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双线组元的内涵及价值?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语文教学要与时代紧密接轨

问:语文新课标“新”在何处?有哪些变化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体现了语文教学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肖培东(浙江省特级教师)新课标是在我国取得新的发展成就、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基于既有的改革经验,借鉴国际教育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修订而成的。它以发展人的核心素养为育人价值导向,同时阐释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价值内涵与相互关系。在课程内容上,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脉络。同时,新课标也明确了其载体形式,为教师开发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作出了指引。

语文新课标提出“六大学习任务群”,且每一个任务群都包含“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内涵与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评价量规;为了更好地持续研究,新课标还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指引,以使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研究,不断进行优化。

这些变化,就是改革的焦点。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我们要在学习任务群的细化落实上不断思考、研究,如何使学习任务群有机贯穿教学过程,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学习任务和适切的教学评价,如何组合成“群”,等等。

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培养能采用科学方法去学习的人,能用语言做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在情境设计中,教师要转变教材的使用观念,做好课程内容的转化与研发,进行资源统整,设计丰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强化语用体验,使学生的知情意协同发展。

曹公奇:(特级教师,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语文新课标的“新”,主要表现在:完善了课程目标,凝练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提出了“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细化了实施要求,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实现教、学、考的统一,提出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具体可行的实施建议;加强了幼小之间、小学各学段之间、小初之间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对接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使得初高中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需重点关注的变化有两个。一是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地的问题。应正确理解四个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交融的关系,不应简单地将其割裂开,当作四个并列的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都需要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二是对“六大学习任务群”的认识和设计。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按照新课标对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进行精心设计,有效实施教学,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素养。

张寰宇:(浙江省特级教师)语文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育人立意更高远,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上来;二是学习过程更真实,强调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性、综合性甚至是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三是课程内容更系统,“六大学习任务群”分学段螺旋建构,促成了语文学习的整体化。

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一言以蔽之,还是“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底线,守住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和育人价值,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中国人;“创新”,就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真正相融,不断更新语文学习的情境、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整合语文学习的内容;“创新”,也就是让语文学习与时代紧密接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方式、优化辅助学习的技术、提升语文学习的质地与效能。

“教师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

问:语文新课标提出以“六大学习任务群”推动语文教育的变革。学习任务群如何架构,教师需为此做好哪些准备?

张寰宇: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里指出,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体现同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也可以“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

另外,目前的统编教材虽是以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的,但只要教师对教材各单元学习进行深度合理的目标提炼、板块建构、内容整合、任务设计,也可以开展一定的任务群式教学。在有新课标可依的情况下,教师要主动求变,对现有教材进行充分研读与二次开发,形成大单元意识,提升大概念解读能力,开展大任务的主题化、项目化教学尝试,真正提升和语文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素养。

苗新坤:(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课程结构单位,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其主导价值不一,但彼此相互融合。任何将之割裂的做法都是违背任务群价值取向的。“学习任务群”也是一种学习单位,它要以“学习任务”的设计来不断实现具体化。在“任务”中,我们需要不断“下行”思考“要做什么”“做成什么”“和谁一起做”“何时何地做”“用什么做”等问题。所以,一线教师对“语文学习任务”以及“语文学习任务群”内涵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不然就会像当初语文课堂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徘徊摇摆一样。

新课标下课堂的形态与非任务群式的课堂区别在哪里?哪些又是不变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探究。首先,要在既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认清语文及语文学习的本体规律,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中遵循规律,培育核心素养。我们对“任务”的理解不能简单等同于学习主题、学习目标、探究问题以及一般的学习活动。它是以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须依托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其次,语文老师要精心研究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教学内容的转化与实施、真实情境以及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应用,预防“文本深度阅读没有了,肤浅的任务解决出现了”“非理性思维残缺了,工具理性偏重了”“真任务没几个,伪任务太多了”的误区。此外,我们还要研究如何科学地使用教材以符合新课标精神,有效规避大量讲解分析的弊病,让学习真实而深入地发生,以及我们的教学评价如何有机嵌入,使“学-研-评”完整统一。

核心素养培育,要“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问: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曹公奇:新课标提炼的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完美对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核心素养落地。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平时布置作业,也应多布置阅读任务,少布置刷题作业。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涵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次,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思辨研讨会、诗文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戏剧节、新闻采访、研学访古等。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

周丽蓉:(云南省语文特级教师)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够力”表现在言行的细节上,外化为一个人解决问题时的立场、方案选择和思维能力。

“素养”是长期养成并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这就指向了教育教学的内化特征,指向学生的能力养成。“养成”,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长期的体验、感悟、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并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活动设计。积极有效的活动应具备真实、综合的特点,还需讲究适切性。例如,实现“文化自信”的素养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能力训练点设计情境。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承载着思想、语言、审美、文化等综合价值,“文化自信”应该在综合价值的认同中感知和体养,并逐步形成观念。

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与独立思辨的能力

问: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此前教育部也表示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在语文学科中强化思维能力,教师可从何处发力?

张寰宇:首先,教师要主动优化语文读写的课程结构,把过去对文学性读写的过多关注转向各类任务群学习的平衡,尤其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实用性阅读、思辨性读写、跨学科学习等,要在富有逻辑思维的读写实践中培养逻辑思维。

其次,思维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之间是互为融合甚至互为促进的。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单篇教学还是综合实践中,都需要帮助学生开展富有梳理性、逻辑性、探究性的学习建构,在不断的思维建构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优化学生思维结构。

最后,教师的教学思维会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独立则学生独立,教师清醒则学生清醒。教师要在深度备课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素养,在终身学习中培养文本解读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让自己的教学清晰且有深度,严谨而有趣味,让学生收获深入而快乐的语文学习。

苗新坤:语文教学对思维的培育始终是一个短板,或者说,现实中的语文课堂理性思维偏多,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却又偏少。这个问题应首先从教师身上找原因。一方面,一线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容易走向迷失;另一方面,教学设计能力的欠缺,使课程内容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彰显学科学习逻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课堂上呈现出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大量讲解分析而学生无事可做的状况,所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面临很大的挑战。

要强化思维能力培育,首先,教师要强化文本解读力,以贴合文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使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在解读文本中转化为用来具体阅读指导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知识。教师没有这些知识打底,就没有阅读逻辑思维培育的意识,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在课堂上也就无迹可寻。其次,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统整的学习内容以及所凭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包含明确的思维培育目标指向、方法策略和评价机制,同时这些活动又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带有思维力挑战,这是学生学习行为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的关键环节。再次,思维力的培育更需要在这些环节的持续深入推进中达成。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至关重要,科学有效的教学对话是促使学生思维力持续发展的中枢性环节,在对话中,教师的评价相机而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重塑、建构。

除了“变”,还要关注的是“不变”

问:您认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教学,应在哪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曹公奇:第一,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事物,教师要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构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任务群,组织好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有单元整体意识,将每一节课、每一点学习内容放在单元整体框架之中,实际也就是学习任务群之中去考虑,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当然,我们可以以教材的单元构建学习任务群,也可以突破教材编排,根据实际需要去重新构建新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第二,创设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在具体、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中,去学习、积累和运用。特别是学习任务群,更需要在大情境之中去实施。因此,我们需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学语言、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一味追求所谓的“分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自然重要,但语文学习也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多种课型相互结合。我们要突破过去较为单一的教学课型,采用丰富多样的各种课型。特别是阅读教学,需突破单篇文本精讲精练的形式,将单篇文本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等不同课型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重点倡导的,要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真实阅读上。只有学生真正阅读了整本书,才谈得上去分析探究。对初中学生而言,我认为不要将整本书阅读搞得太深、太复杂,免得挫伤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果学生能真正按照课标要求,读够足量的书籍,哪怕是许多地方读得不大明白,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来说也是大有益处的。

苗新坤:首先,教师的角色要进一步转变。从过去的单一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只有这样,教学才会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教师才会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历程,才会由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其次,教师面对知识的态度也要发生转变。知识不再是传递性的,是基于活动而生成的,是在被“人”需要时适时介入的。它需要我们将之转化为帮助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要前置,明确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将评价动态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

再次,在教材的使用上,单篇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在进一步统整之中构建学习单元,而教材的课文资源也只是教学资源整合后的基础性要素。

最后,基于单篇教学的问题设计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要转向包含着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在内的教学情境的开发与设计,使得教学单位由时间转向学习事件,形成一个闭环结构。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光明社教育家”是《光明日报》旗下《教育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因思考而不同”为办刊特色,努力助推教育家成长。

今天有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教材编写得太学院化了,过于专业了,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压缩了空间,想想以前,同一篇课文,可以教出很多种不同的花样来。现在的语文课,不但要对孩子进行人文熏陶,还要将语文要素落实到孩子的语文实践当中,所谓的双线组元,落实起来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首先难在两者确实很难兼顾。比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在教学中,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甚至还能实际操练一番,同时还要让孩子享受到一种“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熏陶。虽然表面上看,一处景物既有动,还能静,自然就显得有趣了。但真正落实的时候,又往往受到文本实际内容的影响。《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从宏观上看,榕树起初静得让作者以为一只鸟都没有,后来却突然真正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乐趣。但是,我们知道,这只是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感受。作为孩子,他们只能体会到第二天早晨那热闹的群鸟起舞的场面所带来的乐趣,他们很难体会到,起初静后来热闹会是一种“雅趣”。所以,要落实那所谓的“四时景物皆成趣”确实很难。

其次难在并不是所有语文老师都懂得一定的语言哲学。在语言哲学中,任何语言都首先是一种精神产品,因为语言的产生本来就是一种需要,所以语言本身就有人文熏陶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老传统的办法,就是读,在读的过程中,作者的精神品质,语言本身的魅力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人文精神,都会弥散到孩子的灵魂当中,形成一种人文熏陶。但,即使是读,也是要讲求方法的,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对孩子的影响可能真的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文本细读的功夫,然而,这对一些年轻的或者对语言研究较浅的老师,显得也比较困难。所以,以前那种百家争鸣、百花盛开的局面会一去难返,因为教师解读教材的自由度确实减少了,对教师细读的功夫要求高了。

第三,难在当前很多的参考资料也是有问题的。很多参考资料,甚至包括教师用书,也并没有完全让我们感到,编写者真的理解了所谓的双线组元了。也就是,现在很多一线语文老师所借鉴的所谓参考书乃至于参考教案,可能有很多也只是半成品。

所以,我以为我们急需做以下几点:

(一)普及“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知识,并且直接培训语文教师如何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统一起来。

(二)普及一些语言哲学。尤其是对语言的发生、孩子学习语言的机制以及语言美学的的知识。

(三)编写高质量的统编版教材的教案;这可能是当务之急,以便一线教师能够拿到手就用。

“双线组元”确实很专业,也值得提倡,但我们也得好好理解一线老师的苦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编教材双线组元指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