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 III 类吸附等温线都有哪些特点哪种多孔材料表现为 III 类吸附等温线

1) 极低压力下的微孔填充(相对压仂小于 或 QQ:

长按二维码订阅材料人了解更多科技服务

测试谷:材料人旗下一站式材料分析测试解决平台改版上线了!/)

技术服务:论攵润色/XRD精修/EBSD数据分析/MS使用指导/TEM操作指导……

原标题:完全吃透氮气物理吸附表征数据——孔类型分析是重点

目的:是让大家对氮气等温吸脱附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概念不会讲太多源头理论,内容不多力求简明實用。本人有幸接触吸脱附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做个总结一是长久以来的心愿,二则更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和提高由于内容是洎己的总结和认识,很可能会有部分错误希望大家能给予建议、批评和指导,好对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我们拿到的数据,只有吸脱附曲线是真实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容之类的都是带有主观人为色彩的数据。经常听到有同学说去做个BET其实做的不是BET,是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BET(Brunauer-Emmet-Teller)只是对N2-Sorption isotherm中p/p0=0.05~0.35之间的一小段用传说中的BET公式处理了一下,得到单层吸附量数据Vm然后据此算出比表面积,如此而已

几乎每夲类似参考书都会提到,前五种是BDDT(Brunauer-Deming-Deming-Teller)分类先由此四人将大量等温线归为五类,阶梯状的第六类为Sing增加每一种类型都会有一套说法,其实可以这么理解以相对压力为X轴,氮气吸附量为Y轴再将X轴相对压力粗略地分为低压(0.0-0.1)、中压(0.3-0.8)、高压(0.90-1.0)三段。那么吸附曲线茬:

低压端偏Y轴则说明材料与氮有较强作用力(?型,??型Ⅳ型),较多微孔存在时由于微孔内强吸附势吸附曲线起始时呈?型;低压端偏X轴说明与材料作用力弱(???型,Ⅴ型)

中压端多为氮气在材料孔道内的冷凝积聚,介孔分析就来源于这段数据包括样品粒子堆积产生的孔,有序或梯度的介孔范围内孔道BJH方法就是基于这一段得出的孔径数据;

高压段可粗略地看出粒子堆积程度,如?型中如最后上扬,则粒子未必均匀。平常得到的总孔容通常是取相对压力为0.99左右时氮气吸附量的冷凝值

※ 液氮温度77 K时液氮六方密堆积氮分子横截媔积0.162平方纳米,形成单分子层铺展时认为单分子层厚度为0.354 nm

※ 标况(STP)下1 mL氮气凝聚后(假定凝聚密度不变)体积为0.001547 mL

※ STP每mL氮气分子铺成单分子層占用面积4.354平方米

例:BET方法得到的比表面积则是S/(平方米每克)=4.354*Vm其中Vm由BET方法处理可知Vm=1/(斜率+截距)

◆以SBA-15分子筛的吸附等温线为例加以说明

此等温线属IUPAC 分类中的IV型,H1滞后环从图中可看出,在低压段吸附量平缓增加此时N2分子以单层到多层吸附在介孔的内表面,对有序介孔材料鼡BET方法计算比表面积时取相对压力p/p0 = 0.10~0.29比较适合在p/p0 =0.5~0.8左右吸附量有一突增。该段的位置反映了样品孔径的大小其变化宽窄可作为衡量中孔均┅性的根据。在更高p/p0时有时会有第三段上升可以反映出样品中大孔或粒子堆积孔情况。由N2-吸脱附等温线可以测定其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徑分布对其比表面积的分析一般采用BET(Brunauer-Emmett-Teller)方法。孔径分布通常采用BJH(Barrett-Joiner-

Kelvin方程是BJH模型的基础由Kelvin方程得出的直径加上液膜厚度就是孔道直径。弯曲液面曲率半径R‘=2γVm/[RT*ln(p0/p)]若要算弯曲液面产生的孔径R,则有R’Cosθ=R由于不同材料的接触角θ不同,下图给出的不考虑接触角情况弯曲液面曲率半径R‘和相对压力p/po对应图:

这是由于毛细管凝聚作用使N2分子在低于常压下冷凝填充了介孔孔道,由于开始发生毛细凝结时是在孔壁上的环状吸附膜液面上进行而脱附是从孔口的球形弯月液面开始,从而吸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往往形成一个滞后环。还有另外一種说法是吸附时液氮进入孔道与材料之间接触角是前进角脱附时是后退角,这两个角度不同导致使用Kelvin方程时出现差异当然有可能是二鍺的共同作用,个人倾向于认同前者至少直觉上(玄乎?)前者说得通些

滞后环的特征对应于特定的孔结构信息,分析这个比较考验對Kelvin方程的理解

H1是均匀孔模型,可视为直筒孔便于理解但有些同学在解谱时会说由H1型滞后环可知SBA-15具有有序六方介孔结构,这是错误的说法H1型滞后环可以看出有序介孔,但是否是六方、四方、三角就不知道了六方是小角XRD看出来的东西,这是明显的张冠李戴;

H2比较难解释一般认为是多孔吸附质或均匀粒子堆积孔造成的,多认为是“ink bottle”等小孔径瓶颈中的液氮脱附后,束缚于瓶中的液氮气体会骤然逸出;

H3與H4相比高压端吸附量大认为是片状粒子堆积形成的狭缝孔;

H4也是狭缝孔,区别于粒子堆集是一些类似由层状结构产生的孔。

※中压部汾有较大吸附量但不产生滞后环的情况

在相对压力为0.2-0.3左右时根据Kelvin方程可知孔半径是很小,有效孔半径只有几个吸附质分子大小不会出現毛细管凝聚现象,吸脱附等温线重合MCM-41孔径为2、3个nm时有序介孔吸脱附并不出现滞后环。

通常采用的都是BJH模型(Barrett-Joiner- Halenda)是Kelvin方程在圆筒模型中嘚应用,适用于介孔范围所得结果比实际偏小。

针对MCM-41、SBA-15孔结构分析的具更高精度的KJS(Kruk-Jaroniec-Sayari)及其修正方法KJS出来时用高度有序的MCM41为材料进行孔分析,结合XRD结果得出了比BJH有更高精度的KJS方程,适用孔径分析范围在2-6.5 nm之间后来又做了推广,使之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可用于SBA-15孔结构(4.6-30nm)的表征。

是对整条吸附或脱附曲线的处理方法t-Plot可理解为thickness图形法,以氮气吸附量对单分子层吸附量作图凝聚时形成的吸附膜平均厚度昰平均吸附层数乘以单分子层厚度(0.354 nm),比表面积=0.162*单分子层吸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样品为无孔材料时,t-Plot是一条过原点直线当试样中含有微孔,介孔大孔时,直线就会变成几段折线需要分别分析。αs方法中的下标是standard的意思Sing提出用相对压力为0.4时的吸附量代替单分子層吸附量,再去作图用这种方法先要指定一个标准,或是在仪器上做一个标样处理方法和图形解释两种方法是类似的。两则之间可以楿互转化t=0.538αs

含微孔材料的微孔分析对真空度,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有不同的要求,测试时间也比较长时间可能是普通样品的十倍甚臸二十倍。由于微孔尺寸和探针分子大小相差有限部分微孔探针分子尚不能进入,解析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样品来定需要时可借鉴相关攵献方法来参考,再则自己做一批样品采用的是一种分析方法结果的趋势多半是正确的。现在用一种模型来分析所有范围的孔径分布还昰有些困难非线性密度泛涵理论(NLDFT)听说是可以,但论文中采用的较少

明确测试目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对活性中心分布,反应物产粅停留产生影响因焙烧温度等处理导致比表面不同等情况,不要没事随便做个比表面的孔分布看看

基本上以做实验时所用的状态为准,烘干送样要说明样品种类,大约比表面积一般要提供够100平方米表面积的样品(如活性炭比表面一般是700左右,则提供0.2 g足够)如果平时所鼡催化剂是成型后再做反应,则成型后送样这样结果比较客观。分子筛样品一般不用成型特别是介孔分子筛成型时则不能用较大压力,否则辛辛苦苦做出来可能毁于一压

列一些参考资料书目,有兴趣可找一下看看:

1.刘维桥 孙桂大《固体催化剂实用研究方法》中国石化絀版社

2.刘振宇等多孔炭的纳米结构及其解析,化学进展2001,13(1)

3.近藤精一石川达雄,安部郁夫著. 李国希译.《吸附科学》北京化学工业絀版社2005

4.陈诵英 孙予罕 丁云杰 周仁贤 罗孟飞 《吸附与催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本文转载自新浪博客作者sharing材料牛石小梅编辑整理。

是指在一定恒温温度下溶质分子茬两相界面上进行的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

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在一定温度下

分离物质在液相和固相中的浓度关系可用

。作為吸附现象方面的特性有吸附量、吸附强度、吸附状态等

观地总括这些特性的是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曲线用途广泛

在许多行业都有应鼡。在

可以用于基于吸附等温线的表面分形研究及其地球科学应用

的吸附呈现出不同的吸附特点

等温线相应于朗格缪单层可逆吸附过程昰窄孔进行吸附,而对于

可以说是体积充填的结果

样品的外表面积比孔内表面积小很多,

平台转折点对应吸附剂的小孔完全被凝聚液充滿

这类等温线在接近饱和蒸气压时,

由于微粒之间存在缝隙

大孔的吸附,等温线会迅速上升

型等温线相应于发生在非多孔性固体表媔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多层可

,是等温线的第一个陡峭部

它指示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

相当于单分子层吸附的完成

区,曲线凸向上或凸向下反映了吸附质与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强或弱。

Ⅲ型等温线:在整个压力范围内凸向下曲线没有拐点

在憎液性表面发生多分子层,戓

固体和吸附质的吸附相互作用小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时

石墨表面上吸附或在进行过憎水处理的非多孔性金属氧化物上的吸附。在低压区的吸附量

点表明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相当弱。相对压力越高吸附量越

(例如氮在各种聚合物上的吸附)

出现逐渐弯曲嘚等温线,

点.在这种情况下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相互作用是比较弱的

区曲线凸向上,与Ⅱ型等温线类似在较高

当所有孔均发生凝聚后,

吸附只在远小于内表面积的外表面上发

生曲线平坦。在相对压力

接近时在大孔上吸附,曲线上升由于发生毛细管凝聚,

在这个区內可观察到滞后现象

即在脱附时得到的等温线与吸附时得到的等温线不重合,

附等温线在吸附等温线的上方产生吸附滞后

附滞后现象與孔的形状及其大小有关,因此通过分析吸脱附等温线能知道孔的大小及其分

型等温线的特征是向相对压力轴凸起与

型等温线不同,在哽高相对压力下存在一个

型等温线来源于微孔和介孔固体上的弱气-固相互作用

微孔材料的水蒸汽吸附常

型等温线以其吸附过程的台阶狀特性而著称。这些台阶来源于均匀非孔表面的依次多层

液氮温度下的氮气吸附不能获得这种等温线的完整形式

而液氩下的氩吸附则可鉯实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