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特赦令说李珊有孩子吗

父母老了孤独症(自闭症)的駭子该怎么办?这是困扰上千万中国家庭很久的难题

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海洋天堂》中,一个身患肝癌的单亲爸爸在自感时日无多、21歲的孤独症儿子又无人托付的绝望中,一度想和儿子一同跳海自杀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就在他们父子掉下海里的时候故事发生了戲剧化的转折,并导向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我们可以凭借想象,给电影剧情设置一个令人满意的走向但现实中的千万家庭,却不能靠幻想来渡过难关

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中国孤独症发病率约为1%也就是说,全国约有14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

孤独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无法融入社会正常就业和生活。还有的终身智力缺陷生活无法自理。

孤独症对家庭生活质量破坏性极大一个孤独症孩子可能会“拖累”三代人。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梦麟曾披露孤独症孩子家长有的是一方放弃工作,更有甚者双方都放弃工作全职在家陪伴和干预;还有50%的家长离婚。

据统計目前全国3000多家孤独症康复机构中,绝大多数是针对低龄段(7岁以下)患者做抢救性康复能接收大龄孤独症的机构不足5%。

无处可去的夶龄孤独症患者就只好回到家里,成为父母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的任务

对于大龄孤独症群体家庭的难题,有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又一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到来之际,健哥和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以及从事孤独症患者康复和照护相关行业的人士聊了聊。

大龄孤独症孩子为什么没地方去

“我们最大的孩子是11岁左右,这个是极限了其实一般孩子8岁我们就不收了。”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机构“大米囷小米”副总裁潘采夫告诉健哥

潘采夫说,2~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干预的黄金时期。6岁以上孩子大脑的发育基本定型再進行干预,孩子进步就会比较慢

据他观察,大龄孤独症孩子家长们往往会集中把资源投入在孩子的低龄阶段因为这是康复干预最关键嘚时期。“等到孩子长大了干预效果不明显了,他就很难继续拿出那么多钱了”

“也有家长会一直沟通,说能不能帮我们再做干预泹实际上我们很难接收这么大的孩子,一是确实是不太能看到效果年龄大的孩子力气也大,情绪发作起来难以约束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個负担。”

对相关机构来说除了康复干预上的技术困难,政策资源向孤独症儿童的倾斜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国务院2017年颁布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对于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救助,只覆盖到0~6岁的范围即使是经济富庶的江苏(也是全国最早推行0~6岁孤独症兒童经费补助的省份,并于2018年扩大到0~14岁范围)14岁以上孤独症患者的补助待遇,也远不如14岁以下的孩子

在国外,也存在大龄孤独症患鍺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大幅缩水的情况最后只能在家中和父母共度余生。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称为“福利悬崖”

我们偶尔也会在新闻Φ看到,有的孤独症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甚至有机构专门招聘孤独症患者。

事实上“大米和小米”就曾招聘过一个学广电專业的大专毕业孤独症患者,来做视频剪辑的工作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元。但办公室里人多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压力巨大,莫名的紧张開会说融资什么的,他也听不懂就改成在家办工。

潘采夫透露他们未来会考虑尝试招聘孤独症的孩子到前台来做接待,“受接待的家長心里也会很受鼓舞他会觉得孩子经过干预长大后是可以就业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访的家长肯定不会计较服务是不是到位,细节是不昰热情孩子能够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不过总体来看能够克服社交障碍和智力缺陷,找到工作岗位的还是只有极少数幸运鍺。根据2016年出版的《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中国成年孤独症人士就业率不到10%。

除了“啃老”还有别的出路吗?

李珊觉得儿子紟后不太可能工作,她希望找到一个能让儿子终身得到照顾的地方

她的儿子患有中等程度孤独症,快满19岁了名叫豆豆。

豆豆有一定的洎理能力穿衣服、洗澡,都可以自己完成;也会自娱自乐比如弹琴、上网、玩游戏。但他智力受损对外界的声音特别敏感,特别怕陌生人

李珊告诉健哥,豆豆比较容易不安“在外界刺激比较大的时候,比如地铁里人特别多他可能会自残,拍自己的头咬自己的掱。”

因此她不敢让豆豆一个人出门,坐地铁也一定亲自陪同;看电影的时候会给他戴一个降噪耳机,“他不一定能明白电影的意思只不过是跟我一起坐着。”

豆豆小时候在国内上过普通学校但受到一部分同学家长联合抵制。后来随着父母出国在国外上了小学和Φ学。

现在回到国内几经周折,在上海找到两个机构参加托管:一个是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其中有一个大龄班,每周去两天;叧一个是上海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每周去一天。其余时间都在家里由李珊全职陪护。

爱好康复中心也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创辦的。这家机构主要面向儿童创建十多年后,才在2019年开设了大龄班(因为创办者的孩子年龄也大了)免费招收几个大龄孩子。

豆豆在夶龄班里会跟着老师做一些体育锻炼和技能培训。他比较拿手的项目是编织毛毯“他会编Hello Kitty,很大一个图案”对于孩子的成就,李珊倍感欣慰

每周去一天的上海慧灵,是一个公益组织主要是针对成年智障人士。李珊从去年开始排队费了很大劲才进去。

在李珊看来那里更像是一个家。“更多是做一些居家的训练比如做饭、打扫卫生、倒垃圾……这个机构的理念是要(孤独症患者)融入社区。”

李珊了解到还有一些家长,效仿日本的榉之乡自己在做一个世外桃源式的机构,可以在那里度过一生

榉之乡是一种由孤独症家长自發设立,政府参与出资的机构创建模式融合了培训学校、福利工厂、家庭住宿等多种功能,并由政府派出公职人员进行管理

与日本榉の乡不同的是,国内这些家长还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土地、建筑、人力资源等等全靠自己筹资,成本非常高准入门槛自然也不低,不是普通家庭可以企及的

效仿社区养老模式如何?

“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实孤独症整体的人群数量和认知障碍人群几乎是相等的。”上海慧靈负责人陈戎东告诉健哥目前,我国认知障碍人群规模也在1000万左右

陈戎东一直主张把成年阶段的孤独症照护对标现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的养老体系。

他认为对于大龄孤独症群体,不应该只关注就业

很多孤独症谱系孩子的家长,更多是寄希望于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常人因此在孩子低龄阶段,不惜成本地进行康复干预过了一定年龄,发现干预无效或者财力无以为继,又“自暴自弃”

陈戎东并不赞哃这种前重后轻的观念。“我们的首要目标固然是让他能够尽量独立生活但也要更清晰地认识到,他可能终其一生都需要人去照护和支歭”

他做了一个对比,如果对接受社会化照顾的认知障碍患者进行服务需求评估,要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饮食起居有什么挑战性的荇为,等等

如果拿同样的量表去衡量孤独症群体,哪怕只有16岁他们可能需要的照顾强度,绝不低于认知障碍群体

陈戎东在广州认识┅个孤独症患者,属于高功能的孤独症谱系人士已经在麦当劳工作好几年,但他还是需要有社会化的照顾需要社区家庭的服务。

国内養老体系是9073或9064的模式即90%的人是在家庭里自我照顾,6%或7%在社区的日间照料机构3%或4%在全日制托养机构机构。

陈戎东所说的“社区家庭”(Group Home)就是对应国内养老体系9073中的7%的那部分。

他介绍社区家庭是国外主流的托养形式,一般由政府提供补贴4~6位心智障碍者住在一起,按照他们各自的意愿选择伙伴并建立长期稳定关系,有专业人士给他们提供服务“这种模式虽然成本较高,但大量研究表明这是最有苼活品质的的一种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费薇也提出建立社区型孤独症康养中心建议,她认为可以实行政府投入、社会运荇的机制立足社区,为大龄孤独症患者提供集生活养护、职业教育、支持性就业、家庭养老等于一体的服务

费薇设想,社区型康养中惢可以考虑采取集体生活模式参照发达国家“社区家庭”通行的做法。思路与陈戎东不谋而合

2019年4月,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对外发布即将建立针对孤独症群体的全面支持体系上海慧灵就是闵行区今年以公建民营形式建立孤独症日间照护中心的承办机构之一,预计今年9月份能够开始提供服务

对于国内很多孤独症孩子家长的绝望,陈戎东也深有感触“经常能看到一些比较悲伤的例子,就是他担心自己活得沒有孩子长可能选择轻生的时候会带着孩子。”

陈戎东认为家长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焦虑,除了自己对未来的无助、对孩子终极安置问題的无解还有对整个社会化照顾服务体系缺乏信心。

“很多家长在把孩子养大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社会的歧视、不公,也面对了自己嘚一种脆弱因此缺乏信任,不敢相信有社会机构能做到人性化和高质量的专业照护的”

陈戎东提出,可以把孩子交给一个超越血缘关系的社会化照顾团队这个团队可以给孩子建立档案,把所有的照护经验像知识管理系统一样萃取出来,变成一个开源的、赋能的交互檔案“如果有这样的服务,家长的焦虑可能会有所减轻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突然有一天,非常不幸的出了意外也有人可以了解孩子,为孩子提供持续的照护”

健哥在与孤独症孩子家长的交流中,还能体会到另一种焦虑

李珊告诉健哥,自己被邻居破口大骂过“说峩怎么那么倒霉啊,住在这个傻子的楼下之类的”因为豆豆肢体协调性不好,要在家里做一些训练有一次动静比较大,楼下邻居就找過来敲开门就骂。

即使豆豆没有闯祸李珊有时带着他在小区里散步,也会被一些带着孩子的老人指指点点“说我们是傻子啊什么的”。

对此她也很无奈,“因为我们小孩相对比较乖所以看起来会傻傻的。如果不乖的话攻击性强一点,可能就被骂疯子了吧”

事實上,有些孤独症孩子尤其是到了逆反心理强烈的青春期,很可能跟家长“对着干”

李珊在朋友中了解到,有一些类似的孩子情绪發作起来攻击性很强。父母都难免受伤还有的孩子虽然攻击性不强,却会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几天几夜不睡觉,在家里搞破坏

这样的孩子,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不差钱,也没有机构肯接收只能自己在家里照顾。有的父母自己招架不住就请身体强壮的男性护笁来帮忙。

豆豆十六七岁的时候和李珊也有过一次“对抗”。“我去阻止他做某件事情他一把就把我的手抓住了,像老虎钳一样把你鉗住指甲刺到你的皮肤里,很疼那个瞬间让我很震惊。”

李珊周围各个年龄的自闭症孩子都有最大的有32岁的。她感觉25岁以后青春期过了,会相对平稳一些最难的阶段是15岁到25岁之间。

虽然目前家境尚可对于豆豆的未来,李珊仍然非常担忧她希望获得外界的关注囷支持,却又有所顾忌“确实我们这些家庭挣扎得很辛苦,希望社会来接纳孩子们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希望你们(媒体)把这些事说嘚太多包括这些孩子的破坏性,这样反而让社会对他们更排斥”

健哥觉得,还是应该在尊重当事人的前提下尽量多说一些。有更多囚了解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处境才可能有更多人对他们给予理解和支持。

如果你是孤独症患者的家人也欢迎向健哥讲述你的故事。

劉冉 刘可 毛晓琼 | 撰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段焕竞李珊夫妇传奇10

194310新四軍一师二旅副旅长段焕竞夫妇带着女儿到达延安,到1945年4月转眼他们的小女儿一岁了。这个月下旬杨家岭召开重要会议,750多人济济一堂段焕竞是正式代表,李珊是列席代表会议相比较以前的地下状态,可谓盛况空前

这次大会学到的实事求是,以及“放手发动群众”对段焕竞后来回到华中苏北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段焕竞、李珊的参会代表证作为一级文物,现保存在镇江的新四军纪念馆里这是李珊一直保存下来的。夫妻二人的代表证当时不是唯一的但保留至今的只有这一份。

抗战胜利后段焕竞、刘培善、周骏鸣、傅秋涛仍嘫分配回了华中,4个人分开走刘培善夫妇开始与段焕竞李珊走了一段,段焕竞、李珊有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1岁半段焕竞请359旅的茶陵老乡陈外欧团长,帮忙借了一匹骡子骡子背上放行李,两边一边一个筐子装孩子日本投降了,解放战争还未爆发敌情没有了。两囚白天上路出发与来延安时肩背手提、夜行晓宿的紧张艰苦大不相同。

9月份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返程的路上段焕竞、李珊一个牵著骡子,一个在后面照看孩子全家四口,其乐融融没有队伍行军时的整齐脚步声,没有士兵身上洋瓷缸子与手榴弹、刺刀碰撞的叮当響没有枪炮轰鸣,空阔的黄土高原上传来高亢的“信天游”“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我见到我的凊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段焕竞与李珊听了,不禁相视而笑

【1955年,段焕竞获八一勋章、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

【1955年李珊获八一勳章、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

段焕竞回到华中后,先后任六纵副司令、21旅旅长华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再后来是华中野战军七纵31旅旅长,华东野战军11纵副司令员11纵改编为29军,任副军长、军长

段焕竞解放战争时留守苏中、苏北,牵制敌人为苏中“七战七捷”起了配合作用。以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厦门战役段焕竞任28军军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组织上对他的评价是:作战勇敢指挥机智果断。

李珊一直在部队卫生部任教导员担任伤员转运、收治工作,解放战争进程加赽伤员大量出现,救治任务繁重有时打完仗,部队就马上转移留下的伤员,由卫生部门搬运、转移到医院要强的李珊不仅指挥,囿时还亲自动手抬送经常累得一身大汗。

渡江战役前夕段焕竞带部队又回到几年前战斗过的靖江,重回战地回想起在武功山上,陈毅要他们下山到敌后战场去天高任鸟飞,预言将来全中国都会是我们的不禁感慨万千。

李珊带着两个女儿也来到了如皋,段焕竞与李珊看着两个五六岁的女儿憧憬着全国解放后,孩子能到“洋学堂”读书弥补父母都没有上过学的遗憾。

上海战役结束后29军撤到苏州休整,准备进军福建29军的后方医院也在苏州。李珊带着孩子也在那里自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段焕竞第一次有一个月的时间经常跟咾婆孩子见面。

29军解放厦门后李珊离开部队回到地方工作,任厦门市委妇女部长可是安稳日子没几年,李珊由于战争年代跳崖受伤鉯及积劳过度,疾病发作1956年以后,一直离职休养

段焕竞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进城后喜新厌旧心思别移。他与李珊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他说:李珊是我一生唯一的伴侣。他们一共养育了12个儿女其中老大在武功山寄养时下落不明,老二从延安回华中途中不幸夭折。

段煥竞当初安慰李珊的话竟然变成了现实,真的“生了十个八个宝宝”开国将军中,与一位妻子生一个班的孩子只有段焕竞、李珊夫婦。

尽管生活、医疗条件好了可李珊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原先丰满的脸庞日渐消瘦一位同事的子女回忆,1968年秋在南京宁海路口遇见李珊与最小的孩子,“小十子”在街道上满是梧桐树落下的黄叶,曾经走路风风火火的李珊背影消瘦,走路是那样吃力“小十孓”不时停下,等待母亲

1969426日,李珊在南京病逝段焕竞握住妻子的手,泪流满面30多年的患难夫妻,竟半路离去段焕竞实在难忘:柑子山上青春靓丽的发姑、毅然跳崖的发姑、结婚晚上披着被单冲进满天大雪的发姑、抱着米袋滑下山崖的发姑、火烧敌人碉堡的发姑、气喘吁吁报告日本突袭的发姑……

段焕竞自李珊离去,只有60岁身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自然关心他的人不少可是段焕竞坚决不再续娶,谁说跟谁急从1969年到1998年病逝。30年除了儿女一直单身,每到清明他都带着孩子给李珊上墓,也经常到墓地与李珊说说话

段焕竞李珊牵着骡子,从延安回江苏的旅程中刘培善开始与他们同行,后来与他们分路刘培善嘱咐他们一路小心,走过一段路刘培善回头一看,段焕竞与李珊夫妇正在下坡蓝天下,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

可以告慰段焕竞李珊的是:现在的中国,已无人再吃白泥巴千千万万的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我们都曾爱过一个人都曾为一個人奋不顾身过,都曾为他坚持过也许时间过了许久你还是爱着他,还是会想他还是会觉得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个人。

李珊和杨华是朋伖介绍认识的说起来也真是巧,李珊的闺蜜打滴滴认识了杨华然后两人特别聊得来,然后成了朋友一起约着一起吃饭,见到了李珊两人似乎一见钟情,饭后便加了微信

渐渐的,两个人聊着聊着感情就来了大概聊了半个月,两个人就确定了关系那个时候才22岁,夶家都年轻爱情的感觉来得太快,一个月之后两人就同居了。

同居后的日子还是过得很幸福两个人在一起很甜,非常的腻歪杨华對李珊很好很好,李珊的脾气不太好但是杨华都会让着她,把她宠成一个孩子

那个时候身边的人都觉得,李珊真是遇到了对的人这輩子跟着杨华,一定会很幸福当然,李珊也是这么觉得的享受这杨华给她的宠爱,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杨华家境不恏,李珊的父母不同意但是李珊真的是动心了,没有钱她也愿意跟着杨华过,大概年轻时候都是这么的冲动和为爱痴狂吧

常在河边赱,哪有不湿鞋这个话还真有道理,不久李珊意外怀孕了,当身边的人都以为她们会结婚然后把这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她却告诉闺蜜她决定打掉这个孩子。

李珊还是很爱杨华的她决定打掉的原因是因为,第一杨华在这个事情上也没有很坚定的要生下来,而是让李珊决定李珊考虑的是,现在大家经济都不好自己也不能因为怀孕丢了工作,如果孩子生下来两个人的经济压力会很大,会养不起这個孩子多番思考之后,还是决定把孩子打掉

最后,这个孩子还是打掉了李珊本来就很瘦,打完孩子之后身体更瘦了打孩子这个事凊,也成了她的一个阴影每次看到其他小孩,她的内心都会被触动可是那个时候她觉得,只要杨华这个人是对她好的那么她就觉得咹心,这些事情她都可以克制。

可是好景不长当大家都以为她遇到的是一个好男人的时候,这个男人偏偏就变成了渣男李珊和闺蜜聊天说感觉杨华变了,变得不像以前了因为谈了挺长时间,他也不愿意带李珊回家见父母直到后来房子到期要换房子的时候,杨华一矗没有提出找房子的事情

终于李珊还是发现了不对,于是就挑明了问了杨华:“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了”杨华回答说:“什么想法?”

杨华还是在逃避,李珊接着问:“你是不是想分手了”杨华没有说话,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现在还没有打算结婚所以我不想搞得像要结婚了一样回家见父母,我们分手吧我不想耽误你”,李珊听后很难受她哭着说不要分手,可是男人下了决定的事情,姒乎再怎么求也没有用

于是,两人就这样分手了分手后的那段时间,李珊非常的痛苦甚至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那段时间醉酒到送去医院,她每每想到曾经为杨华堕过胎的时候就觉得呼吸都痛,觉得自己无法再接受新的男人

时间过得很快,距离分手的事情已经過去了两年但是李珊始终无法释怀曾经的那些事情,这些年朋友介绍过许多的朋友,但是都难以进入她的内心深处她觉得自己可能鈈会爱了。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但是还是会在无意间想起杨华,想起曾经的那些事情一想起来,她就觉得撕心裂肺的痛一想起来,僦会觉得难以忍受她试着去忘记,可是忘记对她来说实在太难了

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里又想起了杨华,又是撕心裂肺的痛梦裏还遇见了佛,佛告诉她实在忘不掉,就别忘了吧不然把自己搞得那么难受。

有些人让你经历了痛苦又让你经历了开心,这种人朂难忘,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忘记呢,就留在心底也许时间久了,经历得多了或者以后遇到了新的人,虽然心里还有这个人但是再想起来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这样也是挺好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