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大学生现在多大

【摘要】:[主持人的话]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可是对于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十年磨剑的含义绝非仅仅如此!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莘莘学子们一路走来,在完成着一步步学业的同时,也在实现着人生的一个个跨越。在这其中,人慢慢地长大了,知识渐渐地增多了,心也越来越成熟了。我们知道,大学生原本就是时代的宠儿,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你们更是踌躇满志。此时的你们,如同一个个羽翼渐丰的鸟儿,梦想着满载知识的行囊,奔赴人生更大的课堂;憧憬着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尽展风采,书写更加绚丽的华章。可是,人生的社会驿站到底在哪儿?大学生梦中的理想和现实差距究竟有多大?怎样的大学生才是当今社会的理想人选?面对社会的选择,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心态?我们认为,通晓这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走好这极为关键的一步,《中国青年研究》愿与您携手,伴您同行。于是,这一期的“特别企划”——“2002中国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前景报告”便应运而生。我们希望以我们的视角,以专家的角度,以以往成功人士的经验,能为毕业在即的大学生们提个醒儿。在此,我们也衷心祝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并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帆风顺!


30年代国立大学的收费
  在30年代大学收费情况是:北大清华一律是每年二十银元,一律免收学宿费。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不收学费;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圆。
  这个时期上大学基本上是国家全包干,对于家庭差的学生来说,每月还可以享受到十七到二十三元不等的助学金。一般来说,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不会给家庭增加任何负担。并且一旦毕业,还可以有旱涝保收的工资。
  1977年12月10日恢复的高考,考试办法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当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570万,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了刚刚恢复的高考,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 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中共中央指出可以计划外招生
  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 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
1989高等教育实行收费
  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只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
1993年收费并轨试点
  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多次讨论和试验后,规定标准分数制度由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等值量表分数和等级量表分数组成。
199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高校“缴费的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 生家长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了收费上学,标志着招生并轨改革的落幕。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 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
2005年6月发改委出台教育成本规定
  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对高校的教育成本作了明确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2年出生的上大学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