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今天是高考第二天,今年全国有940万高考大军来挤这座独木桥,相信每一个学子的心中此时都是五味杂陈。袋鼠麻麻作为过来人,当然明白,在当代的中国,这场竞赛被赋予了太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当年袋鼠麻麻也是一个高考发挥失常者。现在,我的孩子即将两周岁了,我也时常在想:有没有必要也为他提前做什么准备?在亲子教育中,又该去灌输怎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于是,袋鼠麻麻采访了身边的一些朋友,看大家都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观点一、抢占高考名额,先从房子抓起

  我给一个住在附近、许久没联系的朋友打电话,约起一聚。他告诉我,刚搬家了,这边的房子卖掉了,换了十公里外的位置更偏僻的一套房子。

  “为什么?”我问。

  “还能为什么,学区房呗。”她媳妇有北京户口,为了孩子的上学指标,以及能连贯读书,直奔高考主题,这个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把他爸妈的原计划打乱了。自从换房子后,孩子爸妈每天上班要多换几趟公交车,上班途中又要多耗费接近一个小时。

  而身边朋友中,在给孩子办入学时反复遭受煎熬和痛苦的大有人在,这样的血泪史一抓一大把。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惜几百万元来买“学区房”。

  而另外一个朋友则表示,择校入学这件事,对他来说不是一件是否划算的问题,而是一件挺奢侈的事。

  “我们都是外地户籍,女儿没有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资格,择校的问题也不必考虑,我们的想法都很朴素简单,只要孩子有学上就OK了,多想徒劳。”

  不过,在孩子是回老家还是留在北京读书这个问题上,在他的家庭内部还是存在着争议。一旦讨论哪一个教学质量更优、该不该留在父母身边的问题时,就容易火药味十足。

  “每当争吵时,我看到女儿在客厅心无旁骛地玩着玩具,我的心里真是5000个瓶子翻倒着,只恨自己没能力!”

  观点二、保护孩子天性,自己在家教育

  朋友lucy是位外国友人,她表示,打算不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在家教育。

  “我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广州有一位德国媳妇,主职就是在家教育两个儿子,一个13岁,另一个3岁,都没有上学,由母亲教书,两个孩子都教育得很棒。其实我也不太认同中国的一些教育方式,所以我认为还是我自己在家教育比较好。”

  其实对于这种教育方式,袋鼠麻麻也早有耳闻,去掉外国妈妈的标签,国内的父母也有这样做的。这些家长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家长是教师出身,个别家长还是“海归”。课程有练习书法、诵读经典等国学,也有数学、理化等自然科学。家长们表示,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逃离择校、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尽量去摸索一条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

  这种现象曾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反对者抨击,认为家长私办私塾不仅涉嫌违法办学,而且也不过是“看上去很美”,是一个脱离了现实语境的教育童话:脱离集体、没有归宿感、高考难题迟早要面对、缺少同学和伙伴的共同学习体验。

  为此模式点赞者,则认为教育应有多种选择,尤其是应有更多个性化的可能空间,甚至可考虑在立法上对私立教育机构在办学要求、与高等院校的对接方式上进行科学考量。

  Lucy问袋鼠麻麻怎么看?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袋鼠麻麻认为,教育这件事,除了学校和老师以外,更主要的还来自于家庭,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家庭中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怎样的传导,灌输怎样的理念,将影响着孩子能有如何的学习思维,以及看待分数的角度。相比填鸭式的课程,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兴趣爱好的培养。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探求真知,真正的互动体验,才是最稀缺和重要的。

  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会抽空给孩子写日记,记录他每一步的重要成长轨迹,哪一天学会翻身,哪一天能站立、行走,哪一天开始识字。当然,还有我在社会这门大课堂中遇到的复杂问卷里,那些不得其解的问题和困境,我也会记录下来。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当他能读懂这一切文字之后,能和我一起回味和作答。

  我理解为,这种陪伴,是爱的一种方式,更是一场爱的教育。

  不到两周岁的儿子,已经学会了很多个英语单词,鹦鹉学舌一般能讲很多话了,尽管有的发音还不准确。其实这就是教育的启蒙,我为有这样的成绩骄傲。我不会限定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哪一个年龄段必须要学会多少词汇,也不会比对邻家的同龄孩子有着怎样的优秀,我只是希望他能在求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的是乐趣,而不是一场歇斯底里的折磨。

  而且,有趣的是,小小年纪,他开始学会叛逆,还会犟嘴了。每次看到孩子一幅“造反”的派头,我经常把他一把抱在怀里。我说,宝贝,你长大后,我不会干涉你选择什么职业,我会给你充分的自由,包括教育方式,你也可以自由选择,我只是希望你更快乐。

  当然,我会用我所知道的,告诉你每一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与风险的预测,而最终由你自己选择,并去承担选择的责任。明年才要上幼儿园的他,貌似能听懂似的和我说“好”,再配上一个天真的笑脸。

  兴趣:才是真正的轻松教育

  其实,进入社会时要面临的难题,远远比高考复杂的多。

  现在一想到,未来我的孩子,两三岁就进入幼儿园,在前20年的人生中除了上课就是考试,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育,让分数成为教育最为追求的目标,其实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过去。如果两代人走向同一种轮回,这种悲凉感是既无奈又残酷。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想象力、创造力和智力的汇总,如何发挥自己的擅长和兴趣,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分数所能决定的。与此同时,如何承担责任,也是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我在十多年前高考时,相比往常是一次严重的发挥失常。最后,因为实在不愿意再复读,再过一次被蹂躏的备考生活,再加上录取我的那所学校,虽不知名,但专业是我所喜欢的,所以,就这么阴差阳错,靠着那个喜欢的专业和后天兴趣使然的加倍努力,一直走到今天。在人人都愿意谈转型的如今,我也考虑过转型,但我深切知道,即便转型后,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我那坚持了多年的兴趣和特长。

  在我看来,高考失利,也是一场抗跌打能力的教育。不光是考场锤炼你,出了考场,社会上有更多的挫败感,生活中必将有各种不顺,都让你学会承受。

  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有不同的期待与教育方式,这应该被理解,也应该被尊重。但我只想对自己的儿子说,即便他最后不愿意参加高考,或者高考后无论分数如何,根据他的意愿和兴趣来出发,选择一门有兴趣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未必就是一个很坏的选择。

  高考进行时,你准备给年纪尚小的孩子灌输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尽管还有十几年光景,这个时代又是日新月异,等到孩子高考时可能政策与情形都有大变样,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许不会变。

  对于我来说,我不渴求儿子长大后,通过高考必须要成为那个“优秀”的人才,我只希望他能成为很快乐的人。至于他的选择,我都尽可能给予充分的自由和支持,在我看来,父母最要做的是给孩子源自内心的快乐与自信,而不应该是大包大揽式的保驾护航。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相关文章:

听闻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看到满屏的缅怀与祝福,说她再也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心中甚是唏嘘,忍不住翻出这本书来重读。第一次读到《我们仨》的时候,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读书,读到的是故事,一生一世三个人,那么合拍,那么相亲相爱,我满是“人生当如是”的憧憬和艳羡;再次翻开,我已为人妇、为人母,有了一个牙牙学语的女儿,身份转换,心境不同,反而读出了为人父母的智慧,心下更是敬重与钦佩。杨绛和钱锺书,在学问方面都是大家,视时间为生命,“自在读书”高于一切,“我们两个不合群,没有多余的闲工夫”,有朋友来访都要感慨“又失去了几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在生活方面却堪称“白痴”,二十多岁离家去牛津读书搬出去自己住的时候,两人才学会了使用电灶和电壶,杨先生“刀工一直很差”,切肉都是靠剪刀,而钱先生更是在1972年(六十多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给杨绛准备早饭。

这样的两个人,养出的女儿圆圆倒是学问生活两不误。

论学问,她虽然自小体弱常常休学,但靠父母教和自学,在中学只上了三个学期的情况下,也顺利考取了贝满女中,自学的一门代数更是得了满分,在俄语落后好几个学期的情况下,通过四个月的补习就顺利考取了第一名,她大学毕业以后留校当了助教,后来也做了教授,学习能力绝对不差;

1950年,钱瑗一家于清华校庆日合影

论生活,杨绛先生说,“阿姨买来大块嫩牛肉,阿圆会烤,我不会”,她会偷偷帮妈妈把煤球里的猫屎掏掉,因为知道妈妈怕摸猫屎,她生病的时候,还惦记着妈妈自己一个人出门会害怕,而且,她中学时代的好朋友,在她五十多岁生病住院的时候,还常常来看她,完全没有爸爸妈妈的“不合群”。

这样的“成功经验”,其结果自然是好的,“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杨绛先生说起来,却是“我不懂现代教育”,对女儿钱瑗,所用的教育也只是“言传身教”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

杨绛先生描述钱锺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而她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也为自己定下课程,一本一本地从头到尾细读,爱书之家的孩子,想不爱书都难

图为杨绛与钱锺书共读手札

圆圆的启蒙读物是《丁尼生全集》,因为在她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看到我们看书,就会来抢,于是钱杨二人为她置办了一只高凳,买了一本大书——丁尼生的全集,字小书大,没人要,很便宜。她坐在高凳上,前面摊开一本大书,手里拿一支铅笔,学我们的样,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我们看书,她安安静静自己一个人画书玩”。

圆圆的成长过程中,案头的书是不对她设限的,可以随时取阅。她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到爷爷家的时候,“找到一小柜《少年》。这种杂志她读来已嫌不够味儿,所以一本本都翻遍了,满地是书。”爷爷考起她的学问,大为惊奇,认定“吾家读书种子,惟健汝一人耳”,可见其从读书中所获甚丰

最好的学习,是耳濡目染的观察

《我们仨》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词,叫做"格物致知",用来表示观察。钱杨两人去动物园能“格物致知”动物吃花生,“猪类动物吃花生,连皮带壳;熊吐出壳儿带皮吃;猴子剥了壳还捻去皮”,圆圆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格物致知”的技能。小小的圆圆还不到三岁,就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细节,“知道五号里的少奶奶就是’精赤人人’”,认出她“就是曾在弄堂口带个女儿的人”,还有一次因为观察玄妙观里的道士,差点走丢,“道士并没有招她,是她盯着道士’格物致知’呢。她看见道士头发绾在头顶上,以为是个老太婆;可是老太婆又满面髭须……真是太奇怪了,她就呆呆地和家人失散了。”

钱锺书和女儿圆圆都喜欢观察,所以他们家下饭馆是吃饭连着看戏,非常有趣。杨绛写道,“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1980年钱钟书先生与夫人杨绛在家中切磋学问

这种精细的观察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但能力总是用进废退,如果不能跟着父母耳濡目染,很多孩子的观察力就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遗失了。

最好的陪伴,是平等无间的玩耍

杨绛怀孕的时候还想,孩子生下来就托出去,或者送乡下寄养,当时很多女学生都是这么养孩子的。然而圆圆出生以后,她却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这等训练”,吃喝拉撒睡都在规定的时间,邻居法国老太太喜欢圆圆,想把她带到乡下去养,杨绛写到,“如果这是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也许会答应,可是孩子怀在肚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里了,反叫我牵心挂肠,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圆圆是她一手照顾的,她甚至自嘲,有了孩子以后,自己恰如他《围城》里形容的某太太“生小孩儿都忘了。”

1938年,杨绛与女儿回国途中

来自妈妈的高质量陪伴,相信当下的很多妈妈都做得到。而很多爸爸,尤其是中国的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无所措手足,更谈不上什么高质量陪伴了,请他们帮忙独自带半天娃,没有全程看着娃玩手机就是优等生了,这一点真的很值得跟钱锺书先生学学。虽然他在圆圆一岁多回国的时候,还是不会抱孩子,而且读书工作不胜繁忙,常常离开家,但假期的时候,他俩每晚都一起玩“猫鼠共跳踉”。

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从前,圆圆在辣斐德路乖得出奇,自从爸爸回来,圆圆不乖了,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简直变了个样儿。她那时虚岁五岁,实足年龄是四岁零两三个月。向来只有人疼她,有人管她、教她,却从来没有一个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所以,圆圆和爸爸是好朋友,最“哥们”。圆圆也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杨绛还讲了这么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故事,足见在妈妈心目中的父女之间的“哥们”关系: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钟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 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

“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

钟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

永葆一颗童心,放下大人的架子,才能跟孩子平等无间地玩耍吧,这样的“玩伴”,又有哪个孩子不想要呢?

最好的环境,是相亲相爱无障碍沟通

《我们仨》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家三口之间的相亲相爱,每个人都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新婚的钱锺书、杨绛搭乘油轮赴英留学

杨绛怀孕的时候,钱锺书陪她跟医生见面,医生问:“想要男医生还是女医生?”钱回答:“要最好的。”出院回家,“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而且,杨绛写道,“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锺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锺书做给我吃。”放下书本洗手作羹汤,只为你。走出牛棚搬家的时候,杨绛突然流起鼻血来,手绢全染红了,她“推说要洗手,急奔四楼。锺书“拙手笨脚”地忙拿了个小脸盆在楼道一个水龙头下接了半盆水给我洗手。我推说手太脏,半盆水不够,急奔四楼。”“我心里很感激他,但是我不要他和阿瑗为我着急。”直到处理好鼻血,乘机洗干净手绢,杨绛先生才慢慢地回到三楼的房间里。女儿圆圆在这样相亲相爱的环境里,也特别为父母着想。

在父母被打成右派的时候,身为“革命群众”的她要回家看望,“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线,贴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告诉我们她刚贴出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线”,之后她一言不发,偎着我贴坐身边,继续一针一针地给我缝一件新的睡衣”,她还“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一张张包糖的纸整整齐齐地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是亲子之间顺畅沟通的重要保障,有了最重要的爱,有了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家人,还有什么矛盾是化解不了的呢?

养育,其实是一场防微杜渐

曾经闺蜜很担心地说,要是我的孩子以后很笨,性格还恶劣,不爱学习又好吃懒做,我该怎么管教他?我答道,除了不可预料的天灾人祸,养育中哪有什么变化是突然发生的?!智商和性格除了遗传因素,还有后天教化,像我们这样时刻保持警醒、追求进步的父母,又怎么可能任由孩子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去考虑管教的问题?!养育,从来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甚至,都不需要你刻意地塑造、管教,只要提供适宜发展的环境,孩子自会成长,而父母,是他最初的模仿对象,最好的榜样,也是一生的伙伴和导师。只要你正了,孩子多半不会歪,而这个“正”,则包含着太多太多的智慧。你正在努力成为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人吗?你正在努力提升自己并希望孩子仿效吗?你能够专心陪伴、保持童心、跟孩子做朋友吗?你能够积极沟通、设身处地为其他家人着想吗?

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yes,那么养育其实是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如果你自己都没在努力实现自我,又怎么能指望孩子为你实现梦想?正如钱杨两位先生所做的,做好自己,不教而教,才是养育的大境界。

关注萌芽研究所BUD微信公众号(myyjs_bud)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更多母婴育儿原创科普知识,独家放送。

*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文章已交由相关法律顾问受理知识产权保护,如需转载刊登本文,请微博、微信联系。萌芽研究所BUD 是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妈妈创立的新媒体。

*萌芽君微博:@萌芽研究所BUD

* 喜欢就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吧!谢谢关注和支持:)


不要相信在野党,执政之后都一样。

33.长得丑但身材很好是一种什么体验?
背面倾国倾城,正面忧国忧民。

34.有没有一本书,提到它就觉得它改变了你,甚至影响你的人生观,让你感动不已?
《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

35.有哪些你以前深信,现在不再相信的观点?
长得好看又咋了,她学习又不行!

36.杀气是一种什么感觉?

37.我妈和我爸吵架,我根本帮不上忙,怎么办?
在旁边鼓掌叫好,我每次这样,他们俩就会联合起来收拾我。

38.怎么反驳胸小不要说话

39.为什么打群架的时候,普遍会脱掉上衣?
假如脱掉裤子的话,总感觉哪里不对,气氛怪怪的。

40.为什么有人说女人永远是对的?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一种人认为女生永远是对的;另一种人不这么认为;后来没有女生嫁给第二种人,于是他们灭绝了。

41.奥特曼为什么不直接发大招,要等怪兽快挂了才发?
你斗地主直接扔炸弹啊?

42.前男友现任好丑,我应该高兴吗?
他宁可要一个丑女人都不要你,姑娘长点心吧。

43.为什么我感觉《何以笙箫默》这个名字很美?

44.熬夜学习和早起学习哪个效果好?
熬夜晚起毁上午,早起学习傻一天。

45.为什么说老实的男人容易出轨?
朋友圈四大哲理。太老实的男人容易出轨。不抽烟的女人都是婊子。做微商的姑娘都月入数万。不上学的孩子都当总裁。

46.如何跟擦肩而过的女同学搭讪?
站住,你擦我肩了,我也要擦你。

47.相爱三年的初恋女友,异地恋后初夜给了别人,如何调节?
爱上一匹野马,头上都是草原。

48.如何回答女生你喜欢我什么?
这不是有公式吗?一个时间点+一件小事+形容润色+海誓山盟.如:四年前的一个早上,你忙碌着为我准备早餐,看着你的身影,我恍惚看到了天使,美极了,那时我便默默对自己说,这就是我要用一辈子去爱去疼的女人。最后紧紧抱住她,不用多解释。

49.你做过最装逼的事情是什么?
我妈回来的时候,总看到我在书桌前看书写作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认为好的教育是怎样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