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朋友,我是正常人?

  编者按:这里的文字没有浮华,没有空谈,没有“标题党”。信息轰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只希望安静记录身边的故事,关注冷暖人生,带你触摸社会的体温。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31日电 题:高龄产妇的抉择:我是否该为孩子赌上一切?

  作者:杨雨奇 朱君

  近日,“女性22至28岁为最佳生育年龄”的话题占领了微博热搜榜。这个来自医学专家的建议,迅速遭到网友关于可行性的质疑。

  现实中,尤其在大城市,随着求学年限延长、结婚年龄推迟、竞争压力增加以及二孩政策落地,大龄产妇甚至高龄产妇增多已是趋势。

  选择高年龄妊娠,她们或出于个体境遇的无奈,或希望圆儿女双全的二宝梦。然而,选择就意味着需要付出甚至冒险。身体、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挑战与压力,让这些“高龄宝妈”感受着一手幸福、一手辛苦的特殊滋味。

  资料图:一名产妇正在医院待产 图文无关 殷立勤 摄

  这样的坚持是否值得?

  如今,无论多少次想起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刘梅还是忍不住会哭。但若再选一次,刘梅说,她仍会赌上自己的命去换孩子的命。

  自1997年嫁入江西吉安一个小县城后,22年里,刘梅听了太多“生不了娃”的闲言碎语,哪怕是丈夫,也常恶语相向。

  终于,2017年5月,时年42岁的刘梅怀上了第一个孩子。

  然而,这份孕育新生命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怀孕4个月时,她被查出妊娠合并症(妊娠高血压及贫血症),医院告诉她:“这种情况坚持生产风险很大。”

  实际上,和刘梅一样的高龄产妇如今却并不鲜见。国家卫健委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龄产妇比例从24.5%上升到31%,产妇平均年龄也从27岁攀升到29岁。

  “分娩年龄在35岁及以上,即定义为高龄产妇。”曾任北京医院产科主任,现为北京玛丽妇婴医院妇产科医疗技术总监的罗立华表示,高龄产妇通常情况下都能平稳度过妊娠期,但其中也有不少女性的内科合并症发病率会升高,如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症状。

  刘梅产检化验单 刘梅供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有慢性疾病、传染病、遗传疾病的概率逐年增长。罗立华建议:“高龄女性计划妊娠之前需要进行备孕指导,如果患有慢性疾病,需要评估是否适宜妊娠。妊娠期间,除了正常按照医院规定进行产检,必要时需要增加检查次数。”

  罗立华说,不少高龄产妇,一来不重视产检、二来即便告知高危因素,但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仍不愿终止妊娠。

  “我知道这胎不好养,但我得试试。”为了保胎,家里人让刘梅整日躺在床上。甚至本该定期做的产检,有时也忽略不去。

  但命运没有眷顾这位准妈妈。刘梅的妊娠合并症很快加重:“整个身子浮肿起来,视力也变得模糊不清。”

  对此,罗立华提出:“高龄产妇在孕中晚期,必须定期进行B超、唐式筛查、羊水穿刺等检查,以确保胎儿的健康状况。当高龄产妇出现头疼、头晕、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等异常,应立即就诊。”

  “还是再坚持下吧。”刘梅仍不愿终止妊娠。但这份坚持最终也没有结果,怀孕第162天,刘梅几乎腹痛到晕厥。送医后,为保性命,家属不得不同意终止妊娠。而孩子取出来时,也早已停止发育。

  对此情况,罗立华指出,不少坚持“赌命生子”的高龄产妇,往往缺乏医学常识,或故意忽视现有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她称:“盲目坚持生子不仅会威胁产妇生命,孩子也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或胎死宫内等情况。”

  “我们也曾遇到过高龄产妇不愿终止妊娠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作为医生都会向家属和产妇说明生产中,无法在医学上解决的难题。”罗立华说,面临高龄产妇的生存风险,有效办法是坚持定期产检并遵医嘱,若出现问题,应该听从医生建议,不可盲目坚持。

  资料图:一名产妇正在医院待产 图文无关 殷立勤 摄

  “钱谁来挣?”“孩子谁来带”?

  与刘梅的“求子心切”不同,对现年39岁的李岚来说,是否留下腹中的孩子,她纠结了很久。

  “如果不出意外,一年后我的职位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在北京从事IT行业的李岚,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可去年10月的意外怀孕打乱了她的计划:“即便单位领导没说什么,但自己的重心会往家庭转移,很多重要任务也不再派给你。”

  “高龄怀二宝的心态,或许和年轻人不同吧,往往更难在事业和家庭间做出抉择。”李岚解释,若是现在生孩子,要想升职加薪就得再拖二、三年。

  事实上,怀孕的确是不少职场女性工作中的阻碍。今年6月12日北京市社科院课题组发布的《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中,针对二孩妈妈职场现状的调查显示,平衡工作家庭责任(77.2%)、应对结婚生子影响(53.7%)、招聘及晋升中的性别歧视(26.5%)等成为职场妈妈最常见的问题。

  让李岚对生孩子畏惧的,还有谁来照顾两个宝宝的问题。

  “大女儿是外婆带大的,现在老人年龄也大了,不能再麻烦他们。”若由夫妻二人照顾,李岚直言:“大女儿才9岁,让我兼顾孩子和工作肯定力不从心。”

  二宝由谁来带?李岚曾多次和丈夫争执:“哪怕你降点薪,多照顾家庭也好。”但李岚心里明白,作为公司高层和家庭收入主力,丈夫回归几无可能。商量之下,夫妇决定让孩子奶奶到家照顾孩子。但李岚担心,长辈来家常住,会不会激化新的家庭矛盾?

  一名产妇正在向罗立华咨询生产事宜。杨雨奇 摄

  作为高龄产妇,李岚的焦虑不是个例。罗立华指出,很多高龄产妇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孩子照顾、事业晋升、家务分担、家属不理解等等。”罗立华表示,心态紧张、身体得不到休息,高龄生产的风险也会增加。

  在罗立华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中,她也曾遇到过产妇因孩子照顾问题,出现家庭矛盾的现象。罗立华称:“有时他们也会私下和家属沟通,要注意保持产妇的心态,尽可能给予理解。”

  “大女儿至今也不接纳弟弟”

  最终,在怀孕5个月时,李岚选择把二宝生下来。而促使李岚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大女儿的鼓励。

  “妈妈,我想有个伴。”9岁的女儿看着李岚隆起的肚子告诉妈妈:“小朋友出生了我也可以照顾。”李岚说,想到二胎能和大女儿共同成长,未来也能互相照应,这是她克服困难生下二宝的最大动力。

  然而,让两个孩子互相接纳,却并非每个二胎家庭都有的运气。现年48岁的张君,就陷入了这样的难题。

  家住贵阳的张君,是单位的老会计。随着年岁增长,她主动退居到工作二线,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家庭上。

  2016年6月,张君生下了自己第二个儿子,而这一年,她的大女儿正在念大学。“你别带着他来见我,我丢不起人。”远在外地的大女儿得知母亲生下二胎后,电话里这样对张君吼道。

  张君在医院待产时,父亲用微信和女儿说起此事 张君供图

  张君能理解,面对比自己小了近20岁的弟弟,大女儿需要时间接纳。而促使张君想要二胎的原因,一来是女儿从读寄宿高中就少有回家,二来夫妻一直希望能有个儿子。

  “二孩政策落地,加上我也快退休,想有个孩子在身边。”张君说,夫妇二人一直想儿女双全,以后也好跟女儿有个照应。但这个想法却遭到女儿强烈反对:“你们要再生一个,就别要我了。”

  为此,张君说,此前也曾尝试和大女儿沟通,希望得到她的理解。但自小性格倔强的孩子始终不愿妥协,很多次都和父亲吵起来:“你们养老有我了,这个岁数了再生个孩子,让别人怎么看你们?”

  被激化的矛盾至今也没有消解。自张君确认怀孕后,女儿就常年待在学校不愿回家,即便寒暑假也住在奶奶家,至今见到弟弟的次数也不到10次。

  面对两个孩子因年龄差导致的距离感,张君曾一度患上产后抑郁。

  资料图 陈超 摄 图文无关

  “因为年龄差,家里两个孩子关系紧张,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母亲的产后抑郁”。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促进与管理委员会秘书长胡三红称,在他接诊的高龄产妇中,因两个孩子出现矛盾,最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具有很大普遍性。

  “我有一位患者,她的两个孩子年龄差达到17岁,也是因为大孩子不接受,家庭矛盾激化让她得了抑郁。”胡三红说。

  对此现象,胡三红表示,这首先需要父母在孕前和孕期多和大孩子沟通,让大孩子感觉到,即便有弟弟妹妹,也不会分散父母对他的关注。尤其是年龄差太大的两个人,父母不必太着急去改变大孩子的态度。

  “至少在我的观察里,没有两个孩子一直僵持下去的。”胡三红说。

  面对眼下两个孩子的紧张关系,张君夫妇仍然相信,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里,姐姐终有一天能接纳弟弟,幸福的小家也会在未来一点点重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梅、李岚、张君为化名)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它不仅是一种生存能力,还能让孩子快速融入新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团队意识,并且享受到友谊带来的快乐。

给孩子的这堂社交课该怎么上?家长可以试试这4个方法。

武志红的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里有这样一段话:

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

父母给足孩子安全感,孩子才有勇气去向外探索。

网络上曾曝光过一个事件。一个10岁的女孩因为上网课不专心,被情绪失控的妈妈拖往海水深处,所幸最后被民警救了回来。

被这样养大的孩子,内心是极度脆弱,没有安全感的,也就更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并且保持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

因为他时刻处在害怕被抛弃,被拒绝、被嫌弃的情绪中,也会非常敏感,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在他心里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崩溃的导火索。

相反,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即使被拒绝100次,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能感受到别人的爱。

而孩子的安全感,99%来自于父母:用心育儿的爸爸+情绪稳定的妈妈+良好的夫妻关系=内心富足的孩子。

对任何人来说,背后有个可以随时依靠的坚实依仗,不管面前是怎样的狂风暴雨,都会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 做好言传和身教,主动营造社交氛围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比较安静内向的人,很难培养出一个社交小达人。

我有一个朋友,夫妻俩都喜欢安静,带女儿出去玩,也总是挑选人少的地方。慢慢地他们发现,女儿在小区里很少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即使有小朋友主动邀请她加入,女儿也会拒绝。

幼儿园老师也多次跟他们反馈,说孩子在幼儿园不大跟其他小朋友说话,活动的时候也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配合。

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可能自己的行为,让女儿对社交产生了回避的态度。

于是他们开始改变策略,有意识地增加社交活动,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也让女儿主动邀请同龄的小朋友来家里玩。

慢慢地,孩子变得越来越开朗,也不再回避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了。

为孩子主动创造社交机会,让他们逐渐适应与他人的相处。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在外面则比较内向,尤其是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时。

面对这种性格的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主动社交,更不要逼着他们非得成为孩子中的焦点,这样反而会让他们更讨厌社交。

BBC有个纪录片,叫《北鼻异想世界》,里面有一个测试,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时,有的婴儿表现得很活跃兴奋,有的平静淡定,有的则畏惧害怕。

这个测试说明从婴儿时期开始,人的性格特征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

所以,对于比较内向和被动的孩子,不要强迫,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顺应本心,自己掌握社交的节奏,依然能收获属于他们的友谊。

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的社交虽然没有大人的复杂,但你一定要告诉孩子,跟别人做朋友时,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将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能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孩子玩耍时的小打小闹很正常,但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不可取。比如仗着自己年龄和身高的优势,去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或故意招惹他们、没事找茬。这样的小霸王,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不能嘲笑别人的缺陷——有的孩子身体可能会有些缺陷,或者是单亲家庭,等等,要告诉孩子,绝对不能把别人的缺陷当成玩笑来说,更不能用这点去攻击别人。

人作为群体性生物,终究离不开社会交往。而为人父母,我们要努力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向导,在润物细无声中,助力他们武装心智,一路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变成正常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