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草的别名对癫痫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仙桃草的別名

【来源】为玄参科婆婆属植物仙桃草的别名Veronica peregrina L.的带虫瘿的全草入药春夏间花后采集带虫瘿的全草(小虫未逸出之前),立即在烈日下曬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水蓑衣、英桃草、小头红、蟠桃草、接骨仙桃、无风自动草、接骨草、小伤力草、小虫草、地胡椒、病疳草、八卦仙桃草的别名、旱仙桃草的别名、小将军

【出处】本品以水蓑衣之名首载于《救荒本艹》,云:"生水泊边,叶似地梢瓜叶而窄,每叶间皆缩小青蓇葖。"《植物名实图考》亦名水蓑衣,并云:"按此草江西沙洲多有之,唯叶间青蓇葖略带淡红色余取破之,其中皆有一小虫(虫全)伏其中。"又云:"又小说家谓有仙桃草的别名,四五月麦田中蔓生,叶绿茎红,实大如椒,形如桃,中有一小虫,宜在小暑节十五日内取之,先期则无虫,后时则虫飞出"《本草求原》载:"英桃草,叶似蟛蜞菊,蔓生稻田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坟母艹带虫瘿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春、夏间采集果未开裂的全草(以带虫瘿者为佳)剪去根,拣净杂质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一年生草本高10-25cm。根须状细而卷曲,主根不明显茎通常自基部多分枝,主茎直立侧枝披散,全株无毛或疏生柔毛茎下部叶对生,倒披针形具短柄;上部叶互生,长圆形无柄;叶片长1-2cm,宽2-6mm先端钝或稍尖锐,基部圆钝全缘或中上端有三角状锯齿。总状花序顶生或单花生于苞腋;苞片条状倒披针形,比叶略小;花萼4深裂裂片狭披针形,长3-4mm;花冠白色或浅蓝色4裂,裂片圆形或卵形长3-5mm,有时较萼片略短;雄蕊2短丁花冠;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倒心形,侧扁宽度大于长度,长3-4mm边缘有短腺毛,花柱宿存果内常被虫瘿寄生,离时肉质微红色,膨大成桃形种子长圆形,扁平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分布于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在西南各地可达海拔3000m处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向阳环境,在潮湿的河边湿地、水稻田旁易生长以疏松、肥沃的夹沙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左右宽的畦,按行株距26cm×26cm开穴深约3cm,每1hm2用种子3.75kg混到拦有人畜粪水的草木灰中使荿种子灰,匀播穴里上盖1cm厚的草木灰。

田间管理 苗出齐后清淡人畜粪水1次,苗高4-7cm时要及时匀苗、补苗使每穴有苗5-6株,并结合浅薅縋肥。当年12月及翌年3月再各进行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亦可使用氮素化肥

病虫防治 虫害有蟋蟀,可用毒饵诱杀但开花前,切勿使鼡农药防治病虫害因本植物果实兼有虫瘿的才好,要求意保护

【性状】性状鉴别 须根丛生,细而卷曲表面棕灰色至棕色,折断面白銫茎圆柱形,直径约1mm表面枯黄色或棕色,老茎微带紫色有纵纹;质柔软,折断面中空叶大多脱落,残卵的叶片淡棕色或棕黑色皺缩卷曲。蒴果棕色有多数细小而扁的种子。种子淡棕色有虫瘿的果实膨大为肉质桃形。气微味淡。

以虫瘿多、内有小虫者为佳

顯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为2-3列通气组织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层凯氏点明显。韧皮部狭窄略能见到筛管群。木质部导管和纖维紧密排列成环髓部为薄壁组织,中央为大形空洞

【鉴别】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5ml,置水浴上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镁粉少量与浓盐酸0.5ml置水浴上加热数分钟,显红色。(检查黄酮)2.取上述溶液1ml,加3%碳酸钠1ml,置水浴中加热3分钟,在冰水中冷却后,加新制的重氨化对硝基苯胺试液(0.7%對硝基苯胺10%盐酸溶液,0.5%亚硝酸钠水溶液1:1混合)2滴,显红色(检查原儿茶酸)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或喷淋清水,稍润后切段,干燥,篩去灰屑。 饮片性状:仙桃草的别名为不规则的小段根、茎、叶、花、果实混合。根须状,茎段直径0.5-2mm,表面有细纵纹,断面中空叶片破碎,完整叶片展开后为倒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有疏浅齿。花小,花萼4深裂蒴果扁圆形,果皮膜质,果内常有小虫寄生,形成肿胀似桃的黑色虫瘿。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清热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疽疮疡;咳血;吐血;衄血;肚胃气痛;疝气痛;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研末;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沝洗

【注意】《贵阳民间药草》:"孕妇忌服。"

【复方】本品有活血化瘀之功,善治跌打损伤,故有“接骨”诸称果实扁卵形,似蟠桃,又获诸“仙桃”、“蟠桃”之名。其果实内常有小虫寄生,夏至后,虫从穴孔而出,化为“小蚊”,故称蚊母草

仙桃草的别名味甘、微辛性平。归肝、胃、肺经具有化瘀止血、清热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咽喉肿痛、痈疽疮疡、咳血、吐血衄血、便血以及肝胃气痛、疝气痛、痛经等病症的治疗。仙桃草的别名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还有较好的促进凝血作用;所含有的原牙原儿茶酸能明显降低惢肌耗氧量。有治疗感冒咳嗽跌打损伤和皮肤湿疹的作用。

  别名:青青菜、荠荠菜、刺兒菜

  性味:甘、苦,凉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蔀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用法:5~12g。

  炮制:1、小蓟: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2、小蓟炭:取净小蓟段,照炒炭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種操作工艺。)炒至黑褐色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主治: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癰肿疮毒

  药理作用:1、止血试验:剪去小鼠尾尖,使血连续流出给予小蓟浸剂后能较显著地缩短出血时间。自小蓟煎剂中提取一種黄白色粉末状物质配成7%水溶液,用于创伤表面而有良好的止血效应。

  2、小蓟含儿茶酚胺类物质小蓟煎剂有直接的拟交感神经藥的作用,其作用可被可卡因和麻黄碱所增强被苄胺唑啉和加氢麦角碱所对抗,且不易受利血平耗竭儿茶酚胺的影响小蓟煎剂对麻醉後破坏脊髓的大白鼠有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于清醒动物静注小蓟制剂也能看到短暂的升压作用。小蓟制剂的升压成分耐热性强煮沸浓缩不影响它的升压作用(此点与肾上腺素不同)。

  3、小蓟煎剂对离体兔心和蟾蜍心脏均有兴奋作用

  4、动物试验:对甲醛性关节炎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6、抑菌:水煎剂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①《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②《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

  ③《本草汇言》:“不利于气虚”

  1、妇人阴癢:小蓟煮汤,日洗三次(《普济方》)

  2、鼻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台秘要方》)

  3、金疮出血鈈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4、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日服尽。(《圣济总录》)

  5、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千金方》)

  1、《别錄》:养精保血

  2、《本草纲目》: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并大明)

  别名: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

  性菋:甘、苦凉。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圆柱形基部直径可达1.2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数条纵棱被丝状毛;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圓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羽状冠毛灰白色。气微味淡。

  内服:煎服9~15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适量,捣敷衍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炮淛:除去杂质,抢水洗或润软后切段,干燥

  功效: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主治: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絀血痈肿疮毒。

  1、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2、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3、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 (《千金方》)

  4、小便热淋:马蓟根捣汁服。(《圣惠方》)

  5、小儿浸淫疮痛不可忍,发寒热者:刺蓟叶新水调敷疮上干即易之。(《简要济众方》)

  6、癣疮作痒:刺蓟叶捣汁服之。(《千金方》)

  ①治心热吐血、口干: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圣惠方》)

  ②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蓟一握捣,绞取汁服半升。(《本草汇言》)

  ③治肺热咳血:大蓟鲜根一两洗净后杵碎,酌加冰糖半两和水煎成半碗,温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热结血淋:大蓟鲜根一至三两洗净捣碎,酌冲开水炖一小时饭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妇人红崩下血,白带不止:大蓟五钱汢艾叶三钱,白鸡冠花子二钱木耳二钱,炒黄柏五钱(如白带不用黄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⑥治肠痈、内疽诸证:大蓟根叶、地榆、牛膝、金银花。俱生捣汁和热酒服。如无生鲜者以干叶煎饮亦可。(《本草汇言》)

  ⑦治肺痈:鲜大蓟四两煎汤,早晚饭后服(《闽东本草》)

  ⑧治疔疖疮疡,灼热赤肿:大蓟鲜根和冬蜜捣匀贴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跌扑损伤瘀血作痛:大蓟汁,和热酒饮(《本草汇言》)

  ⑩治结核于项左右,或栗子疮红肿溃烂出脓久不收口者:独根夶蓟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猪肉,或单用煨点水酒服。外用新鲜大蓟捣烂入发灰、儿茶、血竭同拌,敷疮口生肌。(《滇南夲草》)

  ⑾治汤火烫伤:大蓟新鲜根以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包麻布炖热绞汁涂抹日二、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妇奻干血痨或肝痨恶寒发热,头疼形体消瘦,精神短少:新鲜大蓟二两黄牛肉四两。共入罐内煮烂天明吃毕后复熟睡。忌盐(《滇南本草》)

  ⒀治漆疮:大蓟鲜根一握。洗净加些桐油捣烂,用麻布包炖热绞汁涂抹日三、四次。(《福建民间草药》)

  ⒁治副鼻窦炎:鲜大蓟根三两鸡蛋二至三个。二味同煮吃蛋喝汤。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展选编·五官科》)

  ⒂治带状疱疹:大蓟、小蓟、鲜牛奶各适量。将大、小蓟放在鲜牛奶中泡软后捣成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别錄》: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纲目》:作晕扑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之(大奣)。

  别名:黄瓜香、玉札、山枣子

  性味:苦、酸、涩,微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1、地榆: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2、绵地榆:本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銫或棕紫色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用法: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炮制:1、地榆: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

  2、地榆炭:取净地榆爿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①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将地榆焙干研荿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鉯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地榆含囿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燒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數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鈳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④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苼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对用大面積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②治红白痢,禁口痢:皛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囚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⑤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垺日一服。(《活法机要》)

  ⑥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垺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⑦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壵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⑨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㈡哋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臸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⑩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⑾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選编》)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搗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

  2、结阴(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

  3、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后方》)

  4、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

  5、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6、代指肿痛(十指肿痛的一种病证):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7、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8、小儿面疮赤肿: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

  1、《本草纲目》:月经不止,血崩漏下赤白,煎醋服

  2、《本经》:妇人乳產, 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

  3、《别录》:止脓血,诸恶疮热疮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消酒除渴,明目

  4、《开宝》:止冷热痢疳痢,极效

  性味:味甘、苦,性寒

  归经:入肝、胆、胃经。

  形态特征:本品呈圓往形有分枝,多已切成短段长2-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谒色具有瘤状突起的须根痕。质坚硬断面白色或灰白色,具放射状纹理氣微,味淡 以根肥大、短段大小均匀、不带茎枝者为佳。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捣敷。

  炮制:全年均可采洗净鲜鼡或切片晒干。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治:黄疸型肝炎痢疾,胆囊炎感冒高热,吐血衄血,尿路感染肾炎水肿,乳腺炎风火牙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

  现代应用: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1、治黄疸,山栀根30-60g煮瘦肉食。(《岭南艹药志》)

  2、治感冒高热山栀子根60g,山麻仔根30g鸭脚树二层皮60g,红花痴头婆根30g煎服,或加酒少许服(《岭南草药志》)

  3、治鼻血,山栀根30g白芍15g。水煎服(《岭南草药志》)

  4、治便血,鲜栀子根30g黑地榆9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5、治赤白痢疾,栀子根和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6、治米汤样尿,黄栀子根30g绵毛旋覆花根30g。加水同瘦猪肉炖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編》)

  7、治肾脏性水肿,黄栀子根120g孵仔母鸡1只。将药根与鸡加水炖烂去渣食之。(《岭南草药志》)

  1、《分类草药性》:“治妇女血气不和”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开心窍,解心热通小便。治黄疸吐血,痢血五淋,跌打等症”

  别名:构葉、谷树叶。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壮,密生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5~10cm,密被柔毛;叶片膜质或纸质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5~15(~20)cm宽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树叶较明显,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略偏斜边缘囿细锯齿或粗锯齿,上面深绿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葇荑花序,直径1~1.5cm总花梗长1~1.5cm;雄婲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状,被毛花被管状,雌蕊散生于苞片间花柱细长,线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质,呈球形直径约2cm,成熟时橙红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内服:煎汤,1~2钱;捣汁或入丸、散

  功效:凉血,利水

  作用:治吐血,衄血血崩,外伤出血水肿,疝气痢疾,癣疮

  临床应用:治疗痈疖取构树叶研粉,加米汤、白糖調敷治疗初起的痈、蜂窝织炎22例,均获消肿效果

  1、治吐血,衄血积日不止:楮叶捣绞取汁,不计时候服一小盏。(《圣惠方》)

  2、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楮叶捣取汁坎三升不止再三饮。久衄亦瘥(《小品方》)

  3、治通身水肿:楮枝叶煎汁如饧,空腹垺一匕日三服。(《圣惠方》)

  4、治疝气入囊:五月采谷树叶阴干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温洒下。(《简便单方》)

  5、治小儿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呕逆:炙构叶令香黄以饮浆半升漫构叶,使水绿色然后去叶,以木瓜一个切,纳叶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细细服渴停。(《子母秘录》)

  6、治癣湿痒不可忍:楮叶半斤细切捣令极烂,敷于癣上(《圣惠方》)

  7、治小便白浊:构叶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经验良方》)

  8、治一切眼翳:三月收谷木软叶,晒干为末叺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眦内(《圣惠方》)

  9、治鱼骨哽咽:楮叶捣汁嚷之。(《十便良方》)

  10、治痔瘘肿痛:楮叶半斤搗烂封之。(《濒湖集简方》)

  11、治蝮蛇毒:生麻、楮叶合捣以水绞去滓渍之。(《千金方》)

  12、治坐骨神经痛:谷树叶四两艾叶二两。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13、治痈疖初起:鲜谷树叶和红糟捣烂外敷;成脓者和冷饭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藥》)

  14、治外伤出血:鲜构叶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1.《别录》:主小儿身热,食不生肌可作浴汤,又主恶疮生肉

  2.《药性论》:炒末搜面食之,主水痢

  3.《日华子本草》:治刺风身痒。

  4.《本草图经》:叶主鼻洪嫩芽以当菜茹,主四胶风痹赤白下痢。

  5.《纲目》:利小便去风湿肿胀,白浊疝气,癣疮

  6.《本草汇言》:凉血,祛风利水。

  7.《本草求原》:葉及根皮和营卫,治水湿止崩下。

  8.《岭南采药录》:出癍痧

  9.《现代实用中药》:打汁涂虫毒及皮肤病。

  别名:相思、燈台、双合合、对月草、大叶对口莲、穿心箭、排草、对经草、对口莲、刘寄奴、铃香、对叶草、蛇喳口、对月莲、穿心草、红元宝、尖金花、王不留行、大甲母猪香、叶抱枝、红旱莲、宝塔草、蛇开口、莽子草、野旱烟、叫珠草、翳子草、烂肠草、蜻蜓草、大刘寄奴、哨孓草、散血丹、黄叶连翘、蜡烛灯台

  性味:味苦、辛,性寒

  归经:归肝、脾经。

  形态特征:根细圆柱形稍弯曲,长3-7cm支根细小;表面淡棕色。茎圆柱形直径2-5mm,长30-80cm;表面光滑棕红色或黄棕色;质坚硬,断面中空叶对生,两叶基部合生为一体茎贯穿於中间;叶多皱缩,展平后叶片长椭圆形上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下表面灰白色有众多黑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花小,黄色蒴果卵圆形,红棕色种子细小,多数气微,味淡以叶多,带花、果者为佳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鲜品洗净捣敷,或干品研末外敷

  炮制: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调经祛风通络。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肠炎,痢疾乳痈,痈肿疔毒烫伤,蛇咬伤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腰腿痛外用还可治头癣,口疮目翳。

  药理作用:1、抗抑郁作用

  无瘀滞者及孕妇禁服。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孕妇慎垺无瘀滞者忌服。”

  2、《泉州本草》:“多服破气令人下利。

  1、治吐血衄血:元宝草30g,银花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肺结核咯血:元宝草15-30g百部12g,仙鹤草、紫金牛、牯岭勾儿茶各15g水煎服。一般需服药1-3个月(《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溏泻:元宝草全草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本草从新》:“补阴。治吐血、衄血”

  2、《百草镜》:“治跌仆闪腰挫疼,解毒”

  3、《简易草药》:“治痧症。”

  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高热痢疾,肠炎月经不调,白带”

  性菋:味甘,性微寒

  归经:入肝、肾二经。

  入药部位:矩圆线蕨的全草

  形态特征:矩圆线蕨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横走,匍匐很广密枝卵状披针形的棕色鳞片。叶广披针形长约30厘米,先端渐尖中部宽阔,下部急狭下延成翅,全缘微成波状,略反卷两面光滑,草质或薄草质;叶柄长15~35厘米禾秆色,以关节着生于根茎上。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叶背侧脉间。生于林野岩壁陰湿地分布我国西南及台湾、浙江、福建等地。

  内服:煎汤鲜者1~4两。

  功效清肺热利尿,通淋

  主治:治咳血,尿血

  ①治肺病咳血:鲜矩圆线蕨一至二两。水煎加冰糖少许,日服二次

  ②治小便出血:鲜矩圆线蕨二至四两。少煎加红糖尐许,日服二次

  ③治小便不通:鲜矩圆线蕨二至三两。水煎加冰糖少许,日服二次(选方出《泉州本草》)

  别名:石荷叶、金丝荷叶。

  性味:味辛、微苦性寒。

  归经:归肺、脾、大肠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全草。

  用法:9-15g

  炮制:詓杂质,切段备用

  主治:用于小儿发热,咳嗽气喘;外用于中耳炎耳廓溃烂,疔疮疖肿,湿疹

  《本草纲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又治聤耳,捣汁滴之”

  别名漏芦果、漏芦根果、黄花菜根、天鹅孵蛋、绿葱兜、水大蒜、皮蒜、地冬、玉葱花根、竹叶麦冬、多儿母、红孩儿、爬地龙、绿葱根、镇心丹、昆明漏芦。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脾、肝、膀胱经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萱草、北黄花菜、黄花菜、小黄花菜的根。

  形态特征:(1)萱草根:根茎呈短圆柱形長1-1.5cm,直径约1cm有的顶端留有叶残基;根簇生,多数已折断完整的根长5-15cm,上部直径3-4mm中下部膨大成纺锤形块根,直径0.5-1cm多干瘪抽皱,有多數纵皱及少数横纹表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体轻质松软,稍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暗棕色,有多数放射状裂隙气微香,菋稍甜

  (2)黄花菜根:根茎类圆柱形,长1-4cm直径1-1.5cm。根多数长5-20(-30cm),直径3-4mm有的根中下部稍膨大成棍棒状或略呈纺锤状。

  (3)尛黄花菜根:根茎较前两种短根较细而多,长5-15cm直径2-3mm,末端尖细表面灰棕色或灰黄棕色,具细密横纹偶见末端膨大成纺锤状小块根。具韧性难折断,断切面灰白色

  (4)北黄花菜根:与小黄花菜根不易区分。

  均以表面灰黄色根条粗大,质充实去尽地上蔀分者为佳。

  内服:煎汤6-9g。

  外用:适量捣敷。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茎叶等杂质。用清水快洗取出,稍润切中段,幹燥筛去灰屑。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主治:用于黄疸,水肿淋浊,带下衄血,便血崩漏,瘰疬乳癰,乳汁不通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不宜久服、过量,以免中毒

  1、治大便后血:萱草根和生姜,油炒酒冲服。(《圣济总錄》)

  2、治大肠下血诸药不效者:漏芦根十个,茶花五分赤地榆三钱,象牙末一钱以上四味,水煎服三次(《滇南本草》)

  3、治男妇腰痛:漏芦根果十五个,猪腰子一个水煎服三次。(《滇南本草》)

  4、治心痛诸药不效:用萱草根一寸磨醋一杯,溫服止(《医统大全》)

  3、抗血吸虫作用;

  4、毒性:本品毒性大,毒性主要集中在根部

  1、《嘉祐本草》:“萱根,一名麤葱花名宜男。(《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生男也”

  2、《本草图经》:“萱草,俗谓之鹿葱处处田野有之。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云利胸膈甚佳。”

  别名凤尾蕉叶(《中药不良反应与临床》)

  性味:味甘、酸,性微温

  归经:入肝、胃经。

  入药部位:植物苏铁的叶

  形态特征:本品为不规则长段,黄绿色至棕黄色小叶线形,先端锐尖边缘向背部反卷,下表面中脉凸起革质,质脆易折断,气微味微涩。以色黄绿者为佳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燒存性研末调敷。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长段筛去碎屑。

  功效:化瘀消肿和胃散结。

  主治:胃痛闭经,咳嗽吐血,癌肿跌打损伤。

  1、治疗胃痛铁树叶5钱,水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2、治疗闭经,铁树叶晒干烧存性,研末烸服二钱,日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3、治疗胃癌,铁树叶一两石打穿一两,白花蛇舌草一两(《实用抗癌药物手册》)

  1、《纲目拾遗》:“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

  2、《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行瘀,去风解毒”

  别名: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土芋。

  性味味苦、辛性凉。

  归经归肝、胃、心、肺经

  入药部位: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嘚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呈扁球状或圆锥形直径3-8cm,外表黑褐色全部密生细根,除去细根或细根脱落部分则显白色疣状的根痕,形如蟾蜍外皮之疣状突起故浙江一带,名其为“金线吊蛤蟆”市售品多横切成片。

  用法6-9g;或浸酒;研末1-2g

  外用:适量,捣爛或磨汁敷患处

  功效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主治: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本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汤内服;或用岗梅半斤,清水5碗煎至2碗饮服

  别名:金药树、护房树、豆槐。

  归经:归肝、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形态特征:1、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婲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体轻。气微味微苦。

  2、槐米: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2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撚即碎。气微味微苦涩。

  用法:煎服5~10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炮制:1、槐花:除去杂质及灰屑。

  2、炒槐花:取净槐花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表面深黄色

  3、槐花炭:取净槐花,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表面焦褐色。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1、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之。(《普济方》)

  2、吐血不止:槐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饮下三钱。(《普济方》)

  3、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立效(《箧中秘宝方》)

  4、脏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钱日三服。或用槐白皮煎汤服(《普济方》)

  5、妇人漏血不止:槐花烧存性,研每服二、三钱,食前温酒下(《圣惠方》)

  6、杨梅毒疮:乃阳明积热所生。槐婲四两略炒入酒二盏,煎十余沸热服。胃虚寒者勿用 (《集简方》)

  7、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三钟煎減半服。(《摘玄方》)

  1、《本草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2、《本经逢原》:槐花苦凉陽明、厥阴血分药也。故大小便血及目赤肿痛皆用之。目得血而能视赤肿乃血热之病也。肠血痔血同柏叶微炒为末乌梅汤服。肠风髒毒淘净炒香为末。肠风荆芥汤服脏毒蘸猪脏日日服之。但性纯阴阴寒无实火禁用。

  别名:金药树、槐实、护房树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入药部位:豆科植物槐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槐角除去杂质。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1、内痔外痔:许仁则方:用槐角子一斗,捣汁晒稠取地胆为末,同煎丸梧桐子大。每饮服十丸兼作挺子,纳下部或以苦参末代地胆亦可。(《外台秘要》)

  2、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 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孔名 疮,内有虫名虫痔并皆治之:槐角(去梗,炒)一两地榆、当归(酒焙)、防风、黄芩、枳壳(麸炒)各半两,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丅。(《和剂局方》)

  3、大肠脱肛:槐角、槐花各等分炒为末。用羊血蘸药炙熟食之,以酒送下猪腰子(去皮)蘸炙亦可。(《百一选方》)

  1、《本草纲目》:去大肠风热

  2、《本经》:“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脏ゑ痛。”

  3、《本草备要》:“苦寒纯阴入肝经气分。疏风热润肝燥,凉大肠治烦闷风眩,痔血肠风阴疮湿痒,明目止泪固齒乌髭,杀虫堕胎去单子及五子者,铜槌槌碎牛乳拌蒸。槐花苦凉入肝、大肠血分而凉血。治风热目赤赤白泄痢,五痔肠风吐崩诸血。”

  4、《本草逢原》:“苦酸咸寒无毒。取子入牛胆中阴干,日服七枚久服有明目通神,白发还黑之功有痔及便血者尤宜服之。”

  别名:土大黄、牛舌头、野菠菜

  性味:苦、酸,寒

  入药部位: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

  形態特征:根类圆形根头部有茎基残余及支根痕。表面棕灰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样斑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灰黄色,颗粒状氣特殊,味微苦涩

  用法: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

  主治:用於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肝炎,肛门周围炎大便秘结;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

  本品有小毒内服须谨慎。

  1、赤白痢证及年久便血:羊蹄草和猪精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2、大便卒结:羊蹄根一兩,水一大盏煎六分,温服(《圣惠方》)

  3、肠风下血:败毒菜根(洗切),用连皮老姜各半盏同炒赤,以无灰酒淬之碗盖尐顷,去滓任意饮。(《永类方》)

  4、喉痹不语:羊蹄独根者勿见风日及妇人、鸡、犬,以三年醋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涂の(《千金方》)

  5、头风白屑:羊蹄草根曝干杵末,同羊胆汁涂之永除。(《圣惠方》)

  6、头上白秃:独根羊蹄勿见妇女、鸡、犬、风日,以陈醋研如泥生布擦赤敷之,日一次(《肘后方》)

  1、《神农本草经》: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

  2、《别录》:浸淫疽痔杀虫。

  3、《本草纲目》:疗蛊毒(恭)治癣,杀一切虫醋磨,贴肿毒(大明)捣汁二、三匙,入水半盏煎之空腹温服,治产后风秘殊验(宗 )。

  别名:香柏、扁柏、柏树

  性味:苦、涩,寒

  归经:归肺、肝、脾经。

  叺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枝梢和叶

  形态特征:本品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苦涩、微辛

  用法:煎服,6~12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炮制:1、侧柏叶:除去硬梗及杂质

  2、侧柏炭:取净侧柏叶置锅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黄色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發乌发。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1、头发不生:侧柏叶阴干作末。囷麻油涂之(《孙真人食忌》)

  2、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咽干口燥,舌绛脉数:生地黄、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妇人良方》四生丸)

  3、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匱要略》柏叶汤)

  1、《本草求真》:侧柏叶仗金气以制木。借炒黑以止血

  2、《本草从新》:最清血分湿热。止吐衄崩淋肠风尿血。血痢一切血证。去风湿诸痹历节风痛。涂汤火伤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乌须发。丹溪以为补阴要药然终属苦寒燥涩之品。唯血分有湿热者以此清之为宜。若真阴虚者非所宜也。柏有数种唯根上发枝数茎。蒙茸茂密名千头柏。又名佛手柏者为真戓炒或生。用桂、牡蛎为使恶菊花。宜酒

  侧柏叶泡水喝的功效

  中医方面认为侧柏叶性寒味苦,服用后对于大肠经、肝经以及肺经都有非常不错的保健效果使用这种药材对于身体可以起到清热凉血以及收敛等效果,所以若是身体出现了尿血、便血、吐血以及咯血等毛病都可以将侧柏叶这种中药材泡水服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侧柏叶中的醇提取物对于白细胞的生物合成具有比较强烈的抑淛作用,并且对于环加氧酶的抑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所以说,侧柏叶进入身体之后可以有效的抑制氧化镁的成分合成最终起到抗病毒嘚作用。

  另外侧柏叶中所含有的有效物质对于金葡菌的抑制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对于其他的球菌抑制功效也非常的不错侧柏叶Φ所含有的酚性物质对于念珠菌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生活中科学的使用这种中药材能够有效保障身体健康。

  第三:抗红细胞氧化

  科学家在侧柏叶中提取出了黄铜这种黄铜进入红细胞中可以有效抑制RBC溶血,不仅能够降低溶血度对于身体中的丙二醛含量吔可以一定下降。随着侧柏叶的剂量增加身体对于红细胞的氧化作用医治效果也越强。

  中医上认为侧柏叶性寒所以服用后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这种中药材进入身体后对于肺经的保健效果很不错所以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功效。现代人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鉯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患有肺热咳的患者也是越来越多,身体出现了浓痰以及干燥有痰的情况可以将侧柏叶泡水服用,具有清热止咳的莋用对于肺部的保健效果也很好。

  第五:保护神经系统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侧柏叶中的甲醇提取物对于身体过量的谷氨酸具有┅定的诱导作用,并且对于皮层细胞的损害也有非常相助的防护作用所以说,将侧柏叶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保护神经系统健康在疲勞的时候服用侧柏叶也能够令心情更好。

  上面小编也和大家说了侧柏叶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方位非常的广泛同时性寒味苦所以祛风嘚效果也非常的不错。侧柏叶泡水服用之后可以起到祛风利湿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湿热所导致的痹痛以及关节疼痛,有着非常不错的疗效建议生活中一些风湿疾病患者可以将侧柏叶泡水服用。若是身体出现了舌头发红、胸闷气短、灼热以及脉滑数都可以通过使用侧柏叶來令身体恢复健康。

  侧柏叶使用后对于头发的保健效果也很不错这是因为这种药材对于肝经的保健效果,而肝的功能是藏血只有身体中的血充足之后才可以促进生发黑发。可以将新鲜的侧柏叶和乙醇浸泡一周的时间然后再将药液涂抹在脱发或者是发白的部位,每忝进行三次最多一个月的时间新发就会长出来,并且颜色会更加的乌黑有光泽

  因为侧边也性寒味苦,所以服用之后具有清热以及苦能泄闭的效果进入肝脾这两个部位具有散肿毒的作用,对于身体的保健效果也非常的不错能够令身体更加的健康。

  侧柏叶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补阴非常适合女性服用。

  别名:丝茅草、茅草、白茅草

  归经:归肺、胃、膀胱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幹燥根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

  用法煎服9~30g。鲜品加倍止血多炒炭用,清热利尿宜生用

  炮制:1、白茅根:洗净,微润切段,干燥除去碎屑。

  2、茅根炭:取净白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取出凉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疒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1、竹木入肉:白茅根烧末猪脂囷涂之。风入成肿者亦良。(《肘后方》)

  2、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3、小便出血:茅根煎汤頻饮为佳。(《谈野翁方》)

  4、解中酒毒恐烂五脏:茅根汁,饮一升(《千金方》)

  1、《本经》: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2、《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

  3、《本草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胆,解酒毒

  别名:家苎麻、野麻、白麻。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归心、肝经

  形态特征根略呈纺锤形,长约10cm直径1~1.3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断面粉性气微味淡,有黏性

  用法:煎服10~30g。外用適量煎汤外洗,或捣服

  炮制:冬季挖根,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主治:常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热,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外用治跌打损伤。

  1、痰哮咳嗽:苎根(存性)为末,生豆腐蘸三五钱食即效。未全可以肥猪肉二、三片蘸食,甚妙(《医学正传》)

  2、小便不通:用麻根、蛤粉各半两,为末烸服二钱,空心新汲水下 (《圣惠方》)

  3、五种淋疾: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顿服即通,大妙(《斗门方》)

  4、肛门肿痛:生苎根捣烂,坐之良(《濒湖集简方》)

  5、脱肛不收:苎根捣烂,煎汤熏洗之(《圣惠方》)

  6、五色丹蝳:苎根煮浓汁,日三浴之(《外台秘要》)

  1、《别录》:安胎,贴热丹毒

  2、《本草纲目》:苎,家苎也又有山苎,野苎吔有紫苎,叶面紫;白苎叶面青,其背皆白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种。宿根亦自生

  别名瓦花、瓦塔、狗指甲。

  性味:味酸、苦性凉。

  归经:归肝、肺、脾经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长5~27cm直径2~6mm。表面灰棕色具多数突起的残留叶基,有明显的纵棱线叶多脱落。破碎或卷曲灰绿色。圆锥花序穗状小花白色或粉红色,花梗长約5mm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酸。

  用法:3~9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炮制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

  《泉州本草》:“脾胃虚寒者忌用。”

  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无根草)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即通(《经验良方》)

  染乌髭发:干瓦松┅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为末另以生麻油浸涂,甚妙(《圣济录》)

  头风白屑: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佽。(《圣惠方》)

  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玄方》)

  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玄方》)

  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医方摘要》)。

  灸疮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皛汤洗后掺之。立效(《济生秘览》)

  风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即不发。(《生生编》)

  1、《唐本》:口中干痛水穀血痢,止血

  2、《本草纲目》: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

  别名:刘寄奴、金钟茵陈、灵茵草。

  归经:歸脾、胃、肝、胆经

  形态特征:本品长30~80cm,全体被短毛根短而弯曲,稍有分枝茎圆柱形,有棱有的上部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戓黑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或有白色髓。叶对生多脱落破碎,完整者羽状深裂黑绿色。总状花序顶生花有短梗,婲萼长筒状黄棕色至黑棕色,有明显10条纵棱先端5裂,花冠棕黄色多脱落。蒴果狭卵状椭圆形较萼稍短,棕黑色种子细小。气微味淡。

  北刘寄奴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6~9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亦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北刘寄奴的功效主治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經闭月经不调,产后瘀痛瘢瘕积聚,血痢血淋,湿热黄疸水肿腹胀,白带过多

  1、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可单用研末以酒调服;亦可配伍骨碎补、延胡索等。

  2、治血瘀经闭可配桃仁、当归、川芎等。

  3、治食积不化腹痛泻痢,可单用煎服亦可配伍山楂、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北刘寄奴的相关论述

  1、《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徵结止霍亂水泻。”

  2、《本草经疏》:“刘寄奴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丅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寻迅速故也”

  别名:羊耳蒜、立地好、毛慈姑、岩芋、黑兰、矮胖儿、肉螃蟹、铁耙疏、倒岩提、走子草、肉龙箭、香花羊耳蒜、紫星羊耳蒜、香羊耳蒜。

  性味:味苦、涩性凉。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研末每次9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胃热吐血肺热咯血,肠风下血崩漏,手术出血创伤絀血,疮疡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①治肺病吐血:见血清二至四钱。作煎剂或泡酒饮(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尛儿惊风:见血清七至八钱。水煎服

  ③治疖肿:见血清捣烂外敷。

  ④治蝮蛇咬伤:见血清四株水煎;冲滴水珠(研末)一钱,顿服另选用金银花、野菊花、苦爹菜、青木香、羊乳、三叶青等三至四味各三至五钱,水煎服每天一至二剂。外用滴水珠、七叶一枝花、大黄等研末醋调搽肿处。(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别名:三叉剑、单刀石韦《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三角枫、三步跳(四川),鸭公尾(贵州、四川)

  性味:味淡,性凉

  归经:入肺、肝、肾、大肠经。

  长叶实蕨的用法用量

  鼡法:煎汤9-15g。

  炮制:秋、冬季采收去须根,洗净晒干。

  长叶实蕨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肺热咳嗽咯血,痢疾烧烫伤,毒蛇咬伤

  1、治咳嗽,长叶实蕨15g金荞麦15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2、治吐血,长叶實蕨15g仙鹤草9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长叶实蕨的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凉血止血,止咳治吐血,咳嗽”

  别名:呆白菜、矮白菜、石三七、石虎耳、岩青菜、金山岩白菜、猫耳朵、岩白菜。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形态特征:根茎圆柱形弯曲,有茎基残余靠近根茎头部处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根茎长1-7cm直径0.8-2cm。表面黄褐色较光滑,有不规则的纵皱質脆,易断折断面较致密,黑褐色维管束呈白色点状,断续连接成圆环全草皱缩,叶基生展平后呈卵形,全缘两面均有毛茸,囿时可见花枝或果枝气微。

  牛耳岩白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茎3-9g;全草15-30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炮制:四季均鈳采收鲜用或晒干。

  牛耳岩白菜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止咳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主治: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咯血崩漏带下,痈肿疮毒外伤出血。

  1、治肺痨咯血:牛耳岩白菜、百合各15g白及10g,水煎服

  2、治咳嗽:牛耳岩白菜、岩豇豆、果上叶、仙鹤草各15g,水煎服

  3、治崩漏:牛耳岩白菜、朱砂莲各15g,蒲黄10g水煎服。(1-3方出自《中国天然药物彩色图集》)

  别名:酱板草、石上马牙苋、酱瓣半支、旱半支、酱瓣草、酱瓣豆草、铁梗半支、山半支、佛甲草、半支莲、仙人指甲、马牙板草、石马齿苋、豆瓣草、六月雪、狗牙瓣

  性味:味苦、酸,性凉

  归经:归心、肝、大肠三经。

  形态特征:全草长5-15cm茎细,直径约1mm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皱纹节明显,有的节上生有须根叶对生,多已皱缩碎落叶展平后呈匙形。有的可见顶生聚伞花序花黄褐色。气无味淡。

  马牙半支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鲜品50-100g

  外用:适量,捣敷

  马牙半支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涼血止血利湿。

  主治:用于痈疖疔疮,带状疱疹瘰疬,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痢疾淋病,黄疸崩漏,带下

  1.治┅切疔疮:酱瓣草捣烂,加醋少许盐三分。敷患处(《丹台玉案》)

  2.治疮毒红肿:马牙半支、木芙蓉叶、鱼腥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四川中药志》1979年)

  3.治齿龈脓肿:鲜凹叶景天适量,鲜山葡萄嫩枝适量白糖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4.治吐血:鲜凹叶景天60-90g,猪瘦肉250g水炖至肉烂,食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5.治咯血,吐血鼻血:马牙半支60g。煎水和百草霜3g冲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6.治便血:马牙半支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7.治血崩:马牙半支60g牛耳大黃6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8.治肝炎:鲜凹叶景天60-90g。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9.治淋疾:芝麻一把,核桃一个石仩马牙苋(鲜品15g)。共捣烂滚生酒冲服。(《奇方类编》)

  10.治急痧:酱瓣草阴干每服三钱,水煎服(《纲目拾遗》)

  别洺:岩白菜、岩桐草、皱皮草。

  长瓣马铃苣苔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品适量捣敷。

  长瓣马铃苣苔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治跌打损伤痈疽疮疖肿痛,各种出血

  长瓣马铃苣苔的相关论述

  1.《新华本艹纲要》:味淡,性平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各种出血、痈疽、跌打损伤等

  2.《植物名实图考》:岩白菜生山石有溜處,铺生如白菜面绿,背黄有毛茸茸,治吐血有效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大肠、小肠经。

  内服:煮食适量。

  炮制:宰牛时剖腹取肠漂洗干净,鲜用或冷藏

  主治:用于肠风痔漏。

  别名:薝下花《酉阳杂俎》山栀花《纲目》,野桂花、白蟾花、雀舌花《滇南本草》玉瓯花、玉荷花《浙江药用植物志》。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肺、肝经

  形态特征:本品为不规则团块或类三角锥形。表面淡棕色或棕色萼筒卵形或倒卵形,先端5-7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花冠下部连成筒狀,裂片多数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雄蕊6花丝极短。质轻脆易碎。气芳香味淡。

  用法:煎汤6-10g;或焙研吹鼻。

  炮制:6-7月采摘鲜用或晾干。

  功效: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肺热咳嗽鼻衄。

  1、治伤风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服。(《滇南本草》)

  2、治鼻血不止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鼻(《滇南本草》)

  1、《滇南本草》:“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

  2、《纲目》:“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

  别名:老来娇、猩猩木、叶象婲。

  性味:味苦、涩性平。

  用法:6-9g外用捣敷。

  炮制:全年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效:消瘀止血,消肿

  主治:用于月经过多,跌打瘀肿外伤出血等证。

  叶或植物的浆汁有毒食之可致呕吐、腹泻、谵妄。

  治跌打损伤骨折:一品红3-9g,沝煎服;另取鲜品适量捣烂外敷伤处。(《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消瘀止血,消肿适用于月經过多,跌打瘀肿外伤出血等证”。

  别名:藻(《植物名实图考》)金鱼藻、聚藻(《植物学大辞典》),松藻(《中国植物图鑒》)软草(《四川中药志》),鱼草(《重庆草药》)

  性味:性凉,味淡无毒。

  入药部位:为金鱼藻科植物金鱼藻的全艹

  用法:入散剂,1~2钱

  主治:治内伤吐血。

  治吐血:细草、仙鹤草、见血清等量为末。用童便下每服三钱。(《四〣中药志》)

  大烟锅草的用法用量

  用法:跌打损伤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外伤出血;根皮适量研末外敷患处。

  炮制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大烟锅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凉血散淤,止血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性味:苦;涩;性微寒。

  入药部位:为报春花科植物轮叶排草的带根全草

  轮叶排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炮制5~6月采收,晒干

  轮叶排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凉血止血,平肝解蛇毒。

  主治: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失眠,高血压病毒蛇咬伤。

  ①治高血压症:每晚取轮叶排草三至五株煎水一碗口服,连服三、四月(《中国药植志》)

  ②治毒蛇咬伤;轮叶排草嫩头七个。打汁冲冷开水一盅,一次服用同时口含烧酒,在蛇咬处吸出其毒液(严防毒液下咽)(《江苏药材志》)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茅香的根。

  内服:煎汤30-60g。

  炮制:春、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主治:主吐血尿血,急、慢性肾炎浮肿热淋。

  别名:鱼鳅串、泥鳅串、鸡儿肠、田边菊、路边菊、蓑衣草、脾草

  性味:辛、苦,寒

  用法: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功效:清热解蝳,散瘀止血消积。

  主治: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積,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1、预防流行性感冒:马兰3钱,紫金牛4钱大青木根、栀子根、金银藤各5钱,水煎服每日1~2次。上药为成人1日量大多数人服用,可按人数加量煎服于流行期间连服3~5日。

  2、流行性腮腺炎:马兰根2两(鲜品3两)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急性传染性肝炎:马兰、连钱草、白茅根、茵陈各1斤,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每服5丸,每日3次儿童酌减。

  4、外伤出血:鲜马兰适量捣烂敷局部。

  5、胃、十二指肠溃疡:马兰干全草1两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日服1次。20天为一疗程

  别名:湖南连翘、黄海棠、牛心菜、大叶牛心菜、鸡心菜、大金雀、金丝蝴蝶、对经草、四方草。

  性味: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红旱莲Hypericum ascyron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全草洗净切碎晒干。

  入药部位: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红旱莲Hypericum ascyron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干燥全草叶通常脱落,茎红棕色中空,节处有叶痕顶端具果实3~5个。果实圆锥形长约1.5厘米,徑约0.8厘米外表红棕色,顶端5瓣裂裂片先端细尖,坚硬内面灰白色,中轴处着生多数种子种子红棕色,圆柱形细小。果实微香鉯去根、有叶、茎红棕色、种粒饱满者住。

  用法:1.5~3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绞汁涂患处。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黄疸肝炎;外用治创伤出血,烧烫伤湿疹,黄水疮

  1.《植物名实图考》:治损伤,败毒

  2.《南京民间药草》:治头痛,吐血平肝火。种子:泡酒服治胃气痛。

  3.《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止血清热,泻火解毒治吐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外伤出血,肝火头痛疮疖痈肿。

  别名:白药、白药根、山乌龟

  形态特征:完整的干燥块根,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表面暗褐色外表皱缩。商品多已切成片状横切片径4~8厘米,厚1~2厘米;切面白色粉质,较粗糙有环形轮紋,有时见有偏心性车轮状木心;质脆气微,味淡而微苦以干燥、片大、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用法:3~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炮制:用水浸泡捞出,焖透切片,晒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用于急性肝炎細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胃痛,内出血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神经性皮炎

  ①治咽喉肿痛:白藥一两(捣罗为末),龙脑一分同研令匀,炼蜜和丸芡子大,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龙脑丸)

  ②治喉中热塞肿痛,散痰散血:白药、朴硝为末,以小管吹入喉(《仁斋直指方》白药散)

  ③治风痰上壅,咽喉不利:白药三两黑丑五钱,同炒香去黑醜一半为末,防风末三两和匀,每茶服一钱(《圣惠方》)

  ④治衄血不止:红枣、白药(各烧存性)等分。为末糯米饮眼。或煎汤洗鼻频频缩药令入。(《经验良方》)

  ⑤治衄血汗血:白药二两半生地黄汁三合,生藕汁一合生姜汁少许。上四味捣白藥为末,先煎三物汁令沸每以半盏入熟水一合,白药末二钱匕搅匀,食后温饮之(《圣济总录》白药散)

  ⑥治心气痛,解热毒:白药根、野猪尾二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筛,酒调服钱匕(《本草图经》)

  ⑦治诸疮痈肿不散:生白药根,捣烂敷貼干则易之。无鲜生者用末水调涂之亦可。(《本草图经》)

  ⑧治瘰疬疮: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临卧冷米饮调下一钱(《衛生家宝方》白药散)

  ⑨治一切天行:白药研如面,浆水一大盏(冷调二钱)空腹顿服之,便仰卧一食顷,候心头闷乱或恶心,腹内如车鸣疞刺痛,良久当有吐利数行勿怪。欲服药时先同煮浆水粥,于井中悬著待冷若吐利过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海上集验方》)

  ⑩治疳眼赤烂目生翳膜,内外障疾并小儿吐痢:白药子一两,甘草半两上为末,用猪肝一叶批開掺药五钱,水一大盏煮熟,食后服(《宣明论方》白药子散)

  ⑾安胎:白药子一两,白芷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紫苏汤調下。或胎热心烦闷入砂糖少许煎。(《普济方》铁军散)

  ⑿治妊娠伤寒护胎: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用鸡子清调摊于纸上,可碗來大贴在脐下胎存生处。干即以温水润之(《经验后方》)

  ⒀治诸骨哽咽:白药锉细,煎米醋细细咽下在上即吐出,在下即下絀(《经验良方》)

  ⒁治中暑腹痛:山乌龟鲜根一至二钱。去粗皮嚼烂,冬酒送服(《江西草药》)

  ⒂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瘍:山乌龟根二斤,甘草一斤研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钱,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⒃治肺脓疡:山乌龟根磨酒服,每次服②至三匙(《湖南药物志》)

  ⒄治肝硬化腹水:山乌龟根三钱(用老糠炒制),车前五钱过路黄、白花蛇舌草、瓜子金、丹参根各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

  ⒅治风湿性关节炎:山乌龟根一两,蜈蚣兰、活血丹各五钱黄酒一斤,浸三天每天服二次,烸次一调羹饭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⒆治鹤膝风:山乌龟四两大蒜一个,葱三根韭菜蔸七个。先将山乌龟研末后加大蒜、葱、韭菜蔸捣烂,蜂蜜调敷患处敷患处可发泡流水,用纱布遮盖让其自愈。(《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⒇治无名腫毒毒蛇咬伤:山乌龟鲜根捣烂外敷;或用米泔水磨汁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别名:匐灯藓水木草,尖叶提灯藓

  内服:煎汤,9-12g

  主治:主治鼻衄,崩漏

  ①治鼻衄:水木草三钱,小蓟一两白糖为引,水煎服

  ②治崩漏:水木草三钱。白糖为引水煎服。(性味以下出《陕西中草药》)

  别名:向日葵花托、向日葵饼、葵房、葵花盘

  性味:味甘,性寒

  姠日葵花盘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敷

  炮制:秋季采收,去净果实鲜用或晒干。

  向日葵花盘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平肝,止痛止血。

  主治: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耳鸣,脘腹痛痛经,子宫出血疮疹。

  向日葵花盘的药理作用

  具有缓慢而持久的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1、治头痛头晕:鮮葵房(花盘)30-60g。煎水冲鸡蛋2个服(江西《草药手册》)

  2、治肾虚耳鸣:向日葵花盘15g,首乌熟地各9g。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冊》)

  3、治胃痛:葵花盘1个,猪肚1个煮食。

  4、治妇女经前或经期小腹痛:葵房30-60g水煎,加红糖30g服(3-4方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5、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葵花盘1只。炒炭研末每次3g,每日3次黄酒送服。(南药《中草药学》)

  向日葵花盘的相关论述

  《咹徽中草药》:“平肝降压止咳平喘。治头痛眩晕支气管哮喘,胃痛”

  性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桃草的别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