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在东莞大朗镇买房小孩可以在当地上学吗

  一年一度的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盛况。

  放眼望去,富康路的灯光夜景璀璨夺目,两旁的高楼大厦、毛织店铺鳞次栉比,这是东莞市首条“星光大道”,也是东莞大朗的核心毛织商圈——这是记者实地走访东莞市大朗镇巷头社区看到的兴旺景象。

  “40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今年65岁的村民陈汉明感慨地说,巷头翻天覆地的巨变,毛织当记首功。

  巷头人以毛织产业实现富民强村。

  据了解,自1979年引进第一家毛织厂以来,巷头人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硬是在不产一根羊毛的情况下,闯出了一条以毛织产业实现富民强村,并逐步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之路。2000多家毛织企业、4个专业市场、9条专业街、3.25平方公里毛织核心区,便是这条路上最生动的注脚。2013年,巷头被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

  东莞大朗巷头社区党工委书记陈锦照表示,目前社区以毛织产业为核心,形成“毛织+电商+物流+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并以此带动城市品质提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进入新时代,围绕“世界毛衣看大朗,大朗毛衣巷头产”的目标,巷头社区将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世界毛衣看大朗,大朗毛衣巷头产。

  家家毛线绕、户户织机响

  近日,记者走进巷头“旧围”,探寻东莞大朗毛织的起源。漫步“旧围”,织机作业时的“嘘嘘声”时刻萦绕在每个角落。

  陈汉明介绍,1979年,听说有一位香港人有意向到东莞投资办毛织厂,巷头村干部陈秋顺连夜赶往深圳,他们等了两天两夜,才把香港老板拉到巷头走了一圈。看到巷头的投资环境不错,这位香港老板即时签下开办拥有16台机器的毛织厂合约,这便是该社区引进的第一间毛织厂——志旺毛织厂,毛织产业在巷头踏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也标志着巷头从农耕时代迈入工业时代。

  “巷头人纷纷洗脚上田,进入港资企业打工。”陈汉明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脑子活络的巷头人开始“自立门户”,纷纷办起了“兄弟档”、“夫妻厂”等家庭作坊式毛织厂。一时之间,毛织厂在巷头遍地开花,10户巷头人就有8户开办毛织厂,几乎全体村民都参与到毛织行业当中,村里每个角落都是织机声,形成“家家毛线绕、户户织机响”的热闹景象。

  就在此时,陈汉明买来24台手摇机,办起了毛织“夫妻厂”。另一个村民陈志强看到其中的商机,也开始自己出来创业。“刚起步不久,竞争小,需求大,利润比较高。” 陈汉明和陈志强两人回忆说,由于能赚钱,大家都起早贪黑,干得很起劲。

  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

  数个因素叠加让巷头毛织一枝独秀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大朗乃至东莞,并非只有巷头才发展毛织厂,甚至落户东莞大朗的第一间毛织厂也不在巷头,但是为何唯独巷头的毛织产业发展得快、走在前列?

  “多亏了历届村干部的努力,他们能够抓住机遇,有眼光、意识强。”陈锦照道破了其中的玄机,当时供电严重不足,村委会预先购置了大量发电机,供毛织厂使用,很好地解决用电问题。“巷头的优势还体现在村民比较团结,亲戚、朋友之间愿意互相带动办厂,包容性也比较强,故而吸引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陈锦照进一步解释说,村民们还有着极强的商业敏感性,他们能够抢先到广州进行内销。

  “主动到广州去交易,让巷头的毛织厂开始突破单纯的来料加工,开始走内销的道路。”陈汉明向记者佐证表示,淡季的时候,接不到大厂的点单,巷头的毛织厂开始到广州寻找客商交易。由于巷头的毛织产品质量过硬,加上当时大朗旧汽车站就在巷头,客商来大朗,首先就到巷头寻求合作。1995年,巷头以地作价,与大朗政府一起建立了广东毛织市场,从此巷头和大朗的毛织产业,有了一个对外展销的重要平台。上世纪90年代,上述几个因素叠加一起,巷头毛织产业迎来了发展壮大与腾飞。

  巷头已形成“毛织+电商+物流+服务”产业发展格局。

  形成“毛织+电商+物流+服务”格局

  进入2007年,巷头顺应市场发展形势,从研发、人才、“触电”上线、融合配套产业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使毛织产业得到新的驱动力量,形成“毛织+电商+物流+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年一度的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主会场就设在该社区。

  40年来,凭借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精神,巷头毛织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形成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的庞大的产业集群。

  陈志强自豪地告诉记者,纱线、针织机械、羊毛衫……只要与毛织有关的配件或材料,都能在巷头买到。

  2013年,巷头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了“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陈锦照介绍,目前巷头坐拥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广东毛织市场、环球贸易广场、纺织世界等大朗毛织4个专业市场,建有创意中心、环城物流园、红旗商业广场等配套,打造了富康路、富华北路等9条毛织专业街,同时结合3.25平方公里毛织核心区建设,形成商业氛围浓厚的毛织商圈,已成为大朗最重要的“毛织产品发源地”“毛织产品销售基地”“毛织产品集散地”。在毛织产业的牵引下,巷头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收入有90%来自于毛织产业。2018年,巷头集体总收入18894万元,同比增收2786万元,增长17.3%,真正实现了民富村强。

  中国毛织第一村——大朗镇巷头村。

  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五个“全国第一”

  记者走访发现,东莞市大朗镇巷头社区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还积极推动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目前,该社区已建成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四馆一中心”,包括村史馆、毛织展览馆、图书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在其中设置有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传承基地、南岭梅艺术馆、生活馆等,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利用“四馆一中心”,该社区常年展开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搭建社区居民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经过多年发展,巷头还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2000年荣获多伦多国际醒狮邀请赛第一名)、五个“全国第一”(2013年被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2016年编纂全国第一部村级综合年鉴《巷头年鉴》、2016年巷头小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信息化试点项目单位、2018年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男子青年组第一名、2018全国美丽乡村篮球大赛冠军)的佳绩。

  (来源 东莞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健武/文 程永强/图)

巷头社区是 “中国毛织第一村”,一年一度的大朗国际毛织节就在这里举行 大朗供图

傍晚时分,巷头花园小区内干净整洁、花木繁茂,老人们正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各项配套设施完善齐全,充满了现代都市气息。

华灯初上,大朗富康路上,近200家毛织企业、店铺以及标志性建筑“穿衣戴帽”,点亮招牌,长达一公里的“灯光长廊”,形成华丽璀璨的“星光大道”景观,现代商业气息浓厚。

巷头花园、富康路,只是大朗镇巷头社区41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毛织第一村”,大朗巷头社区的居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近年来,在经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大朗巷头社区将建设美丽乡村和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有机结合,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不断加强城市品质建设,完善城市配套,为产业发展创建一个更优质的承载空间,为居民生活营造一个更好的城市环境。

在全球毛织行业,东莞市大朗镇巷头社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这个号称“中国毛织第一村”的巷头社区里,汇聚了3个专业市场、12条毛织专业街,同时结合3.25平方公里毛织核心区建设,形成商业氛围浓厚的毛织商圈。

巷头社区居民陈志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前,巷头社区家家户户都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生活。直到1979年,一位港资老板的到来,让巷头人的生活发生了转折。

巷头社区党工委书记陈锦照介绍,1979年,听说有一位香港人有意向到东莞投资办毛织厂,巷头村干部陈秋顺及其同事连夜赶往深圳,他们等了两天两夜,才把香港老板拉到巷头走了一圈。

看到巷头的投资环境不错,这位香港老板当即签下开办拥有16台机器的毛织厂合约,这便是该社区引进的第一家毛织厂——志兴毛织厂,毛织产业在巷头踏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也标志着巷头从农耕时代迈入工业时代。

巷头村从此也埋下了“中国毛织第一村”的种子。“巷头人纷纷洗脚上田,进入港资企业打工。”巷头社区居民陈汉明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脑子活络的巷头人开始“自立门户”,纷纷办起了“兄弟档”“夫妻厂”等家庭作坊式毛织厂。一时之间,毛织厂在巷头遍地开花,10户巷头人就有8户开办毛织厂,几乎全体村民都参与到毛织行业当中,村里每个角落都是织机声,形成“家家毛线绕、户户织机响”的热闹景象。

陈锦照告诉记者,巷头顺应市场发展形势,从研发、人才、“触电”上线、融合配套产业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使毛织产业得到新的驱动力量,形成“毛织+电商+物流+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年一度的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主会场就设在该社区。

2013年,巷头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了“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该社区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2000年荣获多伦多国际醒狮邀请赛第一名)、五个“全国第一”(2013年被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2016年编纂全国第一部村级综合年鉴《巷头年鉴》、2016年巷头小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信息化试点项目单位、2018年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男子青年组第一名、2018与2019连续获得全国美丽乡村篮球大赛冠军)的佳绩。

随着毛织产业的快速发展,巷头人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巷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与毛织有关的经济活动,其收入有90%更是来自于毛织产业。

毛织产业的发展为巷头带来了更旺的人气,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务工人员进驻巷头发展,无论是商业需要还是居住需要,从事毛织行业的商人和务工人员对出租屋和厂房的需求逐渐加大,其中,巷头人出租的厂房和商铺有93%与毛织有关,加之物业租金呈现直线拉升,收入大幅增加,社区居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巷头社区总收入达20062万元,同比增加1168万元,增长6.18%,成功突破2亿元收入;纯收入达12610万元,同比增加563万元,增长4.67%。

陈锦照介绍,生活富裕起来,巷头社区开始大力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2016年,巷头投入12亿元建成具有现代都市生活气息的巷头花园,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居住环境,还使原来分散居住的居民集中居住起来,促进邻里之间的关系,营造出更和谐更幸福的氛围,有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巷头社区的城市品质也在不断提升。陈锦照告诉记者,社区先后建设了巷头大厦、创意中心(骏马大厦)、红旗商业广场等现代城市项目,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投入500多万元升级富康路灯饰,安装沿线建筑墙面灯饰和升级沿线路灯,升级1条主街和近20条内街的1200个招牌,打造2.3公里“星光大道”,进一步美化城市夜景;实施“智网工程”,进行网格化管理,投入600多万元建设视频监控系统,以现代科技和高效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投入150万元打造了长约400米的“消防安全示范街”,有力营造安全的消防环境,为毛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投入500多万元建设可容纳1500人的篮球馆,投入250万元建设副馆,完善并提升城市基础配套。

据透露,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巷头社区还将陆续推进巷头社区毛织文化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大朗巷头公寓花园景观提升工程,城市阅读驿站,街头景观小品(毛织文化公园路口至松山湖路口)的建设。

通过城市品质提升建设,巷头的城市面貌从硬件建设、基础配套、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变和提升,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在推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巷头社区强化了人文素质培育。

巷头社区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十个一”创建活动,2019年,巷头社区共举办了10多场大型文化活动,282场各级别篮球比赛在巷头激情上演。

接下来,巷头社区将重点对毛织文化公园和公寓花园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社区文化品牌,打造“中国毛织第一村”产业标杆,全面传承巷头毛织文化。

陈锦照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培养居民人文素养,加强城市品质建设,完善城市配套,能为产业发展创建一个更优质的承载空间。

展望未来,陈锦照介绍,巷头社区将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围绕“湾区强镇、品质大朗”建设目标,继续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实现社区收入稳步增长,保持自身的发展竞争力;加强城市品质建设,完善城市配套,为产业发展创建一个更优质的承载空间,为居民生活营造一个更好的城市环境;继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继续加大民生建设力度,以更加多元化的创新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创建更加和谐幸福的新巷头。(记者

车间轰隆隆的设备声、写字楼“哒哒哒”的键盘敲击声、超市里大喇叭的推销声、小区内小孩的追逐玩闹声……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再次响起,交织出这个3月最美妙的乐音。

3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科学精准、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透露,广东省深圳、东莞等地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


东莞市中心恢复车水马龙。

东莞正全力抓好“双统筹”夺取“双胜利”以“抢回”失去的时间。近期多项经济社会数据更表明,这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拥有科创新城的强大城市韧性和强劲发展动能,这是一座城市向上的力量。

复盘过去35天,东莞形成的这一股股“战疫力”,更有望转化为今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东莞城市韧性,带领东莞“双万”之路走得更扎实更稳健。

求取防疫与发展“最大公约数”

3月18日,东莞29个镇街的企业有序“开工”,随后能“开工”的镇街不断增加。

3月22日,东莞有序开放堂食,烟火气回来了。

3月28日,东莞市部分区域疫情风险等级调整,松山湖全域解除临时交通管制,这意味着东莞唯一高风险地区降为低风险。

东莞根据新的防控形势,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正通过精准防控,求取防疫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平衡生命、生计、生活的平衡。

疫情防控尤其在常态化背景下,需要一个迅速响应的机制,构成最大公共安全保障。自2020年新冠疫情肺炎暴发以来,东莞就设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定期召开会议,拥有调动和协调全市资源的能力。

“2·24”本土疫情发生后,东莞迅速响应,7万名卫生健康工作者坚守在战疫一线,同时还集结党员干部4700余名组成抗疫队伍,派出抗疫一线支援干部11批2661人次……他们共同组建最坚强、最广泛的战疫联合战线。

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通过锁定人群和区域,疫情防控工作分级管控;结合产业集群发达的实际,针对性做好工厂企业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不断升级市镇疫情地图,完成展示和分析全市疫情风险、管控对象、防疫资源等重点信息;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注。


全力保障市民生活需求。

精防控,当然要惠民生。东莞全力保障市民生活需求,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其中粮食储备可供应半年。814辆应急货运车辆时刻待命,总运力超过2万吨,涉及普通货物运输、冷链运输、危险品运输等多种车型,确保随时补充运力缺口。

战疫因时因势不断调整“打法”。疫情加速蔓延时,坚决切断感染源;在防控取得积极成效时,将战疫与经济发展同步,统筹推进。

在省“纾困25条”的基础上,东莞于3月16日出台了“纾困6条”,落实减租、融资、社保、专项补助等政策措施,市镇联动统筹帮助企业稳岗保供。据初步测算,通过“减、免、缓、补”等方式,预计对相关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扶持金额达4亿元以上。

3月17日,东莞市提出了“保链12条”具体措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截至3月22日,已全面梳理出2399家重点督导服务企业,并逐一落实属地领导班子成员挂点、企业服务专员联系等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推动企业稳定发展。多个部门落实执行细则,东莞市金融局推出“八个确保”,东莞市人社局制定《东莞市中高风险地区及封闭封控管理地区内用人单位缓缴社会保险费操作指引》等。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东莞向全市持续投入政策“定心丸”。

为打好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东莞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而当千万人口拧成一股绳,他们就成为疫情防控中最具韧性的支撑。

陈秀娟是东莞市寮步医院儿科护士。2月25日开始进驻大朗,她和同事感受着冬季和夏季的轮换,执行一轮轮核酸采样任务。原定于3月13日与丈夫举办婚礼,也因疫情突袭打破计划。

所幸的是,3月12日晚在伙伴们的惊喜策划下,陈秀娟穿着洗手衣,与丈夫进行“云接亲”。“妈妈”和“大妗姐”按照东莞接亲的习俗,一样不落地送陈秀娟“出嫁”。“(不能如期办婚礼)我觉得有点可惜和遗憾,但战疫肯定是第一位,家里人都十分理解我的工作和使命。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这样。”陈秀娟说。

“云接亲”第二天,大朗镇进入新一轮大规模核酸采样。陈秀娟和其他从全市各大医院调集的1000多名医护人员一样,穿上防护服,全身心投入一线工作。3月22号,她从大朗撤离,回到寮步,继续参加寮步的区域核酸工作。


同事们为陈秀娟精心准备“云”接亲。

“我们戴着口罩和面罩,呼吸的气息使得面罩经常起雾,戴眼镜的同志要看清采样管上的数字信息显得更加吃力,但大家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完成一个又一个扫码工作,做到万无一失。”这是来自大朗城管队员郑博毅的日记——《在封控区,我度过了终生难忘的15个日与夜》,一段段细腻朴实的文字,记录下战疫工作点滴。

3月16日晚,随着《关于大朗镇6个封控区域解除封控管理的通告》发出,宣布“科技园解封”的喜讯。郑博毅的15天服务保障工作画上句号,回到岗位接受新的任务,继续守护东莞。

疫情考验着东莞,也在“成就”着东莞。这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东莞人展现出敢于斗争的城市底蕴,以及这一座城市向上的精神。

除了有138万名注册志愿者站到战疫一线,还有临时报名参与的志愿者,这一部分数量难以统计。


138万名注册志愿者站到战疫一线。

刘明汉是松山湖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也是一名志愿者,在松山湖一个核酸检测点提供志愿服务。“我已经是二十四年的老党员了,任何时候有困难作为党员应当在第一线。”他坦言,作为企业负责人理应站在第一线帮助大家共度艰难,只有疫情结束每家企业才能开工,同时也是给孩子做表率。

东莞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一场战疫中。3月15日下午,由松山湖企业捐赠的6700张行军床运至松山湖临时安置点,极大缓解园区人员安置问题。

“我们是园区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以前都是松山湖管委会主动上门询问我们的需求,为我们排忧解难。反过来,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园区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广东博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斌表示。“帮助园区其实也是帮助企业本身。政企连心共同战疫,相信一定能尽快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越来越多人挺身而出,成为东莞迎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底气。他们也绘出东莞这一座城市的底色——知难而进,知难而上。

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已满工满产

41个工业门类中,东莞就有34个。这里有市场主体140万户,形成了由超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这是东莞经济最重要的基本盘。

东莞不只是广东的东莞,也是中国的东莞,还是世界的东莞。东莞经济运行、企业生产的持续连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无可替代。

东莞市工信局和市科技局迅速联合印发了《东莞市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引》(第三版)(简称《工作指引》)。目前,该指引已下发至全市19.7万家工业企业;同时,通过“企莞家”平台向全市重点企业负责人精准推送防疫提醒信息近10万条,提醒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按指引做好防疫与生产双统筹。

进出口业务方面,东莞商务局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逐一收集外资进出口100强企业问题诉求,研究制定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精准到位,全力支持企业稳步有序开展进出口业务。东莞除了出台纾困政策,领导干部还下沉到生产一线,全力助企业满工满产。

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东莞的城市韧性,还体现在企业的危机意识中。

生益科技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防疫工作负责人黄茜表示,2020年疫情发生时,公司就觉得对于人员的动向统计需要提高准确性和效率,由此开发了一个专门用于员工动向管理的系统。而去年东莞“12·13疫情”之后,公司就开始要求员工每天进行健康和轨迹申报,并且根据疫情形势进行分级管理,调整申报内容。“每一位员工的健康状态和动向,我们都非常清楚。”

黄茜介绍,如果说2020年最大的经验来自人员管理和物资准备,这一次最大经验来自物流运营,“因为疫情就在我们身边,交通管制导致物流进出难,直接影响业务的连续性,这个对企业影响最大”。

黄茜分享到,为了保障业务的连续性,首先是公司主动联系政府部门了解政策,同时松山湖管委会迅速召开重点企业会议,公司于13日便拿到了白名单,打通了园区进出第一关。第二是,因为白名单有限,所以企业对物流运输重新调配、重新梳理,并重新启动位于万江工厂的仓库和作业点,搭建中转和装运场地,另外为了解决叉车司机紧缺的问题,又联系兄弟公司的叉车司机来支援。这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了公司的业务连续性。

长期以来,企业锻造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东莞经济韧性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生益科技,作为国内最大的覆铜板生产企业,在松山湖实施交通管制阶段,按照政府指导意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保障重点订单的生产与交付。富加宜连接器(东莞)有限公司位于沙田镇齐沙村,是全球最大的连接器生产企业之一。早早进入5G赛道,今年一月、二月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53.6%。

近年来,东莞大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几年厚积薄发,东莞专精特新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道路,核心竞争力正在形成。根据反馈目前全市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已实现满工满产。截至3月28日,东莞规上工业企业达产率达100%。企业们的“战疫力”,都有望成为东莞经济未来“新势力”。

众所周知,与东莞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的香港,正全力抵御第五轮疫情的冲击。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莞港两地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纽带从未改变,越到艰难时,越需众志成城。

东莞一边“抗着自己的疫”,一边驰援香港出钱出力,毫不含糊!

今年2月,莞企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菲鹏生物”)向香港东莞社团总会捐赠10万人份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3月16日,菲鹏生物再次驰援香港,这一次联合新华集团共同战疫。双方向香港捐赠10万份得到欧盟认证的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同时,菲鹏生物向福幼基金会捐赠2万份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一同驰援香港有需要人士,为香港抗击疫情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3月10日,东莞企业广东全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全农农业”)向香港捐赠100吨、价值约100万元新鲜蔬菜。全农农业加工出口配送业负责人陈银发表示,“我们公司成立伊始,便开展了蔬菜出口供港业务,至今已有32年了,可谓是与香港地区同气连枝、手足情深。面对香港疫情,我们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抗击香港疫情贡献莞企力量。”

时间再往前推的2月25日,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东莞社团总会主席、虎门乡亲谭锦球捐赠3000万港币抗疫;香港虎门同乡总会捐赠港币8万元、测试剂2000盒;虎门内地港人联谊会捐赠人民币3万元;香港虎门同乡总会会长陈灿祺捐赠人民币3万元,连花清瘟胶囊5000盒等;香港虎门同乡总会主席王公愚捐赠港币10万元,用实际行动奉献爱心,为战疫助力。除了捐款捐物,东莞制造加快生产防疫产品、医疗器械等,支援一线战疫工作。

帮助是相互的。3月3日,设在东莞市虎门镇龙眼广场的核酸检测点,来了9名“特殊”的志愿者。他们防护服背后的“香港”两字特别醒目。他们都是虎门内地港人联谊会的会员,是暂时生活在内地的香港同胞。

香港虎门同乡总会会长、虎门内地港人联谊会会长陈灿祺表示,看到内地都在支持香港人抗疫,作为香港人的他们都非常感动,作为在东莞生活的香港人,看到东莞也在积极地开展抗疫工作,他们很希望为内地的抗疫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肩并肩、心连心,莞港双城战疫的故事,还在继续。

将“战疫力”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

战疫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东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第一位工作来抓,慎终如始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把疫情对经济发展、城市运行、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凭借着“厚德务实海纳百川”的精神,创下一个个城市奇迹,成为如今的科创新城。东莞是务实的,也是能扛事的。战疫中的东莞,思想更坚决果敢,干劲更足。它正乘势而上,毫不松懈地抓好疫情防控,同时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是东莞站上“双万”新起点的第一年。年初,东莞党代会、市两会先后召开,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发展和今年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双万”“双聚焦”“双实现”的奋斗目标(即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东莞将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力争全年增长达到 5.5%,并且争取更好的结果。

东莞提出,要大力抓好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拓出产业发展新空间;努力打造城市新环境全力做好民生兜底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做好疫情防控。

其中,东莞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计划推动9个已引进的超30亿元投资特大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全年再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投资超过300亿元。加大力度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动全年高企达到8200家、创新型企业超过150家。

制造业大市急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东莞计划三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华为、SAP、西门子等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引领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实现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东莞正全力抓好“双统筹”夺取“双胜利”。

跑马勇争先,执行论英雄。以上种种都需要东莞全体上下的执行,将过去一个月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滞后的进度赶上来,要有效地把这次疫情防控凝聚起来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及时转化为未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果说,过去五年的成绩,是东莞“争”回来、“抢”回来、“拼”回来的,那么现下的东莞,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图/谭伟山 陈辉 刘媚

制版:李思萌 邓诗君 严文静 吴依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户口可以在东莞上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