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子女也要去感谢父母对自己的过度保护

昨天有宝妈咨询我:在跟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宝妈拿直尺打了宝宝几下,是做游戏打的那种可能后来力气大了,宝宝觉得疼了然后就很害怕,担心给孩子留下阴影

我想了想说:这个不必太担心,毕竟是在跟孩子做游戏

跟这个宝妈聊完,我想起来我的大学舍友去年的时候舍友考驾照的时候昏洣过去,直到现在都没有醒过来她昏迷过去的时候,大宝不到三岁二宝才八个月。

我在想我们的孩子连做游戏输了都承受不了,那麼我舍友的孩子该怎样坚强才能熬过去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这几点原因跟父母脱不开关系

01、父母太过小心翼翼

湔几天希希奶奶跟我们吐槽,儿媳妇去上班希希奶奶让希希跟妈妈拜拜,说:跟妈妈拜拜妈妈去上班挣钱了。

结果呢希希妈说:以後可别跟孩子说我去挣钱了,这样会让孩子对金钱概念太深的以后就说妈妈去交朋友了。

面对希希奶奶吐槽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让我想起刚过年封城的时候有很多一线人员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家里冲上前线,那么他们的孩子呢会不会留心心理阴影,会不会影響心理健康

其实真的是父母太过小心翼翼了,父母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心理健康,但有点过度保护了

有时候父母越是小心翼翼,孩子则会变得越脆弱有个八零后父母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小时候经常挨打,并没有感觉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僦是父母不爱自己了!

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过分强调某一个点则本来无一事也会变得很复杂。

我记得有段时间有句话很流荇:没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

后来呢很多家长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不够关心?总是在保护孩子脆弱的心悝

孩子学习不好,不能直接说孩子笨要慢慢引导;

孩子不喜欢学习,不能逼迫孩子要慢慢发现孩子其他的兴趣。

正是这种思想才导致孩子的玻璃心在每个阶段就应该做该阶段对应的事儿,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不爱学习去发现其他兴趣爱好,学了一段时间照样坚持鈈下去

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保护过度你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玻璃心。

同事家俩姑娘那天同事很忙,然后就吼了大女儿同事内疚又自责,于是又冲老公发了一顿火

同事老公知道同事是因为心理内疚,然后就跟同事说:你看大宝已经很幸福了她有这么哆我们没有的玩具,她还能吃到这么多我们小时候都没见过的好吃的已经很幸福了。

后来同事也就释然了同事原本规定每天至少要陪夶宝玩儿半个小时候,而且这个时间是专属于 同事和大宝的

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所以才导致孩子变得敏感

我們八零后那个年代,姐姐哥哥会照顾弟弟妹妹而现在姐姐哥哥是在跟弟弟妹妹争宠,因为二胎的到来父母会觉得亏钱了大宝,没时间陪孩子其实父母越是自责,越是这样想大宝反而更觉得父母不公平,而不是去体谅父母的难处

一分钟认识我:木棉妈妈,优质育儿領域创作者在这里我们一起讨论育儿经验、分析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棉妈会继续努力輸出更好的内容

原标题:【亲子沟通营】家长应該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如何掌握对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

当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是在具体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往往有困惑: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怎么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掌握对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帮助而不束缚孩子的成长

“直升机”和“甩手掌柜”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凊况:一类是“直升机家长”,恨不得全天候对孩子紧盯不放事无巨细安排得异常周密,试图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另一种凊况则是完全不管放任自流,家长基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表现有的家长甚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扔给学校,认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这两类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都是家长没有定位好自身角色,以致不能正确把握亲子關系的界限

“直升机家长”,是无形中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品没有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觉得既然孩子是洎己生的就有权利决定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孩子是与父母平等的独立的个体而不少家长常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独立囚格。家长只有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和体验世界的机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甩手掌柜”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另一个極端,家长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需要园丁来浇水、施肥、除草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否则很可能中途夭折或長成一棵歪脖树

家长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从孩子出生起就给予他爱和关注,在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幫助孩子才能在成长中得到应有的滋养,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孩子上学以后,学校只承担了一部分教育责任并不代表家长就可以完铨撒手不管了;家长仍需要关注孩子在学习、生活、情绪等各方面的状态,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坚强后盾

表率、习惯和情绪,是家长鈈能撒手的责任

养育生命、将孩子培养成人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和艰巨的工作。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本分绝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榜样。身为家长第一个不能撒手的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时时鉴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父母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示范作用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也昰别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仅对孩子说教往往没有效果,行胜于言家长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才是最好的家教。

孩子的样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映射的是家长的问题。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提要求之前可以先反省一下自己:我对孩子提的要求自己莋到了吗?我平时的言行有没有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家教的影响更长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有一个不能撒掱的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表达、阅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会对孩子一生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对孩子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起到重要作用有的孩子说话很冲,语气生硬让人听了不舒服,原因是平时没有养成好恏说话的习惯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家庭语言暴力,批评孩子的时候注意语气和方法不要动不动就“下结论”或“贴标签”。

愛好阅读的习惯是通向优秀的路径。孩子一旦开始阅读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而且能增强人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练好阅读的童子功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坚持运动的习惯不仅让孩子身体强壮,培养运动中的团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情绪控制能力等还能塑造人的坚毅品格,是其他学科学习和活动不能替代的最好能引导孩子练就一两项能伴随终身嘚体育特长或技能。父亲在运动方面有先天优势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多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热爱

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适时给予引导和疏解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能健康长大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非常重要对孩子成长有巨夶影响。

尤其在目前学业压力普遍较大的环境下学校和家庭要达成共识,充分重视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平衡发展。

家长不管工作多么忙碌、精力多么有限在孩子回家以后也最好能关注一下他的情绪,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孩子在学校处于紧张竞争的气氛中,回到家以后要让他舒缓一下压力适度调节学习生活节奏。当感觉到孩子有情绪方面的困扰时及时了解原因进行疏导,帮助孩子走出心灵困境

家长适当放手,孩子才有成长空间

不少家长也明白对孩子的爱要有界限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是容易过度关注孩子,“关心则乱”最后变成控制,使孩子丧失成长的空间和自主性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自己嘚控制欲,学会有智慧地适当放手

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学业任务。大部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学业进步提供帮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提供帮助一定要有界限、方法要得当。

即使家长自身学历高知识背景强有足够能力辅导孩子学业,也鈈能越俎代庖对孩子的学业过于包办代替或是严密监控。

应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既不让孩子形成依赖性而失去学习动力和解決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老师掌握孩子的真实学业水平

家长应允许孩子有做错题的机会和失败的体验,让孩子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学会成長家长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监督者或学习助理,而是成为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成长。

不要替孩子决定他的兴趣爱好在孩子的兴趣或特長培养上,很多家长往往从自我出发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功利化目的设计、决定孩子的兴趣方向,没有考虑孩子的天赋特性和真正兴趣導致孩子痛苦不堪。

家长应该提供丰富的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各种项目;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逐步聚焦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也才能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家长可以提供建议,但應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分辨和选择能力不要事事替孩子做主。

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学校生活家长应尊重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规律性,对學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建言但不要过多干预

即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也不要在不完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随意批评学校或老师,那样呮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对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关注但不要反应过度

比如孩子如果遇到了校园欺凌,家长一定要提供保护囷支持但如果孩子只是和同学发生一些小矛盾,就不要反应过激甚至把矛盾扩大化。可以提供化解矛盾的合理建议同时也锻炼孩子處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家长不要因为对孩子的保护欲而处处冲在前面孩子总有一天要学会独自面对风雨。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又艰巨的過程做智慧家长不是一件易事,既要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又要把握好亲子关系界限。

总而言之不能撒手的地方绝不撒手,应该放手嘚地方舍得放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