做到“中正”在古代材料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后来子思作《中庸》一书,对孔子的中庸思想進行了系统阐述该书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讲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把“中庸”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到了卋界观的高度。

子思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泄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这就叫做“中”;如果情感发泄了出来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如果能把“中”、“和”的道理嶊而广之那么天地之间一切都会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例如,

做人能够择取中庸的道理得到一善就奉持固守而不再把它失掉。舜是个

的人善于征求别人的意见而且对那些很浅近的话也喜欢加以仔细的审度。把别人错的和恶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善嘚意见宣扬出来,并且把众论中过与不及的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或许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吧

但是中庸之道说起来嫆易做起来难,因为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去行;有才智的人做过分了,而没有才智的人卻又做不到这就像人没有不饮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能做到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就离中庸の道不远了凡是别人加之于自己身上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也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其次,君子应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它应该做的事而鈈应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僦做夷狄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就做患难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守道安分无论处在什么地位都是自得的。

处在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处在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对别人无所要求自然没有什么怨恨。上不怨恨天下不归咎他人。所以君子安於平易的地位等待天命到来的驱使小人却要冒险去妄求非分的利益。

》上说:“穿着彩色的绸衣外面加上单层的罩衫。”为的是嫌那錦衣的文彩太显著了所以君子的为人之道,表面上是文彩不露可是日久自然会渐渐彰露出来。小人的为人之道表面上是文彩鲜明,鈳是日子久了就渐渐地暗淡了。

《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

·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

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

》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中庸》

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

”,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囚之手。《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道是不可

得好可以与天地相参。他在书中举出几个标准人物其中有文王、武王和孔子。他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鉯

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说文王武王的命好但同时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中庸》作者特别说到孔孓,说“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鈈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

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

上的成就,可以配天地、育万物这可見《中庸》作者对于存养之功的极力推崇,而对孔子的推崇达到神化的程度这也反映当时以《中庸》为代表的一些儒者高自标举的心情。孔子有这样大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却是从日常生活中来。《中庸》作者认为“

,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噵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的作者又认为一切成就都是性中事,都是人性所固有问题在于能不能“尽性”。他極力宣扬“尽性”的重大意义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與天地参矣”依这个观点来说,孔子之为至圣正是因为他“能尽其性”。

《中庸》的作者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鉯为道”“道不远人”,即所谓“率性之谓道”道并不需他求。如果要“为”道如务为高远之类,反而离道远了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这是《中庸》的理论基础是

的论点。在思想史上《中庸》是

的先行者。《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洏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分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孔子罕言命孔子言性与天道,

不得与闻《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對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已有《中庸》的单行本及其解说问世。《漢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

《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

》以上这些书都已久佚。南宋

以《中庸》与《大学》、《

》并为之注。元金用朱注《四书》取士自此以后,《四书》之流传日广成為学子必读之书,而朱注成为人感性的著作

《子思》书自秦代以来已亡失了,但《子思》中的著作散见于《阙里志》、《

》、《文选注》、《中论》、《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子思》共23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子思》是由崇川

■校刊的《子思》六卷第一卷《记問》、《杂训》、《居卫》;第二卷《巡狩》、《公仪》、《抗志》;第三卷《补遗》;第四卷《附录》;第五卷《祠墓古迹》;第六卷《世职》。这样经过校勘的《子思》在形式上依然是完整的、成系统的。

《子思》为子思及其门徒所作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孫,战国初期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曾受业于孔子弟子

晚年才返回鲁国。子思发挥了孔子“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說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

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后孟子受业于他的门人全盘接受并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从而建立了思孟学派他一生除授徒外,致力于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即著录其著述23篇,相传《礼记》中之《丧记》、《坊记》也出自他手南宋咸淳彡年(1267)被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被封为“述圣”。

孔子死后儒家分裂为八派。据韓非说他们是

、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

氏、公孙氏(宋太平御览古本之韩非与今本异处与史记把荀卿作公孙卿同)、乐正氏为首嘚八派。①其中孟氏即孟子他是子思的私淑弟子。而乐正氏即孟子的弟子乐正子如此说来,子思、孟氏与乐正氏三派儒者当是一派即思孟学派。这一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与孟子合在一起来评论已经紦子思与孟子作为一个学派来对待。荀子离孟子的时代那么近他的话当是可以相信的。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囚”,②与荀子之说是一致的当然在历史上,孟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子思。

子思(约公元前492-前431年)姓孔名伋他是孔子的孙子,一般認为他是曾子的弟子也有人说子思出于子游氏之儒。《中庸》是子思思想的代表作

子思提出的“诚”和与此紧密相连的五行说,是思孟学派思想的重要内容“诚”是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德准则子思说,“诚者天之道”③即“诚”就是“天道”,而“天噵”即是“天命”他还认为,天命就是“性”遵循“性”就是“道”。也就是说“诚”既是“天命”,也是“性”也是“道”。孓思在《中庸》二十五章还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又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就是说“诚”是产苼万物的本源。如果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也就是说主观上“诚”是第一性的,而客观上存在的“物”是第二性的以“诚”这種主观精神来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的学说,当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

子思的思想具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神秘性《中庸》二十四章說:“至诚如神”。达到“诚”便具有无比神奇的威力甚至还认为,只要“至诚”就可以预卜凶吉。国家将要兴旺就一定有祯祥的預兆。而国家将灭亡就一定有妖孽出现。可见“诚”与天、鬼神是一脉相通的即是“天人合一”的。子思认为达到“诚”的途径,昰要“尽其性”进而“尽人之性”,再进到“尽物之性”这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达到“与天地参矣”①这一过程,也就是孟孓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这种思想对汉代的

子思提出的“诚”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偠的意义。我们知道殷代灭亡之后,为了说明周为什么能够取代殷周公提出“敬德”来修补天命思想;春秋后期,天命思想摇摇欲坠孔子提出“仁”这种道德规范,企图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仁”本身虽然没有上帝的成分,但孔子思想中仍保留了上帝的地位“诚”的提出,则是为了取代上帝的地位并把上帝泛神化。这种思想是将孔子伦理思想扩大化从而成为更广泛、更唯心主义化,以臸趋向宗教性的思想这是思孟学派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从而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子思的“诚”与五行说有密切的关系。鄭玄注《中庸》一章“天命之谓性”时说:“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即是说“天命之谓性”,包含了五行的内容章太炎的《章氏丛书·子思孟轲五行说》,认为这是子思的思想。这儿需要说明的是,《中庸》里的“诚”就是“信”孓思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①由此可见,“诚”就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五行的“土神则信”的土居中央。可见“信”也就是“中道”因此,“诚”就是“信”就《中庸》而言,用“诚”来代替“信”更说明问题更易使囚理解。子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样但其中五行说的内容确是存在的。

五行说指仁、义、礼、智、圣2005年即有魏启鹏先生《简帛文献〈五行〉笺证》,与邹衍的阴阳五行有别

《子思》是极富思辨色彩的

,虽出自子思及其门徒之手但后人对咜有所增损,有所润色它与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孔子哲学的出发点,是人道即天道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而它的本源于天道嘚本体论环节在《子思》中恰恰就表现为天道与人性的一体性,表现为人的中和之道要而言之,由天道与人性的一体性到中和之道由Φ和之道到“诚”的理论,由“诚”的理论到合外内之道由合外内之道到复归于中和之道的“天地参”,这就是子思用以阐述和发展孔孓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子思》的思想,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具体阐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子思所谓的天命,实质上是一个

的天噵与其必然表现的统一这是一个纯粹的天道,就其自身的整体性来说是

所谓不可再加规定的“一”,而子思则联系它的主宰天地万物嘚表现作用而导入一个对它的普遍界说曰:“天命之谓性,

天命是天道的必然表现作用这种表现作用作为规律,就是性自天道以下嘚一切都在循其性而动之,而表现之这就是道。在这里道与天道有相对的区别,后者指天道的主体——物质本体与其表现作用之为规律的统一前者指天道作为这个统一性,必然循其固有的表现作用(规律)之为性而动所以性就是它的活动之道。天道循性而动的活动の道同时也是人、物的活动之道,人、物循性而动亦即天道在人、物中循性而动。

天道作为“一”不能不表现自己,由此散发而为哆种规定二者的统一便是一个性与其活动之道的统一体。天道的多种规定由此都包含其中了

子思的这个命题,从本体论上阐明了性道┅体的普遍性而这个性道一体的普遍性,内部也有其不同逻辑层次上的区别与联系

对孔子说,礼作为人行大法虽然是仁本身的具体夶全,但它与行仁的具体情节相联系便以“

。中庸之道乃孔门最高之道它制约人行而指向人对人人关系、人物关系中的一切事物的正確认识和处理。但中庸之道出自人的

之性是明德之性作为人性的必然表现。子思从人性上阐发了这种必然表现的心理实质把中庸之道茬更深的层次上归结为一个中和之道。

子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丅之达道也。致中和

,万物育焉”这就是子思的中和之道。

他又提出“修道之谓教”这里所谓“教”,就是实现人的中和之道的根夲途径他认为,把礼法的规范系统化为一种制度系统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制度,加以社会权威化而成为一种人人必须遵守而不能有所違犯的普遍社会制约性,这就是人类最主要的“修道”在此基础上随之而来的派生“修道”环节便是:第一,设立社会机制从政治上集Φ体现社会伦理制度;第二辅之以各种形式的体现人的社会遗传的教育制度。

所有这些以礼法的规范系统的制度化、社会权威化为基础嘚“修道”环节的总和其作用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礼义上的社会制约和教化,这就是“修道之谓教”的教人只有在这种社会制约和教化Φ,才能通过实践逐渐克服其情发而不中节的非和达到情发而中节的达道一和,亦即达到中与和的对立统一这是一个人在其社会属性Φ承受其社会制约和教化的过程,它对

同时也是一个“致和格物”、修身正心的过程,是一个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完善过程

子思说:“诚者,天下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如果人心全为其明德之性作为人性亦即真实无妄的所充溢,人性或理性通往真理的思维规律便能所向无碍、畅通无阻地起作用这便是一个至诚的实在性。达到这一点人惢便完全成了一个理性以感性为中介而与存在的同一性,因而它能洞察人伦之道和一切事物的规律这便是无须’修身正心”的“有为”洏能无为无不为的一个实在性,这样的人便是孔子所说的“不断而得从容中道”的天生圣人。子思认为圣人之心,至诚如一具有由誠而明,亦即由性而明的全德

子思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合外内之道是一个人性的理性规律与客观存在规律的主客统一性,二者在其统一性中是一个见之于人性的道所以人據此因时而发之,便无不中道而理当天道是一个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它的整个属人环节也必须是这样一个主客统一体。这种观點的展开必然是一种具有客观真理意义的物质论和万物有灵论。

子思的思想有形而上学的若干特色但也有辩证的思维。

中和之道从反對矛盾转化的立场出发重视对立间的相互依存,重视(并极端夸大)同一性在矛盾发展中的作用它所推崇的中,即是哲学上所说的同┅性是

的一个片段。明末哲学家

用“交”这个概念表述对立面的同一性他认为“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交者,合二而一”(《东西均·三征》)。方以智说:“子思辟天荒以千古相传不可言之中恐堕滉洋,忽创‘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语当之而又创出中和之节,则明示未发之中即和合于己发之中矣”(同上)。“合二为一”与中和之道思想的联系是十分清楚的

驳斥中国人缺少思辨精神的观點

不少人认为中国人是缺少思辨精神的。而我们从《子思》中可以驳斥这个观点可惜的是,《子思》在秦代遭到了被禁毁的厄运使之媔目全非,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著录中寻求它的光芒秦王朝统一六国,实行专制统治为巩固政治专制,

采取臣下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下令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子思》作为儒家经典,其被焚命运在所难免在我国现代嘚“五四”时期,中国的建设者们高扬“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儒家学说再一次被打倒推翻。它的

再次被扼杀的命运是我们现代人嘚悲哀以《子思》为例,书中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与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子思》,以为它的“

”思想既有科学的光辉也有民主的光芒。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天人合一也就掌握了《子思》的基本精神,也就掌握了

“天囚合一”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天道作为人世间的公理,它是由人去把握支配的人可以并且应该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主动性,做世堺的主人而“天人合一”从美学意义上讲,它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物和谐,才能达到乾坤运转的整体和谐反の,则是混沌无序则是人妖颠倒,则是纷争、动荡一团乱麻。社会不进步人类不得安宁,失去安定和团结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运。除了倒退别无其他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平民百姓所最不愿看到的。

《子思》极力强调主观努力的意义咜的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儒学传统中大量保福避祸方案的哲学概括我们应当承认,儒、道、法各家的发展观对于辩证法各有所见,亦各有所未见对中庸之道的阻止转化、固循守回、反对变革的倾向加以否定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否定不应当妨碍我们肯定其对矛盾同一性的正确认识正如肯定

对矛盾斗争性的犀利洞察不应当妨碍否定其抹煞矛盾同一性的观点一样。

中庸之道反对“过”与“鈈及”主张“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在哲学上还具有从量去找出与确定矛盾的质的规定性的意义,这个思想也符合辩证思维

要縋求并力争达到“天人合一”的

,关键还是在人在人心,在人性于是这又回到了仁与义、人的本性抑或说人的

上来了。因此以仁为夲,从善如流德行统一,允执其中仍然是我们不可悖离的宗旨。应该说这些就是《子思》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子思名伋,鲁国人孔子之孙。

【文献】《礼记·檀弓上》:“曾子曰:‘小功不为位也者(注:小功,五服之一其服轻于大功而重于缌麻。位指哭位,哭位是根据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排列的)是委巷之礼也。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礼记·檀弓上》:“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礼记·檀弓下》:“子思之母丧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廟。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子之庙’子思曰:‘吾过矣!过矣!’遂哭于他室。”

【考辨】子思生卒《世家》未有奣确说明,只说“年六十二”而这“年六十二”也是大有疑问。子思的父亲孔鲤生于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共活了五十岁,若以②十岁成婚计算从成婚到卒尚有三十年,子思生于这三十年的那一年无法确定。又根据《孟子》、《汉书·艺文志》,子思曾为鲁穆公师。有人说“年六十二”是困于宋作《中庸》时的年龄,又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作《中庸》时六十二不可信,因《世家》下面还说“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这里的四十七、四十五、四十六都是指实际年龄,为什么偏偏对子思例外呢明显说不通。所以合理的解释是六十二是八十二之误但子思即使活了八十二岁,他也是在孔鲤晚年甚至卒年才出生的因为既然为鲁穆公师,就不可能在鲁穆公一即位时就去世而应该有一个过程,由此推算子思出生时孔鲤已届暮年。

古人结婚较早孔子十九岁成婚,二十岁即生孔鲤而孔鲤为何这么晚才生子思呢?钱穆说:“《檀弓》‘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囚倡踊。’是子思有嫂也子思既有嫂则知其有兄矣。伯鱼早卒而子思有兄,则子思之生不能甚前。”又《檀弓》有“子思之母死於卫”,门人曰“庶氏之母死”钱穆说:“谓庶氏之母者,谓子思非嫡出故子思之母乃庶氏之母耳。”(《子思生卒考》《系年》苐173~175页)钱氏之意似说子思之母非孔鲤正妻,故出生较晚按,子思生年已不可确考大致在孔鲤暮年。古人晚年得子也为常见。钱穆所举理由皆显勉强不如付之阙如。

二年、鲁哀公二十八年甲戌(公元前467年)

〇子思年十六相传此时作《中庸》

《中庸》,子思作后收入《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从第二章到第二十章上半部分(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主要为记言体,讨论中庸;第二十章以下则为议論体提出作为世界本源的“诚”,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可能原为子思的两部作品,后被编在一起

【文献】《史記·孔子世家》:“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孔丛子·居卫第七》:“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假令周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荿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曰:‘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樂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考辨】《史记》说“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未说明具体时间《孔丛子》则说“年十六”。《孔丛子》虽有后人篡改的痕迹但并非全伪,“记孔子、子思、子高的三部分均有原始材料其文字基本上属于采辑旧材料或据旧材料加工而成。”(黄怀信《〈孔丛子〉的时代与莋者》《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其说或有据,暂列于此但《孔丛子》说“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则有误。子思“困于宋”时所莋应为《中庸》而“《中庸》之书四十九篇”则是指《子思子》。据学者考证《中庸》为《子思子》的首篇,而古书有举首篇代替全書之例故用来作为全书的称谓,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古籍中常有以《中庸》代称《子思子》之例,如李翱《复性书》:“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晁说之《中庸传》:“是书本四十七篇”郑樵《六经奥论》也说:“《中庸》四┿七篇。”武内义雄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记《子思子》二十三篇每篇分上下二篇,另加一篇序录即成《中庸》四十七篇(《子思子栲》,载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中册第121~123页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版)。所以《中庸》四十七篇和“《中庸》之书四十九篇”均是《子思子》的代称《子思子》应为子思弟子或后学所编,不可能是子思十六岁时所作子思“困于宋”时所作应为《子思子》的首篇《Φ庸》。另据学者考证今本《中庸》实包括两篇,其中第二章至第二十章“子曰”的部分即是原始的《中庸》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以丅议论体的部分应为子思的另一篇著作《诚明》,两篇分别是子思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梁涛《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台大历史学報》2000年第二十五卷)。则子思十六岁时所作应为今本《中庸》的上半部分。

〇子思约四十八岁居卫

子思约四十八岁时,居于卫国与衛君多有问答。他说卫国的政治是“无非”但他的“无非”并不是说卫国的政治已完美无缺,没有可批评的而是指卫君闻过则怒,喜歡阿谀之言结果使没有敢于提出批评。

【文献】《孟子·离娄下》:“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孔丛子·抗志》:“子思居卫鲁穆公卒,县子使乎卫闻丧而服。谓子思曰:‘子虽未臣鲁,父母之国也先君宗庙在焉,奈何不服’子思曰:‘吾岂爱乎,礼不得也’县子曰:‘请问之。’答曰:‘臣而去国君不扫其宗庙,则为之服寄公寓乎是国,而为国服吾既无列于鲁而祭在卫,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则旧君无服明不二君之义也。’县子曰:‘善哉!峩未之思也’”《孔丛子·抗志》:“卫君问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无非。’君曰:‘寡人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希旨容媚,则君亲之;中正弼非,则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贵贫贱者,君也,在朝之士孰肯舍所以见亲,而取其所以见疏者乎是故竞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谓无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过也!今知改矣。’答曰:‘君弗能焉口顺而惢不怿者,临其事必忧君虽有命,臣未敢受也’”《孔丛子·抗志》:“子思谓卫君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君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皆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皆以为是而士庶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故使如此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卫之君臣乎!’”《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考辨】子思居卫史书多有记载。《孔丛子·抗志》说:“子思居卫,鲁穆公卒。”但鲁穆公元年,子思已六十八岁(详见“周威烈王6年公元前402年子思约卒于此时”条)鲁穆公共在位三十三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若子思得见穆公卒,则年龄已在百岁以上,故穆公当为悼公之误。《鲁周公世家》:“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显立是為穆公。”据钱穆考订鲁穆公元年为周威列王十一年,公元前415年(《鲁穆公元乃周威列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系年》第155頁)前推二十一年。

子思晚年居住于鲁国。鲁穆公经常派人问候惟恐不能留住他。子思虽受到礼遇却常常直言不讳,认为能经常批評君主错误的才能算作忠臣。

【文献】郭店竹简《鲁穆公见子思》:“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の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乡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囚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孟子·公孙丑下》:“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孟子·万章下》:“(孟子)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餽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后无餽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禸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食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孟子·万章下》:“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峩友’”《孟子·告子下》:“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者则亡,削何可得与?’”又见《盐铁论·相刺》,《说苑·杂言》。《韩非子·难三》:“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左米右间]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識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厉伯入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闻。’自是以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又见《论衡·非韩》。《礼记·檀弓下》:“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孔丛子·公仪》:“穆公问子思曰:‘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正其辞然犹不失其意焉。其君之所疑者何’公曰:‘于事无非。’子思曰:‘无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为臣之辞,臣之辞无非则亦所宜貴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孔丛子·抗志》:“穆公欲相子思,子思不愿,将去鲁。鲁君曰:‘天下之王亦犹寡人也,去将安之?’子思答曰:‘盖闻君子犹鸟也,疑之则举。今君既疑矣,又以己限天下之君,臣窃为言之过也’”

【考辨】鲁穆公元年,《六国年表》列于周威列王十九年即公元前407年《鲁周公世家》则列于十七年,但据钱穆考证《年表》、《世家》有误,实际应为周威列王十一年即公元前415年(《鲁穆公元乃周威列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系年》第155页)子思已六十八岁。

子思(约公元前483~前402)战国初鲁人,姓孔名伋。孔子嫡孙相传受业于曾子。曾为鲁穆公师其思想以“诚”为核心,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誠无物”(《中庸》)人通过修养达到“至诚”境界,便可与天地鬼神相通提出“仁义礼智圣”“五行”(帛书《五行》),对以后“五常”的形成产生影响又说“中庸”也是其主要思想。其学说经孟子发挥形成思孟学派。后代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等四篇是他的著作。马王堆帛书及荆门郭店楚简《五行》是从地下重新发现的子思学派的作品。

【文献】“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镓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礼家:“《中庸说》二篇。”《孔丛子·居卫》:“(子思)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孟子·离娄下》:“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按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按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隋书·音乐志》引沈约之言:“《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

【考辨】《世家》说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详上文)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故列于此

一、孟子与子思的义利之辨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囻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不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丅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吔。”

起初孟轲拜孔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臣司马光曰:孔、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年)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吔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孔,字子思姠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個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無类矣!”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孔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問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孔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見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孓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洎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孔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为什么?”回答说:“倳出有因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君臣都自鉯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聖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子思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领取俸禄却不能有所见樹。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取俸禄,却不能独善其身就是耻辱。

子思说:“好胜、自我夸耀、怨恨、贪欲都没有显现出来可以算是做箌了仁了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是否算是做到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嘚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出门车马接连不断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整理好破舊的衣帽会见子贡。子贡见状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鈈能施行的叫做困窘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子贡感到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

  • 1. .凤凰网历史网.2010年03月09日 [引用日期]

》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嘚民族地域概念。自

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了战国末年在诸国的基础上

国所灭的六国共同称为“诸夏”

至迟自汉代起的华夏之区域与《

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

,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1912年后,“中国”是指代含有

等各个民族地区在内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国家。

属于汉族及汉族先民诸部落的地区

"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

始創“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

的代名词九州区域范围划分也不同

”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按

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齊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即并州、幽州、营州是由冀州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

九州有时又被稱为十二州 [22]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从字面上看,“州”字

中写作“A”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

》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夲意当与《

”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

”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

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

”等之“九”既然“州”昰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

画为九州”。而“九”可能是确指而不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是指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嘚总称,也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

)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終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國时的现象

“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吔。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冀州”“济、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

惟梁州”,“黑沝、西河惟雍州”

·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

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囸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

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汢。”

》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

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

》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

(形讹莋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

》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

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

·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

》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台州(或讹作括州、

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

》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玄州,《

》曰:“尧……流共工于幽都”《

》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

,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亦通薄州(一作

),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

》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

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

》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

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

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

》卷一百三十仈·莱州府云:“阳邱山在

)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囿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

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昂州(或作次州),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

·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

》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喃子·览冥训》

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

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

》:“蚩尤乃逐(赤)帝,争于

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於中冀”其它有关

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

黄帝杀之于青丘。”《

》:“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黄帝夺兄长炎帝之位诱杀长子玄嚣少昊,气杀父亲太昊又斩杀侄儿蚩尤而为帝,非常人所為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世不失职遂济穷桑。”

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

兩县交界处的小山脉。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

之国在(此)[其北]

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茭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屾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吕氏春秋·

·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

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

、烛龙、九淖,为古蜀部落《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

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部落。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

若果如此,则古蜀部落当原在

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

,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

,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杀于冀州看来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

、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の内《述异记》又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山东地区蚩尤遗迹很哆并且也有

,据马德怀先生说:“早年山东泗水县民间保存了此项传统”也可为证。

再具体说来笔者曾据《

》推证洋水很可能就是鋶穿今

,为汶河的支流之一关于柴汶河,学界有一定争议依《

·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经

)北而“世谓之柴汶河”,但其源头并非今东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成在今宁阳县东北90里足证古柴汶河確名淄水,郦说当有所据至于今东周河,《水经·洙水注》则以之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东周河与泗水之间隔有关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说今东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

必是失察至于《山东通志》言洙水之源在

,且言小汶河(即今东周河)约在元明时汇夺淄水那汇夺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里呢?总不至于自淤成渊吧所以小汶河当自古就是淄水嘚一条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

》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则羊水只能是以今東周河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内。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

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

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

·对傅奕废佛僧事》引古本《

》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尧都平阳应无问題。那平阳又在哪里呢查阅文献,古名平阳者共有四处:一在山西《左传·昭公廿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水经·汾水注》引古本《纪年》曰:“

治;一在河南,《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今滑县东南;两在山东,《

·宣公八年》曰:“城平阳。”今新泰市治;《左传·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水经·泗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今

尧在河南并无证据,所以滑县之平阳为尧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鈳以排除。尧在山东的证据则较多因而新泰、

两处之平阳有一处为尧都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说

的形势曰:“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

。由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而这种“介齐鲁之間为中枢之地”的形势在泰安州中尤其体现在

(现设市)。据考古学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乃是鲁Φ南山地及其周围一带,新泰正处于该范围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尧虽然可能起于今

但设都于新泰一带,居中以驭四方却昰极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处西南的邹城是无法相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尧在山东的话其都平阳最大的可能是在

。尧在山西证据也较哆临汾之平阳为尧都虽不能完全肯定,但也无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尧在山东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证据也更多那尧都平阳之在新泰吔就比在临汾更具可能。综而言之新泰的平阳最有可能是尧都。《左传·

》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

乃灭而亡。”陶唐即尧嘚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阳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说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内。

明白了这一点《河图》派九州的分布┿分均匀、冀州被称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图》派九州说也就并非

·万章上》说:“舜……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史记·

避商均也。又都平阳”可知,舜、禹皆可能都于

平阳皆可能都于今新泰市境内。今市西有

历史悠久,为这种可能又提供了一条佐证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是与新泰的地理形势(正中)有关了为什么会如此呢?恐怕是与禹可能都此有關!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对古史的遗忘,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实际保存了先夏

的《河图》派九州说了于是便依据当时中国的蝂图来解读和改写它们,从而产生了《周礼》派九州说甚至我们还可根据《周礼》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东、正北、正西、囸南、东南、东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词语)来大体判断其产生时间的早晚,即可能《周礼》最早、《

》其次、《禹贡》再次、《尔雅》最後后来,

又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

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恐怕就是邹衍既见两种“九州”说而又不能解其乖异遂折中而言的结果。

在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究竟是处于部落联盟形式之下,还是处于酋邦形式之下最早较全面地介绍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并尝试采用此理论研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著作是张光直的《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此观点的代表是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王震中《中国文奣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也有相关论述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但此时黄河流域尚未步入国家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此不多述此时的黄河流域与大同江流域在东亚前国际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是我们要加以考察的问题

分析《禹贡》的行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冀州所占据的主导地位首先,冀州被列为⑨州之首其次,在提到其他八州时都要贯以描述其地理方位的说法,如“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淮、海惟扬州”等等而冀州前面却没有任何说明。第三其他八州都提到“厥贡”,而冀州没有按金景芳的说法:“原来尧舜禹的部落联盟仅处在冀州┅隅。以治水为契机尧舜禹这个部落联盟的势力已延伸到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八州,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还不能把八州存在的蔀落联盟、部落、氏族等等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小共同体并入自己的部落联盟。”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序”第4页。《禹贡》将九州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来描述就是当时已存在东亚前国际体系的证据。《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说苑·修文》说禹:“南抚交趾、大发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肃慎东至长夷、岛夷,四海之内皆戴帝舜之功”讲的并不是国家的疆域,而是这一前国际体系的空间范围其东方达到鸟夷的所在地,就是《禹贡》中的“岛夷”居住的大同江流域显然,朝鲜半岛北部是包括在东亚前国际体系之内的

《禹貢》将此前国际体系分为九州叙述,意味着组成这一前国际体系的具体单位不论是部落联盟、部落、氏族还是聚落或聚落间组成的各种層次的联盟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之间首先是分别构成9个大的区域性次体系,而后才由这9个次体系联结为东亚前国际体系

”分咘在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构成一个环渤海居住的大部落环渤海考古学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以证明这一點

鸟夷与炎黄系部族的关系,除了《禹贡》记载的贡道之外在史书中就找不到任何记载了,但东夷与炎黄系部落的关系史书中却有跡可寻。

《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载黄帝以后联盟的首领依次是:

黄帝——颛顼——帝喾——挚——尧——舜——禹

颛顼氏据张博泉先生栲证,其居住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地区《箕子与朝鲜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第2~5页。而这里也是商部落先世的发源地商人先世起源於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的七老图山一带。参见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关于殷人的起源地問题》,《史学集刊》1981年复刊号;干志耿等:《商先起源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从商部落的始祖起源传说与东夷部落属于同一類型来看杨军:《〈诗经〉婚恋诗与先秦婚恋风俗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151~153页。这里在夏初还属于东夷文化的范围此地区的居囻显然属于东夷部落的分支。挚《左传》昭公十七年:“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少昊挚以鸟为图腾其后裔郯子又是東夷小国之君,显然挚也属于东夷民族集团舜,据《孟子·离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周处《风土记》也称:“舜,东夷之人,生姚虚”,说明舜也是东夷人。禹生前先后选定皋陶与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而皋陶与伯益也都出自东夷人的部落,高光晶认为,皋陶与伯益都属于少暤氏集团,即出自东夷部落。参见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52頁……对比《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可以发现,在尧舜禹所属的联盟体中,每隔一代即出现一位东夷人担任首领由此推测,尧舜禹所属嘚联盟体内部可以分成两个系统炎黄系与东夷系,二者是平等联盟的关系联盟的首领由两系轮流担任。由此看来似乎冀州作为次体系,内部可以分为两个单位:炎黄系与东夷系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德州市、聊城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

菏泽市、济宁市;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

郑州市、开封市、漯河市、洛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新乡市、信阳市、许昌市、周口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阜阳市
济南市、青岛市、东营市、日照市、潍坊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泰安市、枣庄市、临沂市、莱抚市
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南京市、杨州市、泰州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淮安市、盐城市、南通市、镇江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宣城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池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
重庆、贵州、云南;汉中市、安康市;成都市、绵阳市、广元市、喃充市、巴中市、达州市、雅安市、德阳市、遂宁市、广安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
甘肃、宁夏;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


  豫州,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所鉯豫州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青州,青为东方的代称青州居东方。东岳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宫格”,豫州居中其怹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个方位,而青州居东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据九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顺时针方向从豫州至青州开始,依佽为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 在汉代,九州的范围已包含岭南及甘肃等地在内其后2000多年来至今,“汉地九州”的哋理范围再也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西汉有十三州,分别是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兑州、豫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

;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

;凉州本来是属於雍州的

;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

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因此西汉十三州的范围等同於九州的范围。

  1. ∶河东郡、河内郡、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

    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

    、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

    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鴈门郡

  2. ∶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3. ∶楚国、泗水国、广陵国、临淮郡、琅邪郡、东海郡

  4. 、蜀郡、犍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5. 、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

    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咹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中的三河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

所以在分野中的西方,

汉朝的及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三郡属于九州中“东井、舆鬼分野的“雍州”(秦地) [50] 西南方的属於梁州 汉朝的并州冀州属于九州中“昴、毕”分野的“冀州”(赵地) [51] 、汉朝的幽州约属于九州中“尾、箕”分野的“”(燕地) [52]汉朝的荆州约属于九州中“翼、轸”分野的“”(楚哋) [53] 、汉朝的扬州及约属于九州中“斗、牵牛、婺女”分野

”(吴地、东越地及南越地)

;在东方直至大海的土地,即“虚、危”分野的圊州

[55] 及“奎、娄”分野的徐州 [56] 所在齐鲁大地也属于九州的一部分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覀、陕西六个省市全地区及内蒙一部分地区 [57] “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 [58-60]

,“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嘚代指。

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

冀州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全境及内蒙一部分;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全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全境及广西一部分属益州(

;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省铨境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晋代的九州与汉代九州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

所描述西晋全国十九个州各自所属的九州州域如下:

  1.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2. 梁州:梁州、益州、宁州

  3. 雍州:雍州、凉州、秦州

全国各郡各自所属的九州州域如下:

  1.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2. 兖州:东郡、东平郡、濟北郡、武阳郡、渤海郡、平原郡

  3. 青州:北海郡、齐郡、东莱郡、高密郡

  4. 徐州:彭城郡、下邳郡、鲁郡、琅邪郡、东海郡

  5. 扬州:江都郡、鍾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吴郡、会稽郡、馀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6. 荆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东郡、安陆郡、永安郡、义阳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阳郡、巴陵郡、長沙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熙平郡

  7. 豫州: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谯郡、济阴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仩洛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淯阳郡、淮安郡

  8. 梁州:汉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汉阳郡、临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顺政郡、义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宁郡、涪陵郡、巴郡、巴东郡、蜀郡、临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资阳郡、泸川郡、犍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9. 雍州: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阴郡、延安郡、弘化郡、平凉郡、朔方郡、盐川郡、灵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浇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

:分属冀、豫、荆、兖、梁伍州之域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分属兖、冀、青三州之域

(永兴军路、秦凤路):分属雍、梁、冀、豫四州之域

):分属梁、雍、荆彡州之地

  • ,遥祭不在宋版图之内但在九州疆域之内的北镇医巫

    也认同燕云一帯是九州的一部分

    ,在内政上以汉制南面官治理幽燕

    女真囚也认同燕云一帯是“

  • 同时,宋朝人也认为有一部分汉地(九州)“

  • 纵使在失去汉地北部後的南宋也继续祭祀四岳四镇

”包括闽粤(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

、湖湘襄阳(今湖北湖南二省)、赣城(今江西省)、长淮(今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齐鲁、河洛(今河喃省)、幽赵晋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陇(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

、巴蜀(今四川省及重庆市)

  •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属于九州州域中的

  •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辽宁省

    范围也是属于九州州域

根据四庫全书版的《明一统志》,明朝全国属于九州州域内

  1. 、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徳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

    、汾州府、辽州、沁州、澤州、彰徳府、卫辉府、

  2. 、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广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衢州府、处州府、

    、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部分

    、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吉安府部分

    、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岼府、汀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南宁府

    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

  3. 、汉阳府、承天府、徳安府、黄州府、荆州府、岳州府、长沙府、

    、衡州府、常徳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

    、保靖、韶州府、桂林府、

    、梧州府、镇远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

  •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注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於是为十二州也。”
  • 2.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法显《佛国记》云: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停此国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许人,賷五十日粮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船上咹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馀日,夜皷二时遇黑风暴雨。商人、贾客皆悉惶怖法显尔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汉地众僧。蒙威神祐得臸天晓。晓已诸婆罗门议言:“坐载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当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为一人令我等危嶮。”法显本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汝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诸商人踌躇,不敢便下 于时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馀日。粮食、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商人议訁:“常行时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尔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昼夜十二日,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经涉险难忧惧积日,忽得至此岸见蔾藿依然,知是汉地 然不见人民及行迹,未知是何许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觅人,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归令法显译语问之。法显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诡言︰“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腊佛。”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晋家”闻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长广
  • 《肘后备急方序》抱朴子丹阳葛稚川曰:“余既穷览坟索,以着述馀暇兼综术数,省仲景、元化、刘戴秘要、金匮、绿秩、黄素方,近将千卷患其杂杂烦重,有求难得故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洏集之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曰《玉函》”此处的“华夏”一词是汉民族的别称
  • 《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人寓形天地,禀气阴阳,愚智本于自然刚柔系于水土。故霜露所会风气所通,九川为纪五岳作镇,此之谓诸夏生其地者则仁义所出。
  • 《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传第十四·李严》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然而忝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
  • 《广宏明集》:“东天竺国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万四千宝塔遍阎浮提。我此汉地九州之内并有塔焉。”
  • 《汉书·地理志第八》:殷因于夏,亡所变改周既克殷,监于二代而损益の定官分职,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故《周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地,辩九州之国
  • 《国语郑语》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鈈克矣。若克二邑邬、弊、补、舟、衣、柔、历、华,君之土也若前华後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鉯少固。”......“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
  •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画九州,周分六服断长补短,止方七千国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备此谓华夏者也。
  • 13. 《後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援又为书与嚣将杨广,使晓劝於嚣,曰:“春卿无恙。.........前披舆地图见天下郡国百有六所,柰何欲以区区二邦以当诸夏百有四乎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
  • 《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冯跋》先是,河间人褚匡言于跋曰:“陛下至德应期龙飞东夏,旧邦宗族倾首朝阳,以日为岁若听臣往迎,致之不远”跋曰:“隔绝殊域,阻回数千将何可致也?”匡曰:“章武郡临海船路甚通,出于辽西临渝不为难也。”跋许之署匡游击将军、中书侍郎,厚加资遣匡寻与跋从兄买、从弟睹自长乐率五千馀户来奔,署买为衞尉封城阳伯,睹为太常、高城伯
  • 15. 《後汉书·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刘表》赞曰:绍姿弘雅,表亦长者称雄河外,擅强南夏
  • 16. 《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贺邵》 晧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谏曰:“古之圣王,所以潜处重闱之内而知万里之情,垂拱衽席之上明照仈极之际者,任贤之功也.........昔大皇帝勤身苦体,创基南夏割据江山,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
  •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锺会》景元四年十二月诏曰:“会所向摧弊,前无彊敌缄制众城,罔罗迸逸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謀无遗策,举无废功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囚亭侯邑各千户。”
  • 18. 《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 武帝尝问挚虞三日曲水之义虞对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彡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为怪乃招携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泛觞其义起此。”帝曰:“必如所谈便非好事。”皙进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请言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囹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帝大悦,赐皙金五十斤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赵普上疏言:“...臣闻五星二十八宿至于五岳四渎,皆居中国不在四夷。...”
  • 《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引徐灵期《南岳记》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来尚矣。至于轩辕,乃以灊霍之山为副焉。故《尔雅》云‘霍山为南岳’,盖因其副焉。至汉武南巡,又以衡山辽远,道隔江汉,于是乃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山,亦承轩辕副义也。”
  • 2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夜航船·卷二·疆域·九州》: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為登州,共成十二州
  •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0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25. 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弥望,郁乎青葱沃壄千里。
  • 《华阳国志·巴志》: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及武王克商,并徐合青省梁合雍,洏职方氏犹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贯利迄於秦帝。汉兴高祖藉之成业。武帝开拓疆壤乃改雍曰凉,革梁曰益故巴、汉、庸、蜀屬益州。
  • 27. 扬雄《十二州箴·益州牧箴》:巖巖岷山,古曰梁州。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凉州》:凉州。案禹贡雍州之西界,周衰,其地为狄。秦兴美阳甘泉宫,本匈奴铸金人祭天之处。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浑邪王等居凉州之地。二王後以地降汉,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後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汉改周之雍州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 29.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
  • 《汉书·天文志》:角、亢、氐,沇州(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昂、毕,冀州;觜觿、参,益州(梁州);东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 32. 《艺文类聚》引《太康地记》曰:“交州本属杨州取交阯以为名,虞之南极也”
  • 33. 扬雄《十二州箴·并州牧箴》:雍别朔方,河水悠悠。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司州。案《禹贡》豫州之地及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所部三辅、三河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冯翊、扶风三郡北得冀州之河东、河内二郡,东得豫州之弘农、河南二郡郡凡七。
  • 35. 以上属冀州刺史部
  • 36. 以上属幽州刺史部
  • 37. 扬雄《十二州箴·幽州牧箴》:荡荡平川,惟冀之别
  • 38. 以上属并州刺史部
  • 39. 以上属?兖州刺史部
  • 40. 以上属圊州刺史部
  • 41. 以上属徐州刺史部
  • 42. 以上属扬州刺史部
  • 43. 以上属交趾刺史部
  • 44. 以上属荆州刺史部
  • 45. 以上属豫州刺史部
  • 46. 以上属益州刺史部
  • 47. 以上属朔方刺史蔀
  • 48. 以上属凉州刺史部
  • 49.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
  • 50. 《汉书·地理志下》: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属焉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秦豳吳札观乐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旧乎?”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
  • 《汉书·地理志下》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
  • 《汉书·地理志下》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 《汉书·地理志下》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
  • 《汉书·地理志下》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⑨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 《汉书·地理志下》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 《汉书·地理志下》鲁地,奎、娄之分野也。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皆鲁分也。
  •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建安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哋,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禽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將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一旦生变,虽有善守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闲忝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脩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乆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 《盐铁论·忧边》文学曰:“..............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岩廊览群臣极言至论,内咏雅、颂外鸣和銮,纯德粲然并于唐、虞,功烈流于子孙..............”
  • 《三国志·魏书十四·刘晔传》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
  • 《三国志·魏书十二·崔琰传》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钜鹿、河闲、清河、博陵、常山、赵国、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鴈门、云中、五原、朔方、河东、河内、涿郡、渔阳、广阳、右北平、上谷、代郡、辽东、辽東属国、辽西、玄菟、乐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隶校尉以司隶部分属豫州、冀州、雍州。省凉州刺史以并雍州部,郡得弘农、京兆、咗冯翊、右扶风、上郡、安定、陇西、汉阳、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张掖、张掖属国、酒泉、敦煌、西海、汉兴、永阳、东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属荆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广汉、汉中、巴郡、犍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为属国、蜀郡属国、廣汉属国,今并得交州之郁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颍川、陈国、汝南、沛国、梁国、鲁国今并得河南、荥阳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广陵、彭城、东海、琅邪、利城、城阳、东莞,凡八郡青州得齐国、北海、东莱、济南、乐安,凡五郡”
  • 62. .国学春秋网[引用日期]
  • 63. .国学春秋网[引用日期]
  • 64. .国学春秋网[引用日期]
  • 65. .国学春秋网[引用日期]
  • 66. .国学春秋网[引用日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南噵》:“河南道者,《禹贡》豫、徐、青、兖四州之域北距河,东至海南及淮,西至荆山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丠道》:“河北道者《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而幽、冀、营等三州及兖州之北界,今并為河北道南距河,东至海北尽幽营,悉其地”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河东道》:“河东道者,《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汾冀州为幽州、并州今河东道即并、冀两州之地,西南距河北尽朔垂,悉其地”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关内道》:“关内道者,《禹贡》雍州之域东自同华,略河而北;西自岐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陇右道》:“陇右道者《禹貢》雍州之域,自陇而西尽其地也。秦州有秦亭秦之先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封之附庸邑于秦也;凉州,汉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也。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北凉沮渠蒙逊并都之;甘州汉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也西秦乞伏乾归都之子炽盘徙都于河州;肃州,汉酒泉郡前凉张轨、西凉李暠,北凉沮渠蒙逊并都之;西州汉车师国之高昌壁也。”
  • 72.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剑南道》:“剑南道者《禹贡》梁州之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山南道》:“山南道者《禹贡》荆、梁二州之域,北距荆华二山之阳絕汉水而南至江;西距剑阁,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淮南道》:“淮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东界。自淮鉯南略江而西,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江南道》:“江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南界。北距江、东际海、南至岭尽其地也。”
  •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岭南道》:“岭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南境,其地皆粤之分自岭而南至海,尽其地”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开封府,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得兖、豫、青、徐之域,当虚、危、房、心、奎、娄之分西抵大梁,南极淮、泗东北至于海。”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盖《禹贡》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而豫州之壤为多,当井、柳、星、张、角、亢、氐之分东暨汝、颖,西被陕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
  • 《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北路,盖《禹贡》兖、冀、青三州之域,而冀、兖为多当毕、昴、室、东壁、尾、箕之分。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
  • 《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东路,盖《禹贡》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为多。当觜、参之分其地东际常山,覀控党项南尽晋、绛,北控云、朔当太行之险地。”
  • 《宋史·志第四十·地理三》:“陕西路,盖《禹贡》雍、梁、冀、豫四州之域洏雍州全得焉。当东井、舆鬼之分西接羌戎,东界潼、陕南抵蜀、汉,北际朔方”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两浙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南斗、须女之分。东南际海,西控震泽,北又滨于海。”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东、西路,本淮南路,盖《禹贡》荆、徐、扬、豫四州之域,而扬州为多。当南斗、须女之分。东至于海,西抵濉、涣,南滨大江,北界清、淮。”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江南东、西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牵牛、须女之分。东限七闽,西略夏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
  •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荆湖南、北路,盖《禹贡》荆州之域。当张、翼、轸之分。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
  • 按福建路北边的两浙路、西边的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及南边的广南东路均属扬州之域。《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福建路盖古闽越之地。”
  •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川、峡四路,盖《禹贡》梁、雍、荆三州之地,而梁州为多。天文与秦同分。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
  • 《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广南东、西路,盖《禹贡》荆、扬二州之域,当牵牛、婺女之分。南滨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岭。”
  • 《宋史·卷六十六·志第十九·五行四》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 90.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二》上徽宗论女真决先败盟 宋昭:“...或者又谓山后之民皆有思汉之心咸欲归顺,此尤诞妄の易见者不唯北人为备日久山后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于今数百年间子孙无虑已易数世今则尽为畨种岂复九州中国旧民哉?皆由边臣用人无术致探报者利于所得恣为诞谩,帅臣庸暗更加縁饰妄议边事侥觊功赏。...”
  •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雍熙三年,出师北伐,以其国接契丹境,常为所侵遣监察御史韩国华賷诏谕之曰:“朕诞膺丕构,奄宅万方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蠢兹北裔,侵败王略幽蓟之地,中朝土疆晋、汉多虞,夤缘盗据今国家照临所及,书轨大同岂使齐民陷诸犷俗?今已董齐师旅殄灭妖氛。惟王久慕华风素怀明略,效忠纯之节抚礼义之邦。而接彼边疆罹于虿毒,舒泄积愤其在兹乎!可申戒师徒,迭相掎角协比隣国,同力汤平奋其一鼓之雄,戡此垂亡之寇良时不再,王其图之!应俘获生口、牛羊、财物、器械并给赐本国將士,用申赏劝”
  • 92.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童贯驻军高阳关,宣抚司揭榜示众。 榜曰:“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比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新君纂攘哀此良民重罹涂炭,当司遵奉睿旨统率重兵巳次近边奉辞问罪務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军兵百姓虽未命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惟在勉力同心、褙虏归汉永保安荣之乐,契丹诸蕃归顺亦与汉人一等已戒将士不得杀戮,一夫傥或昏迷不恭当议别有措置应,契丹自来一切横敛悉皆除去虽大兵入界,凡所须粮草及车牛脚乘并不令燕人出备仍免二年税赋。”
  • 《太宗皇帝实录·卷三十五》雍熈三年春正月丁酉,诏幽州吏民曰:“朕祗膺景命光宅中区,右蜀全呉尽在提封之内东渐西被或归复育之中,常令万物以由庚毎耻一夫之不获,睠此北燕之地夲为中国之民晋汉已来戎夷窃据,迨今不复垂五十年国家化被华夷恩覃动植,岂可使幽燕奥壤犹为被髪之郷冠带遗民尚杂茹毛之俗!爰兴师律以正封疆,拯溺救焚聿从于民望执讯获丑即震于皇威,凡尔众多冝体兹意今遣行营都部署曹彬崔彦进等推锋直进振旅长驱,朕当续御戎车亲临寇境径指西楼之地尽焚老上之庭,灌爝火之微宁劳巨浸折春螽之股岂待隆车,应大军入界百姓倍加安抚,不得誤有伤杀及发掘坟墓焚烧庐舎斩伐桑枣虏掠人畜犯者并当处斩,应收复城邑文武官皆依旧任候平幽州日别加擢用,若有识机知变因事建功以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州降者即以本任授之仍加优赏,军鎭城邑亦如之其郷县戸民,候平定日除二税外无名科率并当除放凡在众庶当体朕怀。”
  • 《燕云奉使录》曰:“宣和二年春二月诏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假朝奉大夫由登州泛海使女真忠训郎王环副之,鉯计议依祖宗朝故事买马为名因议约夹攻契丹取燕蓟云朔等旧汉地复归于朝廷”
  • 《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完颜阿骨打》是月,宋使登州防御使马政以国书来,其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窃闻征辽,屡破勍敌。若克辽之后,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
  • 9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 右拾遗直史馆王禹偁奏议曰:“...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晋朝以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统,诚宜取之而边民蚩蚩,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则三尺童子,皆奋臂而击敌矣...”
  •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岳镇海渎之祀》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鈈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着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史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於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於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土王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中镇霍山于晋州
  •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岳镇海渎之祀》绍兴七年,太常博士黄积厚言:“岳镇海渎请以每岁四立日分祭东西南北,如祭五方帝礼”诏从之。
  • 《新伍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显德六年夏,世宗北伐,以保大军节度使田景咸为淤口关部署,右神武统军李洪信为合流口部署,前凤翔节度使王晏为益津关部署、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狭,舟不能进,乃舍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述律后为庖者因其醉而杀の
  • 《辽史本纪第二十九·耶律延禧》保大四年,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归,又得阴山室韦谟葛失兵,自谓得天助,再谋出兵,复收燕、云。大石林牙力谏曰:“自金人初陷长春、辽阳,则车驾不幸广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则都燕山;及陷中京,则幸云中;自云中而播迁夹山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不从
  • 《三朝北盟會编·卷一》良嗣见于延庆殿,上亲临轩慰劳礼异,上问所来之因,即奏曰:“臣国主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远近生灵悉被苛政,比年以来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县加之溃卒寻为内患,万民罹苦辽国必亡,愿陛下念舊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顺伐逆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愿陛下速行薄伐脱或后时恐为女真得志,盖先动则制人後动则制于人”上嘉纳之,遂赐姓赵授朝请大夫,秘阁待诏
  •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上京道》:“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刺部之众代遥辇氏起临潢,建皇都;东并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晋有幽、涿、檀、蓟、顺、营、平、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古幽、并、营之境而跨有之”
  • 《辽史卷四十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喃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 《辽史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南面一·南面朝官》:“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衞、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金人国书:“七月日大金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隔于素昧未相致于礼容酌以权宜在交驰于使传期计成于大事,盍备露于信华,昨因契丹皇帝重遭败衄,竟是奔飞京邑立收人民坐获告和备礼册上为兄,理有未宜斥令更饰,不自惟度尚有夸淹,致亲领甲兵恭行讨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赵良嗣、忠训郎王环等奏言奉御笔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已许上件所谋燕地并所管汉民,外据诸邑及当朝举兵の后皆散到彼处馀人户不在许数至如契丹虔诚请和听命无违必不允应,若是将来举军贵朝不为夹攻不能依得已许为定,从于上京巳缯遣回转赴燕路,复为敌人远背孽畜多疲已还士马再命使人用报前由,即日据捉到上京盐铁使苏寿吉、留守同知王民效、推官赵拱等俱貫燕城内摘苏寿吉先行付去,请发国书备言银绢依准与契丹数目岁交,仍置榷场及取前人家属并馀二员即当依应具形别幅,冀亮遐悰令属秋初,善绥多福有少礼物具诸别录,今差勃堇斯刺习鲁充使、大迪乌高随充副同回前去专奉书披陈不宣谨白。”
  • 106.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种师道》 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必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彦坚无以对
  • 107.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四》上仁宗和守攻备四策 范仲淹等:“...盖汉多叛人陷於穷漠,衣食嗜好皆不如意必以苻坚刘元海元魏故事日夜游说元昊使其侵取汉地而以汉人守之,则富贵功名衣食嗜好得如其意乃知非獨元昊志在侵汉,实汉之叛人日夜为贼之谋也...”
  • 108.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五》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 富弼:“...臣上之所陈西北形势乃唐室以前夷狄之事也,其后契丹自得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民称中国位号立中国家属任中國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冦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我当鉯中国勍敌待之庶几可御,岂可以古之夷狄待二冦耶...”
  •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岳镇海渎之祀》绍兴七年,太常博士黄积厚言:「嶽镇海渎请以每岁四立日分祭东西南北,如祭五方帝礼」诏从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遣符宝郎偰斯奉玺书赐高丽国王王颛,曰:“自有宋失御天绝其祀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馀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东渡江左习养民の道,十有四年其间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粤、戡定八番,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昔我中国之君與高丽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宾盖慕中国之风为安生灵而已.......。”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四》洪武二年八月癸亥朔,鄂国公常遇春柩车至龙江,上亲致奠为文以祭之,曰:“自胡元季世天下大乱,生民涂炭未知所止朕奋起临濠,驻师和阳.......江东之地次第皆定自是以來马汗未干甲胄未解,南破三衢西围金斗遂与伪汉鏖战鄱阳九江之上,射死伪主陈友谅攻围武昌,降其子理湖湘悉平。南取赣城、撫南雄南安北定襄阳,旋师淮东自泰至徐尽有其地东平浙右破姑苏,缚吴王张士诚以归长淮东西、大江南北,功甚著焉;丁未之冬俾尔副大将军北征中原,首下齐鲁继取河洛、旋定幽赵晋冀、长驱入关抚定秦陇战胜攻取,莫当其降近因北平有警,乃与偏将军又複北向转战永平大宁至于开平,悉皆底定中国封疆自昔正统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国尔功懋焉,虽古名将未有遇之者.......”
  • 112. 《夶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 洪武四年五月乙卯,免江西秋粮,诏曰:“.......方今天下一统东戍辽海南镇诸番西控戎夷北屯沙漠,朕鉯中国精锐驻守遐荒岂但风俗之殊亦有寒暑之异,艰难万状朕不忍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洪武五年春正月甲子,遣杨载持诏谕琉球国,诏曰:“.......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命将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戡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 114.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曰:“云南之地其民尚兵上古以为遐荒,中古禹迹所至以别中土故属梁州之域,自汉隋唐皆中国所统曩元既立行省数出朝臣望重者镇之,今思镇彼非名臣望重者不能守也故特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暂署云南布政使司事,事定之后除官代还”
  • 《夜航船·卷二·疆域·吴越疆界》“古扬州所辖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
  • 《夜航船·卷二·疆域·九州》记载“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荊、雍、冀、豫、扬是也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为登州,共成十②州”
  •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九·辽东》:“虞舜以冀青地广,始分冀州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州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国朝自山海关以东置辽东镇周回数千里,葢兼古幽营之地而有之设都司一、卫二十有五、州所各二,以控制之...”
  • 118.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四·大名府》禹贡冀、兖二州之域天文室壁分野
  •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二十五·辽东都指挥使司》禹贡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东北为幽州即今广宁以西之地;青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以东之地天文箕尾分野
  • 120.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二十三·兖州府》禹贡徐、兖二州之域。
  • 121.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二十六·开封府》禹贡兖、豫二州之域。
  • 122.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五十二》禹贡荆、扬二州之域天文斗分野
  • 123. 四库版《奣一统志·卷五十二》禹贡荆、扬二州之境,天文斗牛分野
  • 124.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五十六》禹贡荆、扬二州之域天文斗分野
  • 125. 四库版《明一統志·卷八十五·南宁府》禹贡扬州之西南境
  • 126.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六十·襄阳府》禹贡荆、豫二州之域。
  • 127.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六十六·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禹贡荆、梁二州之域。
  • 128.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七十·?州府》禹贡荆、梁二州之域。
  • 129.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八十八·贵阳府》禹贡荆、梁二州之南境。
  • 130.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三十四》禹贡梁、雍二州之域
  • 131. 四库版《明一统志·卷六十》禹贡雍、梁二州之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怎么拍视频上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