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用1×10森林工作法吗?

2019年4月25日,受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中学《父母成长营》老师们的邀请,常州市教育服务中心《儿童研究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观摩了成长营的第六次活动:《家有儿女初长成》。活动面对八年级(即初中二年级)学生家长,探讨孩子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以及如何与他们保持良好沟通和顺畅的亲子关系。我做为工作室成员,有幸与工作室的另两位老师做为专家代表参与了活动的最后答疑环节。

活动结束后收到来自家长们的反馈:

一,     专家答疑很专业,接地气,给了我们不同的视角和启发,受益匪浅;。

二,     后面专家解疑释惑,其实对家长来说,很实用也很受用,可惜时间短了,只回答了三个问题。

我在想,不仅仅是北师大常州附中的家长们,可能全国青春期阶段孩子的家长们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所以就萌生了将这些问题与回答归纳整理出来,供更多的家长们参考的想法。

进一步想,或许我们可以开通一个“青春期撞上中年期”的专栏,专门解答孩子们和父母们遇到的各种困惑。

我家孩子自律性很差,他有目标,也想要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比如他早上列的计划,一天完成哪些任务,但做的过程中就会走神,一会儿摸摸手机,一会发个呆,结果就完成不了计划,总是这样。当然这可能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因为我自己自控能力也很差,所以就

混成这样儿了嘛(大家笑)!其实我也理解,自己上厕所还想刷刷手机呢,是吧?(大家又笑)但是不行啊,总不能让孩子以后也像我这样“没出息”吧!所以就想问,这个情况怎么办?怎么能让孩子有自控能力?

答(根据我和另两位老师的回答归纳整理):

首先,您家孩子有目标、想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这非常宝贵,这样就有了一起讨论、寻找、执行提高自控能力的方法的可能性。

这里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律是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自律的前提条件是:这个事情是孩子自己想要去做的!比如刚刚这位爸爸提到的“一天计划”,这个计划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还是遵从父母的要求而制定的?如果是父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孩子完全没有参与,或者孩子有不同意见,那么这个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肯定没有足够的动力,甚至有情绪,这个时候表现出来很可能就是没有自控力的;如果这个计划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或者是主动邀请了父母一起帮助TA制定的,TA很想要完成这份计划,但过程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导致计划失败,那么就需要坐下来去寻找原因。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是计划的可行性,也就是目标的难度系数要和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匹配。比如,一个想要提高学习成绩的孩子,目前在班级排名是40名,如果TA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期末排名前10,那么这个难度可能就偏高了,孩子的会很大,人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会失去信心和动力,因为看不到希望嘛;但如果TA将目标定为期末排名39~35的话,那希望还是很大的,可能TA稍微努力一下下就完全能达到,这个时候孩子会很有干劲儿。

第二是目标的细化程度,也就是我们在定计划和目标时,尽量将大的、概括性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来执行。比如刚刚那位爸爸提到的“一天计划”,如果只是说“我今天要完成语、数、外三门课作业”,这是一个概括性的目标,我们可以花一两分钟做个规划:上午九点到十点,完成哪门功课的多少量的作业;十点到十一点完成哪一部分;几点到几点是休息时间;下午几点开始······这样一来时间安排上就非常清晰,对于计划的合理性也一目了然,不至于计划太多完不成而产生失败感,也不至于时间太松散而闲散无度。

第三是工具的运用。有些孩子(当然也包括成人)计划做得很科学、合理,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目标拆分也很好,很细致、清晰,但就是执行困难,这个时候可以考虑运用一些工具,比如“番茄钟工作法”,将时间细分,15分钟一个单位,或10分钟或20分钟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以此提高专注度和效率,帮助自己完成计划。

最后想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法很好地自控是青春期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我们回忆看看我们自己青春期时候的感受的话,就会发现,那个阶段情绪特别容易波动,会干扰我们的行为,而且容易冲动,冲动之下很难坚持一些东西,所以家长们要做好心理准备,调整期待,包括孩子们也要有心理预期:可能会完成不了制做“完美”的计划,这是正常的

重要的是,当计划执行遇到阻碍,甚至失败的时候,家长和孩子要如何面对?首先是平常心对待;其次可以坐下来一起讨论、调整,然后重振旗鼓,开始新一轮的计划。

希望以上回复能帮助到这位爸爸!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PAGE / NUMPAGES 社会教育学视角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新探索——以“华仁模式”为例-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教育学视角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新探索——以“华仁模式”为例 张威 摘要:社会教育学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也是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服务的社会工作,其主要功能是补充和协助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国内率先推动“社会教育学”领域的建立与发展,探索和创立一种崭新的华仁工作模式。本文以“华仁模式”为例,从社会教育学的视角探讨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作为一个综合性服务领域的理论基础、功能定位、实践操作和职业发展。在界定基本概念并阐述“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关系之后,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了“华仁模式”的主要特点:应对隐性社会问题、理论基础、功能定位、服务内容、反思性视角、本土文化视角、对专业性和专业素质的理解,并分析“华仁模式”对国内丰富和发展社会教育学领域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 :社会教育学 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 华仁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01-0003-32 DOI: 10.3969/j.issn.15.01.001 张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开姆尼茨科技大学博士(成都610065)。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社会工作领域,在探讨如何应对涉及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一系列问题时,人们惯于使用“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这些概念。然而,第一,对于这四个概念,目前社会工作领域尚无统一界定,并且由于它们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和所触及的工作环境相似或重叠,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有多重交叉之处。第二,尽管“儿童青少年”这一未成年群体以及“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社会化基础机构均与“教育”息息相关,但人们依然执着地使用着“社会工作”概念,并热切地在各种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托和实践模式,而“教育学”这一核心视角却被遗忘和冷落。 成立于2013年1月的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全新理念致力于应对涉及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各种“隐性社会问题”,在中国大陆首次推动“社会教育学”领域的建立与发展,努力探索崭新的“华仁工作模式”(下文简称“华仁模式”)。2014年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并与华仁负责人深入交流社会工作、了解“社会教育学”在成都的建立与发展情况,华仁的工作得到了默克尔总理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那么,“华仁模式”究竟有何独特和创新之处?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华仁模式”特点之前,首先对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社会教育学”、“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华仁模式”进行界定和论述,并阐述和分析“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什么是社会教育学? 在欧洲大陆国家,社会工作领域中有两个概念并存,即社会教育学和社会工作。社会教育学的起源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形成社会教育学?什么是社会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的主要服务领域有哪些?它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什么?它的相关立法或法律基础是什么? 社会教育学的起源和定义。社会教育学概念形成和起源于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瑞士、奥地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教育学家海尔曼·诺尔(Herman Nohl)认为,社会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人类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他用五种“精神能量”(即社会运动)概述社会教育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工人运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1848年);(2)新教教会的“向内福传”运动(1849年);(3)妇女运动(1870年);(4)社会政策运动(1870年);(5)青少年运动(1900年左右)(Thole 2002)。教育学家和政治家盖尔图特·波尔摩(Gertrud Baumer)对社会教育学的最初界定是:“所有关于教育的,只要不是家庭、不是学校,都是社会教育学”。这一定义虽然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界定,但它确立了社会教育学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教育领域的地位。盖尔图特·波尔摩同时强调,社会教育学虽然是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但它并不是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毫不相干,相反,社会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甚至社会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融合。由此,欧洲大陆国家在面向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以及面向成人的社会工作领域中,形成两种不同的传统职业分支:以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的社会教育学(sozialpadagogik)(起源于

8-18周岁青春期存在厌学、早恋、叛逆、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问题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无节假日!叛逆孩子学校,问题青少年教育学校,特训学校问题孩子学校,全封闭学校面向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常年招生,签订合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