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流成本管理,请问下面这道题怎么做?

其实,搞清楚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构成,也就找到了控制成本的切入口。接下来,针对你所提及的问题,分享几点我的看法:

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其实是包含,业务运营成本和公司的运营成本的,在这个部分,我重点说下,跟业务相关的,毕竟,企业的成本核算大多数时候都是老板或者是财务人员在关注的,物流人应该更关注具体的物流项目的成本。

仓储业务。仓储业务的成本构成,主要来自于三大部分,仓库相关的场地费用,比如仓库租金、仓库物业费、水电费燃气费采暖费、场地布置和装修费用等(摄像头、办公室布置、网络等等);物流设备费用,比如,电动/燃油叉车、电动/手动地牛、货架、托盘等;人员费用,指的是所有跟项目相关的人员的成本费用,包括,工资、五险一金、福利费、奖金等。

运输业务。运输业务的成本构成,主要来自于两大部分,车辆成本,比如,车辆折旧、车辆保险、日常的维修保养、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人员成本,比如,项目经理/主管、车辆调度、客服、车辆管理员等。如果是拿到业务后,转手外包给了车队或者临时采集车辆,那么,这里就不涉及跟车辆管理和司机相关的费用了,主要就是一些管理人员的费用。

物流业务的成本控制,先说一个简单的,拿到业务直接转手外包,赚差价的这种。成本的控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控制内部的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费用,一个是通过招标,邀请多家车队参与报价,找价格和服务更有优势的车队合作。

如果是物流业务自己来运营的话,成本控制的切入点,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仓储业务。比如,通过运作效率的提升,流程的优化,减少用工数量,那么,人工成本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减少;比如,通过一些改造(简单的可移动货架,货物的叠盘等),提升仓库单位面积的存储能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分摊到每平米的仓库面积上的成本;

运输业务。比如,通过提升自有车辆的周转率,多跑出来一些趟数,这样的话,每个月车辆上的固定费用分摊到单次的运输上,运输成本就会有所下降;比如,开发返程的货源,提升车辆的满载率,就要比从目的地空车返回的成本更优。

前面两个部分,分享了业务方面的成本构成以及如何进行成本控制,这个部分简单分享下,公司运营过程中,除了业务方面的成本,还有哪些?

管理人员费用,举个例子,比如财务人员、行政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的成本,就属于公司运营中非业务运营产生的成本。

员工办公费用,主要是租赁的办公室、装修布置、办公桌椅、办公用品等等。

物流企业的成本,主要是因为业务运营产生的成本,除此之外,还有非业务运营产生的成本。业务的成本控制,可以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管理创新等手段进行成本的优化。

我是,专注物流15年,过去一年曾帮助众多知友拨开迷雾、认清了自己、找到了突破口。如果你在学业、职业、企业发展中遇到了困惑,想要获得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欢迎点开下方卡片,向我一对一咨询,我将在 24 小时内回复。

以上回答,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图源网络,侵权删除!


如果觉得这篇分享对你有用,欢迎三连走起:

1、点个“赞同”或者“喜欢”,这会让我更有动力更新内容;

2、关注第一时间阅读我,更多关于物流和职场的内容;

3、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物流川说」,不定时送福利。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探讨

1、 研究的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认识到物流的利润潜力及其在经营中的作用,并把物流成本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成本控制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制造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许多企业,己经开始把物流成本控制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积极地为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作出努力。虽然我国多数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面临许多问题,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相信这些问题很快能够得到解决。

[1]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78-79

[2]周正,刘平.物流成本初探[J].交通财会,2011,6:8-10

[3]娄兆麟.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J].企业活力,2014,7:5-6

2、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任务要求进一步具体化)

物流成本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物流活动的研究还不完善,对物流成本的揭示还不够,物流方面的浪费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物流成本控制还未真正进入科学管理阶段,进而也影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巨大障碍,它很大程度抵消了我国人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特征及控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

本文的特点是从探讨方法来看,采用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企业物流成本的相关概念、现状及对策,叙述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叙述了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研究状况和特征。第二部分,对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探讨完善和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相应的对策,如建立现代的物流信息系统等。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

本文对通过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探讨,我们既知道了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讨论该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全文,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生产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造成的,随着物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剧,我国的企业必须开始去重视物流,去重视物流成本的管理;第二,在物流成本核算方面,我国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基准,这是我国物流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必经之路。

5、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药品

[1]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78-79

[2]周正,刘平.物流成本初探[J].交通财会,2011,6:8-10

[3]娄兆麟.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J].企业活力,2014,7:5-6

[4]朱伟生,张洪革.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58-59

[5]中国仓储协会.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报告[J].2012,3:15-16

[6]张成海,胡双增.美国物流从业人员状况及物流教育[J].中国物资流通,2010,9:5-7

[7]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7:65-66

[8]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5-6

[9]周以贵.市场周刊[J].新物流,2013,6:4-5

[10]孙朝苑.企业物流成本与服务[M].科学出版社,2015,8:8-9

[11]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29-31

[12]蒋长兵.现代物流学导论[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6.1:268-270

[14]汪旭晖.日本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3.2,128:6-7

1、开题报告是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根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和文献调研结果,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写出开题报告。

2、参考文献按下列格式(A为期刊,B为专著)

A:[序号]、作者(外文姓前名后,名缩写,不加缩写点,3人以上作者只写前3人,后用“等”代替。)题名、期刊名(外文可缩写,不加缩写点)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B:[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

3、表中各项可加附页。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和加剧,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当前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由于生产批量大,劳动力成本低,同时又有较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大量贸易顺差也与此有关,而与此很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物流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在综合成本中起的是抵消作用。在一般的社会产品中,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而物流成本高于他们三倍,我国的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仅占10%;在社会流通领域,目前中国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为19000亿元人民币,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接近20%美日等国这一比例不到10%,也比发达国家高出近一倍。[1]当前物流成本过高己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物流和服务业是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因此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的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如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物流产业尚属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企业有必要对企业如何加强物流管理、控制物流成本加以研究。生产企业物流活动中,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千方百计降低物流成本,但在其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往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它要素的利益损失,影响企业的物流决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市场竞争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物流成本水平,进而影响产品成本。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己经开始把物流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积极地为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作出努力。

虽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物流概念后,经过二十多年众多学者的辛勤研究,在现代物流,特别是我国物流发展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物流设施和技术、物流理论及物流产业政策,真正对物流成本管理控制和核算问题的研究则极为有限。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物流成本的控制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希望能为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1.1 物流成本的涵义和特征

根据201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 T 1 ),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是完成多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2]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物流成本计算的权威—西泽修先生提出了“物流成本冰山”说,透彻地阐述了物流成本的难以识别性。“物流成本冰山”的含义是说人们对物流成本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成本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成本的主体部分。具体可见下图:

图1 物流成本“冰山”图

“物流成本冰山”说之所以成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大。包括:原材料物流、工厂内物流、从工厂到仓库和配送中心的物流、从配送中心到商店的物流等。这么大的范围,涉及的单位非常多,牵涉的面也很广,很容易漏掉其中的某一部分。计算哪部分、漏掉哪部分,物流成本的大小相距甚远;第二,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环节中,以哪几种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如果只计运输和保管费用,不计其他费用,与运输、保管、装卸、包装以及信息等费用全部计算,两者的费用结果差别相当大;第三,选择哪几种费用列入物流成本中的问题。比如,向外部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等费用一般都容易列入物流成本,可是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如与物流相关的人工费、物流设施建设费、设备购置费,以及折旧费、维修费、电费、燃料费等是否也列入物流成本中,此类问题都与物流成本的大小直接相关。

因而,物流成本确实犹如一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

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物流成本削减具有乘数效应,物流成本的减少可以显著增加企业的效益与利润。例如,如果销售额为100万美元,物流成本为10万美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1万美元,不仅直接产生了1万美元的利益,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相当于间接增加了10万元的利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是由高的物流成本来保证的,企业很难既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成本,除非有较大的技术进步。与处于竞争状态的其他企业相比,在处于相当高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要想超过竞争对手,提出并维持更高的服务标准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因此一个企业在作出这种决定时必须经过仔细研究和对比。

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物流的各项活动处于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系统中,想要较多地达到某个方面的目的,必然会使另一方面的受到一定损失,这便是物流各项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所有这些都表明,在设计物流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整个物流系统达到最优。任何片面强调某种物流功能的企业都将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物流系统就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它强调的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成本变为最小,以追求和实现部门的最佳效益。

1.2 物流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

第一,运输费用控制。物资运输费用是承运单位向客户提供运输劳务所耗的费用,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重较大,据日本通产省对六大类货物物流成本的调查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占总物流成本的40%左右,是影响物流费用的重要因素。控制方式有:加强运输的经济核算;防止运输过程中的差错事故;做到安全运输等。

第二,储存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是指物资在储存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控制方式有加强仓储各种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第三,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装卸搬运活动是衔接物流各环节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它渗透到物流的各个领域。装卸搬运费是在装卸搬运过程中所支出费用的总和。控制方式有:对装卸搬运设备的合理选择;防止机械设备的无效作业、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装卸作业过程,如减少装卸次数、缩短操作距离、提高被装卸物资纯度等。

第四,包装费用控制。包装起着保护新产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的作用。据统计,包装费用约占全部物流费用的10%左右,有些商品特别是生活用品,包装费用高达10%。控制方式有:选择包装材料时要进行经济分析;运用成本核算降低包装费用,如包装的回收和旧包装的再利用;实现包装尺寸的标准化、包装作业的机械化;有条件时组织散装物流等。

第五,流通加工费用的控制。在物资进入流通领域以后,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由此而支付的费用为流通加工费用。控制方式有:合理确定流通加工方式;合理确定加工能力;加强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制定反映流通加工特征的经济指标。

1.3 国内外物流及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状况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3]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即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

随着物流定义的发展变化,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物流观念的启蒙及产生阶段、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物流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化发展阶段。当前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流均己处于物流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化发展阶段。在物流发展的四个阶段中,逐步建立了宏微观物流理论的科学体系,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又深化、扩展了物流研究的领域,物流己融合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运输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为一体,尤其是现代化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运输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出现,促进了物流实践的纵深化发展。

在物流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控制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虽然许多企业开始分析其物流系统,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是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虽然西方学术界开发了许多有效的分析工具、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但是工业界还未真正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因而目前部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达到第四阶段,而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还都处于第三阶段,还没有达到第五甚至第四阶段。[3]虽然现在对物流成本的构成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不健全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现在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困难。

中国的物流发展经历了“物流初期发展阶段(年)”,现正处于“现代物流蓬勃兴起阶段(1993年至今)”。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了“物流”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发表了“物流浅谈”文章。文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物流信息等内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与物流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突破,物流理论已经突破传统的仓储业和运输业的界限,将物流理解为包含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配送等诸多功能要素的综合服务体系;把物流规划战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并着手物流定量化方面的研究,研究和借鉴先进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4]

对于物流成本控制而言,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的阶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远远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也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2 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部分企业己经意识到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加强了物流成本的控制管理,但是同欧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状况仍不容乐观。以2013年3月仓储协会对中国家电、电子、日化、食品等行业具有代表性的45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的调查为例,调查显示物流费用占销售费用的比例较高,比例在12%以上的总数为48.5%,而同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物流费用占销售费用的比例,普通公司为9%左右,大公司甚至只有3%-4%。[5]

2.1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意识落后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物流理念早己深入人心。在日本,任何与生产制造有关的部门都与物流分不开,其街道上随处可见写着“JUST IN TIME” 标语的物流配送车在急驰。

而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理念仍然比较薄弱,“大采购、小批发”,“重商流、轻物流”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仍有较深的痕迹。企业对物流的理解大多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没有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没有将物流看成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2.2 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技术水平,许多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在物流信息设施上投入不足,设施老化、物流作业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物流作业效率低下,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企业电子化水平低,导致信息加上和处理手段落后,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顾客的要求。

我国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比例非常低,即使是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很多也存在信息资源采集的问题。信息资源规范不足,缺乏及时性、全面性,资源无法有效共享。另外,物流各个环节相关信息的处理落后,信息流、业务流不能融合,例如订单处理、库存最优量等尚不能利用信息及时决策处理。这也是我国企业订货周期、库存周转始终无法缩短的重要原因,导致了物流速度缓慢,物流成本过高。

现在一些企业在应用物流信息系统上就存在问题:一是照搬国外的产品,结果系统设计过于复杂,流程管理和数据采集过于苛刻,难以适应我国的具体生产实际。二是企业自主开发物流信息系统或请国内软件公司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或理念过于超前,结果信息系统过于理想化,无法处理企业日常活动中各种特殊、复杂的情况。

2.3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

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滞后,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不能在企业内部推广,加上现阶段工业化水平的限制,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致使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低。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控制管理水平较低,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不少企业对自身物流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依然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依然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企业物流中心的构建还有很多困难,内部配送难以实现,从而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当前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但是由于国家有关扶持物流业及加强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目前我国企业内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还很少,大部分中方物流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且我国物流业管理者绝大多数缺乏物流管理的工作经验,物流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企业物流管理制度不建全,进而造成高额的物流成本。

具体来说,我国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既具有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一般来说,物流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了教育性开发、政策性开发、使用性开发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性开发方面,我国物流人力资源开发不仅量上不足,而且质上不高。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了一项为期20年的全美物流职业类型调查,该调查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物流业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其中,本科生的专业结构为:物流专业占12%,商科专业占52%,工程类专业占23%,其它专业占13%,而研究生的专业结构为:物流专业占13%,商科专业占73%,工程类专业占12%,其它专业占2%。上述数据对于物流人才的构成非常有价值。一是物流人才专业背景以商科为主,需要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人才。二是越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员越要求具有商科和物流专业背景,工程和其他专业的物流从业人员比重有所降低。[6]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物流行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该行业总人数的7.5%。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课程或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并不多,硕、博士教育刚刚起步,这一水平大大低于其他行业,而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知识老化等现象。而且我们的物流公司基本上是从运输业和仓储业转化过来的,显然,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又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更缺乏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经营人才,专业人才的短缺,同样是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技术人才与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己成为当前发展物流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二,使用性开发方面,我国物流人力资源开发才刚刚起步。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偏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另外,物流的职业教育也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在美国,据奥尔良大学的调查报告:一般情况下,物流业高层管理人才需要有物流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背景,还需要20年左右的职业锻炼和工作经验。在日本,对新员工各物流公司都有详尽的培训计划,有些培训长达1年。有的企业为让新员工对现场结构、人员调整有实际接触,首先让他们接受3个月现场培训,体验帐票流程、配货、货物流转过程等。有的企业除进行现场实习、计算机系统培训外,还要进行海外物流培训。正是因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视,才使日本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有了保障。[7]

我国物流业管理者由于绝大多数缺乏职业锻炼和工作经验,也就不可能对现代物流业的运作真正了解,也是导致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还有相当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对现代综合物流概念没有完整认识和深刻理解很多人仍然持有物流就是“物资流通”或物流就是“储运”的错误观点。

第三,在政策性开发方面,国家有关扶持物流业的政策,但都没有把加强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放到应有的位置。如现代物流业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行业,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还以专业流通部门为主,国家还缺乏在各个流通部门进行协调的政策。

2.5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建全

物流成本控制的巨大潜力和诱人前景使得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我国企业努力的方向,但是传统的成本核算却不能提供有关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在成本核算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

第一,在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核算的只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支付的运输费或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一起计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很难把握实际的物流费用。

第二,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物流没有单独的会计科目,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较难对企业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

第三,在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我国现有会计报表中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是属于可视成本,即显性成本,包括设备折旧费、运输费、装卸费、仓储租赁费、流通加工费等,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一部分物流成本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而占比重较大的隐性成本,如仓库呆滞产品成本、异地调货费用等,并未在报表中披露。

第四,从物流的服务水平来看,物流中过量的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混在一起,企业无法确立标准的物流服务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标准物流成本。

2.6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布局不合理

物流基础设施是影响物流成本大小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己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己经建成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物流中转平台建设方面及运输车辆和装备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2012年年底,我国铁路总长达13249公里,全国公路里程达175.8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建成泊位达33450个,内河航道里程到2012年年底也己达到12.15万公里,另外航空运输在“八五”期间也有巨大的发展,民航国内航线有712条,国际航线85条,通航国家达33个,通航城市186个,其中国际通航城市53个,国内通航城市133个。但是按国情和人口来看,线路里程少,密度低,而且存在线路运输负荷大,运输能力紧张等问题。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也不合理,54%分布在东部沿海,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8]

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物流基础建设的投资,但物流基础设施在整体上落后的局面一时仍无法彻底改变。同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仅为美国的19.6%、德国的9%、印度的25%和巴西71%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9]物流基础设施的滞后以及布局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我国总体物流成本过高。

另一方面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滞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都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从而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同时我国的仓储业也一直存在社会化程度低、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差、仓储设备落后等问题。虽然我国仓储业的土地、仓库等资源丰富,并有长期从事物流业的基础和一定的客户群,但仓库的平均吞吐次数仅为3-4次,利用率极其低下。据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中国物流市场第三次调查”结果显示:物流设施利用率低,物流供给企业不能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例如,汽车回程资源严重闲置,回程空驶率达37%;库房利用率为79.1%;铁路专用线利用率只有54%。[10]

3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物流成本问题的特殊性及复杂性说明仅采用一般的控制方法是不够的,需要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领域来控制物流成本。本章主要结合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在借鉴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经验的基础上,从提高物流成本控制意识、建立现代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组织结构、利用第三方物流、创新物流成本制度五个方面探讨了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

3.1 提高物流成本控制意识

在我国,对物流的认识,很多还保留在物资流通的观念上,偏重于流通物流,而没有认识到物流的范围并不仅仅是流通领域,还包括生产领域。大多数企业对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及其重要性没有概念或概念模糊。

现阶段,我国企业必须重新树立物流观念,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意识到物流服务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要加强物流的地位,将其真正摆到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位置上加以对待。企业要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这不仅要体现在生产上,而且要体现在物流上即及时物流。其次,要充分树立服务的观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处理好企业物流与用户的关系。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两者的沟通和协调,并可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手段,使两者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合理布局企业物流的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方便优质服务。构建企业物流与用户的信息网络设施,达到点与面的合理结合提高供应链之间网络化性能,保证企业物流与用户之间信息畅通,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合作投入,合理分摊费用,进而降低各自的物流成本。最后,要加强对物流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了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重视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2 建立现代的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缺少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物流成本管理的效果便要打大折扣。我们知道降低库存可以提高物流速度、加快资金流转,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其实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完全可以大量降低库存,甚至做到“零库存”,以信息流代替库存。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在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各种物流职能进行控制,使之实现高效率,并且能够增加物流系统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可以减少库存,节约成本。物流信息系统实际上是管理理念和物流作业流程的固化。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具体的流程说明。实际上,企业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包含其中的物流理念和适合企业本身实际的物流作业流程。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好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问题。这不仅要搜集包括订货单、存货单、应付账款、交易条款、用户情况等大量内部数据资料和信息,还要收集外部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信息。此外,还要求在包括定货、采购、服务、交易、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采用最新信息技术,缩短物流运作时间,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二是要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11]目前,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已从看板管理和物料需求计划等,转向配送需求计划、重新订货计划和自动补货计划等基于对需求信息作出快速反应的决策系统。数据仓库应以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为主,要能有效地提供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支撑各种决策分析,以提高企业物流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此外,企业物流还要加强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供应链信息。

总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应用诸如 ERP 、SCM 等流程优化技术和 EDI 、互联网等信息共享技术,使得企业及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物流活动流畅、协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3 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组织结构

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企业物流组织结构。目前,企业的物流组织结构主要有几种可供选择:

第一,传统组织结构模型。基本是基于传统的职能专业化分工,按职能设置部门,而物流活动实际上分散于各个相关的专业活动中,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在职能分工中,全部物流职能直接由采购、制造、财务、市场营销等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简单直接。但是实际中各部门可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很难使物流系统的运作协调一致,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缺乏连接,容易出现断流现象。

第二,功能集合型组织结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各专业部门内的物流功能进行整合,使物流活动在组织中凸现出来,以便于各部门进行计划、控制、协调。这种组织结构对于外部环境较为稳定,采用常规技术,重视内部经营效率,员工专业素质不高的中小规模企业比较适合。

第三,功能独立型组织结构。企业将核心的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与财务、制造以及市场营销相平等的专业部门。此种模式下,物流的经营职能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物流经营比重的扩大和物流业务量的扩张。但是这种结构仍旧沿用传统的职能组织设计思想,职能管理和物流的现场作业还不能完全统一,因为许多物流的具体作业是分散在生产和营销活动中的。在这种物流组织结构中,存在一个物流不得不与生产、营销等企业行为的互相协调问题。

第四,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其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每一个领域被组合构建成一个独立的直线运作单元。由于运作的责任领域得到很好的界定,作为一个运作单位,对制造的支持和对采购及物资配送的支持是同等对待的。每个单元都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其各自的运作领域所要求的关键服务;制造支持被定位为运作服务,确定了其有共同的服务方向,可在物资配送、采购、包装之间直接沟通;物流信息系统将成为独立于物流对于企业本身和物流本身至关重要的部分,凸显出信息对于物资流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督导和信息一样位于组织的最高层次上,督导关注的是物流系统的运作质量和物流服务的质量。一体化物流组织的绩效由于传统组织内的物流功能被归组为单一的命令和控制结构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12]

显然,第四种组织结构是企业的最佳方案。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一体化”的改造不可能立即实现。因为,就目前我国企业的情况来看“一体化”必然会受到技术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双重制约。从技术上看,一体化的进程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物流控制信息系统开发的制约;从组织管理体制上看,一体化通常会受到组织内部的权力抵制,物流重组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因此,企业在建立现代物流组织结构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可以先采取第二或第三种组织结构,等企业发展到合适的阶段再进行一体化进程。当然,对于条件已比较成熟的企业,可以一步到位。

3.4 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必要建立物流子公司,但并不是说就不能将企业的物流活动独立出来,企业可以采取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社会专业物流公司)的方式来控制企业的物流成本。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一大批的专业物流公司,他们拥有专业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由于物流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所以能够完全专注于物流管理。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外部的专业物流公司执行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的全部或部分,其范围可以是针对传统运输或仓储服务,也可以将企业所有物流业务完全委托。一方面物流委托外包可以使企业甩开物流这块复杂的业务,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增强战略行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委托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的优势,使企业物流管理更加规范、经济,节约物流成本。此外,物流外包还能提高企业的服务和效率,降低投资需求。

现在还很难说自建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到底谁优谁劣。自建物流体系给企业节约了成本、带来了市场竞争力,但是,企业自建物流系统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来说,企业自身核心职能的发挥就要受到一定的削弱,而且,单个企业建立的物流系统很难达到一定的规模。而取得规模效益,正是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所在。

但是,第三方物流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而且企业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一些物流业务,还是需要企业自行承担。从总的方向看,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物流成为物流行业的主力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据中国仓储协会的抽样调查报告:物流企业规模在 500 人以上的仅占 20%左右,大部分企业规模在 500 人以下,样本中还包括有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的特大型企业。中国物流企业的收益 85%来自基础服务,运输占 53%,仓储占 32%,增值服务和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收益只占 15%。对于货物拆拼箱、贴条码标签、零部件配套、修理售后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社会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落后,有些企业物流外包的费用甚至超过了企业自己搞物流,这导致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利用率偏低。在发达国家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利用率超过了75%,而在我国尚不足 30%。[13]鉴于目前的物流状况,我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自理物流,努力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根据情况将一部分物流业务委托外包,依靠第三方物流。

成功案例:安利公司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以降低物流成本

安利的“店铺+推销员”的销售方式,对物流系统有非常高的要求。安利的物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安利工厂生产的产品及其它供应商采购的印刷品、辅销产品等先转运到位于广州的储运中心,然后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运抵各地的区域仓库储存,再根据需求转运至设在各省市的店铺,并通过家居或店铺等销售渠道推向市场。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安利储运部同时还兼管着全国近百家店铺的营运、家居送货及电话订货等服务。所以,物流系统的完善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市场的有效动作。

但是,由于国内目前的物流信息短缺,他们很难获得物流企业的确良详细信息,如从公司的数量、资质和信用等,而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专业化方面也有所欠缺,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利采用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安利团队+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全方位动作模式。核心业务如库存控制等由安利统筹管理,实施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使企业价值链发挥最大的效益。而非核心环节,则通过外包形式完成。如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主要由安利的车队运输,其他绝大部分货物运输都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承担。这样既能整合第三方物流的资源优势,同时又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管理系统、设施和团队的掌控,保持安利的自身优势。

3.5 创新物流成本制度

拓宽物流成本的范围,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物流成本的概念必须拓展,企业物流成本不仅包括物流活动的各种耗费,还应该考虑资金占用的成本,主要是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实践中还应考虑因库存期过长造成的商品贬值、报废等代价,尤其是处于产品更新快、竞争激烈的行业的企业,如电子、电器、汽车等。此外,物流成本中还应包含资金周转速度的内涵,才能真正反映物流实际成本。

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有按物流领域、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归属标的、成本性质及营运管理等标准划分。可以在合理利用现行成本会计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拓宽一种典型的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归类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三大项。[14]直接成本是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运输、仓储、原料管理、订货处理以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提取出来的。间接成本是难以割舍的,是作为一种物流运作的资源分配的结果,一般是在固定的基础上分摊的。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的归属方式加入了会计师的猜测和估计。

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配制度,恰当分配物流成本。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核算技术,因为,仅仅为了方便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就立即完全放弃已比较成熟财务会计制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由于其对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甚至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引入一种属于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范畴的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计算法。企业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服务的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有效的成本确定,首先要求对包含在一项分析框架中的特定费用做出确认,其次要特别指出相对成本的时间维,最后,成本必须分配或分派给与评价相应行动相关的特定因素。总之,一项特殊的成本除非它是置于物流组织管理控制下的,否则不应分配给物流因素。

物流成本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物流活动的研究还不完善,对物流成本的揭示还不够,物流方面的浪费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物流成本控制还未真正进入科学管理阶段,进而也影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巨大障碍,它很大程度抵消了我国人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特征及控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

本文对通过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探讨,我们既知道了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讨论该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全文,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生产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造成的,随着物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剧,我国的企业必须开始去重视物流,去重视物流成本的管理;第二,在物流成本核算方面,我国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基准,这是我国物流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现阶段,可以采用科学的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但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以及成本管理体制的完整,作业成本法必定是核算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第三,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只注重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虽然局部控制在现我国现阶段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由于物流成本具有“效益背反”原则,我国企业应考虑在总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

本文的特点是从探讨方法来看,采用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本文仅对上述问题阐述了一点粗浅的看法,又由于物流成本的机密性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现实滞后性,某些观点还没有与具体的企业结合起来进行案例分析,论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1]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78-79

[2]周正,刘平.物流成本初探[J].交通财会,2011,6:8-10

[3]娄兆麟.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J].企业活力,2014,7:5-6

[4]朱伟生,张洪革.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58-59

[5]中国仓储协会.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报告[J].2012,3:15-16

[6]张成海,胡双增.美国物流从业人员状况及物流教育[J].中国物资流通,2010,9:5-7

[7]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7:65-66

[8]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5-6

[9]周以贵.市场周刊[J].新物流,2013,6:4-5

[10]孙朝苑.企业物流成本与服务[M].科学出版社,2015,8:8-9

[11]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29-31

[12]蒋长兵.现代物流学导论[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6.1:268-270

[14]汪旭晖.日本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3.2,128:6-7

更多原创毕业论文范文下载推荐:

8032 甘肃通达物流公司改善仓储配送效率的策略分析 9

30038 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12

23257 生产制造企业仓储物流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24

17806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32

32611 对我国仓储管理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37

16636 物流中心仓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40

仓储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仓储物流服务系统意义和作用

  1.1仓储物流服务系统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1.2仓储物流服务系统的作用…………………………………………………

 1.2.1仓储物流服务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1.2.2仓储管理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我国仓储管理体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仓储管理体系状

2.2我国仓储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2.2.2仓储设备和技术发展不平衡

2.2.3仓库的拥有量大,布局不够合理

2.2.4仓储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偏低

2.2.5仓储方面的人才缺乏

2.2.6仓储管理方面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

三.我国仓储管理的发展研究

3.1我国仓储物流管理发展的导向

  3.1.1基于仓储平台的增值服务迅速发展

  3.1.2第三方仓储物流需求增大

  3.1.3仓储物流管理现代化步伐加大

  3.1.4仓储管理智能化步伐加大

3.2我国仓储物流管理可发展的趋势

  3.2.1国外仓储物流体系简析

  3.2.2以客户为中心

3.2.3仓库作业的自动化

  3.2.4零库存、整合化管理

3.2.5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实现自动化

四.创建智能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4.2智能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概述

  4.2.1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意义

  4.2.2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架构概述

  4.2.3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特点

4.3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简述

4.3.1优化仓储布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4.3.2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营管理

  4.3.3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

  4.3.4加强仓储人才培养

 4.3.5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仓储增值服务

4.3.6合理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4.3.7盘活资产,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

  4.3.8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产业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在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进现在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组织管理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份额。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仓储物流管理在各产业和整个经济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高效率的仓储物流活动,可使商品仓储在最有效的时间段发挥作用,创造商品仓储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仓储业及其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且在物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但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我公司认为,建立健全企业现代仓储物流服务系统,加强仓储物流服务管理对促进整个经济活动健康快速发展,是十分迫切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仓储物流服务系统意义和作用

 1.1仓储物流服务系统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仓储物流体系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渗透到从工业生产、商业流通以及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领域,已经难以用原来的行业标准对其进行归类。

随着流通环节增加,误差被放大,仓储也就越来越偏离实际的最终需求,从而带来保管成本和市场风险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从研究合理的安全库存开始,到改变流程,建立集中的配送中心,以致到改变生产方式,实行订单生产,将静态的仓储管理转变为动态的JIT(准时生产方式,又称作无 库存生产方式) 配送,实现降低仓储数量和周期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仓库越来越集中,每个仓库覆盖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仓库吞吐的物品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复杂。

仓储环节集中了上下游流程整合的所有矛盾,仓储体系管理就是在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

 1.2仓储物流服务系统的作用

1.2.1仓储物流服务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仓储及其管理对于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过程可以看做是由一系列的“供给”和“需求”组成,当供给和需求节奏不一致,也就是两个过程不能很好的衔接,出现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消费或者存在需求却没有产品满足,就需要建立产品的储备,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将不能及时消费的产品储存起来以备满足后来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之间既存在失误的“流动”,同时也存在实物的“静止”,静止状态即是将实物进行储存(包括储存),处于静止时为了更好地衔接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动态的过程。

从许多微观案例来看,储存管理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这是因为仓储总是出现在物流各个环节的结合部,例如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等等。仓储是物流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的表现,仓储也正是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手段。仓储环节集中了上下游流程整合的所有矛盾,仓储管理就是在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如果借用运筹学的语言来描述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可以说就是在运输条件为约束力的情况下,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得物流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物流的整合、优化实际上归结为仓储的方案设计与运行控制。

1.2.2仓储物流管理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仓储物流管理能对货物进入下一个环节前的质量起到保证作用

在货物仓储环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能够有效地防止伪劣产品流入市场,这样既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产厂家的信誉。通过仓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主要把握两个环节:一是在货物入库时进行质量检验,看货物是否符合仓储要求,严禁不合格产品混入库场;二是在货物的储存期间内,要尽量使产品不发生物理以及化学变化,尽量减少库存货物的损失。

2、仓储物流管理能够为货物进入市场做好准备

货物作为商品要顺利进入市场满足购买者需要,必须在货物进入市场前就做好准备。仓储能够在货物进入市场前完成整理、包装、质检、分拣等程序,并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可以缩短后续环节的工作时间,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

3、仓储物流管理是加快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

虽然货物在仓库中进行储存时,是处于静止的状态,会带来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增加,但从整体上而言,仓储物流及其管理不仅不会带来时间的损耗和财务成本的增加,相反能够帮助加快流通,并且节约运营成本。在前面讲仓储的必要性的时候,已经谈到过仓储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输和生产成本,从而带来总成本的降低。

4、仓储物流管理还是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物流过程属于流通领域,而仓储又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因此,货物的仓储及其管理过程不仅是商品流通过程顺进行的必要保证,也是社会再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二.我国仓储物流管理体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仓储管理体系状

近年来,我国仓储业发展势头良好,因物流市场供需变化,我国的仓储业正在向仓储社会化、仓储产业化、仓储标准化、仓储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物流企业,开始注重对整体供应链进行管理,积极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来参与客户的供应链管理,降低客户的成本,从而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带动了仓储物流业的发展,对仓储物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型的现代化库房开始出现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以满足地区发展对物资流通的现代化需求。即便如此,但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企业需求。因此,我们应寻求建立更加完善先进的仓储物流体系。

 2.2我国仓储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仓储难是整个物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使仓储企业取得土地的难度加大,土地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较高。仓储用地价格近年来已经走上“恶性循环”:城内的仓库要拆迁,单一企业单独征地建仓库已经很难,多数企业只有进入“物流园区”;但大中城市“物流园区”的土地基本上在每亩30 万元以上,真正从事仓储服务的企业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这就出现两种“怪现象”:要么园区招商难,造成土地闲置,要么真正的仓储企业征不到土地。以北京为例,这几年北京的仓库租金逐年看涨,北五环的仓库租金跟2008 年比,涨幅达30%,仓库房租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找。以一个600 平米的仓库来算,每天要花去约360 元,一年就是13 万元左右。为了节约成本,很多经销商如今都在更远的地方找仓库,但现在油价上涨,其成本仍是居高不下,以每天出五辆车计算,如果仓库从五环扩大到六环,仅仅是来回跑路,一天就得增加近300 元的运输成本,一年就得增加10 万元。目前北京六环内仓储业正在面临着消失的窘境。我国物流协会的数据显示,仓储成本占整体物流成本的三分之一,在目前仓储成本逐年上涨的情况下,给流通带来的压力凸显,已影响商品价格。

2.2.2仓储设备和技术发展不平衡

由于仓储业的投资能力有限,面对急剧增长的仓储需求,新型库房数量短缺,配送车辆、集装技术、拣选技术、信息技术等急需提升和改造。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以及条码技术、RFID 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仓储企业应用。我国1.7 万多家仓储企业中,只有20%左右的企业拥有成熟的WMS (仓储管理系统),1/3 企业仍然没有推广应用先进、规范、适用的WMS。有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如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等;而有的仓库却还是以人工为主的原始管理状态,仓库作业大部分靠人拉肩扛,只有少量的机械设备,作业效率相对低下,出错率较高,在承接高端及国外业务时无法提供相应的信息接口。就目前来看,在软硬件较好的沿海地区仓库信息化水平较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较低;中央级、省级的仓储企业水平较高,地县级仓储企业水平较低。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另外,有些仓库为了维持日常的经费开支,不得不出租库房、专用线等,使我国的仓储综合效益难以提高。

2.2.3仓库的拥有量大,布局不够合理

我国特殊经济发展历程使得我们仓库拥有量非常大。其中区域、格局、功能、大小都不相一致。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各地已经建成的新仓库区存在许多的问题。众多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众多,布局极不合理,而且因历史的原因,目前仓储仍以老仓库、小仓库为主,其中有70%是原来的平房仓,占地面积大,储存效率低,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加之仓储管理水平不高,其资源利用率平均还不到40%,导致物流效率普遍低下。我国商业流通环节的库存平均周期为5天;非制造业(含批发和零售业)库存平均周期是4 天。在我国整个商品生产销售中,用于加工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而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为90%,这种状况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城市或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实施。

2.2.4仓储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偏低

这两年我国仓储企业虽然业务量与主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利润却较低。究其原因,那就是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税负、仓库建造成本、人力成本和折旧成本的提升,令越来越多的仓储企业苦不堪言。我国仓储企业与其他相关的物流企业相比,包括运输企业、装卸企业、综合物流企业、货代企业等,无论是净资产,还是收益规模、收入的利润率,仓储企业都是最低的。国内仓储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不佳,不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而且与整个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据全国经济普查的仓储业数据显示,仓储企业每单位平均占有资产仅为2533 万元。所有物流主体企业中,平均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77%。仓储物流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仓储物理业的发展。

2.2.5仓储物流方面的人才缺乏

发展仓储物流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物流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仓储物流方面的人才缺乏很严重,其缺口已超过50 万。与传统仓储相比,现代仓储物流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更高,因此需要大量懂得专业知识,具备基本条件,拥有专业技术的仓储物流人才。作为仓库管理员,必须懂得仓储保管、运输配送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库存物品相关知识和仓储作业基本流程的掌握,并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现代仓储物流设施设备不断改进,货物的运输方式由原来的纯手工搬运基本上转变为仓储叉车的机械化作业。叉车的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驾驶证与专业上岗证,而且由于现在大型仓储企业和比较规范的物流园区都采用条型码和电脑扫描技术,也要求从业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2.2.6仓储物流管理方面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

  在仓储物流管理法制方面,我国的起步较晚,已经建立的仓储方面的规章制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已经不适合实际情况。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同时,我国仓储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不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利益。

三.我国仓储物流管理的发展研究

 3.1我国仓储物流管理发展的导向

  3.1.1基于仓储平台的增值服务迅速发展

基于现代企业需求的复杂化,多样化,更多的企业开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积极发展基于仓储的各项增值业务,创新适合本企业的业务模式。这必将使仓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

3.1.2第三方仓储物流需求增大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借助第三方仓储物流来减少资本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从长期来,第三方仓储物流因有众多的优点,而会成为市场主体。并支撑产业发展。

3.1.3仓储物流管理现代化步伐加大

随着物流资源的整合,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在大型物流网络中,仓储管理的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的关系问题。在现实应用中既有集中管理的仓库,也由分散管理的仓库。前者如国家储备粮系统,后者如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分散与集中各有其市场需求,似乎并不会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然界多数复杂系统的构成,是由简单系统采用“分布式”模式结合起来的。由此可以认为,集中总是相对的,分散却是绝对的。当我们构造一个大系统模型时,分布式系统才是基础。技术方案的思路也就变成了如何在分布式仓库网络基础上,解决那些需要集中管理的困难。

3.1.4仓储管理智能化步伐加大

商业智能技术(BI)在现代企业仓储体系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商业智能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积累的数据信息,使之变成可以利用的知识。例如利用库存数据分析市场变化规律,发现市场异常现象,研究仓库作业的优化方案等等。信息是作用在于应用,在于支持决策。在低水平的应用中,往往是系统采集数据,人工进行决策。经过一定的积累,应该过渡到系统具有决策的功能,这标志着系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现代企业仓储体系中商业智能技术模块将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了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的建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优化方法和算法的研究。

 3.2我国仓储物流管理可发展的趋势

3.2.1国外仓储物流体系简析

 发达国家的配送在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货物检验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与物流各环节都密切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都建立在先进的物流技术基础上,配送中心完全采用计算机管理。仓库内从货物入库时的分拣、刷码到进入指定的库房里待装配送车辆,全部是自动化操作。有些配送中心的所有环节包括存货、处理订单和配送商品都由以卫星通信为载体的电脑网络跟踪控制。如美国的沃尔玛连锁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连锁公司,公司配有专业化的人员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配送设备,它代表了美国目前物流管理与技术的最高水平。:

这些都现实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对第三方仓储物流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基本仓储物流功能上,已发展到对增值性的延伸服务。两个地区企业的需求大致相同。西欧的企业排在前五位的需求分别是仓储管理、共同运输、车队管理、定单履行和产品回收,美国企业前五位的物流服务需求则是仓储管理、共同运输、车队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以及订单履行。

基于以上分析,且根据我国当下仓储管理的发展及未来前景,所总结的几项未来可以着手尝试的一些方式:

3.2.2以客户为中心

成功的企业愿意和他们的客户保持交流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仓库的作业必须通过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存储或发送适当的产品,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增值。另一方面,成功的企业将和供应商与顾客发展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从共享的信息、互相商定的计划和双赢的协议中受益。运作高效、反应迅速的仓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3.2.3仓库作业的自动化

为适应仓储业作业的急速膨胀,仓储业需要大大提高自动化程度。比方说,我们需要使用更多的传送带来长距离的运送小件物品,同时设定适当数量的重新包装站和装卸作业平台。另外如果我们使用更多的自动分拣设备,我们就能在不建造额外场所的情况下提高整体工作能力。因此,在诸如货物搬运这类增值很少甚至无增值的作业方面,自动化设备将继续替代劳力。

3.2.4零库存、整合化管理

仓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零库存。这种零库存只是存在于某个组织的零库存,是组织把自己的库存向上转移给供应商或向下转移给零售商。在科技发展到今天,零库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丰田公司的准时制生产方式完全有效地消灭库存,实现“零库存”。零库存实际上含有两层意义:其一,库存对象物的数量向零趋近或等于零;其二,库存设备、设施的数量及库存劳动消费同时向零趋近或等于零。而第二种意义上的零库存,实际上是社会库存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库存集中化的表现。然而在经济意义上,它并不来自通常意义上的库存物资数量的合理减少。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费用是库存费用。因此,仓储管理实施整合化仓储,即把社会的仓储设施,各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批发商,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实行仓储管理,把相关仓储管理的作业或实施进行重建。

3.2.5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实现自动化

新科技革命以来,仓库管理者将把货物从仓库的进进出出(包括收货、放货、分拣和装运)的作业看作是他们工作中的最关键部分。但他们在执行这些工作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难以及时获取精确的信息。实施仓库工作的无纸化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从原则上讲,无纸化仓库意味着所有的物流运动的电子化操作,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在产品鉴别、地点确认、数据输入和准确分拣方面可能产生的传统错误。同时,电子控制系统其次还能避免数据输入的延误、即时更新库存、随时找到所需的货物。在美国,计算机在仓储管理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它可以把复杂的数据处理简单化,同时还发展了许多成熟的仓储管理软件供企业挑选采用。网络在近年还的迅速普及使得库存管理网络化成为一种趋势。

四.创建智能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仓储物流是随着物资存储的产生而产生的,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物流活动的重要支柱。仓储是实现物流增值服务的功能的重要环节,仓储物流活动对国家进行战略性储备具有保障作用,是社会在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现实市场上,仓储物流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搞好仓储物流活动是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仓储物流活动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既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密切相连。因此,仓储物流活动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仓储物流管理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同时也涉及应用科学技术,属于边缘性学科。仓储物流管理将仓储物流领域内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探索仓储管理的规律,以探索仓储管理的规律,不断促进仓储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

为了推动中国现代仓储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内部两方面进行完善。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工厂自动化对自动化仓储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仓储物流搬运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可以预见,只能仓储物流技术在我国仓储物流业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我公司提出建立智能型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4.2智能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概述

4.2.1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意义

智能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具有诸多优势,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储存量大,节约土地资源;便于实现仓储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利于物资帐目储存、流通信息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它提高了物流系统、生产系统和流通系统的综合技术水平,得到了世界工业先进国家普遍重视和采用。相对而言,我国的仓储物流体系相对落后,因此我们急需建立拥有我国特色的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4.2.2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架构简述

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主要由高层货架、运输机系统、堆垛起重机、周边设备及自控设备、计算机管理设备等组成,能按指令自动地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对库存的货物进行自动管理,是生产和流通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涉及机械、结构、电气、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等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高新技术。

4.2.3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特点

1、功能复杂化、规模大型化,。功能除储存保管外,还向自动化拣选、分类、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延伸,并实施综合机械化、自动化、系统化。

??????? 2、运用自动化调速技术、认址技术、停准精度技术等专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仓库的出入库频率,即提高起重机、运输机的工作速度。提高仓储物流效率,合理优化利用资源。

3、利用立体仓库的信息传递技术,如远红外通信技术、绝对认址技术和条码技术等;这些技术适用于库存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出/入库协调,大幅提高仓储使用效率,节省资源。

5、在自动化仓库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基础上,使用机器网络化。除自动化仓库本身的计算机帐目和货位管理外,与企业制造系统集成。与计算机综合集成系统集成,成为上位、更大更便捷系统的智能服务体系。

  6、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扩大仓储物流管理内涵及功能,建立精确的供应链管理,制造资源计划(MRP2),零库存,准时制(JIT)等体系,为企业设计个性化智能仓储物流服务综合体系。

4.3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概述

4.3.1优化仓储布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许多国家的仓储业均地处都市城区、交通要道以及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物资仓储企业要充分利用都市商流活跃、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这一优势,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策略,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结构。尤其是占地面积大、地理位置优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安排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解决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不是的问题,调整库区布局,更新库房,进行必要的技改,使之适应物资大流通的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面向社会经营,参与竞争。

4.3.2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营管理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物流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将传统的纸和笔的手工记录信息、人工操作管理方式改为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计算机管理和机械化、自动化的操作管理方式。仓储管理技术改造方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仓储硬件设施建设与改造,做好仓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和仓储管理的效率。

(2)建设完善的功能强大的仓储管理系统,做好仓储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改造。在软件设施方面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供选择:①单项的仓储、运输管理软件;②本企业局域网;③通过企业外部网和因特网,与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在仓储管理的出入库管理、货物分拣、盘点、库存控制等各个环节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和仓储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减少差错,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企业外部网实现本企业仓储信息与合作伙伴的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如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叉车、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搬运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4.3.3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

要适应开放市场的要求,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我国不同行业的仓储企业的储运设施不能共用,影响了企业合理统筹仓储 资源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物流要求,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仓储网络,必须按照国际物流标准模数尺寸来设计仓库、托盘、货架等储运设施和设备。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

4.3.4加强仓储人才培养

仓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大物流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将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4.3.5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仓储增值服务

仓储业的利润越来越薄,死守传统的仓储业务不放,势必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积极开拓业务渠道,实行多方位经营,向贸易、货代、流通加工方向发展,是许多经营管理者的明智之举。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服务项目,现代仓储企业还要努力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符合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以提升仓储企业的内在价值、保持竞争能力,赢得更多的客户。仓储企业可以增加以下增值服务: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与咨询服务等。原有仓库,原有人员,通过延伸服务领域,创新了仓储业务,增强了仓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3.6合理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库存管理是仓储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我国仓储业由于管理方式过于陈旧,管理观念滞后,在库存控制的管理上还需要更新观念,因此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先进的供应连库存管理策略,如JIT零库存管理策略、并行和平行工艺策略、延迟产品差异策略、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策略、联合库存管理策略等,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达到降低总的库存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的目的。

4.3.7盘活资产,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

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拍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4.3.8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

要提高仓库利用率、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就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甘肃通达物流公司改善仓储配送效率的策略分析

摘  要:介绍了甘肃通达物流公司运作过程中仓储配送环节的重要性,分析了甘肃通达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现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仓储配送效率。仓储和配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而言,如何提高仓储配送工作效率,降低仓储配送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是该企业都要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仓储;配送;效率;策略

一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仓储配送现状

(一)技术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1.仓储配送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仓储普遍使用的是普通平房仓库,搬运工具大量使用低效率的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运输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车辆。许多工作都手工辅以叉车和托盘作业,装卸单元化程度低。眼下临时用工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使得许多机械化设备并没有购置,许多作业依然采用手提肩扛的方式,不利于仓储配送向机械化作业方向的发展。

2.仓储配送设施和装备标准化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

3.物流功能不健全。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就不能完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使配送中心达不到经济配送规模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配送中心规模较小,配送效率较低

配送中心的优越性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公司的配送资源丰富,但各仓储单位之间配送资源相互独立而没有共享,仓储配送的运作能力参差不齐,缺少现代化的大型配送中心,难以发挥配送规模化、集成化的优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仓储配送发展的需要

仓储配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和系统功能不强。

1.一是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不够协调,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紧密。

2.二是大型装备运输车辆明显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伴随着业务的拓展,广泛使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3.三是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尤为重要。

(四)仓储配送社会化程度低

到目前为止,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依然是依托兰州石化公司企业内部的仓储配送单位,在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朝着社会化迈进的今天,走出兰州石化应该是公司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仓储配送专业人才匮乏

从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仓储配送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知识和物流实践经验。管理者必须熟悉物流各个环节,还应掌握相关的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物流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现代配送中心的发展,这与现代化、规范化为特征的配送中心是不相称的。

二、仓储配送效率的概述

仓储和配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而言,如何提高仓储配送工作效率,降低仓储配送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物流的演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现代仓储和配送管理地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企业经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仓储是利用仓库存放、储存不需要即时使用物品的行为。在现代意义上,仓储指的是商品在使用之前的保管,它是商品在到达客户之前,介于供应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

仓储管理是指将物品存入仓库并对存放于仓库里的物品进行保管、控制等管理活动,也就是对物品的入库、保管和出库等业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工作。仓储管理主要包括仓库的选址与建筑作业、仓库设施和设备的选择与配置、采购管理、库存控制和仓库的业务管理等内容。

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的特点表现为,配送是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的商品组配与送货活动。配送不同于送货,配送是一个综合性的物流运动,是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配送强调实效性。

配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配送能够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配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配送能够有效促进流通的高效运行;配送促进了整个物流系统的完善。

配送管理是用现代管理方法,对配送活动进行有效指挥、控制、协调、监控等工作的总称。它是实现配送合理化的保证,其目的是能够按客户要求,以最经济、快捷、安全的方法实现对物品的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配送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七个恰当(right),即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恰当的条件下,将恰当的产品以恰当的成本和方式提供给恰当的用户。

在概念和内涵上,仓储和配送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并不相同。在传统意义上,对仓储的理解主要与仓库相对应,并侧重于储存这一功能。配送则与送达相对应,侧重于末端运输这一功能。在仓储的基础上发展配送,是仓储功能的延伸和扩展,也是提供增值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配送的内在含义包括储存的功能,因而配送和仓储的结合是必然的。

三、提高仓储配送效率的策略

(一)做好仓储与配送的设施规划

在针对甘肃通达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应对选址原则、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仓储配送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适应性原则、统筹原则、经济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与前瞻性原则等。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程序与一般工程设施规划的程序大体相同,一般分为筹划准备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方案评估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五个阶段。

仓储配送设施和设备是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硬件”,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仓储配送领域。对建筑费用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面负荷强度、天棚高度、立柱间隔距离等,设施内部配置的保管、装卸设备的多少也对建筑费用有很大的影响。

配送中心通常由按功能划分的作业区域构成,配送中心作业区的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收货区、储存区、理货区、发货区、加工区、退货区、设备存放及维护区、废物区、管理区和辅助服务区等。

为使仓储配送设施的选址决策更加科学、准确和普遍使用,一般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考虑。影响仓储配送设施选址规划决策的定性因素有: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土地条件、基础设施、客户的分布、供应商的分布、竞争者状况、经济因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等。

(二)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甘肃通达物流公司可以考虑在与兰州石化公司进行沟通协商的情况下,通过改制、重组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长,进一步扬长避短和明确市场定位,做专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基础性工作,为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建立和完善仓储配送的技术标准化体系。执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技术标准化体系,使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2.使用先进适用的专业车辆和设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使用先进适用的仓储和配送等标准化专用设备。

3.提高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应用智能化仓储配送系统,构筑区域性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四)组织物流专业教育培训

允许和鼓励公司职工报名学习各类高等院校设置的物流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引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引导管理人员、基层操作服务人员参与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选派具有一定物流基础知识的人员到相对成功的物流企业学习,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要实现仓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对仓储人员的培养、教育和提高,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干部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物流仓储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为了提高公司仓储的竞争力,应当在仓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仓储配送效率的提高是在企业各个方面综合实力一起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提高,构建标准的库房,购置标准设施、设备、车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加以实现。

[1]刘彦平.仓储和配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

[2]齐二石.物流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坦,王玲.基于sfa方法的我国区域物流效率分析[j].现代物流,2010,(12).

[4]刘福华,陶杰,黄秀娟.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物流科技,2005,(7).

[5]周敏.我国零售业连锁物流配送[j].当代经济,2008,(12).

[6]孙秀梅,辛广茜.绿色物流的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7).

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现代物流管理是以物的动态流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内在联系,使物流活动从经济活动凸现出来。其中,作为创造了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的物流仓储系统,它是物流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是供应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起着缓冲和平衡的作用,因此,对物流仓储系统的管理研究成为人们对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现代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我国仓储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如何实现仓储管理的优化。在研究中,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横向和纵向对比等方法,对仓储控制的手段、模型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仓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为我国未来的仓储管理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仓储管理 供应链 ABC分析法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

 2 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理论基础 3

 2.1 仓储管理的定义及功能 3

 2.2 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 4

 2.3 企业仓储管理控制方法介绍 5

 3 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分析 8

 3.1 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8

 3.2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8

 4 完善我国企业物流仓储管理对策建议 10

 4.1 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 10

 4.2 加快引入竞争机制 10

 4.3 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 10

 4.4 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10

 4.5 引进并培育仓储专业人才,完善培训体系 10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划,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要大发展,社会要进步,但是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物资流通方面还存在着瓶颈制约。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全社会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而这一切又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前提,众所周知物流管理又以仓储管理为重点。

仓储管理作为物流运作链条中的重要支撑环节,其目的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仓储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仓储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仓储,也就是说,在采购、生产、销售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仓储使各个环节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仓储可以调节各个环节之间由于供求品种及数量的不一致而发生的变化,把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因此,企业的仓库已成为企业的物流中心,科学地进行物流仓储系统管理研究,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最终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

本课题研究有很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所述的新型的仓储管理研究体系有助于解决传统仓储管理研究的“次级优化”问题;有助于降低组成物流供应链的各企业的缓冲仓储和仓储水平,解决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各自为政”问题,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储维持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本文中运用的某些仓储控制方法和技术能够帮助物流企业满足预期顾客需求、平滑生产要求、分离运作过程、阻止脱销、避免价格上涨,并且能够帮助物流企业更加经济的订货,节约仓储管理成本。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985 年,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供应链理论思想则是在此基础上内涵延伸、系统发展而形成的。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第一代供应链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的供应链管理还属于自发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并没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理论的抽象与总结,仅是着重于物流和企业资源的管理及组织机能的外在表现,这是一种基于企业组织内与组织间的沟通与交往而自发形成的“推式”供应链管理。重点关注企业组织的构成、资源的调配与流动、生产的组织与协调以及产品订单的处理周期,管理流程则是从原材料推到中间产品、产成品、销售市场,直到最终消费者。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那种自发形成的企业管理方式上升为系统的企业组织管理理念,此时的企业管理进入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第二代供应链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着重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是“拉式”供应链管理。重点关注企业的流程绩效、供应链整体资源的整合与调配、供应链中信息的迅速沟通与流动,使供应链各种业务和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和共享。这一阶段的供应链管理已发展为所有加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主要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而自发形成的经济关系,使供应链管理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自1915年Harris提出存贮问题著名的经济批量(EOQ)公式,开始了仓储控制方面的研究,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生产和战争的需要,提出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存贮问题,到50年代开始形成了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存贮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怀廷(T.M. Whiten)的《存储管理的理论》,艾若(K.I. Arrow)的《存储生产的数学理论》以及马然(A.P. Moran)的《存储理论》等论著相继出版,仓储论开始作为一门理论兴起,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数学分支。随后经典的仓储理论派生出定期订货、定量订货、基于帕累托曲线的ABC分析以及重点管理,都是希望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来使仓储大幅度降低,使仓储成本下降,同时增加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以上针对单个企业单一仓储管理的优化研究属于独立需求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将企业放在上下游行业的整体角度去研究,只是研究单一节点的仓储优化问题。

国外供应链仓储的研究,始于多阶段仓储的研究。Clark 和 Scarf 在 1960 年对多阶段的仓储管理进行了研究,揭开了国外学者研究多阶段仓储研究的序幕。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了之后,供应链仓储管理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著名的供应链仓储管理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Hau. Lee于 1992 年,提出了供应链仓储管理所面临的 14 种问题,但是对问题缺乏系统化的分析。Hau. Lee对长鞭效应的表现、来源、解决方式进行了研究。Charles J.Corbett 则对长鞭效应加以数量化,研究发现长鞭效应无法完全消除。为了减少仓储费用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供应链上的成员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仓储管理,如中心仓库、分销中心、联合仓储等。Yossi Aviv对供应商管理仓储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Cetinkaya等研究在VMI系统中如何协调仓储和传输决策,建立模型并得出产品的最优补给数量和配送间隔时期。Linda K.Nozick研究了分销中心的位置决策与设施费用、运输费用和顾客的反应之间的关系。Paul H.Zipkin对多极系统的仓储控制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需求确定、不允许缺货模型的固定策略的优化解法,Atkins,D.and D.Sun研究了需求确定、允许缺货模型的固定策略。Chen and Zheng研究了所有仓储点订货时存在订购费、需求随机的情况,得到了系统最小成本费用的下界。

国外的供应链仓储管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者只是从模型的角度进行研究,并没有结合具体的业务流程给出实现的对策措施,也没有对供应链仓储管理的运行绩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对供应链中的仓储管理研究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隋明刚,魏巍对供应链仓储成本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将供应链仓储成本系统分为生产、仓储系统、仓储、配送系统、生产、仓储、配送系统,并对各个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黄培清提出改善供应链仓储管理的几项措施:为供应链仓储管理而设计;保证在供应链集成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组织激励,研究和建立供应链性能量度;加强理解不确定性。

徐贤浩、马士华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仓储控制模型,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选择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