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多少大学生啃老?

33岁的范金成,大学毕业已经10年了,可是她始终没有出去工作,而是在家啃老。让范金成出门工作,已经成为了父母最大的心病。

范金成说自己不敢和陌生人交流,有社交恐惧症,但是家人并不理解,还经常指责自己,自己一赌气就不找工作了,就在家啃老。

范金成为什么有社交恐惧症呢?当我们看到这几个画面,也许就懂了。

当她说自己喜欢雕刻,母亲就马上嚷嚷“喜欢那个有啥用,啥啥也干不了,还挣不了钱。”她反抗道“她不让我说,她明显不让我说。”

母亲却吼道:“让你说,让你说,你一事无成,你就没有成过事。”

范金成做饭时,所有的家人谁都可以指责她,批评她:“你这饭是怎么做的?”、“你这饭为什么这么难吃?别人为什么都能做好,你怎么那么笨?”

父母挂在嘴边的永远是:“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你要能成事,狗都能上天。”

范金成告诉记者: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表扬过她,一直都在否定和打击,她活得很压抑。

而另一方面,范金成父母认为女儿的能力有问题,要是不说她,她更是啥也不是了。

看到这里,你一定懂了,正是父母的不断打击和批评,让范金成的心千疮百孔,让范金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范金成选择在家啃老十年,父母才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崇尚“打击教育”

《少年说》中,初一女孩袁璟颐控诉母亲喜欢打击自己,并质问母亲“为什么我的努力你永远都看不到?”

母亲在台下辩驳道:因为我认为在你性格里头,其实你要不打击,你就会有点飘。

“如果你不被打击,你会有点飘”,多么熟悉的一句话,这是很多家长的想法,他们盲目地认为孩子是不能被表扬的,否则他们就会得意忘形,就会变得轻浮。

于是为了不让孩子“飘”,为了让孩子踏实,更有上进心,他们选择用不断地否定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还需要努力。

通过不断地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这种打击性教育,被美其名曰“激将法”。

《向往的生活》中有一期,不管巴图做什么,宋丹丹都会不断地打击他

“快给我儿子找点活干,他太胖了。”

“儿子你怎么吃这么多?就你不该吃。”

“哎呦喂,哪见过我儿子做家务啊?”

“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跟民政局说一下,我要换儿子。”

这是多么常见的一幕,用挖苦代替赞扬, 用取笑代替肯定,用打击代替肯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如果孩子提出异议,或者没有做好,那就是打击的不够狠,太矫情。

“打击式教育”中从来都没有“教育”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小女孩对爸爸说:“爸爸,你有一个缺点,就是,你老是让人不开心。我觉得这样不好,你能改掉吗?”

面对孩子的话语,爸爸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能!就是要让你现在经常不开心,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溃。不可以做温室里的花朵,否则到进入到社会无法生存……”

听了爸爸的话,小女孩沉思了一会说:“可是...... 小孩子如果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啊, 会变老。”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说: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当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每天都在用最恶毒的语言批判自己,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是一个毫无优点、一无是处的人,孩子对此产生的只有深深的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好,认为自己很坏,不值得被人爱。

父母的话语就像皮鞭,狠狠地抽打在孩子的心口上,抽出了一道道血淋淋的伤口。当这些伤疤越结越厚时,就变成了孩子自我保护的盔甲,将自己与他人隔绝。

“打击”彻底摧毁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和勇敢。他们不会得到一颗千锤百炼的勇敢的心,也不会有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最终得到的只有畏惧被动、胆小自卑、害怕后退的人格。

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在他们心里,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脚底泥,永远也不会成为天上云。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强大的抗挫能力和进取心来自于自信和内心的强大,而这种自信和内心的强大就来源于鼓励和爱!

网上曾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小女孩犯了错,被妈妈要求认错,小女孩认错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说想“静一静”,但是妈妈不依不饶,反复说她态度不端正,女孩几乎崩溃。

视频外的我们都能体会到孩子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

和孩子的情绪相比,父母其实更重视自己的情绪,在他们眼中,孩子只是附属品,是不应该有情绪的。

当一个孩子的情绪被忽视,内心不被看见,那么这个孩子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灵魂。

作为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情绪,当你开始看见孩子的情绪时,你才能找到正确的沟通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失败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越挫越勇的底气,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父母给予的爱与支持。

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吃苦受罪,不是当孩子跌跟头之后在旁边冷言冷语,而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理解,鼓励孩子,引导孩子战胜困难改正错误,以后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父母需要学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落井下石”。

用鼓励和赞言替代“打击”,用正确的引导替代“踩一脚”,让孩子看到希望,才有信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3、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如果你爱孩子,就不要给孩子拧巴的爱,而是让孩子真真切切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爱。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十足的安全感,才有底气走下去,才会明白“不管什么时候,都有父母的支持和爱,我不怕。”

不要被“打击教育”蒙蔽了双眼。

要记住,教育孩子不是打击,而是用爱,用尊重,用善言引导孩子,他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孩子的成长中应该充满了快乐、爱、鼓励,这样的孩子内心才是富足的,他才能勇敢面对风雨,才能有跌倒后爬起继续奔跑的勇气。

不要用我们的“不成熟”和偏见,去伤害孩子,扼杀孩子应有的勇往直前的勇气。

迄今为止,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折磨人的老年人逐渐出现。

啃老的主要原因与父母小时候的溺爱是分不开的。孩子从小就依赖父母,这已成为一种习惯。他们没有能力独立照顾自己。他们只想躲在父母的翅膀下,拒绝面对现实。


如今,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许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现在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即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长也会把毕生积蓄留给学生。

事实上,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需要父母帮助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学生在毕业后两年内都需要父母的帮助。

但有些学生不这么认为。他们不想出去找工作,而是以“逃避工作”为借口,因此一些学生绞尽脑汁想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一、“新型啃老”已悄悄来袭,父母浑然不知,还逢人就炫耀子女有出息

第一,“集体参观”啃老

今天的孩子通常工作很忙,很少和老人在一起。他们只能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回家探望老人。

长时间没见到孩子的老人自然很高兴,所以他们买好菜做饭。当他们高兴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他们的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有很多这样的桥,老人们几乎透支了。


第二,“帮助带孩子”啃老

年轻人忙于工作,精力不足,所以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老人身上,让老人帮他们带孩子,但他们根本不考虑老人的想法。毕竟,老年人应该享受晚年。

有些年轻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虽然他们似乎陪伴着老年人,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消耗老年人的精力和金钱。这真的不是孩子们应该做的事;啃老不是一种好行为,所以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改变这种行为。


二、父母如果不想让孩子成为“啃老族”,就必须努力改变

父母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碰什么。责任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告诉孩子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来完成一切。这是正确的选择。

② 做好“榜样的力量”

光问孩子是不够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指导。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树立好榜样,从而发挥深远的作用。


③ 感恩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基石

如果孩子们想顺利成长,他们首先必须心存感激。这是所有良好行为的根源,也是促进儿童顺利成长的关键。

因此,我们也应该培养孩子们有一种感恩之心,对周围的一切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然后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三、如果大学生想避免成为“啃老族”,他们需要做什么?

首先,提高你的能力,学好专业课程

现在能力≠ 高等教育。如果学生想提高他们的能力,他们必须学好专业课程。现在很多企业都会来学校招聘。如果学生成绩优异,他们将被优先考虑。学生还应该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二,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拿金质证书

俗话说,“大学是研究的关键”,因为现在就业的困难是众所周知的。有很多证书和很多方法。

大学期间,学生必须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学生们应该在业余时间带一些金质证书,这是学生找工作的筹码。


最后,在大学期间兼职。我相信很多学生都有生活费不够的现象

学生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做兼职,兼职工作可以改善学生的社会经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毕业时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如果学生此时有良好的社会经验,他们也可以被录取。

我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勇敢一点,不再有啃老的行为和想法。如果自身实力相对较弱,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公开入学考试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但学生应该在备考过程中更加努力,而不是逃避找工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开入学考试找借口。

这种行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对你的生活感到遗憾,而且对你的未来不负责任。作为家长,他们不应该攻击学生的自信,而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一次跌倒不要灰心,如果跌倒多次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能站起来,他们最后都会成功!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挑战,但学生不应该被吓跑。他们应该逆风而行,坚持到底。你就是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余姚一名毕业7年的大学生,在家啃老玩游戏,一直无法走出家门。

我与李女士在1980年结婚后有一套登记在我名下的住房,多年无子女,直到5年后才终于迎来儿子徐某的降生。我们夫妻二人对儿子百般疼爱,从不让儿子做一点家务,儿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大学毕业后,徐某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便把他安排到同学的公司,但是好景不长,徐某在该公司工作三个月后,便说工作没意思、同事不好相处等理由,最后干脆辞职不干了,至今已有7年闲在家里,每天不是睡觉就是上网玩游戏,还向家里索要生活费。我们要他出去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要他搬出住房,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作为父母,你们有义务养我”。请问律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权要求儿子搬出住房,限期腾房吗?

该案涉及到抚养和物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问题。本案中,徐某没有工作,赋闲在家,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情形,都是因其主观上拒绝劳动、不愿自食其力造成的,不符合法律意义上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从法律角度讲,徐先生夫妻对其儿子这样的“啃老族”没有抚养义务。同时,登记在徐先生名下的住房属于徐先生与李女士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购置的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二人对该房屋享有合法的所有权。《物权法》第34条、第35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徐某作为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无权违背物权人的意志,强行占有、居住在父母房屋内。因此,徐先生夫妻有权要求其儿子搬出住房,限期腾房。律师提醒: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广大家长和全社会都要关心下一代,千万不要过分宠爱孩子。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孩子自食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佰佰安全网提醒:啃老族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不爱工作啃老,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毕业生啃老比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