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扎根乡村教育?

龙虎网讯 数据显示,在渝东南5个区县中,从长江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94%;过半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近4年,赴“三区”(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峡库区、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有2752人;“特岗教师”人数居重庆高校榜首……乡村振兴战略下,长江师范学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5月17日,“2019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高校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长江师范学院,同时,该校正式启动“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培养“卓越教师”,是该计划主要内容之一,得到了重庆市教育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联合推进教师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协同推进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工程等20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学生到乡镇学校开展教学实践 长江师范学院供图

扛起渝东南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责任

在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新研究、新实践的背景下,长江师范学院以一所地方师范院校的使命担当,率先在重庆启动“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这将对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培养“卓越教师”,服务“三区”乡村教育,既是学校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一个良好契机,更是学校探索“新师范”发展的一种回应。

学校聚焦“三区”乡村学校师资需求,大力推进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瞄准乡村学校需求布局学科专业,加大乡村中学教师培养力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学范式改革,加强乡土情怀教育。

从破解“城乡教育统筹乏力、教育资源流动不畅”的困境入手,学校与“三区”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长江师范学院—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城市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UGSS)。大四学生在优质中小学实训两个月,深入渝东南乡村学校开展为期半年教育实习,置换农村中小学教师“回炉”培训,教师教育实现“三大转移”:教学理论学习场所转移到中小学课堂;班级管理知识学习和能力养成转移到教育实践案例;教材分析与课改理念学习转移到“四课”训练。学校获批市级统筹城乡发展教育改革试验区。

面向“三区”乡村小学教师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学校形成了小学全科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全培养态势,突出一专多能培养,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小学教师。

文学院2015级卓越教师班专业实践指导老师聘任仪式 长江师范学院供图

创新“四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

提及“卓越教师班”,要追溯到2015年,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破旧立新,开设了“卓越教师班”,“当时实验班人数限定32人,建立淘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教务处副处长汤鹏主说。

该班实行严格管理,设立专职导师,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素养进行严格训练;聘请中学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改革课程体系,持续共建课程。通过诸多举措,培养了一支下得去、扎得稳、扛得起的“子弟兵”。

文学院的生动实践,点燃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学校全面启动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校级“卓越教师班”,从全校师范生中选拔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开展卓越教师培养。一时间,全校学生纷纷踊跃参加。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坚守“以师为师、师从师出”教师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探索“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双专业”教育、“校内教师+校外名师”的“双导师”指导、“共性培养+个性培养”的“双路径”成长、“小教全科+其他教师教育专业”的“双类别”培养的“四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卓越培养、协同培养、分类培养,着力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学校斥资千万元,打造重庆市级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满足全校12个本科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技能竞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年受益学生数超6000人,年均实训30万人时数以上。

过半毕业生选择到“三区”就业

今年3月6日,长江师范学院学术报告厅气氛热烈,2019长江师范学院-中国平安“村教”工程支教志愿者出征仪式在这里举行。

来自小学教育、物理学、历史学、化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美术学等师范专业22名支教志愿者铿锵宣誓,奔赴“三区”的酉阳、彭水等10个区(县)乡村学校,开展为期四个月支教志愿服务。

据了解,中国平安“村教”工程旨在重庆推动实施“4+1”计划,开展“学校援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支教行动”四个扶贫工作,改善重庆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助力学校教学水平提升和师资能力建设。

这既是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探索“新师范”办学路子的重要经验,也是学校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助力渝东南教育扶贫的缩影。

近3年来,学校1975名学生到乡村支教,过半毕业生选择到“三区”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教育改革的生力军。2008届毕业生周晓琳作为彭水县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当选十八大代表;2013届毕业生石君作为石柱县沿溪镇扶贫专干当选十九大代表。师范毕业生在基层学校有着“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口碑,学校也因此被誉为“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

莘莘学子陆续投身社会,奔赴前程。

他们来到乡村扎根基层,

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绽放青春。

广东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计划中的

2021年,广东启动西部计划地方项目——“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去年报考肇庆市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高校毕业生共有409人。他们来自全国52所高校,涉及83个专业。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89名高校毕业生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其中肇庆籍大学生有66人。为何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来到乡村后有什么收获体验?

我们采访了这名来到封开的毕业生,了解他的故事。

朱安良参与南丰镇人居环境整治。受访者供图

中大高材生缘何选择扎根乡村?

当听到朱安良报名参加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成为封开县南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一员时,他身边不少人都感到惊讶。这位中山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本有着众多工作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到乡村做两年志愿者?

“这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从小生活在东莞,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从小学起,我的父母就经常帮扶一些生活在乡村的困难学生,常带我去探访他们,和他们交朋友。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就对乡村、对贫穷有了一些认识,也无形中在我心里种下‘乡村的种子’。”

朱安良回忆,毕业之际,他看到了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招募公告,文章里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让他燃起了到乡村基层磨练的强烈愿望。带着梦想和使命,他报名成为了其中一员。

尽己所能帮助乡村孩子接受更好教育

到南丰镇后,在工作队的安排下,朱安良主要负责教育帮扶,探索志愿服务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运行模式,下乡走访,收集信息,整合资源,协助当地政府部门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提供解决途径。期间,乡村教育现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记。

“和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仍比较匮乏。科学、艺术等第二课堂开展得比较少,乡村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将全镇教育情况摸底后,朱安良决心尽己所能帮助乡村孩子,提升南丰镇整体教育实力。

他联系母校,组建了一支由中大学生组成的“一对一”教育帮扶志愿服务队,平时开展线上辅导,假期则到南丰镇开展科普活动,拓宽乡村孩子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他打算在今年暑假先行试点推行,成熟后再扩大覆盖范围。朱安良还联系了东莞的一家学校,从下学期开始与南丰镇的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教研合作等结对帮扶活动。

牵头志愿服务与“爱心超市”结合

在探索以志愿服务提升镇域公共服务水平的道路上,朱安良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年4月,他牵头在南丰镇侯村成立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结合村中“爱心超市”行动,将爱心积分机制和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推动村民为村集体做好事,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朱安良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开明村也成立类似的志愿服务队。形成成熟经验后,再在全镇有条件的乡村进行推广。”

在乡村振兴事业的宏伟蓝图中,个人的贡献微弱而渺小。“但在广袤的岭南大地上,正有上千名乡村振兴志愿者在和我一起努力。”

朱安良说,今年将有4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乡村振兴志愿者行列,“希望这可以激发更多的乡村活力,为提升乡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面貌转变贡献青春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扎根农村基层教育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