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小学四年级了,为什么一直喜欢玩幼儿园小朋友才玩的玩具?

在这里我和爸爸都首先要做检讨才行。

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学校发了一张兵乓球俱乐部报名表,交费500元。我和爸爸都不以为然地放弃了这次机会,想着等他以后长大些再说。

可是二年级开学,再也没有报乒乓球的机会了,有个篮球兴趣班还是三四年级以上才可以报。

为什么我会这么悔恨呢?因为在这一年里,我发现儿子对乒乓球十分痴迷。我家附近有个社区健身点,那里放着一张乒乓球台,晚上散步的时候儿子总是要到台前等着看乒乓球,不,准确一点说是等着当球童,免费球童,对,免费球童,不是像那些投资大鳄小时候经常在高尔夫俱乐部当球童,那个是有小费的,我儿子没有小费。而且,还得和别的孩子竞争,谁跑得慢了,连当球童的资格都没有。

只见他站在球桌旁,打球的青年男女不断让他们这帮孩子后退后退,当发球开始,他的两只眼睛就滴溜滴溜跟着球转来转去,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球上。看到球飞出台面,就箭一般地冲过去捡球。由于他的反应速度和跑步速度都太快,球总是被他捡到。别的孩子不乐意了,开始抱怨。于是打球的哥哥姐姐开始制定规则:“一人捡一次,不需插队轮流来。排好队。”

于是几个孩子都认真地排起了队。有好几次他都在要冲出去捡球时想起了规则又退回来让别人捡。

看到孩子痴迷的样子,我只好上网买了一副乒乓球,带他去小区会所打。无奈他一点儿基础也没有,发球就失误,或者根本就接不住球,基本就是打一下一个回合。虽然他也乐此不疲,但我却发现自己不是全能的,自己毫无运动细胞,也缺乏教练技巧,在运动方面,必须要有专业的教练教他才行,哎,一念之差,错过了乒乓球俱乐部大好机会,我教训深刻,心想下次再有什么体育运动一定第一时间给他报名。

之所以重视孩子的运动,是因为我发现孩子精力充沛,如果不运动光学习,精力是远远不能完全释放的。现在的孩子也没有课间运动,课间还不许出教室,只能在教室里玩玩棋牌什么的斯文活动。想象自己小时候,下课铃一响,全班同学都冲到操场,满场乱跑,什么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长江黄河、跳飞机、捉迷藏,精力释放得不亦乐乎。同时学习也一点儿不会耽误。

除了课间运动,放学后也会继续玩,玩沙包、方包、毽子、滚铁环什么的,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精疲力竭就会睡得很香。现在孩子精力没有发泄完,不但晚上睡不着早上不愿起,而且没有运动人就喜欢闹小别扭,总缠着大人哼哼唧唧,其实是精力无处发泄。

除此以外,运动能锻炼体魄,我除了小学阶段爱玩以外,中学开始就不运动了,每次上体育课都很害怕,害怕跳马,害怕单杠双杠,真的不愿孩子到中学阶段还要因为不擅长运动而应付这些体育活动的恐惧,增加心理负担。不知道那时候上体育课对我来说简直像做一场噩梦一般。所以现在要及早培养孩子的体育细胞,不能重蹈覆辙。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看了一篇对成功人士的研究报告,报告称成功的人有很大的比例热爱体育、或者本身就是体育健将,因为体育能训练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竞争合作意识。想想好象很有道理的样子。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无意中知道了孩子的成长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敏感期的,什么色彩敏感期、阅读敏感期、运动敏感期、甚至还有婚姻敏感期。要记住这些敏感期太复杂了,但有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就是看某一阶段孩子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于哪些方面,那就说明敏感期到了。比如五六岁的孩子老缠着家长讲故事、喜欢看故事书,那就是阅读敏感期到了。对照一下,还好我好像没有错过阅读敏感期,但那也是无意识的培养,自己之前压根不知道孩子还有敏感期什么的。就只知道小时候有个安全期,父母特别是妈妈要给予足够多的陪伴。

儿子当初站在乒乓球台旁边那么专注地观球的样子,现在看来是十分明显的运动敏感期,可是我这个迟钝的妈妈一点儿都没有察觉。所以说无知是多么可怕,要学习,养育孩子还真不是简简单单的,要学习的太多了!

终于迎来了一次补救的机会。一年级期末的时候学校又推荐了游泳兴趣班,这次我义无反顾地给孩子报名参加。

儿子对游泳班的态度则是复杂的,刚开始很开心,可是随着开始上课,看到提高班的孩子已经会游25米了,而他作为基础班还只能练习憋气,就沮丧地说:“妈妈,我明天不想学游泳了。”

我马上鼓励他:“你刚开始学拼音的时候也说太难了,可是你看现在怎么样了?你不是学得很好吗?只要你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会学会的,想想你学拼音是不是这样子?”

“一定要学会游泳,不然妈妈不会游泳,以后如果发生洪灾了妈妈会被淹死的,你可要学会游泳救妈妈啊!而且小时候是学游泳的最好时机,如果错过了长大再学游泳就很难了,你看妈妈就是小时候错过了机会,长大后一直都没有学会游泳。”

是的,我到现在都不会游泳,可是我却在大学里通过了游泳考试。所以说,考试真的和实践是脱节的。我当时也是学了很久都不敢下水,考试的时候站在游泳池边心悬到半空中就是不敢下水。后来被老师踢进水里,为了活命只好拼命往前游,游到一半还被前面的人踹了一脚差点沉底,等我惊魂未定地游完全程爬上岸后,整个人都瘫了,这辈子再也不敢游泳了。索性考试算是通过了。

多么惨痛的教训啊,我不在乎孩子以后考试怎么样,但是他一定要学会游泳。我不想我的弱点都遗传给孩子。

也许真的是教练教得得法,孩子慢慢也客服了恐惧,每天回到家里就搬一盆水练习憋气。每次都要拉着我当观众,让爸爸掐秒表。得知自己憋气时间又长了几秒他就很有成就感。后来,就拉着爸爸要去小区的游泳池练习,每天都去练习。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让爸爸发他练习游泳的视频给我看。嗯,能游一两下了,不错,有进步。最关键是,兴趣不减。

十天很快就过去了。这是一个速成班,号称十天包会的,第十一天就要测试。在前一天的晚上,孩子还只能游两三下,他开始担心明天的考试:“妈妈,我明天不想去上游泳课了。”

“我怕我不敢游泳,我现在还要用浮板。”

“不用怕,儿子,万一考不过就明年重新再考。”我宽宽他的心。因为我自己不在意这个考试,所以就没把这个放在心上,也没再多给他做工作。第二天安心去上班了。

快到中午的时候,收到爸爸发来的视频,写着“儿子顺利通过25米游泳考试!”

我有点不敢相信,打开视频一看,只见一个被晒得黑乎乎的小人儿在水里像个青蛙一样游泳。听到旁边教练的声音“摇腿、摇腿。”然后看他的腿非常标准的青蛙腿,瞪得足够伸展又很有力。很均匀地游完了25米。看到他扶住泳池边的扶手上岸的一刻,我感动极了,欢欣鼓舞。“儿子终于没有遗传我的弱点!他会游泳了!”我点开视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第1篇:收拾玩具的那些事儿教育随笔

我们班的孩子非常热衷于建构区的材料,每每区域活动时间那里总是客流不断,平日里短短的过渡时间,孩子们也总要去摆弄、欣赏一番。男孩子喜欢搭建不同款型的*事武器、建构各种堪比著名建筑的建筑物,女孩子则偏爱搭建无所不能的魔法棒以及能够捕捉美丽瞬间的照相机。

在开始玩之前,他们会为自己的创作“储备”足够多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专注于两手之间的作品,完全不在意自己是蹲着还是席地而坐。我常常会被孩子强大的兴趣和专注度所折服,但是问题也由此产生:孩子们过于的专注常常忽略自己在搭建时碰掉的玩具、急于把作品移至展示台却忽略脚下被踢开的积木。在结束活动的时间,孩子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都不舍得离开展示台附近,根本就忘记了还有积木被遗留在建构基地上。“不是我玩的”积木便由此产生。

当面对如野花般零星在地的积木,我们很难再辨识出这是谁拿到这里来的,如果问“是谁玩的”,得到的*无疑是“不是我玩的”,所以这样的查案似的问题基本是过场话!前期,我们的策略是要求“但凡进入建构区游戏的幼儿都要一起收拾”,但时间长了,便发现每次在那里收拾的总是几张同样的脸孔,有时甚至他们没有去玩过,也会因着“喜欢收拾”而积极的加入其中,而一些真的玩了却不想收拾的孩子便理所当然的不收拾了。对于此可以看出随着孩子的成长,收拾问题是有着不同原因

第2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从仍玩具到捡玩具

“哗”这是缪趣小朋友把一篓雪花片倒到地上的声音,紧接着小朋友们一阵哄笑,竞相模仿。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我在错愕之余冒出了一个念头:“扔玩具真这么好玩吗?”孩子们偷瞄着我不做声,“那你们想扔吗?”“想。”一个大胆的孩子回答我,其他人向他投去佩服的眼光,我点点头,“那好吧,请你们尽情地扔把。”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的叫声和玩具的碰撞声淹没了一切,十几分钟后,满屋一片狼藉,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透着意犹未尽的喜悦。我镇定而舒缓地说:“好了,我们该捡玩具了。”孩子们看着满地的玩具不知所措,我笑了笑,“没关系,老师和你们一起捡。”时间一分分的过去,玩具一个个的进了篓子,汗珠也一滴滴的从孩子们的头上冒出来,当最后一个雪花片放进篓子的时候,大家都往地上一躺,“好累呀,终于捡完了。”

“那你们喜欢扔玩具还是捡玩具呢?”

“因为扔玩具很开心,捡玩具太累了。”

“对,那就没有人累了。”

孩子们还在讨论着,我想我成功了,因为“不乱扔玩具”不再是一句教条的规则,在劳动中它变成了孩子们乐意接受并自觉养成的习惯,由此我想到:与其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说教,不如另辟蹊径,让道理行动化,让规则生活化,少对孩子说一点,多让他们做一点,这

第3篇:从仍玩具到捡玩具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哗"这是缪趣小朋友把一篓雪花片倒到地上的声音,紧接着小朋友们一阵哄笑,竞相模仿。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我在错愕之余冒出了一个念头:"扔玩具真这么好玩吗?"孩子们偷瞄着我不做声,"那你们想扔吗?""想。"一个大胆的孩子回答我,其他人向他投去佩服的眼光,我点点头,"那好吧,请你们尽情地扔把。"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的叫声和玩具的碰撞声淹没了一切,十几分钟后,满屋一片狼藉,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透着意犹未尽的喜悦。我镇定而舒缓地说:"好了,我们该捡玩具了。"孩子们看着满地的玩具不知所措,我笑了笑,"没关系,老师和你们一起捡。"时间一分分的过去,玩具一个个的进了篓子,汗珠也一滴滴的从孩子们的头上冒出来,当最后一个雪花片放进篓子的时候,大家都往地上一躺,"好累呀,终于捡完了。"

"那你们喜欢扔玩具还是捡玩具呢?"

"因为扔玩具很开心,捡玩具太累了。"

"对,那就没有人累了。"

孩子们还在讨论着,我想我成功了,因为"不乱扔玩具"不再是一句教条的规则,在劳动中它变成了孩子们乐意接受并自觉养成的习惯,由此我想到:与其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说教,不如另辟蹊径,让道理行动化,让规则生活化,少对孩子说一点,多让他们做一点,这

第4篇:作文的那些事儿教育随笔

我们常说,作文要注意观察。但今天我突然想到:观察也未必有用,认真、仔细也不应是对观察的要求;每天都认真仔细地注意身边的事物,该有多累啊!爱认真不认真,这强勉不得。比观察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有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眼光,才有了联想和想象,才产生了和以往不同的印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家常便饭,才能变得可爱或可憎起来。观察,也才成为一种不知不觉的自发行为。

如果我们遇到的是a,看到的就是a,作文,是写不出来的。一天记流水账可以,天天这么记,那该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啊!难怪有些学生不想写作文。作文中最可贵的,不是写事实,而是写“印象”:遇到的是a,眼里出现、心里映现的是b,写出来的是c,这才是作文嘛!

即使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种近乎人物素描的文章,其实也都加入了作者的感觉和印象:“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号”,“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切断了”……无不是如此。而写不出自我印象的东西,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为那只是这个世界的简单重复,而且你复制得再好,也不会比事物本身更好。与其看你的作文,不如看现实里的那个东西。

作文三个阶段:形成某种感受;

第5篇:《会摆动的玩具》教育随笔

物体摆动,有关力的知识如何呈现给孩子。必须与孩子的生活结合。因此,我把这个活动设计成孩子们都喜欢的“荡秋千”。从帮助积木荡秋千入手、让孩子在*作中发现、体验“力”的存在。同时感受到:摆动的有趣。发现摆动方向的不同、用力方式的不同。接着植入生活中荡秋千的经验,说说刺激、害怕的感觉。最后介绍一个大人的摆动游戏——大摆钟。(有些孩子跟大人近游乐场也见识过。)整个活动,把摆动与“玩”联系在一起。玩,孩子是有经验的。因此,摆动又有了孩子的感受:惊险、刺激、心里痒痒的、怕怕的、好玩又害怕。

材料的选择,我尽量简化,原案例是毛绒玩具改为3个不同*的积木块。一方面能保*重量的相同,另一方面减少孩子对它的关注,把注意力更集中于摆动本身。在预*作中,我发现借助黑板的左右摆动不可行(黑板是斜的,阻挡了摆动)。于是及时调整,寻找、尝试。最后使用一根小棒、两张椅子的靠背制作的简易秋千架,能保**作的进行。也能让孩子清楚地观察到摆动的方向、幅度、用力的方式等等。

孩子们积极参与,用的力很多方式:奕飞用手指*的,欣蕾用手推,小毅则用手拉、猛的一放。我及时渗透力的名称:*力、推力、拉力。孩子们知道用力了,积木荡起了秋千。

在部分孩子*作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观察细致,发现了摆动的不同方向,于是问题自然就来了:为什么会不同?

第6篇:玩具怎么玩教育随笔

今天的区域活动中,我拿出了大型管状积塑,组织幼儿进行“筑城墙”游戏,主要来练习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突然发现刘林宏和几位小朋友把一些长草叶团在一起放在了积塑里,我对他们说:“里面放好多小草,还能*在一起玩吗?”他们说:“老师,我在做饭呢!”听了他们的创新玩法,我表示了支持,同时,没有忘记提醒他们玩好后收拾干净。我说:“那你们做好饭后,记得要把锅刷干净呀!”“好的”他们一边答应着一边继续忙活。过了一会儿,刘林宏大声对我说:“老师,面条做好了!我们要刷锅啦。”一边说一边迅速地把“锅”里的草叶收拾干净,我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可是过了一小会儿,这几位小朋友又从沙水区拿来一桶沙子和一桶水。我问他们要干什么,他们说:“老师,我们还要做菜!”我困惑道:“这需要用水和沙子吗?”他们很肯定地回答:“这是往菜里加的盐和油呢!”说着,就要往“锅”里倒入水和沙子。

此时,作为老师的我,是保护玩具的合理使用方法,还是鼓励与尊重幼儿的“独特”玩法呢?《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所以,我从以下两点来寻求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第一,明确教育的要求。明确向他们指出,管状积塑里不可以倒入沙子和水,否则会把积塑弄得很脏

第7篇:玩具跳蚤市场教育随笔

大班的孩子们很快就要开始小学生活了。幼儿园里准备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玩具跳蚤市场",鼓励大班的孩子们把自己不再需要的旧玩具拿来拍卖。这样,既可以让大班的孩子锻炼能力,又可以帮他们处理掉家里成堆的旧玩具,同时,也可以让小班和中班的小弟弟小妹妹买到喜欢的玩具。

"玩具跳蚤市场"开幕前,孩子们忙碌地做着准备,瞧!莹莹小朋友娇小的身影一直在教室里穿梭不停,在忙什么呢?原来她正给她的玩具和物品补上价格标签呢。寄宿的小豪在忧心:"我妈妈怎么还没将玩具带来?"南南正为找不着自己的玩具发愁,可一会儿玩具又从床箱底下冒了出来……孩子们真是够紧张的,甚至有些迷惑了。为了缓解紧张气氛我建议大家来*排。

"能不能便宜一点?3元卖不卖?""已经很便宜了,原价要40元,我只卖4元。再便宜不能卖了。"听着他们一板一眼的讨价还价,我想,该是我们收起扶持的双臂,让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果然,下午4点,"玩具跳蚤市场"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开始显现。他们自己商量好,有的两两结对,有的三五结伴,共同在一个桌面上设摊。有的小组还作了分工:有招呼顾客的,有作介绍推销玩具的,有专门收钱管钱的。没想到,一会工夫吸引了不少正准备离园的家长和小朋友们。一个小弟弟拉着爸爸来到摊位前,煜煜亲切地对小弟弟说:"小弟弟你想买吗?"然后

第8篇:幼儿园小班教案之玩具该如何收拾

在玩娃娃家时,幼儿不能有次序地收拾玩具,菜市场的菜经常很随意地放回塑料筐中。因此,这节课重点是放在让幼儿根据标记把玩具收拾回塑料筐中,并让幼儿知道要先收拾好菜市场的菜,再收拾餐具,最好把桌椅摆放整齐。

1、初步学会按相同标记收拾玩具。

2、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知识准备:已初步学过“上、下、里”等方位词。

2、物质准备:布置一家小熊的家,家中玩具、蔬菜摆放零乱,小熊一只。

1、以帮助小熊引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调动了幼儿参与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玩具掉在哪里,启发幼儿使用“玩具掉在xx上面(下面、里面)”的语句。

(1、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方位词,并使用完整句。2、镜头的摄入有所偏差,谁在说话时,镜头要跟紧谁。3、师在提问幼儿的时候,没有必要把小熊一直抱在手上,可以先放在旁边。)

3、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这些玩具的家在哪里?这些家上面你发现了什么?

(1、幼儿能积极地寻找玩具。2、在视频中,老师可以看到在上课时所没有关注到的其他幼儿:发现有个别幼儿趴在地上,有的幼儿很认真的寻找玩具的家。3、拍摄幼儿寻找的镜头都是全景,可以拍摄个别幼儿寻找的情况。)

4、引导幼儿把寻找到的玩具送回家。(个别、全体)

(1、镜头拍摄幼儿如何

第9篇:幼儿园收拾玩具教学设计

1、能按标志图给玩具找家。

2、知道玩了玩具要放回原位。

3、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1、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玩具的习惯。

2、知道按玩具的种类进行分类。

1、老师以玩具娃娃的的口吻哭着告诉幼儿:“我是积木娃娃,刚才小朋友玩了以后没把我送回去,我找不到家了。”启发幼儿想象自己找不到家会怎么样?那玩具宝宝找不到家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它?

2、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幼儿观察认识它们的特征,并区别它们的种类。

3、出示玩具标志图,让幼儿认识。并请幼儿说说哪些玩具最适合用这些标志来表示,让幼儿初步学会一一对应收放玩具。

4、引导幼儿将标志图贴在篮子上,请幼儿根据标志图将玩具分别放在篮子里。

5、游戏“给玩具找家”让幼儿迅速按玩具的种类把各种各样的玩具送回家,看哪些幼儿能又快又准帮玩具找到自己的家。

6、鼓励找得好的小朋友,并给与奖励。

8、教师小结:每个玩具都有自己的家,如果它找不到家了就会像小朋友找不到家一样很可怜,所以我们以后不管什么时候玩了玩具都要将玩具收拾整理好,不能到处乱扔,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乖宝宝。

第10篇:引导孩子收拾*作材料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晨间活动中,佳佳选择了印指纹的活动。她先用食指蘸了印泥,在宣纸上留下了一个红红的指纹,接着,又拿起放大镜察看起自己的指纹来,时不时与旁边的小朋友切切私语。一个,两个,三个……一会儿功夫,五个手指头都变得鲜红鲜红。当我转身准备去看做小灯泡发亮实验的小朋友时,就听见“王老师,佳佳把放大镜弄得好脏”。原来,佳佳观察完右手指纹后,又开始用左手印指纹,由于右手的五个手指头上都蘸有印泥,所以当左手印完,右手拿放大镜后,放大镜上当然是红迹斑斑。佳佳也被吓住了,愣愣地看着我。我笑了笑,说:“没事,你继续玩吧,不过,结束后你得把你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相信你会把放大镜擦得和刚才一样干净,对吗?”佳佳听了很开心,埋头继续她的实验。讲评时,她告诉大家: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当然,离开时,她用餐巾纸把放大镜擦得干干净净。

“佳佳把放大镜弄脏了”,差点吓住了正在探究指纹的佳佳。假设老师也制止了她的行为,那“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这样的*也就消失了,孩子探究的愿望也就被扼杀了。建立*、平等、*的科学探索的精神环境非常重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思考问题、

说回到幼小衔接的话题,我想发一篇朋友MAOMAO写的老文。MAOMAO是特级幼儿园的班主任,因为自己身在教育一线,她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一直不怎么焦虑,是个“静待花开”的佛系妈妈。

结果,女儿一上小学,MAOMAO一下子就焦虑了起来,发现女儿各种跟不上,火急火燎地去报了“幼小衔接”培训班,只为求一个自己的心理安慰。

虽然,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根本就是为了缓解大人自己的焦虑而已,但是MAOMAO妈的经历,让我想探讨一个话题——

幼小衔接培训班要不要上?当周围爸妈都在暗暗发力,孩子们都发足狂奔,当学习压力转移到家长身上的时候,你还有可能淡定吗?

这个暑假的每个早晨,我没有了懒觉,每天起床准备早餐、送小主去学习。之后在门口等着小主两节课下课接回家。

过来人都知道今年的杭州有多热,我在一个没有空调的地方一等就是两个小时。手里拿着小一边吹一边擦汗,那感觉真的是酸爽!

我每天安慰班里那些焦虑的家长要静待花开,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要有一颗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

而如今的我却跟着一群即将入小学的家长们一样焦躁不安,一个不落地给孩子报个幼小衔接班只求安心。

我心想:我这样也算是给汤圆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了吧?接下去就要看她自己了!直到有一天一位数学老师把我从“心安理得”中又扯了回来。

那天,汤圆幼小衔接班的数学老师把我叫去对我说:“你看你家孩子这个数字写得太难看了,孩子小肌肉没发育好,要家长陪着写的,真不行你就手把手的教她写。”

其实汤圆会握笔会写字,但是怕手酸。前一天就因为这几个字跟我发脾气,我告诉她写的太难看了,她把本子一合说:“我觉得写的挺好的”。

我本想让她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一下长长记性,可是没有想到老师第二天批评的是我~~是我~~就是我~~。

我心想要扳回这一局才行,不能让汤圆觉得字写不好这是我的责任,于是我转头对汤圆说:“老师是在批评你,学习是你的事情,你不认真,所以才会被老师批评”。

话说到一半,老师又打断了我:“孩子小要家长看着做作业的,你要陪着、严格要求的!”(吓死我了)

我连忙打圆场说:“是是是,老师说的对!”

我拿回汤圆的本子,让她把数字擦掉让重写,这时汤圆身边的同桌妈妈凑过来说:“你们拿笔不多啊,幼儿园没有练习过写字吗?”我笑着摇摇头!

那个妈妈又说道:“哦,那还是我们幼儿园好,我们每天练习写字的,说着她拿出她儿子的印刷体数字给我看,我惊呆了,这可以拿去做描红范本了,那功力不是五六个月能练就的,我家汤圆是望尘莫及了。

(不过,力优妈妈在这里说一句,家长过度陪读肯定是不好的,也没有必要让孩子过早练习写字。)

慢慢地,我发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班里还有很多“神童”,什么心算的、识字量巨多能帮老师读课文的,面对这样的现实, 我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于是开始深思起了这个问题:

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对书写的要求?对于识字量的要求?对于数字认知的要求?还是对于学习习惯的要求?

我觉得,幼小衔接更多的是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独立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良好的作息习惯等,可是衔接班里的那些老师和家长的量化标准让我彻底惊呆了。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幼小衔接”培训班,几乎就是在成吨地贩售焦虑。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为孩子的教育买单,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啊!

也许,这样的培训班,真的不上也罢。我也问了一些经历过“幼小衔接”的家长,看看他们眼中的“幼小衔接”,到底是什么样的。

公办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好老师、家长心态放松很重要!

问:你觉得幼小衔接是否有必要?幼小衔接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长要做些什么准备?

M妈:我的孩子当时暑假里有过20多天的幼小衔接,学了拼音和心算。但是因为回没有人陪他练习拼音,所以也就跟没有上过一样。

拼音倒还好,最痛苦的是书写。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要疯了,因为孩子不会拿笔所以字写得不好,而遇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要求孩子们交上去的本子跟字帖上的一模一样。

孩子因为刚刚开始学习书写笔都拿不好,所以每天光写字就需要2个小时来完成。

我们看他每天学习那么辛苦还跟不上老师的进度,真的是非常焦虑,只能不断告诉自己他是我们亲生的。回想起来,真的不知道那一年是怎么过来的!

后来到了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家长的心态都开始改变了,变得平和了许多。

孩子读不好书也不能全怪他,他已经很努力了!这多亏我们后来有了一个很好的班主任在不断的鼓励他,所以他进步很快,和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现在三年级了他的一切都开始变好了。

回首过去,真的觉得很多都成浮云了。

其实,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需要家长一起参与才比较有效果,如果能遇到一个好的班主任老师,能及时疏导、给你时间和信心,那要不要幼小衔接都无所谓了。

民办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感觉我和孩子重新读了一遍小学

问:小学一年级时你是如何配合参与孩子的学习?

D妈:我孩子的班主任是一个很严格的老教师,所以每天对孩子会有很多的课后要求,而且必须是让家长监督的。(现在我带孩子出去玩都不敢发朋友圈,深怕被班主任看到然后私信我要给孩子收收心,而我却无言以对!)

刚上小学时,每天只要孩子一回到家,我就开始紧张,先看他学校一天的作业,再检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如果完成的不好就必须要他重新做。如果跟他讲题目时他听不懂,我就会暴躁。

虽然每次发好脾气都觉得后悔,但是我还是压制不住自己。感觉现在的孩子上学就是家长上学,所有学习的内容家长都要知道,所有作业不管放学回来的家庭作业还是课内作业,你都要一清二楚。

感觉我跟孩子一起重新读了一遍小学,还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我们那个时候父母哪里有空这样盯着我们学习的,都是靠自己的。可现在倒好,过程真的是太痛苦了!

最怕听到的就是叫家长来,所以要盯着孩子把所有的作业做到百分之百正确才敢交给老师批阅。

(力优妈妈在这里要说一句,孩子读小学,大人跟着一起读了一遍小学,虽然有很多无奈,但这种“陪读”的方式我们并不提倡。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他学习效率低,或者作业无法完成,那应该跟老师多交流,尽量、尽量让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改进学习方法。

另外,家长心态一定要放平和,接受孩子是普通人这个事实。)

民办小学语文老师说:要轻写,重读

1、要轻写重读,增强记忆。

2、适当学习拼音,可以提前接触,但一定要发音正确到位。

3、初步感受学科知识,培养兴趣当先激发学习热情。

4、养成正确良好的书写姿势。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孩子开始拿笔姿势非常重要,一旦姿势不正确,以后就很难改变,影响书写和速度,所以书写开始宁可放慢速度一定要正确,这个问题只有靠家长督促。

民办小学数学老师说:不一定要追求速度!

说实在现在外面的衔接基本以提前教学为主,数学方面只要接触数的组成和分解,不一定要追求加减法速度。重点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民办小学英语老师说:接触英语,日常要多“磨耳朵”

作为英语老师,我认为让孩子提前接触点英语有好处,提高兴趣,培养语感,但不强求。听听歌,偶尔看看视频,对英语不抵触就好。

公办小学班主任这样建议:心理、物质、习惯准备都要做好!

1、心理准备:家长引导小朋友的期待心理,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千万不要用学校老师的名义去吓唬小朋友。

2、物质准备:简单实用的,(建议硬壳笔袋),铅笔橡皮尺子,切忌花哨玩具化,易分心。四格带盖不锈钢饭盒,筷勺盒,餐垫,。

一根跳绳。一块带挂的小,拼音卡片。

3、习惯准备:早睡早起的习惯(9点到7点,不午睡)。20分钟内独立午餐的习惯。专心倾听的习惯(能保持20分钟以上)。每天跳绳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书不限,每次20分钟以上,实在有困难的建议亲子共读)

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的老师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观点:幼小衔接工作,家长的参与很重要。要带着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阅读、多运动。

最后,力优妈妈也有话说!

其实,力优妈妈家两个孩子从没有参加过任何幼小衔接班。我们赞成让孩子在学前掌握适当的生字、有数字的概念,会一些简单的英语交流,但我们反对在短短的那个大班结束的暑假里,让孩子填鸭式学习。

在我们的线上直播活动《校长来了》里,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也不鼓励参加“幼小衔接”班。

俞校长说:“我觉得,培训班应该是孩子有需要再去,而不是家长有需要带孩子去 心态很重要,要有一颗平常心。你要承认自己是普通人,你就能接受孩子也是普通人。你想,自己都是普通人,为什么要求孩子要做到你做不到的事呢?”

就我自己来说,我赞成让孩子在学前掌握适当的生字、有数字的概念,会一些简单的英语交流,但这些学习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爸妈带着孩子一起慢慢学习的,绝对不是靠几个月的培训班填鸭式地来学的。

从幼儿园中班开始,我和孩子爸就会每晚花点儿时间,有时候可能只是五分钟十分钟,教孩子认识几个汉字,或者陪她练习一首英语儿歌,或随手给孩子列几题数学加减法,让孩子在玩耍间隙,留一点点时间给学习。

日积月累,我们希望让孩子知道:“快乐的童年和掌握知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矛盾的”,我们想看到孩子每次学习的时候,心情都是愉悦的。

有妈妈跟我说,她没有上幼小衔接,孩子在学校里第一年有点跟不上,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其实,我想告诉她的是,在学校里第一年没有跟上,绝对不要归因为“幼小衔接”培训班没有上。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那么我们要反思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打断孩子持续性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注意力能够集中,那么后面会慢慢跟上的。

千万不要被所谓的“神童”们,打乱了自己育儿的脚步,毕竟,我们身边有不少儿时是“神童”的人,长大后不知去向何方。一时跑在前头又如何呢?在学习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比拼的是耐力,是对自我的挑战。孩子跟自己比,能够找到问题,有所进步就可以了。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在面对“蜕变”这一天到来时,希望我们都能从容不迫。

力优:“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广播电视优秀播音主持人”、“全国地面频道金牌主持人”,是一个做了十五年新闻调查的资深媒体人。同时,我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力优妈妈圈”微信公众号(liyoummq)我会分享一手的教育资讯,丰富的亲子活动,提供权威赛事的报名渠道,让我们一起健身扮美做最好的自己。

本文经力优妈妈圈授权发布,原标题:幼小衔接什么鬼?当别的家长都在暗暗发力时候,你还能做到淡定吗?,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岁孩子跟小朋友玩不到一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