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情愫教育怎么样呢?

我校陈秋蓓老师参加区级音乐研讨课

2021年5月11日,在天府新区教科院的组织下,四川天府新区学年下期小学音乐研讨课教研活动在天府七小报告厅举行。我校音乐教师陈秋蓓为大家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欣赏课《四川清音——川腔属韵》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教科院音乐教研员程育新老师、各工作坊坊主以及全区音乐教师。

   陈秋蓓老师选用了四川清音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曲子《赶花会》作为课堂学习的主线,并采用了听、演、唱、游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精心创设了音乐情境,开展了既有趣又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抓住了清音的特点,创4字诀“念”、“唱”、“奏”、“演”,让学生清晰易懂的感受了清音的韵律之美与节奏之感。

  《赶花会》的选段,篇幅易短、节奏清晰、语言活泼、富有音韵,通过“念”来展示“川腔”的特色。同时,涉及到演“唱”技巧的运用中,在掌握润腔规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唱好装饰音来展示“蜀韵”的特点。

  对于小学三年级而言,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均呈上升趋势,对音乐的鉴赏力也逐步提高,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课堂上能够在歌唱、律动、乐器演奏等活动中,感受了欣赏乐器,感受四川清音,让孩子们爱上四川传统文化艺术。

 课后,天府新区教研员程育新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细致地从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的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点评。天府新区趣美工作坊坊主田玉婷与清音工作坊坊主江淑文也分别谈到,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从小给孩子灌输音乐素养,任何时候都要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要善于发挥孩子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并做到形式多样化。并鼓励全体音乐老师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勤于思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音乐教师地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柒小, 老师们的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展示“以生为本”的课堂风采,提供探索交流机会,还注意用美感教育关怀柒小娃的心灵。

 一份滋润人心的感人情愫

公园城市 未来花园:“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设计竞赛

三等奖获奖作品解析合集

为激发园林学子与行业从业人员的设计创作能力与实践建造能力,弘扬工匠精神,将于2021年9月中旬举办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公园城市 未来花园”。

本次活动设计竞赛阶段于2020年12月启动,竞赛主题为“未来的花园”。鼓励设计者在有限的地块内,以竹材和花卉为主要材料,设计并建造一座具有未来感的小花园。活动设计竞赛阶段已评选出专业组8名、学生组36名入围作品。

2021年5月22日,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设计竞赛线上终评会(点击跳转)圆满举办。会上共评选出学生组入围团队作品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

现为读者详细解读学生组三等奖作品。

三等奖答辩展示视频完整版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抖音号:LA7675

    从古人观星占卜预测未来到近现代大力发展航空事业深入太空,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亘古绵长。寻找外星文明,搜寻可生存的新家园等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我们构想,未来星球间的关系将愈加紧密,星际穿越成为可能,人类有机会畅游散布在宇宙中的多个星球。

    方案大小球体错叠,形成内外丰富的空间形态,利用植物烘托营造多样空间,隐喻未来“打破”星球隔离,异星球花园缤纷呈现。乱序编织、疏密渐变的表皮,光影斑驳,花园内外植物若隐若现。蜿蜒的单向流线,将人类从仰望星空到探索不同星球的历程串联,或惊鸿一瞥或遥相对望,虽道路曲折仍孜孜不倦。

    未来的花园,预示着人类吟游星际,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互相交流,和而不同,共建宇宙共同体的美好景象。

1 概念来源与空间组织

我们的构思源于队员们对未来的畅想,信息时代来临,超越三维空间的信息流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多维世界蕴藏着无限可能。伴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在星际的足迹将逐渐密布,我们的未来花园设计便基于此,设想在星际穿越的语境下,实现“星渊吟游”。

由“穿越之门”进入构筑内浩瀚的宇宙空间,内部空间流线通过增加植物节点的方式进行了曲折化处理,暗示着航天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同大小、高度的开口与植物共同留下异星球花园的线索,预示着方法总比困难多,用心观察探究,答案就在不远处。

2穿越感如何实现:形体生成

     利用多球体组合的构成方式并结合球体形态及组合特征运用三种内外沟通方式:①球体组合间的较大空隙形成主入口:“穿越之门”;②通过在球体上开不同大小、高度的洞口的空间暗示、框景作用来实现概念场景③通过表皮与框架形成的肌理实现内外不同程度的渗透作用。

     主框架和次框架作为结构支撑,赋予乱序渐变的表皮;框架与表皮两个体系形成的内外肌理对比,整体呈现如宇宙星辰般璀璨壮观的乱序渐变肌理;像个罩子般自然立于场地,于方寸之地构建浩瀚美妙的未来花园。

3异星球花园的呈现方式与线索

     在植物种植设计中,我们选择了蓝色系、粉色系以及金色系的植物,植物形状为毛球状、羽扇状,意在营造浩瀚宇宙中的异星球氛围。

 具体而言,左侧主入口处金色的芒草昭示着苍茫母星;进入构筑物内部,冰蓝无尽夏夹杂着灰白的银叶菊从右侧侵入,其后隐约可见天蓝鼠尾与蓝滨麦,寒冷星球的冰冷与危情丝丝渗出;妄图逃离而转身,却猝然撞上前方窗口外由蒲苇主导而高低起伏的粉、浅金的摇摆波浪,水系星球绮丽诡谲狂野袭来;眼角急转,夹在粉黛乱子草之间的无尽夏绣球与天蓝鼠尾由左前方洞口豁然倾入,异星球花园露出一角,仿佛惊鸿一瞥;左转终于寻到出口,穿越萧条的第三星球遇见美丽的未来星球花镜。

参赛者学校:西南交通大学

指导老师:吴然、周斯翔

参赛者:张润旋、文欣雨、王志鹏、苏巧敏、赵秋吉、刘兰、冯旭环、起雨涵

    多维空间是具有未知性与可能性的,我们提取多维空间的概念,意在打造出能在有限场所内感受时间、空间交叠变幻所带来的神秘与新奇的“栖息圈”。

    提取电话线的形态作为连接空间的轴线,电话线让我们联想到无限的莫比乌斯环,以莫比乌斯环为设计构思,通过竹篾与竹片的旋转、延展和衔接形成“循环之路”。构成具有强烈韵律感的未来花园。

    穿行,体验空间韵律变化的新奇;栖息,感受时间悄然前进的惬意。感受宇宙星海的未知与神秘,探索空间变化带来的可能性。

    茫茫宇宙,人类所处在一个三维空间中,无数个三维空间融入时间轴,组合构成了四维空间。沿着时间的轴线,我们可以抵达空间的每一个节点,看到四维空间中世界线在时间变化下的不同形态。我们提取多维空间的概念,意在打造出能在有限场所内感受时间、空间交叠变幻所带来的神秘与新奇的“栖息圈”。

    在我们所在的空间中,电话的出现模糊了空间的界限,故而我们提取电话线的形态作为连接空间的轴线。电话线让我们联想到无限的莫比乌斯环,参照莫比乌斯环的结构,我们对轴线形态进行拓扑分析,逐一对曲面与流线进行改造推敲,找到了最优的表现造型。

    以莫比乌斯环为设计构思,通过竹篾与竹片的旋转、延展和衔接形成“循环之路”。构成具有强烈韵律感的未来花园。

    从初步概念提取构造,建立主龙骨。将主龙骨与次龙骨以竹筒插销的形式连接形成节点,并将主龙骨用竹筒支撑在地面。次龙骨与竹编运用绳子捆扎的形式连接固定,竹编部分将以一种接近随机的方式来编织去塑造错落的美感,连接处将用销钉、插销和绳子捆扎的方式来加固,从而让构筑物更加牢固。

    在意境的塑造中,为呼应构筑曲面起伏延绵的韵律,采取了饱和度较高色彩丰富、高度较低的花卉置于入口处,多样色彩搭配弥补了竹色的朴素单调,若繁星散于星河。同时搭配色彩清新素雅的高杆植物,将其置于竹构物后侧,为这未来秘境更添了几分未知与奇妙,旨在营造“未来神秘、不可预知”的效果。

3 植物设计与空间表现

参赛者学校:广西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林雪琼、谈博

参赛者:马奥昕、朱亦菲、郭英子、莫宇彤、刘勇、熊谦楚、付泽同、刘书洋

未来是不由人的主观意识主导的,如同任意门,人类随时都在推开一座任意门,同时人类的命运也在无数选择的节点上分崩离析,未来是任意的。如同这座花园,花园不知道人从何处来,人也不知道将会前往哪个方向。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连锁反应,未来是一个复杂混沌的现象,而在一个花园里做出前行方向的决定、未来已经悄然改变......

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是由六边形构成的,如蜂巢,雪花。因为对称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有利的,这是生命进化的选择,从史前生物到人类,都具有类似的对称的身体结构。

    六边形的外观空间容积更大。在平面上,我们将一个可以旋转的圆形和六边形结合,从而营造出更多可能性。我们将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圆形内、六边形内、六边形外。通过旋转圆形,可以改变人们每次眼前看到的景色,六边形的六个边便是六道门,“随机的景色”是对“未来的花园”的理解与回应。

从平面到三维,我们将六边形中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抬高至一定高度,并将六边形的边、顶点、中位线作为控制线和控制点得到的形态,作为花园结构的基础。

“霰”指六边形形状。通过提取面的结构线并在中间增加支撑结构形成主要框架。“亭廊”位于圆形和六边形之间,主要作用是为了丰富转筒外的空间体验。“转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与花园的主体结构相连,下半部分通过一个转轴与地面相连。

植物设计方面,我们选择菊科植物与观赏草作为主要基调,增加了类似蓝花鼠尾草、四季海棠等点缀。在平面上,花卉的分布与结构相衬,通过对不同花卉种类的使用更好地区分六个边的风景。

3 植物设计与空间表现

参赛者:王植、张紫衣、陶睿敏、李香怡、梁婉莹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耗尽……地球面临着种种威胁,人类也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为了自救,人类计划前往黑洞视界构建新的家园。方案以星环和黑洞为原型:中央的光柱象征黑洞的引力;悬挂于构筑物内种植植物的球体以竹篾编制,代表太空的失重状态;花园里的花丛是星星和时空的碎片。在黑洞视界外,思绪遨游于宇宙天地间,惊觉人类的渺小。未来的花园固然是美好的避难所,但逃离是否只能是唯一选择?身处这个奇幻的未来花园,或许从现在起真正尊重自然,保护地球才是生命的真谛。

在未来,地球快要无法负担人类的生存。据说黑洞视界是穿越时空的入口,人类决定前往黑洞视界探寻新家园。穿越星际银河,超越重力束缚,人类以星辰为泥,以黑洞为干,以引力相吸,以星环为枝,以银河滋养,在宇宙星河里构建未来花园。徘徊于黑洞视界外,人类拓展了认知的范围。是逃离地球,在宇宙花园拥抱星辰;还是返回拯救地球文明,人类陷入选择的困境......

方案以黑洞和星环的抽象形态为基础,构形的急速旋转喻意黑洞的巨大引力。提取旋转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体,并通过对其结构抽离、提炼要素等,构建起未来的宇宙花园。

构筑由框架层、编织层、底座三部分构成。先将宽竹片环绕成“陨石坑基座”并填充卵石;再将原竹弯曲形成主龙骨、次龙骨,并依次搭建和连接主次龙骨形成整体框架;最后采用传统的竹艺编织手法将原竹、竹篾编织成“星环表皮”。

花园中的竹编星球、竹编花篮、星球竹编凳等小品也都是采用传统的竹艺编织手法,由竹片、竹篾等材料编织而成。为了验证方案合理性,小组成员还搭建了1:10的手工模型。

设计小组成员将花园里的花丛看作是时空和星星的碎片。植物配置以黄紫色系为主,用黄橙色的孔雀草、金光菊模拟星辰点缀,铺以粉紫色系的松果菊、姬小菊和缥缈浪漫的粉黛乱子草,用紫花酢浆草镶边。

     闲看葵花向日倾,也随星光流转起舞,聆听着宇宙的故事。

植物配置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

指导老师:罗言云、王倩娜

参赛者:王诗源、何柳燕、谭小昱、庄子薛、谢梦晴、张文萍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索取,导致资源消耗加剧,地球不堪重负,只留下最后一方土地供人类栖息立足,就在人类种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境遇,一个神秘的外星漂浮物的降临,带来一群外星生灵,为人类未来带来新的希望与生命力。

本次设计以流星陨石为原型,打造一处充满神秘与希望的遗落之境,整个花园覆盖于大小两块陨石状的构筑之下,构筑用8根竹棍支撑,整体呈现轻盈飘浮之感,下方植物围合并烘托出梦幻绮丽的空间氛围,3个外星生灵形象表达了未来花园的境遇与哲思。

疫情肆虐,资源消耗,灾害频发,人类的未来是否还有美好的地球家园?未来的花园又从何而来?

故事设定在兔星纪元2046年,两个兔星人意外地发现了已经濒临死亡的地球上存在微弱的生命信号,在查看的过程中意外激活地球最后的能量储存器。在兔星人的合力帮助下,地球重返生机,而人类是否还会重生,却未可知了。

构筑的主体形态以未来宇宙的太空陨石拟化抽象而成,以竹材编织呈现。为营造轻盈飘浮之感,运用竹支撑使主体悬空,通过开洞的形式丰富空间场景,并随着时间变化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最终形态整体高4.95m,下方空间平均高度2.2m左右,在下部空间中设置合理流线,引入各类活动,再将植物延伸进场地,形成三大竖向空间层次。

植物种植空间分为二至三个层次,主要选取白色、粉色、蓝紫色的观花植物,搭配蒲苇,芒草等体现花园荒野且具有生机的景象。

由里及外植物高度逐渐升高,外围以蒲苇芒草为主,内部以蝴蝶花,美女樱等花卉为主,给人以包裹希望之感,体现遗落之境的凄美与希望。

参赛者:吴有鹏、何定洲、李晴宇、肖天宇、李涵青、刘雨璇、蒲旸、杨柳

该方案整体以“骇浪”为设计原型。利用竹条的韧性达到自然曲线的造型要求。结合“未来的花园”这一主题,我们考虑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通过骇浪做一场洗礼,也是在时间轴上反反复复的轮回体现。它的席卷过程为游人的内心独白提供外界背景。面向未来的人们能通过自省找到自己的定位,汲取经验并发挥着价值。骇浪所提供的氛围,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思考延伸出来,解读自己对未来的理解。

     未来充满未知。无际的大海保留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执念。在涛生涛灭中发现生命的轮回。骇浪在涌动及其不间断的重复中演绎着个体生命从涌起到碎裂时的过程,也是无数的个体生命汇聚、翻涌奔腾的呈现。

“骇浪”分为两股,一大一小,相互之间有错位和包裹感。底部还有溅起的浪花作为形式上的呼应。另外还有两块“冲浪板"作为坐凳和照灯的功能性设施。 

我们利用了竹片的韧性进行弯曲搭建。整个竹构采用了工整编织和自然垂落两种方式。底部竹片的横竖交错增强了稳定性。竹构的上端则是由竹片在自由垂落过程中稍加调整而成,模拟了海浪的席卷过程。

设计小组成员将骇浪置于礁石飞沫的场景中,在植物配置方面,选用蓬松狂放的紫穗狼尾草、金边阔叶麦冬等模拟荒野感,用白色系花山桃草作为飞沫点缀,铺地为灰色砾石及块石模拟滩涂。

植物配置平面图及分析图

骇浪为人们的内心独白提供必要的外界背景,又是人们意识进化阶段的前导。浪的一瞬间,是个人的几年,自然的一时年,是人类的千年。未来可期,在这巡回往复之间我们不由得想要考虑自己的定位,找到象征自己的那朵浪花。

参赛者学校: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沈实现、周俭

参赛者:翁圣钧、庞芊峰、戴可也、武文浩、葛顺志、杨婷帆、王攀岳

人类对于未来的探索从未止步,而知识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图书馆是对历史的保留和对未来的洞见,可作为畅想未来愿景的寄托象征物;而建木作为上古巴蜀人民崇拜的神树之一,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建木图书馆”是以有形有限的片段延续出无形无限的趋势,使人于竹构孔隙间望见斑驳光影,畅想无限未来。

未来是什么样的?曾经,巴蜀先民借用圣树建木以沟通天地人神,让灵魂畅游于四维空间以窥玄奥之境,今天,未来依然充满了玄妙和各种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知识和智慧能让未来具有无限可能。而图书馆能帮我们保存智慧,传递知识,开启未来,知识的阶梯引导未来,交复盘旋上升,构成建木图书馆。向上螺旋的阶梯引导我们向知识与进步的未来致敬。

通过抽象阶梯并进行一系列的变形与重复,组合成为建木图书馆的龙骨,将巴蜀圣树建木的分形枝条进行描摹,并将其投影在分界面上形成表面肌理。

在植物配置上以红、紫、白色系营造“未来感”,在平面上构成螺旋状花带强化竹构盘旋上升态势,月季攀附竹构向上延伸,紫菀、花叶芒、花烟草等结合竹构虚实空间形成步移景异。

而关于空间的使用功能,动态上人们可以将竹篾编织的祈愿球悬挂其上,参与竹构整体效果的营造;静态上,竹构内部形成半包围空间结合植物给予一个可静态观赏的活动空间,疏密相间的表皮也提供视角体验上的不同观感。

参赛者学校:华中农业大学

参赛者:夏文莹、杨恒秀、梁芷彤、赵芊芊、易梦妮、陈朋、唐与岑

不受定义,自由穿梭——灵感来源于钟乳石,表现未来花园使人回归自然,体验自由探索维度空间的乐趣。

本花园以大大小小奇异变幻的洞口增强时空变幻感,以流畅的曲线和顶部的漩涡象征时光的流转,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其中穿梭,探索拥有无限可能性的空间。方案以“面”变幻形成“体”,整体形态浑然一体。“无内无外”的空间体现出循环观赏效果。编织仿照鸟巢,配合花卉点缀塑造出斑驳的光影效果。植物进入建筑内部,使“入境者”沉浸体验,强调花园与周边环境的融入感。

由太极图及其中的两点进行演变,上下两环似为天地,阴阳两点相互延伸,仿钟乳石外形,天地相连。外围空间聚合,并形成洞口。

首先使用竹竿搭建支架,然后在支架上固定龙骨。支架与龙骨基础上编织竹篾,竹篾形成整体的面形成支撑,最后拆除支架,完成搭建。

为了最大程度检验方案落地性,我们在学校内完成了1:1模型搭建。我们以粗细不同的竹子依次搭建主次龙骨形成整体框架,然后以乱序的方式把竹篾编织于结构中,竹篾与竹篾相互支撑形成表皮,使用胶布辅助固定。

参赛者学校:合肥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苏剑鸣、梅小妹

参赛者:任建楷、陈想、赵乐、陈皓宇、朱家琪、李越、孙妍睿、陈钺

对于世界来说,我们是渺小的,但是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却总是创造着奇迹。疫情时代之后,未来仍在继续,以后的我们,也许会面临着相似的考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与人们进行社交成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能拥有选择公共空间权利呢?网络的朋友圈是有距离的,为何不在现实生活中也制造出一个有距离的朋友圈呢?我们重新定义公共空间:即使我们之间隔着安全距离,但是却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传达彼此的感受。肉体可以有距离,灵魂却沿着轨迹,在此时交汇于星辉之中。我们仍有选择的权利,仍有享受幸福快乐的新方式!

“疫情又一次爆发后,人们无法忍受足不出户,不能交流的生活。此时,在世界各个地方出现了一批新的构筑物“SSD”(Secure Social Devices),它们形状各异却拥有着相同的功能——使人们在安全的距离内进行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我们此次的设计就是其中一个SSD”。

球体跃动,迁移出飘带般的星轨,旋转而上,组成构建中部的主体。构筑底部以细竿作为支撑,随旋转的编织阶梯逐级而上,直至停留在高处,“手可摘星辰”。

外部表皮的编织统一采用三孔编织法,形成在光影交错中曙光之感。球体开孔处采用圆口编织,重叠散开逐渐增加,用来供互动装置的成功运行以及人们的进出。构筑外部以交叉编织形成外表皮,轻盈灵动,织出一片星光。

设计将竹构编制成的球体想象成坠入凡间的流星,用花卉去营造浩瀚的星空,在植物配置方面,采用紫穗狼尾草、天蓝鼠尾草、马鞭草等蓝紫色线性花材作为主要植物模拟星空的神秘深邃之感,同时点缀各色的地被(矾根等)和点状花材(姬小菊等)辅助表达斑斓的星辰。

植物配置平面图及分析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参赛者学校:重庆交通大学

指导老师:顾韩、赖小红

参赛者:李想 、方萌萌 、何祖庭 、马一丹 、郑婉蕾 、刁洁、胡琪琪 、刘莹

     以“此刻”为出发点,我们一路向前探求未来花园的面貌。

     设计灵感来源于溶洞,溶洞的形成历经着岁月的不断打磨,同时又暗示着未来的可能性。

     我们将现在拓展延伸成平面,以未来为依托在二者所限定的范围内讨论二者的微妙但有力的联系。万物在这里连复制、翻转、连接、融合,此消彼长,最终形成一幅流动的自然图景。

含溶解的石灰岩的水,将石灰岩转变为方解石,方解石经过长时间不断地累积,形成垂挂在洞顶的钟乳石。我们组认为世上对立的事物,有如颠倒的钟乳石笋,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一步步地融合,最后得到消解,形成统一。所以在形态上通过提取钟乳石笋的单元,形成上下相生,颠倒却相融的世界。同时这种融也代表了未来的花园,城市、自然…在这里彼此融合。

设计首先确定了三处支点打造钟乳石状的支撑物来构成形态的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丰富细节,并且根据主题和概念进行了调整,总体空间错落有序,并且可以容纳多样的活动。

形态构造过程及活动形式

设计成果是结合了人,自然,主题等各种要素的完整体。构筑物的最终形态提供了充足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坐立跑跳各种形式的活动,同时选取了色彩丰富的植物材料进行空间层次上的丰富,人们置身其中可以体验到很强的参与感。

参赛者学校:米兰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参赛者:Ilektra lykoudi、王心怡、张逸灵、岳漪澜、贺怡然、李佳妮、楼颖、韩爽

参赛者学校: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未来我们难以揣测,我们希望可以搭建一个让每一个游园者寻觅,相遇的桥梁,让他们能在花园中思考和感知未来。于是选取了“X”充满无限可能的字母为主要设计元素,此外还融入了可旋转屏风装置,将其提炼概括几何化,营造一种光芒降临之感。

拿着笔日思夜想的p着我的图纸,抬头望去,漫天星辰,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

这种未知和夜空的神秘,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去替代,索性直接采用“X”,结合星光的闪烁造型,于是就诞生了此方案。

我们的构筑物分为四部分。总体结构支架采用绳索卡扣固定,屏风旋转结构:将屏风竹片进行交叉编织并用两个竹节连接,将其套在竹条中,打孔插入小竹条进行固定,防止上下滑动。形成可以360度旋转的屏风互动装置。底架埋入,配置植物。

构筑物的内部流线采取x穿插式,空间变化丰富,路线层次多样。在植物配置方面,我们选取中小尺度的植物,种植区域用X形状进行划分。

x来自未来,未来我们难以揣测,这个未来的花园就像是给游览者搭建相知和相遇的桥梁,让我们能在花园中去思考和感知未来。当我们在凝视未来时,未来也在凝视我们,未来花园-x,由我们自己定义。

参赛者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外事学院

指导老师:李志国、孙静

参赛者:宣乐、胡昊冉、邓禹倩、范凯、高禄鸿、徐悦颖、高嘉雄

未来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充满多种可能性,有着无穷的梦想和无尽的遐思。而未来,也取决于当下每一刻的输入与输出,慢慢从时间曲线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自我。正如未来的事由未来的我去完成,而未来要做的事却由今天的我来决定。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与未来对话的花园,钻进花园中心的时空虫洞里,向天空许下对未来的神圣向往与期许,在今天埋下未来的种子,把期许带去未来,开启一场时间的旅程。而在未来的某天收到穿越时空而来的此时许下的愿望,那时理想之花是否已经如愿绽放?

未来,未知、深奥、神秘,充满多种可能性,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对未来有向往与期许。我们希望创造一处寄托人心中对未来向往与期许的窗口,利用时空虫洞的连接性将愿望带往未来,与未来对话。

利用平整场地产生的多余土方塑造微地形,骨架搭接处使用穿斗式结构固定,侧面三根原竹捆扎成柱增强支撑性。使用四根弯曲的预制原竹,形成支撑编织结构的构架。中下部分使用弯曲成环的原竹固定。竹棒弯曲固定,形成竹篾编织网架。 竹篾编织形成结构表皮,保证结构稳定性。弯曲原竹成拱形插入地面固定,形成门洞。竹棒竖向上200mm等距设置,固定于拱形门与顶部原竹之间,形成格栅。

花境整体被竹构覆盖并不规则配植于方形竹构的四周,为了呼应向未来许愿主题的神秘与幻想,植物配色整体以蓝紫为主的冷色调来营造人们畅想与祈愿的幽静神秘空间氛围,同时花境中也利用了植物的高度变化形成了外侧高中间低的围合型空间,使视线聚焦于中心的许愿空间。夏秋两季为该花境的最佳观景时期,其余季节借助选用植物的叶形、叶色与植物整体形态来丰富花园景观。

首先,发现花园,扫描构架格栅上的许愿二维码许下愿望。然后,钻入花园中的时空虫洞,向天空传送愿望,把期许带去未来。最后,怀着憧憬离开花园继续前行,静待未来接收穿越时空而来的此刻许下的愿望。

参赛者学校:浙江农林大学

参赛者:胡雨欣、吴越、乔曼曼、张思琦、章轩铖、吴凡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时空观的角度来解读,道即时间。时间连接过去与未来,空间承载自然万物,阴阳相生,万物相合,正是方案的哲学立意所在。形体由两个生成逻辑相似的单元相互旋转融合构成,意象来自太极图。“是故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 一阴一阳隐喻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之间的的辩证关系。

相对的两个部分一方代表过去向后无限延伸,一方指向未来向前尽情舒展。互有分野而又交颈相偎,最终汇合到一个共同的中心圆,隐喻此刻。入口遥相对望,无论从哪处进入都能感受到时间的相对性。道路时宽时窄,人有时需侧身、有时需弯腰并最终来到意味着静止的、“一”与“全”的中心圆中,静心潜思关于时间和未来的永恒命题。

方案概念源于对时间的理解与思辨,同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相结合,以此表达未来过去相互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的关系。方案试图以具象的空间表达抽象的时间,作为此次的竞赛主题“未来花园”中时间观的解读。

由平面到立体,拉伸起拱,时间的意象再次转化为空间的实体,在重复套叠的节奏之间流动起伏,代表“二象”的两个主体结构彼此嵌套,产生内外空间的交互与中心空间的叠合,象征时间的过去与未来延伸汇聚于此。

通过1:10的模型探讨真实的实体建造,主结构遵循平面的定点连线关系确定位置,依次固定竹拱;斜向的编织作为附加的次结构从横向拉结,加强了单一竹拱的稳定性。来路与去路与此地交汇,未来与过去于此刻重叠,呈现出空间往复、时间回环、阴阳相生、二象归一的空间意象。

依顺“二象归一”的思路,按照从“回忆”“沉浸”“探索”到“展望”的时间线及体验流线。整体搭配以粉黛乱子草的柔软、朦胧为底,点缀明亮的黄色,象征时间长河中星星点点的美好。

透过四季与光影的变幻,体会人生的朝暮与春秋。这便是我们对于“时间”这一人类永恒话题的理解,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处、在此刻的当下,感受二象归一的时间美学。

指导老师:成玉宁、周详

参赛者:李翔宇、朱自航、胡惟一、孙泽仪、杨翔宇、蒋欣航、赵鸣琪、贺琪

     风光月霁,繁华锦绣,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宓恋,在光影婆娑里遇见未知的故事。至美于物,锦绣于心;回归山水自然感的未来花园,与山水更亲近,与人类更紧密。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山水之间,即是未来。

1锦绣山水——概念生成

     山水自然,清幽意远。从自然景物中获得设计灵感,以锦绣诠释山水,用流动的曲线象征水流,规整的立方体代表山石,二者交错糅合,共同谱绘着人们对未来诗意栖居生活的向往,取锦绣之文脉,带着蜀地独有的人文自然情愫,绣出了未来和远方,指引未来终归于自然。

2曲直结合——结构生成

     山水相依,蜀韵悠长。自然柔美的曲面衔接交错的曲线,用重复的单元构建立体的轮廓。采用流畅的曲线弯曲而成大致结构,覆盖以轻盈的竹面编织,形成亦实亦虚的空间感受。相互衔接的竹竿共同构成立方体的整体形状。刚柔相济,折叠时空。

3重归自然——情景体验

     人们可以在结构内部冥想沉思、游憩赏玩、探寻未来。品读自然风韵,冥思大千世界。游赏山水之乐,栖居诗意之境。畅游嬉戏,清心休闲,在这里走向本真。探寻柳暗花明,记录锦绣繁华。在一隅间窥探未来山水,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4野性生长——植物配置

植物选择上:我们的植物配置以观赏草为主体,主要打造自然的不加雕琢的景观,以表现未来即重归自然的主题。

空间层次上:以芒草类植物形成中高层植物空间,低层配以草花植物,高低错落和竹构的曲线形成呼应。

色彩上:蓝紫色调为主,犹如编织在锦绣之上的纹理图案,宛如梦境,营造未来梦幻之感,引导人们对话未来。

参赛者学校:四川农业大学

指导老师:吕兵洋、陈其兵

参赛者:杨史前、谢守红、姜宇馨、罗文皓、桂唯、畅雨婷、李宗晟、王成宁

未来虽然是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但会因为我们现下的选择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未来也不应该被固定的框架、模式所限定,应该退出到规则外思考进而打破思维的定式。希望能通过本设计得到启发,虽然未来充满了新奇与未知,但更重要的是拥有格局,做好眼下的抉择,不要因为身处当局而迷失自我,打破常规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帮助自己的无形力量。人生如棋:识局者生,破局者存,掌局者赢。

我们以棋盘作为设计灵感,利用竹子竖直的特性,营造出以竹为实,竹影为虚的纵横交错之感,而编织的竹球形似棋子,象征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这个以竹子构成的立体棋盘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虽身在局中,应心在局外。

现代艺术创作对自然材料的运用,过度的追求复杂化,所以在设计中我们用原竹,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还原竹子生长的本来特性,用编织的竹球作为点缀,与原竹形成对比。在竹子的排列顺序和韵律设计上,我们暗喻,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树木的砍伐,以此为警示。

以视觉效果作为核心的创作,忽略了人们的五官感知,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加入了竹风车和竹笛元素,用来调动人们的五感。使人们更好的感受自然的力量。

     通过风车的转动,竹笛的声音,将空气的流动可听、可视化。

参赛者学校:日本兵库县立大学

指导老师:沈悦、大薮崇司

参赛者:刘佳宇、续佳瑄、荒卷友里恵、冯子谦、木崎诗恵、王滋兰、顾涵

参赛者学校:泰国国王科技大学

参赛者学校:泰国朱拉隆功大学

参赛者学校:泰国拉卡邦先皇技术学院

仙境是为人们在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选择“桃花仙境”作为仙境的代表。人们常说绘画是表达想象力的最佳工具。花儿芬芳,绿树成荫,仙鹤腾云驾雾,人们心情舒畅,蕴含着人们对远离压力,拥抱自然,拥抱和平的向往。设计的结构是双入口,不会打破进入仙境的沉浸感。两个入口由植物引导。就像《桃花源》里的仙境入口一样神秘。进门后,抬头仰望上方飞鹤,伴随着天空中的云和阳光。另外,通过缝隙创造出不同视角和角度的画面,画面由外部场景构成。仙境是一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仙境的功能。人们可能有同样的经历,也可能没有。在整体风格上,利用几何点、线、面形成简单的线条和易于识别的方块,增加了记忆点,形成了合乎逻辑的、理想的视觉效果,同时竹子垂直放置构成了边界,反复排列,达到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这可以在中间的开放框架中更突出场景。

我们需要什么样子的花园? 这是我们主要思考的方向,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我他,是否因为看多了城市的喧嚣而感到烦闷,大环境的空间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小空间提供给人们在城市中隔离城市喧嚣。这让我们想到了《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章,其桃花源的产生为逃避战乱而获得一处和平祥和的住所(“仙境”)。恰好和我们的想法可以完美融合。

模型的形态我们最初分成了五个部分。每一层都代表着不同的地方。 与我们的《桃花源记》里的元素一一对应。屋顶的起伏结构比拟了在空中飞翔的动态的鹤。边界利用两层带有韵律的竹子组成连绵的山,地面为“仙境”提供人的活动空间。而周围的植物包裹着整个仙境。将其组合在一起后,整体形态又对应了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我们选用较高的植物用来形成一种隔离的效果,让人可以深入其中而不被外界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植物分析和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

模拟了三种人们在里面时的基本活动状态。

生活很艰难,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呢?

参赛者学校: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指导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际竹藤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成都市博览局

承办单位: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国际商务会展服务中心、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

支持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

协办单位:成都市公园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中心、成都市绿化工程队、成都市绿化工程三队、成都市林草种苗站、成都市草堂花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成都市人民公园、成都市植物园、成都市望江楼公园、成都市百花潭公园、成都市文化公园、成都市园林建设技术服务中心、成都市湿地保护中心

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即将于2021年9月13日-9月16日进行搭建,9月16日正式开幕,后续相关报道敬请期待!

微信编辑李梓瑜 申静霞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原标题:成都,原来在“玉林路”的尽头

作为公认的网红城市,人们对成都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别人说”。 2003年,张艺谋感叹“成都,来了就不想走”,这句梗一用就是15年;后来,赵雷一首《成都》火遍全国,此时无论你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都会更牵挂这座城市。

《成都》中唱道:“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并且重复了三次,回响不绝于耳。

但是,“玉林路”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玉林中路、玉林南路、玉林北路……带着“玉林”名头的街道,多如毛细血管。于是,大多来成都打卡的人,找到了小酒馆,却到不了“那个”尽头。

在这一片纵横交错的街区里,任何人深入于此的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感受万千,或都和生活脱不开关系。

那个玉林生活广场,或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玉林路的尽头,是《成都》唱出的生活《成都》里的“玉林路”,是赵雷眼中成都的灵魂。2007年,赵雷第一次去成都,便到玉林小酒馆“拜了码头”,“当时听说唐蕾姐人好,所以直接给她打了电话,虽不认识,可她竟然搭理了我们,还带我们去看了一场崔健的演出。”

事后,赵雷在小酒馆当了几天吧员,期间他写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咬春》等歌。至于赵雷会写《成都》的原因,则是他来到那么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把它当成了自己第二故乡。

故乡,是神圣的归宿。人一生,十分有幸,才能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故土,一个是心中的向往,它或是人、物、一方土地。赵雷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将成都称作第二故乡,是他“出走”之后,或是找到了“灵魂的故土”,那种与灵魂融洽相处的生活节奏。

赵雷把成都生活浓缩、提炼了出来,它带着包容性,有人听出了情愫,也有人撩起了乡愁,还有人听到《成都》,眼前不自觉浮现出记忆中最熟悉、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一首民谣,没有恢宏的谱曲,没有高阶的技巧,它只是把成都最平凡的生活娓娓道来。它火了,因为生活。玉林路的尽头,是小酒馆的艺术生活

2015年,《成都》回到成都,赵雷要在自己的第二故乡开场演唱会。他万般叮嘱,一定要把两张VIP门票送到唐蕾手里。说到底,赵雷很感谢唐蕾,毕竟在成都生活那段时间,唐蕾对他影响颇深。“唐蕾给了我对成都的初次印象”,这是一句十分有分量的评价。

赵雷和唐蕾的过往,是小酒馆中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可也只是冰山一角。小酒馆装了太多传奇过往,它是一大批知名艺术家的曾经,更是“玉林”文艺生活的浓缩。

1997年,唐蕾从重庆搬到成都。刚到成都,唐蕾想要一个自由的地方,而当时油画大师张晓刚也在琢磨着找一个和成都艺术家可以交流的场所。正好,玉林西路沿街的一家酒吧打算转让,两人一拍即合,把店盘了下来。

酒吧顺利被“拿下”后,画家沈晓彤为其取名“小酒馆”,举重若轻,很接地气,设计则是由建筑设计师刘家琨操刀完成。 这让当时那群玩艺术的人有了一个像样的“根据地”,他们大多数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便留在了这里。90年代中期,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刘小东、周春芽等这批70年代末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顶梁柱们,生活和创作几乎都以成都为中心。当时,张晓刚总是在发起邀请,把那帮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叫到一起,以艺术的名义,不醉不归,唱各种歌曲,谈百味人生,一边惆怅一边享乐。

96年前后,玉林已经住着一大批搞艺术的人,如今知名的“自由书画家”沈晓彤,“国内一线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等等,都在其内。也是96年,诗人翟永明搬到了玉林西路。到98年冬天,翟永明说服了多年好友戴红,盘了一间店,把“白夜”开了起来。到后来,白夜人气很旺,作家、诗人、画家纷纷前往,何多苓、苏童、马原、贾樟柯、朱哲琴等文化名人的身影在此“往来”,也仅是一件平常事罢了。 在玉林,如果说小酒馆是画家与音乐人的“第二客厅”,那么白夜则是诗人与作家的乌托邦。它们让不同领域的艺术从业者在此肆意发挥着自己的才情,这一派盛况,让玉林被称作成都现代艺术的摇篮。玉林交错的小街区造就了最形象的市井生活,为这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土壤。他们互相碰撞着灵魂,一边汲取着成都生活的地气儿,一边又把它抽离出来,成为各自的作品。玉林路的尽头,是玉林生活广场的生活艺术

因歌曲而关注成都,在《成都》之前,还有先例。2009年,张靓颖选择以一种平实的演绎方式,唱了《I Love This City》,带着本土生活味道,献给成都。

出道之前,张靓颖在音乐房子驻唱,从它开业第一天起。那些年,有人拿音乐房子和小酒馆作比较,因为这里有好音乐,这里也出歌手。可音乐房子文艺味没那么浓厚,它烟火气更甚。

2001年,酒吧歌手出身的李晖和朋友合伙开了“音乐房子”。除了张靓颖外,有太多歌手在这里驻唱过。当时,王铮亮也跟李晖搭档过,一个是键盘,一个是吉他,还一起写过歌。让人感兴趣的是,当年红透半边天的音乐房子酒吧、森林烧烤、空瓶子酒吧,都汇聚在一个地方——玉林生活广场。 2000年前后由蓝光修建的玉林生活广场,它如一颗心脏,与周边街巷的血管连在一起,将成都人的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玉林生活广场的建设者,蓝光很是庆幸,真实的生活能够在这里不断发生。蓝光懂得,修筑一个广场,去教会百姓该如何生活,是荒谬的。只有懂得他们喜欢、习惯怎样的生活,并为之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才有意义。也正是这份懂得,让玉林生活广场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全部含义就是“生活”。

同样,作为一名“老成都”,蓝光从一开始便熟稔当地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生活空间的内涵实际上是休闲、舒适的文化,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是老百姓追求的普世价值,只不过成都人体现得更为典型。如此,蓝光在带来玉林生活广场的同时,打破以往以街为市的商业形态,率先引入了邻里型购物中心概念,结束传统小门面经营模式,推出夜生活广场。在那个充斥时代进步正能量的千禧年,营造出现代时尚的休闲娱乐氛围,真正地做到了服务社区邻里生活的目的。

也正因如此,晚上10点之后,玉林生活广场引领夜的精彩。

玉林路的尽头,就是成都的生活每个城市都有它颇具生活味的地方。可在现代化进程太快的今天,大多被冰冷的建筑森林逐渐包围。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老弄堂,推开大院的门,却不得不面对都市生活的高频节奏,连走路都争分夺秒,又谈何生活。在成都,不尽然——走出玉林这个区域,生活的味道并没有消失殆尽。如今的小酒馆已经20岁,发展到了3家店面,老店依然在玉林西路,其余的分别落在锦里和春熙路;白夜也搬去了宽窄巷子;音乐房子,在高新区开了分店;而对于玉林生活广场来说,其背后的蓝光依然凭借那份“懂得”,将生活带到各处,“蓝色加勒比”、“金色夏威夷”等都是成都生活的代表作……在不断挖掘生活的真实面貌后,蓝光将对生活的理解注入到住宅小区,逐渐发展成四川最大、全国主流的地产开发商,住宅与商业地产遍布开花,并提炼出了“更懂生活更懂你”品牌新主张,于今年6月正式发布。

“玉林”把它的生活扩散了出来,游走在每一个成都人的周围,即使你已身在远方,或是垂垂老矣,它都将不可阻挡地走向你,靠近你,扑倒你——以成都的名义。这座千年蓉城,一直以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成都处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平原腹地,有着丰富的物产,农业也较为发达,这让成都从一开始,就染上了闲适的底色。

同时,成都是一个开放与包容的城市,这也为成都的包容性与多元性,打下了基础。

成都的生活,是听到李伯清东拉西扯式评书的会心一笑,是吃到麻辣醇香火锅的酣畅淋漓,是沉浸在斗地主、“机麻”轮回中的全情投入,是添在盖碗茶里的悠闲自得,更是那团堆积起来的啤酒泡沫,细密、均匀且营养丰沛。

这就是成都,川菜、川剧、茶馆、麻将,商业街、环城道路、新式教育,也让成都充满了包容万千的人间烟火。它能够留下你的理由,便是这里的生活。

玉林路的尽头,就是成都的生活。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领谈资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更学教育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