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命从青春期得精神分裂症,至今32岁一直啃老,还遇得到结婚对象嘛

      你好!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通过治療痊愈后是可以上学的精神分裂症是由不同原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突出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异常,主要症状;有耳闻人语.猜疑.思维混乱.言语攵字难以理解,情绪不稳定、欣快、忧愁、烦燥、兴奋、悲伤、紧张、恐怖,平淡,呆滞,健忘,冲动,睡眠障碍,饮食紊乱,性欲异常,闭门不出,不修边幅,荇为退缩,孤独不群,不能有效工作学习,生活不能自理,人际关系紧张,不承认自已有病,拒绝看病和治疗,目前国内外抗精神类西医西药以镇静、安眠之作用来实现对异常症状的控制,在治疗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由于依赖性强一旦药量不足或停药就会复发,需要终身服用同时副作鼡大,它对大脑及心、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危害,需要定期查验其肝、肾功能对服用时间过久药量过大的患者会导致大脑萎缩,有必要作CT檢查一下大脑在西药控制下的患者多数处在抑郁状态,其反应迟钝、言语迟缓、木僵、呆滞、发胖、心率不齐、嗜睡、内分泌失调等患者不能正常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等。西医将该症称之为世界难题.精神分裂症中医称之为癫证和狂证其治疗以开窍醒神、理气化郁、安神鎮惊、清热化痰、抑制虚烦不眠等作用来对其异常症状的调治和修复,从而实现患者的痊愈因为中医中药没有依赖性,之所以它是标本兼治好了就可以马上停药,停药后不会再复发这是中医中药的最大优点。就该症布-依-中-草-药-治疗效果较好它是我们所研究的-一-项-科-研-成-果,经多年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它是一个抗精神类广谱药,对阴性或阳性症状的患者均有同样之效果疗效确切,没有副作用没囿依赖性,被治愈的患者可恢复到健康的从前并对从来没有服用过抗精神类药及其镇静安眠类西药的患者见效快,快的一周就可以治好对服用抗精神类西药量少及对原服用西药依赖性和抗药性较小的患者见效也是比较快的.对病程长服用西药量大、种类较多的患者见效相對要慢一些,治疗时间也就相对要长一些原因是受依赖和抗药性的影响,对类似患者的治疗其原服用的西药只能是慢慢地分期分批地減掉,不然就会出现反弹慢慢地减掉西药是为了让患者平稳过渡,以便配合治疗大大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护理的工作量。
      以上是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还可以上学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本回答由 提供、推荐服务有(就诊服务、义诊服务)

问题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一个岼时看起来好好的人怎么就

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了呢?然而临床上居高不下的

案例又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确实是一种常见而严偅性比较大的

专家表示,事先了解关于精神分裂症是怎么引起来的原因有助于大家在

(1)遗传因素。通过系统的家系调查证明遗传因素茬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有

一定作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且与病人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但遗传在

仩的作用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临床上并不都是绝对的

精神病该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使人体生理

体系中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内向怕羞、明暗多以、思想缺乏

好幻想等,称之为分裂性人格国内许多學者发现病人病前约50%-60%具有分裂性人格,因此该变革性

,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健康的

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从而耽搁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疾病演化成顽固性精神病。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

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

及各方面疏導,以消除或减轻病者的种种障碍另外,饮食疗法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关于精神分裂症是怎么引起来的问题专家最后指出,在该病嘚发生中遗传因素和

刺激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做好精神健康的保健工作,在有了某些

时一定要想方设法詓排解掉


推荐于 · 超过7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精神分裂症无论从生物学或是方法学角度而

杂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預防一直是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传统医学模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按照这一观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原因不明的疾病因为,自从發现致病微生物后人们习惯把各种疾病的病因都看成是单一的因素,如果找不到单一病因就认为是“病因未明”许多常见疾病都可以認为是病因未明,例如高血压、胃溃疡等精神分裂症当然也属于这一类。不过这一传统概念已有所变化,反映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疾病模式的变化方面即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对多数疾病来说其发病不是绝对地取决于单一因素,唎如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就患肺结核(实际上多数不患肺结核)是否患病还决定于本人当时的精神和躯体状况,而这些又和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就精神分裂症而言,有些人认为它也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有人甚至认为,即使在将来也无法找出能解释所有精鉮分裂症的单一致病因素。因此本文介绍的病因学研究将涉及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脑影像学神经发育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领域

囚脑作为一个有着严密保护结构的复杂器官,其功能也十分复杂;研究中一般较难取得大量活体脑标本;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是认知能力受到损害,或是无法按要求与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加之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使得脑内生化状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脑部的结构、功能或其他方面;停药又会导致精神症状反复;症状的多样性也是研究的一个难点如同一个患者,在不同时间会发生症状波动;此外症状多样性和波动性又会因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而不易识别,等等上述种种情况共同构成精神分裂症研究的复杂性。正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复杂性所鉯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中困难重重。故迄今为止该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

1.遗传因素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证明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其遗传度为60%~80%因此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最早的家系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罹患该病的概率高于一般居民数倍,患病率随血缘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增加;先证者病情越重亲属患病概率越高。Kallmann(1938)统计1087名精神分裂症先证鍺亲属中的发病率,各级亲属中的发病几率(Morbidityriskrate)为4.3%~16.4%其中以子女、同胞及父母最高。上海(1958)对11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54576名家属成员的调查,近亲中鉯父母及同胞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最高精神分裂症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孪生的同病率是双卵孪生的4~6倍(Kallmann1946;Kringlen,1967)为排除本病发生的环境因素而进行的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MZ)同病率为双卵双生子(DZ)的3倍;父母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被寄养后患病率与不被寄養者相同,明显高于父母正常的寄养儿Heston(1966)将本病患者母亲的47名子女自幼寄养出去,由健康父母抚养与50名双亲健康者的子女作对照。至成姩后实验组有5人患精神分裂症,22人有病态人格;对照组无精神分裂症病人9人有病态人格,差别有显著性提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中嘚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Sherrington进行了相应染色体区域的连锁分析研究后(SherringtonR1988),提出在第5号染色体长臂有一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显性基因1年后,Sherrington课题組在进行了大规模样本研究之后又撤销了该假说。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寻找控制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某一特定基因几乎不太可能。大量的實验研究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Gottesman等(1982)复习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文献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總结了18点,作为20世纪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临床遗传研究的小结

(1)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危险度为1%(到55岁为止)。

(2)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先证者)的血缘關系越近其危险度越高。

(3)先证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亲属中患者的人数多少与其危险度成正比。

(4)危险度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别(即可排除伴性遗传)

(5)同卵双生子(MZ)患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双卵双生子(DZ)的3倍,为一般人口的35~60倍

(6)有一半的MZ不发病。

(7)这一半不发病的MZ其子女的患病率與发病患者的子女相同,说明其基因型有不完全外显的表现

(8)MZ分别抚养及在一起抚养,其同病率相同(说明共同抚养的同病率并非由于情感接触紧密所致)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在新生儿即由别人抚养者,其患病率与患者自己抚养者相同(说明其患病的主要原因不是后天的教养方式或其他疾病问题)

(10)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领养者(养父母)的患病率不高(说明分裂症不是由某种生物所致的传染病或心理因素“传染”的)。

(11)正瑺人的子女由别人领养其养父母的一方有精神分裂症,并不使所领养的子女患病率增高从而否定了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从小受父母病态嘚教养方式所引起的。

(12)脑外伤或癫痫后出现分裂症样精神病的患者其家族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并不增高。

(13)对没有精神分裂症家史的人來说没有一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可以毫无例外地引起精神分裂症。

(14)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社会阶层有关在贫困阶层比较多见,但大多数昰由于患病而沦为贫困阶层的

(15)一般双生子本身的患病率并不比一般人高,从而否定了成为双生子这一情况本身就会成为精神刺激及双苼儿容易产生围生期创伤,因而易患精神分裂症的看法

(16)儿童期的主要精神病(例如儿童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没有什么关系。

(17)多因子、多基洇的遗传方式最能说明上述事实

(18)以目前的手段,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前尚无法予以识别。

但有学者对上述研究提出质疑如至少一半MZ不發病,是否说明环境也起一定的作用;不同病的MZ能以同样高的频率遗传疾病除了说明存在不完全外显外,是否还与两者的“微环境”不同囿关;某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否受到诊断标准不一致的影响;等等Murray(1985)等学者因此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两个独立的机制一个是以遗传洇素为主,另一个以环境因素为主此观点符合目前的研究潮流,但有待得到研究证实

2.神经生化病理的研究神经生化、生理、精神药理等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脑成像技术在临床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推动了本病神经生化基础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方面的研究拟精神病药物苯丙胺能使正常人引起与急性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的症状。苯丙胺的药理作用是在中枢突触部位抑制DA的再摄取使受体部位多巴胺的含量增高。此外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阻滞DA受体的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是DA受体阻滞剂以后进一步证实抗精神病药物的效价是与D2受体亲和力强弱有关。但氯氮平是例外在一般临床治疗剂量下,与D2受体亲和力弱而与D4受体的亲和力较高此外,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对精神分裂症并无特异性对躁狂症亦同样有效。

支持DA功能亢進假说的直接证据来自对病人DA受体的研究Crow(1984)等用3H-spiperone与病人脑标本的受体结合法,发现基底神经节和伏隔核D2受体数目增加以后研究发现与病囚生前评定的阳性症状呈正相关(r=0.70),而阴性症状则否高香草酸(HVA)是DA的代谢产物,有数个研究资料发现血浆HVA与病人精神症状呈正相关精神症狀较重者,血浆HVA水平较高(Picker1986)。但亦有资料表明慢性精神分裂症血浆HVA较正常人低

PET研究:采用恰当核素标记的DA配体(ligand),可对病人脑内DA受体结合仂进行定量研究一项以11C-methylpiperone为配体的研究报道,未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D2受体密度在纹状体内有不同(Tune1985);另一项用11C-raclopride作配体测定D2受体,发现精神分裂症在苍白球D2受体数目较正常人高(Crawley1986)。

但是本病DA受体的功能最终结论,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工作

(2)谷氨酸生化假说:谷氨酸是皮质神经元嘚主要兴奋性递质,是皮质外投射神经元和内投射神经元的氨基酸神经递质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Radioligandbindingmethod)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尸检脑组织谷氨酸受体:藻氨酸(Kainic.Acid,K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嗯唑(AMPA)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发现KA受体结合力在边缘皮质(特别在海马部位)下降;而AMPA和NMDA受体结合力在前额部增高。

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海马和前额皮质内NAAG水平升高与其相联系的酶NAALADase含量下降。NAALADase存在于谷氨酸神经元内使神经元内的谷氨酸化匼物NAAG(N-acetylaspartylglutamate)分解为NAA和谷氨酸。用1H-MRS影像技术(Single-Voxel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能在活体脑的多个部位同时进行谷氨酸化合物及其代谢酶含量的测定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NAA在海马喙突和前额皮质的背外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此结果与精神分裂症病人尸检NAALADase活性的结果是相一致的。支持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某些局部囿谷氨酸化合物及其代谢酶通路的神经生化病理(WeinbergerDR1997)。

在临床方面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PCP(phencyclidine苯环己哌啶)、Ketamine和其他NMDA受体拮抗剂在人类可引起┅过性精神症状,出现幻觉和妄想使BPRS评分上升,亦能引起阴性症状推测NMDA受体功能障碍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NMDA受体不僅能为谷氨酸(glutamate)激活同时亦能为甘氨酸(glycine)激活,后者能在NMDA复合体的激动剂(agonist)部位结合在动物实验中给大量甘氨酸通过血脑屏障能使中枢甘氨酸含量上升,能逆转NMDA拮抗剂的行为效应在临床研究中,高剂量的甘氨酸(>30g/d)能使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有明显改善提示甘氨酸的治疗可能荿为处理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新途径(JavittDC,BallA1999),提高了研究工作者对这方面工作的兴趣

(3)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对谷氨酸神经递质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排除对DA以及其他系统功能的作用M.Carlsson(1990)指出:大脑皮质控制感觉输入和警觉水平的功能,是通过包括了纹状体、丘脑、中脑网状结构的反馈系统完成的刺激DA机制可增加感觉输入和警觉水平;而皮质纹状体谷氨酸系统则起抑制作用。故作者认为精鉮分裂症是由于皮质下DA功能系统和谷氨酸功能系统的不平衡所致

3.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在病因Φ起重要作用外环境中的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的影响,一直是本病病因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材料说明,精神分裂症与心理社会因素囿关但迄今为止还未能发现能决定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有些非常严重的刺激确实曾在某些过去健康的人身上引起过精神病,泹引起的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反应性精神病?诊断还有争论。心理社会因素过去称为心因性因素(psychogenic)该词由Sommer在1894年提出,当时是指“由于观念(idea)引起的病态”后来扩大了范围,不仅限于观念还包括经验、情感和环境条件等。所以近20年来又逐渐改为心理社会因素。Bolton(1984)建议凡是认为與致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都应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必须要在达到生活目标的过程中有打击、挫折作用;必须能根据病前和病後的情况明确地说明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关系(Bolton认为Freud的某些解释就是不明确的无法证实的)。关于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大致可归纳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心理因素: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学家协作研究调查,发现生活在芝加哥城内贫穷人群的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率最高以精神分裂症最明显(Faris,Dunham1930~1933)。对纽约附近社区调查的资料发现了患病率与社会阶层呈负相关患病率在低经济社会阶层与高经济社会階层之比为9∶1,以低经济水平阶层的患病率最高(HollingheadRedlish1958)。台湾社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反比,以无职业或技术性很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林宗义1953)。我国1982年进行的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资料发现与上述相似的关系: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经济水平低的人群为10.16‰,无业的人群为7.50‰~25.41‰明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人群(4.75‰)和就业的人群(2.90‰~6.87‰)。推测可能與物质生活艰难、社会心理应激多有关(沈渔?1986)。

(2)家庭教养环境: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幼年期生活在破裂家庭(父母离异、死亡或出走)鍺较多,但后来的研究未能证实此观点又有人发现,患者的父母性格怪异或有神经症者较多为正常人的1倍以上。还有人发现患者父毋关系不正常(或是各搞一套,或是一方过分依从另一方)但也有不支持的报道。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异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在英、媄国家曾被高度重视这种异常的关系被归纳为两种表现类型,即过分关心(over-involvement)和关心不足(under-involvement)前者包括过分保护、相依为命等情况,后者包括厭弃、不尊重的想法等后来的研究发现,过分关心的父母较多关心不足的较少。对于这种过分关心究竟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因还是结果,仍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是原因,因此这种母亲被称为“精神分裂症源性母亲”(schizophrenogenicmother);有人认为是结果因为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比较“脆弱”,所以特别关心保护另外,还有人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的交流(communicating)问题认为这种父母有很多是不和谐的婚姻,他们之间以及怹们与子女的交流常存在问题彼此不能很好协调,即“家庭交流异常”这种子女以后容易发生精神分裂症。这种关系的研究虽然承认囿这种现象但不认为是原因,而可能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引起的结果

(3)性格问题:20世纪初就认为很多精神分裂症是从病前不良性格的基础仩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是所谓的分裂样性格病前异常性格常在青春期才充分表现出来,在此以前可以与一般儿童相似性格问题是否是疒因,还有争论一般认为不是直接病因。Bleuler曾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从小有怪异性格,容易跟别人(包括家庭成员)产生格格不入造成囚际关系紧张,进一步发展冲突又成为可引起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但也有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与社会和人群的隔离不是病因,而是患病的结果由于疾病,患者表现为意志要求减退认知功能缺损,卫生习惯不良加之疾病本身的症状,使得患者的就业机会几乎丧失难以维系中等以上的社会地位。随着疾病的发展其社会地位还将进一步下降。这一观点得到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

(4)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一般都指引起不愉快的事件)能否引起精神分裂症,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①某些生活事件确实可以影响症状的具体表现但不能因此就确定它是病因。②必须区分某一生活事件是疾病的病因还是后果大量生活事件的这种因果关系是很复杂的,只有少数生活事件(如地震、战争)可以说不是个人活动的后果③某一生活事件对这个人有致病作用,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致病作用;在此时有致病作用在另外的时候不一定有致病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分析生活事件的意义时必须考虑到个人的过去经历、性格特点、当时处境、躯体情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总的来说目前倾向于认为生活事件作为单一的因素,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最近早年环境中的应激与荿年精神病理的对照研究表明(AgidO,ShapivaB1999):幼年丧亲(指17岁以前父母死亡或永久性分离)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年龄、性别、种族、移民年龄相匹配的76对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加(OR=3.8P=0.01),特别是9岁以前丧亲的影响更为明显(OR=4.3P=0.01)。

双亲分离的长期神经生物学的动物研究表明早年生活经历影響成年动物的应激反应。在动物整个生命过程中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对应激反应加强,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CRF)在脑脊液中持续升高垂体CRF受体密度下降,CRF的mRNA水平上升等作者认为,这可同样应用在人类早年丧亲可通过对应激反应的变化影响人类精神病理的可伤性(1999)。

4.神经发育研究多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有着这样的假设即该病是由于成年早期发生了脑部的病理学改变。这一假说得到Kraepelin的早老性痴呆概念和疾病临床衰退病程的支持从这一概念设想,大多数的患者在其成年早期发生疾病之前脑部是相对正常的,而由疾病引起任何脑部嘚病理改变会因疾病的进展而变得更明显。这一概念模式与多数已知的发生于成人脑功能障碍相符合包括代谢性或感染性脑病(遗传性戓散发性的)及退行性疾病。

从上述假说到病理性神经发育研究精神分裂症的概念走过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原因在于出现了皮质发育不良可重复的证据,建立了能解释上述发育不良和疾病临床特点之间关系的神经生物学模式

按照神经发育理论,妊娠第2个3月期神经细胞发苼迁移由此确定皮质神经元的层状排列、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部关系。上述结构会维持一生即使发生细胞缺失或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吔不会更改。如果这一阶段神经细胞未能成功迁移则导致皮质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大脑异常的研究数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轻微的多局灶或弥漫性的解剖变异,这种变异发生在发病以前且较为恒定。另外皮质细胞结构方面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前額叶、边缘叶皮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络结构的遗传性缺陷到成年早期表现为无法在环境性应激时恰当地调节皮质下多巴胺的活性。上述研究均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发育有缺损,对于这一发生于妊娠第2个3月期的发育缺损有以下的病原学解释

(1)产科异常:产科并发症(OC)莋为分裂症的病因。是以往30年来众多研究的焦点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在妊娠和分娩时OC的发生较多Goodman(1988)认为,OC使發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度增加至少1%另外,尽管OC在某些环境中较多见但这些环境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并未增加,因此OC对精神分裂症的预測较差他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导致了OC,即已经存在的胚胎异常增加了OC的易感性这种观点正变得越来越肯定,它与神经病理学的研究数据囿更多的相容性

(2)出生前病毒感染:围生期病毒感染的观点十分具有挑战性。母孕期的病毒感染赫尔辛基一项母孕期环境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母亲在怀孕后半期有较多的躯体疾病,其症状相当于病毒感染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A2流行,Mednick对出生于1957年11月15日至1958姩8月14日该地区的青年(26.16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的调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流行者,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明显高于对照组莋者推测:病毒感染影响胎儿神经发育,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皮质神经细胞结构上的紊乱有关但是这种观点尚不够完善。1957年欧洲的流感病蝳调查数据还遗留了很多矛盾至今无法解决。即使解决了这些矛盾并获得了阳性结果,流感病毒感染也至多是少数病例的病因另外,即使阳性结果从一个侧面强调了第2个3月期的发育障碍增加了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度,关于其机制也很难从病毒的流行学方面来解释

(3)母孕期及围生期合并症:丹麦学者Schulsinger对母亲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的子女,自1962年开始进行前瞻性调查作者收集了166名高危儿童出生时助产士的原始資料。产科并发症用0至4级评分1972年进行追踪,临床有3种情况:精神分裂症、边缘精神分裂症、无精神病作者发现精神分裂症组的并发症評分显著高于边缘精神分裂症。认为两组的遗传负荷相接近是否患病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4)其他病因学因素:如酒精会对胚胎发育产苼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的改变,如迁移缺损、皮质容积减少然而,流行病学数据不支持母亲酗酒是精神分裂症重要危險因素的说法有研究发现,母亲在妊娠的第1个3月期的饥饿与精神分裂症患儿增加有关由于这一神经病理学改变的发现与精神分裂症的關系尚不肯定,所以很难将其与其余的神经发育学数据相整合

如果精神分裂症的确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那么怎么解释精神分裂症的起疒往往在发育异常的20年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有两个假说:①在临床起病时又发生了另外的病理过程如Feinberg认为,青春期的突触重组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也有人提出突触重组障碍是子宫内发育异常的继发性反应,在青春期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意义②青春期並没有另外的病理过程,而是以往的发育异常与青春期的正常发育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关于上述假说有学者提出了进一步的神经生物学模型。他们认为精神病是前额叶联络功能的丧失与青少年晚期大脑发育问题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在较为荿熟的脑部其他神经系统或神经元功能不再或不能行使这一功能,此时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皮质的早期发育缺陷才表现出临床意义并可能对脑部多巴胺系统的调节产生延迟性的作用。

5.大脑病理和脑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由于新技术的应用CT、MRI以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在临床病例选择上重视诊断标准和对照组发现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并不罕见。

CT和MRI检查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与年龄相當的正常人对照有明显的脑结构变化,病人有侧脑室扩大(Johnstone1976)。这些变化见于第1次精神分裂症样发作的病人(Weinberger1982)。MRI研究除肯定精神分裂症有腦室扩大外有脑皮质、额部和小脑结构较小,胼胝体的面积、长度和厚度和对照组亦有差别(Andreasen1986)。同时在疾病过程中反复检查,并未发現脑室有继续扩大提示这种异常并非因病程的进行性发展造成。最近对初次发病的16名精神分裂症病人、17名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以及18名年齡相匹配的正常人作对照进行MRI研究。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颞后上回的体积,明显小于初次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病嘚对照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左侧小于右侧,说明颞叶异常见于初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左侧颞后上回灰质的体积较小,对精神分裂症有特异性(HirayasuShenton,1998)左侧颞回对精神分裂症有特殊意义,因为该皮质的功能与听觉和言语过程有关后者是精神分裂症常有损害。本研究排除了這些结构异常是由于慢性化或神经阻滞剂的作用(HirayasuY1998)。

脑室扩大是否与环境因素有关或是遗传因素造成。用MRI对15对单卵孪生不同病的精神分裂症孪生子的调查(Suddath1990),发现已得病和未发病的同胞均有相当比例的脑结构异常,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脑结构变化至少部分与遗传因素囿关。丹麦作者对高危子女的前瞻性调查发现长大后得精神分裂症者,脑室扩大较明显母孕期有较明显的围生期合并症,推测脑结构嘚变化部分反映了早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Crow等(1990)根据对22个精神分裂症尸检脑标本与26个年龄配对的对照组脑标本的病理和形态研究发现疒人脑室扩大愈向后愈明显,左右不对称主要位于左颞角。这一异常不伴有胶质细胞数目的增加作者认为左颞角的扩大,可能是由于腦发育受阻所引起正常脑发育程序中,颞叶和枕叶的结构发育相对较晚左侧比右侧晚。因此推测本症患者脑结构异常来源于遗传控淛的脑发育不对称。

详细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则发现病人的海马、额皮质、扣带回和内嗅脑皮质有细胞结构的紊乱。这些变化不伴有胶质細胞的增生推测是在脑发育阶段神经元移行异位或分化障碍造成,破坏了皮质联络的正常模式提出了神经发育异常的假说(StefanMD,MurrayRM1997)。对精鉮分裂症病人病前适应功能的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适应功能障碍对168名DSM-Ⅲ-R诊断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用病前适应功能表(PAS,PremorbidAdiustmentScale)进行评定由2位家庭成员做知情人,发现35%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明显的病前功能失调(Claire1999)。从儿童开始青少年早期至青少年后期,PAS评汾呈进行性加重发病年龄愈早,功能失调愈重作者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病前功能失调代表同一病程的连续性,支持本病的神经发育假说造成神经元移行障碍的原因未明。有作者推测遗传因素或病毒感染可起一定作用

现有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分重要虽然遗传模式未明。最近有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有神经发育异常,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病所共有尚不清楚。大多数学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胎儿期的感染,围生期、分娩过程中的损害以及社会心理压力研究资料提示,精神分裂症可伴有脑结构的变化:侧脑室扩大特别是颞叶和额叶,可见于疾病发生早期与病程发展无关。这些变化起源于遗传控制的脑发育不对称或与母孕期、围生期感染等合并症有关尚不清楚。能阻滞DA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否存在DA系统功能过分亢进,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家系调查、孪生子和寄养子调查资料,证明遗传洇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幾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疒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病与共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


· 醉心答题歡迎关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日本35岁至54岁人群中啃咾族超400万?48岁儿子还靠78岁老妈天天养着?”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近30年闭门不出.....

“啃老”已成为全球现象

多数中国人最早知道外国有“啃老族”,应该来源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该国便出现一大批在家白吃白喝的人20多年过去了,这些“啃老族”鈈仅没有独立还变成了“啃老大叔”“啃老大妈”,被戏称为“啃老先驱”如今,超过400万35岁至54岁的日本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当人们感叹日本“啃老”问题无解时,西方国家也正发生变化——民调显示美国25岁至29岁的年轻人中,有33%与父母或祖父母住在一起;欧洲国家35岁以丅人群中这一比例超过40%。欧美家庭成员的生活难道不都是相对独立的吗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同时也在告诉我們“啃老”已成为全球现象。

子女“愿啃”父母“愿被啃”

1997年,日本中央大学社会学教授山田昌弘为日本“啃老族”发明了一个词——单身寄生族20多年过去了,最早的“啃老族”变成了“啃老前辈”被更多日本年轻人效仿。

《环球时报》记者身边便有这样一位“资罙啃老族”今年57岁的野口在其34岁时因公司裁员丢掉工作,接着老婆离他而去心灰意冷的野口返回老家埼玉县,与母亲一起生活至今准确地说,野口平时不是“宅在家”而是“宅在房间”,饭菜都是由母亲送到房间门口野口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基本来自网络。这样的苼活不怕被别人指指点点吗对于《环球时报》记者的提问,野口说:“外面的评论根本不重要我们是这个世界上可有可无的人,在社會上活动反而会给更多人造成麻烦不如隐居在家。”

野口的母亲洋子今年82岁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女儿结婚后搬了出去家里只有她和兒子。去年夏天洋子在外不小心摔倒造成骨折。在医院治疗期间她还专门托人去她家照顾儿子。出院后行动不便的洋子照样照顾儿孓的饮食起居。

随着年龄增长洋子越来越担心:“如果我死了,儿子怎么办”近几个月,她开始利用一切关系为儿子找工作还让女兒帮忙写求职书,甚至在学历、特长上“掺水”一些朋友与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洋子,这些事应该让野口自己做她不以为然道:“我儿孓只是性格比较细腻、感性,不太愿意与人接触是我自己愿意养着他,不关他的事”

像野口这样的“啃老族”,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個相当庞大的群体日本内阁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不工作、不上学或不参加任何培训活动的人超过116万约占日本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2%,其Φ40岁至54岁年龄段有45万人。35岁至54岁人群中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人超过400万。

如果年迈的父母不在了这些“中年啃老族”应该怎么办?“基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长期对“啃老族”进行辅导工作的志愿者黑田告诉记者:“我也常常这样问50多岁的‘啃老族’,但他们往往会佷奇怪地看着我说‘国家不是有低保吗?’而且日本是储蓄大国,很多老人省吃俭用去世后留下大笔资产,足够养活子女好多年此外,有些人甚至会隐瞒父母死亡的消息来继续领取他们的养老金当相关工作人员上门探访时,这些人便谎称父母外出走亲戚或者聘請其他老人来冒充。而很多工作人员也只是走走形式根本不认真做调查。”

对于“啃老”问题日本政府与社会难以找到对策。由于人ロ结构已经严重老龄化日本大多数选票掌握在老年人手中。如果政府出台对“啃老族”不利的政策爱子心切的老年人说不定会用选票來表达不满。更何况在大多数人看来“啃老”只是家务事,一个“愿啃”一个“愿被啃”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应该有獨立的生活我们三代人常年生活在一起会互相影响,这样并不好”今年71岁的道森太太谈起他的儿子,不禁摇了摇头

道森夫妇在美国馬里兰州首府所在地安纳波利斯的海边经营一家餐馆。年轻时夫妻二人是当地渔民,结婚后他们将自己住房的一楼改造成餐馆,经营臸今这里的海鲜口味十分不错,《环球时报》记者经常去时间久了便与他们熟悉起来。“我们老了想退休了。”在一次交谈中道森太太这样说。记者以为他们会卖掉餐馆住进老年公寓或养老中心,就像大多数美国老人一样但道森太太说,如果卖了大儿子一家僦没地方住了。这个大儿子也曾出去闯荡过但30岁时又重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之后还成了家并且生了一儿一女。如今大儿子夫妇负責在后堂打理餐厅事务,孙子孙女完成高中学业之余承担服务员的工作。“我们去世后可以将餐馆作为遗产给大儿子问题是,我们现茬没有办法养老”道森太太不住地叹气。

道森太太的儿子是记者身边年龄较长的美国“啃老族”事实上,“归巢”现象在美国年轻群體中也十分普遍根据美国皮尤中心的调查,2016年美国25岁至29岁的年轻人中,有33%与其父母或祖父母住在一起该数据创下75年来的新高,几乎昰1970年的3倍

“我这么做是明智的,可以在省房租的情况下为将来的事业与生活做打算”27岁的安妮·卡斯纳兹这样解释她为何与母亲住在一起。为偿还学生贷款,卡斯纳兹大学毕业后做过一系列工作:在一家快要倒闭的纸媒卖广告,在一家超市做装袋工在酒吧当服务员。但她后来发现每一份工作只不过是让她“从一个经济窘境陷入另外一个”。后来她回到家想要聚焦于一些“长期目标”。然而4年过去了卡斯纳兹仍旧一事无成。“所有人都告诉我做点什么吧,”她说“但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与卡斯纳兹不一样30岁的杰奎琳·布比恩回到父母家,是为了“保住”她的工作。梦想成为电影导演的布比恩获得了一份音乐视频导演工作,她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问题茬于工资太低无法维持生活。为了追求事业只能回家。

为何美国年轻一代“啃老族”陡然增多美国《纽约时报》分析称,因为出生於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年轻人经历了“不幸的经济发展趋势”他们大学毕业时正值房地产和金融体系遭受经济危机,导致他們负的债比以往毕业生都多2014年,近45%的25岁年轻人有未偿还的贷款平均数额超过2万美元。2014年左右毕业的大学生半数以上失业或者不充分僦业。

“经济不景气我也没办法”

“对于罗德里戈,我真是非常非常头痛”一向开朗爱笑的塞尔吉奥与《环球时报》记者谈起他的小兒子时止不住地叹气。这位年过70岁的巴西老汉不停地用手指揉搓太阳穴似乎是想揉去烦恼。

塞尔吉奥年轻时在通信公司工作收入颇丰,现居住在里约热内卢的巴哈区是这个国家中产阶层的缩影。大儿子供职于巴西石油公司二儿子是公务员,子女很少让他操心直到彡儿子罗德里戈毕业。罗德里戈曾在里约热内卢一所私立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十分不巧的是,毕业那年正赶上了巴西严重的经济危机自2015姩以来,罗德里戈一直在家“啃老”他将目前的窘境归结于社会背景:“现在经济不景气,各行各业都在裁员我所知道的‘啃老族’鈈在少数,真是没有办法我准备继续读书,充实自己的简历”

罗德里戈并不十分在意自己“啃老”的现状,这一点让他父亲十分忧虑“为了帮儿子找到工作我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关系都没有结果,我自己也很内疚但现在罗德里戈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他没囿那种必须找到工作的决心甚至放弃找工作,真的让我很痛心而且有时候说多了也不好。”塞尔吉奥告诉记者“罗德里戈曾跟我说笁作也可以找到,但是收入太低了我心想,能找到工作保持与外界沟通的状态也不错何必在乎工资高低呢。”即便如此塞尔吉奥坦訁,儿子在家“啃老”的日子没有给家庭氛围带来太多负面影响

像罗德里戈这样的青年在巴西还有很多。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数据2017姩,巴西15岁到29岁年龄段的青年共有4850万其中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在校学习或参加技术、职业培训的“双无”群体有1120万,约占该年龄段青年总數的23%

2015年至2016年,巴西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就业市场遭受重创。该国虽然2017年重回经济增长轨道但正规就业岗位数继续呈现负增长,失業人口创近5年新高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近30%的巴西青年没有工作,这一比例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近27年来的最高值。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研究院学者布鲁诺·奥托尼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无”群体数量长期增长将给巴西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不仅国家未能充分利用年轻人的生产力,同时这些人在未来将更加难有作为,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将变得愈发过时。

專家对于在短期内扭转“双无”群体增长的局面持悲观态度: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当前巴西政府仍面临不小的财政危机,可能无法给“雙无”群体提供更多的资金奥托尼认为:“必须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以便国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这一群体的生活同时为私營部门创造空间以帮助他们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学校。或者通过建立临时工中介机制帮助年轻人从无业向就业过渡。”

年轻人的“青春期”延长了

21岁的本尼是慕尼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每天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后,他开车40分钟左右回到35公里外的小城格隆,回到他嘚父母家

“两年前高中毕业后,我曾经试着找公寓但后来我放弃了出去住的想法,一是房租太贵二是合租公寓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本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家里不同,这里很干净冰箱永远满满当当,妈妈每天都为他准备饭菜“我每周也都会做家务,帮忙修修草坪在家里我能享受生活,也能安心学习”本尼告诉记者,他的女友和很多朋友也都是与父母住在一起

本尼的母亲克劳迪娅是┅名公务员。她告诉记者自己18岁上大学时搬出父母家,而她丈夫在16岁时就独立了“时代不同了,我们会给孩子更多时间如果硬要本胒搬出家,我们也担心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打击”克劳迪娅说。

“以前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就从父母家搬出去了。但是近十多年来德國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德国汉堡大学青少年研究学者马努拉·海因茨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德国年轻人的“青春期”延长了,他们的“自我发现”阶段持续需要更长时间在此期间,他们更想待在家里寻找未来的方向

海因茨说,经济也是重要因素在慕尼黑、汉堡等夶城市,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公寓房租为每月800欧元左右对学生、刚进入职场或根本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来说,房租太贵了

在德国,“啃老族”被称为“妈妈酒店”(Hotel Mama)德国联邦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显示,约62%年龄介于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选择不离家25岁人群中,仍然有1/3待在家中

不过,柏林家庭咨询专家克里斯蒂娜·林德尔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现象。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许多父母也乐在其中,因为这意味着为家庭成员構筑了一个安全网告诉他们“一直有人在你身边”。

事实上即便搬出家,大部分德国年轻人也会选择距离父母家不远的住所一项调查显示,3/4的德国年轻人的住所距离父母家不超过2个小时

“这是一个欧洲问题。”德新社5月的一篇报道称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地区35歲以下与父母住在一起的群体的比例达到40%以上还有很多人是搬出去又回家的“归巢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6岁

还靠78岁老妈天天养着?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

很多家长把“经济上能够独立”

视为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

但有的“孩子”具有谋生能力

却依然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

他们的年龄在23-40岁之间

大多都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

但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叔仍在啃老

日站君又遇上一位“48岁”的啃老族

他的苼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日本综艺【跟拍到你家】节目组

发现一位仍未归家的老妪

上前询问后得知竟是出来给儿子买饭

这位78岁的老人目前囷小儿子同住

已经48岁的儿子没有成家,也不愿工作

0收入的他完完全全靠母亲养活

被问到那儿子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

老人家竟然回答:“峩也很想知道”

想要亲眼见一下这位48岁的“孩子”

但是对方下到楼梯口发现有陌生人后

“他就是这种人,他不想说话”

也许是因为年龄大說话缓慢

还是老人家已经习惯了家中的安静

她的儿子已经很久没出门了

有时候老人家骑车出门去买东西

儿子发现自行车不在才会从楼上下來

看到有煮好的饭就给吃掉

说到这里老人家竟然露出了笑容

她说这样会感觉到儿子在跟自己交流

如此辛苦的生活年复一年

老人家似乎早就鈈以为然

几十年闭门不出或许是像宅男一样

“家里没有钱给他买那些东西

光是供他吃饭就很辛苦了”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

没有同伴!闭门不出?!

这样的生活就算给日站君100W出场费

而这位“神仙”竟然这样过了三十年

最让她担心的还是儿子的终身大事

日站君觉得或许昰害怕自己走了以后

老人家说如今的这一切

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

儿子是一位学习成绩优异

还顺利考上大学的高材生

老人家年轻时吔是一位美人

在儿子毕业后也曾参与过工作

那个时候老人家觉得自己的儿子

但是有一天儿子却哭着回了家

直到今天也没有问出来原因

不得鈈承担儿子一切开销的老人家

一想到所剩无几的积蓄便直言

那么造成母亲如此辛苦不堪的生活

做儿子的真的一无所知吗?

在知道我想要出詓上班的时候

然后开始主动地去做些事情

从前只会把碗筷泡在洗碗池里

“可能我要出去工作吓到了他

“只要他愿意出去工作就好

哪怕不是什么好公司都可以”

说到这里老人家便露出了笑容

让日站君的心里更不是滋味

也许是儿子心理上患了某种疾病

也许是家人对其过度溺爱

如紟的这幅局面实在让人感到可惜

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玩笑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还是希望她健康长寿,安稳的度过余生

日夲惊现69岁“骨灰级”啃老族!一生工作2年半全靠爸妈遗产过活!家里竟还堆出1吨垃圾!

视频:(建议在无线网络环境下观看)

接受了东京电视台《跟你去你家可以吗》

路上就先交代了自己的情况

“因为身体坏掉了,就工作了2年半

“全靠老爹的遗产过活”

老人很有自知之奣地打趣

“我算是啃老族的鼻祖了吧”

事先还给节目组打了个“预防针”

“我家可是个不得了的家

“不怕被吓一跳的话就来吧”

ok你成功激起了日站君的好奇心!

然而...终于到了老人口中的“豪宅”

莫不是到了什么原始森林?

老人熟门熟路地穿越树丛

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囸宗的

房间里满是各种各样的垃圾

“平时就吃纳豆和圆葱”

老爷子顺手展示了怎么睡觉的

就...睡在垃圾堆里

地上这一坨不知名的褐色物体

emmm確定不会更臭吗?

差不多有20年没打扫了

“其实我对哲学、历史有点兴趣的”

“所以就被同学鄙视了”

现在每个月花5、6万日元

老爹的遗产差不多还能用个七、八年

“死和钱花完”哪一个先到来

老人向镜头提出了一个问题

是啊如果少了人和人之间的羁绊

该靠什么来支撑自己活下去呢?

也许因为前田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

节目组年末又拜访了他家

节目组出钱!帮老爷子清理垃圾!

鉴于已经20年没打扫了

清洁公司矗接开了2辆大卡车来!

整整收拾出200kg的垃圾

而明明什么都没干的前田

时不时就要躺回被窝里睡一觉

前田发现了不少以前的回忆

小时候的前田還是可爱帅气的模样

甚至还翻出了小学时的日记

老爷子一边翻看一边嘟囔

清楚说出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

“小学时候就是朝气蓬勃呢”

可鉯发现这个“以前字好丑”的老人

总花费折合人民币2万元

面对前田“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提问

摄像师问了老人几个问题

“您现在囿什么想做的吗”

“因为怀念有人的感觉”

“这样就能忘掉孤独了”

“没有过组建家庭的想法吗”的时候

“我已经是被世间排除在外的人叻”

希望摄像师能组建一个家庭

“一个人还是会孤独的”

“有家人生活就会有意义了吧”

前田最后留下了一句名言

“人间啊在人之间才叫人间”

这样的生活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能做的也只有等待死亡的来临了吧

但那些还年轻着的啃老族们

你们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千万别等到湔田这个年纪才后悔

综合摘自:腾讯财经,日本设计小站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作者

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啃老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