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压制弟弟妹妹?

回复“写作”,报名亲子文写作营

作者:董若晗(爸妈精读主创)

下班推开家门,看到让我心惊的一幕。

姐姐一把抢过妹妹手中的玩具,并顺势加大力气将一岁多的妹妹拽倒在地,只听见“哇”得一声响彻了整个屋子。

大宝虽然只比妹妹大5岁,但以往对妹妹非常喜爱并呵护有加,不知为什么最近总是对妹妹“恶言相向”,今天做出的这种行为更是让我惊讶。

好不容易把两个宝贝哄好了,我把妹妹交给家人,将姐姐叫到屋里问她原委。

“告诉妈妈为什么要推倒妹妹呢?如果妹妹摔到头那多危险呀!”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她交谈。

“因为我不想让着小妹妹!”小小的人儿在说这句话时,仿佛像一只进入待战状态的小兽,浑身毛发竖起,眼神凶狠坚定,我心里不禁打了个寒颤,因还从来见过大宝因为妹妹这样愤怒。

我努力安抚着大宝的情绪,并向他了解了事情的起因,原来最近,爷爷总是和她说:要让着小妹妹,好吃的要先给小妹妹吃,玩的也要让给妹妹先玩。说着大宝又开始抽泣。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大宝在用她的行动对爷爷的话进行抗议。

虽然是姐姐,但究竟还是个小孩子,怎么能因为有了小妹妹就理所当然的让出自己手中的心爱之物呢?

我心疼的把大宝搂在怀里并告诉她,:“妈妈知道你非常爱小妹妹,如果你愿意,可以与小妹妹分享你的东西,但如果你不愿意也不必让着小妹妹。”

我说完这句话她在我怀里哭得更凶,我知道是因为她确定了妈妈还是爱她的。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小时候总有那么一刹那,对兄弟姐妹会产生一些邪恶的念头,有的人压制住了,而有的没有。

不久前外媒报道的一则新闻轰动一时。

在俄罗斯尼亚干镇某商场内发生一出“恶作剧”,一个男孩在母亲购物时推着弟弟来到扶梯边,趁没有人注意时,将载有弟弟的购物车推下扶梯,从监控中可看到购物车整个翻过去,弟弟被压在车下,顿时头部鲜血直流。

所幸周围民众及时发现,男孩母亲也随后赶来,将弟弟送往医院治疗,才未造成严重伤害,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我相信男孩平时与弟弟的关系肯定不像新闻发生时表现的那样恶劣,不然妈妈也不会放心的将弟弟交给哥哥照看。

我也相信男孩将弟弟推下去的下一个瞬间也会后悔害怕。

但是他太想要得到父母全部的爱了,才会将心中邪恶的念头化为真实的行动。

一般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孩子们互相之间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嫉妒心理。

关于这一点,20世纪最受爱戴的“育儿之父”,美国儿科权威本杰明·斯波克曾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想象一下这种场景,有一天,你的配偶带着另一个情人回家,对你说:亲爱的我会一直爱你,但是这个人之后也要和我们住在一起,另外他还会占据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我也非常爱他,而且他比你更需要帮助,这样难道不好吗?你不会此而高兴吗?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你能做到多友善呢?

层出不穷的“原配暴打小三”的新闻给了这个假设最直接的答案,况且大部分“小三”还未被带进家中。

这个比喻虽然看起来不可理喻,但归根结底说的是“嫉妒心”。

一个受过教育且有着成熟心理的成人,在面对被分享的“爱”时尚且都会失去理智,更何况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归属感的缺失催生嫉妒心

无独有偶,在我国也曾曝出过类似的新闻。

妈妈让姐姐推着弟弟玩,结果姐姐趁着妈妈不注意将弟弟推下了一个长长的下坡,等妈妈再追出去时已经来不及了,导致弟弟受伤。

视频中的大宝们都还是10岁以下的孩子,本身还需要父母的照顾,但是他们却在照看弟弟妹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普遍还比较敏感,长时间如此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更看重弟弟妹妹,而丧失归属感。

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作品《正面管教》中指出――孩子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很差。

是说孩子对于一件事情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敏感,但由于孩子缺少生活的经验,往往会对所感知的事情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孩子行为的偏差。

为了解释这句话,简·尼尔森特意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两岁的阿黛尔在妈妈生下弟弟后,发觉妈妈给了小宝宝很多关注,他将此解释为因为小宝宝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吸引了妈妈更多注意,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她。

她错误的以为,当他自己也表现的像个小宝宝,爱哭、需要奶瓶、甚至尿裤子,妈妈就会像关注小宝宝一样的爱自己。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妈妈对此也沮丧厌烦。

阿黛尔敏锐的察觉到,妈妈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在小宝宝身上,但他将这种感知解释为妈妈不再爱他了,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就像我的大宝,将“让着妹妹”这句话解读为大人对他不太关注,他必须让出所有心爱的东西给妹妹,才发出抗议。

同样将弟弟小车推翻的两个大宝也是错误的解读了父母对于二宝的关爱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当一个孩子不能够正确理解父母对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关爱时,他归属感将得不到满足,就会用不当的行为引起大人的关注。

闺蜜曾经跟我吐槽,她小的时候经常趁爸妈不注意欺负妹妹,导致现在两个人长大了,关系也是不温不火,在一起通常也是无话可说,让她感到非常苦恼。

我们生二胎的初衷,大多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共同成长的玩伴,我们能为孩子留下一份可贵的手足亲情。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恐怕将事与愿违。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由于缺少归属感而产生的嫉妒行为呢?我从《斯波克育儿经》中找到了答案:

1、给孩子同等的关爱,不同的对待。

一般来说父母的关系越融洽,这种嫉妒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小,当所有孩子都对自己得到的温暖和关爱感到满足,他们就不会去嫉妒父母对其他兄弟姐妹的关心了。

父母可以同样无私的爱每一个孩子,但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却不一定要相同。

比如有一位母亲想尽量公正的对待相互嫉妒的两个孩子,就对孩子们说:“大宝,这是妈妈给你买的洋娃娃。二宝,这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是给你的。”

但哪个孩子都不会满足,他们会充满怀疑的仔细研究这两个玩具,想看看是否有区别。

其实,母亲刚才的话好像在说:“我给你们买一样的你们就不会埋怨我偏向谁了吧!”而不是暗示他们:“我给你们买这个是因为我知道你们喜欢。”

2、不要作比较,也不要下定论。

对孩子们的比较和褒贬越少越好。

就像我家大宝,有时家里的长辈会说“你学学小妹妹多乖啊!”,她反而会讨厌小妹妹,并且一提到“乖”这个字就非常的反感。

家长很容易为孩子分配角色,比如认为大的孩子要照顾小的,从此以后大孩子会认为只有自己照顾好了弟弟妹妹才行,否则就会失去在家里的地位。

而小的孩子也在全家人的宠爱下变成了一个“捣蛋鬼”,并认为自己只有不断的破坏规则才可以享受大家的关爱。

长此以往,大宝肯定会嫉妒小宝享受着他没有的放纵与自由。而小的也许也会嫉妒大宝是一个能够得到大人认可的“乖孩子”。

3、理性的看待,兄弟姐妹之间的吵闹。

每个孩子都想赢得大人的偏爱,都想看着另一个被批评。

如果家长在孩子们争抢玩具时,立刻出现,并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说话,那只会让他们不一会儿又打起来,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打架的目的却是要比一比谁能赢得家长的疼爱。

所以说如果情况不是太严重,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介入,如果家长批评某个孩子,另一个就会更加嫉妒。

如果孩子实在吵得太厉害,家长可以提出一种折中的方式,解决孩子们的争执,有时也可以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来扭转局面。

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要替任何一个孩子去做决定。

柯尔克孜民族有句有名的谚语:互不尊重的兄弟就会变成了外人。

养育二孩不难,难的是要姐妹相爱、兄弟互敬。

姚策思路清晰,郭威却沦落到给弟弟抱遗照,为什么感觉姚策比郭威聪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你亲弟打了你该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