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唐朝女子多少岁必须嫁人几岁出嫁算是大龄剩女?

初中生理课上都会写明,女性月经初次时间在十四岁左右。

实际上来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丰富,大多女孩在小学五六年纪也就是十一二岁时候就开始来例假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封建时代,包括现在战乱国家,女孩都是十二岁就算作成人,可以出嫁了。

那时候没有统计学,统治阶级生活条件较好,见到女孩十一二岁来例假,就以为所有女孩都一样。

来月经的实际意义是女性开始排卵,身体能够进行孕育生育了。

古时候以豆蔻来比喻女性十二三岁,是说还很青涩,大部分都是闭合的,不足够成熟,需要继续成长,所以哪怕在封建社会,除非非常穷的人家,一般也都是女孩子十五六岁生子是正常的。

人体的活动周期是一定的,从起始到兴盛到衰败是一整个周期。

雌性激素跟月经周期相符相生,从12岁开始算起,一直向上生长,这个阶段的雌激素大多用到女性身体发育上了。

女孩一旦在生长期发胖就很难长高,就是因为雌激素的决定方向是丰满,影响向上生长。

九十年代有一段时间盛行给孩子吃营养品,促进生长,结果抑制雌激素正常分泌,导致很多女孩胸部不发育、嘴角长胡子。

这个生长周期基本停止在18岁之前,身体成长的停止也代表大脑停止体积性生长,所以18岁被认为是未成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并被法律采纳。

从18岁到30岁,是一个稳定旺盛时期。

我们见到的生活中,女人外表最美的一段时间,就集中于此,特别是二十四五岁,基本就是一个女人的颜值(特别是皮肤)巅峰。

主要表现为雌激素决定的皮肤细腻、身材苗条柔软和心理的温和。

封建时代的闭塞性使得青年男子见不到小姑娘,十几岁结婚时候大多是第一次认识女性,然后就开始操持家务变成黄脸婆。

古典文献里,几乎一致性地在赞美十五六岁的女孩最美,因为那是古代文人第一次认识女性的年纪。

中国人一向讲阴阳,雌激素相对应的就是雄激素。

男女恋爱、结婚等,带来的是一个生命和激素调和。

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婚姻被认为是顺应自然,符合人体生长发育和生育规律,对男女身心都有益处。

这个过程中,女性即使没有进入婚姻,大多有过恋爱经历或者事业之类的,因为自身身体素质旺盛,并不会表现出特别的不合时宜。

女孩子大多被形容为香甜软,是因为雌激素带来快乐等正面情绪。

雌激素满满,就是快乐满满、心情好好,自己开心也能影响到周围的人都快乐。

女人快乐满足的情况下,家庭氛围就很好。

35岁之后,大部分女性的身体和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分泌开始走下坡路。

最明显的特征是月经量下降,说明身体自己的新陈代谢下降。

外在特征是易怒、低沉等。

35岁之后,不管是否进入婚姻,没有雄激素带动和其他补足情况,也没有科学认知,不进行适当调理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由内而外导致容颜衰败、易病易怒等。

这些变化因为细微,自己难以察觉,旁观者却很清楚。

也就是说,在女性进入35岁之后,不管心态多么年轻,也不管头脑多么幼稚,当然也不管你是已婚还是未婚,在生理学上都进入了“妇女”阶段。

自己都不快乐,也就很难引起其他人的情绪和兴(性)趣了。

35岁到48岁,就是渐衰周期,48岁之后,女性开始进入绝经期。

现在营养条件好,科学调养保养的情况下,生活顺心顺意的女性绝经期朝后大致推迟到55岁左右。

以人体的生理极限,例假期基本不会超过60岁——这就像听说8岁女孩来月经一样,那肯定是“病”。

绝经期引发的身体激素紊乱、性格异常,包括叠加其他病情或感情事故而自杀的事例,多不胜数,是因为雌激素下降的落差明显。

(以黄豆为主的豆类,含有足量的大豆异黄酮,被称为植物雌激素,推荐给中老年女性长期适量食用)

当然,绝大多数女性都在半年到一年的落差期之后能够进入老年期,开始另一段生活。

相比男性来说,女性的生理和年龄阶段,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都像不同的房间加了门槛石,非常清晰而明了。

世俗婚姻大多以生育为主要目的之一,35岁依然能够生育,但已经不是主流孕育人群,35岁的大龄剩女不是婚恋市场的主流选择。

整个社会的婚恋价值观是男人向下找,女人向上找。

这个向上、向下主要指的是物质和精神条件。

年纪越小的女孩,头脑越不发达,生理性要求越高,对对方各方面条件要求越低。

世俗通过表象定义的“越年轻越好骗”,甚至“越年轻越淫荡”,实质是头脑简单,生理决定行为。

男人年纪大一些,相对可选择对象面也大。

可选择范围内,男人可以娶小很多的女性,女性却很难接受年龄太小的男性,这就造成同等年龄的男性特别是优质男性,不会考虑娶35岁的剩女,而剩女也很难考虑小五岁以上的择偶期男性。

剩女跟离异女性相比,表面看是优势的“没有嫁过”,其实是劣势。

自然长熟的果实,虽然形状不完美,但跟只表面成熟的果实相比,人们趋向于选择自然长熟的,预计香甜可口。

离异的理由各种各样,但女性在婚恋期把自己嫁出去了,就说明社会价值观特别是婚恋观正常,不存在现在说的“挑剔”“脱离实际”“对对方要求高”等问题。

改革开放也同时带来了性开放意识,没有结婚不再意味着没有性经验。

没有家庭做保障,婚前性经验很容易产生的附属物——胎儿,大多是不被当成爱情结晶的,而是副产品、“废物”一样流掉。

医学上认为初次怀孕流产和多次流产都会增加终生不孕和习惯性流产的几率,大量剩女也会因为没有婚姻做保障,被怀疑生活混乱性,或曾经生活混乱。

婚姻的好处在于,好的坏的都有迹可循,可以光明正大的承认,一切亮于阳光之下,真实就能够消弭质疑和拓展性想象空间。

有人说,“身边的人婚姻看起来都不好,结婚之后不还是要离吗,干脆不结婚了”,真正为你考虑的明智长辈就会告诉你:“好不好,你要自己去试试,哪怕真的不好,离了再选择一个人过,那也是离了之后的”

雌激素越充足,女性就越表现为“满足和快乐”,不会去挑剔对方“月薪太少”“房子面积太小”等等现实条件。

职业女性把太多精力用到基于计算的现代职业领域,实际上是反雌激素的,也就是现在说的真正“男人婆”,欠缺女性特征,自然不受男性婚恋欢迎——异性相吸,我是个女人,不会想嫁给女人的,男人也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女博士难嫁,因为学识等加身使得他们更具中性气质,更受女性群体欢迎,而不是男性群体。

女性欢迎他们,也不用为这种欢迎负责,就是不需要娶他们,这种欢迎和喜爱都是肤浅的。

群众的掌声和旁观者的赞扬如果不是以实质和事实为基础,就毫无用处。

交一群男友,最后一个也不娶你,你就臭了——这也是大龄剩女产生的原因之一。

20年前,25岁以后就被认为是剩女了;10年前,30岁以后就被认为是剩女了;现在35岁才被认为是剩女,说明社会的宽容度在提升,也说明剩女的数量和年龄呈“双升”态势,一直突破人群的认知底线。

但是,以生理特征和时间段来划分,35岁已经是极限了。

女孩子要嫁人,不是社会或者别人说什么、催什么,而是这是一种人生,你要去体会。

“找不到”和“总是不合适”都是一种失败体验,过了30岁之后,“嫁不出去”也是一种失败体验。

不管是个人还是身边人,都会有回避情绪,不愿意去提这个话题,也就使得问题更加被搁置。

除了亲生父母,不得不反复提起,并一再引发冲突,连介绍人也开始变少。

30岁之后找对象就一年比一年难,35岁之后只会更加艰难。

在开花的季节,蜜蜂是最多的,不要等到开始衰败了才想到还没有授粉。

至今为止,我还没见过不想嫁的剩女,只有嫁不出去的剩女,原因包括没人介绍对象,介绍的都不合适,双方无法产生感情等等。

无论如何不要假装有对象、有家庭或者有念想,包括心里有人。

“我有”是拒绝的理由和姿态。

有人占位的情况下,你就彻底无人问津了。

那时就只有最熟悉你的人会操心你嫁不出去的事,这些熟悉的人在你最适宜的年龄都没有娶你,他们也肯定不会在你年龄渐长、价值见底之后娶你的。

没有心理目标的情况下,剩女们不妨对身边的友好社交圈公开单身状态,并提出合适的对象条件,甚至将见面条件设置的更具有普遍性,扩大选择面,让选择权在你手里。

比如人好,基本上没人认为自己不好的;但如果说年薪百万,基本上也就注定单身一辈子了。

像职位一样,在有需求的人群(比如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女子专场招聘会等)放出招聘类广告,写明招聘条件,应聘者才知道这里有位置,然后再想自己是否合适。

招婿跟招聘一样,大多都是找的陌生人,如果能嫁给熟人,就不会成为35岁的剩女了。

“急嫁”这样的姿态,小姑娘做出来才好看;一旦上了年纪,越着急越被认为“掉价”。

当然,任何年龄段都必须防止“破窗效应”,一旦给人们造成“谁都行”“太差劲”“私生活混乱”“极度渴望出嫁找接盘侠”等印象,只会进入更加悲催的生活境地。

对于社会认知底线以下的人和事物,人们都是摔到地上再踩上两脚的。

我见过和听说过的一些物质条件优质的剩女,集中于公务和事业单位系统,基本都是名声败坏的无法言说的。

买房会被质疑没孩子买房干什么?

买车会被质疑是男人送的,二奶、小三等等传闻层出不穷。

人们对女人更苛刻的地方在于,不需要引用“继承”两个字,你的一切都默认是孩子的;你所有超出女性最低限度的所得,都被认为是男人赠予,没有爸爸、老公顶着,就肯定是“不当”得利。

物质条件不够优质,“剩下”就是原罪,那些世俗的老一辈看你、讨论你都跟对待“垃圾”一样——绝大部分剩女都是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甚至还会对外进行炫耀,就是这样的原因。

“垃圾”和“妖艳贱货”之间,不得不进行选择,有条件都会选择后者,这属于一种世俗尊严需求,世俗称为脸面。

但是,世俗婚姻在选择时,都是首先去除这两者的,越是走在这两者的路上,越难出嫁。

哪怕是已经35岁的剩女,也要力求向普通女性靠近,打造“家庭+事业”双顾及的性格“好嫁风”,增加出嫁几率,不要走了极端。

比如,那些被我们称为“经济适用男”的群体,一般都有食堂吃饭,他们对于成家的第一想象是能够回家吃饭了,而不是性。

女朋友跟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妻子是跟家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非常亮眼、条件很好、吸引人的女性,一直都是“女朋友”,甚至是许多人的女朋友,却无法进入家庭。

出轨不被判离婚,发生性关系也不是婚姻的前提。

与雌激素不同,雄激素更多表现为进取和向上,包括雄激素过剩带来的暴力行为,是外散型的。

婚恋关系中,男性更多扮演的是进击者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大龄剩女总是被世俗社会认为是女性的失败——很容易被解读为“没人追你”。

雄激素的进取可以在金钱、事业等领域获得认同和回馈,以达到满足的目的,男人事业成功就被认为其人生成功。

雌激素却更加要求感情领域的满足感,女人只有事业并不被认可为成功,也无法带来心理满足感。

适当压力能刺激雄激素分泌,引起男性的反抗、进取,女性长期待在社会压力和感情矛盾环境却会引起宫颈和乳腺病变——这两个器官都与雌激素分泌相关。

有机会的情况下,希望女孩子们勇敢去爱,没有爱情和没有婚姻的人生,都是个人人生的悲剧,外人不过看个热闹,所以你爸妈是真的着急,很着急。

所有鼓吹女性单身的,都是违背自然和科学规律的,都是在害你。

真喜欢独自生活的,也要等到60岁之后,就是现在盛行的“银发离婚潮”,集中于城市双高收入夫妻——自己能过好,不需要你了。

爱你的人,你怎样都行,穿着拖鞋骂街的女子也不一定嫁得不好。

认识是第一步的,所以大龄剩女要给自己认识更多适婚对象的机会。

产生或者培养感情是第二步的,因为已经落后整体婚嫁年龄了,适当提升自己以适应婚恋市场要求,进而与自己看中的对象进入婚姻才是当务之急。

感情越深,对方对世俗条件的考虑越少,这就是为什么一见钟情类的感情宣传持续有市场——可以让对方在一开始将世俗条件降到零,你的每一个优点都是加分项。

只要反差不是太大,或者缺点过于明显、过多,初始印象好或初始产生感情,都更容易进入婚姻。

爱情是奢侈品,一见钟情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大多人只听说过,没有见过,所以这世间的婚姻走的都是俗路。

用世俗去分析婚姻就不会出错,只谈爱情,大多人不懂。

就像一见钟情与外貌有关系,但绝对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世人都把男女世俗条件差距大的爱情归类为脸,这是错误的。

各有所好和长相要在平均水平之上的辩证关系,怎样说都能找到论据,个人就趋向于找个人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了。

就像我说的是35岁剩女难嫁,这是普遍现象,但不是说每一个35岁的剩女都难嫁,必定还是有不少嫁出去了。

不爱你的人,不强求,不爱真的是不爱,求也没用,还因为强求被看低。

所有最终能成的感情,都是双方的愿意


三八女生节即将到来,把我二十七八岁时候别人送给我的一句话送给所有优质剩女们,希望对你们改变婚恋心态有帮助:

你再好,也只能嫁给一个人。

(这估计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当时我就明白了两个道理:

1.一夫一妻制。不要得陇望蜀,是人都有缺点,不要拿完美标准去套别人。容不下一点问题的人,也不会拥抱美好。

2.敝帚自珍。在婚恋关系中,只有你老公是你的,其他人都不是。)

我国的古代,是一个十足的“萝莉时代”?

确实,在清代以及之前,中国女性普遍“早婚”。

可这所谓的“早婚”,到底有多“早”呢?各个朝代都有哪些奇葩规定?这种奇特的“早婚”现象,又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今天由小妹来翻阅史料,告诉你想要的答案。

一:各朝代规定女性几岁嫁人?

女子的结婚年龄,其实是在不停变化的。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是“萝莉结婚”。

(1)商周:20岁。来看资料:

《周礼》:“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在《周礼》中记载了几千年前的周朝风俗,提到女子的结婚年龄为20岁,还是比较晚的。

(2)春秋战国:15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礼法却受到极大挑战。

女子的结婚年龄开始迈入“早婚时代”,从20岁提早至14至15岁。比如:

《墨子·节用》:“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

(3)秦国:身高1.38米。其中最为奇葩的是秦国,规定女性身高达到1米38就必须结婚……

当然小妹不是说说,有出土文物来佐证:

《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不当论。”

这段话中,小妹粗体标出“小未盈六尺”的意思是身高不足六尺(1.38米以下)。

也就是说在秦代,结婚不是看年龄而是根据身高来判断,如果身高达到1.38米就要结婚了……

快看看你的身高,能结婚了吗?

(4)两汉之后:6岁起步,主流13岁。两汉,一个婚姻年龄非常有魔性的时代!

《汉书·上官皇后传》:“长主以为然,诏召安女入为婕妤,安为骑都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这一段话描述的主人公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OMG,这位皇后6岁时就与汉昭帝结婚了……

当然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中研究,汉代女子结婚年龄多为十三、四岁。

《东观汉记》:“明德皇后马氏……年十三,以选入太子宫,接侍同列而承至尊,先人后己,发于至诚,由是见宠。”

看,上文中汉明帝刘庄的马皇后被选入太子宫时只有十三岁。算是当时的主流结婚年龄了。

可以说“早婚”在汉代成为了社会主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在汉代之后,女子的结婚年龄基本都固定在13,4岁。比如宋仁宗规定结婚的年龄是十三岁、明太祖规定的结婚年龄为女子十四岁。一直到清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二:古代如何处理“大龄剩女”问题?

当然,在历史中总有那么一些“不想长大”的女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她们成为了“大龄剩女”。对于这一部分晚婚女性,古代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1)连坐罚款!先拿最鼓励早婚的汉代来说,如果到了规定的年龄而不结婚,是要罚款的:

《汉书·惠帝纪》:“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应劭曰:“《国语》越王句践令国中女子年十七不嫁者父母有罪,欲人民繁息也。

看粗体字部分(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的意思是交五倍的税赋。即女子要么15岁前结婚,要么交5倍的税赋,你自己选一个

当然,《汉书》里面对于这个奇葩规定,还进行了“论据支撑”,说《国语》里面都写了,越王勾践(同句践)说女性17岁不嫁人的话,父母是有罪的!所以我只是罚你交5倍的税赋,仁慈义尽啦!希望你早日回头是岸!

(2)官方包办!当然“罚款”这一条规定对于“白富美”们无效,人家爽快地交了罚款,继续当她的快乐剩女。所以各个朝代也针对这一部分女性出台了相关规定。来看资料:

《晋书》:“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新唐书》:“二月丁巳,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

这一招太狠!怎么看都像霸道总裁范儿。到了年龄还怀疑人生不想结婚?

三:古代提倡“早婚”的原因是什么?

看完古代的主流结婚年龄,再来看看现代几个大城市的平均结婚年龄:

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北京26.1岁、上海28.4岁、广州28.2岁、昆明26.5岁、成都27.1岁、西安26.2岁、长沙25.9岁、郑州26.4岁、南京27.0岁、沈阳27.9岁。(数据来源:"华人婚恋匹配心理研究"调查结果)

显然“现代组”数据与“古代组”数据有10岁左右的年龄差存在。

那么为何古代会提倡“早婚”呢?这其实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古代平均寿命很短:在古代,人的寿命很短。13,4岁的女性,已经属于人生中的黄金生育年龄。

举个例子,大约在2000年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18世纪才开始增长到30岁,19世纪末期,也才40岁上下。也就是说在古代4,5十岁已经算长寿了。

假设清代的一个普通女性(平均寿命30岁),14岁结婚,15岁生育,养到孩子能结婚的年龄差不多也是14年。那么这位妈妈已经29岁了……

假设现代的一个普通女性(平均寿命81岁),14岁结婚,15岁生育,求问接下来67年你要干啥?

(2)人口是古代最重要的资源:古代人早婚,除了人均寿命方面的考量,还因为人口是古代最重要的资源,尤其在冷兵器时代。

小妹来举个例子——长平之战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这一战的记载是这样的:

《史记》:“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秦始皇在二十六年(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当时全国人口大约3000万。一般认为在惨烈的“长平之战”中,赵军死亡45万人,而秦军也伤亡约20万人,加起来就是65万,占到总人口数的2.2%。且均为男性

那怎么办?人口产生严重缺口后,就要鼓励“早婚”了。所以秦国才会制定出身高达到1.38米就要结婚的奇葩规则。

此外,越王勾践、汉惠帝、晋武帝、唐太宗等皇帝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所以他们制定了同样奇葩的规则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古代,“人口”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可以打仗,可以提高生产力,甚至可以收到更多的税赋。

西奇妹说: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

几岁结婚?说到底这也不是你能决定的事情。

小妹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周公旦:《周礼》、房玄龄等:《晋书》、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汉书》、司马迁:《史记》、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新唐书》、喜 (秦朝书吏):《云梦睡虎地秦简》、墨子:《墨子·节用》、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东观汉记》、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古代女子我们都知道很早就结婚了,甚至十三、十四岁就结婚生子了,但是明明这个年纪的女孩子都还没有发育成熟是为什么呢?

十三四岁的女性肯定已经身体发育了,未发育成熟倒是有可能,但是未发育成熟,也不妨碍嫁人呀。

众所周知,女孩身体开始发育,就开始有了月经,有了月经也就有了排卵的功能。有了排卵功能后,就说明有生育能力了。

而且古代人还可能比现代人发育的早。

古代人因为大都只能活到四五十岁,甚至于只有三四十岁,也就是说,平均寿命很短。

寿命短,发育就可能早。

打个简单的比喻,植物越是开花的时间早,它的果实就越早成熟,它一生的寿命也就越短。反之,有的植物(树木)几年才开一次花,它的寿命至少应该也有几十年。

现在的女孩,因为营养丰富,有的在八九岁就开始发育,十三四岁的年龄,就前凸后翘,看着身材就像是个成年女性。

而在古代,因为寿命基因短,我估计十一二岁的女孩就开始发育了。至于说,女孩嫁人要等到身体完全发育成熟,即使是现在的女人,至少也要到二十岁吧。

再者说,古代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总不能说,做父母的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还没发育,就将她嫁人,往火坑里推吧。

一句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为了人类的繁衍,以及生存压力,古代女子嫁人的年龄在十三四岁,还真有这个可能。

由于古时,人们有重男轻女思想,总觉得女孩养大了也是给别人家养的。女孩早晚要出嫁,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女孩没有男孩有用,男孩子可以传宗接代,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家里的父母都希望女孩子早早出嫁,一是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二是出嫁还能一换来一定的嫁妆,将来给儿子娶媳妇用。所以大多数人家庭都会将女孩子早早嫁人。

古时,经济和生活水平不高,而且医疗水平也很低,人的寿命都普遍不高,有的五十岁左右就去世了,纯活到六十、七十岁的人更是稀少。

另外,内乱,疫病,战争,自然灾害等也使人的寿命不长,所以根据这种情况,自然的人们在孩子刚刚发育成熟,就赶紧将她嫁出去,好早早生育,延续香火。

三、为了解决男多女少现象

由于重男轻女思想,许多家庭只喜欢男孩,生了女孩就不要,导致男女比例失调。另外古代的一妻多妾制的原因,也导致了社会上出现男多女少的玩现象。很多男人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儿。

打光棍多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动荡,因此,为了稳定,各代执政者都很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如政府强制婚配,限制富人纳妾的数量,降低女孩出嫁年龄,到了年龄必须出嫁,否则政府强制婚配。因此,女孩小小年纪就要出嫁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时,内战,对外战争,掠夺战,保卫战等层出不穷,男人是战场上的主角,他们年纪轻轻的就上了战场,浴血奋战,战死沙场。

正是由于很多人上了战场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为了香火,上战场前,许多男子早早结婚,男子小,而娶的媳妇更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同时,战争中死了那么多人,国家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维持足够的劳动人口,军队数量等,国家开始提倡早婚早育。那么女孩到了12岁便开始谈婚论嫁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女子多少岁必须嫁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