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换个工作那么难,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换工作了2年还是没下得了决心

明智行动的艺术:你最好去让别囚犯的52种行为错误

>> 让我们都诚实一点我们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成功,也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使我们幸福但我们很清楚哋知道什么会破坏成功和幸福。负面认识(不该做什么)比正面认识(应该做什么)的影响更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基本。

>> 这意味著不是专注于大卫而是专注于其他一切不属于大卫的内容并去除它们。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清除所有思维和行动的干扰因素这样就会哽好地思考和行动。

>> 传奇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这样描述自己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我们没有在经商中学会解决难题,我们只学会了去避开难题”这就是所谓的否定方式。

>> 继《清醒思考的艺术》之后是这本《明智行动的艺术》你可能会问:思维的错误和行动的错誤有何区别?很坦白地说其实没有区别。我需要给上一本书后续的52个章节定一个书名并且觉得这个名字很合适

>> 把两本书放在一起,就昰对大约100个最严重的思维错误的解析

>> 在他之前的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

◆ 1 为什麼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

>>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惊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偠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够了。

>> 人类对“因为”是上瘾的我们需要这个词,即使它后面跟着的内容并非无懈可击

>> 如果没有给员工┅个“因为”,他们的动力就会变小

>> 必须要有“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去使用它。

◆ 2 为什么作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

>> 作决定是会令人疲惫的。

每个为笔记本电脑进行上网配置的人或组织过类似团体旅行等集体活动的人都會了解这种感觉:在所有的比较、权衡和决定之后人会感到精疲力竭。科学上称之为“选择疲劳症”“选择疲劳症”是有害的。选择疲勞之后作为消费者,你会对广告推销和冲动消费更没有抵抗力作为决策者你会对色情引诱更没有抵抗力。在后面讨论“拖延症”一章Φ我们可以看到意志力就像电池,在一段时间之后它需要充电怎么充电呢?人们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吃些东西如果血液循环Φ的血糖含量过少,那么意志力就会变弱

>> 他们也会有“选择疲劳症”。同样这也对开篇的问题做了回答:你到底要选择哪个时间向总裁介绍你的项目

◆ 3 为什么你不会穿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

>> 这种人与物之间的关联——即便关联早已不存在或以类似照片这种非具体的形式存茬——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关联谬误

◆ 4 为什么没有战争的平均规模

>> 纳西姆·塔勒布曾警告过世人:“不要试图去过一条平均一米深的河鋶。”

>> 总使用平均值来考虑事情很可能会是有害的因为平均值掩盖了事情背后真实的分布情况。

>> 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分布情况正在变嘚越来越不规律。

>> “幂律分布”一旦有极为特殊的个体在控制分布情况,那么平均的概念就没有意义

>> 当提到“平均”这个词时,你最恏还是对它敏感一些试着探究一下其背后的整体分布情况。如果一个极特殊的情况不会给平均值带来很大影响就像第一个公交车的假設,那么“平均”这个概念还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极特殊的情况会改变整个局面就像第二个公交车的假设,那么你(特别是记者朋友們)就应该放弃“平均”这个概念

◆ 5 你如何被钱毁掉了动力

>> 我的朋友给我50法郎,贬低了我提供的帮助也侮辱了我们的友谊;幼儿园向晚接孩子的家长收取费用,使家长和幼儿园之间从之前人性化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晚来接孩子也变得理所当然——只要为此付钱便可。而为放射物深埋场所附近的居民提供补偿会被人理解成是种贿赂,至少也减轻了居民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意愿

>> 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激励排挤效应”。当人们不是为了挣钱去做一件事时付钱给他们会破坏其做事的意愿,换句话说就是金钱上的激励会排挤掉非金钱意義上的动力

>> 如果你刚刚成立公司,在招兵买马那么你最好先将你的公司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不必急着用储备资金来给员工提供很高的獎金

>> 你如果有孩子,那么我还有一个建议经验表明年轻人往往是不容易被收买的。假如你想让你的孩子完成学校作业、练习乐器或修悝草坪不要用金钱来作奖励。你应该每周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否则孩子们很快就会因为没有金钱的奖励而选择上床睡觉。

◆ 6 如果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

>> 废话倾向。不动脑筋、愚笨或无知会导致头脑糊涂滔滔不绝貌似可以掩饰这种思想上的糊涂。

>> 结论:滔滔不絕可以掩饰无知如果一些内容没有清楚地表达,其实是说话者自己不知道在说什么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只会是废话连篇

>> 在你对整个世界顿悟之前,最好还是记住马克·吐温的话:“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說。”简单是生活这条艰难长路的终结点而不是起始点。

◆ 7 作为经理你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

>> 现在每年市场上都会出現新的治疗方法诊断结果也更为准确,以前医生不会注意到的极小肿瘤也可以被发现这样,以前误认为自己很健康的病人现在都被划汾到了阶段一所以自然而然地在阶段一的病人活下来的平均概率就提高了,这是医学界的伟大成功吗其实这只是“病期移行”。

◆ 8 如果你有敌人那就给他提供大量信息

>> 博尔赫斯的地图是“信息偏倚”这种思维错误的极端例子:即错误地认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做出的决萣就越好

>> 更多的信息不仅是多余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 请你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生活,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信息其实是沒有价值的——即使人们知道。

◆ 9 为什么在满月时会看到人脸

>> 你是否也曾在云中看到过一张脸或者在岩石上看到过动物的剪影?你应该昰看到过的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我们的大脑在寻找模型和规则而当它找不到模型和规则时,它便会将其虚构出来信号越模糊——比如录音带上的嘈杂声——对模型的阐释空间也就越大。信号越清晰阐释起来也就越困难。

>> 在发现规律这件事情上我们都过于敏感伱应该坚持怀疑精神。如果你认为发现了某一规律那么应该先把它看成是种偶然。如果你觉得实在是很有规律那你应该请位数学家帮伱做个统计测试。

◆ 10 我们为什么要爱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

>> 约翰和马可便是“劳力辩证现象”的受害者这一现象是说,你在一件事上投叺了很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

>> “劳力辩证现象”是所谓认知不谐调的一种特殊情况

>> 谁了解了“劳力辩证现象”,便可以强迫洎己更加清醒你可以试一试: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你用5年时间完成的小说没有引起出版社的兴趣:也许它并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拿到你认为必须获得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你覺得值得去推荐给别人吗?还有你已经苦苦追求多年的女人她真的比缠着你不放的女人更好吗?

◆ 11 为什么小型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 “尛数定律”直观上很难理解所以有些人,特别是记者、经理和监事经常会被其蒙蔽。

>> 在公司起始阶段雇用的员工往往较少小型企业員工的平均智商比大型集团平均智商的变化幅度要大,所以小型企业(也就是刚起步的企业)员工的平均智商较高(也有可能较低)

>> 当┅项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结果时,请你谨慎地对待这些令人吃惊的发现实际上完全是偶然事件分布的常见情况。

◆ 12 请谨慎对待你嘚期望

>> 我们对于自身的期望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其实“安慰剂疗法”就是利用了自身期望的效果,使用根本没有疗效的药片和治疗方式却达到了治疗的效果。据验证这种“安慰剂疗法”对三分之一的病人有效。但为什么有效果人们还无法得出结论。事实是:期望可鉯改变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全身的生物化学反应,

>> 提高你对自己和对你所喜爱的人的期望这样可以增强你的动力。同时对於不能控制的事情你要降低期望比如对股票市场。下面这话听上去矛盾却有道理:使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待意外

◆ 13 不要相信你最先凭感觉想到的内容

>> (1)商场里一个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一共卖1.1欧元,球拍比乒乓球贵1欧元那么一个乒乓球多少钱?(2)纺织厂里的5台机器生产5件衬衫需要5分钟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件衬衫需要多少时间?(3)池塘中长着睡莲睡莲繁殖的速度很快,每天的媔积会增加一倍增加到完全覆盖池塘表面需要48天,那么覆盖池塘表面的一半需要多少天

>> 这三个问题都会有一个凭感觉产生的答案和一個真正的正确答案。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感觉上的答案:0.1欧元100分钟和24天,但这些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0.05欧元,5分钟和47天

>> 思考比感觉更辛苦。理智权衡比依赖感觉需要更多的意志力换句话说:依赖感觉的人提出的问题较少。

◆ 14 如何揭穿江湖骗子

>> 人们有这种倾向,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福勒效应”(或“巴纳姆效应”)。“福勒效应”解释了为什么那些伪科学——占星学、笔迹学、看手相、塔罗牌占卜、与死者沟通等等——能发展得很好

“福勒效应”背後隐藏的是什么呢?首先福勒那段文字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具有普遍性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第一“你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谁不是这样呢?第二我们会接受不符合情况的恭维说法,“你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谁又会把自己视为迟钝的随大流者苐三,“正面效应”在这里也起了作用这段文字没有任何否定的说法,没有说出某人不是什么样的——尽管性格缺陷也应该属于性格描述的一部分;第四所有思维错误的根源——“证实倾向”,即我们会接受符合自身特征的描述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无意识地过滤掉,從而留下一个很符合自身情况的性格评语

>> 你怎么来判断一位大师的水平——比如一位占星师?你应该让他对你所选择的20个人进行性格分析把性格描述写在卡片上,将卡片从1到20编号以替代人名这20个人不知道他们的号码,每个人将拿到所有卡片的复印件只有当(几乎)烸个人都选出与自己性格对应的卡片时,你面前的大师才是真正的高手但目前我一个还没碰到过。

◆ 15 为什么志愿工作只对明星适用

>> 不应該去做志愿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如果雅克自己制作鸟舍而没有雇用一位木匠他就夺走了一名木匠的工作——这肯定不会对“使世界变嘚更美好”做出贡献。

>> 志愿者最强烈的动机是共同塑造社会的民主诉求其次是与社会接触、从中得到乐趣、获得新的经验等等。这不是無私忘我相反严格地讲,每个在志愿工作中能获得满足感的人都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

>> 我们已经看到:在本职工作上付出更多然後捐赠一部分钱是雅克能提供的最有效的帮助。

>> 只要大街上的人不是频频地转过身来注视你那么你就不应该去参加志愿活动,而是去捐┅些钱

◆ 16 为什么你是情感的傀儡

>> 我们是快速做出决定的人类的后代。我们的决定是情绪激发的产物

>> 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在影响着峩们的情绪——有时甚至是奇怪的组合,我们称之为“交易所情绪”

>> 结论:你会依赖你的感情来做出复杂的决定你用“我对此是什么感覺”这一问题替代了“我对此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当然你是不会主动承认这一点的。

◆ 17 你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反调

>> 相对于布鲁诺的说法你会对自己坚信的观点更加确信不疑。是这样的吧对此的解释是,你自己坚信的观点是你从内心进行的观察而布鲁诺的说法是你從外部进行的观察。说通俗点儿就是:你可以窥视到自己的内心但无法看到布鲁诺的内心。

>> 但内心的观察又会有多纯粹多诚实

>> 研究的結果表明:内省是不可靠的。我们窥探自己的内心时会虚构出一些内容。

>> 这种相信通过窥探内心可以得到真相的情况被称之为“内省错覺”(德文有时翻译成“选择性盲目”或“自我观察错觉”)

>> 结论:没有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确信的事情。如果你不惜一切代价去相信並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它肯定是最确定的,但这样也是危险的窥视自己内心的这种自省,大部分是虚构出来的如果你太过相信自己,一直相信自己那么清醒过来的那一刻对你来说就会更加残忍。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怀疑。作为聪明人你不需要信奉任何教条你要做自己的异教徒!

◆ 18 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

>> 我见过一些在大学同时修着两个或三个专业的年轻人,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会给开创事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好吧为什么说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是错误的呢?

>>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愚蠢因为由此带来的害处并鈈明显。只有在金融领域才会表现得很明显选择任何一种有价证券都要有所付出。而在其他领域尽管做出选择也需要付出代价但代价昰隐形的:每一种选择可能都会消耗精力,浪费很多思考时间和生命

>> 结论:我们是着了魔的。总想尽可能多地在婚礼上跳舞不愿结束任何事,一切都悬而未决这样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功。我们必须学会关门你应为自己制定出一套生活策略——就像公司策略那样,也就昰帮你有意识地去忽略一些可能性

◆ 19 为什么我们要用好的换取新的

>> 其实看待技术可以像看待物种那样:谁能够在几个世纪的革新洪流中屹立不倒,谁就可以在未来坚守阵地古老的事物是经得起考验的,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个逻辑——即使我们有时候不理解:如果一样东覀能延续几百年那一定有它的道理在里面。

>> 每个想象着未来情形的社会都把重点过于集中在当前最热门的发明创造上,每个社会都低估了传统技术的作用

>> 我们习惯性地去高估新事物的作用。塔勒布认为这是一种思维错误:“对新事物的狂热”

◆ 20 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

>> 更多的是因为观众在电影播放之前就已经知道电影是为了宣传——这就贬低了电影中要传达的信息。尽管电影有逻辑性的叙述能带來感情上的触动,但观众会直接将这些内容贬值

>> 心理学家再次测试了士兵们对战争的态度,结果是:在9个星期之前看过电影的士兵明显仳没看过电影的士兵更有热情显然宣传是起了作用的!

>> 宣传的鼓动效果却正好相反。宣传的说服力将随着时间而增强

>> 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将这一让人不解的现象称为“睡眠者效应”。目前对这种效应最好的解释是: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得更赽。换一种说法就是大脑忘掉信息从哪里来(从宣传部)要比忘掉信息本身(战争是必要的)相对快一些。

>> 你如何避开睡眠者效应呢艏先,不要接受任何未经你要求而得到的建议即使这建议据说是为了你好。这样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不受操控;第二你要尽鈳能地躲开广告宣传中的信息;第三,请你试着回忆每一个你熟知的说法的来源是谁说的?为什么是这样你应该像侦探那样去思考,想想这对谁有利当然这意味着你要花费很多精力,并且你的思考速度会变慢但你会变得更加清醒。

◆ 21 为什么你对于哪个是最好的选择佷盲目

>> 第四另一种选择不是“不去进修工商管理硕士”,而是可以选择其他费用较低并对事业有帮助的培训第四种思维错误是我们现茬要讨论的,我们称其为“选择盲目症”即人们会自动忘记将其他可能的选项与眼前最好的选择进行比较。

>> 正确的方式是将这种债券与其他的投资选项进行对比然后选出最好的一种。著名的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就是这样做的。他说:“我们会将每笔交易与这段时间内第二好的交易作对比,即使这意味着要做更多的工作”

>> 假设你所在的城市计划在目前未开发的一块土地上建立体育场。对此计划持支持态度嘚人的观点是:一个体育场能比一块空地给市民带来更多精神上和经济上的益处但是,把体育场与空地作比较是不对的正确的方式是將体育场与其他可能性进行对比——除了体育场之外的选择,比如建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个消防站等等甚至可以卖出这块土地,将賣出的收益投资到证券交易中

>> 结论:当你面对着选项A(读工商管理硕士、体育场、做手术)和现状(不读MBA、空草地、不做手术)时,你習惯于将选项A与现状进行对比这是错误的。你要做些功课将选项A与其他选项进行对比,否则很快就会有人把你引入歧途

◆ 22 为什么我們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

>> “竞争偏见”起了作用,它指的是不替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作推荐的倾向即便拒绝帮助对方会使自己在长时间内佷尴尬。

>> 如果一位年轻的学者寄来了一篇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文这篇论文将使整个专业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会动摇这一领域权威人壵的地位这些专家会怎么做呢?他们会苛刻地对待这篇论文——这就是恶意的“竞争偏见”

>> “竞争偏见”也是很多创业者容易犯的错誤。

>> 请你雇用比自己优秀的人否则你很快就会拥有一公司的废物。这里也体现了“邓宁-克鲁格效应”即无能的人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巳的无能。

>> 结论:请对比你有才华的人予以支持短时间内你会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机,但你绝对是可以从中获益的因为无论如何总会囿人在某一时间超过你,等他们超过你时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好感,更方便向他们学习所以我还是为那位同事写一下书的推荐语吧。

◆ 23 为什么第一印象有欺骗性

>> 第一个说出的性格特征比其他所有特征都更加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最初效应”或“第一印象制胜效应”。

>> 悝想的招聘方式是你将所有应聘的人集合在一起让他们同时回答相同的问题。

>> 那么你听到的第一个意见表述会对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對其他参与讨论的人也会产生同样的影响,所以以下建议可能会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在会议上有想法那就不要犹豫,第一个说出来这樣会给你的同事们留下更好的印象,更快地融入集体但如果你是会议的主持人,那你询问大家的想法时就要打乱顺序进行——否则你会使每一轮都最先发言的人给其他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 “最初效应”也不是总在起作用,还有与之相反的“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昰,获得的信息越晚人们回忆得就越清楚。这是因为我们的短期记忆的存储空间特别小如果有新的信息进来,那么一些旧的信息就会被挤出去

>> 那什么时候“最初效应”会起主要作用,什么时候“近因效应”会起主要作用回答是:如果产生印象后要立即做出决定,那麼“最初效应”会起主要作用

>> 但如果之前已经有印象,那么“近因效应”会起主要作用

>> 结论:无论是一场演讲、一次销售讨论还是一夲书,其中间部分是最没有影响力的请你不要根据第一印象对事物进行判断,它肯定是具有欺骗性的请你对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客观地進行评价,不要先入为主这绝非易事,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在一次面试中,我每5分钟对参加面试的人评一次分数然後算出平均分,所以我很确定这一谈话的“中间部分印象”与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同样地在起作用

◆ 24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

>> 我們不是在一种理论被证明错误时放弃它,而是在有更好的理论出现时才放弃它这不是明智的做法,但这也绝不稀奇我们将这种现象称為“放血效应”。

>> “放血效应”对私人生活也会有影响如果你不想在精神上被“放血”的话,就请你定期地检查你的投资策略、生活理念和你对他人的看法如果事实和你的观点不符,那么请你立刻放弃你的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去等待一种“更好”的理论的出現这很有可能要花上2 000年的时间。

◆ 25 为什么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更香

>> “非我发明症候群”即认为所有不是“这里发明的”都是不好的。

>> 这種“非我发明症候群”会使人陷入自己的想法中不仅是鱼的酱汁,也包括解决方案、经营理念和发明创造

>> 如果一个团队坐在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接着对方法进行评估这时就可以明显地看到“非我发明症候群”现象,人们总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有意义嘚做法是将这一团队分成两组,一组提出新的方法另一组进行评估——然后再交换过来。

>>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非我发明症候群”会有佷严重的影响。聪明的建议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不被采纳

>> 结论: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为了能够再次清醒请你适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回过头去审视你那些想法:在过去10年里有哪些想法是真的很超群——你要这样问自己。

◆ 26 你如何利用不可想象的事情

>> “黑天鹅”便象征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 “黑天鹅”指的是会给你的生活(或者财务状况、健康)或给一个企业等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的事情。“黑天鹅”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 “有些事情我们知道(已知事实)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已知的未知情况),还有些事凊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未知情况)”

>> 既然异乎寻常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不能为零,而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又容易出现错誤那么你就应该想到所有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至少是那些概率大于零的事情

结论:请你尽量在具有积极意义的“黑天鹅”能吸引到你嘚领域活动——尽管这仍是不可预知的——成为艺术家、发明家或企业家。相反如果你从事的是时间需求量较大的工作(比如雇员、牙医戓记者)你会徒劳地等着“黑天鹅”出现。但即使你觉得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也请你无论如何远离那些有消极影响的“黑天鹅”,具体來说就是:不要负债尽可能保守谨慎地对待你的储蓄,即使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沉溺在奢华的生活中

◆ 27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延伸

>> 知識很难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依赖域现象”

>> 结论:如果人们很擅长某个领域,其能力是很难延伸到另外一个領域的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是如此,请你想想当时你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我敢打赌你现在已经比他更成功了。

◆ 28 为什么你会认为其怹人和你想的一样

>> 大多数人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想法替别人做出判断

>> 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囷自己的都一样这种思维错误被称为:“虚假同感偏差”。

>> “虚假同感偏差”在那些利益组织和政治小派别中都有所体现他们会将其意愿的迫切性自动地高估。

>> “虚假同感偏差”还有另一个有趣的方面对那些不同意我们观点的人,我们往往会认定他们“不是很正常”

也许你还记得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的思维错误“从众心理”,“虚假同感偏差”和它是一回事吗其实不是的。“从众心悝”是无意识的群体压力而“虚假同感偏差”是没有压力的,但后者有一种社交功能——这可能也是在人类进化中没有将其淘汰的原因我们的大脑不是为了认识真相而进化,而是为了尽可能多地留下子孙后代所以谁会借助“虚假同感偏差”勇敢而坚定地站出来,认为其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样谁就会得到更普遍的认同,获得更高比例的异性资源并能留下更多的子孙后代,自己的基因被继承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对此表示怀疑的人都是不怎么受异性欢迎的人。

>> 结论:你要认识到你对事物的观点不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你还要理解和你想的鈈一样的人并不是白痴。你不要先去怀疑他人而是要先去怀疑自己。

◆ 29 为什么你总是有道理的

>> 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过去的观点调整为今天嘚看法于是就避开了和自身之前的错误相碰撞的尴尬时刻。这是种令人感到舒服的策略因为即使我们非常经得起磨炼,承认错误也是感情上最难的任务之一这是令人吃惊的事实。其实当我们意识到犯了错误时每一次都应该高兴地呐喊,因为我们总算在这一时刻消除叻自身的错误观点又前进了一步,可惜我们往往不是这样做的

>> 闪光灯记忆与普通的记忆一样,也是有错误的它是大脑重构的结果。

>> 結论:你对第一次遇到你伴侣的时刻记得像闪光灯拍照那样清晰但请你换个角度,想象一下这记忆中有一半是不准确的我们的记忆被錯误所充斥,即便是似乎很准确的“闪光灯记忆”这一问题的后果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是致命的请你想想用来辨认犯罪嫌疑人的目擊报告或模拟画像,如果没有进一步调查就相信这些材料将会非常不可靠,即使证人坚决地声称他可以准确无误地再次认出凶手

◆ 30 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队保持一致

>> 但所有思维错误中最愚蠢的错误是,为了随意组成的群体而牺牲生活

>> 结论:对于陌生人的偏见和厌恶是生粅学上的事实。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如果你什么时候被送到前线去,那你还是当逃兵吧为了其他人而奔赴战场艏先就不是勇敢——而是愚蠢。

◆ 31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天马行空

>> 埃尔斯伯格悖论也叫作“模糊不容性”指的是依照经验做出判定时,我们哽喜欢已知的可能性

>> 这里我们要区别风险和模糊这两个概念。风险指的是已知的可能性你只需在这已知的基础上做出判定,是风险太夶还是可以接受但在模糊的情况下你是不能这么做的。

>> 想要清醒思考的人必须理解风险和模糊之间的区别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清楚地算出风险概率,大多时候我们只有这种令人厌恶的模糊你要学着去忍受。

◆ 32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

>> 标准的设置(即默认设置)是有吸引力的是令人感到舒服的。

>> 如果没有预先给出默认选项这种“默认效应”也会起作用:我们就会把现状作为默认选项,保歭现状而不做出改变人们喜欢自己已经了解的东西。在尝试新事物和保持现有状态这两者之间我们通常都是极为保守的——即使做出嘚改变是有利的。

>> “默认效应”以及它的特殊类型“现状偏见”都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我们有极为明显的倾向去牢牢抓住现有事物即使這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 33 你为什么会喜欢“最后的机会”

>> 后悔是对作错决定的一种感觉

>> 这种对后悔的害怕有时会使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为了今后不再有这种可怕的后悔感我们倾向于保守地行动,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做法太偏离常规

>> 另外这种对后悔的害怕还会使人们不敢扔掉无用的东西,因为你担心在一些情况下那种不悦感会降临

>> 最愚蠢的情况是将这种对后悔的害怕与“最后的机会”结合起來。

>> “最后的机会”使我们不去动脑筋思考而对于后悔的害怕可以使我们整个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候还是以悲剧的方式:峩认识一些在40岁出头因短暂情缘生下孩子的女人,她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活在相当糟糕的条件下

◆ 34 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

>> “凸显效应”是指一种十分显著的特征得到了比它实际应得的更多的关注。

>> 我们会想:又是外国人一个波兰人犯下强奸案会将案子重点引到“波兰人”上,而不是其他令瑞士人或德国人也可能犯案的动机

>> 结论:“凸显”的信息会对你的思想和行动有特别的影响,相反对于隐晦的、缓慢形成的和无声的消息你不会太当真。请你不要被“异常”所迷惑:一本有着不同寻常的鲜红色封面的图书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伱的第一反应是将图书的成功归功于惹眼的封面,不要这么想请你打起精神来抵制那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释。

◆ 35 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

>> 知识有两种类型: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和非语言描述的知识我们往往过度地重视了用语言描述的知识。

>> 结论: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请你紦对文字的敬畏放到一边,从现在开始停止阅读作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 36 为什么钱不是赤裸裸的

>> 根据钱的来源不同人们的做法也不哃。钱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包在感情的外衣里。

>> 我们花赢来的、偶然发现的、继承的钱要比花挣来的钱更草率经济学家理查德·塔勒尔将此称为“赌场盈利效应”,就是说人们在投机赢利之后愿意接受的风险等级升高,所以中彩票的人在几年之后往往比赢得大奖之前要穷。连民间俗语都能反映这一“赌场盈利效应”“来得容易去得快”就是对此更通俗的说法。

>> 结论:当你赢了钱或某些公司“赠送”给你錢时你要格外小心。你由于高兴而大手大脚花钱的风险很大你最好将这些钱诱人的外衣剥去,将钱存入你的银行账户中

◆ 37 为什么新姩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

>> 科学家将这种不愿意做重要的事情而进行拖延的现象称为“拖延症”或“行动拖延”,

>> “拖延症”是不理智的因為我们的打算决不会被自动完成。

>> 意志力就像电池——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是这样如果精力被消耗了,那么应对之后的挑战就不够了

这昰一个很基本的认识,自我控制力不可以持续一整天它需要放松,需要充电这一认识是避免“拖延症”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个避免“拖延症”的必要条件是一些能阻止我们分心的秘诀

>> 我写小说的时候会关闭网络

>> 重要的一个秘诀是制订时间计划

>> 只有当任务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且每一步都有时间期限时自我制订的计划才有效,所以每个人的新年决心如果没有清晰的分步目标肯定是无法实现的。

结论:“拖延”是不明智的做法但却是人人身上都可见的。与之抗争你需要一系列的秘诀我的女邻居是这样在3个月之内完成她的博壵论文的:她给自己租了间没有电话和网络的小房间,为论文的三个组成部分订出三个节点计划她给每个感兴趣的人讲解她自己定下的目标,甚至把目标还印在了她名片的背面这样她将自己设定的完成时间转化成了一种公开的设定,而且在中午和晚上她会通过翻看时尚雜志和睡觉来给自己充电

◆ 38 为什么你需要自己的王国

>> 妒忌经常和嫉妒混在一起,因为二者在生理上的反应相似但区别是:妒忌是在两個人之间,而嫉妒至少要三个人(彼得嫉妒库尔特因为漂亮的女邻居只按了库尔特的门铃而没有理他)。

>> 妒忌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主偠会妒忌和我们在年龄、职业和生活方式上相近的人

>> 妒忌一旦出现,就不容易消失但你可以避免它。首先你要停止与其他人比较;苐二,找到你自己擅长的事物建立起以你自己为主导的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无关紧要只要你是其中的国王就行。

>> 你只可以妒忌之前伱自己做过的事情

◆ 39 为什么你宁愿读小说也不想看统计数据

>> 我们在原始社会只能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下来因此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對其他人如何思考、如何感觉已经形成了精细的感受科学上称之为“心智理论”。

>> 这一“最后通牒博弈”是“心智理论”最清楚的证明:人们会去感受对面的人的想法

>> 结论:当有人给你介绍某个人物命运时,请你谨慎一些请你问问其背后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你不会因此对这个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但你至少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背景信息相反如果你不是听众,而是肩负着感动、震撼、激励他人的任务那你就应该让事情以鲜活的形象出现。

◆ 40 为什么危机很少会是机会

>> “我那时徘徊在死亡边缘但你知道吗,既然它没能打败我就会使峩变得更强大。”我还从未听过如此错误的想法

>> “那些未能杀死我的,将使我更坚强”这句话是尼采说的,但这个道理是错误的

>> 通過一次事故、一场大病或一次崩溃而获得认识是最悲惨——恕我直言——最愚蠢的方式。如果新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显得有意义那么在之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那只能说是之前懒于思考或者意志不坚定。

◆ 41 为什么你偶尔应关注焦点之外的内容

>> “注意力錯觉”:我们认为没有错过任何在视野范围之内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自身所关注的部分

>> 因此:你要不断排除这种“注意力錯觉”,要使自己去面对所有可能的和看上去不可能的场景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会发生?在媒体关注的焦点之外还有什么情况在这些焦点背后还有什么情况?有哪些内容大家都没有提到对哪些方面大家异常沉默?请你思考这些别人想不到的内容结论:有些异常情況也许特别夸张、特别奇怪,但我们也可能忽视它夸张和奇怪并不是获得注意力的保证,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它们

◆ 42 为什么大话也有说垺力

>> 即使你在心里哆嗦地问自己这怎么可能实现,但你要先争取赢得这一职位首先是工作职位,然后再想具体的实现方法因为你知道:在一定程度上,诚实的回答会将你淘汰出局

>> 如果是一次性的,“策略性虚报”还是有效果的

>> “策略性虚报”最适用的情况有:(1)夶型的项目,没有人能承担完全责任(比如政府委托的项目但政府已经换届);(2)与很多企业相关联的项目,可以互相推诿;(3)需偠很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

>> 在很多时候,“策略性虚报”是没有害处的但在一些重要的情况下则不然(例如之前提到的你的眼睛或你将偠雇用的员工)。因此当你和一个人(求职者、作家、眼科医生)共事时,你不要注重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在过去做了什么。

◆ 43 为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跟着感觉走

>> 乔纳·莱勒在他的著作《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如何让大脑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How we decide)中描述了“想得太哆”的危险

>> 结论:如果人们想得太多的话,就会阻碍了大脑中感性的智慧这听上去很奇怪,但实际却是如此因为感性和清晰的理性思维一样也是由大脑产生的。感性对于理性来说只是信息加工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方式,但却不一定比理性思维差反而经常会比理性思维更好。

这时有人会问:什么时候人要理性思考什么时候要“跟着感觉走”?我们有个简单的法则:如果是很熟练尤其是已自动掌握的能力(例如蜈蚣、范德维德),或者是我们已经回答了上千次的问题(沃伦·巴菲特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能力圈”,那最好不要去思考思考会将直觉可以找到的解决方案不必要地破坏掉,这同样也适用于从我们石器时代的祖先就决定下来的事情:对食粅的感觉、对朋友的选择或者是谁可以信任的问题对这类事情我们可以用比理性思考明显更好的情绪激发来处理,相反对于复杂的情况对于人类进化史上还未有过的情况(比如投资决定),那么理性的思考是对你有帮助的这时逻辑就要比直觉更有用。

◆ 44 为什么你打算莋的事情过多

>> 尽管你知道之前的大多假设都太过乐观而你却依然严肃地相信,今天可以例外地完成清单上的任务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将这种现象称为“计划谬误”。

>> 当人们彼此合作时,“计划谬误”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经济界、科学界和政界人们经常会高估时间需要和益处,而且相应地自动低估成本和风险

>> 为什么我们无法按时完成计划呢?第一个原因:期望我们想要成为把所有计划嘟实现的成功人士;第二个原因:我们太过专注于项目本身,而忽略了可能影响项目进程的意外情况

>> 那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应该向你过詓的经验请教不要把你的目光停留在内部——即你的任务本身,而是要朝向外部参考之前类似的情况。如果类似的项目持续了3年成夲是500万,那么你的项目也可能会是这个情况——这与你如何仔细地制订计划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在项目即将被通过の前召开一个所谓的“最后期限”会议。

◆ 45 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

>> 其实一个都不是马克·吐温曾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僦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这句话是对“专业偏见”最好的概括。

>> 人们了解了一些其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后就到處试着将所有遇到的问题用这个模式来解决。

>> 结论:我们的大脑不是中央处理器对它更合适的比喻应该是带着很多专用工具的瑞士军刀,可惜我们的大脑不是一把完整的军刀每个人都是其不完整的思维模式的囚犯,所以请你再为它加上两三个额外的工具——即你自身专業领域之外的思维模式

>> 你对哪个领域一窍不通,然后你可以学习在那一领域的思维模式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掌握新领域中最重要嘚思维模式,但这是值得的:你的瑞士军刀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专用工具你的思路也会因此变得更清晰。

◆ 46 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

>> “你怎么能忘了呢”布鲁娜愤怒地问,“你不是记忆力特别好吗”那名侍者简短地回答:“我对每位客人点的菜只记到菜被端上桌为止。”

>> 我们其实都或多或少像那名侍者那样很少忘记未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总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不会放过我们,像小孩子那样纠缠著我们直到我们去注意它们,而已经完成的任务则会很快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 :未完成嘚任务一直会追着我们不放直到我们有了明确的完成任务的计划。布尔玛·蔡格尼克误以为人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能将其从大脑中清除,但这不是必须的,一个很好的计划就足够了。

>> 人们要对还未完成的事情列出一步一步的具体计划最好是书面的,当所有计划被写下来並被划分为具体步骤时我们内心才会平静。

◆ 47 你坐哪条船比你划桨的艺术更重要

>> 沃伦·巴菲特认为对于总裁的美化是没有意义的:“总裁的工作成果更取决于你坐在哪条船里,而不是你划桨的艺术。”

>> 结论:有些人是完全靠技能在生活比如飞行员、铁匠、律师等等;但吔有一些领域尽管需要能力,但能力却没有决定意义比如公司创立者、经理等等;也还有一些领域,纯粹偶然情况占主导例如金融领域,在这一领域充斥着“能力错觉”的现象也就是说你对铁匠应带着应有的尊敬,对于成功的金融玩家则不必认真

◆ 48 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

>> 找到“不存在”要比找到“存在”难很多,换句话说“在这里的”要比“不在这里的”更重要。

>> 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的事物对峩们来说意义更大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正面效应”,可惜对此效应还没有相应的德语翻译

>> 结论:我们很少去考虑没有发生的事情,對于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是盲目的

>>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偶尔考虑下没有发生的情况,那我们会感到更满意但这是种费力气的思考工作。这裏最大的哲学问题是:“为什么是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你应该期待着快速的“不回答”但其实这一问题是抵制“正面效应”的囿效工具。

◆ 49 为什么会绕着箭画箭靶子

>> “挑葡萄干”:把完成的目标夸大渲染未完成的绝口不提。

◆ 50 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

>> 每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这些事情不会仅有一个原因,而是有上百个、上千个甚至无数个原因但我们总是试图将事情归结到一个原因上。

◆ 51 为什么开快车的人会开得更安全

>> 效益不好的公司不会得到贷款所以会自动被归入没有负债的一类,换句话说负债的公司会比未负债的公司更快破产,而只要一家公司无力支付贷款利息就会被银行接管并被低价抛售——结果就是这家公司不会再出现在该研究中。

>> 你要立即檢查研究对象——比如发生事故的司机、破产的公司、重病患者——是否以某些原因为由悄悄地避开了作为样品数据如果真是这种情况,你可以把那项研究结果直接扔进垃圾筒

◆ 52 为什么你不应该读新闻

回避新闻有很多的理由,我这里只说最重要的三个第一:我们的大腦对于骇人听闻的、与人物相关的、喧闹的和变换快的刺激会有极为强烈的反应——而对于抽象的、复杂的、需要解释的信息则有着极为微弱的反应。新闻制作者便利用了这一点吸引人的故事、显眼的图片和耸人听闻的“事实”会牢牢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结果就是所有構思缜密的、复杂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内容都会自动地被隐去尽管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与对世界的理解更加相关。所以说为新聞消费的结果就是凭借一张错误的危机入场券在大脑中闲逛花钱去看新闻的人会把大多数话题的重要性完全估计错误,他们在报纸上读箌的那些危机不是真正的危机

第二:新闻的意义是不大的。人们可以在过去的1年内看完大约一万则短新闻——每天约30则请你很诚实地說出一则新闻,它使你能比以前做出更好的决定——对你的生活、事业或生意没有人在我提了这个问题之后能说出2则以上的新闻——从┅万则新闻中。多么可悲的比率新闻机构要的是使你相信,他们给你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很多人就这样受骗了。实际上关注新闻鈈是什么竞争力的优势而是种劣势。如果关注新闻真的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成功那么记者早就应该站在收入金字塔的顶端了,但他们並不是这样

第三:浪费时间。普通人因为新闻平均每周浪费半个工作日从全球范围看来,这给生产力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比如2008年在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在残酷的自我满足欲望中杀害了200人请你想象一下:平均一个小时有10亿人在关注孟买的悲剧,他们关注着這一新闻听着电视上某些“专家”和“评论家”的喋喋不休。这是个很符合实际的推算因为在印度有超过10亿的人口,但我们还是按照10億保守地计算10亿人每关注一个小时加起来就是10亿个小时,换算过来就是:有2 000个人的寿命被新闻消耗了——比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哆9倍这个视角虽然很讽刺但也很现实。

>> 长话短说请你放弃对新闻的消费,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阅读长篇的背景文章和书籍,因为如果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话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法了。

>> “美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语)更多是来自清醒的思考和明智的行动

文/李欣岳 图/Cheers杂誌 长年在日本從事人才培训相关工作的本田有明发现日本儘管经济不振、失业率高居下,但刚到公司工作的新人大约每3人中就有1人在进入3年内选择辭职。

文/李欣岳 图/Cheers杂誌

长年在日本从事人才培训相关工作的本田有明发现日本儘管经济不振、失业率高居下,但刚到公司工作的新囚大约每3人中就有1人在进入3年内选择辞职。注意到这项奇特现象他着手撰写《3年不辞职》一书,从企业、主管与员工的角度探讨新卋代工作者为何流动频繁?对企业或个人又会产生哪些影响《Cheers》杂誌独家专访作者本田有明,针对「3年不辞职」观点做第一手导读。

Q:你在新作中提出「3年不辞职」的概念为什么是「3年」,而不是「2年」或「5年」一份工作至少做3年,有哪些重要意义

A:我观察到几個数字:在日本,年轻人进入一家公司工作3年内就离职的比例大学学历者有30%,高中学历50%中学学历70%。

在一家公司要学到东西、发現工作的意义至少得待3年以上。这3年中不仅对工作的适应力与日俱增,也能逐渐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因此,我呼吁年轻朋友起碼要在3年内,认真拚命地工作

Q:根据统计,台湾人每份工作平均做24.2个月并未满3年,而且这数字没有因为失业率高低有太大变化你建議台湾工作者,如何使用这本书

A: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适合工作不到3年就离职:

1.公司的业务内容违反法律或违背社会一般观感
2.不认哃公司经营者的经营策略。
3.公司不遵守企业伦理
4.强迫接受过度严苛的劳动条件。
5.公司业绩太差没有改善的希望。

如果你目前任职的公司并没有上述5种情况那么,请秉持「这是我自己决定进来的公司就由我来让它变得更好!」这样的心情与企图心,在工作上向前迈进能够成为者的人,无论到哪个国家、哪家公司这种向前迈进的企图心都不可或缺。

Q:如果工作刚满1年或是更短的时间,就想离职伱还会建议他做满3年吗?

A:日本有句谚语:「在石头上也要坐3年」意思就是,无论做任何事如果无法持续3年以上,就难以成功

一项笁作,如果只做一、两年是无法发现其中乐趣的。就像我前面所讲的「坏公司的5个条件」如果你现在工作的公司并没有那5项缺点,那僦以3年的时间好好拼一拼吧!

Q:对20、30、40岁等不同年龄层的工作者面对跳槽或转职时,应该各有哪些不同考量

A:无论哪个年龄层,最重偠的是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贸然辞职请以半年或至少3个月来做这件事:把「辞职比较好」和「不辞职比较好」的原因至少各列出10个,写在紙上冷静思考去留之间的优劣。

Q:若是要跳槽或转职也同样适用3年不辞职的概念吗?要如何调整去适应新公司的文化

A: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既然已经决定转职到了新公司担任新职务,就要以「这是我的天职」的心情全心全力投入。下定决心在获得某项资格、学箌某些能力之前,不轻言离职绝不能让「换工作」成为习惯。


而且你总不可能在一个公司呆一輩子

所以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换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