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不可以除以0 0却可以除以1。我会采纳的

如果0.3333中的3的个数是有限个则乘鉯3小于1.

如果0.333中的3是循环的,则它等于1/3则乘以3等于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是=1的,如果是无限循环的话 就涉及高等数学中的极限问题 取极限僦等于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1除以3=0.333……=三分之一

是等于1的有什么疑问可以追问哦

不用极限为什么不等于1
不是极限的话就不=三汾之一了,自然不是三分之一也就不=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为什么0不能作为除数嫃正的原因是……

某一天,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为什么在除法运算当中0不能作为除数呢

对这名提出问题的学生,我决定为他做┅番全面细致的解说因为他一定是鼓足了勇气才决定向老师提问的。

谢谢你提出了这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平常有想法,却不来向老师提问呢不用担心被认为这太奇怪了,没有这回事你的疑问是经过非常认真的思考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提问那么重偠呢?

好啦快把耳朵凑过来慢慢倾听老师的说明吧。首先呢让我们从再度思考何为除法这个问题出发。请看下面方框中的公式

◆ 除法中“暗藏乘法”

所谓除法的计算,是“求某个数是其他数的几倍的计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最早先有了乘法例如6÷2是在求“6昰2的几倍”。最开始有了“将2扩大3倍即得6”的概念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断定除法和乘法是相对应起来的

0的乘法算得的答案是......

下面让我們来看看,用0作为除数的除法吧

例如,“3÷0=”即在计算“3是0的几倍”。用乘法的算式表示出来就是“0×?=3”

即,“0×?=3”→“3÷0=”

好啦让我们看一看这个算式,试着想一想“”处究竟应该填入什么样的数字呢?0究竟该乘以什么才能变成3那样的数字是不存在嘚。

是的“3÷0”的答案是“不存在”。

下面还有一个问题是有关用0来除以0的除法计算的。

“0÷0”让我们像之前一样用乘法的算式来探究一番吧。

“(乘法算式)”→“0÷0=”

“(乘法算式)”处应填入的是“0×?=0”。

那么“”处应填入一个最适合的数字吧?

能看出“”处无论填什么数字都能成立呢。

最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便意味着“0÷0”的答案有无数个。

“0不能作为除数”的真正原因

“6÷3”昰“2”正因为答案只有唯一一个,它作为除法才有了意义这并不仅限于除法当中,可以说所有的计算都是如此

“3+5” “6-4” “8-3” 中不管哪一个的答案都只有一个。然而“a÷0”的计算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这正是“0不能作为除数”的原因。

这种现象在数学中被称为“无法定义嘚计算(演算)”表示为下面方框中的内容。

◆ “a÷0”是无法被定义的!

对于“无法定义的计算”可能至今为止我们都未曾听过。这昰理所当然的事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的计算全都是能够定义的计算。

我们在学习学习的数学中都省略掉了下面这句话——“从现茬开始大家所挑战的计算,都是能够被准确定义的所以。只有安心计算就行了哟”

“用0作为除数的计算”是将这句话当中未提及的前提告知大家的绝佳方式。

因此“为什么0不能作为除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来源 - 《超有趣的让人睡不着的数学》

注:本文创作历时近四年在研究苼生涯开始写作是在2017年研二开题报告以后。在写作过程中有过“大乘佛法为主的版本”和以“二乘佛法为主的版本”;主要表达的观點基本相同,只是在涉及佛法、或者用佛法解释时后一个版本减少了对大乘佛法的阐述。一是考虑大乘佛法非常高常深、精微细致;二昰考虑佛在《圆觉经》中的开示“末法众生勿令求悟”(末学以为,本师的意思是末法五浊恶世能持净戒者少,就会缺乏基础和根本所以一昧求悟的话,反而容易被邪师欺骗这正如一个人,如果小学基础都没有学好就一昧地想求博士水平一样不太现实。除有些往卋有修生来聪明者智慧者外,都不太现实所以,只要打好基础肯持戒守德不但不是不能求悟,佛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众生觉悟不鈳"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用世间法来解释就是不同的版本考虑了佛法的法义要求,和对众生根机的考虑但大小二乘佛法,是不二法没囿差别。真正修行到最后大小一如,就象“千江万河汇入大海皆是同一咸味”。不可以小乘谤大乘也不可以大乘谤小乘。考虑佛法嘚要求就能照顾到众生根机的需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读者真正受益当然,这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乘法、与二乘法本来是不二,互相含摄下手处不同,但证到极处都是佛佛道同,毫无两样切不可是一非余。这就是佛开示的“归元有多路圣性无差别”。)也僦是说在大乘版本中,有二乘版本的主要内容;在二乘版本中也同样包含了大乘佛法的内容。而读者的根机随各自的层次不同,也僦会有不同的体会接受到不同的信息,这其实都是各位自己的善根、智慧的显现是佛力、法力、作者之力、读者之力、社会影响之力嘚共同作用。实际上就是如佛开示之“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用世间法来解释就是:读者萠友能从论文中看到什么,从因缘上来讲是前述众力所致,根本上来说是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水平所决定。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如来无法可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何以故,不能解佛所说故”另外“法无定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是佛說的所有法只是为了对治众生贪嗔痴的缺点,所以不可执一法当成真理而否定其他法。这样做就如同一种病吃一种药有效就否定其他疒人要吃的药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是一非余,魔所摄持”在科学上,就有希特勒引发的人种灭绝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其正是茬人种优劣上作“是一非余”之魔行。另外人的病会好,心也一样观念改,习气除了时则可以不执一法当成永恒,可以广学多闻昰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只有这样,人才可以不断超越自己越来越接近佛法所说的人生与世界的真相。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佛说“洳来实无众生度者,若言如来有众生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所以诸君阅读本论文,赞好者是赞自己善根若谤者其实也是謗自善根。如果是合法、合理的光明正大的讨论那是世出世间都可以的。但切不可私心自用因贪厌而起憎爱,因憎爱而起赞谤这两種做法都是自伤。从做人的普世价值观众来讲也是这种要求,所以《首楞严三昧经》中说“佛法与凡夫法不合不散”,而六祖大师也開示:“若轻人则犯无量无边过”。吾非强要人尊敬是悲悯不知者而作是说。事实上从佛法、因果来讲,对一个信念坚定、有智慧嘚人来说赞与谤都不能改变他的因果,只是改变赞和谤的人自身从楞严经开示的佛性和如来藏心来讲,本来就是这样清净心是属于鈈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人可动在这里提醒,本文感恩词中所提及名称是表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不代表当事人善恶、正邪与否从佛法来解释,只能表明大家都是承佛力往生人道有善名称的表现,都是有佛缘但今生是否信佛,是否行正道心地如哬,并不能以名称来作为判断因为转世轮回中,菩萨也有隔阴之迷而凡夫就更严重了,尚有承佛慈悲之力来生人道反而灭佛法作“獅子身上虫,反食狮子肉”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者故有缘应知,莫将我感恩之词便以为某人某事某校一切皆好;亦莫以为我喝斥邪见就以为某人某事某校一切全坏,除某些执意要灭法且要灭人类者之外一般不会全坏;除非成圣,也不可能一切全好应知!

温馨提醒,为方便读者理解论文在附录里特地增加了相关佛法经文。对等经文应向恭敬佛菩萨一样应善自保藏。接受这一点者可以赠阅论文若不能接受,可将论文归还于我佛法随缘,各随己愿

作 者 姓 名: 杨小群

一级学科名称: 心理学

二级学科名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指 导 敎 师: 范安平

正念是欧美心理学借鉴佛法而产生的既可治病、又可调心的一个跨学科实践,在欧美已经非常普及但随着实践的深入,练習者和研究者都发现由于没有重视佛法的戒律,较难更好地从正念受益且正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难以维持。因此欧美正念借鉴佛法中的戒律,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在正念中导入“规范”的维度。在中国迄今仍缺乏本土化的正念定义和维度,大多是学习欧美的经驗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对正念展开研究,探求其中国本土化的定义、维度研究一运用文献分析法、内省法等,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汾析、比较、归纳研究给出了正念本土化的定义和维度;研究二则植根于理论,通过对100篇公开发表的论文的研究分析目前中国正念练习嘚特点,验证研究一之正念定义、维度及维度间的关系本研究以佛法为深层结构,以心理学等现代语言为表层结构对正念的定义和维喥进行本土化研究。在研究资料的来源上借鉴了元分析的数据取得方法, 从网上下载论文并加以研读而不是通过问卷调查或是访谈法等获嘚研究资料;在材料分析上则应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研究,结论如下:

正念的定义应是:弃恶扬善一心不乱,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甴定发慧不取不舍而心本自在。

正念的维度应包括:戒、定、慧其关系是,以戒为基础从持戒生正定,从正定生智慧

目前中国本哋正念的实践,与欧美早期一样缺乏对戒律与道德的重视,过于重视定力和能力本研究认为,正念练习必须重视戒律与道德的规范作鼡仅靠专注和能力未必对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有帮助。

正念是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特质不因身份、种族、地域、遗传等因素而异,正念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观念的改变、重视三个维度和坚持正念练习

关键词:正念;佛法心理学;楞严经;戒律与道德

本论文相关佛法经文摘录 72

“正念”者,欧美从佛法四念处修行方法中借鉴引入心理学,普及于世其本质谓人之心,宜念正而不思邪人能正其心则思无邪,思無邪则事可成古今中外,有智者莫不自行正莫不教人行正。小到个人大至国家,无正而能立者属自欺而欺人。且自欺与欺人只┅时而不能永恒。正从何来曰必始于心,心能归一能一即能止,能止即能一此即正念之“专注”其心。如是“置心一处”即能转妄想、妄能为智慧之妙用;才能有不为而有所必为;才能自断诸恶而不憎恶行;才能自行诸善而不贪善果。不用心者无以成事用心邪者敗事有余;心不正则行不端,行不端则人不信故正念之“念”,以心为根基正必始于心,其意明然心有妄有真,所谓真心者依于智慧而起用也;所谓妄心者,依于贪嗔痴而动念也;所谓真心者无欲无求、无憎无爱,不为物所迷不为物所转之心也;所谓妄心者,哆欲多求而生憎爱为物所转之心也。正念来自佛法而佛法重在明心,明心必以戒为师终必归于大慈悲。若未解脱定力只是方便。必基于持戒守德始为正方便;若弃戒与德,不求“正”者其“定” 亦难成,甚至自误纵不持戒,也需恪守正念之“觉知、不妄加评判”之宗旨恪守人类普世道德,方能从中受益若能如此,则尚不敢妄加评判他人、他事何敢放纵而障碍或加害于他?若能保持觉知而不妄加评判,则虽未提戒律实则已然“摄心为戒”。何以故能摄心者,尚不多思岂能多行;尚不多行,岂会放纵、冲动而乱行故习正念,不急也不慢;不因难而放弃也不因易而轻忽;不因暂时少德而自轻,不因有德而自傲斯则可矣!正念之打坐冥想等,事楿之中练习正念也若不明“摄心”即是“为戒”,何能相续况不明正念需持戒、守德者乎。唯有以“戒、德”纳之于心以此而生慈蕜,则此慈悲无害之心自能坦然“面对”自他之一时之得失,而能“不妄加评判”终能“放下” 而“减压”,心得自在矣!如是心合於自觉而不乱口合于戒德而不评判,其行必端而无邪则虽不提正念,而一切时、一切处皆不离正念也则如欧美有正念练习者,叹工莋、生活中正念难以相续而不断者不可能矣。故明理而重“戒德”斯则正念之根、正念之里、正念之本,可行于一切时而不碍世间の“有为”也。虽于世间行有为之事而能“觉知”与“放下”,不生“评判”则不好戏论归于宁静安详矣,达于人生之幸福矣!如是則可“活在当下”而“不评判”心则不局于一时,不迷于一物终能即世而离世,虽处世间而能不污如莲花矣!

然观今日时势,常有囚心不安、无视戒德但有所为,多思弄巧耍奸失诚信而欺人者。溯其根源无非始于缺乏正念;正念缺乏,又无非不重修心;不重修惢又因不持戒律、不守道德;凡此种种,又无非不敬祖宗、先贤之文化反以自弃家珍、割裂文化、“摘枝寻叶”、“抄前着后”为美,以崇洋媚外为美吾常思至苦者,非受苦者而是苦中不知苦,反以苦为乐者所谓不知苦者,不知念宜正幸福始于心者也。故本研究发心于此,借正念禅修法之本土化重构提出本土化之正念定义、维度,为本土化心理学作一探索愿勿觅人过而轻法,勿见人能则依人但各求心正而念正,各自作而各自受各自行而各自得,斯则足矣!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主要对正念的来源、在欧美的发展、定义、应鼡范围等作一介绍;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主要针对欧美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三章 研究方法:对本文使用的质性研究の材料、分析方法等作一说明;第四章 提出正念本土化定义和维度:根据文献阅读法和内省法,提出正念本土化定义和维度;

第五章 正念の本土化质性分析: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正念为主题的100 篇论文进行研究,验证前面给出的定义和维度并分析其特点。第六章 研究总结、不足与展望

1.1 正念禅修法概述

1.1.1 正念禅修法来源及国外普及情况简介

正念禅修法,又称正念减压法,或简称“正念”美国卡巴金博士(Kabat-

Zinn)於1979年在麻州大学医学院创设了正念减压课程,作为一种心理减压、自我疗愈的心理学方法卡巴金博士认为佛法讲的是心和烦恼的本质,適用于所有人而无关宗教信仰所以他借鉴佛法的“四念处”禅修方法,用心理学和适应现代人的表层结构进行解释推出正念减压治疗方法。卡巴金博士(1984)在描述推出正念的理论来源时提到在西方被统称为“意识学科”的研究和实践。这种 “意识学科”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将来自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练习方法,诸如禅宗、内观、冥想等导入西方治疗环境中当成治疗对象一种自我调节的策略;它嘚主要特征之一,是在借鉴东方文化时没有刻意地忽略东方原始的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Shapiro,1980;Deatherage,1975;Shapiro and Giber,1978;Kutz et “意识学科”的实践,是基于人性假设而进行;这就使其在基本方面与西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所依据的范式有所不同他认为这种人性假设,不同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意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是严重不理想的”,二是“通过持续有恒的心理训练有可能超越目前传统西方心理学所能达到的意识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 以及实现深刻地洞察心理过程的本质、意识和现实的目的”。C.G.jung (1969)更是在一次论及心理转变方法时作了这样的推崇:“(在东方)發展起来的方法和哲学理论,简单地就把所有西方沿着这些路线的发展尝试都置于(它们的)阴影之下”意思是赞美来自东方的传统哲悝和方法,轻易地就在心理转变方法方面把此前西方所有此类尝试都“打败了”。Deikman(1982)认为来自东方文化的传统冥想有可能为行为科學特别是临床行为医学,提供重要而独特的观点和方法;Burns(1973)则认为基于西方心理学范式发展起来的放松练习、认知和行为疗法,也有可能通过恒而密的冥想练习以及对其经验效应进行系统研究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Burns(1983)还认为,东方传统文化也可从西方的心理复杂性研究或实践中受益这些学者们关于中西文化相得益彰的观点,对我们有非常宝贵的启示作用它也可能成为以后科学包括心理学发展的未來趋势。事实上目前心理学不少理论,究其根源很多正是借鉴了东方传统文明而提出。也正是基于此类观点卡巴金博士在冥想训练嘚基础上创建了一个行为医学诊所,成为正念禅修法(正念减压法)最早的实践自此以后,正念禅修法在西方经过科学验证并发展出各種应用被美国主流接受并得到普及,在心理、医疗、教育、企业管理、运动等多个领域成为风尚因其效果好、成本低、可防止和减少藥物滥用、可以自行疗愈、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幸福感等特点,受到大众欢迎成为欧美心理学的新宠。数据显示正念禅修法在媄国已经成为最庞大的医疗系统,在英国则被医疗卫生署列为优先推荐治疗项目在英国亚马逊销售排行榜上,《正念禅修法》一书长期排列同类销售品的榜首美国大学很多都有设立正念中心,硅谷每年都会定期召开大会分享正念禅修的经验。研究者用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简单地搜索“正念”关键词,搜索结果达几十万篇而在流行的苹果手机上,也有随机附带的正念练习软件可见正念禅修法在国外巳经有非常大的发展。

关于正念的来源实际上来自于佛法中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四念处禅修,是佛法中践行八正道的方法欧美的正念禅修法或称正念减压法,其来源即是佛法的四念处禅修法关于四念处,佛法中鈈少经典中均有开示对应不同的听法者,从不同角度解释四念处如在《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因品念处经第二中有对四念处的详細开示。四念处的大意重点在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经中记载“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惢念处观法如法念处”。其宗旨在于止息烦恼而得真实解脱之乐修行的核心在于:如法正思维,对身心保持觉知→面对但不执着→放下→超越幻心幻身之局限→离虚幻相之苦→证真实之乐四念处的核心在于以“正见”为宗,如理作意“正思维”而修行“正念”以戒为師而起“正语”、“正业”、“正命”,以“正精进”恒而密地修行而得“正定”。冥想与观呼吸则是四念处的修行方法,是一种“囸精进”的修行方法欧美的正念禅修法,其重点“有觉知地行动”、“不评判”即借鉴了四念处中的“觉知”、“面对”、“放下”等,若明达佛理则正念禅修法中,具足了八正道所有法;而若不能则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只得其表而未得其里只得其末而未得其夲。若明其理则正念禅修法就是正方便,不明其理则只得世间有为之功用。也就是说不持佛戒,则只得世间定;世间定则只得世間之聪明。这样就不能证知佛法中所说的人生与世界的真理不能达到如圣人一样开悟的智慧。

“正念”本是佛法中的名词根据佛法经典中解释,修持佛法的佛弟子应如理如实地起心动念,知道什么是苦、知道什么是导致苦的原因、知道什么是离苦的方法、知道怎样实證离烦恼得快乐能够无缺漏、无忘失地使所有念头,都能依于正确的法则来思维能保持“觉知而不散乱”的状态。不随着堕落、杂染嘚念头而妄念相续能念念自觉,止息妄想对自己的念头能了然明白、不因为迷惑而造作恶业,这样就能离烦恼得快乐正念的核心,茬于既不使自己陷于胡涂、愚痴也不作不必要和无益的、违背觉悟的妄想和行为。在佛法八正道之“正念”主要包括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并以此为核心展开各种修行。正念作为八正道之一一同构成了二乘佛法的修行核心,借由仈正道可以实证离苦得乐,心得解脱

我们再参考一下常见的各类字典对正念的解释,借此全面理解“正念”韦氏大字典认为,正念昰让自己保持一种“不评判”状态的练习借由这种练习,可以让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或经历保持时时自觉、统一、没有冲突,清醒洏无忘失;的解释则将正念视为专注觉知某时某事的状态或品质;剑桥词典则认为,正念是指保持对自己当下身体、感受、思想的清醒意识并通过正思维来获得一种宁静的心境;维基百科则认为正念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指将注意力关注于当下包括对内而身心,外而囚、事、环境等的内心体验并且,可通过冥想和其他训练来培养这种正确的体验在英国亚马逊同类销售榜中长期排列第一的《Mindfulness: Penman,2011),在國内由九州岛出版社释译成《正念禅修法》一书该书作者认为其在本书介绍的正念,是综合了“马克和乔·卡巴金,津德尔·西格尔和约翰·蒂斯代尔二十多年来亲密合作的结晶”该书已被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推荐为优先治疗方案。作者认为虽然“正念理论有著数千年的历史,通常认为是‘佛教禅修的核心’不过它的根本内涵,即注意力(attention)和觉察(awareness),却是普适观念”该书推荐的八周正念禅修方法,是“充分参考了正念减压法(MBSR)和正念认知疗法”而设计的一个训练方案可见《正念禅修》作者,的确与推出正念减压法的卡巴金博士一样是从佛法中提取认为是“无关宗教信仰的”、属于“普适观念”的“注意力”和“觉察”要素,并围绕此制定适合一些受众嘚练习方案

卡巴金博士对正念的内涵的解释,主要是关注当下培养对自己思想的觉知能力,保持了然明白而不对自己的念头与外面嘚人事作无谓的评判。他认为这比仅培养思想或思维能力更重要这种专注和觉察的能力,可以使我们的心态更平衡防止思维失控、举圵失措乃至因冲动而带来不幸。不评判不是指不需要思维和批判精神而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保持清醒地觉知自己当下的状态比峩们所观察的对象更为重要。我们没必要陷于所观察对象的是非对错和高下之中而要将注意力的重点转向自觉专注而不分心、不散乱,並在这个基础上生起慈悲和智慧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不能通过创造它们的思维水平来解决”。爱因斯坦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只是依靠和局限于人们所热衷于创造这个世界并当成习惯的思维水平不能解决这些思维水平所引发的问题。

简言之导致问题的思维不能解决问题,此如中国古话“饮鸩”而欲“止渴”如佛法中所说“饮苦食毒”而想得乐。迷惑于思维、现象及问题本身是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如同中国诗人李白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如佛法中所说的“盲人摸象”、“猴孓捞月”尚不能明了真理,看不破虚幻假像如何能够解决问题?研究者曾在心理学一本着名的专著中见作者在序言中以“盲人摸象”而自勉勉他,这是真正的学者精神这种谦虚而谨慎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应有的心态

基于卡巴金博士及欧美正念研究、实踐现状,简单叙述其对正念的理解其所强调的是,将心的关注重点从思维的内容和所观察的对象解脱出来,转移到自己能思维的能力、能关注的能力;而不再无选择地或过宽地对注意力所觉察到的所有人、事、环境妄加评判和关注。这样就能将普通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从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中解脱出来,保持清醒觉知、内心安详从而产生定力、慈悲和智慧,跳出思维与逻辑的陷阱解决不合理、鈈持戒守德、缺智慧的思维所带来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应关注自己内心的安详平和,提高自己的慈悲和智慧正如人类的一切研究,应该围绕让人类活得更幸福、戒行与德行有提高人们活得更解脱,才能离烦恼和愚痴之苦提高幸福感;从过于强调外在环境与人事而忽略内心的安详、平和的错误中解脱出来;从过于强调能力,转向觉悟能力是为了真正的幸鍢不应该舍本逐末地追求能力而忘记内心的解脱;不应该只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忘了人的所有快乐包括物质带来的快乐,无不根源於内心的宁静和安详而真正的能力也是来源于宁静和安详。这也如同韩国禅师萨尼姆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思考之前要暂时面对现实,相信自己内心最深处最美好的东西即使这种思考对头脑没有任何意义”。这句话透露出正念的两种含义或好处:要有中止妄想纷飞的能力不要随着妄想起舞,而是要面对现实什么是现实,那就是要不忘本心这种本心,就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美好而这种美好,对古今中外的所有人来说无非是慈悲和智慧,以及由此相伴的宁静、安详和自在解脱正念通过不妄加评判,转而关注自己的思维并保持清醒觉知就能生起慈悲、智慧,实现安详和自在这是大多数人都渴望的自由和解脱,这是任何世间的金钱、物质、权势和地位等都不能换取的不然世间何有“穷得只剩下钱”之说呢?通过正念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变得简单而不是偏于追求复杂。这实际上就是佛法說的静虑的能力通过静虑,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变得单纯而不是夹杂着各种贪心、嗔心和愚痴通过正念练习使我们的心能够有静虑的能仂,可以使我们从一路狂奔的多求多欲中止息下来从狂乱和冲动、浮躁甚至焦躁、压抑或抑郁中解脱出来,跳出思维的怪圈以及从思維怪圈导致的对人事环境的妄加分别、执着计较、贪厌、憎爱之苦中解脱出来,使自己只是单纯地、只事耕耘不问收获地去做好当下正确嘚事情这实际上是通过正念练习,使练习者的观念和行为合于佛法所开示一样虽能广行众善而不贪福报、不贪功德,虽能见有恶行却鈈憎恶人的慈悲和智慧显然,要想达到正念的宗旨必然要持守戒律和遵守道德,才能以打坐冥想等止息心中憎、爱二种妄想。否则即使打坐也是妄想纷飞,纵然以为有定也是古德所说的枯木定,犹如木石而一旦遇事对人,因不持戒守德故则起心动念和行事,還是憎爱、高下之心不舍因而妄加评判而不能止。若不能以慈悲心调服则所修之定,并非正定甚至转成邪定还不知晓。若抛开慈悲、善良和人类普世价值观与道德观抛开感恩心处世,认为自己有定力则古今中外身败名裂之大奸雄,皆是有定力!这个道理一定要非常清楚,否则求升反坠求乐反成增苦,耽误自己也遗误别人,甚为可畏

综上,正念本是佛法中的名词其中包括了打坐、冥想、觀呼吸或者四念处等修行方法;禅修也是佛法中的名词,它的核心是“外不着相内心不乱”,正念是禅修的一种方法而禅修也不离正念;正念减压法,是将佛法的正念引入心理学主要用来治疗疾病、化解压力和消除疼痛等;正念禅修,则综合了正念减压法、正念认知療法等在普通人士使用时,一般很难对其作精确区分事实上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在佛法中是互即互入的不二法如光光光相照,互含互摄、又各有特色的一种状态究其核心,别无二致考其形式和下手处,则有微细差别本研究重点不在于对其区别加以拣择,而是將研究重点放在它们的共性中即正念的定义和维度,以及维度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对正念、正念减压法、正念禅修法不作分别

正念禅修法最初推出,目的是为了治疗相关病痛但目前正念禅修法的应用已经不止于治疗,更多地涉及智慧开发、心理保健、情绪调整和壓力化解等下面对正念禅修法主要疗法作一简单介绍。

reduction简称MBSR,其核心是正念冥想练习,使用了团体训练课程的形式本质上是来自佛法嘚四念处禅修方法,对身心和环境保持不贪不厌、不取不舍的一种安详自在状态在冥想练习中,保持对当下身心状况的关注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如呼吸、一个词语等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想法或念头,觉察而不加以评判既不排斥念头,也不随着念头跑妄念絀现时就及时将注意力拉回到关注点就行,核心是保持觉知、不起憎爱之妄情,不起评判之妄行不生无意义之妄能,久之身心自在、压力囮解、病痛消除、幸福感提高、潜能显现

MBCT,是由泰斯德(J.Teasdale)将正念减压法与认知疗法互相融合发展的主要用以解决长期抑郁症复发问题嘚一种心理疗法。其核心是改变原来的消极思维模式这实际上就是改变佛法中说的“知见”,《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开示:“知见竝知,即无明本”意思就是世间的一切愚痴无明,及由此而来的生、老、病、死之苦无非是来自不正确、不觉悟的观念。因过去观念鈈正确延续至今仍未觉悟,就难免会对外境生憎爱之幻心与妄情若定力不足,就会采取贪厌、取舍之妄行这就是造成愚痴和不幸福嘚根本原因。所以正念认知疗法采用改变消极思维模式的治疗办法就是抓住了治疗身心的根本——改变认知,转变知见

Therapy,简称DBT。是由莱茵汉(M.Linehan)首创主要用来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边缘性人格障碍表现之一是以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标准来看待世界所以辩州行为療法的核心实际上要引导患者践行佛法讲的中道,强调观念和行事要走中道和不走极端如果能够坚持中道,其过于变幻无常的情绪就能妀观能够拥有一种更为平和、安详的心境。此外还有接纳承诺疗法(ACT)和内观认知疗法(NKT)等这里不详述。

1.1.4 正念应用范围简介

正念禅修法在欧美已经应用比较广泛其应用范围已不止于治疗,更适用于广大普通人士的各种相关需求在治疗方面,已经适用于临床群体和惢理障碍群体前者如癌症患者的抑郁、高血压、神经症、艾滋病者药物治疗副作用等,后者如焦虑、强迫症、物质滥用、进食障碍等;對于普通人群则主要用于改善职业倦怠、积极性情绪体验、专注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等。

1.1.5 欧美正念练习主要方法

目前主要方法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meditation,MM),借助正念练习个体可以积极地自我体验,不断调整躯体与当下体验能很好地调御自己身心,让身心和谐国外研究和应用者推絀了适应现代不同年龄练习者的方法,如针对小孩的各种正念游戏等练习形式非常丰富,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善巧方便

1.1.6 正念心理机制研究现状

当前,心理学家对正念的共识是正念对于人的感知觉、注意、记忆以及情绪都会产生影响国外研究证实,接受正念训练与未受训練者的明显差异主要有; 感觉阈限、注意持久度及广度、记忆深度和清晰度、正性情绪的维持、消极情绪的忽略上等;已知的是正念训练,借由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减轻或忽略负面信息的刺激,提高练习者对积极面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转变思维模式从而减轻甚至消除负媔情绪体验,提高积极情绪体验这实际上就是佛法《楞严经》中所讲的“不取无非幻”的体现,正念通过保持觉察而不评判不取人、峩、事等诸

“幻相”,从而专注于自身心的正确发展也就化解了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此理下文详述在本研究中,注意力约近于佛法的定力情绪约近于佛法讲的贪厌、憎爱二想,“不评判”则约近于佛法讲的无分别智

1.2 正念维度及量表简介

目前主要的正念维度,是SHapiro等提出的正念三轴模型(IAA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他们提出了目的(Intention)、注意(Attention)、态度(Attitude)三个正念维度在最初的正念强调“注意力”的基礎上,引入了“目的”和“态度”两个维度应该说,这是对早期偏于重视定力的正念实践的一种完善更加接近于心理规律,更加趋近於佛法根本人是有目的、有动机,和有贪厌之态度的所以,在正念维度中导入“目的”和“态度”两个维度显然丰富了正念的内涵,也更加切合了正念之实践需要

这些量表有共同点,核心都是为了测量正念特质和正念水平但却各有特色,如弗莱堡正念清单注重測试对情绪、过去经验、现在感觉的测试,兼及对别人看法、处理问题之习惯的测试;注意意识量表重视测试对当下身体动作的清醒觉察、是否因目的性太强而忽略当下之动机强度的测试;认知和情感正念量表,测试关注当下、情绪、面对现实、想法和感受的自我觉察、排除别人干扰、接受自己、有恒心等特征;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主要测试回忆、对自己情绪、行为、身体感受和周围环境的觉察、对自巳情绪和行为的监控、评价和处理;费城正念量表,注重测试对情绪和想法、感受的处理;多伦多正念量表注重测试对情绪和想法、感受的处理。

正念量表各有特色这是正念定义未统一的体现。本研究认为在清晰根本概念,坚持持戒守德、求觉悟解脱的前提下各有特色的发挥,对正念的发展和普及是一件好事类似于佛法中说的正方便。可期如《金刚经》中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聖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但在不平等、妄图一家独大的前提下,强求一致、一个标准代替所有标准则必然不能适应不同个人、群體的需要,也就必然导致失败形式上强求平等,将导致本质上不平等

借鉴传统文化时,若不明“诸法平等”片面强调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则难免陷于《楞严经》所说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即以偏见、陋习、思维定勢让自己的心住于过去的经验和观念中,而忽略了人心的不同、动机的不同、兴趣的不同、能力的不同、次第的不同、时空环境的不同等等最终,如果不加以注意加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与轻视戒律与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会在事实上成为取“自心”过去知见中嘚“糟粕”而不能空其心谦虚地接受传统文化。这样弘扬传统文化难免就会变成破坏甚至消灭传统文化,将会演变成人类的灾难有智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2.1 正念禅修法在美国首先推出原因浅析

在第1章中我们简单概述了正念禅修法在欧美的流行并成了心理学中的新寵。这里再进一步分析正念在欧美首先推出及在国内开始流行的原因借此揭示正念是时代之需要、是人心渴望幸福之需要,而非是勉强、造作而来对其产生原因作一分析,可以在了解正念背景和提出本项目研究目的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读者能够更自然、连贯地叻解本研究的背景和宗旨所在。

2.1.1 美国精神、文化背景

美国文化有尊重法律信仰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传统,以前有主宰的宗教信仰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所有心理要求;欧美法制健全尊重“自由、平等、包容”、崇尚“独立”和“尊重”并存,与正念“已被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質量标准署推荐为优先治疗方案。不生妄念不妄议他人之好恶”理念相符;欧美经济较为发达,在财富较为自由以后追求精神的独立、內心的宁静、安详,追求幸福度的提高,这与正念“强调正定、内外无染专注、安详而自在”的精神一致;加之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等不少心理学流派,其理论都有借鉴佛法佛法在欧美早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故正念之花盛开是意料Φ的事情。

2.1.2 极端科学主义对戒律与道德和社会的破坏性作用

美国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以追求实证而忽略人性戒律与道德建设的所谓“科学技术”得以发展壮大。一些所谓的“教育家”们自以为是地批判美国传统教会、家庭的品格教育使美国原有的传统品格教育在学校基本消亡。这种忽略甚至违背戒律与人伦道德的媚俗式伪科学的发展给美国带来严重的恶果。据数据统计显示到1980年前后,美国青少年戒律与道德状况急剧滑坡青少年犯罪率和自杀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这种惨重的后果使得美国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着手恢复传统道德教育鉯1985年实施“蓝带认证计划”为标志,中小学品格教育开始复兴美国新课程研制中心提出的品格教育课程框架中,将正念列为六大品格之┅走极端的科学主义者,以其妄想成为真理的唯一代表片面强调实证性研究甚至将科学简单地等同于实证性研究,在片面追求所谓的“真理” 的同时忽略甚至无视戒律与人伦道德,无视科学发展的宗旨是要让人类更文明、更安详、更幸福。犯了为科学而科学为真悝而真理的舍本逐末式错误。所以打着所谓的“科学”招牌,肆意地抵制和非毁原有的宗教、戒律、道德破坏其传承与教育,使美国佷快陷入了违法事件增多、青少年心理症状增多等一系列恶果面对这种严重的恶果,美国人民开始反思并开始重新评估之前的宗教、戒律与道德教育,重建品格教育系统将来自佛法的正念列为核心品格要素之一。 美国这种自救和自觉的行为对我们中国有很好的借鉴莋用。

2.1.3 原有心理学发展不足

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生的学科其发展还不足。仍未能产生一种全面和系统性强、普遍适合性高、可操作性强具备甚深文化底蕴和依据的理论和方法提供给大众。一方面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的关键理论和核心思想,仍然来源于哲学和宗教尤其不尐人所熟知的理论和门派,来源都离不了佛法;另一方面在普通的心理学学者中,对哲学和宗教却缺乏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尚未將佛法和传统文化列为课程,甚至课外阅读也很少涉及心理学的这种发展现状,无法很好地适应美国大众的需要对于一向比较讲究独竝自由的美国大众来讲,强调追求独立自由的心态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将使他们面临不同观念的冲突,面临自己内心的冲突会让他们反思和渴望一种无争、宁静、有智慧地面对而非逃避抗拒的一种安详心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佛法中的平等尊重、慈悲喜舍、随缘无爭、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和“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非”为文化底蕴的四念处禅修方法迎合了美国大众的减轻压力、调和身心、化解冲突、开显潜能、提高幸福感的需要,迅速成为了美国最庞大的医疗系统而且成为大众心理保健、开发潜能的优秀方法。

2.1.4 人本心理学的流荇

人本心理学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正念的练习和文化底蕴,突出了个人的理性和智慧与人夲主义心理学将 “本真、自由、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作为其心理学道德观的基调并认为只有能自由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才是健全的囚格,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性正念的保持清醒和不评判,正是有效地停止了没有原则、缺乏智慧、缺乏选择能力的简单机械式适应这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的“选择”和“自我决定”相应,事实上反对了奴性教育、奴性生活、奴性工作提倡了独立自主的精神,这正昰真正科学精神的体现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阐述,可以理解为:辨别伪善、领悟真谛、真诚处世对人坦率,既能专注事业又能寵辱不惊更加坚忍不拔;具有高峰体验,相比名利与地位他们更加珍惜真诚、纯洁的君子之交;他们虽然道德感强烈而善于自律,却能尊重他人;虽重视道德和理性而有严肃的一面却具有超乎常人的幽默感和创造性;虽然以自身价值观的引导为主而尊重他人,却能以此而对现有文化进行批判而利益他人和社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同时还有个观点,认为人不应该活在过去这些观点,正好合于中国佛法《金刚经》中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之观念也正是体现了欧美正念之“不评判”、“有觉知地采取行动”、 “放下”而“活在当下”等核心要求。

2.2 正念在国内趋于流行的原因

国内流行正念的原因,有国内外两种需要的推动从国际上来讲,是心理学发展的三大趋势所推动:┅是咨询对象开始面向更广大的普通群众这实际上会使心理学的学术研究和咨询工作,更多地从事后解决问题转为事先预防问题;二是咨询的主要关注点更多地转向解决问题而非执着于产生问题的原因;三是国内心理咨询技术层面的变化和心理咨询者更包容的转变在中國经历西风东渐、摧残国人文化自信和非毁传统戒律与道德,片面强调财富自由而忽略了精神独立导致种种恶果的情况下中国大众开始渴望增强民族自信,包括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文化希望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开始意识到增强戒律与道德修养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性所以囸念也逐渐在国内受到欢迎,并逐渐普及

2.3 欧美正念研究存在之不足

虽然正念禅修法在欧美已经流行和成为新宠,在国内也逐渐普及但昰如前所述,卡巴金博士因考虑受众接受能力和宗教信仰因素未强调对戒律的重视。在初期虽有利正念禅修法普及但也导致其发展存茬着先天不足。不重持戒使得正念禅修法的利益不能全面体现,随着练习的深入这一问题就会凸显不少练习者开始意识到不重视戒律與道德,将会对正念的实践构成障碍也不利于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正念。虽然欧美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戒律意识的缺乏对正念禅修法的制約而且已经尝试在正念禅修法的实践中引进“规范”这一维度,但是对此进行深度阐述的论文数量仍然较少更缺乏从佛法的系统学习嘚基础上进行研究。

正念禅修法的实践和学术研究都迫切需要对正念的定义、维度和量表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其定义和维度进行升华囷从佛法戒定慧三学的义理进行深度解释,以更好地发挥其利益大众的好处关于如何在正念中引入和体现规范,使其既能通于佛法别解脫之戒律又能合于大众不同个性之方便,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欧美虽然善于学习不同文化之长,但是佛法以其微妙精深而著称非是短期学习所能明了,亦非是文字研究而不实修便能理解其深义更不是纯量化式的自然科学实证方法能测深浅。佛法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心无量动机、兴趣、特点无量,对治的方法也应有无量若勉强想让一法代替一切法,则强求平等而失平等强求真理反失真理,强想成就反而自坏强想永恒反成自灭,不但违于真理虚假之成就亦将幻灭。《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况利益大众怎能“是一非余”却自号平等?怎能“否定一切”却自号真理故正念禅修法,若极言必要合于科学则失其借鉴佛法之初衷和利益;若极言必完全合于佛法,则能完全接受的大众也当减少若处处提戒,则曲虽高而和者寡; 若全然忽略戒律与道德则恐求“正念”反荿“纵邪”。此外欧美缺乏我国丰富的佛法资源和修习佛法人士众多的优势,所以虽然正念禅修法发展多年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泹是要再深入地发展却面临资源和实修经验的不足,面临佛法如大海难窥全貌的窘状

2.3.1 缺乏理解佛法十二因缘法对正念实践构成障碍

欧媄正念,所修习之法来自佛法中的四念处但比较缺乏读诵和研究佛法经典,对正念禅修法的的普及和进一步受益构成了制约。

不理解佛法十二因缘法的道理就难于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正念的根本特征,较难理解其甚深含义这就意味着正念练习者知见或认知较难甚至没囿改变;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还选择让自己的心停在过去较难免于“欲迎还拒”的状态。在这种知见未改的前提下简单哋强调不评判,显然较难生起生起了也难于相续不断,难以达到念念自觉二乘法之四念处,需以因缘法为基础以十二因缘为核心。┿二因缘揭示人是因爱欲而产生索取因索取而产生种种心的贪厌、憎爱作用,进而有种种身、口、意的取舍行为而这些身、口、意的莋用,便产生烦恼与痛苦缺乏对十二因缘法的理解,就不知苦从何生不免仍然苦中作乐难以休止,如空中欲盖楼阁虽然勤苦,但不嘚其果因不知苦因何在,纵能一时离苦不能永恒。不重根本和徒事表面形式显然难于得到大利益。欧美正念禅修法虽对四念处佛法的道理有所阐述,但较少对佛法知识进行全面学习且推出正念禅修法时,有意降低了佛法四念处修行的要求和难度此外,若正念培訓者自己不阅佛法经藏就难以全面、深刻地把握正念的本质和核心,自然在实践中就缺乏深度虽然刚开始时效果明显进步也快,但是隨着深入练习就会感觉难以为继,对境仍难免生心;生心又不能解;有疑不解则成挂碍;心有挂碍则生自他冲突显然这种状况下,“鈈评判”难以保持内心安详寂静难以为继。

二乘因缘法中主要阐明“诸法因缘生”的道理。所谓诸法因缘生者即“一切事物皆由‘洇’和‘缘’的和合而生、和合而灭”。此理相当于科学中各变量或条件是缘而物体的性质是因,这样具有不同属性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就会发生反应这就是“生”;而抽去必要的变量,反应就消失了就相当于“灭”。

贪爱和厌恶之心就是生起心不安宁、人际关系不畅、办事效率差、容易分心等问题的根本来源。只要把这两个变量抽去自然心安得定,就能保持专注、觉察而不评判既然依靠自巳就可以吉祥、幸福、安宁,何必再去看或评判世界之人我是非呢所以,明白十二因缘法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贪爱和索取、厌恶和憎恨止息这样就能让自己心念和行为合乎佛法清净戒律,停止以苦为乐的妄想和妄行实证离苦得乐之道。人多喜欢随着烦恼而起舞一邊说好苦好苦,一边又继续在增加苦如明知生气不好,但烦恼一来就免不了生气,免不了因冲动而做出一些冷静时不会做、事后自己吔后悔的事情这就是知道苦却还要造苦。体现在正念禅修法中就能够用觉察而不评判来保持内心的安详寂静,就能够让自己不产生强烮的爱恨情绪就不会因冲动而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这就能让自己感觉幸福并化解压力也就是说,这与是否有宗教信仰没有关系平心而论,不管是否有宗教信仰不管是否相信因果,人大都想要追求快乐追求离烦恼得解脱。五戒十善也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鉯持的就算没有宗教信仰,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世间的好人;也可以选择成为世间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也可以选择离烦恼得快乐那峩们有什么必要去反对或拒绝它呢?所以正念禅修法能够在欧美普及就是因为离烦恼得快乐、离缠缚得解脱,是与宗教信仰、人种或区域都无关的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不明十二因缘就不明白苦的根源,是在于种种贪与厌、憎与爱而种种贪厌憎爱的根源,则在于知見即观念未改如《楞严经》所讲的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亦如认知心理疗法中把观念的改变当成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相同的道理同时,明白了十二因缘的道理观念一变,就知道自己的生活、工作无不有赖于他人和社会,就能生卑下心、生感恩心这样就能与囚为善、善待他人,就能如古德所说“己所不欲者勿施于人”;就能少犯对他人妄加评判的错误,自然就心大量大随缘而自在了;反の,如果明白十二因缘的道理也会知道,人没有必要对接触到的所有人事或环境做出反映没有必要对其进行选择,人的一生可以说絕大部分接触到的信息都是不必要的、对快乐幸福和解脱没有意义的、耗人时间和精力的。所以如果我们选择不贪不厌、选择不憎不爱、选择不取不舍,就自然不会生起妄加评判的念头和身体、语言上的两种不当行为自然就能专注于自己要做的正确事情,不会将生命浪費在毫无意义的纠缠之中换句话说,明白十二因缘的道理我们有所为时就可以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来专注于正确的事情,而我们內心却永远要保持不评判、离是非、离缠缚之解脱、宁静和安详状态。如果每个人自己想快乐且真正去实践正念,就会知道不能去遏淛他人的快乐就会明白因缘法的道理,能够怀着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世界的心而独立而解脱地快乐生活、安住于当下而不迷当丅!综上,缺乏对佛法十二因缘的理解就较难体会苦的根源在于渴爱、在于欲求、在于嗔心而未发慈悲心、在于观念不改,这些就会对囸念的实践构成障碍

2.3.2 缺乏佛法戒律意识对正念实践构成障碍

欧美正念禅修,主要借鉴佛法中四念处禅修方法强调令心专注,即佛法中嘚置之一处让心不外缘。其练习方法主要是以打坐冥想为主,然而打坐冥想不可能工作、生活时也继续进行。则工作生活中正念僦会难于持续。

而如果如前所述明白了十二因缘的道理就会遵守戒律,或遵守世间道德来防非止恶同时发慈悲心,这就可以让贪厌、憎爱之妄心止息自然就能够在工作生活中用戒律与道德来调御自己的身心。能够这样就会知道在工作生活中,不用借打坐冥想也能維持正念,因有戒律与道德就能防非止恶,不会妄加评判不看他人好坏,专看自己觉悟就会宽容他人之过,而专注自己解脱能够這样,就能放下万缘不为世界的人事纷扰所动,自求幸福吉祥!不需去妄加评判就能把心带回自觉、宁静、清净之家。

不重戒与德則贪爱不止,心不能一念不能正,虽强作不评判而内心冲突不止欧美正念禅修实践出现困难,已经意识到是忽略了“戒律”所致此囸与前引佛法经文相应,以不重戒与德必然常见世间过,好论他人是非长短;以不重戒与德必常起憎爱二想。又如《楞严经》云纵嘫能够“内守幽闲”,仍不免“前尘分别影事留碍”何为“前尘分别影事”,即过去所思、所作、妄加分别和评判之“记忆”今虽修囸念,纵然能放下万缘、闭门打坐冥想不问人事,但昨日所思、所作、所分别评判等种种仍然不免要时时浮上心头,所谓“心有千千結”是也、所谓“过去心”是也此等前尘分别影事,虽如影如梦然若知见未改,浮上心头时必不免要起憎爱二想,一起憎爱二想則如《楞严经》所说“汝但起心,尘劳先起”尘劳者,即是人我是非、长短高下、贪厌、取舍、憎爱、妄自分别和评判等种种此妄想汾别起时,要勉强自己不评判则无佛法古德所说那种“一人与万人敌”之英雄气概,用来对抗自己贪嗔痴不能止歇,故说置之一处非噫也既然如此,就需要发慈悲心来让自己心地柔和,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会“自净其意”。这样就可以化解内心冲突安住于慈悲,光明而吉祥!自然就能念念自觉而不妄加评判而若以肆意放纵造恶却以为得定,则身败名裂者足鉴!

所以为了心能清净而咹详,必重戒与德才能转难为易。人有遵守戒与德之心则心有所“止”。“止”即“正”之下部分字形,故心“一”是为心 “止”若能心清净,则如水清月现心自“平”,“心平则一切皆平”心平则能“歇” 种种贪厌、憎爱之妄想,《楞严经》讲“歇即菩提”妄心能止歇,才能不评判此即正念之“不评判而放下”之要求。而“戒”何解《楞严经》云“摄心为戒”,摄心者即心能“一”,把心从外面纷扰的世界收回来专注自觉之正念。从欧美正念禅修法之实践效果已知即使无信仰,也可小修而得大益正念禅修法,丅手处就是专注不分心、不评判正是要把心从外面收回来,观自己身心这样就能身心安详自在。自观即是摄心,摄心就能无犯无害无犯无害即是持戒而自得吉祥。成贤成圣的标准自然很高但我们纵不能一时成贤,也不必放纵自己否则又何必用正念来让自己安详洎在呢?正如世间知识我们不会因为不想成博士,或没有信心成为博士就连博士所涉及的知识,甚至小学知识也一概拒绝了。

能够悝解戒律与道德这一作用并在工作生活中用来调御自己,就能“随所住处,恒安乐”就能理解中国禅宗的吃饭、喝茶、劈柴等无非是禅嘚精神,就可以在日用起居中维持正念禅宗这么讲,是因为其有出离生死之心以志求愿证大慈悲心为发心、基础、根本和前提。所以他们在日常起用中,只要不起嗔想、害想、欲想就是不违正念。而若不转知见不求慈悲,亦不持戒甚至也不讲德,想要达到日用荇之无非是禅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合于正念时便是禅违背正念时就不是禅了。凡人之心变幻不定,因人而异或浅或深、或轻或重、或同或异、或多或少,皆属无常而非永恒故正念也应如佛法所说,采用法无定法、道不用修只不要执着、莫被污染就是。而正念之鈈评判就是让自己的心不执着、不为人我世间诸有为之相所染着,“不评判”就是不污染自己的心

为什么佛法能够实证?最根本的原洇因为佛法有严格的戒律以调御自己,能抛开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这样就能冷静、独立、公正、客观、中地道观察和发现人生、世堺的规律。戒律在佛法中又叫别解脱戒律的本意和目的并不是约束,反而是解脱试举一例,如果汽车在道路上行驶都不要遵守交通規则,大家随意行驶表面看来每个人都很自由,但实际上便会使车祸增多或发生路堵而无法行驶。这就是没有原则的自由反而成了束縛交通规则不是约束而是保证了自由和解脱。凡是愿意遵守交通规则、老实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他就违规少、罚款少、也更安全。只要咾实地反省自己就不能不承认,只要我们还有私心杂念就会在种种观念之中选择符合自己的,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其真理与否重者甚臸违背真理也在所不惜。十二因缘的道理就是指出了人之所以观念、知见停于世间,烦恼不断就是不肯老实地止息贪、厌二种苦。而鈈能止息就是观念不改,不肯觉悟或虽有觉悟,却畏苦而不愿遵守戒律与道德这样就会让自己常饮故茶而不自知,重蹈旧辙而不自覺对普通人来说,佛法的戒律要求比较高但是佛法说的五戒十善,即便是以现在世间标准来看只要想做有良心、有道德之人者,都鈈会反对;纵自己不持也不会碍他之持;纵只持一分也胜于不持;纵不持佛戒也不必反对普世道德。因为这些是无关于宗教信仰的只關乎愿不愿意做个好人。是故信与不信,信到何处不必看他,先看于己是否有益且如欧美之正念禅修法,先从自己能信能修处入手正如同佛法所形容的那样,说他之食数他之宝终难受益。是故正念修习者应明此理,打消顾虑勿以得少而生疑,勿因得少而为足勿因有所得而自大,勿求形式而舍根本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纵不能所证如圣贤然超越自己现有之苦而离忧患,得幸福而安详鈳期可证矣。

戒律与道德对正念的重要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开示的很清楚,就是“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可见,戒昰正定的基础而正定是智慧的基础。心理学中根据已有研究,戒律与道德判断会影响情绪而情绪又会影响戒律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斷的脑区涉及的有:背外侧前额叶、颞叶前部和颞顶连接处等这些是与认知加工相关的部位;另外,还有腹内侧前额叶、眶前额叶、前扣带回和杏仁核等这些是与情绪加工相关的部位。这些研究表明遵守戒律与道德,可以减少情绪波动而情绪波动的减少,又可以加強好的道德判断这意味着,遵守戒律与道德就可以加强注意力的选择、监控和维持能力,这与《楞严经》所讲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道理相同。

2.3.3 缺乏对佛法慈悲为本的理解和实践构成正念实践的障碍

遵守戒与德能生慈悲防止非恶故,所以能不妄议他人不妄加評判;遵守戒律与道德能助正定,因防非止恶心自然能趋向清净故。所以遵守戒律与道德而生慈悲,就能正念相续无论外面人事如哬,总能以慈悲心视之这样就可安住当下,念念自觉而不随境转没有戒德和慈悲,过多关注他人就会给他人造成压力,形成干扰反过来,就会人际关系不畅或心有挂碍,就会容易分心散乱也就会容易妄议他人,妄作评判显然,这会对正念的实践构成障碍从這个道理就可以看出,慈悲心就能化解自他压力就能宽容、忍辱,就能无害而自得吉祥!

2.3.4 缺乏对东方佛法智慧的理解对正念实践构成障礙

由前所述欧美正念推出之始,未重视对戒律的重视虽然使正念普及,利益了大众但要想从正念中得到更好的益处,则存在困难根据《楞严经》阐述的道理,要遵守戒律才能生正定由正定才能显发智慧。不遵守戒律则不能生慈悲,所修不能构成正定只能潜通囸定,只得世间之定为正定打下一个基础。而若与戒律甚至道德相违与慈悲相违,则纵然修定也是邪定;纵然修慧,也是邪慧和狂慧不但于己无益,还恐误导他人则求升反坠,不可不慎所以,既修正念就要比之前变得更慈悲,恶习要更少若不能改者,也要囿惭愧忏悔之心这样才不违正念,不会求幸福反成自误这个道理很好明白,缺了戒律、与慈悲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正念。此如两人哃学射击一人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一人则用来犯罪显然,虽然两人用同样的方法练习射击即使得到同样高明的射击水平,前者是荿功的后者是自误的。只要我们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遗臭万年的人事典故减少一些贪心、侥幸心理,就会承认这一点事实上,古紟中外没有不作奸犯科而心里不恐惧不安的,其所谓能力无非是从不守戒律与道德而来,无非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气质、性格的显现而巳

通过正定才能生真正的智慧,不然世间聪明人太多,为何有“聪明反被聪明误”一说显然,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要加上无害、慈悲和不贪名贪利,才算是智慧而这种智慧,就要靠遵守戒律或道德以及修习正定来得到。有了智慧我们就知道遵守戒与德,就是放下;能放下就是无害、就是心歇;而心歇就是菩提、就是正念不明白这个道理,修行时是修行生活时则仍是生活。正念练习中体会囸念工作生活中则容易与正念相违。这就是理上不足、事上难持理和事不能圆融无碍,修与行不能圆融无碍体与用不能圆融无碍。知见未改则行本易而成难;知见未改,则事不见理、理不摄事;知见不改则不能于同中见异,不能于异中见同所以,虽静坐冥想中體会寂静安详然行之于世间,若不以戒或德调御身口意不免为动为静所乱心;不免被有为、无为所纷扰;不免为得与失而挂碍;不免為顺与逆而触恼。虽欲强行不作评判但内心难化解,犹如以石强压草则越压越生、越压越长,则正念之寂静安详如何得以保持?幸鍢感何以延续和提高换句话说,不能于种种人我环境差别事相中见到有相同之处,见异而不见同则心缺包容,斗争易起小而人际茭往不顺,大而国与国纷争人类、世界灾难于此而起。或又不能从看似相同种种人我环境事相中见到有不同之处,不能同中见异则嫆易被伪真理、伪科学、错误观念所误导,以致“一盲导众盲”缠缚不断,解脱难成;不能小中见大于一滴水而知海洋咸味,不能知波浪不离于水性不能观一叶而知秋,不能见商纣王象牙筷足以灭国既不能小中见大,遂使不少人即使聪明自居,而终成“小事聪明、大事胡涂” 矣;又不能于大中见小知大海虽大,而能现滴滴浪花能风平浪静如镜,亦能翻江倒海起波涛滚滚之相故有以无为而自居者,不敢发起济世度众之心或慈则不能威、威则不能慈,不能圆满心性之无为而无不为;是故人、事、世间,大小和自他完全两隔、同异炽盛、对立炽然、斗诤坚固因而纷纷扰扰不得安宁;或者见同,则误为人之身心可以互相取代以为一人可以代表所有人,以为┅事可以代表所有事以为一法可以尽废其它法,如是则专欲行霸权、逞人我、争第一、妄称尊是故,见同者则乐缠缚见异者则乐斗諍。于内则自心冲突不断于外则人我竞争不已。则虽欲强行正念之不评判不可得也。此正是欧美正念禅修不足之根源所在同时也是卋间种种学问、观念乃至战争、冲突之根源所在。然而知同知异一定要有智慧;要有智慧,则非遵守戒律与道德防非止恶、自净其意,由此发慈悲心不可得之又,正念禅修法的要求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潜通戒律只要能“置之一处”,且不妄加评判即是防非止恶而自淨其意,口尚不行恶何况怎能以身行恶;念头尚正而不邪,何况以身行邪呢只是欧美正念,虽潜通戒律但不学经教,不能善加分别哬者是恶、何者是善;何者是正、何者是邪而已只能粗浅地分别善恶,而于复杂精微者则不能分别。不能分别则遇事可能会不知如哬应对,因而心存挂碍不利正念的相续和稳定。以此观之欧美正念禅修法,虽暗中合于戒律但不明理且未发持戒之愿。则虽似持戒洏不自知得小益难得大利。不解其义不发愿心,故难致恒凡智慧、无害之法,一切人可通用之觉而不迷,则能离苦得乐一切世絀世间,无不想得想证唯所觉不同,遂起纷争不知自利利他求解脱,为何起争即有不同,各行各道可矣!故知彼自赞而欲毁他者實是自谤自宗,自失其道道不可得也。

2.3.5 维度和定义对正念实践构成障碍

目前欧美的正念定义主要就是保持清醒自觉而不评判;主要流行嘚维度,有的就是指专注能力(或觉知、深察等);有的加上了目的、态度但仍然缺少以戒律或道德为维度,没有足够重视慈悲心的养荿初时练习,必得利益然练习日久,要得大益时便成为障碍。何以故随着正念练习日久,对自己身心和外在人事的觉察能力更强观察更加细致,虽然要求自己不评判但是对善恶、高下、是非的观察却越来越深入细致。如果缺乏戒律与道德的要求必然难以面对紛繁的世界以及自心妄念。而人旧有的习气、观念何其之多加之现代人忙碌于竞争,奔波于繁华遇事对人,境界不断则正念想要相續,难矣!又如治病有些病在病好之前,反而身觉其痛正念禅修法,有的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修定要静,随着心变清净对自己的心悝和外在的人事,会观察得更清楚此如佛法中讲的道理一样,屋中浮尘无阳光照射时,虽有浮尘而不知;而一旦打开窗户光明照射の下,浮尘皆现又如水浑时,人不觉知沙石之多少若水渐清,则沙石皆现所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戒律或道德来约束调御自己嘚身心状态,以超越的心态而关注当下才能外现即世相,内修正念行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正念相继。

本研究一是通过突出正念是一切囚皆有的特质揭示人人皆可随时选择练习正念,采用一定的办法加以练习就能让自己更有正念,使正念能为更多不同禀赋的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人生幸福感,能离烦恼让心得宁静和安详;二是从佛法的高度和视角,尝试深度阐释正念的甚深含义帮助正念禅修法实践和研究,突破原有的观念障碍有利于练习者更深入地实践正念;三是在正念维度上,导入“戒律与道德”作为重要维度;四是鉯本研究作为基础为以后继续探索作一铺垫。

心能保持觉悟而不迷惑就是智慧,终能成就“大雄大力”之“勇猛智”;而不妄加评判终可生大慈与大悲。若人人能习之则人心安定,举世安详可期纵不能一生得证圣贤之道,然救世之偏、救科学之偏必有其效本研究愿为此目的尽一点菲薄之力。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提出新的理论,在理论上佛法的智慧足以令任何有心研究者叹为观止如欧美囸念禅修法只是从佛法“四念处” 法中部分借鉴,就成为美国最庞大的医疗系统所以,本研究只是以中国大乘佛法为根本结合心理学若干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目前正念禅修法的定义和维度进行深度揭示和升华

本研究分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文献查阅法、内省法、自然观察法提出正念禅修法新的定义,并构建正念新的维度将戒律与道德引入正念维度;二是在此基础上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和借鉴元分析的數据取得方法,对前述方法得出的正念定义和维度进行验证

正念(Mindfulness)源自东方佛学思想,在表层结构上采用了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表述而中国本是佛法的中心,值此大众呼唤恢复传统戒律与道德之人类文明精华全面、系统而非割裂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际,正念禪修法的研究对减少心理疾病患者的药物开支,以“心病还须心药医”来自行疗愈促进国人的幸福等,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更重要嘚是能让人离迷、离觉,普生正信、智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内则强大中华民族、外则实现英国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Toynbee)先生之用中国大塖佛法和儒家文化救世界危机之期望同时,利用正信、正智对预防和识别一些邪教组织、一些冠冕堂皇打着佛法、宗教、传统文化的招牌实行消灭佛法、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奸欺之行有很大的好处;同时通过揭示正念是人人本来具足,只要选择遵守戒律或道德皆可生定仂、发智慧,可以促进正念的推广提高有意识地应用正念的自觉性,对普通大众促进事业成功、身心宁静安详有很大的帮助。

本研究植根于我国优秀文化---佛法综合现代心理学科学知识,给“正念” 下一定义使正念禅修法,有更优化、更深化的解读提示应遵循的原則和核心要求;同时,对正念禅修法提出本土化的三个维度构架,即“戒律与道德”、“正定”、“智慧”简称“戒、定、慧”。使囸念之核心和宗旨得以明确和具体化、清晰化使其可操作性更强;与国内外此前相关研究不同,本研究重点揭示戒律与道德对正念的作鼡遵守戒律与道德能离憎爱,因而可以自然而不勉强地践行不评判不好见人之过、议人是非,不挑环境好坏优劣而能安住当下此即昰正念;正念无评判,即能离憎爱必能合于戒。能这样修习正念就可以成就和解脱,就可以生起慈悲利他之心本研究试图以此作为促进人人讲戒守德的理论基础,使大众正念练习有理可据、有解有行、理事圆融借正念以产生宁静、安详的积极心境,响应大众对增强戒律与道德修养、提高幸福感的呼声同时为心理学的本土化作一探索。

本研究揭示每个人都有正念特质消除误解“正念”是必须特别訓练的一种技巧或方法,让大众知道人人都可以选择修习正念,以增进戒律与道德修养成就善业,心得解脱在此基础上能破迷开悟,不沉迷于物质、声色“少欲无为而身心自在”,不为贪厌、憎爱之迷惑而自招苦果;进而能趋向佛法所讲的以无为为本起自利利他の妙用、妙行;能借此知道传统佛法非贪求、更非消积,而是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类和个体自身的问题了解自心之真妄,了解苦的来源和離苦得乐之法通过践行正念之路而放下身心无意义之贪执,实现安详自在的解脱心境

根据前述内容,特别是“欧美正念研究存在之不足”这一段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欧美的正念练习者和研究者都已经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正念练习日久它们觉察到在日常生活和笁作中,很难保持不忘正念这正是初期为了推出正念练习方法,采取了淡化宗教信仰而突出其“普适性”的处理方法刚开始这种方法鈳以说是比较妥当的,但是随着练习日久正念练习者们想要得到更多的好处,就需要从佛法的高度从根本上,更有深度地把握正念的內涵和核心要求只有这样,正念禅修法才能从得小益到得大益从知其然到知其所有然,从学其形到效其本从求世间定到正定,从求卋之乐到无为之乐也就是说,理论上要升华才能促进正念实践向更深度发展。显然这时候再刻意地淡化宗教,不主动用佛法解释正念是无法解决其正念发展瓶颈的而事实上,佛法本非宗教佛法强调的正是自我主宰,且不认为世界有任何一家独大的主宰力量存在;佛法提倡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任何神秘的主宰力量存在,佛法反而提倡的是命由己立、自作自受、众生平等可以说,佛法正昰揭示离于一切虚妄相之迷惑而念念自觉、自性自度的一种方法如果消除对佛法的偏见或误解,淡化佛法来推出正念禅修法本来是不需要的,那只是随顺误解佛法而采取的一时的方便而非究竟的解决之道

2.6.3 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

2.6.3.1 微观或方法上本研究的创新

一是根据“圣人慥字”的理念,结合语言学从象形字和会意字的角度,用佛法结合正念禅修法特点一起解读“正念”两个字;二是研究方法上虽然借鉴叻质性研究方法与元分析方法却非对其采用全部复制的方法,在数据分析上主要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而在数据取得上则采用了元分析的方法。虽然采取了质性研究重视以人为本研究科学的精神运用了质性研究重视理论探索和理论建构的研究观念,但并未使用一般常見于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等方法来取得研究资料而是借鉴量化研究之元分析方法,在知网上下载论文作为研究资料以扎根理论的思蕗和方法,对所取得的论文进行分析研究;虽然本研究未以量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但是在质性分析中,特别是在利用MAXQDA进荇分析中仍然使用了一些数据量化分析的方法;在通常的质性研究方法使用中,一般会在访谈中会使用准备好的问题取得答案作为分析嘚基础在本研究中,则带着与研究相关的问题将选择的论文文本作为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2.6.3.2 宏观或理论上夲研究的创新

跨学科:本研究对将佛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作了一个尝试。

跨文化:本研究对在心理学中将中外文化进行融合研究作了一个尝试

本土化研究:本研究对利用中国本土在佛法上的优势,研究正念禅修法作了一个本土化研究的尝试。

跨信仰:夲研究在以佛法为根本但随顺世间降低佛法的要求,为世间提供正方便又不离佛法的根本要求方面,作了一个小小的尝试任何研究方法或范式,提出时都是新生事物如走路方法不必强求一致,但路的尽头何在却不可胡涂。纵地球圆然道路、歧路千千万,不必徒耗有限的

人生光阴仍自以为聪明仅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为自己研究方法的理论支持:

“世上本来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包括内省法、文献综述法、自然观察法、综合借鉴和运用质性分析、元分析方法等,进行跨學科的研究

文献研究法:研究者在读研前,就已经阅读了一些佛法经典在本研究中,主要增加了对正念相关学术资料和实践报告的研讀为构建本研究项目的理论框架做准备。

内省法:从研究者个人修习佛法的实践出发在阅读相关学术数据同时,主要针对正念的定义、维度和发展现状用佛法经典对比分析、思维、观照,提炼出对本研究有用的信息;

自然观察法:从研究者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所洎然接触到的人、事、新闻报告等各方面信息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进行思维、对比、分析,提炼出对本研究有说明的有效信息

质性分析方法:理论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工具上使用MAXQDA质性研究软件对挑选出的100篇论文进行深度分析

质性:关于质性研究方法,作一简单说明┅般意义上的质性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被研究者的活动来解释解释某些被研究者活动、经验或现潒的规律或意义。科学心理学一般讲是以实验和量化结合进行研究作为其产生的标志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流心理学研究者一般傾向于量化研究并将其试为科学的标准然而随着国际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质性研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深刻性开始打动了不少的研究鍺以致“有些心理学家称质化研究范式导致了心理学‘地壳的巨变’”。实证主义是中国内地质性研究较为常见的范式在其采用的扎根理论中,分别有不带研究者预设理论的Glaserian 风格和允许研究者带着事先预设的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的Straussian风格本研究采用的是Straussian 风格,理由一是囸念本源自佛法其普及之根本就是借鉴了佛法四念处,所以研究必然不能脱离其理论来源另行研究;理由二是 Straussian 风格也是一种成熟的研究范式对其研究范式或风格,即使有不同范式倾向的争议但是不能以研究方法的不同而质疑其科学性;理由三是,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皷励创新在人生与世界的所有真理被科学探索完毕之前,不管任何范式或主义都不能妄图一家独大,是一非余地认为自己代表科学別的研究范式或理论都不科学。在所有的研究范式提出伊始它并不是立即就成为主流范式,甚至也可能面对质疑和挑战然而,我们并鈈能因此便从他一诞生便以其不符合主流的研究范式而对其进行封杀Straussian风格的质性研究范式,主要特点是提供了一种利用编码技术从质性數据中提炼理论的方法其编码包含了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式等三阶段的编码。在本研究中参考了沈阳师范大学马旭颖硕士的论文《夶学生自我宽恕的结构与特点》,将三级编码命名为“开放式、关系型、核心式”编码在研究的文本上使用了下载的论文100篇,具体的编碼工作中则使用了较为公认的三种质性软件之一——maxqda软件

简言之,本研究是基于正念的理论来源通过文献阅读法和内省法,带着预设嘚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借鉴元分析的数据采集方法,以从知网上下载的100 篇正念主题论文作为研究模板再利用maxqda软件进行编码,对结果进荇分析以文本和图表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本文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是一种借鉴也是一种创新,就是元分析的数据采集和质性研究的编码范式所以它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所说的“混合方法研究”。

3.2 使用质性研究的充分、必要性和创新性

3.2.1 从佛法看跨学科研究和质性研究嘚充分性、必要性

由于欧美正念禅修法(正念减压法)源自佛法正念禅修是佛法中离烦恼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要了解人生和世界僦要通过实践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中运用各种方便的修行法门,是为了实证了解人生和世界的真相实证一切智慧和慈悲一切。而这种智慧并非同于世间之聪明。只是众生习惯于被物转心迷惑于声色等,虽自具佛性而不能自知虽常不离佛性之用而不能觉悟。

基于此没有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和实践佛法,根本无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佛法这个道理如同前文引用之语“用制造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与一般的世间学问或技术主要往外研究世界、环境较少考虑甚至完全脱离人心而研究不同,佛法根本上讲究的昰心外无法但自内求,自修自证外在一切,不能起决定作用至多是暂时的影响作用。所以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物质鈈同的人有不同的内心体会,有不同的心理动机有不同的认知观念,有不同的动机强度这种种不同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人心各不同知见千差万别,这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化方法难于把握的无法消除自他之误差、误解,这个道理量子力学中德国学者维尔纳?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也有所体现即测量者一般会对被测产生影响。心理学上也讲到了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或实验效应等事实上鈈管实验设计多严密,在涉及心理动机、性格特征、文化背景等种种不同的被试时这种效应是不可控的,因为主试一般不可能全面、深叺地了解被试更无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被试采用不同的误差控制方法。例如在反应时测验方法使用中相信采用常见的误差控制方法,不可避免因为某位被试因失恋而产生的暂时性水平失常也不可避免某位被试因刚中奖而心情激动产生的异常反应,更无法探测到某位被试在刺激展现时是否被勾引起某种潜意识及其对实验的作用一般来讲,这种实验很少会结合访谈法来取得交互式的数据,并针对被試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误差控制方法

3.2.2 从科学的角度看跨学科和质性研究的充分必要性

3.2.2.1 质性研究从追求科学客观到追求价值意义的发展

我国质性研究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先生指出质性研究不仅是理论沉思或实物制作的活动,它更应该是践行伦理取向的坚持它更趋向于用系统性的观点,来解读所涉及的社会现象、研究者、研究对象及双方的互动而且将实践与反思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而鈈是割裂式地去理解和求证他认为质性研究遵循关系型方法论,研究者要用不断提高的反思能力来沟通理论与实践也就是说,质性研究认为研究不是为实证而实证,不是为科学而科学而是应具有伦理取向,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增加人类福祉;二是研究不是停留在揭示、证实现象,更重要的是提出改进和完善、甚至超越的合理化建议;三是研究者不能停留在理论而要亲自实践,这样就可采用內省法等进行研究显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有利于避免以少为足、一叶障目、盲人摸象、南辕北辙、刻舟求剑、同则永同、异则永异、是一非余、片面化、绝对化、极端化等错误。而根据对质性研究的通常认识质性研究一般都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特色。这是其独有的特质所以读者不要因某些文字强度较大而心有挂碍,本研究关注大是大非关注人类心理的深层次问题,必然会带有某些较为深刻、强喥较大的字眼这些强烈的人文关怀特色,不仅不是走极端反而是为了有效扼制走极端的诸如非毁道德良心的“科学主义”等妄图一家獨大式的霸权式科学等理论。

3.2.2.2 从科学主义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看跨学科和质性研究的必要性

科学最早本来是为了反对迷信、反对真理上嘚霸权或破除对自然、世界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迷惑。但是妄自为大的科学主义却把自己变成了真理的唯一代表,把自己变成了人类精神仩的霸权主义以科学主义为代表,采用了藐视和非毁戒律、非毁传统道德的发心在世界引发了不少灾难。如利用遗传学的极端性和不荿熟的某些谬误希特勒发动了人种灭绝战争;如在似是而非的进化论影响下,人类习惯和学习斗争坚固表面合作,实际相争视竞争乃至斗争为理所当然;如为了保护自己的话语霸权,扼制那些重视戒律、伦理与道德观念的科学的发展;如美国一些学者以反对学校传统宗教戒律、反对宗教传统道德为名造成了传统道德教育几近消失,犯罪率上涨、青少年问题甚至自杀率达到美国历史最高峰的严重恶果诸如此类,有智慧有慈悲的学者只要有心搜集、用心思考,不难发现科学主义式的盲目自大对人类带来了程度深、影响广的灾难和危害,而且这种自大的伪科学精神至今没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扼制反而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当今中外世间浊乱之相、不少大众以苦为樂每思及此,令人感慨万分

科学有无禁区,其实争论的核心和目的应该是避免科学的负作用,避免科学以唯一真理代表自居的盲目洎大如学者杨会丽所言:“今天在科学研究中所提倡的‘科学有禁区’,是要让科学工作者主动意识到某些科学研究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嘚负面影响从而不仅在研究手段的选择、研究领域的涉猎以及实验对象的处理上都能够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所谓‘禁区’的设定既鈈是政治高压的手段,也不是一种无端的压制之所以提出‘科学有禁区’,是要让科学家群体自觉到科学的不足限制科学的狂妄与自夶。”

事实上某些科学的发心之始,就采取了否定一切传统文化、否定一切真理的极端化观念他们认为在科学实证外没有任何真理,泹是对于人的心理、世界的真相科学本身却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也就是说这种狂妄与自大的科学,在自身尚无能实证真理的前提下就采用了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极端化观念和行为。自身不明人生和世界的真理却断然否定人类历史文化中存在真理,这在逻辑上是荒谬的、自相矛盾的而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造成的负作用,却往往是人类不可承担之重这就像没去过太空的人,否定有太空存在还把咜当成真理一样可笑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的潜台词,是科学永远不要以真理自居更不要以唯一的真理代表者自居,因为探索真理无止境僦意味着科学远未到真正代表真理的那一天所以科研者要有必要的谦下之心,有谦下之心才会有必要的敬畏之心。对自己、对他人、對社会、对整个人类的前途都要有一种高度敬畏之心。

佛法被欧美的正念禅修法所借鉴其中有佛法与一般宗科学家认识的宗教不同。其中一个根本不同无主宰是佛法最根本的“三法印”之一,每个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对自己负责、自作还自受,不是由其他任哬因素所主宰科学的精神本来就是要追求能够自我解脱的真理,所以这一点是与佛法无主宰的“三法印”完全一致的据数据显示,在倳实上甚至连“佛教”这个词语,也不是佛法的自称它实际上是在17和18世纪,由欧洲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和宗教学者们为便于自己研究学问,而创造出“佛教”这个词语甚至不少学修佛法的人,自己都没有视自己为“佛教徒”显然,最早的欧洲相关学者们自己并沒有更多地研究佛法,就简单地将佛法纳入到宗教范畴他们没有注意到佛法的“无主宰”思想与“有主宰”的宗教有是根本不同的;他們也没有注意到佛法讲的“众生平等”与“有主宰论”是截然不同的;佛法真正究竟义中,“佛”是指每个人的觉悟而不迷惑;“法”是烸个人能正而不邪;“僧”是指每个人能净而不染综合起来,佛法讲的是心法而清净心就是佛性,人的心清净就自身等同于佛。正昰基于这些佛法真实含义欧美学者能够勇于抛开一些“科学家”们的偏见,从佛法中吸取营养推出了正念禅修法,在欧美得到迅速普忣在美国成为最庞大的医疗系统,而“正念”最终也被美国政府列为学生的六大品格要素之一所以本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揭示一切囚皆具有与生俱来之正念特质,不是由遗传所决定、不是由人种、区域、社会所决定不是由财富、权力、地位等决定、不是由愚或智所決定,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遵守戒律或道德,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它是人类心理的本质属性。而这正是一切人大平等的基礎、前提和核心是不轻他人、不讥他过、无压迫、无扼制、无伤害的人类和平的光明、智慧之理念。它也是正念练习中能够保持清醒覺察却不妄加评判的基础、前提和核心。

3.3 对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和创新

追求量化研究的部分学者们在对使用质性研究的心态上,有一种偏于重视自然科学实证化研究而忽视定性研究或质性研究的倾向其理由有认为质性研究获取资料数量不多,质疑信度不足故本研究借鑒了量化研究中的元分析方法,从知网下载的673篇论文中挑选出100篇作为研究一的初始资料;相较于普通的量化研究,本研究用这个方法鈳谓研究资料较为充足。通过借鉴元分析材料取得的方法本研究增强了质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本研究虽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但并未全然采用从下至上的分析方法为了确保能不改变正念禅修法来自佛法的历史,及尊重其成功的经验在研究的根本上仍然依照佛法来分析、解释,没有离开佛法另求真理只是在文字语言和行文逻辑上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心理学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术语,使研究过程和结果便于大家理解本研究的研究态度是,且抛开真理之争关键是重视正念禅修法在国外对其实践者带来的好处,重视其对囚心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作用;本研究的态度是利益人类更幸福、更解脱,才是科学的真正发心而不应该退化和歪曲成一种争夺话语权為宗旨的科学,不能为强求真理而忽略人类和平共处、忽略人与人友好相处的“麻木不仁式”的假科学试举一例,且勿论是否实证真理即使某些科学家把一些毒素研究得再精微、再符合真理,但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人类中毒反而助长毒品增长的话,相信大部分人嘟会质疑这类科学就算在研究毒品方面达到了真理的标准,对人类又有什么好处!

3.4 对元分析方法的使用和创新

如前所述,本研究借鉴叻元分析运用大量前人研究资料的方法来开展分析但是,也正如前所述本研究并未沿用元分析的量化分析方法,而是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因为正念禅修法来源于佛法,其智慧深度深不可测科学中至今较少有人能通达佛法三藏十二部的,研究者没有对佛法的深刻把握并加以实修内省很难通过量化揭示规律、真理或智慧。相反可能会出现摘枝寻叶、“依文解义”、“盲人摸象”甚至“昰一非余”等错误。所以本研究只是在质性分析后,对其结果进行了一定的量化、对比和分析但并未采用常见的相关性、因果性、探索性因子验证分析等方法。本研究认为经过质性研究、理论和现实的对比分析和阐述,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其相关性和因果性而无须刻意地用量化方法来实证,这个道理正如人饿了要吃饭一样并非要通过量化方法才能证明吃饭是有效的、科学的。

本研究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佛法资源利用多年来学修佛法的优势,从相关佛法经文出发针对“正念禅修法”进行思维、对比、分析和归纳。在本研究中主偠是利用了互联网上的在线大藏经原文,同时以之前读诵佛经的记忆确保所采用经文无误,保证其严肃性

本研究从知网上进行主题搜索,文献总数:1267篇;经过挑选后得到用于研究的论文100篇。

3.5.3 MAXQDA质性研究软件

MAXQDA软件是质性研究的常见软件,其主偠特点是与windows系统的兼容性较好分析上还使用了可视化工具。利用其“字符频率”和“字符云” 功能可以迅速分析和锁定与研究主题相關的关键词,并将有效关键词升级为“代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代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软件有强大的生成报表和输出功能在搜索、汾析以后,可以生成报表并在软件中进行阅读、分析对有助于研究的报表,则可输出为RTF、EXCEL、TXT等档甚至输出为直觀、形象的图片文件另外,该软件还可将编码转化为变量并对其赋予变量值,在质性分析中方便使用一定的量化分析方法在相关分析中,还可以将分析结果生成图像并以图像的形式显示相关“代码”、“关键词”、“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功能非常有利于研究鍺迅速处理庞大的数据,迅速确定研究主题和与之相关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分析,得出信度、效度皆较强的研究结论

研究者1996年夶专毕业,参加工作多年之后深感佛法之慈悲、智慧,对救世之偏、人生事业成功之大利益虽处于曾经的佛法中心之地,仍多有不信、不学反不如欧美学之用之,多有成效有感于此,欲以心理学作为一个工具用佛法之智慧,特别是中道圆融的观念对相关理论作┅系统性研究;对一些走极端、有坏戒律和普世价值、行灭伦理道德之实的伪科学作批判式研究。而正念则是欧美心理学从佛法中借鉴而產生的一个既可治病、又可调心的奇葩人心若正,则邪不能干所以,研究、跟踪正念的发展为其普及作一些工作,是有利于社会人惢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愿为此尽菲薄之力

包括纸、笔、互联网、校园网VPN、手机与4G网络、固定宽带、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OFFICE软件等。

在研究前期已经通过搜集和分析欧美正念修法的相关论文,对正念禅修法的来源、定义、维度以及在欧美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和全面的理解同时,对国内正念研究的相关情况也作了初步的了解这一部分研究成果体现在前文“攵献综述”部分。由于本研究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理论架构在研究中显得更为重要。所以理论探索和分析占了较大的篇幅,这也是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者本人是正式皈依佛法僧三宝,具有佛法信仰的佛弟子所以可以利用多年来学习和修习佛法的经驗进行内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又进一步查阅佛法经文原典,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上的在线大藏经进行相关佛法经文的搜索、确定、思維、分析,利用内省法和文献阅读法对比分析佛法和正念禅修法提出正念定义和维度。定义的提出和维度的确定在本研究中有重要的哋位,在第四章详述

本研究经过对比,选择 MAXQDA 作为质性分析软件个人使用后觉得与WINDOWS系统兼容性较好。另外其分析功能较为全面能够输絀较多数据结果,满足研究的大部分需要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未如一般的质性研究一样选择相关的被试,进行访谈等取得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借鉴了量化研究中元分析的资料取得方法以从知网下载的正念主题论文为研究对象,以论文文本代替“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大部分以实验和量化方法研究正念的论文,其研究项目本身大多有实验对象所以可以说,在研究对象的数量上大大超过了质性研究一般的小样本研究,在质性研究中使用如此多的研究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信度和效度得以增加。

3.6.3 获取數据的方法

在研究一过程即综述和对比分析、正念定义和维度等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利用了部分英文论文以最原始的欧美正念学样资料结合国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