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中电金信家庭关怀还可以领取新生儿礼品,这个如何操作的?

离职有一段时间了,最近有挺多师弟师妹问所里的情况,也有一些同届入职和20届刚刚入职的同事询问离职的问题,感觉今年新入职的员工离职依旧很多。

想起自己入所前的期待,

当初自己刚刚入所时,某月到手两千多的工资,尚不及同学一天的加班费。捉襟见肘地找父母要钱时的心酸,至今回想起,仍然难以言表。

离职期间的心酸和迷茫。

钱是其次,重要是这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让自己感到痛苦。

像是引用回答的答主所说,总是要走些弯路吧。这样看,轨迹挺像的。这可能也是很多接受不了,选择离开的同事的共同轨迹。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做一份开心一点的工作。

2019届双985小硕,研究部员工,已离职。谈一谈自己对14所的认识。

这个回答是个人认为最客观的回答,主要是针对制度的思考,我从研究部员工的个人角度来讲一下自己的感受。

由于保密等原因,网上关于研究所的信息是相对比较少的。相当一部分人对所里的印象为:

1.工作强度相对互联网与华为较低

2.公积金非常高(50%),待遇优渥

3.工作稳定,没有中年危机

4.压力较小,有自己的生活,发展兴趣爱好

5.只有校招可以入职,非应届没有入所的机会。来了所里,不满意可以再去私企,而去了私企,就不能再进研究所了。

而对于工作的内容、形式与环境,大多数人是一无所知的。接下来对这五点给出自己的了解和看法,仅适用于研究部硕士,回答中的讨论截图来自脉脉、虎扑、知乎等众多论坛,以证明说法是尽可能客观的。

在所内的话,研究部固定单休,周内正常工作时间为8:30-20:00(其实很多时候不止20:00),赶上忙的时候比如竞标等,加班到夜里十点多甚至凌晨都是常态。周六固定上班,与周内相比,下班相对早一些。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不管节假日还是周末。

节假日基本必加班,以国庆假期为例,不少同事都要加班工作三四天。据说有的部门会统计加班时长,用于评定绩效,但我并不能确定。整体而言,加班的强度是很大的。

在所外,研究部的出差强度很大。学校期间的出差是到各个城市里去参加会议,而所里硕士的出差大多到各个外场。

一部和三部的出差时间最长。一部有的同事一年出差可达两三百天以上,三部也有的同事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外出差。这是由一部负总责和三部软件调试的职责所决定的。二部做系统与显控,出差时间相比一部和三部少一些,相应的待遇对比一部和三部要差很多。由于需要现场调试,与普通企业相比,出差时间仍然是比较多的。四部出差相对比较少,在所里的加班还是很顶的。

出差的时长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人出到怀疑人生,有的人入所一两年仍然没怎么去过。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作为制造业,雷达的设计、生产与交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团队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正处于设计阶段,有的则处于调试与实验的阶段。处在不同的团队里的员工出差的

其次,不同部门产品类型不同,周期长度也是不相同的,有的不怎么需要出差,有的可能一呆就要呆大半年。

部分硕士刚入职时会被分配到预研团队,出差强度就会小一些,实习期后再做统一的分配。同一部门不同团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出差人员紧缺的时候会有互相之间的调用。

总体而言,研究部整体的出差强度是比较大的。在部门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高强度的出差,或早或晚,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2)出差的地点与环境

出差地点的分布很广,城郊、戈壁、海边、岛上都有。环境大多比较恶劣,可以想象一下郊区的厂房与车间。

出差外场(原则上)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有的部门甚至可能出现短则数天,长则数十天的失联情况。有些地方过于偏僻(海岛与戈壁滩等),出现意外情况,比如生病等都比较难处理。

(3)出差时的工作强度

硕士在外场的工作强度很大,大多为朝8晚9/10。忙的时候干到凌晨两三点是正常的。有时一个月,便可以经历数次通宵。

外场出差时是无休的,也就是一周7天连轴转。周日晚上不加班,作为休息。

关于工作几年后的出差强度,正如引用回答里所说,级别越高,

责任越大,出差的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解决。有些人若干年后转岗去了管理部门,待遇也会相应下滑。转岗是一个比较玄学的东西,好的部门很多人争着去,能否成功跟背景、个人能力都有关系。

另外,部分部门不允许将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带入办公室。由于保密的原因,各种限制很多,流程也比较繁杂。

2.关于待遇和公积金。

实习期只有基本工资,没有绩效。实习期平均到手工资为4000元左右,时长为7个月。法律规定三年合同实习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但所里会发放7个月的实习工资。除去工资和绩效,还有公积金和油补、房补、饭补。总包每月在8k左右。

硕士转正后职位为工程师助理,收入包括工资+绩效两部分。转正后每月的基本工资只有2k多,大头全部在绩效。这样,带薪休假就变成了带基本工资休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届7月份一起入职的同事们是很惨的,7月份入职,第一年没有年终奖,实习期刚过,又赶上疫情不能及时开工,收入少的可怜,还影响到下一年的公积金收入。大家普遍一片哀嚎。

关于50%的公积金,是按照前一年的收入来计算的。第一年按基本工资的50%计算,由于基本工资低,每月双边公积金在2.7k左右。而由于第一年长达7个月的实习期,导致第二年在计算公积金的时候,基数仍然很低,大多人每月只比第一年多了几百块,也就是3k左右。

假定在其他企业拿到base 14k的offer(这个base对于电子信息类的双985硕士来说,很低了),按照单边12%的公积金计算,那么不计算年终奖的情况下,每月双边公积金在3.4k左右。如果按照base 20k的offer计算,每月公积金在4.8k左右。

因此,在前两年,硕士在所里的到手收入(基本工资+绩效)和公积金都是被吊着打的。

第三年公积金可以大幅增长,但经过两年,同时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华为的同学已经有了第一笔积蓄,并涨了薪水。

目前来看,三年后大多数人的公积金可以达到每月1W左右,也就是说税前年薪在20W以上。前提是可以熬过前两年,并且适应了以后出差加班的工作强度。

如果中途没顶住,那抱歉,这两年就浪费掉了。

有意思的是,在入职前,很多人是看不上全网黑的28所的。但有很多熬不过去的人,选择离职去了28所或是其他研究所。尽管28所的工作强度也非常大,但薪资确实更高,尤其是新员工的薪资。以出差补贴为例,所里每天的出差补贴为120~180元,而28所为180~380元不等。

最后,所里近几年的新员工的待遇是一年比一年差的。

作为央企的军工研究所,稳定性高于华为、互联网等私企是毫无疑问的。但与其他国企相比,稳定性并没有太大差异。这里有三个问题:

按照hr的说法,所里的员工的是有事业编制的,也就是所谓的“新型事业编制”。但同事们普遍持怀疑态度。这些年中电集团改革的趋势是企业化,大家都是合同工。以54所为例,去年是它给事业编制的最后一年。南方的研究所企 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个人感觉现在所里的事业编制名存实亡,最明显的依据是所里的末位淘汰制。

所里是有末位淘汰制的。个人感觉,应该可能没有私企执行得那么严格,但末位淘汰还是存在的

新员工的离职率非常高。能进到14所的应届生,大多都是电子信息相关,而且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手里握着好几个offer进来,进来才发现由于信息的缺乏,自己决策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新员工而言,二部与软件相关,离职率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部门的员工没有离职的想法,没有离职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在所里一段时间后,由于与外界的隔离太久,技术严重不匹配,很难跳出去了。一些不做具体技术的部门可能更明显一些。

所做的项目都是保密相关的,怎么写简历?

出差无休和高强度的加班工作让人很难有精力寻找新的工作。

最后,涉密以后离职,一般秘级需要在所里脱密一年,重要秘级为三年。

最后,研究部员工的年龄,比较高的占比并不大。主力研发人员多在30出头。老员工很多选择了转岗或是离职。

加班和单休还是很累。双休到单休,看起来工作时间只多了一天,但工作休息比直接从2.5:1上升到了6:1。度过了加班的一周,周日只想在床上躺一天。这点和华为大概是相同的哈哈。去互联网的同学加班也挺多,但是大多有双休,或是大小周,感觉还好一点。去外企的同学最爽,不仅仅是双休,加班费也都是按照法律给。

出差的同事生活质量更差。一方面是和家人长期分离。妻子怀孕期间丈夫仍在外面出长差,回不了家甚至联系不到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每天和同事同吃同住,没有私人的空间。同时,休息日的不确定,让人很难安排自己在空闲时间准备去做什么。

另外,所里是禁止做副业的。一些保密要害部门和外场,手机禁止带入和使用,想炒股都是不可能的。

所里很多员工,尤其新员工的幸福感是很低的。很多人家境一般,希望找一份稳定收入中上的工作,入职后又发现自己工作并不满意,但家庭情况不足以支撑起自己折腾着换工作试错的勇气,只能继续工作下去,过了几年也就接受了。实在接受不了的,或是家底不错的很多都选择了离开。

关于离职周期,实习期离职的同事们的情况来看,大多在一到两个月左右。涉密后的员工由于脱密期的原因,离职周期普遍更久。但貌似可以去不那么严格的国企单位委托脱密。

对于实习期离职的同事而言,丢了宝贵的应届生身份后,参加校招,很多企业并不承认;而参加社招,又没有工作经验,很多企业在社招时会明码规定N年工作经验起步。因此可选择范围急剧减小,难度比校招时大了很多。以华为和中兴为例,华为低级别社招只有od的职位,而中兴要求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互联网公司如百度等很多也存在若干限制。

对于工作时间较久的员工,离职时一方面是保密协议的限制,需要在所里长时间的脱密;另一方面,所里每年的离职是有名额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今年离职名额满了,那么你就需要排队等着离职。我实在不能理解这奇葩的规定。

整个离职流程有十几个部门的字要签,非常繁琐与复杂。但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所里特有的。

如果是从14所跳槽去企业,很困难。原因参考第3点中离职率的部分,同时,所里在企业中的认可度是很低的。但如果只是想换个单位,不考虑跳出军工这一行,问题并不大,因为14所在军工行业是很受认可的,所以去其他研究所相对比较容易。

如果是企业跳槽进研究所,很多的研究所是开放社招的,所里很多人离职后也是通过社招去了其他的研究所。14所的社招名额比较少,但仍然会有。

如果军工情怀特别强烈,加班、出差、保密限制、待遇、生活、家庭等等因素都不需要考虑,那么来吧没问题。

如果你看到网上的吐槽已经产生了怀疑,但是不亲眼见到仍然觉得不放心,那么不要来。因为你排斥这种价值观,一旦发现是真实的,并不会适应它,而是会变得非常痛苦。除非环境改变,但这短期内并不现实。

如果你特别想挣钱,那么不要来,因为至少前两年你都是很贫穷的;

如果你看重家庭,那么不要来,因为所里的风气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照顾不到家人;

如果你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搞点自己的爱好,那么也不要来,因为加班时间和出差都不允许;

如果你想要私人的空间,因为出差每日每时要和同事在一起,也是没有的;

如果确实很想来,建议联系到在部门内工作的师兄师姐,了解清楚部门内部的工作情况再来。同一个部内部的不同科室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啥都不了解,不就是在赌吗?

1.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很多人放弃了华为的offer来到所里,所里却很推崇华为。不止一个老员工同我聊起,前些年所里的招聘相比现在是要冷淡很多的,但近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来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硕博。

最明显的一点,在于近几年来了很多清北的博士,比例较之前大幅提升。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所里的科研实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硕士以及出身不算太好的博士,其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了。领导中优秀博士的比例越发高。顺便说一句,有的博士,出差和加班也是很凶的。这个因人而异。

我思考了一下,认为原因大致有三个。

(1)所里的硬实力确实是很强的,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尽管技术优势没有以前明显了,但仍然是行业领头者。

(2)经过前两年薪资的调整,博士的待遇大幅提升。博士安家费分为三档,最优秀一档博士的安家费+年薪,在第一年便可以达到将近百万。实习期的时候,硕士每月平均到手4k,有一个月到手只有2k多一点,博士每月到手2W4左右(不包含公积金)。要知道,月入20k,按照单边公积金12%计算,扣除社保、税、公积金到手也就是15k不到,所以这个待遇真的是非常高的。

(3)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薪资调整后,外界对于所里的印象便是极高的公积金,行业领头羊以及不菲的安家费;再配合一贯对研究所清闲养老的看法,自然觉得性价比非常高。

而由于军工研究所工作的特殊性,一方面员工普遍具有保密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被定位到被卡离职。因此,不同于互联网员工的疯狂吐槽,所里很少会有员工发声。这就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

网上对于所里的追捧基本上都是没有在所里工作过的人的直观印象,但工作的形式与强度,却很少有员工发声。

而在面试时,所里对出差、加班、保密、待遇等问题基本都不会说明或是一带而过。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很多人认为知乎上的吐槽,因为其对互联网的推崇而带有明显的偏向性

在一年的工作后,发现自己当初是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呆的太久了,以至于那些匪夷所思的吐槽听起来像是刻意抹黑。

世上有很多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工厂里学机械的工人们,建筑铁路和建筑的工人们,还有早出晚归的摊主、车间里的员工...都是非常辛苦的,不仅仅薪资低,工作环境也是非常恶劣的。工人和农民的地位被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尤其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中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学历低么?未必,很多也是985 211的硕士。但工程师红利从来都不是工程师的红利,人口红利也从不是人口的红利。我们引以为傲的基建狂魔的速度,如果你了解,就会发现它是用很多人日夜工作,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

对于很多的劳动人民来说,996对他们真的是福报。只不过他们不像程序员群体,有发声的意识和工具。

3.总体而言所里三年后的待遇也算不错。但与高强度的加班、出差、保密限制等众多因素相综合,个人感觉性价比是非常低的。尤其由于对所里的错误印象,以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很多人入职后的工作状况与当初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

最后,一些无关但重要的事情:

对于很多的人,尤其那些根本没有选择的底层劳动人民而言,违犯劳动法的公司和恶劣的劳动环境是屡见不鲜的。整个社会的劳动环境并不是割裂的,绝大多数人也不过是时代浪潮中渺小的一个,每个人都是身在其中受影响的。但至少,在我们有选择范围的时候,捍卫公正合法的劳动环境。这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家公司,而应当是年轻一辈的态度。"能发声的发声,能做事的做事。"而在未来的10~20年内,90后、95后甚至00后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大学生、硕博等知识分子无疑有更多的发声意识和更多的话语权。 对那些令人厌恶的明目张胆违犯劳动法与侵犯人权的行为,我们不发声,谁来发声?我们不抵制,谁来抵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信老用户送电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