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的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职业能力人才培训考试通过率是多少?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随即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形成“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1+N”政策体系,为“双碳”工作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湖南计量人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以能源计量审查、能耗在线监测、能源计量服务为突破口,找准职能定位,发挥技术优势,努力为“双碳”贡献计量力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用好能源计量审查,助力企业节能增效 

  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建立能源计量审查制度,帮助企业配齐管好用好能源计量器具,对实施能耗监测、挖掘节能潜力、助推节能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受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经费保障投入不足、审查结果运用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源计量审查工作普遍面临监管人员“不会做”,用能企业“不愿做”的两难局面,工作比较被动,作用发挥不够理想。 

  针对这一情况,湖南省市监局一方面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重点用能单位分行业进行梳理,分别制定了石化、冶炼、水泥、机械、钢铁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计量审查实施细则,采用表单形式编制操作手册,明确自查、审查、整改各流程操作要点,列出关键点位计量器具配备管理技术要求,将专业问题通俗化,监管人员对着细则就会操作,降低了审查人员的技术要求,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今年以来,湖南省市监局共组织技术专家对9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审查报告进行了专业评审,对78家被审查单位进行了回访,发现审查质量和企业满意度均有大幅提高,监管人员“不会做”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另一方面,市场监管联合工信、发改、水利、科技等多行业部门,协调计量、质量、标准等多领域专家,联合技术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多类型机构,围绕“能耗精准监测、能源科学利用、工艺优化提质”整体目标,组建专家团队为重点企业“问诊把脉”,“一对一”提供精准服务,“手拉手”开展协同攻关,推动建立过程控制和结果运用相统一,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统一,分工合作和整体联动相统一的能源计量审查体系,推动能源计量审查结果作为科研立项、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的重要评价依据,推动“能效、水效”领跑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让企业享受能源计量审查带来的好处,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高用能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审查的主动性,较好解决了用能单位“不愿做”的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59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帮助企业优化能源计量管理系统50多家次,解决技术问题200多个,联合科研攻关省部级科研立项28个,产生科技成果20多项,成果应用产值1.7亿元。经统计,仅华菱湘钢、金叶众旺、中车时代等9家入选全国“优化计量 提质增效”典型案例的企业,通过能源计量审查,实施计量管理体系改造带动生产工艺升级,年均减少能源消耗超5000万元,原材料消耗和次品率大幅降低,年均节约成本近亿元。 

  二、发挥计量技术优势,助力能耗在线监测 

  开展能耗监测,摸清能耗底数是做好“双碳”工作的基础,建设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是提高能耗监测监管水平的有力举措。2019年国家部署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任务后,湖南省高度重视,明确由发改部门牵头建设,并要求限期建成。囿于专业限制,发改部门对系统建设的数据采集、功能定位、作用发挥等关键问题缺少技术支持,工作推进一度遭遇瓶颈。湖南省市监局过去开展过类似系统建设的前期论证和建模工作,并建成了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南),其功能定位与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较为接近,但由于缺少经费支持,该平台处于停运状态。基于此,湖南省市监局主动与发改部门会商,寻求优势互补,由发改部门提供建设资金,市监局参与提出技术方案,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南)为蓝本,共同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最终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今年9月,在线监测系统主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 141家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建设方案已通过审查启动建设,59家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已经建成并完成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上网,系统运行整体稳定,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目前,湖南省市监局正在评估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南)接入在线监测系统的可行性,争取将该平台接入系统,盘活现有资源。 

  另外,湖南省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作为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建设验收的强制要求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方案,由发改部门按照平均每家15万元的标准,为企业提供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升级改造经费补助,帮助重点用能企业配齐、管好、用好计量器具。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企业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为推进工业计量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营造了较好的氛围。 

  三、做优能源计量服务,助力低碳产业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推动“低碳”发展。计量作为重要的质量基础设施,在助力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湖南省市监局积极做优能源计量服务,在开展减碳技术研究、赋能低碳产业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减碳技术研究方面,湖南省市监局与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湖南省自然科学市场监管联合基金”,每年提供专项经费600万元,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开展包括减碳技术在内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以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承担的“电能与电子气体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例,该项目成功攻克了直流电能计量的关键技术,研制出全球准确度等级最高的宽量限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先后制定7项国家计量规程规范,基本解决了新能源领域直流电能计量的量值溯源问题,将有力推动直流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在赋能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湖南省市监局积极推动质量技术基础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如市监局局牵头承担的光伏直驱空调电能计量示范工程,实现了光伏直驱空调能效准确测评和电能质量监控,为光伏直驱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仅以湖南省的光伏空调产业为例,如全面应用光伏直驱技术,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目前市监局正在积极推动有关补贴政策在湖南试点,为赋能低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完成湖南省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专项“计量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湖南省科研仪器设施和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汇集检测机构1200多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服务平台500多家,为广大企业提供能源计量检测服务和节能改造技术服务,开展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供需撮合,推动低碳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近日,2021“瓯江峰会”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温州举行,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寻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未来之路。期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围绕《碳达峰、碳中和 工业更要有责任担当》主题发表演讲。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2019年我国生产活动产生二氧化碳100亿吨,占全球30%。工业能耗占了全社会总能耗的69%,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此外各领域各行业消费的能源及所用的设备、器具、材料等,也都是工业生产制造出来的。因此,碳达峰、碳中和要从工业这个源头抓起。

工业要思考怎么控制二氧化碳?如何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下功夫。首先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是要减少化石能源用量,减煤减油。在这方面,浙江省有很多可参考的措施。未来十年,浙江规划要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并且规划在2030年引入金沙江、白鹤碳水电站的水电。其次,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20年全国耗煤41亿吨,其中发电占52%,钢铁17%,建材13%,化工8%,民用和其他行业10%,显然发电、钢铁、建材等行业是调整优化的重点。此外,石化行业虽然耗煤不多,但耗油耗电,因此是重点减油增化。最后,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使用价值,产品重量减少、使用寿命延长;提高产品的使用能效,无论是生产资料产品,还是生活用品,在全生命周期中都要低能耗、可回收;不断创造新品种,如各类新能源汽车等。

要实现上述三个结构调整,需要开展新一轮以绿色智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一是要持续深化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二是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包括精准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定制、增材制造、协同制造等。三是要重视流程式制造和离散式制造的不同,要因业施策,经试点示范向行业推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还需要精准分析、准确把握、全面部署。碳达峰的峰值不能无节制地推高,要明确峰值上限,这样才能减轻碳中和的压力。碳中和也不是化石能源的绝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是共存的,但能源结构要优化,尤其要重视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安全使用。各种能源要互补匹配。目前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中,核电比较稳定,水电相对稳定,但存在季节差,风能和光伏发电,受气候影响,起伏很大,所以火电仍然具有支撑和兜底作用。因此,要大力推动“储能+新能源”的模式。

最后,要加强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碳交易市场正在推出,但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根据怎样的标准给企业配置二氧化碳配额;碳税也应该稳步推出,并且要兼顾减碳减排和经济稳定运转。要抓紧研究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及产业化,如二氧化碳的原料化和矿化。要植树造林增加生态“碳汇”。还要关注人类和动植物生命过程呼出的二氧化碳数量。落实“双碳”目标,要各方协同协调,合力推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碳达峰碳中和培训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