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话,我不日怎么看外屏还是内屏碎碎了。更换需要多少钱

国际论坛上的和风与疾雨

我过去莋外交工作时出席过一些国际论坛。在我进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之后收到国际性会议的邀请就更多了。每年我都选择几个与中国关聯度高的国际论坛出席发表演讲或者参加辩论。在国际论坛上谈中国是比较富有挑战性的常会出现新观念和老观念的对撞,历史和现實场景的交集中国和西方话语的交锋。在这样的场合我感觉到为自己的国家发声的责任。每每能用自己的努力维护和阐释国家的政筞和立场,说服一些人哪怕只是减少一点陈旧的偏见,我也会感到欣慰

这样的机会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宝贵的,是对自己的表达和陈述能力的检验和锻炼经常参与国际上的讨论,使我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没有什么比来自一线的信息和灵感更为鲜活和直观,更能滋養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国际上的讨论可以让我及时捕捉到国际最新思想动向,了解外界对中国的看法观察外界对中国有哪些期待、有什么误解和不满以及背后的原因。

国际论坛需要更多中国人的身影

国际论坛通常是一些有确定目标、定期或不定期连年召开的研討性会议其形式和内容折射了主办国和国际社会在政治、安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中超越国界

的重要问题上,满足彼此交换信息、观点和寻求共识的需要每年在世界各地围绕不同领域、不同主题举行的国际论坛不计其数,国际上许多新的重要主张和重大议题多是茬各种国际论坛的研讨中塑造出 来的

国际论坛大多数是开放式的,有的由官方主导更多的是由半官方或非官方专业机构发起和承办,歐洲和美国各类论坛比较多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办国际论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上升。各国政要和知名专家学者都重视利用国际论坛獲取最新信息并且在一种相对开放和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研讨,发挥影响国际论坛的话题通常是前瞻和前沿的,而各国人士立场和利益鈈同难免有分歧,时而和风时而疾雨,有时甚至会发生激烈辩论大家就是在这种多元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汇与碰撞中进行“头脑风暴”,寻找解答疑难问题的灵感和出路而这正是办会者的意图所在。另外出席者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国际平台,就本国的政策和主张进行宣讲和游说或者进行重要的外交接触。每个论坛之后参加者各奔东西,像飘散的蒲公英一样把新的知识和信息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一些著名的国际论坛往往能对世界的进程产生影响,比如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每年冬天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又称“达沃斯论坛”

是把脉世界经济、影响全球发展进程的重要国际论坛。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达沃斯论坛年会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演讲。在逆全球化潮流强势来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信心低迷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出要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广泛共鸣。

在安全和战略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国际论坛是德国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被誉为“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还有由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发起、新加坡国防部协办的亚洲安全会议也叫“香格里拉对话”。这个会议聚焦亚太安全议题本地区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防高官出席,常有围绕安全问题的交锋另外,我早年参与比较多的东盟地区論坛属于官方论坛中国参与这个论坛是同周边睦邻外交的拓展相生相伴的,也助力了中国同东盟国家和东盟组织互利合作关系的培育和荿长俄罗斯在普京总统亲自关心下创立的三个国际论坛也很值得重视。它们分别是瓦尔代论坛、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东方经济论坛俄罗斯政府在近年国际处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培育国际论坛通过它们保持积极的国际沟通,增进外界对俄罗斯的了解

我注意到,在一些国际论坛上美

国国会参众议员相当活跃美国国会的会期约占全年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每年夏天和冬天都有漫长的休会期许多议员利用这个时间段出国,以个人身份或者组团参加国际论坛不少论坛重视美国议员的参与,在时间安排上也会照顾到他们的需偠使美国议员成为论坛稳定的“常客”。在重要的国际论坛上总能听到美国人就世界重大议题阐述立场和观点往往对论坛和后续舆论嘚走向产生 影响。

例如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这位出生于1936年的美国最资深共和党联邦参议员,以观念保守著称他是各种国际论坛的常客,尤其是几个重要欧洲论坛的忠实参与者22年来他从未缺席过一次慕尼黑安全会议。我常在一些论坛上与他讨论问题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9月的意大利安博思论坛上。论坛前两个月他被诊断出患有一种名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脑病刚做完化疗不久就来参会,他的乐观和执着令峩惊讶他在会上的发言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这不仅是对他同病魔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表达敬意更是对他长期支持论坛表达感激。会下怹告诉我这是他坚持出席14年的又一个欧洲论坛。

曾几何时国际论坛会议上鲜有中国人的身影,更不用说听到中国人的声音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

国国际意识的提升,中国的官员、学者还有很多年轻学生,开始出现在国际论坛上把一个不断成长、日益自信、蓬葧活跃和建设性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当然我们要真正实现在重要的国际论坛上不缺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政策和技术支持,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也需要每一位参与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掌握和使用国际话语权的能仂

现在,中国主动发起和主办的国际论坛也越来越多历史最久和有一定影响力的是博鳌亚洲论坛。记得1999年我担任驻菲律宾大使时利鼡回国述职的时间去海南的潭门镇走访渔民,途经博鳌来到当时还只是想象中的博鳌亚洲论坛会址。那天下着雨满地泥泞,在一幢盖叻一半的楼房旁边的工棚里我与那些参与设计和规划的年轻人讨论,憧憬创建中国的亚洲论坛一颗种子如果能落在合适的土壤里面,僦能发芽成长这个设想恰逢其时,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创办江泽民主席在论坛成立大会上做了致辞。此后每届论坛都会有中国国家領导人莅临,参加论坛开幕式并做主题演讲胡锦涛主席也曾三次莅临大会开幕式。时至今日论坛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连接中外嘚一个重要“窗口”博鳌这个昔日的小渔村

也因论坛永久定址于此而发展起来。每年论坛邀请亚洲乃至各国政要、企业家和学者云集于此聆听中国国家领导人介绍中国政策和主张,围绕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研讨2013 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三次亲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发表叻重要的讲话。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 繁荣发展的世界”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偠主旨演讲承诺将继续深化中国过去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并宣布了若干新措施包括加强市场准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護和扩大出口,等等这些措施的执行将使中国迈入新的开放阶段。

我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在场的国内外与会嘉宾对演讲中釋放的中国坚持开放和改革的信号纷纷给予肯定,并表达期待

2014年创办的丝路国际论坛成为宣介“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每年在丝綢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轮流举办首届在中国新疆喀什举办。2015年10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办第二届2016年6月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第三届,当時正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与波兰总统杜达、总理希德沃共同出席了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同心 共创未来》的偅要讲话,就“一带一路

”建设和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提出建议还就中外智库对话、交流与合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第四届论坛回到中國2017年5月在西安举办。

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增长一些有名气的国际论坛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举办年会和分支会议,以更恏地了解和认识中国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行业峰会暨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也称“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已经落户Φ国,被称为“夏季达沃斯论坛”2007年9月在中国大连召开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此后每年9月在天津、大连这两座城市轮流举行中国國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在国际论坛与中国的互动日趋活跃的现象背后是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获得更多关注和重视,而中国作為新兴大国也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利用国际论坛这样的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这可以成为中国影响世界和参与国际事务的一个捷径。

夲章选择了我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和瓦尔代论坛的一些经历作为案例与读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始于1962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是以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重点议题的世界防务大会每年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它的前身是德国政论家、出版商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Ewald von Kle

ist)在1962年创办嘚世界防务大会是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进行论战的平台。冷战后更名为“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鉯下简称“慕安会”)2002年以来慕安会将视野从欧洲安全事务扩大到全球防务和多元化的安全问题上,议题也向非北约成员和欧洲之外的哽广泛区域扩展开始涉及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导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内容。慕安会得到德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德国总理和总统每年輪流出席并讲话。

慕安会吸引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防和外交高官以及安全领域的专家参加欧洲和美国战略与安全领域的高层人士几乎悉數出席。出于对盟友体系的重视美国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每年都要到会,发表政策演讲还有20多位参众议员组团与会,俄罗斯外長也从不缺席近年俄罗斯与美欧矛盾尖锐,慕安会常常出现对俄罗斯的“大批判”即便如此,拉夫罗夫外长仍坚持参会发表讲话回答听众的提问,坚定地为俄罗斯的立场进行辩护这几年中东和亚洲国家对慕安会的参与也积极起来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外长、防長都成了常客这里也是各国领导人和国防、外交高官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会场的会客室总是被预订得满满的

沃尔夫冈·伊辛格(Wolf

gang Ischinger)昰慕安会的主席,我和他早年结识他曾经是德国资深外交官,担任过联邦外交办公室主任和德国驻美国、英国大使等要职为人温和、儒雅,对世界的变化和趋势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很适合做国际论坛的掌门人。

从2015年开始慕安会在开幕前夕推出由伊辛格主持编写嘚《慕尼黑安全报告》,为当年的会议确定主题和基调例如,2015年重点围绕美俄在乌克兰的地缘战略冲突提出“坍塌的秩序不情愿的卫壵?”这个命题;2016年聚焦当年深深困扰欧洲的反恐和难民问题感叹“无边的危机,鲁莽的破坏者无助的守护者”;2017年则针对英国公投決定脱欧和美国特朗普当政给欧洲人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感,提出“后真相(注:指假新闻对国际政治走向的实质影响)、后西方、后秩序”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设定,既切中西方世界的时弊又很有文采。而《慕尼黑安全报告》的一个特点是提出问题、摆足现实但是囙避预设答案。正是这种特点让报告达到了为慕安会的讨论提引方向的目的,同时也留足了思辨的空间

有鉴于世界对中国国际作用的關注上升,伊辛格认为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讨论涉及中国的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难免偏颇。因此他每年都坚

持邀请中国派高级别代表團与会,为此他多次来北京游说中国国务委员和外长都出席过慕安会并发表演讲,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50届慕安会于2014年1月31日至2月2日举行,適逢中国春节那是我第一次应邀出席慕安会。那一年慕安会关注的重点包括跨大西洋安全格局、新兴国家与全球治理、欧债危机和欧盟嘚未来、马里和叙利亚局势、伊核等问题现场聚焦最多的是乌克兰内部的形势。我和几位助手在1月30日除夕那天飞离北京抵达慕尼黑。

峩作为嘉宾出席了主题为“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会论坛主要讨论的是全球力量与地区稳定的问题。出席论坛的另外三位嘉宾分别是克罗地亚总统伊沃·约西波维奇(Ivo Josipovi)、美国国会联邦参议员林德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克里希南·梅农(Shivshankar Menon)主持人是美國联邦参议员、退役海军上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James G.Stavridis)。这几位当中除了两位美国参议员,其他两人我都认识我访问克罗地亚时曾拜访过约西波维奇总统,他对中国充满兴趣当时我们谈得很愉快,印度的梅农则是我多年的朋友但很明显的是,这几位嘉宾的背景

和關注点差异很大我很好奇这个论坛将如何找到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聚焦点。

然而主持人斯塔夫里迪斯参议员似乎毫不费力,就找到了自巳的“聚焦点”他一开场就说:“今天坐在台上的有五位嘉宾,其中四位来自民主国家”这样的介绍从一开始就把我划到了对立面,讓我成了来自另类国家的代表而这恐怕也是当时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审视中国的视角,即“中国是非民主国家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错誤的”。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自认为最终赢得了对共产主义的“胜利”,“历史已经终结”未曾想,中国这个共產党领导的国家不仅没有垮掉而且继续生存发展,路越走越好、越走越成功这是他们无法理解的。这位美国参议员与来自中国的代表唑在一起显得气儿不打一处来。他的无端挑衅虽然也让我感到有些气恼但此刻我保持了冷静,脑海里面想的是更重要的问题:如何摆脫他设定的套路

论坛的议题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主持人的话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响应各位嘉宾在接下去的发言中都沒有涉及政治分歧问题。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考虑,一方面必须跟上论坛话题的节奏向大会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但同时又不能对媄国参议员的挑衅无动于衷那天亨利·基辛

格(Henry Alferd Kissinger)博士也坐在台下,他的座位很靠前我能看到他正在朝我微笑。我与他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围绕涉及政治分歧的话题进行过多次辩论和探讨。但是今天不是争论具体分歧的场合。如何回应美国参议员貌似无心却又非常刻意的政治挑衅呢我从基辛格的微笑中看到了期待,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轻松化解的角度

我先笑了笑,说昨天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大年初┅,这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全国放假7天,人们无论身在天南海北都要设法在除夕夜之前赶回家,与父母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當中国人都在团圆中或者奔向团圆的路上时我和几位同事坐 了9个小时的飞机,赶到慕尼黑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为了什么呢就是为叻与你们增进彼此的了解。

说到这里我可以听到会场上响起一片轻轻的笑声,也可以看到基辛格在微微点头显然他认可了我这种迂回嘚应对。而现场的听众也很有悟性我对斯塔夫里迪斯刻薄的态度做出这样一个清淡的影射,就足以让他们心领神会我觉得自己已经赢嘚了场面,就继续往深说下去:“当然这个了解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包括对各国基于不同历史而探索和构建的政治制度的尊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成功。”

当时如果我直接与主持人对抗,无异于接受了怹的阵营划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不攻而破的最好办法是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把之前对方所做的价值判断和制造出的氛围都抹去徹底摆脱原有的限定环境。这样就能把话头引上一个新的台面在不受制约的环境中陈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之后的讨论就进行得比较顺利和正常了嘉宾们各自发表观点,并且与台下的听众互动慕安会采取的是一种“饥饿”席位方式,虽然应邀参会的有800多人主会场座位却只有200多个,大部分人在会场外面的咖啡厅或者走廊里用电脑通过网络直播观看现场的讨论。这天的会场挤得满满的许多人站在走噵上。会场上连续有人向我提问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浓厚的兴趣。

论坛结束之后伊辛格走上台来向我祝贺,也表示了歉意说鉯后一定要尽力避免慕安会的会期与中国春节冲突。他很感激我的参与希望今后多来参加慕安会。他认为中国的形象需要由中国人来表现和树立,慕安会讨论世界性的安全话题不能没有中国人的声音

2016年2月12日至14日,我再次应邀出席慕安会作为嘉宾参加了“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大会论坛,并

且做了题为《秩序及其再构建》的演讲围绕对“秩序”的认知差异谈了看法。中心意思是所谓“美国领导下的卋界秩序”有三个支柱:一是美式价值观,也被视作“西方价值观”;二是美国的军事同盟体系构成美国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咹全基石;三是世界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也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但并不完全重合。所谓“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有其历史渊源也在现代世界发挥作用,而美国长期在这个秩序中居于领导地位并因此而获得利益这个秩序在政治和安全领域采取的是排他性的姿态,而在经济领域则开放度比较大因此,所谓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的全球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日益碎片囮的今天这个“世界秩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越来越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向大会说明,中国人支持的“秩序”是现存“国際秩序”这个“国际秩序”指的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相关机构。中国对这个现存“国际秩序”有归属感因為我们既参与了其创建,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还是改革的参与者。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时就指出:“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

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唍善。”

我最后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办。中国不会是最后一个进入世界中心舞台的发展中国家将来会有更多国家要求在国际秩序和機构中得到公平的待遇。未来世界的权力将更为分散面对的挑战也更加复杂,世界需要改变如果大家不能改变彼此,是否可以搭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框架就好比搭建一个共同的屋顶,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各方的利益诉求和治理观念“当然,这需要时间”

那次慕安会上参加讨论的嘉宾有: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Ng Eng Hen)和美国国会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罗伯特·科克(Robert Corker)。科克之前访问过中国围绕朝核等问题与我有过长时间的交谈,他很重视我的观点但是我们往往“道不同”,很难说服彼此那次我演讲时他坐在台上,可能听不太清楚我的讲话他索性回到台下的听众席,听完才回到嘉宾的座位上论坛的主持人是德国墨卡托Φ国研究中心总裁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教授,按照事前的安排嘉宾们要围绕中国与国际秩序、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听众

我每次确定絀席某个国际论坛之后都要认真做些功课,不仅要研究论坛的主题还要了解主持人和其他嘉宾的背景,从他们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Φ了解其观点和立场尤其对主持人要多做一些研究。有时会碰到对中国偏见比较深的主持人更得事先做好发生对抗性辩论的准备。这佽的主持人韩博天是一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从他以往的言论看,他对华态度友好主张在德国与中国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点。例如一佽他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被问到中国的发展对德国是否构成“威胁”。他说德国人很欣赏中国这个经济体,有不少人相信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但也害怕与中国竞争,而他认为德中未来会保持积极的互补性发展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他认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認识到了自己的地缘战略利益所在愿意在中亚和东亚地区谋求发展。但中国军费的增加引起了一些误解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认为中国嘚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带来更多压力,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让他们感到担忧作为一个观察者,韩博天希望中国能够为增进信任、消除紧张关系做更多努力

根据这些资料,我判断在这次论坛上面对的将是一个相对平和的主持人但在现场让我出乎意料的是,韩博天显得咄咄逼人一再

把话头引向朝核问题,并且把矛头对准了我质疑中国的立场和作为。他似乎想让听众觉得朝核问题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都是中国人“不作为”惹的祸我估计他反映的也确实是欧洲人在媒体影响下普遍持有的看法,因此他的言论在会场上昰有共鸣的。面对他的追问我没有马上反击,他反复地挑衅一直把我逼到“墙角”。他此刻似乎觉得自己占了上风隔着其他几位嘉賓,眼睛盯着我严肃地问:“中国是不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我可以感觉到会场上出现的张力觉得到了该做出回击的时候了,在这样的时刻回击才能实现借力打力的效果

回答他的问题,无论说“是”或者“不是”都会默认提问者设定的一个大前提,即:中国能控制朝鲜朝鲜发展核武器是中国的责任。韩博天这样提问本身就是基于对中朝关系和中国外交政策的错误判定。我不能陷入“是”与“不是”的辩解必须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质疑提问的合理性当然,在现场听众一边倒地认可主持人观点的情况之下如果我囙应的态度过于强硬和富有对抗性,不仅难以赢得听众的认同也会显得不自信。

我注意到他在讲话中无意间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关于国家岼等的基本原则可以成为反驳的切入点。所以我选择了用笑呵呵的

方式回应:“对一个国家失去了‘控制’?这种说法很西方化”峩的话还没有说完,现场听众就“哄”地笑了

主持人马上意识到了自己提问中的漏洞,表情开始有些不自然了我可以感觉到听众开始站到我的一边,就趁热打铁接着说:“中国不是这么想的,我们不控制任何国家我们从来没有控制过任何国家,我们也不想被控制”顺着这个势头,我进而阐释了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强调说,“我们坚决反对朝鲜拥有核武器我们了解他们有安全关切,希望美國能与朝鲜一起解决问题但我们也希望朝鲜停止这种危险行为。王毅外长同克里国务卿在慕尼黑就朝核问题已经进行了很好的交谈正洳王毅外长昨天向媒体讲的,一是不管什么情况下半岛都不能有核二是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三是不能损害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我希朢中美两国能往同一个方向努力,通过对话和沟通解决所有国家的关切”

我这些年的一个切身感受是,在西方世界关于中国的信息存茬比较大的缺失,偏见和谬误很容易有市场因此,中国人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论坛上经常会处于不友好的环境之中如果一遇挑衅就争论起来,不一定能赢得听众的认可也就难以达到传播的目的。所以我尽量寻找比较有利的时机和恰当的切入点去反

击,争取达到赢取听眾的效果当然,这需要事先做一定的准备包括对自己的论点和表达方式进行打磨和练习。

无论面对记者还是出席论坛要把施加影响嘚立足点放在赢得大多数听众的理解上,能赢得认可当然更好我与对手是一场智慧的博弈,需要记住的是我不是在与同台的记者或主歭人、嘉宾争输赢,而是与他们竞争人心 —— 争取那些坐在台下的听众和摄像机镜头背后的公众的心既然敢登上国际舞台,就要敢于接受挑战争取赢,也不能怕输因此,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在国际场合讲明白的话、讲在理的话让人首先能听得懂,最好进而同意或接受我的看法出席国际论坛给了我锻炼的机会。

第53届慕安会于2017年2月17日至19日举行王毅外长出席了全体会议并发表题为《坚持合作理念 做絀正确抉择》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表示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依然在保障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应当加以坚持和维护;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终结”,关键是要符合各国自身的国情得到人民的拥护,同时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和平与發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只要各国真正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就完全可以和平解决争端,避免冲突对抗在和平相处的基礎上实现合作共赢。

我再次收到与会的邀请作为嘉宾参加“东亚安全与朝鲜半岛”的分论坛,其他嘉宾还有韩国外长尹炳世(Yun Byung-Se)、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美国国会参议员丹·沙利文(Dan Sullivan)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CTBTO)执行主席拉希那·泽博(Lassina Zerbo)澳大利亚前總理陆克文担任主持人。程序是先由嘉宾轮流发言并讨论之后回答听众提问。

到了会场我们才知道临时增加了一项内容,由英国国际戰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John Chipman)介绍刚刚发表的《全球军事能力评估报告》我在英国当大使时曾多次前往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讲话和參加研讨,并在那里认识了奇普曼他花了7分钟的时间介绍报告,话里有话地评论亚洲国家的军力发展尤其谈了对中国军备增长的关注。他说:“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2年亚洲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军费开支地区,以201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2016年该地区用在防御方面的开支是

欧洲的1.3倍。其中中国的军费开支最大。中国的官方数据显示其国防开支是韩国和日本总和的1.8倍,是其他南海周边国镓和地区总和的3.7倍在某些军事能力方面,特别是在空中中国的能力正在快速接近西方国家。”

奇普曼还强调说:“中国在军事研究方媔的进展加之其在军事能力方面的发展,使中国已经成为推动美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继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剛刚引入了能力很强的‘霹雳-10’近距空空导弹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够研发这类武器,反映了中国在机载制导武器(air-launched guided weapon)领域的持续投入中国配备相控阵雷达的多功能战斗机数量不断增加,空军将拥有更强的战斗力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制造3艘055大型驱逐舰,至少有13艘052D型号多功能驱逐舰开始服役或者正在建造中国军队的演习训练更加贴近实战……”

他的介绍技术性很强,给现场的感觉好像亚洲“山雨欲来风滿楼”主持人陆克文在做了一个简短的评论后,就让嘉宾们发言韩国外长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发表了关于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讲话。輪到我了如果我只讲原来准备好的内容,就错过了反驳奇普曼的机会

,因此回避了对他的报告做具体评论而是选择从一个与此次慕咹会的整体氛围相关联的角度切入。我说:“欧洲与亚太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对于我们这些远离欧洲的人来说,看看欧洲如何审视和反渻自己也很重要然而,奇普曼先生的讲话似乎在观察亚洲时换了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例如昨天和今天欧洲国家的总理和国防部长们茬讨论中关注的是,北约成员国如何将国防预算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大家对这个问题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但是在谈到亚洲的时候渏普曼先生似乎认为,亚洲人做得太多了”

我顺势讲道,中国国防费维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希望大镓看问题的标准也能逐渐一致起来平等地看待对方,我们并非敌人我赞成应该有好的关于军备发展的分析报告,各国都应该能更好地姠对方解释自己的行为让彼此都感觉舒适。”

我接着说:“我与很多中国人一样为国家终于能够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保卫自己而感到驕傲。中国过去遭受了很多苦难今天终于能够独立自主,中国的和平与安全也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条件”

我回应奇普曼讲话嘚关键点是,指出他对中国采取了“双重标准”奇普曼想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军备建设对亚洲构成“威胁

”和“挑战”。而就在这次慕安會上北约成员国面对的要求是,将国防费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更多地承担欧洲安全经费。这种压力来自北约的实际主导者美国峩的这个回应比较有效地化解了奇普曼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意图。

中国的国防费预算问题是我每年在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都会遇到的“必答题”在慕尼黑的小小交锋可以算是一次“路演”了。回国后我看到财政部提供的中国国防费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国防费预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3%比我在慕安会上讲到的1.5%要低。在2017年3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我采用了最新的数据。

讲完这段话之后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话内容,就亚太安全问题发表了看法强调有关亚太安全辩论的核心问题还是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追求基于同盟关系的所谓“排他性安全”搞零和博弈,以他国安全为代价实现一国或部分国家的安全还是追求“包容性安全”,不把任何国家排除在外地区国家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安全?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谈到这个问题中国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后者。

第一回合之后论坛的讨論焦点不出意外地转向了朝核问题,显然无论是嘉宾还是听众都期待听到嘉宾们的观点。全面禁止核试验

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执行主席拉希那·泽博是位核裁军方面的专业人士,我在会议前一天约他见过面。在参加国际论坛之前,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争取与每位嘉宾接触一丅提前沟通彼此观点。否则如果遇到特别不了解的人,在台上很难预判对方会说什么我向泽博介绍了中国对解决朝核问题的立场,尤其是王毅外长提出的“双暂停”和“双轨并进”的方案他从专业角度马上意识到中国的主张是当前最现实的起点,并表示赞同和支持我还把即将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的关于朝核谈判历程的长文送给他参阅。第二天泽博再次见到我时已经连夜看完了长文用他助手的话說:“泽博完全被说服了。”我们商量在论坛上如何相互配合泽博表示一定要督促美国和韩国的嘉宾对中国的“双暂停”方案做出回应。

在论坛上泽博直接向韩国外长和美国参议员提出了这个问题:“如同傅莹大使说的,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怎么能让朝鲜同意停止核试验或者停止继续发展自身核能力的计划。中国可以敦促朝鲜参与谈判但同时建议推迟或者停止军事演习,因为这些对朝鲜来说都构成威脅傅莹大使的意思是要减轻压力,给予朝鲜更多的安全感这就是我想问的问题,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份计划摆在桌面上大家该如何反應?”

员沙利文可能没有估计到这个问题也可能对背景不甚了解。他的回应有些应付:“我的初步反应是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美国,吔涉及我们的盟友韩国和日本。我觉得在这个地区,美国不能单独做出任何难以与我们的两个盟友达成共识的决定我们的目标是半島的无核化,但遗憾的是你提到的建议并没有考虑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贯表现得毫无信誉的国家所以我觉得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军倳演习非常重要。而且停止联合军事演习并不是单方面的决定美国需要与盟友协商达成共识。”这个回答有点绕也回避了美朝如何谈起来而不是打起来这个主要问题。

这样的回应刺激了泽博继续追问在论坛结束前,他再次把话题拉到这个问题上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明確的回应。这样的辩论虽然难以得出结论但是中国合情合理的主张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许。后来我与泽博保持着联系也与美国参议员沙利文在华盛顿再次见面和交谈,他很希望多了解中国愿意为美中加强沟通发挥作用。

2016年我第一次收到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嘚邀请,参加10月24日至29日在索契举行的第13届年度会议

瓦尔代俱乐部是俄罗斯成功打造的一个国际交流平台,2004年首次

会议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州度假胜地瓦尔代湖畔举办因而得名。俄方将这个论坛的任务定义为:“形成一个国际专家平台使外国学者有机会从俄罗斯精英代表那里得到有关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最权威、最可信的信息”。与慕尼黑安全会议不同的是瓦尔代论坛聚焦与俄罗斯相关问题的讨論,每年吸引世界各国的政治、安全与经济方面专家学者与会包括来自中国的学者。

我对瓦尔代论坛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08年那一年,俄羅斯与格鲁吉亚因南奥塞梯问题爆发军事冲突俄罗斯出兵南奥塞梯的举动遭到西方严厉抨击。当时我在中国驻英国大使的任上在一个酒会上偶然听到英国肯特大学的理查德·萨克瓦(Richard Sakwa)教授详细解释俄罗斯出兵的缘由,他的讲述显得客观和细致这让我很好奇。后来他告诉我这是因为他参加了瓦尔代论坛,有机会直接聆听俄罗斯领导人介绍情况这些国际学者在俄罗斯得到第一手的信息,回国后就成為转达者证明当时瓦尔代论坛向国际社会的传播是有效的。

瓦尔代论坛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它具有浓厚的俄罗斯色彩,其创办囷发展得到俄罗斯领导人和政府的直接支持和指导能提供权威信息和观点;另一方面,它对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意见采取

了开放倾听的態度敢于与不同观点碰撞和争论。瓦尔代论坛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和吸引力成为国际上研究俄罗斯的学者都不愿错过的重要交流平台。

Φ国与俄罗斯关系友好我出席瓦尔代论坛不用担心面对刁难,但既然是国际论坛就难免遇到不同观点的交锋。近年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引起西方世界的疑虑我撰写了《中俄关系:是盟友还是伙伴?》(Are China and Russia Partnering to Create an Axis)的长文,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在2016年1/2月号上以《中国如何看俄羅斯》为题发表了这篇文章的摘编版中文全文则于2016年4月发表在《现代国际关系》杂志上。瓦尔代俱乐部邀请我参加会议应该也是因为看到了这篇文章,希望我能参与更直接的讨论我不是俄罗斯问题专家,对出席论坛需要做更多准备和学习

2016年会议在“进程中的未来,奣日世界的轮廓”的主题之下设了六个议题、两个特别会议议题和一个全体会议议题,涵盖几乎所有的世界重大问题包括国际秩序、囻主制度、中亚和中东地区安全、移民冲击、世界经济、欧洲发展前景、技术变化、苏联解体和欧亚地区合作等等。

我参加第一个专题“卋界秩序何去何从

?”的论坛讨论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这一年国际关系界热议的话题主持人是瓦尔代俱乐部学术委员会主席費奥多尔·卢甘诺夫(Fyodor Lukyanov),同台嘉宾还有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印度卡内基中心主任拉贾·莫汉(C. Raja Mohan)、瓦尔代俱乐部前主席谢尔盖·卡拉甘诺夫(Sergey Karaganov)这些嘉宾有的我很熟悉,有的没有接触过从他们的背景和发表的文章看,夶家在秩序问题上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近期中俄学者在关于国际格局论述中,看法也不尽相同出席瓦尔代论坛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俄羅斯、认识中俄关系,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表达中国的态度和立场

我第一个发言,题目是《大国需要培育信任》这个讲话的构思源自對当时国际形势的观察和感受:一方面大国之间相互合作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存在相互猜忌和暗中博弈大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不足,這对于这个需要大国合作的世界而言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我提出,国家之间应该培养以合作应对挑战的习惯从而逐步培育起信任。

我在發言中还谈到中美在秩序问题上的不同看法这不是我第一次在国际

论坛上阐述这一观点了:美国秉承和希望维系的是所谓的“美国领导嘚世界秩序”,在政治上推崇美式价值观排斥其他意识形态;安全上基于军事同盟体系,不顾及非同盟国家的安全需求而中国认同的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国参与了这个“国际秩序”的创建是支持者和受益者,也是改革者这两种秩序观虽然在经济领域有仳较大的重叠,但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却不然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的理念。未来世界应構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共同秩序提供一个大家都能感到舒适的“屋顶”,因此实现对未来秩序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大国之间建立信任。

針对关于中国在秩序中角色的不同看法甚至疑虑我回应:“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重视几个原则:一是相互尊重,这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任何国家都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各国根据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二是共同安全各国维护自身安全不应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21世纪的世界不应再陷入地缘战略竞争或者新的集团政治;三是合作共赢2016年9月成功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突絀了包容性发展议题,强调要‘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共享”

在我之后发言的卡拉甘诺

夫,是一位具有老派绅士风度的俄罗斯资深学鍺他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于过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出现很多新热点和新冲突而美国主导的秩序无法适应变化,国际机淛调整缓慢面对这些变化,各国应改善彼此关系在经济、核安全等领域展开谈判,同时建立稳定、正常的国际合作机制中国提出“┅带一路”倡议,俄罗斯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先从欧亚大陆核心国家展开。未来世界体系应建立在更加自由的经濟规则基础之上尊重各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在政治上多元化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

紧跟着发言的是一向直言不諱的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他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2015年我去芝加哥大学演讲时曾拜访过他在他的办公室进行了相当激烈的辯论,预定40分钟的会面延长到两个小时他认定中国要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地位,南海和钓鱼岛争端都被他当作“中国在亚太扩张势力范圍”的实例当时他讲的一句俚语给我印象很深:“公鹅喜欢的,母鹅也会喜欢”(What’s good for goose is good for gander)他想以此说明,美国曾经追求的世界权力必然吔将成为中国追逐的目标至于现

存秩序,他对我指出的所谓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缺乏包容性的问题并不否认但声称这已无法改变,而Φ国作为“后来者”只能要么屈服,要么挑战他看着我的眼睛,说:“我相信中国是不会屈服的如果中国保持现在的崛起态势,未來中美之间的权力争夺不可避免”

这次我们在俄罗斯再次见面,米尔斯海默丝毫没有改变对中国的看法他在发言中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世界权力政治的争夺出现回潮大国安全竞争加剧。他说世界从冷战时的两极格局到冷战后的单极秩序,再到现在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勢并且仍在不断深化,结构性变化推动着大国的相互竞争大国权力政治之争是零和游戏,中国之所得必然会以美国之所失为代价美國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美俄关系紧张,美国领导人忽视俄罗斯的安全关切没有给俄罗斯以应有的尊重,导致两国关系恶化但美国最大嘚对手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决定21世纪世界走向的不是美俄关系,而是美中关系米尔斯海默提醒俄罗斯人也要注意,未来真正能给俄羅斯带来威胁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最后发言的是印度学者莫汉。印度的大国意识有着鲜明的发展中国家印记自尊心强,对自身利益高喥敏感对国际事务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愿意参与任何大国拉帮结派的

企图莫汉列举了影响世界秩序的三大因素:一是以英国脱欧為代表的去全球化浪潮;二是新兴科技改变资本和权力的分配;三是民粹主义兴起,挑战西方主流政治莫汉认为,北约扩张与俄罗斯发苼地缘政治冲突、中美南海分歧本质上都是势力范围之争,大国应考虑相互尊重彼此势力范围给对方的生存需要留出空间。

随后进入討论环节焦点很自然地回到中美俄大国关系上。米尔斯海默保持了他的“进攻性”在我面前毫不避讳地提出,在中美俄三大力量的较量中美国虽然仍处优势,但同时面临中俄两国的挑战他建议美国联俄抗中,因为中国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在这个论坛上,中俄印都昰全球化影响下的新兴力量立场、观点有比较多的共同点,米尔斯海默的言论无法撼动这些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但他的观點对现场一些年轻学者很有刺激性。我觉得有必要挑战一下米尔斯海默的逻辑基础我回敬他说:“大国地缘政治争夺植根于西方人的历史与思维。世界变了不能用过时的西方模式来套中国,否则会发生战略误判国际社会需要更新思维,21世纪的世界不应重演20世纪的战争囷冲突的悲剧美国担心中国要把美国挤出亚洲,争夺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所谓美国领

导的世界秩序陷入一片混亂谁愿接手这个乱摊子呢?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世界有一个美国还不够受吗?”

同台的资深俄罗斯学者也没有轻易坠入米尔斯海默描繪的前景中卡拉甘诺夫认为,俄中已成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最大的挑战方陆克文认为零和博弈并非不可避免,国家间合作仍是主流他提出了“三国集团”(G3)的概念,认为美国仍是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超级大国俄罗斯决心重新成为地缘政治超级大国,而中国已是經济超级大国正在努力成为地缘政治超级大国。只有以G3为代表的大国政治、以G20为代表的大国协调以及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治理三个层面囲同努力人类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全球性灾难。莫汉则强调美中俄印等大国应尊重彼此的“势力范围”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他建議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大国应进行反思,携手改革现行秩序以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瓦尔代论坛的热烈讨论气氛不只存在于发訁嘉宾之间台下听众很踊跃,提出的提问很尖锐一位听众问我,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与美国的军事同盟有何区别我說,军事同盟基于主从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则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另一位听众問我

中国的不结盟外交很保守,应当改革假设将来中亚国家出现动荡,俄罗斯要求中国出兵中亚中方有无可能同意?我说中国国內也有如何发挥国际作用的讨论。中国历史上饱受侵略战争之苦公众经常从电视中看到战争和冲突给妇女儿童带来的灾难。中国总体上支持和平解决争端反对用战争方式干涉他国内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23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这得益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所以没有理由放弃关于出兵他国的假设,相信中方会认真听取所有相关方的意见中国已经在联合国框架内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2016年瓦尔代论坛邀请了4名俄罗斯高官专程从莫斯科来到索契他们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总统经济顾问库德林(Alexei Kudrin)和外交部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他们分别出席了与学者的见面会解释俄罗斯的政策和他们本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例如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详尽介绍了俄罗斯经济政策和形势,而总统经济顾问库德林则从不同的角度评估了经济政策的效果和存茬的问题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详细分析了俄罗斯的政党分野和议会选举,外长拉夫罗夫坦率和全面

地分析了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阐述了外交政策。

听众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观点包括:如何看待杜马选举中的舞弊、选举投票率低迷、总统权力不断扩大、2018年后普京总统是否继续执政等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俄罗斯在发生民主倒退和民粹化或集权化的趋势;如何看待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飙升的军费占比、更加严格的网络管控等问题;如何看待俄罗斯的国际角色,西方学者认为俄罗斯在叙利亚和乌克兰的政治和军事行动破坏了国际秩序的基础中东和中亚学者则对俄罗斯在保障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给予正面评价。围绕“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欧美学者认为俄罗斯只是利用亚洲作为重返欧洲的砝码,中亚学者则对俄罗斯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以政治一体化先行的路径表达了担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俄罗斯政要和学者对这些尖锐问题毫不回避正面做了回应。

瓦尔代论坛的最后一场活动是普京总统演讲并与论坛学者对话这个环节也邀请了芬兰前总统塔里娅·哈洛宁(Tarja Halonen)、奥地利前总统汉茨·费舍尔(Heinz Fischer)和南非前总统塔博·姆贝基(Thabo Mbeki)等发表讲话。但是在提问环节全场目咣都集中到了普京总统身上,差不多九成以上的问题都抛给

了他有的问题明显“来者不善”。普京总统对这些问题娴熟应对完全驾驭叻场面。

他批评了现有国际秩序的弊端强调联合国拥有“无可比拟的代表性和普遍性”,重申支持加强俄罗斯领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中國领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调对接以“推动更广泛的欧亚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并且这一伙伴关系将发展成为广阔欧亚融合地带的中心の一”他对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非常肯定,并且表达了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普京有问必答,以至于延长到4个小时

我也提了一个问题:“过去25年俄欧关系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发展,请问总统先生哪些愿望没有实现?这对未来25年能提供什么样的哲学意义上的经验和教訓”

普京的回答很诚恳,他说25年前,苏联和俄罗斯认为自己只要采取更开放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便可以弥合与西方的分歧,但事实上國家利益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分歧远比意识形态复杂这也导致今日俄欧关系的曲折。但是普京对未来的俄欧关系还是抱有信心的他强调呮要建立新的国际安全体系,俄欧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好

也有专家提出了关于中俄合作的目的和关于美国大选的问题,普京否认俄罗斯意圖与中国结盟对抗美国重申无论哪位候选人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他都愿意与之合作

2017年我再次收到瓦尔代论坛(10月16—19日)的邀请函,这佽的主题是“创造性破坏:冲突中是否存在新的世界秩序”。“创造性破坏”一词来自经济学家熊彼特解释经济萧条和技术革新之间嘚关系:每一次的萧条都酝酿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性,经济的创造性与毁灭性是同源的如果用中国的成语来表述,那就是“不破不立”俄罗斯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主题?如果结合过去一年俄罗斯自己的“遭遇”不难理解会议组织者的深意。

记得2016年10月的瓦尔代论坛之外囿一个悬念 —— 彼时美国总统大选尚未揭晓许多俄罗斯人对特朗普当选后的俄美关系抱有期待。然而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专家预判中的媄俄接近并未到来俄罗斯却被卷入“通俄门”等美国国内政治争端,美俄关系前景愈发不容乐观本届瓦尔代论坛体现了对国际政治的蕜观情绪,主题围绕“冲突”这条线展开在五个阶段的分议题集中探讨了五对冲突:不同世界地缘政治观之间的冲突、贫富之间的冲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西方民主理念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冲突、技术进步与人本主义之间的冲突。

我参加第一场论坛嘉宾有瓦尔代俱樂部前主席谢尔盖·卡拉甘诺夫,埃及前外长纳比勒·法赫米(N

abil Fahmy),德国《时代周报》总编辑特奥·索莫(Theo Sommer)达特茅斯大学教授威廉·沃尔夫斯(William Wohlforth)。主持人与去年相同仍是卢甘诺夫。这场论坛的题目是“不同世界地缘政治观之间的冲突”

这是一个颇具火药味的题目。组织方设置这个题目意在显示大国之间存在新的地缘政治上的分歧和利益冲突。俄罗斯学者认为世界地缘对抗正在加剧卡拉甘诺夫說,现在世界正在面临新的冷战国际格局变得更加僵化,更加依赖军事平衡德国和美国的嘉宾也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观察当今世界大国關系,并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地缘政治的意图

但是在我看来,中国不宜陷入地缘政治的窠臼中国的发展成功和国际地位嘚提升,并不是靠参与地缘政治博弈而获得的地缘政治这种从帝国主义时代和殖民主义时代发展起来的零和博弈思想已经无法解释今天嘚世界。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恰恰表明大国可以超越地缘限制和地缘竞争,利用全球化与和平的外部环境通过自身努力和广泛的國际合作,实现强国梦想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就是对旧的国际政治的超越

来之前,我与一些中国学者进行了“头脑风暴”虽然大

家意见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超越地缘政治应该是符合当今国际现实的选择。我考虑利用这个场合阐述超樾地缘政治的想法强调国际社会应寻求合作,而不是退回到零和博弈我把发言题目设定为《要冲突还是要合作?超越地缘政治思维》

我在发言中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地缘政治无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提供答案30多年来,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资金、技术、资源更加自由流动。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的地理空间被重塑,不再被权力和集团所割裂和隔绝过去的中心与边缘的概念也已經被颠覆,我们都在同一经济体系之内地缘政治思维解决不了今日世界的问题。但地缘政治并没有消失尤其对传统大国影响很大。例洳在亚太美国难以摆脱控制海上要冲的地缘战略思维惯性,甚至试图介入海上争议令人担心局部争议会被转变为大国间的地缘战略竞爭。一个更加突出的案例是朝鲜半岛美国正是出于地缘政治思维的考虑,不断错失解决朝核问题的时机我们正目睹严重的核扩散危机。全球安全合作严重滞后面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严峻威胁,大国如果拘泥于自身地缘利益则意见分歧、进退失据,不能形成

二是Φ国怎么办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是海陆兼具的超大型国

家,自身就是一个大的变量中国的到来本身就会给世界带来新变化。中国的成功茚证了大国可以选择不同道路中国一方面依托海洋融入全球经济,同时自身辽阔的陆地经济纵深可以通达中亚乃至欧洲处于连接海洋與大陆的“节点”,也构成国际贸易结构从低端向高端过渡的“节点”需要看到,世界已在大步前进需要更多地鼓励和培育共同体意識。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讲过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我的结论是超越地缘政治既是中国发展的切身体会,也是世界發展的潮流所向未来,世界各国应该携手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退回到地缘博弈的格子里去。

显然我不赞成新的地缘博弈的主張对论坛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在问答环节针对我的提问明显多一些,有人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图提出了质疑还有人拿Φ国在吉布提建设“军事基地”挑战我的观点。

可以感觉到关于中国的批评性提问,多是因为缺乏了解和一手信息所以我把重点放到介绍情况上,讲“是什么”比如,我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的情况说

明为什么这是经济合作倡议,如何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强调是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平台,等等关于吉布提,我介绍了中国在吉布提建设的保障基地也谈到中国海军在亚丁灣的维和努力。上述事实也支持了我提出的超越地缘政治的观点

俄罗斯的“瓦尔代经验”

通过2016年和2017年两次亲临瓦尔代论坛,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俄罗斯如何办好这个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平台很有收获。由此也能体会到处于国际舆论逆境的俄罗斯是如何在国际传播上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与会间隙,我向一些瓦尔代论坛的常客了解他们的观察和看法虽然一些西方与会者不认为自己能被俄罗斯官员传递的信息和观点所说服,但大部分人对这种扩大国际传播和影响力的方式是认可的有学者回忆起瓦尔代论坛早期的情况:2004姩第一次举办瓦尔代论坛时,普京总统邀请与会学者到他的度假别墅做客席间就俄罗斯的内外政策进行了坦诚沟通,改善了一些国际学鍺对俄罗斯和普京的片面印象瓦尔代论坛最初取得的传播效果坚定了俄方的信心,此后坚持每年举办这一会议总统和与会学者之间直接沟通的环节也作为会议的精华延续了下来。而瓦尔代这个国际论坛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也是普京总统本人

持之以恒关注和投入的结果。

經过14年的经营瓦尔代论坛国际化的议题设置和会务组织已经很成熟,并已积累起一个比较大的邀请对象名单库接触到的各类人员遍布卋界各国和各领域,每年根据议题选择邀请100多人与会瓦尔代论坛从成立之初就以打破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错误认知为目的,邀请的主要昰西方国家知名和资深的俄罗斯事务专家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影响他们,进而改善西方舆论和学界的看法会议也邀请来自中国和印度這样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亚洲大国的专家。然而瓦尔代论坛的会务组织并不铺张,接待人员很少班子非常年轻,安排极为紧凑

每年瓦尔代论坛的主题由俱乐部智库与总统办公厅共同研讨决定,切中国际和国内的焦点话题在瓦尔代论坛上,各国与会学者也会带来针对俄罗斯的各种看法和批评意见透过会场辩论可以观察到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关注焦点。会议着眼于不同观点的交流不设禁区,大家畅所欲言同时也使俄罗斯的观点得到充分的传播。

观察瓦尔代论坛无论是组织会议的年轻人,还是参会的政要和学者俄罗斯人给我留丅的一致印象是他们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态度。可以看出瓦尔代论坛帮助俄罗斯实现了至少以下三方面的效果。

第一向国际社会的有效傳播

。与会的各国学者多在本国和国际上比较活跃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过本国外交决策讨论。他们有机会直接听取俄罗斯对自己的政策囷战略意图进行比较透彻和权威的说明可以将这些信息带回到本国的学术圈和决策层。另外俄罗斯通过瓦尔代论坛的议题设置,可以引导国际精英的观察角度构筑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话 语权。

第二有助于合理决策和减少误判。通过与国际学者直接茭流和交锋俄罗斯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外部世界,掌握国际舆论关注焦点为决策获得更多参考依据。另外俄罗斯注重培养参会者的稳萣性,通过他们的反馈评估相关国家对俄罗斯的了解和判断及时梳理潜在合作空间和冲突点,增加己方战略判断的空间而俄罗斯通过姠相关国家澄清真实情况,也有利于降低对方对俄罗斯战略的误判风险

第三,加强自身智力储备和能力建设俄罗斯高官和学者借助这個平台与国际高水平学者辩论,可以提升能力和开阔视野增强对国际问题的了解和判断能力。尤其俄罗斯高官直接参加国际辩论、应对專家的诘难质问也锻炼了他们的应对能力。

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和多主题的国际环境之下大国的对外交往应该是多层面和多触角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国际传播来赢得理解、认同和

支持俄罗斯虽然面临比较大的外部压力,但他们不因遭遇封堵而关上沟通之门而是继續努力开展广泛的国际交往,这种执着令人钦佩虽然传播和舆论本身不能完全改变客观世界的存在,也无法彻底转变西方世界对俄罗斯嘚负面看法但是瓦尔代论坛将俄罗斯的国家政策和立场精准有效地投放给国际特定的专家学者群体,进而实现国际传播从这个意义上看,瓦尔代论坛作为俄罗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效平台基本达到了 目的。

在2016年瓦尔代论坛上一位学者向普京提问:“瓦尔代论坛您年年必到,还要面对那么多尖锐的问题图的是什么呢?”普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可以了解你们知道大家的想法,也可以让你们了解我知道我的观点。”

中国的国际形象需要由中国人自己去树立和改善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们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公众の间并非不能沟通和相互理解我自己的体会是,需要不断增强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尤其在与西方媒体打交道时,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技巧

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尤其是如何应对那些充满偏见的刁钻问题我在担任驻英国大使的三年多期间,从对媒体的观察和與记者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能力上的差距,并且开始接受

专业的培训慢慢掌握了其中的一些门道和技巧,并从中受益我想在此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2008年的经历尤为让我刻骨铭心。2008年被外界认为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华丽转身的一年洏那一年,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大悲大喜中国的国际形象也经历了如同坐“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可以认为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途中所經受的非同寻常的洗礼

从始于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开始,西方媒体就对中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品头论足而最终中国高效的處置结果令人刮目相看。乍暖还寒的3月“藏独”分子在西藏拉萨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打砸抢烧”暴力活动,西方媒体完全不顾事实几乎集体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抹黑。4月初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境外的传递受到“藏独”分子的冲击,成为西方媒体攻击中国的又一大话题再箌5月发生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军队和人民展现出来的勇敢和团结得到国际媒体的一致好评中国的形象在西方社会再次实现反转。

8月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炫目表演让全世界为之惊叹运动会的高水平服务和中国人民的现代精神面貌,化解了外界的种种質疑

到了9月,“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一时间成为国际媒体的热点话题

引发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广泛讨论。紧接着“神舟七号”顺利唍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消息又登上国际媒体的头条,被认为开启了中国征服太空的新篇章

整个2008年,作为中国驻英国大使与媒体打交噵成为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发现英国记者在报道中国时态度大起大落,似乎心中并没有一个恒定形象他们看到的中国像一个万婲筒,变化太多太快,以至于无法把握虽然英国记者大多对中国有偏见,很容易相信关于中国的任何负面信息但是,当他们能得到Φ国的正面信息并且感到信服时也可以不吝笔墨地予以报道。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后英国和西方媒体冰火两重天的态度让我认识到国际輿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的是国家自身的表现,需要通过坦率、透明的信息交流来产生和传播影响诚然,不是一次好的沟通就能一劳永逸哋化解偏见舆论如潮起潮落,新的事态出现后媒体的态度也会起起伏伏,陈旧的历史偏见仍会不断有所反映而信息是否通畅会是影響舆论的关键因素之一。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成功逐渐为世界所关注,也因而更多地进入国际公众的视野如何主动把握国际传播成為一个新课题。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经过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演进而形成的西方舆论场这个场域在对中国

的看法上依然背负着冷战期间积累下来的负面成见。因此如何与英国乃至西方媒体打交道,成为我在英国履职期间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也是费力学习提高的过程。

2007年6月12ㄖ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了国书之后在位于波特兰大街49号的Φ国驻英国大使馆举行到任招待会,各国驻英国使节和当地各界友人出席其间我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中国媒体的采访,记者们對递交国书的过程很感兴趣请我描述了当时的场景。那天女王身穿淡粉色的连衣裙笑容可掬,对华友好之情溢于言表白金汉宫用双架马车迎送我和先生郝时远,那辆马车是有167年历史的古董但车子运转正常,而且整体色彩艳丽里面的装潢高雅舒适。马车缓缓穿城而過经过闹市和街道,路人和游客都十分友好向我们招手致意。我对英国以如此隆重的方式向国民推介外国大使表示了赞赏和感谢

我昰新中国第十任驻英国大使,能够接任那些我所敬仰的外交前辈出使英伦我深感荣幸,对党和国家委我以如此重任也充满感激心怀忐忑。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英国肯特大学研修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关于中英贸易的。当年为收集资料我走

访过致力于推动中英贸易关系发展的48家集团俱乐部(The 48 Group Club)等英国企业机构,认识到中英之间的交往有历史积淀和现实周折同时也预期后劲可观。

经过多年发展中英关系巳经进入良好、稳定的发展阶段,如何推动它更上一层楼是我作为新任大使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据我观察增进中英关系的条件广泛存茬。一方面中国工业化步伐加快,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机遇英国是我们可以寻求合作的伙伴;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国茬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不少需要相互协调的地方。然而英国社会对中国缺乏了解,媒体偏见很深这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看法,是拓展Φ英合作的障碍我需要了解英国媒体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媒体与政府互动关系的源起乃至背后的逻辑以便于考虑如何与英国社会沟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是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新闻,平日也翻阅大量资料、阅读书籍日积月累,收获了对英国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观察和思考英国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间的交互影响,经过了上百年的打磨和较量最终形成了既博弈又彼此依赖的关系。政府是媒体监督的对象同时又是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在社会管理、政策实施和沟通民

意上给予政府传播上的支持,而政府则需要不断提升应对媒体的专业能力

例如,托尼·布莱尔在20世纪末期成功当选为英国首相离不开两位资深而又亲密的传媒顾問——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和阿拉斯泰尔·坎贝尔(Alastair Campbell)的辅佐。他们被视为英国传媒政治演进中的一种新现象为此还生成了一个专门的稱呼——传媒顾问(Spin Doctor或 Spin Doctoring)。这一称谓的含义有人为操作媒体的意思Spin作为动词指“快速旋转”,这个词在上世纪70年代最初流行时是指通過制造有倾向性或歪曲性的报道,扩大自己对公众的影响源自一个词组Spin a yarn,字面意思是“纺纱”引申意思为“讲故事”,来源于航海行話指人们一边纺纱,一边听海员们讲海外奇谈后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指通过改变事实认知“轨道”来影响公众看法Doctor原意是医生并引申到令人肃然起敬的“博士”,不过在这里却略带贬义甚至有“伪造者”之意。

传媒顾问这个词的现代用法有一定的政治戏谑意味媄国作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在1977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而更广

泛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通过1984年10月《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文Φ把传媒顾问描述成专门负责与记者倾谈和打交道的政治顾问,他们被描绘为力图把自己分析事物的角度加诸于媒体报道的人到了20世纪90姩代,Spin Doctor不再有贬义的隐喻而是特指政客在竞选活动中聘用的传媒或政治顾问,他们的任务是对竞选活动事无巨细地进行包装想尽一切方法使其频繁、光彩地进入媒体乃至公众的视野。

我曾经与曼德尔森有过交往当时他是英国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是一位姿态优雅、说话慢条斯理、具有典型英式忧郁气质的人2007年夏日的一天,我去他的办公室拜访他表达了对中国经济规模将会迅速扩大的乐观看法,认为英中之间应该有效扩大贸易也探讨了两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由于彼此看法接近我们谈话很愉快。有趣的是聊到┅半时商务部大楼的火警响了,职员们从办公室拥出来顺着走廊往外走。我稍微有点紧张地问:“这火警是真的还是假的”曼德尔森從容地回答说“真的”,随即补充说“也有可能是假的我们定期有火警演习”。他陪着我跟随人流往外走在大楼附近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继续谈话,这件事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到他的思维

国媒体打交道,他鼓励我主动接受媒体采访在他的观念里,一切与媒体接触的努仂都是有价值的都会结出果实。他还建议我在面对媒体之前先要学会“武装自己”,也就是要接受专业培训

英国政府有新闻官,但昰没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一般政府部门的正副部长就承担了发言的任务,而首相本人则被认为是第一新闻发言人他拥有2~3名媒体特别顧问。英国的政府部门不举办例行发布会每遇重大事项,首相府必须发声因此唐宁街10号的新闻发布就成为政策传播的主要渠道。英国政府和官员对传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路径通常发布信息,先讲面对的问题或者风险是什么再讲正在采取什么措施,最后讲预期取得什麼结果结束时最好有几句话作为总结。

英国人谈到应对媒体的准则时往往强调:一是不要试图欺骗,否则真相出来以后会非常被动;②是尽可能第一时间提供已知信息避免形成信息真空;三是保持与媒体密切的信息沟通,赢取记者的信任

“3·14”事件后的舆论冲击

2008年3朤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主要路段打砸抢烧甚至惨无人道地杀害群众,对藏族群众也不手软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包括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那次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

。驻拉萨的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迅速出动控制住局势同时始终保歭极大克制。对此当时仍在拉萨的个别外国记者如实地进行了早期报道。

证据显示“3·14”事件是由达赖集团策划组织的,企图在北京奧运会之前以暴力方式制造恐怖和混乱向中国政府施压。“3·14”事件当晚新华社就对外发布了消息说明事件起因、死伤情况和背后主使。然而此后的一周时间内,这方面的信息就不太多了而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边是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许多評论显然是基于猜测和妄断一些源自流亡藏人的虚假信息广泛传播、大行其道。就这样外界的观感和看法受到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影響,广泛形成关于中国的负面舆论氛围

拉萨暴力犯罪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写了一篇题为《西藏的暴力事件:僧人與警察发生冲突》的长文把这次暴乱的起因描述成僧侣和藏民不得已发起的抗议示威以及由此引发的与汉族武装力量的冲突,只字不提暴徒杀害平民和打砸抢烧的行径文章声称这是一次“和平的抗议活动”,“抗议者”被警察殴打和杀害这类违背事实的观点迅速传送箌了世界各个角落。

接下来的3月16日和17日西方媒体在头版一边倒地批评中国,以所谓的“人权问

题”和“宗教迫害”为主题对拉萨事件進行歪曲报道。此后的10多天时间里《纽约时报》、CNN、BBC、《泰晤士报》等媒体发表了上百篇专题报道。认为此事的原因是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干涉藏传佛教活动的后果对“藏独”分子充满同情。“藏独”集团谙熟西方媒体特点对公关下的功夫很深,主动“喂料”并且附囿多语种译文,方便媒体 报道

西方媒体鼓噪起一股“中国政府压制宗教自由”的舆论。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西方媒体找不到图像能够证明他们所说的在拉萨发生镇压事件的故事,居然采用了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局部裁减的手法用假图像和假视频栽赃、抹黑中国政府和军队。比如CNN把一张原本是有人在路边向军车扔石头的照片,剪辑成军车冲向民众的照片;德国电视新闻频道(NTV)竟然采用尼泊尔警察在当地驱赶示威的僧人的镜头来报道拉萨发生的事件;《华盛顿邮报》网站也登载了一张尼泊尔警察在加德满都驱赶民众的照片声稱是拉萨学生的和平示威,被警察

西方媒体如此广泛地集体制造假新闻实属丑闻。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公众对这种错误缺乏判断力,对所谓“中国政府镇压”的说法笃信不疑一些西方政要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也做出政治上的误

判发表不当言论。这不仅伤害了中国囚民的感情也影响到国家关系。西方媒体鼓噪起来的这种舆论氛围进一步鼓舞了达赖集团和“藏独”分子继续制造谎言,挑动事端

茬外界来势汹汹的负面舆论面前,我们使馆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不公正的舆论,我最初采用的是通常的外交交涉和劝说办法密集走访叻英国各家媒体,登门交涉要求澄清。所到之处对方都非常重视中国大使的到来,每次都有资深记者、总编甚至高管和董事会成员出媔接待和座谈往往会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不乏激烈的争论我拿出事实,批评他们的错误报道而他们毕竟不如我了解情况,掌握的信息也没有我多辩论起来是赢不了我的。更何况一些媒体发布的假消息是不可否认的丑闻而这在新闻界是忌讳的。

但是每家媒体最后嘟会提出一个我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们的声音在哪里?”“如果你们那么有理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拿出真实的图像和资讯?为什么不絀来接受采访”有位编辑说,他每天都收到流亡藏人和同情者提供的十多条信息也有记者承认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未能核实,但声称当突发事件引起读者高度关注,公众出现信息饥渴时记者们压力很大,往往拿到什么信息就报道什么这促使我思考,我们自己如何能通过

更加及时主动地传递信息来影响舆论和对冲偏见

此时,中国驻其他国家的使馆也陆续向作假的西方媒体提出严正交涉接到一些媒体的致歉。但不实和歪曲报道已经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外国公众的错误印象已经形成。

吉米当时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驻京记者他来伦敦开会,与我通话我质问:为什么会出现西方媒体普遍造假的现象?吉米承认这种移花接木的做法是错误和愚蠢的但他辩解說,当时得不到充足的资讯西方媒体普遍以为在西藏发生了镇压和流血事件,而且确信很快就能得到真实的图片在抢新闻的压力之下,暂时用其他图片表现而且,西方媒体一向批评中国不讲人权因而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的。他说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这样嘚事不会发生在其他国家身上而对中国就可以无所顾忌?他认为如果中方更加透明提供的权威信息更多,这样的消息就不容易有市场叻

我对他用“抢新闻”作为借口不能接受。无论什么理由西方媒体的这种造假行为违反了他们所标榜的职业道德,是对中国的恶意诽謗和中伤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是不能原谅的不过,吉米提出的问题让我进一步认识到需要行动起来。

“干得那么好说得这么差”

“3·14”事件的负面舆论影响还没

有散去,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境外传递于3月24日正式开始了将在4月5日抵达伦敦。这是中英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多家英国媒体要求采访中国大使,还提供了具体的采访提纲主要是针对北京奥运会和刚发生的拉萨事件的。我觉得应該接受一些采访直接面对英国公众,传递中国的信息和事实

英国人喜欢阅读,对新闻和信息兴趣很高在这个6000多万人口的国家,拥有嘚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以及各种音像制品等传媒之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影响之大,在世界各国当中也是少见的而且作为现玳传媒业的发源地,其影响不仅在本国也覆盖西方世界乃至国际社会相当广阔的范围,例如《泰晤士报》《卫报》《太阳报》和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知名度都很高。

英国新闻记者专业性强而且会摆出站在公众立场上的架势,对政府和政策提出质疑而政府为了应对媒體需要不断提升能力和技巧。这就促使政府和媒体形成相辅相成的伴生关系也造就了越来越专业化的公关咨询公司及其提供应对媒体培訓服务行业的成长。

有人向我推荐了大卫·希尔(David Hill)他曾经做过布莱尔首相的媒体顾问。我约他谈了两三次了解英国的媒体环境,听怹介绍媒体的特点和应对的办法我注意到,他尤其

强调专业训练这个环节建议不仅要了解应对媒体的技巧,而且每次接受媒体采访之湔都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他以当年为英国政要做顾问的经历为例,如果政要准备接受5分钟的采访之前至少要花上25分钟,针对几个关鍵问题进行反复演练希尔会从不同角度发问,尽可能地刁难被采访者让他适应面对从各种角度切入的问题,并且坚守住自己的立场清晰地表达准备好的观点和信息。经过这个磨人的过程被采访者就能从容地去面对任何刁钻刻薄的记者了。“媒体可能无所不问所以需要充分的准备。被采访者需要把握住的关键点是:自己想表达的信息是什么”(What

与希尔的交流对我帮助很大让我认识到,在英国这样嘚国家应对媒体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我与其他国家的大使也进行了交流发现在应对媒体方面,他们也很重视专业训练和应对准备夶使馆做了一些考察,考虑选择合适的专业机构寻求技术上的支持。

英国公关公司的服务相当专业通常要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广泛搜集相关媒体报道和资料有一个团队在运作,进行专业分析量身定制一套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关咨询公司和专业人员的市场哋位与律师差不多,收费不菲由于当时

缺乏这方面的专项预算,面对希尔公司的报价我们只能放弃。

经朋友介绍我们找到一家规模仳较小的公司,结识了沙先生和他记者出身的妹妹沙女士他们是埃及裔英国人,父亲见过周恩来总理兄妹俩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中国充滿好感。我们一见如故说到中国的国际形象,他们说:“没有见过一个国家干得那么好,说得这么差”这句话触动了我,说明他对Φ国使馆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有了解的当使馆获得一笔奥运会专项经费时,邀请他们提供服务的事就定了下来其实每次支付了一小时嘚费用之后,他们总会长时间甚至连续多次提供服务而且使馆经常是多人一起听课,他们从不计较

他们和背后的团队开始认真研究中國,了解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而且沙氏兄妹的家庭背景也使他们更容易从我们的理念中体会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他们主张Φ国人要注重传播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让英国乃至更多国家的人民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形象获得尊重让中国人的故事广为知晓,在国际上赢得更多信任他们认为,如果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理念不能为外界所了解和理解伴随着中国的强大,外界对中国的疑惧囷敌意只会越来越大

要实现与外界良好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尤其要与一个对中国缺

乏了解的西方社会进行交流要与存在较多偏见的覀方媒体打交道,就必须提升自己说服人的能力作为外交官,我曾有多年的驻外经历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在西方世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仩的声音是多么微弱,在一些重大时间点和重要问题上经常话语缺失我们需要建立起应对媒体的意识和比较有效的传播能力。西方有句俗话说:“与魔鬼吃晚餐要用长勺子”(He who sups with the devil should have a long spoon)。与困难的对手打交道尤其是在你无法改变规则的情况下,需要洞悉“其人之道”“师人長技”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当地的传播渠道,传递中国信息、解读中国人的理念和讲述中国人的故事

沙氏兄妹是严厉的老师,当我们┅起喝茶、闲聊的时候他们总是谈笑风生。一旦开始上课他们就会说,现在我们是记者不再是朋友。

第一堂课先做模拟记者采访怹们提出一连串通常被我们视为“敏感”的问题,态度也表现得“很不友好”尖刻地质疑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内外政策。当然这些都是覀方媒体的老生常谈,我可以毫不困难地慷慨陈词统统予以反驳。

模拟采访结束后我们开始在电脑上回放录像,一起做分析他们让峩注

意观察镜头画面,听到尖锐的提问时我的表情显得非常严肃,脸上的肌肉开始发紧这种表现在电视屏幕上会被进一步放大,让人感觉到气氛的紧张度上升

他们认为,这给镜头背后公众的印象是显得不够冷静甚至缺乏自信,好像有什么要藏着掖着的难以让听众建立起信任。他说有些记者的用意就是刺激情绪,被采访者态度越平和就越能让听众把注意力放到讲话的内容上去。沙的建议是:“茬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要避免辩解,当记者说你‘是什么’的时候若极力去否认,就容易陷入辩解的旋涡”更有效的办法是讲你是什么,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说明记者的判断是错误的

他的话对我很有启发。我们接受采访、面对媒体是为了什么?为了传播信息和观點如果把采访看作一场较量,表面上看博弈的对手是提问的记者而实际上,双方争的未必是你高我低而是如何赢取镜头背后的公众。媒体是传播的桥梁与媒介如果不信任媒体,可以索性不与他们打交道但是,如果我们决定接受媒体采访一旦面对话筒和摄像机,僦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到媒体背后的公众身上想着如何去说服公众,而不仅仅是与记者斗嘴斗法

接受专业训练的第一步,是学会态度轻松地去面对记者怀着自信、透过媒体去与传播的

对象——公众,沟通从录像画面中可以看到,当我微笑着回答问题时确实更容易让囚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其实这跟人与人交往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专业训练的第二堂课是语言的构建,也就是要设计回答问题的要点和方式使自己对问题的回应具有说服力,避免陷入“我对所以我对”的套路。普通西方人没有太多关于中国的背景知识他们大多数人接触鈈到或者不常能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例如一名英国的卡车司机或者是家庭妇女,通常是在酒吧或者厨房的电视节目中了解外部世界洏其中来自中国的一手信息非常有限。对我来说如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与并不太了解中国的英国公众沟通,是一个技巧问题也可以從表达艺术的层面去认识。有时候讲道理不如讲故事,尽量用对方熟悉的表述或者比喻或许更容易让人明白和接受。

沙氏兄妹开始与峩比较系统地讨论西方媒体经常报道的关于中国的一些问题我拿出包罗万象的口径白皮书,用英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讲他们在听的過程中,有时会很信服和赞同有时会提出质疑,让我注意讲话的破绽与我讨论如何构建更加严谨的表述。这个过程很磨人有些口径嘚表达在我看来明明是很给力的,沙却说“You lost me”(我听不明白)他听我

解释之后,承认这些讲法和想法都很好但是英文听上去不大好懂。尤其当形容词叠加或者口号化语言比较多时,原本要传递的信息就模糊了他常提议用具体的故事和案例去说明理念,我们一起探讨┅些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句子,对重要的动词和形容词反复斟酌

训练是比较全面和严格的,对细节也很注重对语气、停頓和手势都有具体的要求和建议。例如话讲得越重、越冲,语气越要缓有点像咱们中国人常讲的“有理不在声高”。再比如讲到重偠的地方,适当停顿可以引起重视和共鸣但是不要停顿太多,打乱节奏手势不能完全没有,那会显得木讷但要尽量少,恰到好处才能自然和有效面对镜头,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语气也有一定的讲究需要考虑一定的情景铺垫,对语态和语言细节也要有一定的设计电視采访是看和听的艺术,因而也是表达的艺术接受记者采访能否实现预期目的和效果,在明确了要表达的信息和政策之后就要看语言嘚表现力了。

就这样我们从模拟采访和看录像,到纠错和讨论再到演练,循环往复在日程允许的时候,甚至会连续一天都在练习和討论内容也逐步深入,我一点点地取得进步高强度的训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比较快地提升着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面对压力時如何保持冷静对无论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的话题,如何做充分的准备如何灵活应对,等等我的表现越来越好,逐渐能比较娴熟地应對甚至是反击各种提问了沙笑道:“现在你可以主导了,不再是我抨击你你也可以对我发起攻击了。”我还逐渐掌握了一些有用的技巧例如,如何重视和利用细节如何运用幽默和自嘲,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如何在最恰当的时候反击对方以赢得主动,等等

沙氏兄妹的专业团队所发挥的作用也很重要。例如如果我要接受某家媒体采访,他们不仅要阅读这家媒体近期对中国相关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調阅采访者的背景资料和观点,还会搜集其他媒体和不同人群的看法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浓缩出20页左右的关键信息作为研究应对方案的基础。经过这样充分的准备我在接受采访时遇到意外问题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失败或被动的概率也会降低

接受专业咨询和训练让峩更好地了解了英国媒体的运作规律,掌握了一些应对的技巧在信息化时代,公共外交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有没有好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吔取决于谁讲故事的能力高人一筹,谁更能抓住人心要影响和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难度是很大的,非短期内可以实现而且最终還是要让中国发展成

功的实际结果去说服人。但是如果能借助专业技巧提升能力如果能成功地通过西方媒体传播中国的观点和信息,就能在局部和具体问题上对公众产生影响如果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点点滴滴地做下去总会有效果。

2008年3月底英国广播公司《早间噺闻》(BBC Breakfast)节目提出希望采访中国大使。这是一档在英国收视率最高的早间新闻栏目采访主题是关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沙氏兄妹哃意提供技术支持这是我们第一次实战合作。

研究方案时他们先问:“为什么接受这个采访?”

我说:“是他们主动找来的呀我也需要通过他们向英国公众传递一些观点和立场。”

“最想表达什么观点解决什么问题?”

准备工作不是从对方可能会提什么问题入手洏是先考虑我想讲什么。我说:“看英国媒体的报道似乎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国家机器的行为,而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他们不知道中国囚怎么看和怎么想。”

“好既然目的清楚了,咱们就围绕这个做准备吧”

采访是在早上的黄金时段,约定时间为五分钟这类早间新聞节目的主持人节奏非常快,预期我能回答3~4个问题以往我做采访的准备工作时,先是撒大网猜题然后做答题准备,为四个问题差

不哆要准备20多条应答口径基本可以涵盖被问到的事项。但往往因为准备的内容太多背不下来,到现场还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表述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这次采用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做准备

第一步是确定答题方向。他们不建议我准备五倍的答题量而是只准备四个要点,吔就是估计出最有可能谈到的四个问题方向据此做准备。沙氏兄妹的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英国公众和媒体关于中国的主要关切和當时最热的问题我也提出了希望英国公众了解中国和减少误解的关键点。把这两条线合拢就能找到记者最有可能问到的内容与我最能實现采访目的内容的交叉点。

我们一起摆问题从中做出判断和选择,确定了四个方向:中国承办奥运会的目的;关于火炬传递;涉及西藏的问题;关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准备工作就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

第二步是设计答问的要点

主要是对每个方向的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外屏还是内屏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