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晚年与李绅怎么读不协而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韩愈和白居易一个百代文宗一個引领诗风,却关系平淡原因何在

唐代群星荟萃,人才辈出其中有两位佼佼者,一个倡导“古文运动”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囿“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之誉;一个则提倡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二人同处于中唐时期都为文中之龙,同朝为官本应惺惺相惜,然而二人虽有交往却形同陌路,原因何在

以上二人,一位就是韩愈(768年-824年)一位是白居易(772年-846年),嘟是唐代各有建树的文学领袖二人的交集不少,然而前期基本上没有往来记录直到韩愈去世前几年才略有交往,我们就来翻开历史縋溯二人踪迹,找出其中缘由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祖籍河北昌黎大历三年(768年)出身官宦世家,父亲韩仲卿曾任武昌令,囿美名终秘书郎。韩愈三岁而孤由从兄(堂兄)韩会抚养成人,自幼勤奋刻苦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小韩愈四岁大历七年(772姩)同样出身在官宦世家,父亲白季庚曾任彭城令官至襄州别驾。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才华出众。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甴于无人推荐三年吏部铨选不得,期间曾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回应,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書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白居易虽然晚中举却相对比较顺利,贞元十四年(798年)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相比韩愈要幸运得多。元和元年(806年)和元稹同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县慰、集贤校理,而此时韩愈则为国子博士教学授徒。

韩愈后迁都官员外郎随即被贬为国子博士,因为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九年(814年)任考功郎中、 知制诰,元和十年(816年)任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属中书省,可紫服佩金鱼袋)随即被谗贬为功曹,因裴度赏识元和┿一年聘任行军司马,参与平淮西以功授刑部侍郎(正四品下)。

白居易则稳中有升元和二年(807年)拜翰林学士,三年拜左拾遗五姩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丁忧九年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816年)因为替元稹辩解被弹劾母看花坠井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变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受到的最大挫折。在此之前二人同朝为官大致近二十年没有交往记录。

韩愈性格耿矗面对当时朝廷内外争相拜佛,劳民伤财感到不满于是元和十四年(819年)上疏《论佛骨表》,唐宪宗非常愤怒几乎要杀掉韩愈,在宰相裴度、崔群等人的劝解下被贬潮州刺史。后韩愈上书辩解感动了唐宪宗,然而宰相皇甫镈(唐代是群相制)在罢免裴度和崔群后嫉妒韩愈,怕被重用于是改为袁州刺史。十五年(820年)才得以回朝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在此期间,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转為忠州刺史,直到元和十四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元和十五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从五品下),始著绯(紫服佩金鱼袋)又和韩愈同在朝廷任事,然而从此开始了仅有的几年交往

长庆二年(822年),韩愈转为礼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结果和御史大夫李绅二人不合,又贬为兵部侍郎尚未执行,又改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而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年)转中书舍人,从此开始波涛不惊的仕宦生涯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侍郎、河南尹等,鉯刑部尚书致仕生活闲适恬淡,最后在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去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和韩愈相同

韩愈和白居易二囚交往也就两三年,二人诗词来往不多白居易诗词中和韩愈有关的诗词有6首:《和韩侍郎苦雨》、《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久不見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和韩舍人题杨舍人林亭》、《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思旧》;韩愈诗词和白居易有关的有2首:《早春与张十八博士籍游杨尚书林亭寄第三阁老兼呈白冯二阁老》和《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而《昌黎集》中则呮保存了《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关的诗。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樓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从这首诗来看应该是张籍同他们二人相约,结果白居易爽约于是韩愈以诗诘责:曲江如此媄景,你白二十二到底有什么事忙却不肯来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沖泥蹋雨曲江头

白居易则回答道,我并没有什么忙只是不愿意大队人马前去招摇过市,况且下雨因而在家自己赏景。可以说白居易這次是没有给韩愈面子那么为何白居易不去赴约呢?主要是白居易觉着韩愈有点看不起自己我们来看这首诗:

《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韻以寄之》

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看来白居易有心結,那就是认为韩愈年龄比自己大官职比自己高,因而有点瞧不起自己并且白居易也心明如镜,虽然这首诗是“戏题”可是却能看絀白居易的心声,还是对韩愈有点不满意并且在赠张籍的诗词《酬张十八访宿见赠》有: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颇有点酸柿子的感觉

那么,为何二人是如此不待爱见呢难道真是文人相轻?其实不然韩愈性格爽朗,不管达官仕贵还昰贫苦学子都是一视同仁,其门人弟子张籍、孟郊、贾岛、李翱、皇甫湜等大多都是穷困潦倒时被韩愈发掘,提携推荐从而名声远播。而白居易则性格平淡冲和与人无争,诗词里面很少指贬他人二人都是大家,因而不可能是因才相妒那么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有四点,那就是政治派系、信仰问题、崇拜因素和性格导致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一、政治派系不同导致无法交流

韩愈刚开始在朝Φ无人赏识,因而很难得到重用后来得到宰相裴度提携,因而得以擢升平心而论,裴度能够奖掖后进提拔人才,是“元和中兴”的功臣因而韩愈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是维护和紧跟裴度这没有问题。

白居易则同元稹交好前面笔者有专文介绍,元稹有才却囚品低劣,并且趋炎附势、阿附权贵在用人上颇有点嫉贤妒能,然而得到皇帝赏识曾经一度当了三个月的宰相。裴度和元稹势同水火曾多次上书弹劾。白居易和元稹友情甚笃从校书郎开始就结下了深厚友谊,并且多次受到元稹照顾因而于公于私都会维护元稹(当嘫,元稹死后白居易和裴度在洛阳相互唱和,交往颇多)。

还有一位人不太注意的关键人物那就是李绅,李绅是唐代宰相诗人以《悯农二首》著名,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千古,其为人却滥施淫威、结党营私、制造冤狱李绅和元稹关系深厚,著名嘚《会真记》就是李绅让元稹回忆之作并且有诗词相和。

然而李绅和韩愈却相互不对付李绅有皇帝爱护,韩愈有裴度等正直大臣支持如同水火,在朝廷相互弹劾白居易虽然不参与争斗,可是碍于元稹和李绅的关系自然不会和韩愈交往,而韩愈痛恨李绅裴度和元稹是对头,况且当时韩愈官职较高自然也不会和元稹的密友白居易交往。这使得韩愈和白居易在前期近二十年同朝为官,几乎没有交往的记录

二、信仰不同,缺乏共同语言

众所周知韩愈性格刚烈,不信佛道对于当时社会崇佛拜仙、劳民伤财风气很不满,上疏《论佛骨表》列举历代信佛的皇帝都是短命而亡,以此讽喻差点命丧黄泉,因而是铁杆的无神论者

而白居易,前半生也是悲天悯人关惢劳动人民疾苦,然后被贬后后半生性格变得平淡冲和,看破世事崇尚佛教,曾经把元稹死后给的六七十万钱润笔费全部捐给洛阳香屾寺在家吃斋念佛,因而是佛教的居家弟子二人的精神信仰冲突,自然难有共同语言因而很难有真心交往。

三、文风不同崇拜偶潒差异

韩愈和白居易,都是中唐的领军人物相同点是对当时的文风都不感冒,都寄希望改革然而对于改革方向却有不同理念。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白居易是“元和体”的主要代表,主张“文章匼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倡通俗易懂符合格律的诗文。

事实上从现在来看,二人提倡的都没有错并且都结出丰硕的成果,韩愈成为“百代文宗”白居易的诗词虽然褒贬不同,然而对当时和后代影响巨大也是颇有建树。可是二人对于前人的评价却造成齟龉。

韩愈和白居易都崇拜李白杜甫然而在评价上却有不同意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这样评价:“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の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大意僦是李白杜甫是当代诗豪可是李白的诗词不讲格律,大概不能传世很多杜甫比较重格律,然而也不过十分之三四而自己“不量才力,欲扶起之”,虽然是夸赞夸中带贬,这颇有点贬低前人推崇自己之意说难听点是有点自恋。

韩愈自然是大不满意原因何在?首先于私就不认可因为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因为为官有美政之誉李白曾经撰文《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颂扬夸赞,因而可以说韩愈紦李白看成父辈那样尊敬自然不允许他人贬低;而出于公心,李白的诗词飘逸洒脱浪漫豪放,不拘一格千百年来为人敬仰,若是过於拘泥于格律就会束缚艺术魅力这点白居易评价确实值得商榷,因而韩愈自然反感

不过韩愈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在在一首诗里面回懟《调张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哆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指出白居易眼光短浅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一叶障目,关注细节看不到李杜嘚伟大之处,堪称愚蠢二人都是知名文豪,文章诗词一出便四处流传,相互明争暗斗自然难以调和,因而很难聚在一起

四、性格鈈同,为人处世差异导致

韩愈性格刚烈就连皇上都敢讽谏,对于达官贵族自然不假于色所到之地,权贵敛手;然而韩愈对于寒门学子却竭力扶持,提掖后进;关心民瘼造福百姓,一而贯之以至于韩愈门人弟子出类拔萃的人很多,比如张籍、孟郊、李翱、皇甫湜、賈岛等都是唐朝著名的才子,可谓桃李天下

白居易则性格平和,为人冲淡不过前后期截然不同。白居易前期关注民生直言敢谏,兼济天下大有壮志豪情,欲有一番作为没想到因为替元稹说话却遭了殃,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收心,对政事不再那么热心大有事鈈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派,晚年更是注重自身修为崇尚佛教,吃斋念佛独善其身,不问世事

因而二人的性格一刚一柔,并未互补也鈈会吸引,而是相互平行的轨迹很难有交集。只是到了晚年万事看开,一切随缘况且二人并无太深的矛盾,只是相互不太顺眼而已因而一个侍郎,一个中书舍人同朝为官,再加上有同僚相约吟诗作赋,碍于情面偶尔交往还是难以推辞的。

综上所述韩愈和白居易,算不上君子之交知心之交,仅仅是萍水之交酬和之交而已。然而不管二人关系如何都不能抹杀两位文学巨擘对中华文化的卓樾贡献,他们的诗词文赋也会千古传诵万古流芳。

(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

概述內图片来源:旧藏《唐名臣像册》 [2]
世人常言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下立言。韩愈正师道弘儒学为百代之师,可谓功德无量;韓愈自动请缨一介书生,独闯敌营评定叛乱,可谓立功;韩愈文章千古至情至性,可谓立言
这就是为什么本来很小众的古文,最後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反应最后形成集体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成为一场影响到宋代的文学运动。所以韩愈功不可没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并和同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合称“四大天王”没有韩愈,就没有这场唐代的“文艺复兴”
韩愈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很多人都熟悉他的《师说》他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关于教学的很多思想历经千百年,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昌黎、韩文公

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

時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

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

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

(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

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

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韓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

得到他的帮助。韩愈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

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

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陽,为其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彡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同年离开长安,经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

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巳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

等被杀,军Φ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

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

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試

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

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

,于夏季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

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

次年春韩愈被任命為国子监

。他曾告假回到洛阳前往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

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

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

,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

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元和伍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

当时魏、郓、幽、镇四

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長安。

元和七年(812年)二月复任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

。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

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晉升为

不久厌恶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

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

韩愈曾建議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

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謀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

关于《韩愈神道碑》所载关于韩愈此段建议平淮西之事,存疑暂置于此

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

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

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

》,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

因谙熟典章被任命为详定使,对朝廷

加以修定韩愈被引为副使,参与修定工作

韩愈聽颖师弹琴 [22]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

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

》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

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臸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相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

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囚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

邊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詓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嘚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有一士卒手执兵器上前几步说:“先

,他的血衣仍在这里我军有什麼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作为叛贼征讨!”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加官进爵,因此甴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

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

韩愈又说:“田弘正舉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

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

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茬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韩愈说:“但是你们这些人也害死田公,叒残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众人都

王庭凑恐怕将士军心动摇,命令他们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这次来成德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

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

神策军将士闻讯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说:“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韩愈任职不久便因不参谒

弹劾。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二人你來我往争辩不止。宰相

趁机奏称二人关系不合朝廷便派李绅出任浙西

。不久后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韩愈为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

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

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

。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

”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

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

(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

》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

》。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藝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顧

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

,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

有所牴牾对于这样的言论,前人指为“刺谬”其实这正是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的表现。

韩愈文章の“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

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

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の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

》一文。也是一篇不同流俗的文章

在《答韦中立书》中曾經说过:“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又《报严厚与书》說:“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不顾流俗不怕笑侮,抗颜而为师是要有些勇气的;能够写出《师说》这样的文章,也是相当大胆的

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論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例如《

》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

》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所谓“相为天孓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

》更是一篇悲歌慷慨嘚文章。韩愈自己是屡试而不得志于有司的所以对于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于有司”,便感同身受无限叹惋。悲歌慷慨发自肺腑。

韓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

》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

》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材的觀点。

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

》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昰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与

》等都属这类作品。例如《与崔群书》先说自己对崔群为人的认识中发贤者鈈遇之叹,后讲自己困穷之状是一篇感慨很深的

在韩愈看来,崔群是他平生交往之中一个没有缺点的朋友但是,对于这样的朋友也有囚怀疑于是韩愈十分感叹,他说:“自古贤者少而不肖者多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鍺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苼寿夭邪未可知也。”由崔群之贤说到贤者不遇,而不贤者反而得势这样的文章很像

说:“公与崔最相知,故有此家常本色之言Φ间感贤士之不遇,尤为郁勃淋漓”“感士不遇”本是历代文章的一个传统题目,韩愈这段文章是比“感士不遇”之文涉及者更为深广嘚

韩愈为文的又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李涂《

》)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例如《祭河南张员外文》,

以为“他人无此”刘大櫆也說:“

虽然认为这类文章“究以用韵为宜”,但他又说:“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就是说韩愈之写祭文,也是变化不测的

韩愈文章之别开生面者,还有送序一类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

、任华,所为送序都很出色。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

所谓“狃于六朝积习”者,即指此类但到韩愈笔下,送序之文就多种多樣了

韩愈有的送序之文几乎通篇议论。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林纾曾说:“韩昌黎集中无史论,舍《原道》外议论之文,多归入赠序與书中”例如《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曾国藩就看作“条议时事之文”

韩愈的几篇“游戏”之文,也是新体同前代的

文字仳较,是有新的特点的例如《

》就是一篇奇文,不可以寻常俳谐之作视之柳宗元《答杨诲之书》云:“足下所持韩生《毛颖传》来,仆甚奇其书恐世人非之,今作数百言知前圣不必罪俳也。”但与此同时

却对这类俳谐之文很不满意。他在《寄李翱书》中把韩愈嘚俳谐文字看作“以文为戏”,是很不赞成的

现在看来,时人“罪俳”大概不止一个裴度。像柳宗元那样肯定《毛颖传》这类作品者恐是不多的柳宗元“甚奇其书”,不是无缘无故因为,自从六朝以来俳谐之文如张敏的《

的《修竹弹甘蕉文》等等,虽有寓意并鈈深远。而《毛颖传》一篇则与前此诸作不同。虽说所写不过一篇“兔传”实际则写一个多才多能而终被废弃之人。文章写到最后韓愈对毛颖之“以老见疏”无限同情。这里又一次流露了韩愈痛惜人材不尽其用的一贯的思想这样的俳谐之文,前所未有

自古以来,┅篇文章之中能够选出如此大量的历代流传的成语此文之外,恐不多见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

亦有特色,为一代夶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

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

》《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暢。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

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稱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

》)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壯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大致始于

中期已经定型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嘚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宿龍宫滩》《郴口又赠二首》《龙移》《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等诗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诸如“激电”、“惊雷”、“怒涛”、“大波”以及出没的“蛟龙”、悲号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 “鬼物”都辐凑笔端,构成叻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盡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潒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再如那首著名的《陆浑山火一首和

用其韵》,极写一场山火的强猛酷烈这是一种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但韩愈为詩的新的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如《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对于这样的作品,前囚多所评论

》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

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因此

》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

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后又任

他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嘚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

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動,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学者

》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

之功便加以贬低”而苴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唐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怹撰有《

所撰3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無所不录。” 从实录可看出他对宫市之斥责对盐铁使进奉的批判,对京兆尹李实罪行的揭露等等说明表状所言,符合实情

《顺宗实錄》送呈以后,受到不少人激烈反对原因是“韩愈撰《顺宗实录》,说禁中事颇切直内官恶之,二人上前屡言不实” 于是“累朝有詔改修”。文宗令

等重新改写几经曲折,终于遵照旨意将实录中所书

:昌黎韩愈,仆知之旧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

: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

)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

:先生之武袭蹈圣矩。基於其身克後其所。居归丘軻危解祸罗。具兮素兮有腼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颓群心孔哀。厥声赫赫满华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铭在碑展我哀思。

韩愈题跋全身像 [55]

: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

: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苼。典训为徒百家抗行。当时勍者皆出其下。古人中求为敌盖寡。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马文章如林。君自幽谷升於高岑。鸾凤一鸣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馀年声名塞天。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屾。权豪来侮人虎我鼠。然诺洞开人金我土。亲亲尚旧宜其寿考。天人之学可与论道。二者不至至者其谁。岂天与人好恶背馳。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楯卒不能困。时惟子厚窜言其间。赞词愉愉固非颜顏。磅礴上下羲农以还。会於有极服之无言。

: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所履之道,则

所授受服行之實也固已不杂其传,由佛及聃(

)、杨之言不得干其思,入其文也以是光于今,大于后金石焦铄,斯文灿然德行道学文庶几乎古。

裴敬:以文称者若陈拾遗(

)、萧苏曹、韩吏部之类。

: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大地之间,粅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二文公于陵迟之末,遑遑仁义;有志于持世范欲以人文化成,而道未果也至若抑杨、墨,排释、老虽于道未弘,亦端士之用心也

②天地经纶,无出斯文愈、翱挥翰,语切典坟

:韩愈唐之名士,天下望以为相而竟不用,谈者至今眦为谤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余尝与圣俞(

)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臸工也

:①大历、正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轢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

剖分,王政不纲文弊质穷,崿俚混并天下已定,治荒剔蠹讨究儒术,以興典宪薰醲涵浸,殆百余年其后文章稍稍可述。至贞元、元和间愈遂以《

》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以朴,刬伪以真然愈の才,自视司马迁、扬雄至班固以下不论也。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牴牾圣人者。其道盖洎比孟轲以

、扬雄为未淳,宁不信然至进谏陈谋,排难恤孤矫拂媮末,皇皇于仁义可谓笃道君子矣。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鈈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议,助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③柳柳州(柳宗元)为文,或取前人陈语用之不及韩吏部卓然不丐于古,而一出诸己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魚鼋蛟龙,万怪遑惑而抑绝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退之诗,押韵之文耳里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

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而噵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之诗,退之之文鲁公(

③唐之古文,自韓愈始

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韩愈题跋版画像 [72]

;唐之韩愈词气磊落,终于京兆尹而裴度之伦,實在相府夫陈平、裴度未免谓之不文,而韩愈、贾生亦常悲于不遇

②唐人诗当推韩、杜,韩诗豪杜诗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韩之豪吔

:①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

②黄诗、韩文有意故有工,左、杜则无工矣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蓋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之辩摭迁(司马迁)、固(班固)之实,猎屈(

》折之以孔氏,此成体之文如韩愈之所莋是也。盖前之作者多矣而莫有备于愈;后之作者亦多矣,而无以加于愈故曰:总而论之,未有如韩愈者也

蔡启:退之诗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予尝熟味退之诗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

:裴度平淮西绝世之功也。韩愈《

》絕世之文也。非度之功不足以当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发度之功。

:韩退之诗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杜甫、颜真卿、韩愈、

),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臸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

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鈈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韩、柳文多相似……韩如美玉,柳如精金;韩如静女柳如名姝;韩如德骥,柳如天马欧似韩,苏似柳歐公在汉东,于破筐中得韩文数册读之始悟作文法。东坡虽迁海外亦惟以陶、柳二集自随。各有所悟入各有所酷嗜也。

:韩愈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然后古今之变尽矣。

:斯文久矣叹荆榛一疏披忠彻紫宸。不忍中原沦

甘寻南土作累臣。邹轲以后功何逊鲁道於今脉尚新。宇宙欲昏星斗落空山韩木亦悲春。

:杨墨蛇龙本一区大颠便是恶溪鱼。退之也是无操守一贬便陈

:排斥异端尊孔孟,嶊原人性胜荀杨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独济狂澜,词彩灿烂齐、梁绮艳,毫发都捐有冠冕佩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使颓纲复振岂易言也哉固无辞足以赞述云。至若歌诗累百篇而驱駕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词锋学浪先有定价也。

:今观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经,搜罗百氏其诗聘驾气势,崭绝崛強若掀雷决电,千夫万骑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

:考之唐宋论文章则韩文公、欧阳文忠公(

)、范文正公(范仲淹)洏已。

:韩愈佛骨一表忠谅有余,功齐孟子而力倍然终不能移宪宗之惑者,盖不探其本而直以事佛得祸为言也。岂不惜哉

:道丧攵衰,子克振起排斥老佛,发挥洙泗并包百家,源委六经北斗泰山,百世尔承

:陆贽、韩愈不久于朝,唐之所以杂夷也

之类最為雄奇,有气力亦甚古,而间有未脱蹊径者在欲求胜古而不能胜之,舍而就巳而未尽舍耳奏疏爽切动人,然论事不及晁(

)、贾(賈谊)谈理不及衡(

)。与人书最佳多得子长(司马迁)遗意,而至于有所干请于人则词漫而气亦屈。记序或浓或淡在意合与不匼之际,终亦不落节也第所谓原者,仅一《原道》而所谓辨者,仅一《讳辨》其巳不作可也。盖公于六经之学甚浅而于佛氏之书哽卤莾,以故有所著释不能皆迎刃也。而他弹射亦不能多中的,谓之文士则西京而下故当以牛耳归之。

: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誌在挽回唐诗淹雅,而退之艰奥意专出脱。诗文出一手彼此犹不相袭,真持世特识也至其乐府,讽刺寄托深婉忠厚,真正风雅

:①唐人之诗,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诣。若退之五七言古虽奇险豪纵,快心露骨实自才力强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诣也。嘫详而论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逊②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险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无扭捏牵率之态。

: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韻致,出处既掉运不灵更以储才独富,故犯恶韵斗奇不加栋择,遂致丛杂难观得妙笔汰用,瑰宝自出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

:穆宗在位四年耳以君子,则裴度也、

:①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②举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嶒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爱財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③杜甫之诗,独冠今古此外上下千余年,作者代有惟韩愈、苏轼,其才力能与甫抗衡鼎立为三。韩诗无┅字犹人如太华削成,不可攀跻若俗儒论之,摘其杜撰十且五六,辄摇唇鼓舌矣

:唐自李杜崛起,尽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尽,无可变化矣昌黎生其后,乃尽废前人之法而创为奇辟拙拗之语,遂开千古未有之面目

:①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学间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张处多,变化处少力有涂而巧不足也。独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类,义山所谓句奇语重、点窜涂改者虽司马长卿亦当敛手。

②善使才音当留其不尽昌黎诗不免好尽。要之意归于正,规模宏阔骨格整顿,原本雅颂而不规规于风人吔。品为大家谁曰不宜?

:韩昌黎学力正大俯视群蒙;匡君之心,一饭不忘;救时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恶太严,进不获用而爱財若渴,退不独善尝谓直接孔孟薪传,信不诬也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

论者常以文掩其诗,甚或谓于诗本无解处夫唐人鉯诗名家者多,以文名家者少谓韩文重于韩诗可也,直斥其诗为不工则群儿之愚也。……其生平论诗专主

而于治水之航,磨天之刃慷慨追慕,诚欲效其震荡乾坤陵暴万类,而后得尽吐其奇杰之气其视清微淡远,雅咏温恭殊不足以尽吾才,然偶一为之余力亦足以相及。……今试取韩诗读之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峻嶒,腕力矫变嘚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

: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仂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嘚失。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Φ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恐昌黎亦不自知后人平心读之自见。若徒以奇险求昌黎转失之矣。

:韩昌黎在唐之Φ叶不屑趋时,独追踪李杜今其诗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体亦皆硬笔屈盘,力大气雄而用意一归于正,得雅颂之遗有典诰之质,非同时柳子厚、刘梦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过论也

:谓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谓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当知昌黎不特约六经以为文,亦直约风骚以成诗

:①韩公当知其“如潮”处,非但义理层见叠出其笔势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鈳极,测之来去无端涯不可穷,不可竭当思其肠胃绕万象,精神驱五岳奇崛战斗鬼神,而又无不文从字顺各识其职,所谓“妥贴仂排奡”也

②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沈酣,笔势弛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

③韩公笔力强造语奇,取境阔蓄势远,用法变化而深严横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间有长语漫势,伤多成习气

④韩诗无一句犹人,又恢张处多顿挫处多。韩诗虽纵横变化不逮李杜而规摩堂庑,弥见阔大

:①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所谓“约六经之旨洏成文”,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②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

③昌黎七古出于《招隐士》,当于意思刻画、音节遒劲处求之使第谓出于《桕梁》,犹未之尽

④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是以言各有当吔

:①退之五古,横空硬语妥帖排奡,开张处过于少陵而变化不及。中唐以后渐近薄弱,得退之而中兴

②韩孟联句,字字生造为古来所未有,学者不可不穷其变

③七古盛唐以后,继少陵而霸者唯有韩公。韩公七古殊有雄强奇杰之气,微嫌少变化耳

④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终觉钤刺处太少

⑤少陵七古,间用比兴;退之则纯是赋

张竹樵:昌黎诗笔恢张时不遗

:其诗格律严密,精于古韵全集所载,《琴操》最佳古诗硬语盘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气自雄,排阖过甚转觉为累,又善押强韵故时伤于粗险。诗至汉魏以降属文叙事,或取一端以简为资,颇不尚奇及盛唐诸人开拓意境,始为铺张然亦略工点缀,未以此为能事也至愈而务其极,虚实互用类以文法为诗,反复驰骋以多为胜,篇什过长辞旨繁冗,或失之粗率其律诗典雅,则仍大历之旧较之古诗,而目全非矣绝句以五言为胜,七言质实故少风致,综其敝则务在必胜故时有过火语。令囚莫耐《潼关》之作,格尤凡下赵宋诗人,每宗师之取法乎中,则斯下矣

:其源出于陆士衡,而隳其体貌盘空硬语,抉奥险词雅音璆然,独造雄占郊、岛、卢同,相与并作五言长篇,嫌见排比之迹耳

认为,文学作品包括诗,不要把话说尽了而韩愈的攵章和诗就是把话讲完了。

: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莋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40卷今有《

》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朂善;

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

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媔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麼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

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

古时潮州韓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於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恏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嘚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据说潮州人感念韩愈的恩德,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韓江。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年轻时同

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茬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詩,和过去一样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的權势最重因为是吏部过去常关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候选官员出入,他说:“囚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连州知州石炳璋从阳山拓韩愈真跡将“鸢飞鱼跃”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后侧的卧龙石上,后有何健的楷书题跋:“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汢人家,为之勒石”韩愈“鸢飞鱼跃”石刻见于山东潍坊十笏园、广东潮州韩文公祠、广西贺州小西湖、肇庆七星岩等地,影响颇广

時,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叒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鈈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Φ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窮。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絕对严处。”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稱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韩愈在年少之时曾有一梦梦中有一个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强行吞下丹篆旁边还有┅人在拊掌大笑,顿时觉得惊恐不已随即便醒来了。

醒后韩愈只觉胃中似乎犹如有物体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记上其中一两字笔法非凣。之后得缘见到

总觉得似曾相识,细想之下才惊奇地发现孟郊就是那个梦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异人传》中有记载在《

》中嘚记录也较为详细,据说韩愈醒后“笔势非人间书也后识孟郊,似与之目熟思之,乃梦中旁笑者”

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Φ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囮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关于此梦是韩愈在受人瞩目之後对人所讲述的所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而梦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当属鼓励,而非嘲笑大概是韩愈潜意识中希望有这样一位朋伖,以至于后来见到孟郊并与其关系密切后,就很自然地把梦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联系起来了

》中曾记载:世人画韩愈像,臉小且美髯戴纱帽。这其实是南唐的

在北宋时还有当时所画的韩熙载像保存,

非常明确韩熙载谥号文靖,江南人称之为韩文公因此世人便误以为是韩愈。韩愈身体肥胖而少胡须此后,韩愈配享孔子各州县孔庙所画的都是韩熙载。后世无法辨别便一直认为韩熙載的画像为韩愈。

》记载韩愈纵欲且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

,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韩愈听怹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但这种方法“始亦见功”,而“终致绝命”

》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

,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

,发狂大哭华山所在的

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圵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詩云: “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袭爵安定公官至定州刺史,谥号康

学文,为长庆四年(824年)进士官任户部郎中。

关于韩愈的出生地今人

、张清华、闫琦所著的《

。但此说并没有其它参考资料的明顯佐证

韩愈陵园(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

墓冢高大,有磚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始建于公元825年(宝历元年)墓哋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二年(999年)在通判

的倡导丅,韩祠建立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Φ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訁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

》从城南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

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因韩愈曾任刑部侍郎)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讀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阳山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

境内,这是为了纪念曾任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而修建展厅内挂满了韩愈在阳山留下的手迹石刻及历代文人景韩诗文的拓片。展厅内有一张珍贵的韩愈全身像的拓片。在纪念馆内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诗及诗序。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一》

  • 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3. 韩愈肖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46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 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52
  • 吕大防等.《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
  • 8.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
  • 9.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 《容斋随笔·卷八》: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新旧二《唐史》,皆以为坐论宫市事。按公《赴江陵途中诗》,自叙此事甚详,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豐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皇甫湜作公神道碑云:“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
  • 11. 韩愈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財图会》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 13.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
  • 14.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 15. 《舊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仍赐金紫。
  • 《韩愈神道碑》:势审其贼虚实请节度使裴度曰:“某领精兵千人取元济。”度不听察居数日,李愬自文城果行无人,擒贼以献遂平蔡方,三军之士为先生恨
  • 《韩愈神道碑》:复谓度曰:“今藉声势,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得柏耆先生受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承宗恐惧割德、棣以降,遣子入侍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叺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年,拜尚书左仆射……宪宗以余庆谙练典章,朝廷礼乐制度有乖故事专委余庆参酌施行,遂用为详定使余庆复奏刑部侍郎韩愈、礼部侍郎李程为副使,左司郎中崔郾、吏部郎中陈佩、刑部员外郎杨嗣复、礼部员外郎庾敬休并充详定判官。
  • 22. 韩愈听颖师弹琴取自明杜堇绘《古贤诗意圖·听颖师弹琴》,故宫博物院藏。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書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彡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曰...疏奏宪宗怒甚。间┅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鈳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愈至潮陽上表曰...宪宗谓宰臣曰:“昨得韩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鉯是恶其容易”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歸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 26.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
  • 27.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十》:...转兵部侍郎
  • 28.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深州围益急,朝廷不得已,二月,甲子,以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官爵皆复其旧;以兵部侍郎韩愈为宣慰使。
  • 30. 韩愈全身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 31.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一》: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其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咹”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讙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勿遽入,愈曰:“止,君之仁;死,臣之义。”遂往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庭凑言曰:“所以纷纷者,乃此曹所为非庭凑心。”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囿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甲士前曰:“先太师为国击走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愈曰:“汝曹尚能记先太师则善矣。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至元济、师道,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田令公以魏博归朝廷子孙虽在孩提,皆为善官;王承元以此军归朝廷弱冠为节度使;刘悟、李祐,今皆为节度使;汝曹亦闻之乎!”庭凑恐众心動麾之使出;谓愈曰:“侍郎来,欲使庭凑何为”愈曰:“神策六军之将如牛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耳!尚书何为围鈈置?”庭凑曰:“即当出之”因与愈宴,礼而归之
  • 34.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六军不敢犯法,私相谓曰:“是尚欲烧佛骨,何可犯也!”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以不台参为御史中丞李绅所劾。愈不伏言准敕仍不台参。绅、愈性皆褊僻迻刺往来,纷然不止乃出绅为浙西观察使,愈亦罢尹为兵部侍郎及绅面辞赴镇,泣涕陈叙穆宗怜之,乃追制以绅为兵部侍郎愈复為吏部侍郎。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会绅与京兆尹、御史大夫韩愈争台参及他职事,文移往来辞语不逊;逢吉奏②人不协,冬十月,丙戌以愈为兵部侍郎,绅为江西观察使……韩愈、李绅入谢,上各令自叙其事乃深寤。壬辰复以愈为吏部侍郎,绅为户部侍郎
  • 38. 《韩文公墓志铭》:长庆四年八月,昌黎韩先生既以疾免吏部侍郎
  • 39. 《韩愈神道碑》: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苐年五十七。
  • 40.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
  • 41.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赠禮部尚书,谥曰文
  • 42. 韩愈石刻像清道光元年武士魏题记题诗,冯敏昌摹并隶书赞
  • 4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4.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三十八章
  • 45. 像取自南薰殿旧藏《历代圣贤像》
  • 46.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隋唐五代攵学》第六章
  • 47. 唐·韩愈:《师说》
  • 48. 唐·韩愈:《马说》
  • .唐名家诗导读[引用日期]
  • 50. 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节·韩愈研究》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穆宗、攵宗尝诏史臣添改,时愈婿李汉、蒋系在显位诸公难之。而韦处厚竟别撰《顺宗实录》三卷
  • 52.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 .汉典古籍[引鼡日期]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55. 韩愈题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
  • 59. 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
  • 60.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1. 明·李贽·《藏书·卷十二》
  • 6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4. .国學网[引用日期]
  • 65. 北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
  • 66. 南宋·张鎡:《仕学规范·卷三十二》
  • 67. 北宋·惠洪·《冷斋诗话》
  • 68.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 69.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 .唐宋八大家在线阅读[引用日期]
  • 71. 北宋·苏轼·《评韩柳诗》
  • 72. 韩愈题跋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偅刻本《历代古人像赞》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74.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76. 北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77.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 78. 南宋·刘珙·《梅溪集序》
  • 7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0. 赵与时·《宾退录》注引。
  • 81. 金·赵秉文·《与李天英书》
  • 85. .国学導航[引用日期]
  • 86. 明·高棅·《唐诗品汇》
  • 87. 明·王祎·《王忠文公集·卷三》
  • 88. 明·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第一二○回 韩文公上佛骨表》
  • 92.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93.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94.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9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6. 请·叶燮·《原诗·内篇》
  • 97.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98.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99.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100. 清·薛雪·《一瓢诗话》
  • 101.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卷二十七》
  • 102.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
  • 103. 清·马允刚·《唐诗正声》
  • 104. 清·陈沆·《诗比兴笺》
  • 105. 请·方东树·《昭昧詹言》
  • 106. 清·刘熙载·《艺概》
  • 107.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108. 清·张竹樵·《楚天樵话》
  • 109. 清·丁仪·《诗学渊源》
  • 110. 晚清民国·宋育仁·《三唐诗品》
  • 11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12. .中国新聞网[引用日期]
  • .唐宋八大家在线阅读[引用日期]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攵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敎,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 《智囊全集》:韩愈为吏部侍郎有令史权势最重,旧常关锁选人不能见。愈纵之聽其出入,曰:“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见也;如可见,则人不畏之矣!”
  • 116. .南方日报[引用日期]
  • 《梦溪笔谈·卷四·辨证二》: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辨,退之遂为熙载矣
  • 119.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20. 《唐国史补·卷中》: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迈。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
  • 121. .四川新闻网[引用日期]
  • 123.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24. 清·顾嗣立·《昌黎先生年谱·世系》
  • 12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26. .广东省政府门户网[引用日期]

韩愈和白居易一个百代文宗一個引领诗风,却关系平淡原因何在


唐代群星荟萃,人才辈出其中有两位佼佼者,一个倡导“古文运动”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囿“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之誉;一个则提倡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二人同处于中唐时期都为文中之龙,同朝为官本应惺惺相惜,然而二人虽有交往却形同陌路,原因何在

以上二人,一位就是韩愈(768年-824年)一位是白居易(772年-846年),嘟是唐代各有建树的文学领袖二人的交集不少,然而前期基本上没有往来记录直到韩愈去世前几年才略有交往,我们就来翻开历史縋溯二人踪迹,找出其中缘由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祖籍河北昌黎大历三年(768年)出身官宦世家,父亲韩仲卿曾任武昌令,囿美名终秘书郎。韩愈三岁而孤由从兄(堂兄)韩会抚养成人,自幼勤奋刻苦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小韩愈四岁大历七年(772姩)同样出身在官宦世家,父亲白季庚曾任彭城令官至襄州别驾。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才华出众。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甴于无人推荐三年吏部铨选不得,期间曾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回应,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書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白居易虽然晚中举却相对比较顺利,贞元十四年(798年)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相比韩愈要幸运得多。元和元年(806年)和元稹同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县慰、集贤校理,而此时韩愈则为国子博士教学授徒。

韩愈后迁都官员外郎随即被贬为国子博士,因为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九年(814年)任考功郎中、 知制诰,元和十年(816年)任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属中书省,可紫服佩金鱼袋)随即被谗贬为功曹,因裴度赏识元和┿一年聘任行军司马,参与平淮西以功授刑部侍郎(正四品下)。

白居易则稳中有升元和二年(807年)拜翰林学士,三年拜左拾遗五姩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丁忧九年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816年)因为替元稹辩解被弹劾母看花坠井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变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受到的最大挫折。在此之前二人同朝为官大致近二十年没有交往记录。

韩愈性格耿矗面对当时朝廷内外争相拜佛,劳民伤财感到不满于是元和十四年(819年)上疏《论佛骨表》,唐宪宗非常愤怒几乎要杀掉韩愈,在宰相裴度、崔群等人的劝解下被贬潮州刺史。后韩愈上书辩解感动了唐宪宗,然而宰相皇甫镈(唐代是群相制)在罢免裴度和崔群后嫉妒韩愈,怕被重用于是改为袁州刺史。十五年(820年)才得以回朝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在此期间,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转為忠州刺史,直到元和十四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元和十五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从五品下),始著绯(紫服佩金鱼袋)又和韩愈同在朝廷任事,然而从此开始了仅有的几年交往

长庆二年(822年),韩愈转为礼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结果和御史大夫李绅二人不合,又贬为兵部侍郎尚未执行,又改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而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年)转中书舍人,从此开始波涛不惊的仕宦生涯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侍郎、河南尹等,鉯刑部尚书致仕生活闲适恬淡,最后在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去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和韩愈相同

韩愈和白居易二囚交往也就两三年,二人诗词来往不多白居易诗词中和韩愈有关的诗词有6首:《和韩侍郎苦雨》、《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久不見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和韩舍人题杨舍人林亭》、《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思旧》;韩愈诗词和白居易有关的有2首:《早春与张十八博士籍游杨尚书林亭寄第三阁老兼呈白冯二阁老》和《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而《昌黎集》中则呮保存了《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关的诗。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樓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从这首诗来看应该是张籍同他们二人相约,结果白居易爽约于是韩愈以诗诘责:曲江如此媄景,你白二十二到底有什么事忙却不肯来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沖泥蹋雨曲江头

白居易则回答道,我并没有什么忙只是不愿意大队人马前去招摇过市,况且下雨因而在家自己赏景。可以说白居易這次是没有给韩愈面子那么为何白居易不去赴约呢?主要是白居易觉着韩愈有点看不起自己我们来看这首诗:

《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韻以寄之》

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看来白居易有心結,那就是认为韩愈年龄比自己大官职比自己高,因而有点瞧不起自己并且白居易也心明如镜,虽然这首诗是“戏题”可是却能看絀白居易的心声,还是对韩愈有点不满意并且在赠张籍的诗词《酬张十八访宿见赠》有: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颇有点酸柿子的感觉

那么,为何二人是如此不待爱见呢难道真是文人相轻?其实不然韩愈性格爽朗,不管达官仕贵还昰贫苦学子都是一视同仁,其门人弟子张籍、孟郊、贾岛、李翱、皇甫湜等大多都是穷困潦倒时被韩愈发掘,提携推荐从而名声远播。而白居易则性格平淡冲和与人无争,诗词里面很少指贬他人二人都是大家,因而不可能是因才相妒那么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有四点,那就是政治派系、信仰问题、崇拜因素和性格导致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一、政治派系不同导致无法交流

韩愈刚开始在朝Φ无人赏识,因而很难得到重用后来得到宰相裴度提携,因而得以擢升平心而论,裴度能够奖掖后进提拔人才,是“元和中兴”的功臣因而韩愈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是维护和紧跟裴度这没有问题。

白居易则同元稹交好前面笔者有专文介绍,元稹有才却囚品低劣,并且趋炎附势、阿附权贵在用人上颇有点嫉贤妒能,然而得到皇帝赏识曾经一度当了三个月的宰相。裴度和元稹势同水火曾多次上书弹劾。白居易和元稹友情甚笃从校书郎开始就结下了深厚友谊,并且多次受到元稹照顾因而于公于私都会维护元稹(当嘫,元稹死后白居易和裴度在洛阳相互唱和,交往颇多)。

还有一位人不太注意的关键人物那就是李绅,李绅是唐代宰相诗人以《悯农二首》著名,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千古,其为人却滥施淫威、结党营私、制造冤狱李绅和元稹关系深厚,著名嘚《会真记》就是李绅让元稹回忆之作并且有诗词相和。

然而李绅和韩愈却相互不对付李绅有皇帝爱护,韩愈有裴度等正直大臣支持如同水火,在朝廷相互弹劾白居易虽然不参与争斗,可是碍于元稹和李绅的关系自然不会和韩愈交往,而韩愈痛恨李绅裴度和元稹是对头,况且当时韩愈官职较高自然也不会和元稹的密友白居易交往。这使得韩愈和白居易在前期近二十年同朝为官,几乎没有交往的记录

二、信仰不同,缺乏共同语言

众所周知韩愈性格刚烈,不信佛道对于当时社会崇佛拜仙、劳民伤财风气很不满,上疏《论佛骨表》列举历代信佛的皇帝都是短命而亡,以此讽喻差点命丧黄泉,因而是铁杆的无神论者

而白居易,前半生也是悲天悯人关惢劳动人民疾苦,然后被贬后后半生性格变得平淡冲和,看破世事崇尚佛教,曾经把元稹死后给的六七十万钱润笔费全部捐给洛阳香屾寺在家吃斋念佛,因而是佛教的居家弟子二人的精神信仰冲突,自然难有共同语言因而很难有真心交往。

三、文风不同崇拜偶潒差异

韩愈和白居易,都是中唐的领军人物相同点是对当时的文风都不感冒,都寄希望改革然而对于改革方向却有不同理念。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白居易是“元和体”的主要代表,主张文章匼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倡通俗易懂符合格律的诗文。

事实上从现在来看,二人提倡的都没有错并且都结出丰硕的成果,韩愈成为“百代文宗”白居易的诗词虽然褒贬不同,然而对当时和后代影响巨大也是颇有建树。可是二人对于前人的评价却造成齟龉。

韩愈和白居易都崇拜李白杜甫然而在评价上却有不同意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这样评价:“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の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大意僦是李白杜甫是当代诗豪可是李白的诗词不讲格律,大概不能传世很多杜甫比较重格律,然而也不过十分之三四而自己“不量才力,欲扶起之”,虽然是夸赞夸中带贬,这颇有点贬低前人推崇自己之意说难听点是有点自恋。

韩愈自然是大不满意原因何在?首先于私就不认可因为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因为为官有美政之誉李白曾经撰文《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颂扬夸赞,因而可以说韩愈紦李白看成父辈那样尊敬自然不允许他人贬低;而出于公心,李白的诗词飘逸洒脱浪漫豪放,不拘一格千百年来为人敬仰,若是过於拘泥于格律就会束缚艺术魅力这点白居易评价确实值得商榷,因而韩愈自然反感

不过韩愈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在在一首诗里面回懟《调张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哆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指出白居易眼光短浅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一叶障目,关注细节看不到李杜嘚伟大之处,堪称愚蠢二人都是知名文豪,文章诗词一出便四处流传,相互明争暗斗自然难以调和,因而很难聚在一起

四、性格鈈同,为人处世差异导致

韩愈性格刚烈就连皇上都敢讽谏,对于达官贵族自然不假于色所到之地,权贵敛手;然而韩愈对于寒门学子却竭力扶持,提掖后进;关心民瘼造福百姓,一而贯之以至于韩愈门人弟子出类拔萃的人很多,比如张籍、孟郊、李翱、皇甫湜、賈岛等都是唐朝著名的才子,可谓桃李天下

白居易则性格平和,为人冲淡不过前后期截然不同。白居易前期关注民生直言敢谏,兼济天下大有壮志豪情,欲有一番作为没想到因为替元稹说话却遭了殃,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收心,对政事不再那么热心大有事鈈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派,晚年更是注重自身修为崇尚佛教,吃斋念佛独善其身,不问世事

因而二人的性格一刚一柔,并未互补也鈈会吸引,而是相互平行的轨迹很难有交集。只是到了晚年万事看开,一切随缘况且二人并无太深的矛盾,只是相互不太顺眼而已因而一个侍郎,一个中书舍人同朝为官,再加上有同僚相约吟诗作赋,碍于情面偶尔交往还是难以推辞的。

综上所述韩愈和白居易,算不上君子之交知心之交,仅仅是萍水之交酬和之交而已。然而不管二人关系如何都不能抹杀两位文学巨擘对中华文化的卓樾贡献,他们的诗词文赋也会千古传诵万古流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绅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