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世界,是不是有很多叔叔年轻时没空搭理侄子,叔叔年纪大了就越来越疼爱侄子??

先说结论:无论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无论是传统认知中的莽夫,还是刘仲敬提起的贵族,其实都忽略了项羽政治家的身份。鸿门宴是一场局,是关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场局,局中人是项羽和刘邦,也是范增和樊哙,但是在他们背后,项羽真正对垒的对手却不在局中。

反秦战争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比如陈胜之死、项梁之死以及项羽的巨鹿之战,而在楚军后方,有一个人则与这些转折点全部息息相关,他就是楚怀王熊心。

【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陈涉之死造成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秦嘉改立楚贵族景驹实际上是在陈王无继承人的情况下显示了楚国内部的分裂,原本在张楚集团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项氏叔侄掌握了实权,为了巩固其地位与合法性,项梁采取了范增的计策,拥立散落民间的怀王孙,立以为怀王,显然这时的项梁不会意识到,这个人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

本身怀王并不具有实权,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对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起到号召性作用,然而项梁之死却使得局势出现了重大转变楚怀王此时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觉和手腕,果断的【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此举名为避秦锋芒,实则彻底掌控了军权,进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反秦联盟的实际领袖。

可以说,自怀王掌握实权以来,楚军便在实际上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怀王阵营、一个是项氏阵营,而在二者的背后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冲突。怀王作为旧贵族的代表,代表的战国时期旧有的七国格局,而项羽虽然也是项燕之后,但同时更是新兴军功阶层的代表,军功阶层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旧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而二者的冲突则直接表现在怀王之约中。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末之势,六国纷纷复立,然而对于灭秦之后的天下局势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怀王之约在实际上确认了七国秩序,即关东仍保留旧有秩序,由六国后裔继续称王,唯有关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也就是意味着,对众多军功阶层而言几乎完全失去了封王的可能,在客观上损害了军功集团的利益,随着项羽入关的请求因【怀王诸老将】的阻拦而失败,项羽实际上被彻底推向了军功阶层的一边。


想要稳固地位,除了出色的手腕之外更需要其他政治势力的支持,而怀王的支持者们,处于暗处的是上述所谓【怀王诸老将】,处于台面上的则主要有两人,其一为宋义、其二是刘邦。宋义自不必多言,本来在楚军处于边缘地位,在怀王掌权之后才真正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毫无疑问属于怀王一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巨鹿之战中宋义的拖延,一方面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来自于怀王的授意,对于怀王而言,也许巨鹿之战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拖住项羽,不能让他先入关中以封关中王。


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刘邦,在陈胜死后,楚军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势力:项梁、刘邦、吕臣、英布,在怀王掌权以后,直接吞并了项羽和吕臣的势力,从英布之后出现在巨鹿战场上来看,应当是同项羽一起被收取了兵权,因而实际上在怀王掌权之后仍握有兵权的只有刘邦一人,其拉拢之心显而易见,而【怀王诸老将】力主由刘邦入秦,则更可以视为二者已经达成了政治交易,刘邦归顺怀王阵营,怀王则给予刘邦唯一一个因功封王的机会。


可以说自从项梁死后,怀王采取了一系列出色的政治手段,首先夺取了兵权巩固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拉拢、提拔作为亲信的宋义、刘邦,并且进一步安排诸老将与宋义打击项羽,不失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然而,秦末战争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那就是项羽的巨鹿之战,这一战不仅改变了反秦的被动形式,更是一举扭转了项羽对怀王的不利局面。在巨鹿项羽同样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应有政治素养,【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首先面对宋义的掣肘,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了宋义,并且依靠自己出色的政治动员稳定了军心。其后,以自己当世无双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破四十二万秦军,破釜沉舟之策固然是行军之策,但若是视为政治手法怕也未尝不可。最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成功的将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政治的胜利,赢得了新兴军功集团的支持,成为了楚军乃至整个反秦联盟实质上的领袖,取得了与怀王的对峙中的主导权。


项羽和怀王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是在章邯问题上。项羽在未经怀王许可的情况下【乃立章邯为雍王】,这一事件发生在巨鹿之战之后灭秦之前,怀王之约并未得到落实,项羽在此时立章邯为雍王,在事实上已经破坏了怀王之约,项羽正是通过这一举动告知各路军阀:诸位皆可封王,至此项羽作为军功阶层领袖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


而鸿门宴,则是项羽与怀王的最后博弈。此时的刘邦,既是怀王手中最后一张牌,也是怀王之约的关键人物,刘邦此时的选择对于楚军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继续支持怀王以谋取关中王的地位,还是彻底放弃这一念想,投靠项羽以获得最大的好处?最终,刘邦选择了后者。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在鸿门宴一开始,当刘邦说出这句话时,对于项羽而言,鸿门宴已经结束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刘邦抛弃了怀王选择了自己,怀王彻底输了。

真正看不清的,反而是范增。对于项羽而言,此时的刘邦,不仅没必要杀,更不能杀。第一,从实力上,项羽的联军一共有四十万人,而刘邦一人便坐拥十万大军,即使能赢对项羽而言也必将是重大打击;第二,刘邦毕竟是灭秦的第二大功臣,若是项羽杀了刘邦,实际上是给予刚刚安定下来的诸侯一个极其不好的信号:刘邦都死了,我们又怎么会安全呢?第三,即使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也不意味着他的十万大军会凭空消失,恐怕到时候曹参会拥刘邦之后,立旗反楚,到时项羽刚刚获得的天下又将大乱。因而,项羽不杀刘邦,无疑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


鸿门宴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项羽,他不费一兵一卒收取了关中,并且彻底击败了怀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其次是刘邦,刘邦以退为进,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事后项羽加封的汉中,或许正是对刘邦关键时刻的抉择的奖赏,再次是章邯,刘邦的退让使得章邯雍王之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只不过此时的章邯尚不知道在秦地有怎样的怒火在等待着他,而唯一的输家,则是那个不在局中的楚怀王,虽然之后怀王又被封为义帝,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在鸿门宴时便已经终结了。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鸿门宴后,项羽挑衅式的致命怀王,怀王面对着如日中天的“项王”,不愿向这个兵家子摇尾乞怜,以求一地之封,即使已无力回天,仍决绝的回应:如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你过得好的没空搭理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