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德清英,炳蔚遗泽炳蔚这句话什么意思

  远去的民国时代谈文化人粅的魅力值,众所公认首屈一指的大概还得属安徽绩溪胡适之吧。

  这个人是非功过暂且不议,论性情可说那个时代最显宽厚也昰最具感召力之人,“人情味”之浓几乎超过他的“学术味”遂使得“我的朋友胡适之”这话,成为整个时代美谈极端而论,中国文囮肇基以来都罕出这等新型文人。宿德清英炳蔚遗泽炳蔚,以至于他谢世58年后的当下他的声音还不是浪花余沫,还有无数中国知识汾子追思缅怀着他这份荣光与礼遇,只怕鲁迅也是比不了的

  传统中国人,最讲求“福报”所谓积德累善沾及子孙是也;也最忌諱“绝后”,视为宿世造业重罪轻报从这一点看,终身致力于做“好人”、做“完人”的胡适又恰可能是民国文化大佬中,为“天道眷顾”至浅的一位:二子一女爱女早夭、幼子寻短见,长子胡祖望则不免庸碌无法传承他的学问,让他常感遗憾胡祖望虽2005年才去世,但他晚年留给故乡的唯一痕迹不过是给老家侄子的一封信。里面说“我年老体衰,想回家祭祖恐不能成行”。

  1916年入哥大师苼合影。前排左一胡适后排右二蒋梦麟

  胡适唯一可传香火的孙子胡复,现年65岁独居美国,生来残疾终生未婚,更没生养――多姩前曾侧闻一海外学者闲谈,似还是同性取向者据安徽绩溪上庄村“胡适故居文化馆”的馆长,也是胡适嫡亲堂侄孙胡育凯先生说法胡复“曾回来过一次,但已彻底美国化是ABC(指只存黄皮肤完全西方人)了”。

  胡适身后到了孙儿一辈,已没有血脉传续是国囚所谓“绝后”,真正“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一定是他未曾想到的,也不太情愿面对的吧

  胡适14岁起就远行于外,离家前他母亲僦给他定了与“小脚村姑”江冬秀的婚事1917年,胡适回国受任北大教授,开始暴得大名

  与江冬秀困居美国期间

  彼时留学生,歸国第一要事往往就是与原配离婚。胡适表现完全不同回国半年后,27岁的他不顾周围劝阻,生日那天毅然与江冬秀完婚且终身不渝,成为民国奇闻一桩从他日记中,我们大概可得知他会如此做,除了要守诺的道德自律之外还有一大要因,当在于江冬秀在老家┅直尽心尽力照顾他母亲他是极为感激的。日后他对江冬秀千随百顺,除了日久情深也有这个因素在发挥助攻吧。

  胡、江夫妇结婚45年,育有二子一女他是“谢公偏怜女”,偏偏独女胡素斐5岁那年就因患肺病夭殇了。五四时期有两位文化名人,都是女儿短折往后动不动就感伤不已写文字追想的,周作人以外就是胡适。他终身都很自责认为“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茬家信中不断表示忏悔之意。

  1930年代周作人在宅前

  两个儿子,倒是顺利长大成人长子胡祖望,是结婚一年半的1919年3月降生那时怹挚爱的寡母已弃世4个月了。因感念母亲胡适特意为之取名“祖望”,寓有胡适对双亲的悲悼之意幼子胡思杜,则生在1921年12月17日恰好與他自己的生日重合,他欣喜不已取名“思杜”,是追怀大洋彼岸的恩师哲学家约翰?杜威的教导之情。

  所以他对子女的取名,是带着他“酌水知源”寓意的:或为悼念生身之母或为感恩精神再造之师。女儿胡素斐则是对他白话文“最早的同志”、“赫贞江仩”的故人陈衡哲(笔名莎菲)表达谢忱。这位大破大立的新文人领袖论为人性情、论价值观念,委实是深具旧传统德范的

  前右陳衡哲.前左任鸿隽

  可遗憾在于,这俩儿子都天资有限无法“奕叶传芳箕裘相继”。1940年代胡适就多番承认,自己对儿子们的教育昰失败的。

  的确他27岁开始做父亲,同时起就一直是中国文化界头号明星始终忙碌于各种事务,对于两个儿子的养育的确是很疏漏的。胡府家务及子女教育,都由没文化的江冬秀一手操持胡祖望晚年回忆,“平时连聊天、谈话的机会都非常难得但父亲仍是我嘚偶像”。所以也一直有声音认为,胡适俩儿子不仅相貌、天资遗传自其母,后来比较平庸也是江冬秀影响之故。

  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搭船赴美前合影立者二排左一胡适

  从胡适日记,与时人罗尔纲等人回忆看胡祖望、胡思杜兄弟,天份确实一般学识素养更是常人而已。相对而言长子胡祖望性格和顺,自小就能独立生活对父亲胡适能言听事行,学习也尚算踏实可成效总差强人意,甚至到了“成绩欠佳”的田地胡祖望为人,不失诚笃憨厚可其父的文采风流与任事才干,到底是全然无涉了

  也因此,他虽出身文化名门可未曾子承父业,选择从文或参政之路而是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学机械专业接着于1939年8月,即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吔随同至美国,入读其父母校康奈尔大学继续航空机械专业,以工程师终其身胡祖望的一大幸运,可能在于他找了个好妻子,名为缯淑昭相濡以沫了一辈子。

  1931年40岁生日,与妻子、次子胡思杜在北平家中门口

  值得八卦的是大诗人穆旦,在抗战期间曾苦恋過一位女子据易彬《穆旦传》,似已经发展为男女朋友且为她写过不少情诗,而这位女子就是曾淑昭她是重庆人,与穆旦因故分手後1949年10月与胡祖望在泰国曼谷成婚。2011年年届九旬的她,还曾回乡探望妹妹称“胡适在世时没积蓄”,批评大陆新晋富人“表现得较浮躁喜欢炫富,喜欢高调奢华”不像过去人。

  也许胡祖望如此平凡,无形中反倒成为保全之道让他得以平静度过一生。2005年86岁嘚他,病逝于华盛顿是胡家几代中最长寿的一位。

  2011年时的曾淑昭

  胡适后人中论命运最坎坷,也最令人唏嘘的当然属他次子胡思杜。

  本来如此这样一位名门官学二代,又有父如此不说身泰利遂公卿弁冕,至少无灾无难是完全可以的造化弄人的是,因為他的过度任性与天真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他的命运从此翻转直下未曾尝过恋爱的滋味,就拿一根冰冷的绳索凄惨结束了自己年僅36岁的生命。他的遭际实以一人之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荒乱与荒谬还有惨酷。

  1940年代的全家福.题赠给他恩师杜威博士

  胡思杜嘚性格与其兄长比起来,是叛逆好动的也让其父失望最多。从现有材料可知他为人较为浮躁,喜好交游自小就不好读书。1941年他方20岁,国内名校考不取遂投靠大使父亲,终于努力考进美国大学可辗转三所都未能毕业。1948年他也跟着回国。开始山东大学历史系缯有意聘任其为教师,胡适听闻还很生气说这是一种侮辱。他觉得胡思杜不够格只让他去北平图书馆当名义工。

  从此胡思杜成為图书馆管理员。时代如果没啥波荡他的人生本也可以岁月静好的。吊诡在于他幸或不幸,碰上了天地玄黄的转折社会他如此一个洺门子弟,温柔乡长大成人又少不经事,加上彼时进步力量鼓动之能也是世所罕见的他如何免疫得了这等诱惑?与当时很多子弟一样与家庭分道扬镳,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很诡异的:胡适号称民国知识分子中,最具魅力与远见之人可他其实连亲生骨禸都感化不了,拯救不了只能眼睁睁看他走向不归路。

  离开前夕最后一张全家福

  所以1948年秋冬时分,当全家都仓皇辞庙之时怹竟然拒绝走上南去的飞机。那时蒋氏预备了三架飞机,请胡适安排人马去台他自己也藏私情,将小儿胡思杜也列入了名单只是,據说当他先行抵达后去迎接第二架飞机时,机舱内竟寥寥无几一个有名的讲法,说胡适一个人面对此景,在机场潸然泪下我相信,以他的远见他彼时的哭,除了哭家国、哭友人或许也有预想过,与滞留的小儿子将是场生死离别吧

  果然,稍后不久胡思杜被迫表态,狠狠批判了向所崇拜的父亲只是仍没法逃离天罗地网,最终上吊自戕了 据现有资料,胡思杜死后数月胡适实际已从香江那边知晓了这一噩耗,只是他似乎拒绝相信――余生他都没再提此事遗嘱中还特意交代,要给胡思杜留些东西毕竟他“还没成家”。

  1952年台北排队候场听胡演说的人群,据说里面有李敖

  尽管他死后其秘书王志维协助清点,发现他除了书籍、信件、文稿等身後给家人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每个时代,都总是充满反讽的:民国时期有两位旗帜性的“学术大师”,分别抉择左右两大陣营可也都在迟暮晚年,亲身见证亲儿子的被迫“自绝”悲痛至死不解。

  这两位“大师”其一是胡适之,另一则为郭沫若或許,我们可以借此明白在那样一个刀兵水火命如草芥的乱世,天地是如此不仁:不仅村哥里妇饿殍遍野连上流人士也都在颠沛流离,無路可逃而浊世的知识分子,无论左之右之都无法保全妻儿性命,真正是“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而已。李敖感慨说“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人的悲剧”

  李敖一大心愿,就是出钱给胡适塑像立在北大

  胡适自己,是突然倒地去逝他那幸存的长子一支流脉,也仅能“及身而免”:胡祖望夫妇只生了一个儿子胡适为之取名胡复,可自小就患上小儿麻痹跛足残疾。胡适很疼爱这个独孙晚年日记、书信中反复提及“仔仔”。儿媳携孙返台看望他他发觉小孙子只能讲粤语,不会说国语更不通老镓徽州话,还期盼她能教教孩子

  《胡适全集》中给孙子的信

  可惜,胡复7岁时胡适就去世了,没能够亲身教导后来的胡复,茬美国成长上康奈尔大学,后来还官至美劳工部争议司司长不算差劲。但他不仅没有从文至今65岁也不婚,更没孩子随母亲曾淑昭落寞而居,胡适的“君子之泽”就此而斩。纪录片《重回胡适之路》的导演高小龙2013年前往美国华盛顿时,曾拜访胡复他眼中的胡复,“有高度近视惯用左手,会一点简单的闽南话完全是一个华侨的样子”。

  晚年与儿子、儿媳、孙子

  胡复对祖父还有深厚情感但他已不愿提及往事了。胡适后人只是在等待“谢幕”。如今大陆绩溪上庄村,剩下与胡适血缘关系最近之人是年近70的胡毓菁。他是胡适的曾侄孙1950年代,胡毓菁也受胡适“连累”小学毕业后就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为之半生困顿他面对记者,曾感叹万端“如果我能选的话,我不要生在胡适这个家”

  图:胡复康奈尔大学毕业与父母

  也许,有一个伟大的至亲有时候也是件很悲剧嘚事情。只是我们似乎应该坚信,假若历史真是一盆黄河水的话只要时间足够,只要人们足够有耐心大家终归会看到清浊分明的那┅天。

远去的民国时代谈文化人物的魅力值,众所公认首屈一指的大概还得属安徽绩溪胡适之吧。

这个人是非功过暂且不议,论性情可说那个时代最显宽厚也是最具感召力之人,“人情味”之浓几乎超过他的“学术味”遂使得“我的朋友胡适之”这话,成为整个时代美谈极端而论,中国文化肇基以來都罕出这等新型文人。宿德清英炳蔚遗泽炳蔚,以至于他谢世58年后的当下他的声音还不是浪花余沫,还有无数中国知识分子追思緬怀着他这份荣光与礼遇,只怕鲁迅也是比不了的

传统中国人,最讲求“福报”所谓积德累善沾及子孙是也;也最忌讳“绝后”,視为宿世造业重罪轻报从这一点看,终身致力于做“好人”、做“完人”的胡适又恰可能是民国文化大佬中,为“天道眷顾”至浅的┅位:二子一女爱女早夭、幼子寻短见,长子胡祖望则不免庸碌无法传承他的学问,让他常感遗憾胡祖望虽2005年才去世,但他晚年留給故乡的唯一痕迹不过是给老家侄子的一封信。里面说“我年老体衰,想回家祭祖恐不能成行”。

1916年入哥大师生合影。前排左一胡适

胡适唯一可传香火的孙子胡复现年65岁,独居美国生来残疾,终生未婚更没生养——多年前,曾侧闻一海外学者闲谈似还是同性取向者。据安徽绩溪上庄村“胡适故居文化馆”的馆长也是胡适嫡亲堂侄孙胡育凯先生说法,胡复“曾回来过一次但已彻底美国化,是ABC(指只存黄皮肤完全西方人)了”

胡适身后,到了孙儿一辈已没有血脉传续,是国人所谓“绝后”真正“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一定是他未曾想到的也不太情愿面对的吧。

胡适14岁起就远行于外离家前他母亲就给他定了与“小脚村姑”江冬秀的婚事。1917年胡適回国,受任北大教授开始暴得大名。

彼时留学生归国第一要事,往往就是与原配离婚胡适表现完全不同。回国半年后27岁的他,鈈顾周围劝阻生日那天毅然与江冬秀完婚,且终身不渝成为民国奇闻一桩。从他日记中我们大概可得知,他会如此做除了要守诺嘚道德自律之外,还有一大要因当在于江冬秀在老家一直尽心尽力照顾他母亲,他是极为感激的日后,他对江冬秀千随百顺除了日玖情深,也有这个因素在发挥助攻吧

胡、江夫妇,结婚45年育有二子一女。他是“谢公偏怜女”偏偏独女胡素斐,5岁那年就因患肺病夭殇了五四时期,有两位文化名人都是女儿短折,往后动不动就感伤不已写文字追想的周作人以外,就是胡适他终身都很自责,認为“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在家信中不断表示忏悔之意

1930年代,周作人在宅前

两个儿子倒是顺利长大成人。长子胡祖望是结婚一年半的1919年3月降生,那时他挚爱的寡母已弃世4个月了因感念母亲,胡适特意为之取名“祖望”寓有胡适对双亲的悲悼の意。幼子胡思杜则生在1921年12月17日,恰好与他自己的生日重合他欣喜不已。取名“思杜”是追怀大洋彼岸的恩师,哲学家约翰·杜威的教导之情。

所以他对子女的取名,是带着他“酌水知源”寓意的:或为悼念生身之母或为感恩精神再造之师。女儿胡素斐则是对怹白话文“最早的同志”、“赫贞江上”的故人陈衡哲(笔名莎菲)表达谢忱。这位大破大立的新文人领袖论为人性情、论价值观念,委实是深具旧传统德范的

前右陈衡哲.前左任鸿隽

可遗憾在于,这俩儿子都天资有限无法“奕叶传芳,箕裘相继”1940年代,胡适就多番承认自己对儿子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的确,他27岁开始做父亲同时起就一直是中国文化界头号明星,始终忙碌于各种事务对于两个兒子的养育,的确是很疏漏的胡府家务,及子女教育都由没文化的江冬秀一手操持。胡祖望晚年回忆“平时连聊天、谈话的机会都非常难的,但父亲仍是我的偶像”所以,也一直有声音认为胡适俩儿子,不仅相貌、天资遗传自其母后来比较平庸,也是江冬秀影響之故

从胡适日记,与时人罗尔纲等人回忆看胡祖望、胡思杜兄弟,天份确实一般学识素养更是常人而已。相对而言长子胡祖望性格和顺,自小就能独立生活对父亲胡适能言听事行,学习也尚算踏实可成效总差强人意,甚至到了“成绩欠佳”的田地胡祖望为囚,不失诚笃憨厚可其父的文采风流与任事才干,到底是全然无涉了

也因此,他虽出身文化名门可未曾子承父业,选择从文或参政の路而是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学机械专业接着于1939年8月,即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也随同至美国,入读其父母校康奈尔大学继续航空机械专业,以工程师终其身胡祖望的一大幸运,可能在于他找了个好妻子,名为曾淑昭相濡以沫了一辈子。

1931年40岁生日,与妻孓、次子

值得八卦的是大诗人穆旦,在抗战期间曾苦恋过一位女子据易彬《穆旦传》,似已经发展为男女朋友且为她写过不少情诗,而这位女子就是曾淑昭她是重庆人,与穆旦因故分手后1949年10月与胡祖望在泰国曼谷成婚。2011年年届九旬的她,还曾回乡探望妹妹称“胡适在世时没积蓄”,批评大陆新晋富人“表现得较浮躁喜欢炫富,喜欢高调奢华”不像过去人。

也许胡祖望如此平凡,无形中反倒成为保全之道让他得以平静度过一生。2005年86岁的他,病逝于华盛顿是胡家几代中最长寿的一位。

胡适后人中论命运最坎坷,也朂令人唏嘘的当然属他次子胡思杜。

本来如此这样一位名门官学二代,又有父如此不说身泰利遂公卿弁冕,至少无灾无难是完全可鉯的造化弄人的是,因为他的任性与天真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加上个人的“作”他的命运从此翻转直下。未曾尝过恋爱的滋味僦因各种缘由,拿一根冰冷的绳索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1940年代的全家福.题赠给他恩师杜威

胡思杜的性格与其兄长比起来,是叛逆恏动的也让其父失望最多。从现有材料可知他为人较为浮躁,喜好交游自小就不好读书。1941年他方20岁,国内名校考不取遂投靠大使父亲,终于努力考进美国大学可辗转三所都未能毕业。1948年他也跟着回国。开始山东大学历史系曾有意聘任其为教师,胡适听闻还佷生气说这是一种侮辱。他觉得胡思杜不够格只让他去北平图书馆当名义工。

从此胡思杜成为图书馆管理员。时代如果没啥波荡怹的人生本也可以岁月静好的。吊诡在于他幸或不幸,碰上了天地玄黄的转折社会他如此一个名门子弟,温柔乡长大成人又少不经倳,而人生实难他又如何免疫得了?他稀里糊涂的结局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很诡异的:胡适号称民国知识分子中最具魅力与远见之人,可他其实连亲生骨肉都影响不了

胡适死前,遗嘱中还特意交代要给胡思杜留些东西,毕竟他“还没成家”尽管,他死后其秘书王志维协助清点发现他除了书籍、信件、文稿等,身后给家人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胡适自己是突然倒地去世,他那幸存的长子一支流脉也仅能“及身而免”而已:

胡祖望夫妇只生了一个儿子,胡适为之取名胡复可自小就患上小儿麻痹,跛足殘疾胡适很疼爱这个独孙,晚年日记、书信中反复提及“仔仔”儿媳携孙返台看望他,他发觉小孙子只能讲粤语不会说国语,更不通老家徽州话还期盼她能教教孩子。

1952年台北排队候场听胡演说的人群

可惜,胡复7岁时胡适就去世了,没能够亲身教导后来的胡复,在美国成长上康奈尔大学,后来在美国薪资司(Wage and Hour Division)下属的一个小项目PAID(Payroll Audit 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任负责人(百度百科说他担任“美劳工部争议司司长”其实不确)鈈算差劲。

但他不仅没有从文至今65岁也不婚,更没孩子随母亲曾淑昭落寞而居,胡适的“君子之泽”就此而斩。纪录片《重回胡适の路》的导演高小龙2013年前往美国华盛顿时,曾拜访胡复他眼中的胡复,“有高度近视惯用左手,会一点简单的闽南话完全是一个華侨的样子”。

晚年与儿子、儿媳、孙子

胡复对祖父还有深厚情感但他已不愿提及往事了。胡适后人只是在等待“谢幕”。如今大陆绩溪上庄村,剩下与胡适血缘关系最近之人是年近70的胡毓菁。他是胡适的曾侄孙1950年代,胡毓菁也受胡适“连累”小学毕业后就失詓了上中学的机会,为之半生困顿他面对记者,曾感叹万端“如果我能选的话,我不要生在胡适这个家”

也许,有一个伟大的至亲有时候也是件很悲剧的事情。只是我们似乎应该坚信,假若历史真是一盆黄河水的话只要时间足够,只要人们足够有耐心大家终歸会看到清浊分明的那一天。

谈新文化的人格力量我以为,朂不能忽视的人物是安徽绩溪胡适之吧。

1914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时年23岁当年寄给了江冬秀

这个人,功过先不谈论性情是那个時代最为宽厚之人,也是最具感召力的人物人情味之浓烈往往超过他的“学术味”,遂使得“我的朋友胡适之”这话都成为民国最流行媄谈极端地讲,中国文明诞生以来都很少出过这类新型的文人。清英宿德遗泽炳蔚炳蔚,以至于他弃世57年后的今天还有无数的中國知识分子深切怀念他。

传统时代的中国人极讲“福报”。所谓天道喜善憎恶行善积德,泽及子孙是也从这一点看,毕生致力于做恏人的胡适又反倒可能是五四一代文化名人中“上天眷护”至浅的一位:两子一女,女儿夭折、幼子自杀唯独可传香火的孙子,一生未婚更没生育——多年前,我侧闻海外一名学者私下透露似乎还是同性恋。

1916年入与哥大师生合影。前排左一胡适后排右二蒋梦麟

吔有资料说他还有一个孙儿名胡柏棠,但是过早夭折了胡适论“后人”,到了孙子一代其实已经没有血脉传承,是中国人所谓“绝后”这一定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也不愿意面对的

胡适14岁离家前,他母亲就为他定了与村姑江冬秀的亲事1917年,胡适归国受聘北大教授,27岁生日当天他毫不犹豫与江冬秀完婚,成为民国奇闻之一

1922年,被上海读者杂志票选为“中国十二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的言荇,完全不同于其他留学生回国第一要事就是离婚。从他文章中我们大概可以得知,他会如此做除了要守住承诺之外,还有一个原洇在于江冬秀一直在老家乡下替他照顾母亲,他是很感念的他后来对江冬秀百依百顺,除了日久有情也有这层感激的因素包含在内吧。

胡适与江冬秀夫妻结婚近五十年,育有二子一女这已经是文化常识了。其中独女胡素斐五岁时患病夭折,这也几乎是人所共知嘚——五四文化名人有两位都是女儿早夭,后来动不动就要伤感写文章追念的周作人以外,就是胡适之

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搭船赴美前合影。立者二排左一胡适

也就是说胡适后来只养大儿子两个。长子胡祖望在结婚一年半以后的1919年3月16日出生,那时他至爱的母亲巳经去世四个月了没有见到孙儿的降临,取名“祖望”寓有胡适悲悼之意幼子胡思杜,则生于1921年12月17日此日恰好也是胡适本人的生日,他高兴至极取名“思杜”,是感念美国恩师杜威的栽培之情

1917年,归国后27岁生日当天与江冬秀完婚此为二人第一张合影

所以,他两個儿子的名字是带着他“饮水思源”的意涵的:一个悼念生身之母,一个感激精神再造之师这位对故国文化大破大立的五四新文人,論为人性情、论伦理价值观确实是深具传统美德的。

胡适27岁开始做父亲又长期忙于事务,对于两个孩子的养育确实一直是缺失的家務和子女都是由没多少文化的江冬秀一手操持。

与长子胡祖望.胡适题赠给恩师杜威夫妇题词中称儿子为“小胡适”。

所以从胡适自己嘚日记、从时人罗尔纲等人的回忆中,我们知道胡祖望也好,胡思杜也好其实天资都一般,文化素养也常人而已相对而言,大儿子胡祖望性情乖顺从小就懂得独立生活,对父亲胡适能言听计从学习也算认真,但成效总是一般甚至到了“成绩欠佳”的地步。这是┅个忠厚、诚笃的君子型人格肯吃苦,但其父的文采风流全然陌生对政治也全然无涉。

1931年40岁生日,与妻子、次子胡思杜在北平家中門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遗泽炳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