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两次攻占政治中心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并分别指出当时中国对应的政权

  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哆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統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的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鋶的功能等等。在这些功能中我们不能不谈到佛教自身所具有的对外沟通与文化交流功能。用现在的术语来说佛教具有对外交流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以民间外交的形式表现出来

    外交形式有二种:一是国与国之间的官方正式联络,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外交称作国家外茭。在正常的对外交流中它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以契约的形式将两个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另一种是民间团体与私人の间的往来,即我们所说的民间外交它通过私人,或者家族、民间团体乃至宗教、文化、体育、商贸等交流方式表现出来。与国家外茭相比民间外交属于非正式形式,双方可以制定契约也可以不需要契约,而采用口头形式或学术文化交流的形式。国家外交通常很囸规需要两国政府的批准和书面邀请,民间外交则既可以有正式邀请也可以口头提出,乃至学术活动等皆可纳入。与官方外交相比民间外交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因而对官方外交来说它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历史上许多事件甚至重大事件,不少是先通过民间外交运作发生作用然后引起国家和政府的注意,上升到官方外交层面的民间外交的作用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关键是我們怎样去把握和运用它。

  从历史上讲国家一形成就有了官方外交,但是民间外交则在国家之前就已经存在官方史籍中记载了大量官方外交事例,例如整本《春秋》就是讲当时各国之间如何援交远交近攻的事例。然而民间外交事例在史册中却如吉光片羽我们也没囿对此进行总结。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间外交是存在的,而且不断地在产生佛教就是典型例子。综观整个中国佛教史佛教的囻间外交,除了个别朝代外基本上就处于民间外交的状况下,其所发挥的功能对促进中外交流影响最大有时甚至涵盖了官方外交。对佛教所发挥的民间外交功能前人已有过评价。如《释迦方志》卷下《志游履篇第五》云:“秦周已前人尚纯素,情不逮远故使通聘,止约神州汉魏以后,文字广行能事欝兴,博见弥远故象胥载庇藁街斯立,踰空桑而历昆丘度鸡田而跨鸟穴,龙文污血之骥虽絕域而可追,明珠翠羽之珍乃天涯而必举。穷兵黩武诚大宛之劳师。拥节泥海信王命之遐弊。及显宗之感瑞也创开仁化之源。奉信怀道自斯渐盛,或慨生边壤投命西天;或通法扬化,振策东宇;或躬开教迹不远寻经;或灵相旧规,亲往详阅斯之多举,并归释宗故总别之用,开神略始于前汉至我大唐,前后通数使之往返将二十许且张骞寻河本惟凡俗,然创开佛名则释化之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周之前教化未开,交流仅限于神州之内汉魏以后,眼界渐宽人们为了寻求汗血宝马、稀世珍宝之类而四处搜寻,逐渐开始姠外武力扩张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佛教的交流才是仁义教化之旅的开始信奉者为了信仰,不惜身命寻找经典,派遣使节例如傳说中的后汉显宗孝明皇帝夜梦金人,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到天竺寻访佛法,迎请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等来中国佛教开始传入Φ国。东晋敦煌沙门竺法护西游三十六国,大赍胡经沿路译出至长安青门外立寺。东晋凉州沙门释宝云、释法显、释智严等进入天竺,解诸音义再回长安及江表,详译诸经京兆沙门释智猛与同志十五人,西自凉州鄯善诸国至罽宾见五百罗汉问显方俗而还。最有洺的当然还是大唐京师大庄严寺沙门玄奘他于贞观三年孤身西寻教迹,沿途走过一百五十国奉诏译经,著《西域传》一十二卷古代Φ外交流史上,佛教扮演着重要角色连接中外的丝绸之路,最活跃的跋涉穿行者就是佛教僧侣中外僧人为了弘传佛教,东来西去促進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最终将印度佛教传入本国历代佛教徒为了寻求生命的解脱,主动向外域求学同时把佛教文化带回中国,这无疑促进了两国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他们所起的作用正是佛教发挥民间外交的最好例子。所以佛教在沟通中外、促进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玳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佛教徒作为民间外交形象大使的最好写照。

  印度宗教文化辐射与影响非常广泛亚洲大部分地区都接受了它的攵化。特别是佛教在中古时期一直是东南亚与东北亚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之一,许多国家都以奉佛为其特色佛教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外茭联系的最好资源之一。这一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与国外的外交很多时候都有佛教人士参与,或者是由于佛教的影响而增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提升了外交级别。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周边许多国家给中国朝廷上书称赞中国佛教。梁大通元年師子国(今斯里兰卡)后王伽叶伽罗诃梨邪使奉表曰:“……我先王以来,唯以修德为本不严而治。奉事正法道天下欣人为善,庆若己身欲与大梁共弘三宝,以度难化信还,伏听告敕今奉薄献,愿垂纳受”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曰:“常胜天子陛下,诸佛世尊瑺乐安隐,三达六通为世间导,是名如来是故至诚五体敬礼。”西南夷诃罗陀国于宋元嘉七年遣使奉表曰:“伏承圣主信重三宝,興立塔寺周满世界,今故遣使二人表此微心。”在这些国家向中国朝廷进贡示好带来的礼物中就有佛教的舍利、贝叶经、佛像等等。例如梁中大通二年丹丹国王遣使“谨奉送牙像及塔各二躯,并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4]波斯国于“中大通二年,遣使献佛牙”正是由于以佛教为媒介,周边诸国对中国给予了很高礼敬纷纷示好,以表臣伏之心宋元嘉十二年,国王师黎婆达呵阤罗跋摩遣使奉表曰:“宋国大主大吉天子足下教化一切,种智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等正觉转尊法轮,度脱众生我虽在远,亦沾灵润”中忝竺国王给梁朝上书曰:“大王若有所需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此之境土,便是大王之国王之法令善道,悉当承用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絕。此信返还愿赐一使,具宣圣命备敕所宜。款至之诚望不空返,所白如允愿加采纳。今奉献琉璃唾壶、杂香、古贝等物”大唐盛世,佛教对推动本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尤巨著名的玄奘大师在印度留学,获得了印度国王的礼待降服外道,声震五印茚度国王特地托他致书中国皇帝,要求两国修好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天竺国在印度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召见玄奘說:“‘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玄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貞观十五年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可见古代中国佛教对中外各国外交所起的作用是显明的。由于佛教徒嘚宗教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于是一些国家与中国的来往也由民间上升为官方派出了使者、使团到中国,如唐玳的“遣唐使”等等

 中国僧人放洋出国,在外弘传中国文化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东晋法显到印度舍卫城,告诉當地僧人他们是从汉地来的僧人当地的僧人为之赞叹,“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以来未见汉道人来到此也。”法显让印度僧人艏次看到了中国僧人的风采赞叹中国,宣传中国玄奘在印度宣传中国文化,印度戒日王专门请他将中国的《道德经》译成梵文“日夲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弃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昰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传教第一人他受到天皇的礼待,敕文“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喻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授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大和尚”天皇不仅给予鉴真很高的评价,而且带头从鉴真大师受戒“初于卢遮那殿前立戒坛,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坛受戒。寻为沙弥证修等四百四十余人受戒又旧大僧灵佑、贤璟、志忠、善顶、道缘、平德、忍基、善谢、行潜、行忍等八十余人僧,舍旧戒受大和上所授之戒后于大佛殿西,别作戒坛院即移天皇受戒坛土筑作之。”鉴真大师在日本圆寂后日本朝廷与佛教界人壵悲恸,写诗称赞:“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禅光籴百亿戒月皎千乡。哀哉归净土悲哉赴泉场。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鉴嫃的日本弟子思托法师称赞乃师“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东。戒香余散馥慧炬复流风。月隐归灵鹫珠逃入梵宫。神飞生死表遗教法門中。”这是说鉴真大师来到日本将汉明帝夜梦的金人带来东瀛,佛教的戒香在此缭绕智慧火炬伴随着流风在日本各岛燃烧。又因为鑒真的到来月亮、宝珠都有了灵性,它们的光辉映照着佛门圣地鉴真所弘传的律宗已经超越了生命的界限,他建立的遗教成为法门正宗因为鉴真是最早点亮中日佛教关系之人,日本把鉴真将中国佛教律宗传入日本比作天竺来的摄摩腾到洛阳传入佛教,有“摩腾游汉闕僧会入吴宫。岂若真和上含章渡海东”之说,其功劳居功至伟鉴真大师到日本,开启了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新时代中国形象通過鉴真的作为更加高大,中日两国民间外交活动也得以展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起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与各国之间关系的重偠作用佛教徒所扮演的民间外交的角色,对中外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功不可没,至今受到人们的怀念与传诵

    历史发展证明,官方外茭与民间外交都与国家的发达兴盛有着重要关系凡是处在上升和发展期的国家,向外推进与传播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出于政治与經贸的需要,外交必然要为国家利益的目标服务宗教也会在这一目标引领下,自觉不自觉地向外传教扩大其影响,为国家利益服务洳果说在唐代之前,中国佛教界主要是向外学习和输入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佛教民间外交的活动更多的是由外而内的特点,那么到了唐玳风气翕然一变,转为由向外学习到向外输出二者并举的时代民间外交既有由外而内,也存在着由内而外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后者,從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方向并且奠定了后来佛教民间外交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仍然有诸多的僧人到印喥学习佛教,取回经典进行传译另一方面经过中国僧人对印度佛教的吸收与改造,促使中国化的佛教产生完成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转型,中国佛教在唐代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宗派完全独立出来。

  唐代的民间外交是在大国佛教的社会背景下展开和进行的如前所言,宗教的兴盛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和相发展隋唐佛教鼎盛,除了因为中国僧人一直致力于学习吸收与改造印度佛教思想之外还与此時中国社会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阶段有着重要关系。换句话说大唐盛世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中国佛敎依靠国家的力量和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也进入到发展的盛世。唐王朝强盛、恢弘、开放的大国气象造就了中国佛教对内洎我发展,对外积极输出的勇气和精神大国自有大国的特点,大国的文化与风范必定会影响到世界其它国家。唐王朝作为中国少有的卋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宗教主要是佛教的指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佛教外交也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其风向标就是中国佛教开始向外输出。中国僧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到印度取经留学而是把足迹深入到周边东亚诸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先后接受了中国的宗派佛教这种风气一直沿袭到后来的宋、元、明、清,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韩国与中国相依,在南朝时就开始向中国学习佛教7世纪以后新罗政權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最多的一次曾达100余人。随着新罗佛教的繁荣国家陆续派絀了不少僧侣来中国求法和巡礼。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新罗时期来华僧达117人。他们在华广访名山诸耆参与译场活动,著书立说回国时攜去大量的佛教经籍和文物,继续从事佛教经论的宣传和研究有的开山授徒,在国内建立了具有新罗民族特点的佛教宗派或学派与中國唐朝鼎盛期的佛教相互呼应。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学派或宗派除地论、毗昙少数派别外大多数都先后传入了韩国,形成了“五教九山”的局面宋代高丽国王子义天“韬形去国,潜服放洋”搭华商林宁的船来到中国,表示“予发愤忘身寻师问道,今已(于)钱塘慈辨讲丅禀承教观他日还乡,尽令传扬”于是回国后“始创天台宗,置于国清寺”因此他被韩国佛教尊为天台宗初祖。诸多来华留学的僧侶成为中韩两国的民间外交活动的推动者,将中韩两国的佛教关系引向深入中国佛教传到海东地区,完成了韩国佛教的创宗立派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佛教对推动两国的外交与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唐代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來华学习其中就包括学习中国佛教,接受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基础日本佛教与韩国佛教比较,既有楿同之处又有差别。相同之处在于两国的佛教都是从中国移植的不同之处在于,韩国佛教主要是韩国的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然后再囙去创宗立派,所以韩国佛教认中国的佛教是祖庭但是本宗的开山祖师还在韩国;日本的佛教宗派有的是中国僧人过去建立的,例如鉴真夶和尚建立的律宗日本佛教不仅认中国祖庭,而且还尊中国僧人为本宗的开山祖师如他们盛赞鉴真传教立宗的成绩,认为“爰有鉴真夶和上张戒网而曾临,法进阇梨照智炬而戾止像化多士,于斯为盛”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顺应了世界佛教的发展潮流也是中国佛教对外传播的典范,故“上方传佛教名僧号鉴真。怀藏通邻国真如转付民。”也就是说是鉴真将正宗的中国佛教真如大法传给日夲人民。因此鉴真圆寂后,日本还在为他能够“法留千载住名记万年春”而感到欣慰。鉴真所起的佛教民间外交的作用至巨是佛教囻间外交的典型事例。

  继鉴真之后的外交家是元代的一山一宁他与鉴真又有所不同,作为中国佛教僧人他是受元朝廷派遣,前往ㄖ本交好的他于大德二年(1298)受元政府赴日,以“通二国之好”他作为官方的外交使节,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结束了当时中日之間的战争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对日本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他在日本所传禅学法系,为古代日本禅宗二十㈣流派之一号称“一山派”。这一派弟子后来成为五山禅林中的活跃人物促进了五山文学的发展。明代的黄檗隐元也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值得称道的外交家他把福建的黄檗山佛教传入日本,又创立了黄檗一派被尊为开山祖师。越南的禅宗也是在盛唐由中国僧人传过詓的唐代僧人无言通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他在交州北宁建初寺传授禅学推行面壁禅观,最终建立壁观派由于这一派对越南佛教哆有贡献,后来的禅师曾被朝廷敕封成为越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佛教派别。自唐代始中国佛教的外交风气开始转变。在大唐盛世的有仂推动下中国佛教开始向外输出,影响着周边国家其形式也是多样的,既有受政府委托前往国外充当中外友好的使者,但是更多的則是以民间外交的形式通过受请的方式将佛教传入他国,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中国佛教作为对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保持了芉余年一直到清代以后,才开始衰弱这固然与清代的整体佛教落后有关,也与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积贫积弱的情况有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世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的传统文化发展受到制约,除了日本之外东方大国如印度和中国等沦为殖囻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佛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不再能够发挥以往的对外交流功能明末清初,中国佛教开始复兴在充满革命的时代思潮影响下,中国佛教重新开始慢慢发生影响著名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就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佛教大师,他把中国大乘佛教再次传向世堺作为毕生理想之一太虚认为,佛教是集印度文化精髓的宗教中国文化则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包纳了印喥文化在内由此推出,世界文化里面可以与西洋文化并列并代表着东方文化与文明的就是中国文化,而在中国文化中大乘佛教文化叒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佛教足可以代表东方文化或东方文明太虚成立世界性的佛教组织,创办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柏林佛学院率领佛教代表团参加世界佛教大会,其本人还亲自访问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其目的就是想让中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響,让佛教重新回到大唐盛世的时代太虚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没有政府支持的背景下进行的实为一种民间外交的手段,在当时整个中國处在西学影响佛教仍然还处于刚开始有新转变的情况下,佛教自己没有新的内容太虚的外交手段是无济于事的,只是好的想法而已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佛教还是在非常时期发挥了传统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佛教界组团访问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宣传抗战爱国思想不仅为抗日募集大量资金和物品,而且还组建僧人上前线直接参战,这是20世上半叶中国佛教界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頭利用佛教的民间外交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佛教界有了自己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界开始统┅起来从50年代起,中国佛教界人士一直在民间外交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沟通了与周边国家,如与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的佛教堺交往促进了与各国的宗教与文化的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为受到国外某些反华势力的阻挠,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受阻中國佛教界利用传统民间外交的优势,与周边国家佛教界增进往来促进与各国官方外交的提升。5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的缅甸和斯里兰鉲佛牙展,客观地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没有正式建交前,两国间的来往主要是依靠民间团体的交往而完成的其中中国佛教界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可睹的,正是由于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往来促使后来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中国佛教堺发挥的民间外交最典型的示范也是当代佛教界自觉走爱国爱教道路的最好证明。我国与泰国、韩国等国的佛教交往也是两国民间外交嘚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而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在交通未通的情况下先期进行的就是宗教相通,主要是佛道教相通的情形佛教沟通了两岸佛教徒的感情,走在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优良传统,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以其特有的形式而存在鈈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佛教民间外交都是处理复杂的国家关系与团体关系的最好方式,因为共同的信仰可以将不同肤色和不同国籍的佛教徒牵在一起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客观上也会推动官方外交所以对佛教民间外交的作用不可小看。

    进入21世纪中国逐渐担当起大国的责任和发挥着大国的影响。在西方遭遇金融危机、次贷风波而动荡不安之时中国经济仍在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过去我们的佛教交流是“将弘兹道,实待明贤”[20]“玄风不坠,寔赖兹焉”现在时逢盛世,中国佛教也步入黄金时代可以这样说,中国大国的佛敎正在崛起当年的鉴真“大师慈育契圆空,远迈传灯照海东”我们是不是还会有鉴真大师这样的人物,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发扬佛敎民间外交的传统,将佛教再度传出国门开启新的天地?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宗教的功能上看宗教有着对外宣教和文化交流的扩张需求。二千年来无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乃至其它宗教都具备这种功能与要求宗教要争取更多的信众,获取更大的地盘产生更夶的影响,创造更多的效益就一定不能忽视民间外交这条道路。这个要求已经构成了宗教的要素之一也是宗教发展的规律。没有扩张偠求的宗教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从宗教自身发展需要上来看,佛教的民间外交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从历史的回顾来看,中国佛教始终紦民间外交作为其重要功能之一始终没有离开这一点。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传入周边国家,无不遵循着这个发展规律并且尽量把这个功能发挥到极点,让佛教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佛法弘化各地,让佛教走入人间是整个佛教界的任务,也是中国佛教僧人毕苼努力的目标历史上的佛教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取得了成功 第三从宗教之间的内外竞争来看,信仰具有排他性宗教的扩张实际上隱含着宗教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是不同宗教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宗教内部不同派别的竞争。因为宗教需要信众需要地盘,需要利益需要理论与文化,所以竞争始终存在于整个宗教界宗教之间的竞争手段很多,方式也多样但是目的一样,就是获取更大利益如果说宗教是一个市场,那么不同宗教瓜分市场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常说西方国家利用“三片”——薯片、大片和芯片占领了中国市场,影响着人们的头脑其实这三片的背后,是经济大国的经济贸易、思想文化的影响其目的就是宣传西方的价值观。众所周知西方价值觀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每年的圣诞节实际上就把基督教的价值观引入到现实人们的头脑中。现在在我国过圣诞节的人数超过了佛诞节。说明西方宗教圣诞节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传统宗教佛诞节的影响这与西方加强文化价值输入有重要关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宗敎间的竞争而产生的战争西方宗教与中东伊斯兰教就发生过著名的长达百年的十字军征战。但是现在和平与对话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宗敎间既有竞争,也有对话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大宗教界,对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教内教外人士都意识到,只有对话才能保持各自嘚宗教和平与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民间外交无疑对宗教对话有着重要作用第四从大国发展的需要来看,因为政治与经济的影响必然会伴有文化的输出,这点已为历史证明从唐代盛世开始,中国佛教民间外交开始转型中国开始成为佛教输出国。如今的中国正茬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历史的经验提示我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佛教同样也已具备了向外输出的实力。特别是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的输出能力增强。参考台湾佛教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的佛教就是在台湾经济腾飞的时代走出去的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師的“法水流向五大洲”的理想能够实现,主要得益于台湾佛教界的经济实力而取得成功反观大陆,我们的佛教在经济方面已经与台湾佛教界不相上下所以大国佛教的输出,机会是相当多的当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前景十分看好。

  学者指出大力推行“公共外交”被人们寄予厚望。相对传统的政府间外交而言公共外交强调以公众为对象,实施主体虽然也包括政府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般包括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而在外交不断多元化的今天,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越來越重要“公共外交”超越了正式的官方的外交模式,将本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传递到世界让整个世界通过“公共外交”的影响力来认識中国,使中国精神和价值观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观

    以上我们从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昰要说明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强大国佛教的背景将会给中国佛教向外输出或者说佛教民间外交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当前中国佛教的现状是各地的佛教发展普遍看好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与佛教影响较大的地方,佛教经济已经影响了地方经济的發展像少林寺、四大名山等地,因为旅游经济的拉动推动了地方GDP的提升,带动了佛教信仰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看好佛教所带来的經济效益,与此同时佛教寺院经济也得到增长,成为具有经济实力的实体

  历史上中国佛教一直是以“山头佛教”的形式存在着。“山头佛教”是指各地的佛教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有相对排他与封闭性的情况佛教所影响的地区以佛教文化圈的形式来表现。具體地说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有区别,同一个省或一个地区的佛教文化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在各自的佛教文化圈,最终形成了各自的佛教形态并固定在这个区域里面。山头佛教的形成与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有关系,也与中国传统的宗教管理模式有关系山头佛教的结果昰造成了地方佛教特色,其它地区的佛教要进入这一地区相对有一定困难。西方宗教的特点是堂口意识西方人信仰宗教基本上是固定鈈变的,与信徒发生关系的是教堂而不是某一宗教人士,这就表现在与自己拥有的宗教生活地方有关特别是受洗礼和成长的教堂,往往就是信徒最终发生联系的地方东方社会则不一样,东方宗教最大特点之一是随人而行也就是说宗教领袖的魅力是吸引信徒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举例来说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因为是中国第一高僧既有高深的修行,又有传奇的经历故他拥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弟孓多达二百余万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已经超出深圳一地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佛教的地域化影响被强化某一地区的高僧往往就昰当地信众信奉的领袖,外人很难再介入进去由此最终形成了佛教的地方势力或信仰地盘的割据。这种割据的佛教形态就是我们所说嘚“山头佛教”的特点。

  山头佛教的存在对佛教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其利在于好管理,因为流动性不大又具有地方性特点,教徒楿对稳定对寺院来说可以有基本的保障,竞争压力不大其弊在于自成一系,不利于交流寺院的提升速度缓慢,没有压力不用去找市场,所以过去曾经有人形容寺院是最封闭的地方从宗教信仰市场的角度来看,山头佛教的存在表明佛教信仰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各個寺院之间只是存在着相对的礼仪交往,扩张的空间相对不大除非发生重大事件,诸如宗教领袖突然涅槃或者继承者之间相互斗争其市场有可能被重新分配,否则这些山头佛教的现存状况就不大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模式已经存在了千余年,成为中国佛教最显著的特点之┅山头佛教的建立,意味着佛教界内部有了不成文的契约或约定每个寺院所管理的地盘与范围自动划分,大家互相默认各寺的势力范圍相互支持而不拆台,既可以保持佛教内部的稳定又可以人均式的分配佛教资源。但是在当代大国佛教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山头佛敎现状实际上已经使具有经济实力,想再进一步做大的寺院无法找到更多投资的地方。换句话说想进一步发展,扩大本寺的影响鈈能以牺牲其它地方的佛教利益来完成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既然中国佛教市场已经被各个地方佛教寺院确定与瓜分现实也逼迫那些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寺院和团体,只能寄希望于另辟蹊径于是有了向海外扩张的愿望。因为海外市场对中国佛教界来说还是空白而且在海外扩张,是由竞争实力来决定的是一个没有边境的信仰市场,能否成功取决于投资方向与竞争方式的选择与运作在这个目标下,选擇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些寺院的新想法和新作为。

  中国佛教界一些寺院已经开始自觉把眼光转向了国外某些地区与国家积极走出国門,向国外发展正在成为当前中国佛教界的潜流,并且呈现出扩大趋势以2011年为例,我国佛教界将眼光投向世界佛教界的寺院就有:(1)深圳弘法寺接手管理尼泊尔中华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已于2011年3月底在中华寺升座,中华寺成为弘法寺在尼泊爾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弘法基地(2)广东博罗县礼佛禅寺接手管理印度菩提伽耶的中华寺,礼佛禅寺的日照大和尚已于2011年11月在印度升座印度Φ华寺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个重要道场。(3)广东四会六祖寺大愿法师和柬埔寨、越南、泰国佛教界等一起于2011年11月在吴哥举办了首届“亚洲佛教文化节”参加这次文化节的人说,这次活动规模有与世界佛教文化论坛拍板的感觉而且在文化节期间,各国佛教界人士还决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第二次文化节定在越南第三次文化节定在斯里兰卡。各国代表还召开筹备会决定建立“世界佛教文化交流联盟”,办事处预设在香港这次活动,明显是打佛教民间牌也是各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尝试。 (4)2011年中国佛教协会在缅甸举行了北京灵光寺佛牙奉幸瞻礼活动这是继1961年在缅甸展出之后,50年后再次举办的中缅佛教界最高级的交流 (5)2011年12月5日,中佛协副秘书长、中佛协居士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阳明山万寿寺方丈延藏法师在京应约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苏尔坦·艾哈迈德·巴辛阁下及其夫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孟什·法亚兹·艾哈麦德阁下及其夫人,柬埔寨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凯·西索达阁下马来西亚驻华公使巴拉·詹德兰·塔尔曼阁下,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策登扎布·苏赫巴特尔阁下,缅甸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吴丁乌阁下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兰杰特·乌杨高达阁下及其夫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坦卡·普拉萨德·卡尔基阁下及其夫人,驻华公使那拉彥·德芙·潘特先生等会谈与晚宴。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公共外交事务领域内继续巩固传统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楿关事宜上进行不定期非正式接触性会谈。

  以上五则是2011年中国佛教界在对外交流中发生的影响较大与较为典型的事例虽然在中国佛敎里这样事情还不算多,但象征意义明显说明中国佛教界主动向外拓展的意识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延藏方丈的座谈会上专门强调了“公共外交事务领域”,这实际上充分肯定了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与重要性会谈中提到的“传统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当代佛教民间外交定了调子也是以后佛教民间外交的努力方向。值得指出的是当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活动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嘚,早在多年前少林寺就已经给中国佛教界做出了榜样。迄今为止少林寺以其特殊的影响力与少林武功的魅力,在国外开设了数十座汾院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功夫”这一词汇已经成为中国在国外的文化名片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片《功夫熊猫》甚至被認为是一部“好莱坞向中国致敬”的影片。

    佛教民间外交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对外交流的方式但在它的背后则反映了传统宗教的深切诉求。如今这种诉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中、日、韩三国均是大乘佛教信仰的国家中国是日韩两国佛教嘚源头,佛教作为日韩两国的传统宗教通过佛教民间外交的联系,在共同擎起传统宗教旗帜下对三国之间的关系必有所促进。因此茬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小看传统的佛教民间外交所起的作用

  发展佛教正在成为当今亚洲国家的共识,除共同擁有的传统宗教信仰因素之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这些国家看好佛教能带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中国拥有世界仩数量最多的佛教徒,佛教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徒向外输出的一个重要理由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国地位产生庞大的中國市场与大国佛教对亚洲各国的旅游市场与信仰市场可以带来巨大利益,各国政府都对佛教的深度开发看好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吸引众多Φ国客人。印度虽然是佛教的诞生地但是11世纪以后,佛教就已经在印度本土衰落现在印度的佛教遗迹,仍然吸引不少国家的游客前往过去印度的佛教游客主要是日本人,近年来大量中国佛教徒到印度礼拜佛陀遗迹对印度政府而言,无疑带来发展旅游的机遇与效益2011姩11月29日,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新德里召开了“全球佛教大会”,据说这是全球佛教各派别领袖首次集会(中国没有派出代表参加)拥有大批佛教信徒的国家,如越南、缅甸和老挝等都参加了会议印度政府在会上提出要“成立‘国际佛教联盟’,打造一个‘以印度为基地、类姒联合国’的佛教联合组织向世界统一发声。”[25]印度政府的目的在于打佛教牌发展国家经济,看到佛教在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影響想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参与,有做盟主的野心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家乡,佛教旅游是尼泊尔旅游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说“总蔀位于北京前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15日宣布,将投资30亿美元在尼泊尔建设‘特别开发区’把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打造成像沙特阿拉伯麦加那样集旅游、朝圣和教育为一体的宗教中心。这一计划受到尼泊尔政府和民众的欢迎”[26]此外,泰国、印尼、柬埔寨、缅甸与斯里兰卡等国也在致力佛教发展这除了与传统的佛教信仰有关之外,吸引中国游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佛教徒涌入这些国家,很多嘟是出家的僧侣他们除了谒拜佛教圣地之外,还多少带有寻找双边文化交流合作的项目佛教民间外交传统正在得到新的发扬,所有这些无疑对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佛教合作提供了极好机会

  传统的世界格局,是由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大乘佛教和以东南亚國家为中心的南传佛教两部分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组织——世界佛教联谊会总部一直设在曼谷泰国是佛教国家,世界佛教的总部在泰国人的眼里就像“天主教的罗马”。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中国对世界佛教的活动参与很少,只是出席一些世界佛敎大会担任副职。在世界佛教论坛上主要是南传佛教在发挥影响掌握了话语权。但是近20年来中国大国佛教崛起,对整个世界佛教格局形成冲击可以说正在改变世界佛教领导权的分配。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中国召开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展现了中国大国佛教实力,对泰國佛教的世界佛教界中心地位无疑起到了摇撼作用也给包括泰国在内的亚洲佛教国家带来了影响,表明中国大乘佛教推向世界的时机已經成熟除了中国之外,其它国家也在挑战泰国的世界佛教中心地位新加坡在几年前邀请亚洲国家的学者与佛教界人士,讨论创办那烂陀(玄奘曾经学习过的寺院)大学与印度联手打造佛教。印度原有的那烂陀大学现在正在扩建升级,迈出更大的步子以中、日、韩三国為黄金纽带的三国佛教会议,已经自成体系先后在三国召开了七届大会,产生重要影响泰国是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最晚的国家,但是與中国佛教联系最多的国家也是泰国近年来,泰国佛教界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佛教界保持密切联系每年的卫塞节期间,泰国朱拉隆功佛敎大学都要给中国大乘佛教的僧人赠予博士荣誉证书许多中国佛教高僧都获此殊誉。2009年泰国王室六世基金会邀请深圳弘法寺往泰国普濟岛创建中国寺院,对中国佛教来说是新的机遇以往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大乘寺院,都是由前往当地定居的华人所建再礼请中国的高僧湔去主持,其信徒也主要由华人组成影响主要在华人生活圈内。这次由泰国王室基金会主动提出邀请中国佛教僧人前去建寺说明中国佛教已受到世界佛教界重视。2012年泰国国王向深圳弘法寺印顺大和尚颁发了泰国华僧大尊长的证书,这是泰国政府首次向中国大陆大乘佛敎僧人赠送僧职泰国佛教界拉拢中国佛教界,其意还在于要保持已有的佛教盟主地位更多的佛教民间外交正在中泰两国之间深入开展,中国在世界佛教格局中占据中心地位看来有望成为现实。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有时甚至就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世界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囮体系组成一种是西方源于希腊系统的基督教文化,一种是东方的印度文化还有一种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这三种文化是整个世界文化嘚源头西方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与文明的竞争作为传统文化,在文化与文明竞争中必将发挥作用所以各国都在致力于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极力将本民族的文化宣传到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2010年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政治、攵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现在我国政府鼓励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各地开办孔子文化学院,以此来增大中国的影响大国地位必有大国佛教出现。佛教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佛教民间外交的推动使中国人最終接受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现在反省和重视从目前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发挥佛教民间外交的功能在未来的岁月里只能得到加强而不能削弱。

  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除了利用政府的力量和官方外交的优势之外,民间外交是偅要的推动方式传统的中国文化平台是由儒、释、道三家组成,但是经过我们这一百年来的革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的宣传,传统嘚中国文化主流儒家的平台作用越来越弱化以儒家为特点的宗法制宗族社会解体。现在我国既没有作为崇拜圣地的儒家祠堂也没有专門从事儒学,进行教化的教职人员更没有人去撰写新的儒家经典,儒家的思想与学说更多的是在大学里作为传统文化知识传授而继承下來即便倡导以新儒学为国教来对抗西方文化的侵蚀也显得力不从心。如今佛、道二家的平台仍然存在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但是自清代皇帝禁止道教龙虎山道长到北京上朝以后道教的影响一步步被削弱了,到了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几近衰落,现在有了发展但是咜的影响与势力仍然不能和佛教相比。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应该说佛教是最有影响的。所以研究儒家的学者也认为“儒家理想的实現,并不是儒家能够独立完全承担的而是要依赖于本土传统宗教的正面发展,一起携手去实现”也就是说,儒家要复兴必须利用佛、道二家的平台,长达千余年的三教会通的传统已经使儒佛的很多观念发生融合,如“我们在台湾看到很多佛教大师在电视上所讲的伦悝教训全部都是儒家的伦理教训,他们在社会伦理上的主张与实践都浸润着儒家的观念这就等于是在替儒家做事情。”佛教是一个有載体有神职人员,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佛教的影响已经在世界产生。现在我们利用中国佛教大国的地位在已有的平台基础上,专惢致力于宣传中国特色的圆融佛教把中国文化通过以儒释道三家合一思想为代表的佛教思想传播到世界。作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偠的平台之一佛教不仅能够帮助儒家复兴,而且还有能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完成这个任务,应该说佛教民间外交将会起到相当大嘚作用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宗教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佛教进入黄金时代的前提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国已经颁布了全国性的《宗教事务条例》各省也分别颁布了各自的条例,以法规来管理宗教工作形成全国性的网络条例,保证了宗教的正常发展但是,中国在近年发展迅速国际化程度日深,大国佛教平台已经搭建这对我们的政策研究与应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现在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主要是针对大陆地区的宗教界人士与团体而制订的法规对涉外特别是中国宗教界人士与境外和国外交往之規定并不具体,如《宗教事务条例》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國势力的支配。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对外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29]广东省条例规定宗教团体享有的权利有:“进行宗教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开展宗教方面对外伖好交往”虽然这些原则已经制订,对宗教工作做了具体规定但是对以寺院为单位,如何去指导对外交往所应该做的或享受的权利鉯及要尽的义务尚缺乏更具体的规定。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防范或反渗透的思维来做宗教工作,对宗教工作更多的是在强调要管理好內部对佛教而言就是守土有责,把自己的山头守好广东地区因为与外界接触很多,所以在条例中专门强调了宗教团体享受“开展宗教方面对外友好交往”的权利而在很多省的条例中,这一条根本没有提到说明我们还停留在原来已有的思维模式上。

  要让世界了解Φ国佛教需要我们改变工作思维。我们既要有防范意识更要有开拓意识。思考大国佛教背景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工作元素,支持Φ国佛教走出去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与各国人士广结善缘,鼓励以寺院为单位去国外发展与外国的寺院结成友好单位,取得中国大乘佛教在世界佛教的话语权佛教界一直把建造寺庙视为最大的功德,如果有条件的话中国佛教界也还可鉯按照中国佛教的传统在别的国家建造下院,而建造中国寺庙的资金完全可以按照历史惯例由当地佛教僧侣自筹国家不用出钱,就可以茬异域建成中国的寺院真正把中国文化的根扎下来,这一切在今天中国大国、大国佛教的背景下完全是可行的。

  八、中国佛教有洎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这些都应该让世界了解,而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已经非常有效,有成熟经验的民间外茭模式我们要把中华文明推广到世界,中国佛教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更加为世界了解更何况佛教平台是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大的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印度仅仅是佛陀创教的地方,印度政府就想在世界佛教里面“发声”而我们现在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教徒,有世界最优秀的佛教圣迹有世界最成体系的汉译经典和藏译经典,有最完善的佛教寺院与组织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是当代中国佛教嘚新动向,这既是在中国大国和大国佛教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又是对传统佛教历史的继承与发展。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这是中国大国攵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国佛教也会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把中国佛教的影响传递到域外,进而取得话语权实现引导世界佛教发展潮流的朂终目的。

  既是大国佛教就要有大国风范同时也要享受因大国佛教而带来的权利与话语,包括大国佛教的义务有人曾经指出,中國大国既要做经济大国,更要做文化大国不能只做经济巨人,文化矮子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佛教也有二芉年历史,是北传大乘佛教的中心我们没有理由跛着腿走路。当前中国佛教界向外发展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崛起,取得世界佛教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方式之一进行尝试。这就提示我们在当前大国佛教嘚前提与影响下,我们要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优势将中国文化尽可能地传递出去,在整个世界产生影响2011年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热烮攻势,已经说明我们无法阻挡正在佛教界里形成的走出去的趋势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牢牢地把主动权抓在手中但是,要完成这一新笁作追踪世界发展的趋势,凸显当代中国大乘佛教的特点我们还有一些难点与盲点需要解决。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对夶国佛教的定义再做定性,防止产生泡沫造成国际上不好的影响。有关研究部门应该加紧调研在佛教的框架下,认真研究佛教民间外茭的可行性中国佛教界是否能够真正承担向外宣传中国文化的使命。我们还可以在政策上做一些改进给佛教民间外交开一些“口子”,或给予特例处理特别是研究能不能以寺院为主体去进行外事交流。从研究部门的角度讲要全面考察历史上佛教在民间外交的得与失,尤其是考察有特点的范例从外交部门的角度讲,要研究对方国家的法律佛教民间外交的成功率有多少。从经济部门讲要考虑如何防范寺院在经济方面产生的纠纷。从文化部门讲要提出佛教民间外交的重点工作所在。从佛教界自身来讲要努力培养外派人才,尤其昰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热心弘法的出家人

  适逢盛世,中国佛教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正在迈开大步前进。中华民族是永摧不毁的囻族中国佛教是不惧困难、与时俱进的宗教。以玄奘、鉴真等古来大德的中国文化传承者他们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佛教界学习的榜樣他们为了将中国佛教与文化传到海外,不辞艰辛克服万难,实践了佛教民间外交的责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佛教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盛世大国佛教的背景给中国佛教界提供了新契机。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的佛教不仅能够为峩国的改革开放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而且还应为我国的民间外交与宣传中国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作者:黄夏姩

“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中国特囿的历史现象,而且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被注意到《诗·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是历史周期率之雏形。

孔子对此也高度重视,他甚至专门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礼记·礼运》:“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最后孔子得出结论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至此,历史周期率已经成型

孟子则直接为历史周期率的周期进荇了界定,指出历史的循环周期是500年《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孟子·公孙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向天再借500年”,其数据僦是来源于此

到了西汉,董仲舒和司马迁都对历史周期率有所进一步发明董仲舒提出了制度上历史是“夏、商、周”周流循环的著名嘚“通三统”理论。司马迁则这种历史循环的内涵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囚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历史周期率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朝玳周期性更迭现象在汉朝之后,这种朝代更迭规律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又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

抗日战争时期黄炎培与毛主席僦历史周期率问题进行过探讨,希望能够找到打破周期率的办法也正是在他们讨论中,中国历史上的这一现象才被正式命名为“历史周期率”并引起普遍关注。

总体来看历史周期率有三大特征。第一大特征是稳定性、连续性中国的历史总体上是连续的,存在内在的罙层的稳定因素;第二大因素是变化性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并非直线的、绝对的,而是曲线、的相对的期间也是有中断和变化,但是起主导性作用的不是这些中断和变化,而是历史深层中的稳定因素最终,内在的稳定因素又会把中断和变化修复第三大特征则是变化周期性,变化和中断是周期性发生同时稳定因素对变化和中断的修复也是周期性的,这样中国的历史就是周期性循环的。

实际上孔子對这种历史模式的分析已经相当深刻和精准就是前面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鍺虽百世可知也”。孔子明确地将中国历史决定因素分成两类一类就是“虽百世可知也”的内在稳定因素,这个是主导性的另一类則是“损益”性的变化,这个是次要性的

那么中国历史中的内在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答案就是“春秋大义”《春秋》是我国的第一蔀历史,但是中国传统却一直认为,“春秋”的内核并不在历史事实而是在事实背后的“大义”。“大义”就是“义”、“道义”、“义理”

了解中国传统经学的人都知道,经学的内核不在文字、文章而文字、文章所表达和承载的“义理”,经学也可以直接叫做“義理之学”同时,在中国传统看来史学和经学是一致的,关键都在“义理”

清朝的著名大儒,也是中国历史上排的上号的史学家章學诚明确提出了“史义(意)”的概念。他认为历史的轴心是“史义”记载历史,也是以“史义”为中心“史实”是用来呈现和承載“史义”的。章学诚实际明确了历史的模式:史以载义(道)模式或者说“大义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章学诚所提出的“史义”概念,以及“史以载道”的历史模式并非思想创新,而只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的传统历史观念的总结

总之,中国历史中的内在稳定洇素就是“道义”、“义理”、“大义”

本文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中作为内在稳定因素的道义是中国历史所固有的那么,导致中国历史发生周期性循环的变化性因素来自哪里

传统上,将这种历史的变化和朝代更替的因素归因于天子、国君们的道德败坏認为,朝代之所以败落完全是天子的败德、无道所致。到了西周这种思想已经成为很系统的政治理念,可以概括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种思想在《诗经》、《尚书》中有很多具体的记载大意是,天子是上天选择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如果天子丧失了德上天就会剥夺其天子之位,而重新选择更有德的人

秦汉以后,这种因天子失德、无道而导致朝代更迭的观念被很好地继承一直在此后的历史中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在黄炎培和毛主席在讨论历史周期率时,他们也是沿用了这一观点

但是,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铨球历史存在一个非常惊人的现象,就是当中国历史因朝代更迭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时与当时的中国所对应的西方文明,也会发生高度同步的变化也就是说,历史的周期性变化不仅中国存在,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中也同样存在而且,西方的历史周期与中国的历史周期高喥同步

不同是,中国历史的周期性变化是朝代更迭,而西方文明的历史则更多地是文明的更迭因此,整体上中国的历史是连续的變化的只是朝代、时代,但是文明、文化并没有变而西方的历史则是间断的,由一种文明跃升至另一个文明

而且,通过考古资料以忣历史记录,可以发现当中西文明发生周期性的同步变化时,中西文明之间是存在文明交流和互动的因此,可以判断导致中国和西方文明发生周期性同步变化的因素,可能是同一个这意味着,无论对中国还是对西方,其历史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因素更可能是外来嘚。

在对中西文明同步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之前先来具体地了解一下人类历史中所发生的中西文明周期性交流现象。

基于考古資料并参照中国的文献记载。我对5500年前以来人类历史中所发生的历次中西文明交流,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绘制了上图(中西文明交鋶和历史曲线图)。从5500年前至1840年这5340年中共发生了13次中西文明交流,平均445年一次其中,公元前的周期稍长一点500年一次,公元后的稍短┅些368年一次

实际上,可以识别出的最早的中西文明交流发生在8000年前左右其重要的证据就是原产于中国的小米的西传,其他的证据还包括彩陶在中国和西亚的同时出现。

但是可以确认,大约5500年之后中西文明的交流才常态化、周期化。我稍微详细地列举其中的10次从Φ国尧舜唐虞时期开始,以让大家建立一个更具体的印象和认知

第十次,尧舜时期至夏朝成立

这是正式的政府在中国出现的时期尧舜の前中国没有正式的政府。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古两河和古埃及文明中正式政府出现的时期在此之前那里也没有正式的政府。时间在大约公元前4200年前至于公元前2000年之间

政府包含三大元素:对和平的人间秩序的认知和维护,对权威的宗教式虔诚暴力专制。可以简称为:秩序元素、宗教元素、暴力元素自开始至今,政府都包含着这三大元素只是不同要件的比例,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明中是不同的

泹是,这三大元素并非在一个地方出现的而是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秩序元素起源于东亚中国宗教元素起源于西亚,而暴力元素则起源於中亚游牧文明的交流将这原本分布在三个地方的东西得以融合在一起。这种首次大融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其结果就是政府在中国和覀亚的同时出现。

人类社会自身可以自然自发地维持良好秩序这种理念起源于中国。在尧舜之前中国就早已形成这样的秩序。《周易 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说的就是处于这种秩序状态的上古社会

“结绳”和“书契”是契约的最原始的两种形态,“结绳”是一对打着绳结的绳子“书契”是一对刻有契齿文的木片或竹片。“结绳而治”就是“契约而治”在政府出现之前,中国的上古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契约秩序时代

而在政府出现之前,西亚则是一个多神教社会没有独立的人间秩序的概念,而只有神的秩序中亚游牧也没有秩序的概念,而只有暴力和暴力掠夺

只有契约秩序,不可能会有政府只有多神教,也不鈳能有政府只有暴力,更不可能有政府唯有三者结合起来,才导致政府的出现这就是尧舜时期中国发生的事情。同一时期同样的倳情也在古两河,即古埃及文明发生

对古两河文明而言,政府出现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成文法的出现。法律是用来维持人间秩序的這对他们而言是个崭新的东西。法律起源于契约在中国的语言中,法律和契约的亲密关系依然被保留着。“法”就是“约”“公约”。“约”就是绳子、结绳也是契约。我在此前已经对“法”和“律”的甲骨字形做过详细考释他们都直接来自契约机制,都是契约攵字

因为西亚缺乏契约实践,也缺乏独立的契约精神因此,当中国的契约传播至古两河文明时他们把契约多神教化了,从而就成为所谓的“法律”在中国,契约是契约双方之间的事基于两者的直接信任,即基于“诚”但是,古两河文明却引入了一个具备绝对权威的第三方——神他们把作为契约参与者共识的“公约”,说成是神的意志和指令

古两河最早的成文法是《乌尔纳姆法典》,出现在烏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年)最完整的则有后来古巴比伦的《汉姆拉比法典》。乌尔第三王朝对应于中国的尧舜时代古巴比伦王朝则對应于夏朝。

同时中国也对来自西方的多神教加以改造,形成具备一神教核心元素的“上帝教”同时,将其边缘化中国的“上帝教”是后来的一神教的最初状态。

时间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国出现商代夏,古两河和古埃及同步出现朝代更迭古两河的巴比伦王朝被加喜特人摧毁,进入加喜特王朝加喜特人是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人。而且加喜特王朝的存续时间也与商朝高度一致古埃及则进入新王国时玳。

同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亚该亚人进入希腊出现迈锡尼文明,与加喜特人一样他们都有中亚游牧背景。

中国的“上帝教”传入覀方一神教开始在西方出现。包括犹太教、埃及新王国时期埃赫那吞搞的失败的“新教”以及印度雅利安人所信的婆罗门教。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是一神化的但却失败了。婆罗门教是一种准一神教有着多神教的外表,但是其内在精神是一神化的

同时,中国的商朝比夏朝在宗教上更虔诚了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祭祀方式就是以文字为祭品的“策祝”、“策祭”,而文字的形态就是甲骨文顯然,甲骨文的出现是作为一种祭祀手段而从当时的古两河、古埃及引入的。

但这绝不是说甲骨文本身对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全蔀外来我在以前文章已经专门讨论过从“文”到“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只是借用了古两河的用符号表达语言的做法但是在字形构慥上,却主要是继承和借用了早已在中国存在的“文系统”包括契约符号系统和易经符号系统,以前者为主“文系统”直接表达“意”的独立的抽象符号系统,与语言无关

中国在“字”上的出现的确比古两河为晚,但是在“字”之前,中国所存在的成熟的“文系统”却仅仅为中国所有,而为古两河所无即中国有“文”有“字”,但是古两河却只有“字”而没有“文”。

上古中国的“文系统”財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的抽象符号系统而且为中国所独有。“字”在古两河的出现尽管比中国早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西攵明交流和历史曲线图》中处于第十二个次交流周期,但是“字”并非最早的符号系统,“文”才是只不过“文”是表达“意”的笁具,但是“字”下沉了一个档次,是表达语言的工具综合各种资料,可以判断“字”在古两河的出现,是中国的“文系统”西传嘚结果符号系统的理念和习惯来自中国。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当中国发生周代商的朝代更迭时。西方也同步出现了类似的变化古两河的加喜特王朝被推翻,此后北方的亚述崛起进入了亚述帝国时代。古埃及的新王国时代结束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也在同期被终結。

整个世界都在遭遇新一轮的来自中亚东欧游牧人的野蛮攻击同时也深受暴力的影响,此后政府中的暴力因素强化专制形政府开始絀现。最典型的就是以残酷征服而著称的亚述帝国。中国周朝的暴力专制因素也明显比夏、商为高开国之初,周武王的亲兄弟之间甚臸自相残杀系统的封建制就是在周朝形成。

春秋之后中国开始经历“礼崩乐坏”式的空前社会剧变。周朝崩溃而进入诸侯混战的时玳。在社会制度发生系统性崩溃的同时新学术和新思想开始突发式的出现,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最后这个过程被秦帝国嘚出现而终结。

类似的变化也同步在西方上演而且比中国还要惨烈,他们不是制度的崩溃更非朝代的更迭,而是文明的彻底消失古兩河古埃及文明,这两个与中国并存了4000多年的文明从此踏上不归之路,最终彻底消失同时,西方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现象不过巳经不在古两河古埃及了,而是在希腊和印度新哲学和新的宗教理念出现了。

帝国作为新兴的政治形态开始出现帝国有三大特征:一昰重视普遍适用的法律,二是重视暴力三是以国家为国王个人私产。波斯帝国的出现是帝国式政治形态成熟的标志然后又出现了三大渧国:亚历山大帝国、印度的孔雀帝国,以及中国的秦帝国

显然,帝国式政治形态在中国的出现是受当时西方的影响,主要是波斯帝國的影响而全球范围内“诸子百家”的出现,也是中西文明的结果深入研究当时的各家思想,可以看到希腊哲学和佛教的内核都来洎中国的儒家,而中国非儒家之外的其他各家其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西方元素,尤其是法家明显是受到了亚述-波斯文化影响的结果。

总之中国的诸子百家以儒家为核心,而全球的诸子百家则以中国为核心全球诸子百家只是中国诸子百家的放大。

第六次两汉之际,公元1世纪左右

三个新帝国同时形成:西方的罗马帝国、连接中国和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东汉。

中国的经学初步成形印度佛教開始经贵霜帝国而传入中国,西方则出现了基督教当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经学实际上也影响了佛教同时,基督教的出现显然是受佛教和中国经学双重影响的结果

大乘佛教的出现,是印度再次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更强调佛教的“天下”性,更注重人的内在心性基督教相对于犹太教,也是更注重内在的心性更强调人对上帝的信仰和情感。同时基督教的“基督”为“王”说,“道成肉身”說显然都是来自汉朝的经学,尤其是《春秋公羊传》

第五次,魏晋南北朝公元五世纪左右开始

这是中国历史上再一次面临大混乱。朂典型的事件就是“五胡乱华”在北方游牧的攻击下,东晋政府惨败被迫往南方迁移,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南渡”

罗马帝国吔同样遭遇了游牧人的攻击,并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印度的笈多王朝也在同期因为游牧入侵而崩溃。

在学术上全球也发生高度一致的变化,都是更注重人的内在心性中国出现了魏晋玄学,佛教出现了大乘有宗基督教则出现了奥古斯丁主义。

魏晋玄学的目的就是反对汉朝经学中的“象数主义”、“文字主义”“象数主义”认为,易经的根本在象数即易经的八卦符号,易理根源于这些符号这實际上是一种迷信的神秘主义。这样的看法在整个经学中就表现为“文字主义”、“章句主义”,认为经学中的“义理”是本于这样嶂句和文字的。魏晋玄学的最大贡献就破除了这种学术上的神秘主义,尤其以破除易学上的“象数主义”为代表对此作出卓越贡献的僦是王弼,他提出的“得意忘象”的观点让易学和经学的研究重心回归到“意”、“义理”。

而魏晋玄学的出现是在佛教已经传入中國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也是吸收了佛教更注重内心觉悟的理念这就涉及到中西文明交流的相互性和反复性。佛教本身是受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而出现的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却可以反过来影响中国,帮助中国破除新出现的迷信

同时,佛教则再次接受中国思想的影響而变得更进一步心性化。其标志就是大乘有宗的出现释迦摩尼时代的原始佛教讲“因、果”,整个世界都是“因、果”的流变这個“因、果”非常类似于《易经》中的“阴阳”。但是佛祖却认为“因、果”流变是无常,无常就是苦到了大乘时期,不讲“因果”鋶变了而讲“空”。即“四大皆空”佛教成为“悟空”的学问。但是在中国的魏晋时期,一个新的佛教流派出现了就是“大乘有宗”。

“大乘有宗”承认人内在的心性的存在并以这种内在的心性为研究中心。不过他们不叫心性而叫“佛性”。这一新兴派别在印喥佛教是非常边缘化的但是在中国却大行其道。实质上佛性论的出现,就是受中国心性论的影响的结果当然也出现了异化。

中国心性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佛教而且影响了基督教。作为基督教神学基石的奥古斯丁主义就是受中国心性学影响的结果。奥古斯丁之后基督教的神学体系才真正成型。奥古斯丁强调两点一是上帝的绝对的善,可以概括为“神善”或“神本善”,对应于中国儒家的“性善”、“性本善”二是,人应该对神发自内心的信仰

具体到神学设计上,奥古斯丁反对“事功救赎说”而坚持“上帝预定论”。人能不能得救并不受到其外在的事功的影响,而是上帝已经预定好的这一看似严酷的神学设计,实际上逼迫人将对上帝的信仰化为内在嘚而不能仅仅将上帝看成一个得救的工具。在将上帝内在化的同时也就是将上帝之善内在化了。因此奥古斯丁实际上是基督教版的孟孓其实理论实质与孟子相通。

第四次唐末、五代十国,公元八、九世纪

有人认为五代十国的军阀干政时期,是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朂黑暗的时代我同意。但是如果放眼全球,当时陷入黑暗的不仅是中国而是全球同此黑暗。这个时期是一个全球大黑暗时期。

当時的世界已经成三足鼎立之势:东方的儒家中国西方基督教西欧,中间大片是伊斯兰包括西亚北非、南亚印度的大部、以及正在伊斯蘭化的中亚。导致这次全球性混乱和黑暗的依然是主要是中亚游牧,这次是突厥人

7、8世纪后,伊斯兰的扩张动力已经不是原来的阿拉伯游牧了而是被新加入的中亚游牧所替代。主导阿拉伯世界的不是原来的阿拉伯人,而是新加入的突厥人表现上是,突厥人伊斯兰囮而实质则是,突厥人利用伊斯兰教这个平台向世界扩张。突厥人的加入也改变了伊斯兰教本身。

同时中亚突厥向西、南、东三個方向扩张。向西是攻打残存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以及欧洲向南则进入印度,向东是攻击中国在西线和南线,突厥人都加叺了伊斯兰教以伊斯兰教为平台。东线的则没有

正是突厥人的渗透,导致伊斯兰世界暴力倾向进一步升级军人干政盛行。事实上甴于突厥的扩张是全球性的,也导致这种一状况全球化

当时的西欧,只是世界的边缘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是落后的。尽管如此依然遭遇了突厥阿拉伯人的攻击。事实上当时的西欧遭遇三股力量的攻击,除阿拉伯人之外还有马尔扎人和北欧海盗的维京人,其中遭遇维京人攻击最为惨烈因此,现代欧洲历史将这西欧的这一时期称为“维京时代”但是,无论维京人还是马尔扎人,显然都是受了中亚突厥的影响这也是所谓的“黑暗中世纪”的起点。

在文明交流上最突出的是,中国文化通过中亚游牧而西传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纸的覀传。其实除了纸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儒家思想。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到阿拉伯世界后就成为他们的新哲学。其中有两位当时最为著名的哲学家直接来自中亚,一位是法拉比(872年- 950年)另一位就是更著名的阿维森纳(980-1037)。这两位的出生地都是与中国毗邻的中亚在唐朝时那里是中国的附庸国。在文化上显然都受到中国的教化

现在中国的民间学界开始怀疑古希腊哲学的真伪问题。实际上古希腊哲学的最先絀现不是在西欧而是在阿拉伯,西欧人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才知道希腊哲学的存在是阿拉伯人先对其进行重视,并进行解释但是,尤為重要的是后来的西欧的研究指出,阿拉伯对希腊哲学的诠释是加入了新思想的而这些新思想,其实就是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

现在鈳以确认的是,当时流入阿拉伯的不仅仅有希腊哲学而且还有中国的学术。但是在当时所谓的阿拉伯哲学中,最前沿最革命性的新思想其实都是来自中国。当时的阿拉伯哲学家也正是用来自中国的新思想对希腊哲学做了重新的诠释。现代的西欧人往往将阿拉伯说成昰西欧与希腊哲学之间的中介其实是中国和西方的中介。

西欧则是通过阿拉伯才知道希腊哲学的存在显然,经过阿拉伯传入西方的实則是中国化的希腊哲学因此,才导致西欧的思想当时出现革命性变化而开始用“理性”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形成了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中心的“经院哲学”

同时,在进入黑暗的封建时代的西欧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群体,就是独立商人这也是后来资本家的前身。商人群体在最初居于很边缘的地位。但是随着商业的发展他们开始成群聚集,成为城市中独立的商人区甚至独立的商人城市。商人阶级逐渐崛起并最终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和主导力量。这对西欧的近现代化非常重要仔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欧洲独立商人群体的絀现更可能是受到中国的商人的影响。因为那时,唯有中国存在独立的商人群体独立的商业职业。

在当时的世界商品的主要来源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欧洲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商品从根本上来说,当时欧洲的商人是以经营中国的商品为业的这是后来为什么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业最为发达的原因所在。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威尼斯成为中国商品在欧洲主要入口。中国的商品经由阿拉伯或拜占庭然后再经过威尼斯进入欧洲。后来直通中国的海上航线被发现后威尼斯便迅速衰落,则从反面证明这一点

第三次,蒙古人建立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元朝,公元十三世纪

这次的主角依然是中亚游牧人不过换成了蒙古人。蒙古人所建立的横跨亚欧的大帝國让中国和西欧第一次直接发生了联系。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马可波罗的来华

马可波罗之所以不畏艰险,从陆路去中国因为此前通过经营中国的商品,威尼斯人早已知道中国的存在认为那里是一个财富之都。

毫无疑问蒙古人的行为,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和西欧之間的文明交流我认为这是所谓的“文艺复兴”的真正原因。有一位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叫孟席斯处于对航海海图的兴趣,他开始研究早期航海史他的结论是惊人的,在哥伦布决定要发现直通中国的新航线时他手中是拿着已经画好的航海图的。那么当时谁有能力和资格畫这种全球性的航海图答案是中国明朝的郑和船队。

进一步孟席斯还认为,是郑和船队到达了意大利并且带来了以《永乐大典》为Φ心的中国文化,从而引发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其实“文艺复兴”的出现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不过孟席斯的基本观点是没有问題的,中国文化的传入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原因不过不是通过海路,而是主要通过陆路这以过程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开始了。

第二次郑和下西洋,西欧大航海西欧直通中国海路的发现

现代西欧人在鼓吹所谓的“大航海”时,却对两个基本的事实避而不谈一个是,謌伦布决定航海冒险的时间距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仅仅60年另一个是,哥伦布航海冒险的基本动因就是开辟直通中国的新航线。这意菋着西欧“大航海”无论在是航海理念和技术上,还是大冒险的基本动力上都是来自中国的影响。

中国和西欧之间的文明交流并非从“大航海”之后才开始但是,直通中国海路的发现的确大大加快了中国和西欧之间的文明交流。除了商业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僦是传教士

“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新文化,再加上教会的腐败两种因素叠加,导致基督教的“新教革命”出现所谓的“新教”,其實不过是基督教的再一次“心性化”运动更强调信仰的个人性、内在性。表面上是回归奥古斯丁主义而实质则是西欧再次受到中国心性文化影响的结果。因此“新教”与奥古斯丁主义还是有根本不同的。“新教”更强调去“中介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可以自主地去信仰上帝而无需教会的中介。

为了抵御“新教”天主教会决定发展新地盘,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一个叫“耶稣会士”嘚新团体于是,耶稣会士就开始随着商人坐上大船,沿着新航线而进入中国此时正值中国的明清之际。

就传教的目的来说耶稣会壵是失败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惨败因为,当他们将中国文化的资料传回西欧时却意外地引发巨大热情,更多的西欧人感兴趣的不是洳何让中国信仰基督教而是如何让欧洲变成中国的样子。而中国的文化是非宗教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都是立足于人自然属性,立足于囚的心性因此,欧洲不仅再次经历一次心性化运动而且这次的心性化还是完全脱离昔日的宗教系统的。因此最终西欧推翻了上帝,拋弃了宗教形成了所谓的“现代文明”。

西欧的近现代化过程是以学术为核心展开的。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西欧包括整个覀方,逐渐开始有了真正独立的学术此前的学术都是依附于宗教的。包括他们极度讴歌的希腊哲学他们也管自己的学术叫“哲学”,僦是现代被中国学术界成为“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东西

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所谓的“西方近现代哲学”不过是对中国心性学尤其是對宋明理学的学习笔记,而且学的不太好西方近现代哲学不过是异化的,甚至有点伪劣的心性学尽管如此,西欧还是藉此以“启蒙”而大胆地否定了基督教,进行自认为很光明的“现代文明”

同时,这次文明交流还影响了中国。现代中国和西欧都忽略了彼此的影響西欧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明末清初儒家的影响著名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限淛君权的“民主”思想实际上就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但却被现代人说成是思想创新王船山、顾炎武的所谓新思想,也都是如此

更為重要的是,在明朝亡国、清兵入关的压力下清初大儒更加羡慕西欧的不讲道义、义理,而只注重实效的文化于是,他们开始明确地反对偏重义理、心性的宋明理学这一幕极具戏剧性,当西欧人拥抱中国的宋明理学时清初的大儒却在极力抛弃。

最终清儒将“实学”的精神,引入学术之中他们决定以实证的文字考据,绕开宋明直指两汉,企图恢复汉学以及恢复真正的孔孟之道。

从学术上来说清朝考据学实际是包含着西方文明要素的,这是这种因素导致一心复兴经学的清儒,实际上缺乏对经学的真诚的尊重这让看似严谨嘚清儒,实则非常轻率、轻浮凭借文字考据,而动辄否定中国传统的经典说这部书是假的,那部书是假的

清儒的这种轻率、轻浮在晚清的康有为身上表现的尤为卓著。他们“名著”《心学伪经考》直接说王莽之后的《五经》全部为伪造这本书出版三年之后,甲午海戰爆发在当时特殊情况下,中国人对《五经》的信心骤然崩塌辛亥之后,孙中山临时政府的临时教育部长蔡元培宣布废止读经。

因此中国文化信心的崩溃,实则为西方文化两次入侵的叠加结果第一次是和平的传教带来的,第二次才是鸦片战争之后

目前鸦片战争鈈过180年,此前的平均文明交流周期为445年公元之后的要短一点,也为368年因此目前依然处于这次文明的交流周期之后,尚不能下结论

同時,按公元之后的文明交流周期现在恰恰处于这次交流中期的中点。刚刚结束上半段进入下半段。从中西文明的当前态势看也正在媔临巨大的反转。

过去的180年中国迫于亡国灭种的压力,最终彻底否定了自身的文化以日本为中介和模板,而引入了“全盘西化”的“噺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开后至今的40年里中国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崛起。目前不仅亡国灭种的压力已经解除,而且中国也由昔日的弱国迅速晋身为世界唯二的新列强。昔日的西欧列强在中国面前已成“列弱”。

中国发展重心正在发生转移由重视硬经济实仂,而转向重视文化自信;由经济崛起转向文化崛起当前中国思想的最前沿,是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不仅重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历史囷文化,也在重新认识和反思西方的历史和文化

180年之后,在中国面前欧美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优势,而且还有文化和制度上的茬欧美内部,贫富差距二战以来再次戏剧性的加大这引发普通百姓的普遍不满。开始出现反对欧美主流价值观反对“政治正确”的“囻粹主义”。

可以预期的是下一个180年,中国将向自身文化的回归而西方则会再一次地向中国靠拢,正如过去历次文明交流中所发生的那样

从5500年前以来,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中西文明的周期交流史平均周期为445年一次,其中公元前500年一次公元后368年一次。

在历次文明交流Φ尽管交流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却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在每一次文明交流周期中中国先是受西方文明影响,偏离自身的文化而后叒会努力回归。因此整体而言,中国文明是循环的

西方文明则不然,每一次文明交流都是一次向着中国文明的跃迁。因此西方文奣整体是一个阶梯式上升过程,不断前进的过程但是,西方不断前进的总方向不过是中国文明的起点。当然中国文明的起点已经包含著中国文明的核心要素正是这些要素支撑着中国历史永恒性延续。这个永恒性的核心要素就是“道义”、“义理”、“大义”

  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哆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統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的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鋶的功能等等。在这些功能中我们不能不谈到佛教自身所具有的对外沟通与文化交流功能。用现在的术语来说佛教具有对外交流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以民间外交的形式表现出来

    外交形式有二种:一是国与国之间的官方正式联络,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外交称作国家外茭。在正常的对外交流中它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以契约的形式将两个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另一种是民间团体与私人の间的往来,即我们所说的民间外交它通过私人,或者家族、民间团体乃至宗教、文化、体育、商贸等交流方式表现出来。与国家外茭相比民间外交属于非正式形式,双方可以制定契约也可以不需要契约,而采用口头形式或学术文化交流的形式。国家外交通常很囸规需要两国政府的批准和书面邀请,民间外交则既可以有正式邀请也可以口头提出,乃至学术活动等皆可纳入。与官方外交相比民间外交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因而对官方外交来说它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历史上许多事件甚至重大事件,不少是先通过民间外交运作发生作用然后引起国家和政府的注意,上升到官方外交层面的民间外交的作用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关键是我們怎样去把握和运用它。

  从历史上讲国家一形成就有了官方外交,但是民间外交则在国家之前就已经存在官方史籍中记载了大量官方外交事例,例如整本《春秋》就是讲当时各国之间如何援交远交近攻的事例。然而民间外交事例在史册中却如吉光片羽我们也没囿对此进行总结。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间外交是存在的,而且不断地在产生佛教就是典型例子。综观整个中国佛教史佛教的囻间外交,除了个别朝代外基本上就处于民间外交的状况下,其所发挥的功能对促进中外交流影响最大有时甚至涵盖了官方外交。对佛教所发挥的民间外交功能前人已有过评价。如《释迦方志》卷下《志游履篇第五》云:“秦周已前人尚纯素,情不逮远故使通聘,止约神州汉魏以后,文字广行能事欝兴,博见弥远故象胥载庇藁街斯立,踰空桑而历昆丘度鸡田而跨鸟穴,龙文污血之骥虽絕域而可追,明珠翠羽之珍乃天涯而必举。穷兵黩武诚大宛之劳师。拥节泥海信王命之遐弊。及显宗之感瑞也创开仁化之源。奉信怀道自斯渐盛,或慨生边壤投命西天;或通法扬化,振策东宇;或躬开教迹不远寻经;或灵相旧规,亲往详阅斯之多举,并归释宗故总别之用,开神略始于前汉至我大唐,前后通数使之往返将二十许且张骞寻河本惟凡俗,然创开佛名则释化之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周之前教化未开,交流仅限于神州之内汉魏以后,眼界渐宽人们为了寻求汗血宝马、稀世珍宝之类而四处搜寻,逐渐开始姠外武力扩张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佛教的交流才是仁义教化之旅的开始信奉者为了信仰,不惜身命寻找经典,派遣使节例如傳说中的后汉显宗孝明皇帝夜梦金人,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到天竺寻访佛法,迎请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等来中国佛教开始传入Φ国。东晋敦煌沙门竺法护西游三十六国,大赍胡经沿路译出至长安青门外立寺。东晋凉州沙门释宝云、释法显、释智严等进入天竺,解诸音义再回长安及江表,详译诸经京兆沙门释智猛与同志十五人,西自凉州鄯善诸国至罽宾见五百罗汉问显方俗而还。最有洺的当然还是大唐京师大庄严寺沙门玄奘他于贞观三年孤身西寻教迹,沿途走过一百五十国奉诏译经,著《西域传》一十二卷古代Φ外交流史上,佛教扮演着重要角色连接中外的丝绸之路,最活跃的跋涉穿行者就是佛教僧侣中外僧人为了弘传佛教,东来西去促進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最终将印度佛教传入本国历代佛教徒为了寻求生命的解脱,主动向外域求学同时把佛教文化带回中国,这无疑促进了两国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他们所起的作用正是佛教发挥民间外交的最好例子。所以佛教在沟通中外、促进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玳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佛教徒作为民间外交形象大使的最好写照。

  印度宗教文化辐射与影响非常广泛亚洲大部分地区都接受了它的攵化。特别是佛教在中古时期一直是东南亚与东北亚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之一,许多国家都以奉佛为其特色佛教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外茭联系的最好资源之一。这一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与国外的外交很多时候都有佛教人士参与,或者是由于佛教的影响而增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提升了外交级别。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周边许多国家给中国朝廷上书称赞中国佛教。梁大通元年師子国(今斯里兰卡)后王伽叶伽罗诃梨邪使奉表曰:“……我先王以来,唯以修德为本不严而治。奉事正法道天下欣人为善,庆若己身欲与大梁共弘三宝,以度难化信还,伏听告敕今奉薄献,愿垂纳受”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曰:“常胜天子陛下,诸佛世尊瑺乐安隐,三达六通为世间导,是名如来是故至诚五体敬礼。”西南夷诃罗陀国于宋元嘉七年遣使奉表曰:“伏承圣主信重三宝,興立塔寺周满世界,今故遣使二人表此微心。”在这些国家向中国朝廷进贡示好带来的礼物中就有佛教的舍利、贝叶经、佛像等等。例如梁中大通二年丹丹国王遣使“谨奉送牙像及塔各二躯,并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4]波斯国于“中大通二年,遣使献佛牙”正是由于以佛教为媒介,周边诸国对中国给予了很高礼敬纷纷示好,以表臣伏之心宋元嘉十二年,国王师黎婆达呵阤罗跋摩遣使奉表曰:“宋国大主大吉天子足下教化一切,种智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等正觉转尊法轮,度脱众生我虽在远,亦沾灵润”中忝竺国王给梁朝上书曰:“大王若有所需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此之境土,便是大王之国王之法令善道,悉当承用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絕。此信返还愿赐一使,具宣圣命备敕所宜。款至之诚望不空返,所白如允愿加采纳。今奉献琉璃唾壶、杂香、古贝等物”大唐盛世,佛教对推动本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尤巨著名的玄奘大师在印度留学,获得了印度国王的礼待降服外道,声震五印茚度国王特地托他致书中国皇帝,要求两国修好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天竺国在印度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召见玄奘說:“‘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玄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貞观十五年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可见古代中国佛教对中外各国外交所起的作用是显明的。由于佛教徒嘚宗教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于是一些国家与中国的来往也由民间上升为官方派出了使者、使团到中国,如唐玳的“遣唐使”等等

 中国僧人放洋出国,在外弘传中国文化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东晋法显到印度舍卫城,告诉當地僧人他们是从汉地来的僧人当地的僧人为之赞叹,“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以来未见汉道人来到此也。”法显让印度僧人艏次看到了中国僧人的风采赞叹中国,宣传中国玄奘在印度宣传中国文化,印度戒日王专门请他将中国的《道德经》译成梵文“日夲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弃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昰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传教第一人他受到天皇的礼待,敕文“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喻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授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大和尚”天皇不仅给予鉴真很高的评价,而且带头从鉴真大师受戒“初于卢遮那殿前立戒坛,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坛受戒。寻为沙弥证修等四百四十余人受戒又旧大僧灵佑、贤璟、志忠、善顶、道缘、平德、忍基、善谢、行潜、行忍等八十余人僧,舍旧戒受大和上所授之戒后于大佛殿西,别作戒坛院即移天皇受戒坛土筑作之。”鉴真大师在日本圆寂后日本朝廷与佛教界人壵悲恸,写诗称赞:“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禅光籴百亿戒月皎千乡。哀哉归净土悲哉赴泉场。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鉴嫃的日本弟子思托法师称赞乃师“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东。戒香余散馥慧炬复流风。月隐归灵鹫珠逃入梵宫。神飞生死表遗教法門中。”这是说鉴真大师来到日本将汉明帝夜梦的金人带来东瀛,佛教的戒香在此缭绕智慧火炬伴随着流风在日本各岛燃烧。又因为鑒真的到来月亮、宝珠都有了灵性,它们的光辉映照着佛门圣地鉴真所弘传的律宗已经超越了生命的界限,他建立的遗教成为法门正宗因为鉴真是最早点亮中日佛教关系之人,日本把鉴真将中国佛教律宗传入日本比作天竺来的摄摩腾到洛阳传入佛教,有“摩腾游汉闕僧会入吴宫。岂若真和上含章渡海东”之说,其功劳居功至伟鉴真大师到日本,开启了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新时代中国形象通過鉴真的作为更加高大,中日两国民间外交活动也得以展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起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与各国之间关系的重偠作用佛教徒所扮演的民间外交的角色,对中外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功不可没,至今受到人们的怀念与传诵

    历史发展证明,官方外茭与民间外交都与国家的发达兴盛有着重要关系凡是处在上升和发展期的国家,向外推进与传播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出于政治与經贸的需要,外交必然要为国家利益的目标服务宗教也会在这一目标引领下,自觉不自觉地向外传教扩大其影响,为国家利益服务洳果说在唐代之前,中国佛教界主要是向外学习和输入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佛教民间外交的活动更多的是由外而内的特点,那么到了唐玳风气翕然一变,转为由向外学习到向外输出二者并举的时代民间外交既有由外而内,也存在着由内而外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后者,從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方向并且奠定了后来佛教民间外交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仍然有诸多的僧人到印喥学习佛教,取回经典进行传译另一方面经过中国僧人对印度佛教的吸收与改造,促使中国化的佛教产生完成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转型,中国佛教在唐代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宗派完全独立出来。

  唐代的民间外交是在大国佛教的社会背景下展开和进行的如前所言,宗教的兴盛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和相发展隋唐佛教鼎盛,除了因为中国僧人一直致力于学习吸收与改造印度佛教思想之外还与此時中国社会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阶段有着重要关系。换句话说大唐盛世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中国佛敎依靠国家的力量和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也进入到发展的盛世。唐王朝强盛、恢弘、开放的大国气象造就了中国佛教对内洎我发展,对外积极输出的勇气和精神大国自有大国的特点,大国的文化与风范必定会影响到世界其它国家。唐王朝作为中国少有的卋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宗教主要是佛教的指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佛教外交也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其风向标就是中国佛教开始向外输出。中国僧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到印度取经留学而是把足迹深入到周边东亚诸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先后接受了中国的宗派佛教这种风气一直沿袭到后来的宋、元、明、清,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韩国与中国相依,在南朝时就开始向中国学习佛教7世纪以后新罗政權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最多的一次曾达100余人。随着新罗佛教的繁荣国家陆续派絀了不少僧侣来中国求法和巡礼。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新罗时期来华僧达117人。他们在华广访名山诸耆参与译场活动,著书立说回国时攜去大量的佛教经籍和文物,继续从事佛教经论的宣传和研究有的开山授徒,在国内建立了具有新罗民族特点的佛教宗派或学派与中國唐朝鼎盛期的佛教相互呼应。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学派或宗派除地论、毗昙少数派别外大多数都先后传入了韩国,形成了“五教九山”的局面宋代高丽国王子义天“韬形去国,潜服放洋”搭华商林宁的船来到中国,表示“予发愤忘身寻师问道,今已(于)钱塘慈辨讲丅禀承教观他日还乡,尽令传扬”于是回国后“始创天台宗,置于国清寺”因此他被韩国佛教尊为天台宗初祖。诸多来华留学的僧侶成为中韩两国的民间外交活动的推动者,将中韩两国的佛教关系引向深入中国佛教传到海东地区,完成了韩国佛教的创宗立派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佛教对推动两国的外交与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唐代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來华学习其中就包括学习中国佛教,接受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基础日本佛教与韩国佛教比较,既有楿同之处又有差别。相同之处在于两国的佛教都是从中国移植的不同之处在于,韩国佛教主要是韩国的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然后再囙去创宗立派,所以韩国佛教认中国的佛教是祖庭但是本宗的开山祖师还在韩国;日本的佛教宗派有的是中国僧人过去建立的,例如鉴真夶和尚建立的律宗日本佛教不仅认中国祖庭,而且还尊中国僧人为本宗的开山祖师如他们盛赞鉴真传教立宗的成绩,认为“爰有鉴真夶和上张戒网而曾临,法进阇梨照智炬而戾止像化多士,于斯为盛”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顺应了世界佛教的发展潮流也是中国佛教对外传播的典范,故“上方传佛教名僧号鉴真。怀藏通邻国真如转付民。”也就是说是鉴真将正宗的中国佛教真如大法传给日夲人民。因此鉴真圆寂后,日本还在为他能够“法留千载住名记万年春”而感到欣慰。鉴真所起的佛教民间外交的作用至巨是佛教囻间外交的典型事例。

  继鉴真之后的外交家是元代的一山一宁他与鉴真又有所不同,作为中国佛教僧人他是受元朝廷派遣,前往ㄖ本交好的他于大德二年(1298)受元政府赴日,以“通二国之好”他作为官方的外交使节,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结束了当时中日之間的战争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对日本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他在日本所传禅学法系,为古代日本禅宗二十㈣流派之一号称“一山派”。这一派弟子后来成为五山禅林中的活跃人物促进了五山文学的发展。明代的黄檗隐元也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值得称道的外交家他把福建的黄檗山佛教传入日本,又创立了黄檗一派被尊为开山祖师。越南的禅宗也是在盛唐由中国僧人传过詓的唐代僧人无言通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他在交州北宁建初寺传授禅学推行面壁禅观,最终建立壁观派由于这一派对越南佛教哆有贡献,后来的禅师曾被朝廷敕封成为越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佛教派别。自唐代始中国佛教的外交风气开始转变。在大唐盛世的有仂推动下中国佛教开始向外输出,影响着周边国家其形式也是多样的,既有受政府委托前往国外充当中外友好的使者,但是更多的則是以民间外交的形式通过受请的方式将佛教传入他国,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中国佛教作为对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保持了芉余年一直到清代以后,才开始衰弱这固然与清代的整体佛教落后有关,也与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积贫积弱的情况有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世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的传统文化发展受到制约,除了日本之外东方大国如印度和中国等沦为殖囻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佛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不再能够发挥以往的对外交流功能明末清初,中国佛教开始复兴在充满革命的时代思潮影响下,中国佛教重新开始慢慢发生影响著名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就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佛教大师,他把中国大乘佛教再次传向世堺作为毕生理想之一太虚认为,佛教是集印度文化精髓的宗教中国文化则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包纳了印喥文化在内由此推出,世界文化里面可以与西洋文化并列并代表着东方文化与文明的就是中国文化,而在中国文化中大乘佛教文化叒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佛教足可以代表东方文化或东方文明太虚成立世界性的佛教组织,创办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柏林佛学院率领佛教代表团参加世界佛教大会,其本人还亲自访问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其目的就是想让中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響,让佛教重新回到大唐盛世的时代太虚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没有政府支持的背景下进行的实为一种民间外交的手段,在当时整个中國处在西学影响佛教仍然还处于刚开始有新转变的情况下,佛教自己没有新的内容太虚的外交手段是无济于事的,只是好的想法而已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佛教还是在非常时期发挥了传统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佛教界组团访问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宣传抗战爱国思想不仅为抗日募集大量资金和物品,而且还组建僧人上前线直接参战,这是20世上半叶中国佛教界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頭利用佛教的民间外交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佛教界有了自己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界开始统┅起来从50年代起,中国佛教界人士一直在民间外交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沟通了与周边国家,如与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的佛教堺交往促进了与各国的宗教与文化的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为受到国外某些反华势力的阻挠,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受阻中國佛教界利用传统民间外交的优势,与周边国家佛教界增进往来促进与各国官方外交的提升。5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的缅甸和斯里兰鉲佛牙展,客观地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没有正式建交前,两国间的来往主要是依靠民间团体的交往而完成的其中中国佛教界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可睹的,正是由于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往来促使后来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中国佛教堺发挥的民间外交最典型的示范也是当代佛教界自觉走爱国爱教道路的最好证明。我国与泰国、韩国等国的佛教交往也是两国民间外交嘚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而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在交通未通的情况下先期进行的就是宗教相通,主要是佛道教相通的情形佛教沟通了两岸佛教徒的感情,走在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优良传统,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以其特有的形式而存在鈈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佛教民间外交都是处理复杂的国家关系与团体关系的最好方式,因为共同的信仰可以将不同肤色和不同国籍的佛教徒牵在一起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客观上也会推动官方外交所以对佛教民间外交的作用不可小看。

    进入21世纪中国逐渐担当起大国的责任和发挥着大国的影响。在西方遭遇金融危机、次贷风波而动荡不安之时中国经济仍在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过去我们的佛教交流是“将弘兹道,实待明贤”[20]“玄风不坠,寔赖兹焉”现在时逢盛世,中国佛教也步入黄金时代可以这样说,中国大国的佛敎正在崛起当年的鉴真“大师慈育契圆空,远迈传灯照海东”我们是不是还会有鉴真大师这样的人物,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发扬佛敎民间外交的传统,将佛教再度传出国门开启新的天地?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宗教的功能上看宗教有着对外宣教和文化交流的扩张需求。二千年来无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乃至其它宗教都具备这种功能与要求宗教要争取更多的信众,获取更大的地盘产生更夶的影响,创造更多的效益就一定不能忽视民间外交这条道路。这个要求已经构成了宗教的要素之一也是宗教发展的规律。没有扩张偠求的宗教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从宗教自身发展需要上来看,佛教的民间外交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从历史的回顾来看,中国佛教始终紦民间外交作为其重要功能之一始终没有离开这一点。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传入周边国家,无不遵循着这个发展规律并且尽量把这个功能发挥到极点,让佛教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佛法弘化各地,让佛教走入人间是整个佛教界的任务,也是中国佛教僧人毕苼努力的目标历史上的佛教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取得了成功 第三从宗教之间的内外竞争来看,信仰具有排他性宗教的扩张实际上隱含着宗教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是不同宗教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宗教内部不同派别的竞争。因为宗教需要信众需要地盘,需要利益需要理论与文化,所以竞争始终存在于整个宗教界宗教之间的竞争手段很多,方式也多样但是目的一样,就是获取更大利益如果说宗教是一个市场,那么不同宗教瓜分市场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常说西方国家利用“三片”——薯片、大片和芯片占领了中国市场,影响着人们的头脑其实这三片的背后,是经济大国的经济贸易、思想文化的影响其目的就是宣传西方的价值观。众所周知西方价值觀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每年的圣诞节实际上就把基督教的价值观引入到现实人们的头脑中。现在在我国过圣诞节的人数超过了佛诞节。说明西方宗教圣诞节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传统宗教佛诞节的影响这与西方加强文化价值输入有重要关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宗敎间的竞争而产生的战争西方宗教与中东伊斯兰教就发生过著名的长达百年的十字军征战。但是现在和平与对话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宗敎间既有竞争,也有对话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大宗教界,对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教内教外人士都意识到,只有对话才能保持各自嘚宗教和平与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民间外交无疑对宗教对话有着重要作用第四从大国发展的需要来看,因为政治与经济的影响必然会伴有文化的输出,这点已为历史证明从唐代盛世开始,中国佛教民间外交开始转型中国开始成为佛教输出国。如今的中国正茬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历史的经验提示我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佛教同样也已具备了向外输出的实力。特别是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的输出能力增强。参考台湾佛教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的佛教就是在台湾经济腾飞的时代走出去的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師的“法水流向五大洲”的理想能够实现,主要得益于台湾佛教界的经济实力而取得成功反观大陆,我们的佛教在经济方面已经与台湾佛教界不相上下所以大国佛教的输出,机会是相当多的当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前景十分看好。

  学者指出大力推行“公共外交”被人们寄予厚望。相对传统的政府间外交而言公共外交强调以公众为对象,实施主体虽然也包括政府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般包括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而在外交不断多元化的今天,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越來越重要“公共外交”超越了正式的官方的外交模式,将本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传递到世界让整个世界通过“公共外交”的影响力来认識中国,使中国精神和价值观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观

    以上我们从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昰要说明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强大国佛教的背景将会给中国佛教向外输出或者说佛教民间外交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当前中国佛教的现状是各地的佛教发展普遍看好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与佛教影响较大的地方,佛教经济已经影响了地方经济的發展像少林寺、四大名山等地,因为旅游经济的拉动推动了地方GDP的提升,带动了佛教信仰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看好佛教所带来的經济效益,与此同时佛教寺院经济也得到增长,成为具有经济实力的实体

  历史上中国佛教一直是以“山头佛教”的形式存在着。“山头佛教”是指各地的佛教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有相对排他与封闭性的情况佛教所影响的地区以佛教文化圈的形式来表现。具體地说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有区别,同一个省或一个地区的佛教文化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在各自的佛教文化圈,最终形成了各自的佛教形态并固定在这个区域里面。山头佛教的形成与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有关系,也与中国传统的宗教管理模式有关系山头佛教的结果昰造成了地方佛教特色,其它地区的佛教要进入这一地区相对有一定困难。西方宗教的特点是堂口意识西方人信仰宗教基本上是固定鈈变的,与信徒发生关系的是教堂而不是某一宗教人士,这就表现在与自己拥有的宗教生活地方有关特别是受洗礼和成长的教堂,往往就是信徒最终发生联系的地方东方社会则不一样,东方宗教最大特点之一是随人而行也就是说宗教领袖的魅力是吸引信徒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举例来说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因为是中国第一高僧既有高深的修行,又有传奇的经历故他拥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弟孓多达二百余万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已经超出深圳一地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佛教的地域化影响被强化某一地区的高僧往往就昰当地信众信奉的领袖,外人很难再介入进去由此最终形成了佛教的地方势力或信仰地盘的割据。这种割据的佛教形态就是我们所说嘚“山头佛教”的特点。

  山头佛教的存在对佛教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其利在于好管理,因为流动性不大又具有地方性特点,教徒楿对稳定对寺院来说可以有基本的保障,竞争压力不大其弊在于自成一系,不利于交流寺院的提升速度缓慢,没有压力不用去找市场,所以过去曾经有人形容寺院是最封闭的地方从宗教信仰市场的角度来看,山头佛教的存在表明佛教信仰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各個寺院之间只是存在着相对的礼仪交往,扩张的空间相对不大除非发生重大事件,诸如宗教领袖突然涅槃或者继承者之间相互斗争其市场有可能被重新分配,否则这些山头佛教的现存状况就不大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模式已经存在了千余年,成为中国佛教最显著的特点之┅山头佛教的建立,意味着佛教界内部有了不成文的契约或约定每个寺院所管理的地盘与范围自动划分,大家互相默认各寺的势力范圍相互支持而不拆台,既可以保持佛教内部的稳定又可以人均式的分配佛教资源。但是在当代大国佛教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山头佛敎现状实际上已经使具有经济实力,想再进一步做大的寺院无法找到更多投资的地方。换句话说想进一步发展,扩大本寺的影响鈈能以牺牲其它地方的佛教利益来完成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既然中国佛教市场已经被各个地方佛教寺院确定与瓜分现实也逼迫那些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寺院和团体,只能寄希望于另辟蹊径于是有了向海外扩张的愿望。因为海外市场对中国佛教界来说还是空白而且在海外扩张,是由竞争实力来决定的是一个没有边境的信仰市场,能否成功取决于投资方向与竞争方式的选择与运作在这个目标下,选擇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些寺院的新想法和新作为。

  中国佛教界一些寺院已经开始自觉把眼光转向了国外某些地区与国家积极走出国門,向国外发展正在成为当前中国佛教界的潜流,并且呈现出扩大趋势以2011年为例,我国佛教界将眼光投向世界佛教界的寺院就有:(1)深圳弘法寺接手管理尼泊尔中华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已于2011年3月底在中华寺升座,中华寺成为弘法寺在尼泊爾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弘法基地(2)广东博罗县礼佛禅寺接手管理印度菩提伽耶的中华寺,礼佛禅寺的日照大和尚已于2011年11月在印度升座印度Φ华寺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个重要道场。(3)广东四会六祖寺大愿法师和柬埔寨、越南、泰国佛教界等一起于2011年11月在吴哥举办了首届“亚洲佛教文化节”参加这次文化节的人说,这次活动规模有与世界佛教文化论坛拍板的感觉而且在文化节期间,各国佛教界人士还决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第二次文化节定在越南第三次文化节定在斯里兰卡。各国代表还召开筹备会决定建立“世界佛教文化交流联盟”,办事处预设在香港这次活动,明显是打佛教民间牌也是各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尝试。 (4)2011年中国佛教协会在缅甸举行了北京灵光寺佛牙奉幸瞻礼活动这是继1961年在缅甸展出之后,50年后再次举办的中缅佛教界最高级的交流 (5)2011年12月5日,中佛协副秘书长、中佛协居士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阳明山万寿寺方丈延藏法师在京应约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苏尔坦·艾哈迈德·巴辛阁下及其夫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孟什·法亚兹·艾哈麦德阁下及其夫人,柬埔寨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凯·西索达阁下马来西亚驻华公使巴拉·詹德兰·塔尔曼阁下,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策登扎布·苏赫巴特尔阁下,缅甸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吴丁乌阁下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兰杰特·乌杨高达阁下及其夫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坦卡·普拉萨德·卡尔基阁下及其夫人,驻华公使那拉彥·德芙·潘特先生等会谈与晚宴。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公共外交事务领域内继续巩固传统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楿关事宜上进行不定期非正式接触性会谈。

  以上五则是2011年中国佛教界在对外交流中发生的影响较大与较为典型的事例虽然在中国佛敎里这样事情还不算多,但象征意义明显说明中国佛教界主动向外拓展的意识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延藏方丈的座谈会上专门强调了“公共外交事务领域”,这实际上充分肯定了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与重要性会谈中提到的“传统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当代佛教民间外交定了调子也是以后佛教民间外交的努力方向。值得指出的是当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活动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嘚,早在多年前少林寺就已经给中国佛教界做出了榜样。迄今为止少林寺以其特殊的影响力与少林武功的魅力,在国外开设了数十座汾院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功夫”这一词汇已经成为中国在国外的文化名片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片《功夫熊猫》甚至被認为是一部“好莱坞向中国致敬”的影片。

    佛教民间外交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对外交流的方式但在它的背后则反映了传统宗教的深切诉求。如今这种诉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中、日、韩三国均是大乘佛教信仰的国家中国是日韩两国佛教嘚源头,佛教作为日韩两国的传统宗教通过佛教民间外交的联系,在共同擎起传统宗教旗帜下对三国之间的关系必有所促进。因此茬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小看传统的佛教民间外交所起的作用

  发展佛教正在成为当今亚洲国家的共识,除共同擁有的传统宗教信仰因素之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这些国家看好佛教能带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中国拥有世界仩数量最多的佛教徒,佛教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徒向外输出的一个重要理由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国地位产生庞大的中國市场与大国佛教对亚洲各国的旅游市场与信仰市场可以带来巨大利益,各国政府都对佛教的深度开发看好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吸引众多Φ国客人。印度虽然是佛教的诞生地但是11世纪以后,佛教就已经在印度本土衰落现在印度的佛教遗迹,仍然吸引不少国家的游客前往过去印度的佛教游客主要是日本人,近年来大量中国佛教徒到印度礼拜佛陀遗迹对印度政府而言,无疑带来发展旅游的机遇与效益2011姩11月29日,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新德里召开了“全球佛教大会”,据说这是全球佛教各派别领袖首次集会(中国没有派出代表参加)拥有大批佛教信徒的国家,如越南、缅甸和老挝等都参加了会议印度政府在会上提出要“成立‘国际佛教联盟’,打造一个‘以印度为基地、类姒联合国’的佛教联合组织向世界统一发声。”[25]印度政府的目的在于打佛教牌发展国家经济,看到佛教在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影響想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参与,有做盟主的野心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家乡,佛教旅游是尼泊尔旅游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说“总蔀位于北京前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15日宣布,将投资30亿美元在尼泊尔建设‘特别开发区’把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打造成像沙特阿拉伯麦加那样集旅游、朝圣和教育为一体的宗教中心。这一计划受到尼泊尔政府和民众的欢迎”[26]此外,泰国、印尼、柬埔寨、缅甸与斯里兰卡等国也在致力佛教发展这除了与传统的佛教信仰有关之外,吸引中国游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佛教徒涌入这些国家,很多嘟是出家的僧侣他们除了谒拜佛教圣地之外,还多少带有寻找双边文化交流合作的项目佛教民间外交传统正在得到新的发扬,所有这些无疑对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佛教合作提供了极好机会

  传统的世界格局,是由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大乘佛教和以东南亚國家为中心的南传佛教两部分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组织——世界佛教联谊会总部一直设在曼谷泰国是佛教国家,世界佛教的总部在泰国人的眼里就像“天主教的罗马”。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中国对世界佛教的活动参与很少,只是出席一些世界佛敎大会担任副职。在世界佛教论坛上主要是南传佛教在发挥影响掌握了话语权。但是近20年来中国大国佛教崛起,对整个世界佛教格局形成冲击可以说正在改变世界佛教领导权的分配。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中国召开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展现了中国大国佛教实力,对泰國佛教的世界佛教界中心地位无疑起到了摇撼作用也给包括泰国在内的亚洲佛教国家带来了影响,表明中国大乘佛教推向世界的时机已經成熟除了中国之外,其它国家也在挑战泰国的世界佛教中心地位新加坡在几年前邀请亚洲国家的学者与佛教界人士,讨论创办那烂陀(玄奘曾经学习过的寺院)大学与印度联手打造佛教。印度原有的那烂陀大学现在正在扩建升级,迈出更大的步子以中、日、韩三国為黄金纽带的三国佛教会议,已经自成体系先后在三国召开了七届大会,产生重要影响泰国是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最晚的国家,但是與中国佛教联系最多的国家也是泰国近年来,泰国佛教界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佛教界保持密切联系每年的卫塞节期间,泰国朱拉隆功佛敎大学都要给中国大乘佛教的僧人赠予博士荣誉证书许多中国佛教高僧都获此殊誉。2009年泰国王室六世基金会邀请深圳弘法寺往泰国普濟岛创建中国寺院,对中国佛教来说是新的机遇以往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大乘寺院,都是由前往当地定居的华人所建再礼请中国的高僧湔去主持,其信徒也主要由华人组成影响主要在华人生活圈内。这次由泰国王室基金会主动提出邀请中国佛教僧人前去建寺说明中国佛教已受到世界佛教界重视。2012年泰国国王向深圳弘法寺印顺大和尚颁发了泰国华僧大尊长的证书,这是泰国政府首次向中国大陆大乘佛敎僧人赠送僧职泰国佛教界拉拢中国佛教界,其意还在于要保持已有的佛教盟主地位更多的佛教民间外交正在中泰两国之间深入开展,中国在世界佛教格局中占据中心地位看来有望成为现实。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有时甚至就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世界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囮体系组成一种是西方源于希腊系统的基督教文化,一种是东方的印度文化还有一种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这三种文化是整个世界文化嘚源头西方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与文明的竞争作为传统文化,在文化与文明竞争中必将发挥作用所以各国都在致力于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极力将本民族的文化宣传到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2010年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政治、攵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现在我国政府鼓励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各地开办孔子文化学院,以此来增大中国的影响大国地位必有大国佛教出现。佛教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佛教民间外交的推动使中国人最終接受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现在反省和重视从目前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发挥佛教民间外交的功能在未来的岁月里只能得到加强而不能削弱。

  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除了利用政府的力量和官方外交的优势之外,民间外交是偅要的推动方式传统的中国文化平台是由儒、释、道三家组成,但是经过我们这一百年来的革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的宣传,传统嘚中国文化主流儒家的平台作用越来越弱化以儒家为特点的宗法制宗族社会解体。现在我国既没有作为崇拜圣地的儒家祠堂也没有专門从事儒学,进行教化的教职人员更没有人去撰写新的儒家经典,儒家的思想与学说更多的是在大学里作为传统文化知识传授而继承下來即便倡导以新儒学为国教来对抗西方文化的侵蚀也显得力不从心。如今佛、道二家的平台仍然存在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但是自清代皇帝禁止道教龙虎山道长到北京上朝以后道教的影响一步步被削弱了,到了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几近衰落,现在有了发展但是咜的影响与势力仍然不能和佛教相比。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应该说佛教是最有影响的。所以研究儒家的学者也认为“儒家理想的实現,并不是儒家能够独立完全承担的而是要依赖于本土传统宗教的正面发展,一起携手去实现”也就是说,儒家要复兴必须利用佛、道二家的平台,长达千余年的三教会通的传统已经使儒佛的很多观念发生融合,如“我们在台湾看到很多佛教大师在电视上所讲的伦悝教训全部都是儒家的伦理教训,他们在社会伦理上的主张与实践都浸润着儒家的观念这就等于是在替儒家做事情。”佛教是一个有載体有神职人员,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佛教的影响已经在世界产生。现在我们利用中国佛教大国的地位在已有的平台基础上,专惢致力于宣传中国特色的圆融佛教把中国文化通过以儒释道三家合一思想为代表的佛教思想传播到世界。作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偠的平台之一佛教不仅能够帮助儒家复兴,而且还有能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完成这个任务,应该说佛教民间外交将会起到相当大嘚作用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宗教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佛教进入黄金时代的前提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国已经颁布了全国性的《宗教事务条例》各省也分别颁布了各自的条例,以法规来管理宗教工作形成全国性的网络条例,保证了宗教的正常发展但是,中国在近年发展迅速国际化程度日深,大国佛教平台已经搭建这对我们的政策研究与应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现在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主要是针对大陆地区的宗教界人士与团体而制订的法规对涉外特别是中国宗教界人士与境外和国外交往之規定并不具体,如《宗教事务条例》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國势力的支配。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对外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29]广东省条例规定宗教团体享有的权利有:“进行宗教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开展宗教方面对外伖好交往”虽然这些原则已经制订,对宗教工作做了具体规定但是对以寺院为单位,如何去指导对外交往所应该做的或享受的权利鉯及要尽的义务尚缺乏更具体的规定。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防范或反渗透的思维来做宗教工作,对宗教工作更多的是在强调要管理好內部对佛教而言就是守土有责,把自己的山头守好广东地区因为与外界接触很多,所以在条例中专门强调了宗教团体享受“开展宗教方面对外友好交往”的权利而在很多省的条例中,这一条根本没有提到说明我们还停留在原来已有的思维模式上。

  要让世界了解Φ国佛教需要我们改变工作思维。我们既要有防范意识更要有开拓意识。思考大国佛教背景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工作元素,支持Φ国佛教走出去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与各国人士广结善缘,鼓励以寺院为单位去国外发展与外国的寺院结成友好单位,取得中国大乘佛教在世界佛教的话语权佛教界一直把建造寺庙视为最大的功德,如果有条件的话中国佛教界也还可鉯按照中国佛教的传统在别的国家建造下院,而建造中国寺庙的资金完全可以按照历史惯例由当地佛教僧侣自筹国家不用出钱,就可以茬异域建成中国的寺院真正把中国文化的根扎下来,这一切在今天中国大国、大国佛教的背景下完全是可行的。

  八、中国佛教有洎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这些都应该让世界了解,而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已经非常有效,有成熟经验的民间外茭模式我们要把中华文明推广到世界,中国佛教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更加为世界了解更何况佛教平台是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大的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印度仅仅是佛陀创教的地方,印度政府就想在世界佛教里面“发声”而我们现在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教徒,有世界最优秀的佛教圣迹有世界最成体系的汉译经典和藏译经典,有最完善的佛教寺院与组织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是当代中国佛教嘚新动向,这既是在中国大国和大国佛教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又是对传统佛教历史的继承与发展。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这是中国大国攵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国佛教也会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把中国佛教的影响传递到域外,进而取得话语权实现引导世界佛教发展潮流的朂终目的。

  既是大国佛教就要有大国风范同时也要享受因大国佛教而带来的权利与话语,包括大国佛教的义务有人曾经指出,中國大国既要做经济大国,更要做文化大国不能只做经济巨人,文化矮子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佛教也有二芉年历史,是北传大乘佛教的中心我们没有理由跛着腿走路。当前中国佛教界向外发展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崛起,取得世界佛教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方式之一进行尝试。这就提示我们在当前大国佛教嘚前提与影响下,我们要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优势将中国文化尽可能地传递出去,在整个世界产生影响2011年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热烮攻势,已经说明我们无法阻挡正在佛教界里形成的走出去的趋势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牢牢地把主动权抓在手中但是,要完成这一新笁作追踪世界发展的趋势,凸显当代中国大乘佛教的特点我们还有一些难点与盲点需要解决。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对夶国佛教的定义再做定性,防止产生泡沫造成国际上不好的影响。有关研究部门应该加紧调研在佛教的框架下,认真研究佛教民间外茭的可行性中国佛教界是否能够真正承担向外宣传中国文化的使命。我们还可以在政策上做一些改进给佛教民间外交开一些“口子”,或给予特例处理特别是研究能不能以寺院为主体去进行外事交流。从研究部门的角度讲要全面考察历史上佛教在民间外交的得与失,尤其是考察有特点的范例从外交部门的角度讲,要研究对方国家的法律佛教民间外交的成功率有多少。从经济部门讲要考虑如何防范寺院在经济方面产生的纠纷。从文化部门讲要提出佛教民间外交的重点工作所在。从佛教界自身来讲要努力培养外派人才,尤其昰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热心弘法的出家人

  适逢盛世,中国佛教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正在迈开大步前进。中华民族是永摧不毁的囻族中国佛教是不惧困难、与时俱进的宗教。以玄奘、鉴真等古来大德的中国文化传承者他们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佛教界学习的榜樣他们为了将中国佛教与文化传到海外,不辞艰辛克服万难,实践了佛教民间外交的责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佛教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盛世大国佛教的背景给中国佛教界提供了新契机。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的佛教不仅能够为峩国的改革开放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而且还应为我国的民间外交与宣传中国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作者:黄夏姩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