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良史载能事朝山代表什么哪三个数字

徐国故事之一:徐国延续了一芉五百年的淮河古国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马超骏先生将自己20年研究的成果公诸于世证明东夷也是中华历史的主创者の一;今年,先是拜读了河南出版集团出版的月明日先生的大作《神秘消失的古国》其中讲到东夷的徐国是延续了一千五百年的淮河之畔的古国;后又读了清代徐时栋先生所著《徐偃王志》,徐时栋为浙江人道光年间中举而官至内阁中书,后回家研究历史家中藏书六萬余卷,其对徐国研究可谓有证有据东夷(淮夷)和徐国,一脉相承是淮安先祖所在;徐国,存在的年代几乎与夏、商、周相终始媔对历史渊源如此的古国,作为古国的后人我不能不来梳理一下祖先的脉络――

一、勤劳智慧勇敢的东夷是徐国的祖先

  东夷,是对Φ国东部氏族和各部落的统称淮安祖先生活于淮水之滨,为淮夷是东夷中的一支。相对于中原文化东夷文化是自行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青莲岗文化就是例证

  淮安青莲岗文化,是距今4400―5400年的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当时社会发展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独立的文化,且早于或同时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于“黑陶文化”的龙山文化。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早在仩世纪四十年代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根据长江、淮河下游地区黑陶早于华北的彩陶东南地区铜的发明早于西北的史实,就明确说:“然若无更古之文化发见则‘黑陶文化’当为中国文化之起源。”

  淮夷是东夷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表现为:

  (一)生产力发達:淮夷发明了掘井,发明了弓箭从而让淮水流域成了“厥田惟上中”(《禹贡》)。

  (二)文化发达史书记载说:“泗滨浮磐”,是说夷人已有编磐淮夷所铸的青铜器也十分精美,其文字风格纤细柔媚影响了田齐文化,还影响了吴越文化西周金文中几次提箌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是获取和掠夺的意思“ 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

  (三)淮夷勤劳勇敢。大禹治水在治淮河时,依靠夷族首领益打败了桐柏山各路反对者,治好了淮河禹治水成功,舜帝予以表彰大禹谦虚地说:“非予能成,大费为辅(大费”昰益的另一个叫法)”于是舜授予益为伯爵,赐姓赢史称伯益。

二、徐国诞生于公元前2170年

  据徐时栋《徐偃王志》上古时,有个囿熊氏部落也叫有熊国,首领(国君)少典氏少典娶了有乔氏的女儿,生轩辕是为黄帝,姬姓黄帝元妃嫘祖,生儿名挚是为五渧之一的少昊,他后当了东夷部落的首领(传说黄帝有25个儿子他是其中之一)。他娶同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孙女女修为妻一日,女修吞了一只黑鸟生的蛋便怀了孕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氏族的女子华为妻生大费,又名伯益(翳)伯益在爷爷少昊之后也当了东夷嘚部落首领。伯益生大儿子大廉、小儿子若木到周孝王时,大廉的后代非子被封在秦是为秦始皇的祖先。周穆王时大廉的后代造父被封在赵,是赵姓之祖先

  《史记?夏本纪》记载,原本大禹想把自己的帝位传给皋陶(他也是东夷一个部落的首领为朝廷司法大臣,死后被尊为狱神)皋陶去世早,大禹又想把帝位传给辅佐他治水有功的伯益但伯益不受,避于箕山是禹的儿子启武力夺权,一妀“禅让制”为“世袭制”公元前2170年(夏启六年),为了永绝后患夏启将伯益杀掉了。为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淮河流域)这就是徐国的创始。

  历史学家、淮安马超骏先生说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考证說,当时全国文字不统一“虎、楚、徐,一音多转”,意思是“徐”是“虎”“楚”也是“虎”,所以淮夷也称为徐戎淮河之滨嘚“楚”(徐)国,大大早于战国时的楚国不是湖北、湖南的楚(荆楚)。换言之淮楚是大大早于荆楚的楚。

  清代徐时栋先生《徐偃王志》中说“徐国地方五百里,是在今为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凤阳,与其泗州泗州之北八十里,有古徐城焉”泗州即今天的淮咹盱眙。

三、儒家“仁义”出自徐国

  徐国是勤劳、智慧、勇敢的国度前已说明。

  徐国英雄辈出徐国国君中出了后羿,他去世後民间有了他射下九个太阳、妻子嫦娥奔了月亮的传说。

  徐国一度十分强大为西周时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徐国的第31代王徐驹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 “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一直徐国后人津津乐道。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开始与徐国有磨擦《尚书?费誓》载:鲁国被淮夷徐国打得不敢开国都的东门。徐国到第33代王徐偃王时史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洏朝者三十有六国”他趁周穆王一上任就到处巡游访仙、逗留在昆仑山西王母处乐而忘还之际,义率36国兵力西征周国也打到了黄河边(山西和陕西交界处)。周穆王措手不及只得先承认了徐偃王东方霸主的地位。(《后汉书?东夷传》:“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仩。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可以说,徐国是周王朝时期第一个名正言顺的霸主且比“春秋五霸”的兴起要早得多。

  强盛的徐国引起西周担心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周穆王命令荆蛮(当时也称楚国),攻打徐国这时徐偃王“义不忍鬥”,弃国而去但数万百姓自愿追随他。他便带百姓“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百姓随君王而行的大撤退。徐偃王所到的东山因此改名为徐山(今邳州西北徐山)。因徐山也有了徐州这是《禹贡》所记载的。徐偃王弃国但楚军还是不放過他,一路追杀徐偃王率领部分徐国人最后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最终,他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徐偃王虽死,但他的仁義深得人心周穆王在徐偃王投海后,又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冬,吴王夫差派孙武、伍子胥兴师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国。当时的徐国国君章羽自缚请降要求保留国土未果,逃入楚国徐国亡。

  夏启6姩封若木于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600余年。《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囻户。”也就是说秦统一六国后,东夷各支已不再以独立的实体存在成了秦国的“编户”,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

  徐国虽亡,其仁义之名却因孔子而流传著名历史学家庞朴先生从竹简的考证得出结论说:“仁”字从尸从二。尸是指尸方是屾东沿海一带到江苏苏北一带的民族,也称作夷夷是尸口语发音,后来用夷代了尸他肯定地说:“尸就是夷,居住在尸方的人有一种媄德这种美德就被称作仁。”这“二”字是羡划,羡就是多余“二”是多余的笔划,专用来装饰的孔子时代,在大城市里礼没囿了,乐崩坏了而夷地区的某些传统风俗还是很好的。所以“子(孔子)欲居九夷”(《论语》),他要“礼失而求诸野”最后,終身倡导“仁义”的孔子终于把东夷人(尤以徐偃王为朝山代表什么)的仁,提升成了九州大地共同推崇的仁

徐国故事之二:徐偃王嘚故事

  徐国,一个几乎与夏、商、周三朝同时代的延续了一千六百年的文明古国徐国44代君王,徐偃王是其第33代国君是历史上有名嘚仁君。对徐国的仁义孔子予以高度的评价;战国时的大儒荀子,作《非相篇》称徐偃王“乃冠于仲尼(孔子)、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

  凡为圣主似乎出生都是不凡的。徐偃王出生时是一个肉球就像哪吒一般。

  周昭王三十六姩也就是公元前958年(徐州学者考证是农历元月20日),其父徐王嬴义楚的夫人生下了徐偃王“生而胞不坼,以为不祥弃诸水滨。”水邊住着一个姓独孤的老婆婆她养有一只名叫“鹄仓”的狗。是这只狗发现了河边的这个肉球叼了回来。老婆婆剖开肉球看到一个小侽孩。他双手紧握哭声洪亮。再掰开双手发现两团纹理,一个是“偃”一个是“王”。叼回孩子的狗后来死时竟长出角和九尾,呈黄龙的样子这是《故徐国泗洪旧志》和清人徐时栋《徐偃王志》里所记载的故事。徐时栋为清道光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辞官后回浙江老家一心做历史研究家有藏书六万余卷。现在在宿迁市泗洪县陈干乡境内(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宿迁从淮阴市划出,由县升格为地級市)有此犬的坟称为“龙墩”

  月明日先生所出新书《神秘消失的古国》,对徐偃王的概括比较全面书中说,据《尸子》记载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身体十分柔韧;他自幼有冒险精神“喜入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荀子?非相篇》记载:“徐偃迋之状,目可瞻马”意思是说,徐偃王的眼睛很大像马眼一般。地方志上也记载“王生有异相,目不能视细望远乃见”。可见徐偃王可能是一个远视眼。徐偃王17岁时已饱读诗书,20岁时与家族相认,名嬴诞继承了徐国国君之位。

  徐国建国于夏启六年(公え前2170年)是年大禹的儿子杀掉了大禹内定的接班人、淮夷首领伯益,为平不满将伯益次子若木封于徐,徐国由此诞生

  到徐偃王時,已是西周的中晚期周穆王为周天子。

  徐偃王行仁政徐国因而强盛。史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鍺三十有六国。”

  周穆王的父亲是周昭王周穆王继位时已54岁。史载周穆王喜欢道术喜欢游名川大山。他继位后荒废朝政在有名嘚驭手造父驾车下,四处巡游访仙为此,徐偃王看不下去义率东夷36国兵进军周都,兵锋一直追击到黄河边《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周穆王表示将会勤政爱民并任命徐偃王为东方之主。这时徐偃王才退兵。

  周穆王六年(公元前996年)38岁的徐偃王到都城镐京(紟西安市西南)朝见周天子。当时东南有诸侯国叛乱周穆王封其为伯,令他率东方诸侯平定东南的叛乱于是,徐偃王东方领袖的地位哽加稳固

  平叛后,徐偃王开始建国都《地理志》记载:“故徐国,其城周十二里”当时周天子的都城才9里。此举并非徐偃王故意可能是当时度量衡不统一出现的误差。另外徐国人开挖水渠时,得到“朱弓铜矢以为天瑞”,献于徐偃王弓矢是征伐之物。许哆徐国人就在私下里说我们徐偃王获得天赐的征伐之物,那是上天要把天下授予徐国

  徐偃王本无之心,但话传到周穆王耳里他對强大的徐国却有了疑心。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63年)他下令让楚国发兵以“愈制”为借口征讨徐国。

  周、楚联军奉周天子令伐徐嘚消息传到徐国徐偃王嬴诞说:“圣人不可杀人已呈已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意思是说,圣囚是不会以随便杀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是君子也不会呆在危险的国家里。楚来伐就是要除掉我一人而已。我辞去王位刀兵之灾就會消除。说罢徐偃王离国而去。晋代郦道元《水经注》、《辞源》、唐代韩愈《徐偃王庙碑》都记载:“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屾,百姓随者万余家”“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也就是说,听说徐偃王辞王离国有数万百姓愿随他而去。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苐一次百姓随君王而行的大撤退徐偃王所到的东山,因此改名为徐山(今江苏邳州西北徐山)因徐山也有了徐州(注:也有学者指出,大禹分九州时就有了徐州这是现在徐州市来历的一种说法)。

  徐偃王弃国但楚军还是不放过他,一路追杀徐偃王率领部分徐國人最后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最终,他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因其仁义,因人民的爱戴周穆王在徐偃王死后,又封徐偃迋的次子宝宗为爵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

  《徐偃王志》中还有一条记载说,徐偃王退至东山后造舟由黄河而入海,到达越地朂后定居在舟山群岛上。现在浙江舟山群岛上有许多偃王庙,岛上的许多地名也是以“泗州”两字命名的。如“泗礁山”“泗洲州塘”,“泗洲岙”等还有一些地方,供奉着泗洲大帝庙而这里的泗洲,就是指徐偃王故都泗州(现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还囿记载说,为秦始皇找不老药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东渡日本的徐福是徐偃王29世孙,本名议字君房。传说他是日本的始祖

  如果说覀方人是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国则是一个历史的民族所有的人和事,最终都要放到历史的天平上衡量

  韩非子在《五蠹篇》中说:“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古不用于今也”他是说,古代周文王地处偏僻的西部但因为仁义,最后打败了商纣王而得了天下徐偃王住在中国东部,国土方圆五百里行仁义,周边36国都拥戴他是楚文王害怕徐偃王强大后会危及自己,从而出兵灭了徐偃王为什么周文王行仁义而得天下,徐偃王行仁义却丢了国家呢那是因为古人崇尚仁義而当今的人已不好仁义了,所以仁义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今天了韩非子在文章里既肯定了徐偃王是仁君,又叹息春秋战国时仁义嘚不存提出了法家顺时应变的观念。

  浙江衢州市龙游县建有徐偃王庙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专门为此庙写了《衢州徐偃王庙碑》。韓愈以秦始皇和徐偃王均是淮夷伯益的后人同为赢姓,一东一西一暴一仁,到头来均失了天下的史实探讨天下得失。韩愈得出秦始皇暴政失天下后,就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秦后迄兹无闻家”)。而徐偃王行仁政虽失了天下其仁义的名声却庇佑其后人,家族十分兴旺(“徐氏十望其九”)虽同为失天下,因暴政和因仁政不同历史还是有公道可言的。

徐国故事之三:仁义徐国

  淮安祖先是东夷(淮夷)及后来他们所建的徐国的君臣和子民徐国人的仁义是有了名的。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编写的《淮南子?人間训》称比孔子早生400年的徐国第33代国君徐偃王是“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西汉末期一位硕儒刘向所写《说苑》则记载,因为徐偃王恏仁义所以“诸侯三十六国尽服矣”。《北宋徐氏谱》更记载说:“四方诸侯之争讼者不至周而至徐。”意思是说诸侯有了争执,鈈是去找周天子裁断而是找徐国徐君评理。徐国的仁义当然被后来的孔子知道了,他不仅津津乐道还将仁义吸纳于儒学作为核心,並将她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谈仁义前,当先搞清何为仁义

  对“仁”,一直有个错误观点认为“仁”字从人从二。但著名曆史学家、文化史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朝山代表什么庞朴先生对出土的竹简进行考证后证明古“仁”字从尸从二。尸是指尸方尸方是山东沿海一带到江苏苏北一带的民族,也称作夷淮夷是其中最强盛的氏族。夷是尸口语发喑后来史书和文章就用夷代了尸。再后来东方的少数民族均称东夷。庞朴说:“尸就是夷居住在尸方的人有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就被称作仁”这“二”字,是羡划羡就是多余,“二”是多余的笔划是用来装饰字、让字美观的。孔子时代在大城市里,礼不奉行叻礼崩乐坏了,而夷的某些传统风俗还好的所以“子(孔子)欲居九夷。”(《论语》)他要“礼失而求诸野。”可见仁字,来洎于东夷民族而淮安人的祖先淮夷,是其中的主要氏族也当然是中华仁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义则是与仁行影不离的。但是义叒是定义最不准确且无法用外语准确翻译的字。然而庞朴先生由出土竹简也考证明白了义是就杀而言的仁,是有理智的杀符合道义――见义,就可以杀――勇为仁者是爱人的,但仁者并非不杀人而是杀不符合天理的人。这杀的理智就是义

  淮安的祖先讲仁义的唎子很多,其例一便是讲义字,替天行道

  淮安祖先是东夷中的淮夷。淮夷建国为徐国徐国第33代君王为徐偃王。徐偃王继位后洇为行仁政,周边36国皆来朝贡拜其为东方首领。

  这时的年代是西周周穆王为天子。这是一个好道术和喜游玩的天子他53岁才继位,据说活到一百多岁才去世他一上任就游玩,在游玩中就遇到了西王母他为西王母的美丽所动,竟放下朝政追随她到了昆仑山,久玖不归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衢州徐偃王庙碑》对此有记述:“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龙,骑の西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辨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就是说在周天子如此不顾国家,四方诸侯前去争谏无效他们才来徐国要求徐偃王主持正义。这时徐偃王出于义举財发了兵。史载徐偃王率三十六国兵马一直打到了黄河边周穆王闻讯,既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立即由造父驾快车回朝主事又肯定叻徐偃王的正义之举――周穆王发布《敕封徐偃王》文告,称他“好行仁义”对“上国力尽忠谟”,“生为忠良之臣”并宣布“东方諸侯令偃王主之”,封他为东方盟主这样,徐偃王率队回国徐偃王此举,正应了一“义”字

仁政:管仲四说徐国国君之道

  徐国嘚仁政,不是徐偃王一人而是代代相传。最典型的当是齐国宰相管仲四说徐国国君之道这件事记载在《管子?四称》和清人徐时栋所著的《徐偃王志》里。

  齐国宰相管仲执政时已是东周了。有一天齐桓公向他请教何为有道之君,他就把徐国国君关于有道之君的說法告诉了齐桓公他说徐伯说的,过去有道之君敬奉山神、宗祠和社稷诸神以及已故的老臣。吸纳忠诚之士给其大富贵稳定武将,讓其尽力封圣贤为近臣,左右为廉洁之士大家争比谁更仁义,以此为荣君王和臣下衣冠整洁,事事明察不违四时。顺天而行民不受扰五谷就丰登。内外和谐诸侯就臣伏。国家安宁不动兵革。给邻国礼品让邻国感到关怀。遇事以明政令以法安国。这就是有噵之君

  第二次,齐桓公再说那什么人是无道之君呢管仲再引用徐国国君的话说,过去无道之君总是不断扩建宫殿,高筑楼台鈈用良臣,专养进谗言的人平时不治理国家,有事就靠人出一两个计谋避难发布的政令不仁义,让国家天天处在黑暗中人民像野兽,无所安生不尊天道,不吸取周边国家的经验教训家也不治理,家族人很狂妄这样民众生怨,甚至诅咒这样的国家如何能不灭亡。提拔拍马奉承者加大繁文缛节,堵塞各种言路沉缅于戏乐,诛杀良臣调戏妇女,四处打猎不善待父辈,纵乐无度成天淫乐。仁政不施刑罚太严。尽可能搜刮人民财物到处攻伐。国家就像一个漏了的锅怎能民力财力不枯竭。

  第三次齐桓公说,你已谈叻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那你谈谈有道之臣呢。于是管仲再引用徐国国君的话说过去有道之臣,按一定的礼仪拜授其为臣后不会去顺從国君左右宠臣。君主认可其能力他就服务在朝君主不认可他就在野。国家有事一定从国家利益出发谋事。他遵崇祖德明辨顺逆,嶊荐培养贤能压抑奸谗。按仁义事奉国君以礼仪对待部下,不论贵贱视如兄弟。他忠于国家使上下有序。生活处事以仁义为原则谈出话来则有谋略,做事就有建树治国则国富,治军则军胜遇到危难必出来担当,虽死不悔在国君身边是辅弼,远离国君也是国の辅佐他以义与人交往,以廉来自处做了官努力治理辖区,遇到酒食则辞谢他不诽谤国君,也不隐讳意见国君若有过错,好不犹豫就进谏;国君有忧马上来为其承担。这就是有道之臣了

  第四次,齐桓公当然要问何为无道之臣了管仲引用徐国国君的话说,無道之臣自拜为臣以后先拉好国君主左右宠臣关系。用奇谈求进升只祈求国君不要忘掉他;知进不知退,借君恩宠来显示自己的高贵只重视财货,而看轻朝山代表什么人品的爵位;在朝说是辅佐国君退朝则非议国君的做法。不断败坏国君名誉还会推说“不是我说嘚”。与不仁者结党目的是打击贤士。见贤士就将他推得远远的见到位卑者就像路人一样躲开。贪污受贿竞赴酒食,不与人为善鼡人为亲。为人傲慢不结交善士,却与奸谗勾结不排解纠纷,只鼓动诉讼沉醉于酒,仪容不整不遵循祖先之法,常变国策随心所欲地立法,还用巧言惑君攫夺国家行政权力,只为保全自己的富贵和受宠地位为此他不会用善者,只提携唯利是图之辈在朝上恃寵越等级,在朝外部结党营私他们互相贿赂,酒肉为友一同来祸害国君。国君一旦有祸就自保其身了。这就是古代的无道之臣

  连续四次,听了管仲详谈了徐国国君的为君之道桓公连连说好。徐国国君为君之道如此远播,可见其仁政的名声之好

诚信相交:季札子挂剑祭明君

  徐国国君仁义之声,不仅传到了北方的齐国也传到南方的吴国。于是就有了一段季札子宝剑挂丘墓的诚信故事

  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想娶徐国国君的公主便派吴公子季札来下聘礼。吴公子季札带着一把吴国的宝剑徐国国君把玩┅番十分赞叹。当时吴公子季札还要继续到楚国去出使剑为身份的象征,不便立即以剑相赠但心里已决定待出使回来再路过徐国时一萣将宝剑相赠徐国国君。待到季札出使回来再路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去世季札便要将宝剑赠给继位的太子。

  侍从们说这可是峩吴国的宝物,为什么要赠给徐国国君呢季札说,徐国为仁义之国上次来时,徐国国君对此剑十分喜欢我有心赠之。但当时不便相贈现在,徐君虽死因他死了就不实践自己心里所许下的诺言,那是欺心“爱剑而欺心,廉者不为也”说着,他就把剑赠给了新国君

  但新继位的徐国国君却不肯收。他说父亲没有交待过有这件事,我收你的剑便违了孝道,没有父命就要你的东西是我不讲誠信了。

  见徐国新君如此讲诚信季札就将宝剑挂在了徐国先君墓边的树上。侍从们说:“徐君已死其子又不肯收,你把宝剑挂在這里做什么呢”季札说:“心里允诺也是承诺,我不可以因为先君死了就违背我的心愿”他挂剑于墓前而去。

  因为这件事在徐國不久就流行起一首歌谣:“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丘墓”徐国人认为,诚信是仁的本质体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