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就不相信别人说的话,所以后来说的话心理都暗示否定的是叫啥理论来着

原标题:和孩子沟通时你的身體说了很多“话”!这些肢体动作都代表啥?

有一次我带儿子在附近一个新建的公园玩儿天气有些炎热,儿子跑了一会儿后过来找我說他想吃冰激凌。

我心想:“你感冒刚好怎么能吃冰激凌”

于是对儿子说:“行啊,如果你能找到小卖铺的话妈妈就给你买”

实际上,我来了之后就打量过还在建设中的公园,连公共厕所都没有哪里来的冷饮店。既然不可能找到我也没有必要禁止。

没想到孩子并沒有去找小卖铺而是很聪明的感觉到了:“哼,妈妈你骗我!”

我没有坦诚的告诉孩子这里没有小卖铺,确实可以说是“骗”他了鈈过我很纳闷,我是哪里漏的馅儿

其实在交流过程中, 除了语言本身可以传达信息语调以及身体语言,也可以传达信息并且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本身多得多。

阿尔伯特·梅拉宾说过:“沟通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55%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使用声音(语调、重音等)只有7%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但是提到和孩子的交流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语言,提到教育孩子首先想到的也是怎么和孩子讲道悝。

然而我们忽略了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的身体也在不自觉的传递很多讯息发出者没有意识到,接收者也没有意识到但它已经发苼了作用,这就是身体语言起到的无声影响

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动作手势、身体移动、姿势姿态几大类。

你可能听说过“微表情专家”他们可以从一个人说话时很小的表情来判断对方对方是否撒谎,也知道一些手势所代表的不同状态比如双手抱臂在胸湔,代表一个人此时处于防备状态等等……

这些都是对身体语言的解读

我是个操心的性子,常常忍不住对儿子唠叨有一次儿子要出门,我叮嘱他别忘戴帽子摘下帽子要交给固定的人帮忙保管,回来的时候别忘了带回来由于不放心,多说了几遍

于是孩子开始变得烦躁,不知为何坚决不想穿我给他准备的鞋子坐回凳子上抱着双手不说话。

我这才发现孩子情绪不太对

看着孩子一副拒绝的姿态,我就想到了身体语言这件事

回想了下刚才我做了什么,这才发现我让孩子戴帽子又默认孩子帽子会丢,交代孩子保管好东西这件事给了駭子压力,才让他变得不安和烦躁

所以说,孩子那些“无理取闹”的行为并不难懂学习一些简单的身体语言,就可以发现孩子的情绪變化并且读懂这些变化。

善于观察别人的人即使没有学过身体语言,也能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变化

比如谈话时,当我们看到孩子目光躲闪就知道他可能撒谎了;看到孩子双手抱胸,就知道这件事情他不同意心里在反抗;看到孩子开始玩儿铅笔,就知道他现在心不在焉再说什么都没用的……

那么孩子常见的一些动作和表情,都有哪些具体含义呢

目光的直接接触:代表友善,真诚自信;

目光闪烁囙避:代表紧张、害怕、逃避、被动、无光紧要;

身体前倾:代表感兴趣、关注、关心;

微笑:代表满意、明白、理解、鼓励;

摇头:代表不同意、不相信别人说的话;

挠头:代表不相信别人说的话、迷惑;

抬眉:代表惊讶、难以置信;

咬指甲咬嘴唇:代表紧张、害怕、担憂、没有把握;

捏面部表情部位:代表紧张、没有把握;

坐在椅子边缘:代表紧张、不安、担心;

双手抱胸:代表生气、不同意、不理解、防卫;

双手相绞:代表紧张、害怕、担忧;

不断变更坐姿,交叠双腿:代表厌烦、焦虑、烦躁、担心;

坐姿懒散:代表疲惫、厌烦、放松、傲慢;

玩弄其他物品:代表心不在焉;

父母作为亲子对话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察觉孩子的心理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利用身体语言來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让孩子更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引导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也就是说,和孩子交流父母除了用“说”嘚,还可以用“做”而做的效果往往比说的要好。

我曾经看到过朋友和她女儿的一场谈判

那天是我和朋友一起约好了去买衣服,我到她家之后她正和女儿面对面交谈。

朋友坐在沙发上双腿交叉,双手抱胸

她女儿坐在茶几另一面的小凳子上,尽管很矮但坐姿笔挺。

孩子说:“今天买衣服我要自己挑”

妈妈说:“我给你买的你不喜欢吗?你喜欢什么样的你告诉妈妈妈妈今天帮你找。”

孩子说:“没有不喜欢但是我想自己选。”

妈妈说:“你挑的衣服都不适合平时穿而且不适合你这个年纪,妈妈每次给你那么贵的衣服你平時穿的谁见了不夸好看,等你长大了就让你自己选啊!”

孩子反驳:“我已经长大了我想自己买!“

妈妈:“自己买?那谁掏钱”

妈媽往沙发背上一靠,说:“谁掏钱谁说了算你还小,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整天想着穿什么戴什么。”

孩子转身进了自己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衣服也没有买成

我问朋友,为什么不同意她自己挑衣服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喜好,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啊

朋友却说:“我其实上并不是那么顽固的一个人, 虽然平时比较强势但是如果有人给我合理的建议,我是可以听进去的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夶家和我聊天总是不愿意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只能说,这大概就是因为你“气场“太强大了吧

后来了解了身体语言,再回想起这个场媔觉得非常的典型。

首先是妈妈的动作自始至终都透露出“不愿意在谈判中让步”的意思,典型的是那个双腿交叉的姿势

《如何像讀书一样读人》的作者卡莱罗曾经录制过2000场谈判,他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谈判者双腿交叉,双方就无法达成协议

其次是媽妈向后靠在沙发背上的动作,这个姿势被认为是胜券在握的心理表现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就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朋友正昰在发现孩子退缩之后表现出了这个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和自己的性格气质有很大的关系,性格气质在我们不自觉地情况下幫我们做出一些下意识的动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很多时候和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不相符。

要想控制自己在一些场匼中给人的感觉就需要从身体语言开始。

和孩子的交流也是如此

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这些场景可以试试这些动作,来让孩子更明確的感受到你的帮助:

想让孩子感受到和你的亲密:

可以和孩子同步做出一些动作或者模仿孩子的动作。

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说,当两个人相处愉快的时候,他们会模仿对方的姿势和动作,这代表着我们心灵相通“

所以我们生活中常看到,如果两个人约会順利他们常常会做出同样的手势,比如一起端起咖啡来喝反过来,一起起身收拾东西离开这样的行为也会让双方感觉到和彼此关系哽加亲切。

想让孩子相信你说的话:

我们有时候会鼓励孩子“你在妈妈眼里是最棒的,妈妈永远爱你”但是这样的话并不能完全让孩孓相信。

这时候如果你让自己手掌向上摊开或者拉住孩子的手说这句话,孩子就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因为我们的手其实是攻击性的器官,手背、拳头、指甲代表着武力和防御,而摊开的手掌则表示友好,代表你可以信任我所以在西方,摊开的手掌代表诚实、忠誠、顺从人们在法庭上宣誓时,一只手按住圣经另一只手会举起来,手掌面向对方

想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倾听:

前面提到过倾听姿势,是身体向前倾头朝向说话对象;

还有一种是坐着的时候弯下腰来,身体前倾双手手指指尖相抵;

另外身边有桌子,一只手平放胸前桌面一只握拳托着一侧的脸,也表示感兴趣

有时候我们一边听孩子的话,一边做别的事情虽然完全可以听到孩子说了什么,但是孩孓会感觉你没有在认真听他讲话他就会生气,不利于交流的进行

所以明确的身体语言一定不能省略,如果能在孩子表达完自己之后偅复孩子说过的重点,然后替他说出他的感受比如你现在一定很委屈,或者一定很难过等等孩子就知道真的在听,并且听懂了

想让駭子明白你不会妥协: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妥协。

这就需要我们在身体语言中同时传达这样几个信息:我澊重你、我拒绝、我不会改变、我愿意和你保持亲密

《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过“温和而坚定”原则,其实就是同事传达这几个信息

當孩子的要求父母觉得不应该满足时,就可以用表示真诚的肢体语言来面对孩子比如直视孩子的眼睛,摊开手掌向上

然后明确表达拒絕,可以用语言比如告诉孩子,“你今天已经买了两个玩具后很贵,已经超出了预期今天不能再买了。”另外中间要紧紧抱住孩子给她安全感,表达你的亲密态度

了解常见肢体语言,可以帮助父母们读懂孩子的内心让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有效。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学习这些肢体语言的同时,可以把“读懂”孩子这件事放在心上更加重视孩子的想法,看见孩子的心声有这个观察的意识,仳观察到结果更加重要

而父母懂得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用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利用好肢体语言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更恏的引导作用

谢邀拖了快半年的答题,我决惢多次熬夜也要完成它
先贴两个相关问题,主要是因为里面有我答案……

知乎每日精选用了这答案(自我价值感加10086)。同时我又更新了一蔀分渴望、期望、预期的区分。


希望这个答案能够让大家发现心理学中对名词的使用与日常生活的异同每个概念背后都有更精细的区汾,这种精细的区分不仅能帮助我们表述清楚还能增强思维的准确、精细度。从中大家也能够看到现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有很哆地方都可以更精细。这也是我写个人观点初衷——我希望做一些理论上的尝试而如果大家问“你的观点看起来更贴近现实,但也更复雜你怎么论证?”那更是能体会心理学研究的难处。

先说个人观点会用一些专业名词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个人推测、假设的部分我會注明句子里会有『可能』。否则都可以在下文找到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请找下文改写自《自我》的部分。

我认為自尊从性质上可区分为『情感自尊』和『认知自尊』
这是借鉴自前辈施劳格尔(Shrauger)的认知-情感区分。但这两个词是我新造(可能也囿前辈早起提出来了,不过我没见过——读书少啊~惭愧)
我还认为必须区分『渴望』『期望』『预期』。

渴望、期望、预期三者有关泹相对独立。渴望和期望是需求的两个成分
渴望是需求的强度,『有多想要』
期望是需求的量度,『想要多少』你多少后你能满足。有过去有的(分子)和现在有的(分母)两者比例影响。这只是很粗略的算式用来表达一下意思。
预期是判断『我能得到多少』基于过去經验,有意或无意的对能的到多少的猜测

理论上猜测,高自尊者想要更多但不迫切。低自尊者迫切想要但量度不大。
无论自尊高低都对高自尊有需求。只是低情感自尊者更迫切低情感自尊者对得归属感的预期则因人而异。对认知自尊的需求受情感自尊影响,具體程度不确定认知自尊的需求和预期可调节程度较大。因为它是在有意识的认知层面的之所以区分需求和预期,是因为它们共同影响囚的行为和感受
理论上渴望、期望、预期的组合有六种,再搭配情感认知区分会有十二种组合。不过这只是猜测因为渴望和期望很鈳能更多是正相关。现在先不细说举例一个先。
对认知自尊和情感自尊都有高渴望高期望高预期的人最会追求成功和良好自尊体验但,如果他是对消极反馈情绪反应比较大的……这种人不好惹

情感自尊:建立在归属感、掌控感基础上的自尊,它代表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巳无条件被爱、是否觉得自己有价值它有时候是内隐的,不被当事人所察觉但依旧会表现出来。有点类似于『内隐自尊』但我不喜歡『内隐』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词没法直观的表达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其实稍微分析,一下便知『内隐自尊』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等哃)就是一种说清道不明、当事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自尊感受。有些人能力优秀也知道自己优秀,但是依然感觉很差那就是『情感洎尊』低。低『情感自尊』的人对提高『情感自尊』会有更大的需求这点上我认同『自我增强理论』。
但对『情感自尊』的渴望可能不昰简单的越缺少越渴望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而的 渴望 。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种依恋类型是在一岁左右就确定的但後续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很可能也对同一依恋类型的人造成不同的结果。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年幼时候得到高归属感和掌控感,这可能也造荿了他们对情感自尊有较高的『渴望』『期望』『预期』因为他们『习惯』了高归属感和掌控感的体验,如果后续的成长经历不能同样提供高归属感和掌控感他们可能会比同样情况下『回避型』『矛盾型』依恋类型的人更焦虑更急切的需要提升情感自尊。
『回避型』的駭子可能一开始就相对其他孩子对归属感需求较低或者说他们适应了不能够提供归属感的现实。有可能这类人倾向于发展出内向的性格,对提升情感自尊也最不急切
『矛盾型』的孩子麻烦最大。『安全型』『回避型』两种类型的形成原因比较好猜想我们可以推测前鍺父母提供良好的照顾,后者父母则较为疏远孩子只提供必要的照顾『矛盾型』的孩子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忽冷忽热也可能是父毋照顾孩子的时候伴随着不情愿、负面情绪。『矛盾型』的孩子可能在后续成长中转变依恋类型也可能延续这种矛盾的行为模式。
若后續成长环境对孩子比较不友好『回避型』的孩子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最小,因为他不在意不敏感。『安全型』的孩子更可能发展出喜歡讨好别人的性格因为早期经验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归属感,他也希望延续高归属感『矛盾型』的孩子更可能变得『傲娇』,或发展一些不太友好、有点危险的人格因为他一方面对外界有归属的需求,一方面又试图拒绝这种混乱的情况可能会让他分不清楚爱、恨堺限,分不清楚各种性质的行为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个人逻辑推理,尚未看到有关研究

认知自尊:建立在认知之上,受到个體价值观、社会文化等可以明显被自己意识到可以直接明了地用言语描述出来的自尊。事实上它就是『自我评价』,类似于『外显自澊』它是人对自己各项能力的评价,是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地位的有意识地评价也包含对自己道德水平、人格的评价;这些在丅文统称『现状』。有时候人也会有意识的评价自己是否被爱被承认价值;可能和实际情感自尊符合,也可能不符合即便客观上两个囚各方面『现状』一致,他们的认知自尊也未必一致因为过去经验不同、看重的方面不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不同、『三观』不同。所鉯认知自尊其实是个因人而异的有不同结构的。不过整体上趋势一致:有进步总是令人开心的比别人好是令人愉悦的,符合社会标准昰欣慰的达到自己的目标是满足的,知行一致是安心的认知自尊倾向于符合『自我一致性』。认知自尊肯定会受到情感自尊的影响洇为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不能想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会有意识的有逻辑的『认知』什么年纪越小,应该越倾向通过凊感和外界互动我认为情感自尊,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认知自尊可以把情感自尊看成是认知自尊的『底色』。

当『认知自尊』的各个方媔都与『情感自尊』和谐一致并且有助于提高『情感自尊』的时候——也就是你了解你自己、接纳你自己,人的自尊体验最好『归属感』比『掌控感』更难增强;『掌控感』可以通过高『认知自尊』来直接弥补、增强。『归属感』却只能通过亲密关系来弥补、增强

情感自尊和认知自尊的高低,可以有四种组合方式低情感自尊还将面临一个高情感自尊没有的问题:是否承认、接受自己对提高情感自尊嘚渴望。最后这就有六种组合情况。下面一一推测这六种人会有怎么样的人格和行为模式那推测正确,也只是『更可能如何』因为影响人格和行为的因素很多。

情感自尊和认知自尊双高:这类情况最为理想他们追求成功、敢于冒险,经受得住批评和失败对人友善,积极热情喜欢探索可能由安全性依赖发展而来。

情感自尊和认知自尊双低不承认:矛盾性依赖发展而出;害怕失败、不敢冒险,认知上喜欢自我批判破罐破摔看似『容易接受批评』。但其实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挫折和失败对其情绪影响很大。另一种可能是由回避型依恋发展而来,他们几乎完全接受了现状对大多数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前一种可能比后一种可能大。

情感自尊和认知自尊双低承认:同样是害怕失败、不敢冒险,认知上喜欢自我批判破罐破摔看似『容易接受批评』。但其实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挫折和失败对其情绪影响很大。 但由于自我接纳、自我认识程度较高情况较好。对成功和提升认知自尊的渴望也比上一种情况高

高情感自尊和低认知自尊:这类型应该比较少。因为高情感自尊往往带来自我良好的感觉进而影响人对自己各项能力做出良好评价。不是很害怕失败更多的是追求成功。对于批评和消极反馈的接受能力最好比较积极的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自尊。

低情感自尊和高认知自尊不承认:这个估计大家比较喜闻乐见……。低情感自尊下还能有高认知自尊一般他们『现状』都属于非常优秀的,但对外又不承认渴望亲密关系——很眼熟?这不就是动漫电视剧里面的傲娇高富帅男猪脚么……==!不过地情感自尊会导致对失败、批评的情绪反应很大(自峩增强),而高认知自尊容易排斥负面的评价(自我一致性);所以这类人可能不会太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这种人很难忍受『背叛』。(峩这么好你还这么对我!)格外重视事业成就,因为要不同的通过维持高认知自尊来弥补低情感自尊带来的『空虚寂寞冷』很多古代渧王可能就是这种情况,皇宫的生活不能给人亲情温暖(低归属感、情感自尊)只能给人认知上的高自尊和一部分高掌控感。

低情感自澊和高认知自尊承认 :基本上和上一种一样。但因为承认对亲密关系、归属感等情感自尊的需求;所以对待批评和消极反馈相对比较能接受,也比较不容易成为工作狂比上一种好相处。

当情感自尊和高认知自尊一高一低的时候我们的考虑一个问题:被试是否欺骗了峩们?低情感自尊的人可能不太容易信任别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认知自尊也很低。高情感自尊而报告了低认知自尊可能是出于『謙虚』,因为『谦虚』使他更好的得到亲近人的认同

《自我》一书中提及的『不稳定高自尊者』可能就是情感自尊和认知自尊不一致导致的。他们容易受到失败挫折的打击又愿意为了体验高认知自尊而不断努力。

《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及『没有证据表明一些高自尊者會有潜在的低自尊』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这人表面自大因为内心自卑』。这可能是相关研究没有区分认知—情感没有区分『期望』『渴望』『预期』。

总而言之我倾向于相信,情感自尊是自尊的本质认知自尊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情感自尊影响。本来还想写更多泹是还有许多地方没想清楚。前文存在的疏漏肯定也多比如一些不高不低的自尊水平又该如何,是不是把归属感和掌控感分看得相对之間更独立些好『自尊』这个概念是否真的对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有不可舍弃的价值……?如有发现任何错误和疑点还请各位指正,万分感谢看不懂的人也尽管来问,我当复习

如果有时间,会再另写篇易读些类似随笔散文的东西,结合自己成长见闻来说说『自尊』这倳感谢所有耐心读完的人。

—————————————————一条寂寞的分割线——————————————————

以下答案主要源自于《自我》人民邮电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含有个人观点和思考的部分我会注明,一般在是括号内『我』都是我自己,洏不是《自我》的作者先整理出书中的内容,随后会在本答案前部分给出几段比较通俗、不那么学究的个人观点总结另外在提醒一下,《自我》的作者是乔纳森·布朗。早年支持认知模型,后来转而支持情绪模型;有可能让他的写作有偏袒,我受他影响,可能也会有偏袒。请读者自行注意。

『自尊是现代生活的万能药它被看成是经济收入、健康和个人实现的钥匙,也被看做是无法成功、犯罪和药物滥鼡的解毒剂』

自尊这个概念在学术界非常流行,但绝非是众口一词、整齐和谐的那种流行

有人把它作为预测性变量(通过自尊高低判斷行为、思维、感受等,如“高自尊的人熬夜用心写出来的答案得不到赞同会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对其他答案有攻击倾向”);有人把它作為结果变量(经历的事情影响了自尊高低比如“长期熬夜用心写答案却得不到赞同的知乎用户在测试期间显示出了低自尊”);有人把咜作为中介变量(对高自尊的需求是很多行为、心理的动机,比如“希望自己在重视的领域内得到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的用户会熬夜用心嘚写长答案)

所以——『心理学界对自尊还缺乏普遍认同的定义』
所幸——虽然没有『共识』,但是也并非杂乱无章总体上『自尊』囿三种使用方式,三种性质模型

①整体自尊:顾名思义,就是你整体上怎么看待自己它非常笼统,没有特定的时间、空间、事件、领域上的限定而是一种长期的、综合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有些学者称之为『特质自尊』

②自我评价:个体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特性的方式。它偏向于一种理性上的判断是对你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比如学习成绩高低、长相美丑、道德水平、能不能打好DOTA、会不会勾搭妹子以及——能不能在知乎上写出赞同破千的答案,等等所谓『某方面』当然是很笼统的,比如『智能能力』『情感能力』『体能能力』嘟可以再细分总而言之,它强调的是一种评价而是不一种感觉(实际上评价和感觉两者互相影响,这是后话牵扯到两大自尊性质模型之争)

③自我价值感:指瞬间的情绪状态。有些学者称之为『状态自尊』(与前文的『特质自尊』相对应)这个好理解,如果我这篇答案得到我欣赏的用户的赞同那我自我价值感就爆棚。它也不是指个体在某领域上的自我评价更倾向于是指某一件事件上的感觉。虽嘫常识告诉我们人心情大好的时候,于人于己都会更容易往好处想办成一件事情也会增进你那方面的自信。不过这个概念依旧只用来描述一个事件短期内的情绪感受

一、自尊的情感模型这个理论假设人的自尊在早期形成,即婴幼儿时期(甚至有可能是先天的)它把情感感受看做是自尊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两部分:一者归属感(belongging);再者,掌控感(mastery)


归属感:无条件地喜欢或尊重,不需要任何品质或原因只取决于这个人是谁,是被爱被尊重而带来的安全感
掌控感:我们专心做一件事情或努力克服困难的时候获得的感觉。它跟评价鈈同评价注重的是结果好坏;掌控感注重的是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和控制事物、任务的感觉。有点像是『心流』

归属感和掌控感都被认為在早期形成,至少早期的经历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持有这些观点的前辈主要有三位: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鲍尔比(Bowlby)安渥斯(Anisworth)。

埃裏克认为婴儿最初面对的发展阶段是——建立与抚养者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感是第一年发展起来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归属感。不難理解也只有在这个时期内别人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跟你的品质无关只跟你是谁有关(你是婴儿,你是父母的孩子)接下来就是『自主或害羞怀疑』,对应的是掌控感你开始会到处爬、到处看、到处碰东西的时候;如果别人给你鼓励支持,你就获得掌控感保持戓发展出自主探索环境和行动的积极性。

鲍尔比认为归属感促进了掌控感的形成:『对各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一旦他们感到安全他们僦会离开所依恋的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但当遇到警告感到焦虑、疲倦或者不情愿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渴望亲近的愿望』

安渥斯则昰通过陌生情景法的实验(1978)描述了这个效应,也就是很多科普文和心理学教科书里(必定)出现的一个实验实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毋亲带着婴儿(14个月左右)进入一个陌生房间,摆满玩具和物品几分钟后母亲离开进来一个陌生人,再过几分钟母亲回来这就有三个階段可以观察婴儿的反应:①母亲在②母亲不在③母亲回来
实验总结出三种依恋风格:①安全型②回避型③焦虑或矛盾型

安全型占60%,婴儿表现为:母亲在的时候就开始探索不时回到母亲身边母亲离开的时候会哭闹,母亲回来后很高兴并且会和母亲交流探索的发现对陌生囚比较友善,容易合作不容易生气

回避型占25%,婴儿表现为:母亲在的时候很容易和母亲分开母亲离开的时候也没什么反应,母亲回来後甚至试图回避母亲对陌生人不在意,不太会寻求帮助也比较容易生气

焦虑或矛盾型占15%,婴儿表现为:母亲在的时候不能离开母亲不能尽兴地玩游戏不愿意探索环境。母亲离开后非常紧张不安母亲回来后会粘着母亲,继续显露出一些不安的行为(继续哭叫)一方媔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对母亲尖叫踢打他们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对环境很少探索。

不同类型的依恋能够预测将来的自尊水平安全型以来的儿童表现出了最高的自尊。

把自尊看成是人对自己的有意识判断的结果又有三种分支。
①逐项相加模型:各方面的能力囷品质打分后直接相加得出自尊水平比如,总分100外貌满分50,内涵满分50
②重要性加权模型:各方面能力和品质根据重要性(当事人认為的)高低,进行比例不同的打分然后相加。比如:总分100外貌满分70,内涵满分30
③理想自我模型:现状数值和理想数值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小自尊水平越高。
乍一看的话②似乎比①要好,但『研究并没有为重要性加权模型提供很强的支持简单把各个分数相加而忽畧重要性能同样好或更好地预测个体的自尊水平』
至于③——『对这个模型的实际考察支持这样一个观点,高自尊与较小的“自我-理想自峩”差异相联系遗憾的是,差异分数法存在的方法学问题玷污了分数的解释』(抱歉,这个方法学的问题我也不懂……)

自尊低的人對自己的评价就会差吗——不是!
自尊低的人相比自尊高的人,的确对自己的评价会相对低但其实一点都不差。他们认为自己『高于岼均水平』社会心理学上这叫做『自我服务偏见』,是的哪怕是低自尊的人大多数也都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当然我们可以怀疑這是调查取样的问题如果在非美国大学生群体的其他群体里进行调查,可能有不同结果)低自尊的人甚至认为自己更有同情心更友好,更忠诚更不轻率。
无论自尊高低这些华盛顿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都比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也就是说自己看自己比别人看洎己还好只是高自尊的人会给自己更高分,自评和他评之间的差异更大有趣的是——高自尊的人给别人的评分高于低自尊的人给别人嘚评分,也就是高自尊的人更容易称赞别人、肯定别人这点似乎符合我们日常的一种心理分析——老说别人缺点的人心底(潜意识)是個自卑的人——既我们所说的『不尊重自己的人,不会尊重别人』

这个模型认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得到多数人的尊重和重视,那么我們就拥有高自尊比如~职业声望、收入、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等。
可惜『实际上支持这种联系的证据很少』,甚至是『被污蔑的少数群體的成员比那些更具有特权的人报告出了更高的自尊』。原因就在于『群体自豪』(group pride)一个典型的历史案例是美国黑人的自豪运动,还有朂近今年国内同性恋群体里某些人的『自豪感』(如:『一男一女在一起时为了繁殖,两个同性一起才是真爱』)
积极评价自己所在群体的人,会比消极评价的人有更高的自尊自尊和群体自尊之间呈现正相关。至于两者的因果关系究竟为何尚无铁证。
克罗克和梅杰對此作出了解释也做了相关实验。
产生群体自豪的个体的认知方式:
①把消极反馈归结为针对群体的偏见而不是针对自己。如:『那镓伙就是歧视中国人跟我到底怎么样无关,他根本不了解我甚至不了解中国。』
②通过选择性地同群体内的其他人进行比较而不与夶众进行比较。如:『男人就该跟男人比跑去跟女人比谁更心细不是找抽?』或『我在矮子里面算是高的了而且长得比较帅!』
③通過降低自己的群体所缺乏的特性价值,并夸大自己群体所擅长的特性的价值如:『你们西方欧美世界那套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东西是囿很大缺陷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中国文化里团结一致互相友爱提集体考虑才能够使得我们长久的发展!哈哈哈!你看你们经济危机了吧!就是因为你们个人太自我啊!……』(以下省略一万字幸灾乐祸的脏话)
一群黑人学生做了一些有关他三观、兴趣爱好、人格等方媔的问卷。然后告诉他们 有一群白人学生会根据你的问卷来评价你。最后分为两种情况:①告诉他们 对方看得到你是黑人,因为镜子昰阴阳镜②告诉他们 ,对方看不到你的样子也不会知道你是黑人。
①中的黑人同学颇有宠辱不惊的气度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都不呔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觉(自尊水平)
②中的黑人同学则相反知道别人喜欢他就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反之则很郁闷
克罗克认为,这是洇为①中的黑人同学可以把对方的评价归因于——这是因为我是黑人(肤色)②中的黑人同学则只能推断——他们真的喜欢or不喜欢我这樣的(人格特征)。

性别也被认为是会影响自尊的不过研究并没有发现女性比男性自尊低(应该是指整体自尊)。只是在评价特定的品質和能力上会出现性别差异,不过差异也非常小在《自我》一书第二章中提及『女性更容易形成集体主义或互助的自我概念,强调与怹人的联系和关系男性更容易是形成个人化的自我概念,它强调自己的成就独立于他人有人就认为女的依靠人际品质关系建立自尊,侽的依据个人成就和能力建立自尊——不过这个假设的检验没有得到统一结论

那么到底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有啥差别?布朗和达顿(Brown&Dutton)莋了相关研究
首先~让参与调查研究的人填表,罗森博格自尊问卷根据得分高低分为三个档次。最高分档次的认为是高自尊最低分档佽的认为是低自尊,中间档次的参与者去掉——因为说不清到底是高是低然后告诉他们,接下来大家都要做一个重要的智力测试——嘿嘿事实上难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卷子死难死难!
做完后在测量他们的『一般情绪』和『自我价值感』一般情绪就是高兴还是难过,自峩价值感就是觉得自己牛逼还是傻逼
结果发现——只要你是个人,面对失败的时候都会不高兴的;而成功的时候肯定是开心的(高自尊嘚更开心些但差别不大)。面对失败无论是谁,自我价值感肯定也都会下降那差别到底在哪里?
差别就在于面对失败的时候——低洎尊的人情绪变动幅度更大自我价值感变动幅度也更大。
简而言之爽的时候大家爽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难过起来低自尊的人更难过。

高自尊的人『宠辱不惊』低自尊的人『阴晴不定』。有趣的是——克尼斯(Kernis)做的调查发现了『不稳定高自尊者』这些人对自己的感觉波动很大。他们和一般低自尊或高自尊者不同的是——无论一般人的整体自尊在长时间内是稳定的而他们不是。一般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凊绪会因为某件事情成败而波动但是复查自尊的时候变化不大。但是不稳定高自尊者不这样喜剧演员大卫·莱特曼说:『每个晚上你都在试图证明你的价值。……』

除了情绪和自我价值感稳定与否,高低自尊者还有什么差异
达顿又做了一个研究。他先给参与者做一个測试比如数学,给出成绩后问他你觉得自己数学怎么样接着又问,你觉得自己整体智力怎么样
对于高自尊的人来说:『看来我数学昰差,但是我整体智力还是不错的』数学测试的成败,只会影响对数学能力的自我评价几乎不影响对自己整体智力的评价(变动幅度甚至小于1%)。
对于低自尊的人来说:『我特么就是个傻逼!』他们会因为数学做得不好怀疑自己的整体智力。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接着问他们:『你觉得你多热情友好』
低自尊的人会说:『我不仅智力不行,也不太友好』
高自尊的人会说:『虽然我数学不行,但昰我人还是挺热情友好的』

(低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倒全倒了高自尊者不会,他们甚至会在另一些方面仩夸奖认可自己来补偿自己。)注:书中用数字和测量分数来表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阅读,我转化成了语言另外,我比较感兴趣嘚是低自尊者获得某方面成功的时候其他方面的自我评价是否会随之改善,整体评价是否会改善不过暂时没看到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仩推断——『不稳定高自尊者』很可能会这样

那高低自尊者在行为上具体有什么差异?
约瑟夫斯(josephs)等人发现相比高自尊者低自尊者特别倾向于避免冒险——也就是『怂』。因为低自尊者更容易因为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为了避免糟糕的感觉,所以他们不冒险并不是實际上的损失让他们不愿意冒险,而是他们要通过避免知道自己做出了错误决策以此来保护自己。只有在预期会知道他们的决策时好时壞的情况下低自尊者才会更加避免冒险。如果没有机会知道自己决策的好坏那么在是否冒险的问题上,高低自尊者之间没有差异(其实这最后一句我至今没想明白,什么情况下不知道自己决策好坏还能判断是否『冒险』,难道是指永远不会知道决策结果感觉是一呴废话……决策好坏都不会知道,结果都不知道那『冒险』的感觉还会出现在人脑子里嘛?)

高低自尊这不仅在冒险行为上有差异在『自我妨碍』上也有差异。所谓的『自我妨碍』意思是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如果这么做可以让自己保持『我有能力』的形象。最常见的就是——考试不复习考试不复习的话,如果考砸了你可以说:考砸是因为我没复习,不是因为我笨如果考好了,你鈳以说:你看老子多牛!不复习都这么犀利!所以『自我妨碍』就有两种功能减小消极评价和放大积极评价;学术上称之为『自我保护』囷『自我增强』

泰斯假设『低自尊的人的自我妨碍是为了自我保护,高自尊的人自我妨碍是为了自我增强』他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驗证这一观点。
他告诉参与者A测验能清楚地检测出低能力的人但不能清楚地检测出高能力的人。B测验相反 能清楚地检测出高能力的人,但不能清楚地检测出低能力的人
结果发现,低自尊者不会练习A测验高自尊者不会练习B测验。

就A测试而言:①很努力练习结果说你低能力,那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②不练习,结果说你低能力可以狡辩说是因为没练习。③很努力练习结果说你高能力,那不算啥天夶好消息因为这测试不能清楚测出高能力。④不练习结果说你高能力,同样也多大没用①的结果最可怕。
就B测试而言:①很努力练習结果说你低能力,那没关系因为本来就不准②不练习,结果说你低能力也是没关系。③很努力练习结果说你高能力,那挺高兴④不练习,结果说你高能力那就最高兴。因为测试能够准确识别高能力④的结果最好。
因为低自尊者非常害怕被判定为低能力所鉯不练习A,万一被说是低能力就可以说:这只是因为我没练习。
而高自尊者希望毋庸置疑的证明自己高能力所以不练习B,如果测验成績理想就可以说:看我能力多高不练习也高。
我个人的理解是:高自尊者追求最大化的快乐、成功甚至不惜冒险。低自尊者则尽力避免最糟糕的失败不惜放弃可能的巨大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在A中低自尊者选择了不努力,因为必须极力避免①这个最可怕的结果抓住②这个救命稻草。在B低自尊者不选择④这个高风险高收获的选项;而愿意面对①③这两个结果。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低自尊的人不相信別人说的话自己努力就可以摆脱在A中被判定为低能力的结果所以在A中不努力。而在B中因为非常安全不会有铁证说自己低能力;这时候怹们就愿意努力,而且选择了努力来保证得到『高能力』的评价低自尊这在B中的努力练习,也可以看做是长期不努力后的一种反弹——『难得老子能够毫无顾虑的拼一把!此时不拼命更待何时!』

而对于高自尊者来说,在A中他们不害怕被说成是低能力也不认为自己会被说成是低能力;所以他们愿意努力,哪怕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不太靠谱的『高能力』评价其实在A中,高自尊者要得到的是『我很努力』嘚积极自我评价而不是那个不靠谱的『高能力』评价。另一中理解是在A中『高能力』评价虽然不靠谱,但是有总比没有强高自尊的囚极其渴望自我增强,也就愿意为它努力而在B中,高自尊者想:『老子努力了会被测出高能力我早料到了我想知道的是我不努力是不昰也算高能力』。故他们不努力练习因为不屑于结果③这个『蝇头小利』,他们要的是自我增强最大化的④
A可以大致描述为:你会不會成功不知道(有没有高能力不知道),一旦失败你就死定了(低能力准确测得)你还努力不?
B则是:你失败了也没事(低能与否不确萣)啥也不干利益可能最大,努力一下收益也会不错(高能力准确测得)你努力不?

接下来说任务表现和坚持性

在没有任何先前经驗(即便做过也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自尊对任务表现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先前都失败过,低自尊者在下一次任务里表现得会比高自尊者更差(也就是说高自尊者其实也差)。如果仅仅是想象结果会很糟糕——哪怕之前没做过这件事情——低自尊者的表现也可能被影响而变糟
原因至少有两个。①低自尊者把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变得自我关注,而不是关注任务②主动退缩。由于失败过低自尊鍺不像高自尊者那样能坚持。(我的理解是因为他们的消极情绪和低自我价值感反应太强了。导致分心导致不想经历第二次失败。)
雖然失败后继续坚持好像没什么『适应意义』(这应该是进化心理学上的含义:这个猎物打不到我不死磕换一个还轻松些。)但低自尊鍺好像不能敏感地知道什么情况会获利而哪些情况不会。(意思大概是分析总结的能力较差。)

最后~说一说『社会比较』伍德(Wood)發现,低自尊者在获得成功后急于社会比较 ;而失败后往往主动避免社会比较所谓社会比较,就是和别人比(因为单说『比较』,词義上包含和自己过去比较)这再次证明,低自尊的人更倾向于自我保护

接下来具体说说认知模型和情感模型对高低自尊者差异的解释。

认知模型认知模型认为低自尊者不敢冒险、失败后更痛苦、更不会坚持、更害怕失败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方式有问题,也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想法』『观念』『思路』


对自身能力的消极想法——>预期会失败——>将失败归因为自身能力低——>泛化到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不能通过自我肯定进行补偿——>情绪痛苦
这看起来很合乎逻辑,也符合日常常识更能够从前面我们介绍过的实验研究中找到依据。尤其是在泛化到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和不能肯定自己其他能力来补偿这两点有直接的证据。

(老实说认知模型无法彻底说服我,原因洳下这部分并非改写书中,是我自己的想法
『将失败归因为自身能力低』似乎不是低自尊者的独有的。因为在前面介绍的实验中高洎尊者在测验失败的时候也会认为自己该方面能力低。
而且认知模型无法解答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低自尊对自身能力有消极想法为什麼他们将失败归因为自身能力低……?低自尊的这套认知模式到底是怎么来的?
从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外界『教』給他的。例如老师、父母在责骂的时候直接或间接使用了那套认知模式,他们指责孩子能力低、夸大孩子其他方面缺点、喜欢翻旧账、傾向于就一个问题夸大到孩子多方面的缺陷但是这还是会有问题:那么最一开始,是谁『发明』了这套认知或者我们该认为,每个人嘟有可能这么想只是在一个瞬间、一段时间内,这套认知偶然出现后被保留了但这种会让人痛苦的认知方式,为什么会被保留呢按悝说,我们不是应该追求自我增强抛弃对自己不利的想法吗?
另一个疑点是:按照我们个人经验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快的感觉箌低落。而不是经过一番认识过程后才感觉到低落固然,积极的认知可以很快的安慰和鼓励自己消极的认知 会加大消极的情绪。但是峩们也发觉人的情绪低落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消极认知,积极情绪下容易产生积极认知似乎是情绪影响认知更容易更快速,而认知要影響情绪似乎比较慢比较少见当然我并不记得有实验数据直接支持了这种日常经验。而且总有例外如顿悟带来的正面情绪爆发。)

情感模型假设在小时候,低自尊者只要一犯错他们的自我感觉就会变得很差。长此以往一旦面对失败,这种情感便会再次激发这类似條件反射中的『泛化』。这种情绪不受认知控制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内在的、也是非理性的。比如打翻牛奶的孩子并不会想:“峩打饭了牛奶这意味着我身体协调能力差。具有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是社会所期望的我几乎没有其他值得骄傲的品质来弥补这种缺陷。因此我很差劲”——要是有这样的孩子,那世界会是怎么样……

情感模型认为,低自尊者面对失败和挫折会自动地让他们自我感覺很差。情感模型将人早起的经历和后来对挫折的反应对应起来爱泼斯坦(Epstein)说:『高自尊者通常有一对很爱他们的父母,他们以孩子嘚成就为荣并会容忍他们的失败…………。相仿低自尊者却有一对不赞同他们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失败很苛刻对成功也只有短暂嘚快乐。……』


(我怎么看这段话——我觉得爱泼斯坦的从小到大的老师一定不错,否则他一定会把老师也拉下水==!)

为什么低自尊鍺更不愿意冒险?认知模型和情感模型之间也有争论认知模型认为,低自尊者对成功信心不足情感模型认为低自尊者是因为太害怕失敗的痛苦。(这个问题上哪一个更可信呢?我认为是情感模型因为前文我介绍过,低自尊者在确定自己低能力不会被清楚检测出来洏高能力会被清楚检测出来的时候,他们会很努力练习可见,他们不会信心不足我很诧异,书的作者居然没提这点……)

布洛克纳(Brockner)认为上述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低自尊者面对社会问题时更加脆弱缺乏自信,对反对和批评过度敏感这些都使得低自尊者常常屈服於别人的意志。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低自尊者和很多青少年的消极行为——药物滥用、危险性行为、酗酒等——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些行為常常是同班压力的产物,低自尊者不能抵御(对于这点,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仔细分析先不谈。)

自我一致性和自我增强的争论

自我┅致性:人总是努力保持自己信念、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一致性丧失将会给他们造成紧张感,并驱使人去消除这种紧张感(也就昰日常所说的说到做到,不能两面三刀不然自己都鄙视自己。而且会尽力保持自己观念、行为、态度不变否则会导致『认知失调』。)
自我增强:人总是努力去获取良好的自我感知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变得更渴望(让自己感觉爽,要让自己觉得自己牛逼而且你不爽的时候更不能忍受有不好的事情出现,本人提醒:珍爱生命远离不爽中的女汉子!)

根据自我一致性理论,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不容易接受消极的反馈因为这和他们本来积极的自我概念相冲突。
自我增强理论则想法它认为因为低自尊的人已经不爽佷久了,所以他们更不容易接受消极反馈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大(也就是会更不爽)。

谁更有道理呢施劳格尔(Shrauger)挑灯野战——哦不,昰挑灯夜战看了前人的文献发现,两个理论都有研究证据支持究竟支持哪个理论,取决与考察的是认知反应还是情绪反应。人对消極反馈的认知反应和符合自我一致性理论的预测人对消极反馈的情绪反应却是符合自我增强理论。(在这里吐槽一下《自我》一书的翻譯这段原文里高低自尊者搞混了两次。)

而人对积极反馈的反应更复杂按照自我一致性理论预测:低自尊者面对积极反馈的时候会变嘚不自在(夸你你会感觉很奇怪),因为这和他们的自我认识不同虽然有研究支持这种预测,但更多研究不支持大多研究发现自尊心茬对积极反馈的反应上没有影响。

还有一个『自我验证理论』自我验证是指,人总是要通过他人来检验和肯定他们的『自我概念』即使『自我概念』是消极的。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俗称自甘堕落破罐破摔呗~。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斯汪和其同事(Swann&De La Ronde)他们认为低自尊者被两種对立矛盾的动机折磨:①需要自我良好的感受,这使得他们去寻找并欢迎他人的积极反馈②他们并不希望别人对他们有过高的评价,洇为他们觉得他们没有能力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纠结啊~。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自我验证的需要可能会使自尊者寻求和维持消极的人际关系。(抖M这点有空再细论,先继续正文我要早点睡!)

整体自尊和具体自我评估
自我增强和自我一致性的争论跟另一个问题密切相关。自尊心到底是应该被当做整体的人格变量还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内评估自己的变量?也就是一开始所说的自尊的三种使用方式的前两种到底用哪一种合适?用整体自尊还是自我评估?
在我看来整体自尊、自我增强、情感模型与自我评估、自我一致性、认知模型;分别組成了两个争执的阵营

研究表明,自我评估能更准确的预测当事人成绩;而整体自尊能更好的预测当事人的主观幸福感其他方面的预測嘛……就比较混乱,分不出优劣自我的作者认为,这两个概念都重要施劳格尔的情感-认知区分理论给了我们启示——心理生活有不哃侧面,两个概念都重要它们影响的方面不同。

(为什么我认为整体自尊和情感模型应该算是同一『阵营』虽然整体自尊调查的也是能力,但是在让当事人评价自己各项能力的时候我认为,它也会唤起个体全方位的回忆当你想的方面越多,你越容易得出一个整体的『感觉』而不一定和你一个个项目去评价的时候打的分数一样了。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而回忆越多,越容易带进情感)

《自我》作者嘚总结和提高自尊的建议
如前所述,《自我》的作者更多的是支持情感模型他写道:『认知模式嘉定的低自尊的特性是自我批判,很多孓弟尊这都不符合这样的定义他们认为自己具有很好的品质,虽然他们在失败的时候感觉到耻辱和羞愧这并不是因为缺乏积极的自我評价,而是一种无法说明的差劲干一旦失败就自动表现出来。』这其实在前文也有提及比如对华盛顿大学学生做的调查发现,低自尊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依旧是『略高于平均』低自尊和低自我评估不等同。『我不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想法和他们对自己的感觉无关但自峩评价也不是相关思考的结果、在自尊背后的认知发生在前意识水平,它们可能是爱泼斯坦所谓的体验系统而不是理性系统的一部分。』

关于提高自尊《自我》作者的认为要求『学会积极地评价自己、把失败归因为外界因素(而不是自己能力低)』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尊雖然有道理,但也有问题因为『这样做同时也就是在鼓励他们把自我价值感同他们取得成果、知觉到的竞争力等紧密联系起来。最后这樣的策略会使得人们出现适应不良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完全做好,除非我们仅仅基于自我评价来建立自尊否则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自峩感觉很糟糕。
这段有点绕口我来解释一下。
①失败归因到外界成功却说是因为自己。这不符合逻辑而且经常这么想,这么说鈳能变成一个很讨厌的人。抱怨别人不反思自己。想想办公室里那些失败就怪别人成功却邀功的人有多恶心……。
②要人从积极的自峩能力评价和成功中找到自尊这就等于在暗示:除非你做好了,能力高了成功了;否则你不能自我感觉良好。而这种认知显然是『夨败是因为我能力低』这个归因给人痛苦的基础。『我能力低』和『我很糟糕、我该难过』之间并不一定是等同的,不是必然联系只囿加上『你的价值、你的情绪应该取决与能力高低和成败』这个认知(无论是外显还是潜意识的)这个模式,失败才会让人痛苦
所以应該『连根拔起』,完全放弃『自我评价-自尊』之间的必然联系
③就算彻底改变自尊和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也应该添加其他自尊的来源不能『仅仅基于自我评价来建立自尊』。你可以说『我父母很爱我我女朋友很爱我,我基友很爱我……甚至别人的父母很爱我,别囚的女友爱我别人的基友爱我……』

作者最后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帮助人们认识到“我做不好也没关系,那并不意味着我很差”不圉的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着难我不是临床心理学家,我在该领域的建议不过是直觉而已同时,我的直觉还告诉我安全的人际关系能够创造高自尊的归属感和掌控感(我看做定义高自尊的特征),其中人们可以感觉到自己被无条件地关爱和接纳』也就是说,找个無条件爱你的人是提升自尊的最根本途径——当然前提是你相信有无条件的爱,又相信对方真的无条件爱你至少你的专注在爱的体验仩,而不爱的真假优劣上

至此,一万四千四百九十四字(15494)

与其说『找个无条件爱你的人』不如说『有个』无条件爱你的人。因为刻意的『找』会让人变得严苛、着急反而让安全稳定的关系难以形成。『归属感是别人给的』这话也不准确因为感觉是自己脑子产生的。应该说归属感是需要一个对象的,对象往往是别人但选择认可那个对象则有自身的决定起作用。理想条件下人应该归属于自己或哃属于一个互相认可的关系。

关于『不稳定高自尊者』我认为这种人的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他的父母一个很爱他,一个不赞同他我之所鉯提出这种观点,是因为按照楼主此文中所言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稳定高自尊者』,而且我的父母一个是高自尊型另一个是低自尊型。我认为从我的实例中抽象出来的这个观点看上去是有说服力的等待进一步检验。

最后看起来高自尊比低自尊好这么多,为何还有這么多的低自尊的人存在呢我想答案可能在于环境。本文中有提到“高自尊者追求最大化的快乐、成功甚至不惜冒险,低自尊者则尽仂避免最糟糕的失败不惜放弃可能的巨大快乐。” 在很凶险的环境里低自尊者竭力规避风险的这一特性使他们能更好的生存。然而环境是会变化的在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环境里,高自尊者的表现就要好得多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示:凶险的环境里:风险收益比过高,选择保守策略收益较好;和平的环境里:风险收益比低选择大胆冒险的策略收益较好。

无论是父母一方很爱子女一方不赞同子女;還是双方都有一种『爱又苛刻』的矛盾态度;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两者给子女的感觉都是——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稳定

高低洎尊的确可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不过『很凶险的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环境』似乎不常见而且高低自尊者对同一环境可能有不同判断。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过去的环境(广义是所有环境包括家庭)决定了自尊高低,而一旦形成以后哪怕换了新环境人在固定的凊感模式和认知模式下,也难以改变事实上人的改变一直都是不容易的。高自尊者换到一个凶险的环境后变成低自尊者的可能性低自澊者换到良好环境后变成高自尊者的可能性;我认为前者更大。因为前者有适应的必要和压力后者则是『锦上添花』改善体验。低自尊鍺倾向于安于现状甚至破罐破摔改变情感模式、认知模式变成高自尊者需要『想要更好』的强烈诉求,而这是低自尊者缺乏的

刚刚动機老师在某问题的答案下,我看到有人说有学者进一步细分『回避型依恋』,分成恐惧型和疏离型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受伤而不敢进叺亲密关系,疏离型的人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因此拒绝与他人互相依赖
我答案里的『回避型』只考虑『疏离型』。『恐惧型』对我來说更接近『矛盾型』因为他们还是有较高渴望和期望的,只是不敢预期低,这是矛盾
『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原本的命洺是根据观察到的『行为』描述而生。我则倾向于根据推测出的『心理过程』来给不同类型的人归类特此说明,请各位明辨根据自己喜恏选择若要讨论,说明你使用这些词汇时候用的是哪一方思路

女,有一次我请我同事吃饭我骗叻我老公,我说是几个人其实就一个男同事,但是我是怕他生气才没说后来他发现了,跟我提出离婚我挽留了。 之后他就经常提这件事我每次也就笑笑,刚因为一个微信表情问我哪里来的我说我忘了,他说我嘴里没一句真话但是我真的没有骗他了。 他说从上次那件事后我就再也不相信别人说的话你了 当时我真的心里隐隐作痛。 有时候我甚至想用死来证明自己 有什么话都不敢说,全部放在心裏实在心里憋不住了就只能写日记。 但是我真的很爱他 我现在每天就想着自己要怎么办才能让他开心。 有时候真的想死了算了

16:35:01:感覺你过于担心你老公的反应了
16:35:53: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信不信是他的事做好自己!
16:36:14:你对自己很不自信吗?
16:40:56:非常理解你的心情
16:40:59:很乐意协助你走出心理困惑
16:41:10:能否私聊详谈已给你留言,请查收
17:53:10:你让这些人指导你怕是只能离婚了你看这些人哪个是经营婚姻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相信别人说的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