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的从心理健康课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有必要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心得体会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我们的工作和作息要有规律,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要把家庭生活中,同 事朋友间的烦恼事情带给学生,一定要敬业,当你站在讲台的一刻起,你就是他们的护航人,是舵手,你要带领他们愉快航行,驶进安全的港湾。良好的生活作风就 是生活作风正派,不以权谋私,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正直、善良,要遵守一个老师应尽的职责。所谓立人先立己,先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其 次,在工作中要认真细致,有爱心、热心、恒心、耐心。教学要以人为本,善于照顾学生的情绪,时时留意学生思想动态,要多和学生沟通,多表扬,少惩罚;要 宽容、理解,少责骂。要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尤其现在流动人口多,他们的父母工作很忙,无暇顾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 思想动态方面,很多都是放任自流。他们生活不固定,思想复杂,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比如说流连网吧,可以说网吧是一个大染缸,那里的人流复杂,多 数是一些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的混混或地痞流氓,学生的生活经验浅,自制力差,容易上当受骗,为他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个大难题。 面对这些群体,我们老师更要付出巨大爱心去关怀他们,引导他们,他们的流动性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要尽量发掘, 让其闪光,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不但是对他们,其实很多学生对学习都缺乏信心,都有挫败感,又厌学情绪。我们也要及时跟踪,及时采取措施,跟家长多联 系,多沟通,争取学校家庭通教育。这也是符合教育原则的,就是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句话不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l 历史上不也是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完美性格的塑造是多么重要。

同时,我也觉得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是非 常必要的。不单是生理课,心理课也势在必行了。前些年还提倡给学生减负,减到哪里去了,还不是雷声大,雨点校真正实施了吗?学生的书包还是那么重,这还不 算,本来属于他们的假日假期,也都被送去什么少年宫、辅导班了,他们的负减了吗?没有。

我觉得还变本加厉了,有些有兴趣的还能承受,可那些硬逼着去的,可 苦了他们。怪不得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自杀了,上有大学生不等,近来有向下发展的趋势,一些中小学学生都有这些趋向了。曾口头经言语过要自杀的也不少。看来 这一股势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将会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10月28日,系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我有幸参加,受益颇多。

进入大学,标志着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阶段,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生要科学认识自我发展,努力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逐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学习环境在改变,大学生要变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科学确定新的目标,逐步树立新的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有健康的心理的人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坦然地接受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差的。作为大学生,应该对此 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要自立自强,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客观现实,寻求对策,赢得主动。

大学生面对陌生环境,相互之间特别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摆脱寂寞感和孤独感。为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真诚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其次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际圈。

身心健康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这当代不仅此于身体健康,也都应该对自身的心理架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尺度,它反映的是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状况,但不是最完美或完善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心境,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更好地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大学阶段是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储备科学知识,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面临择业就职的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只要正视现实,对社会和自身具有正确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付出正确评价,坚定实现理想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不断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才能理智地面对社会,科学的思考人生,从而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标迈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容易集中我们的精力,为实现自身的理想和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努力奋斗。

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重视身心健康,更要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都要保持情绪正常,认知合理,正确把握自己,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和主动与人沟通。

本次人文健康讲座在同学与老师的积极互动和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了,也得到了老师与广大同学的好评。在老师极具风格的开场中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一个简短而蕴含寓意的动漫视频指明了主题。整个讲座中也是同学与老师密切配合,不仅展开交流,更是让这场心理讲座成为一个思想的盛宴。

这次的活动是系里团委为了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而举办的,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揭开了心灵中的困惑,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己抗压能力。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去,所以我们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在一生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目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人的一声是有目标组成的,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个一个的既定目标,最后达到自己最想要的结果。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此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同学们秩序有些混乱。

2、同学们在签到的时候比较混乱。

3、多媒体出现了一些状况,在人员安排妥当的情况下,又调换了教室。给老师和同学都带来了一些麻烦。

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会勇敢的担当起来,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奋不断克服不足,为同学们奉献出更精彩的活动,也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为我院的发展、同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高中体育学生心理状态的现状

从传统视角来看待体育的基本功能,大凡有如下几种:能增强个体的身体条件。有助于形成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诸如此类。对上述观点进行考察,发现:这些都是从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理解。根据这种习惯理解,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也就体现为:以竞技、力量的训练为主。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的交叉研究表明:个体在体育方面若坚持科学、合理的锻炼,将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所谓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概念界定所规定的要件可知: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间的互动,将增进个体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能力。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任何一种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

同时,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

参加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积极思考,以此来削弱那些消极想法,改变沮丧和焦虑的状态。尽管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把开始运动和坚持运动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可。自我能力认可与努力和坚持密不可分,这两种因素帮助参加者继续健身锻炼,并取得收获。

参加健身运动时,运动量的增大和运动动作的发挥,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焦虑和沮丧的事情的注意,并且,把这种情绪在不断地运动中得到发泄,从而使人身心轻松,大大受益。健身运动把人们从焦虑和抑郁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3、身体所产生激素的设定

健身运动之所以使人的个体生理、心理受益,是与运动后人体内荷尔蒙激素的分泌量的增加有关。人的荷尔蒙激素,是大脑在外力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大量的荷尔蒙分泌,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加强愉悦感,增强健康活力。这种健康感可以降低沮丧、焦虑和其他消极状态的程度。一些研究认为,任何健身运动均具有以上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而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压力,各次考试带来的不良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具体可以表现在这6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自我个体意识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疾患。

四、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相互渗透来完成。

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当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来到蓝天开阔的操场,各种他们喜爱的体育器械一应齐全,学生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多么轻松。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认为,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建立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

实施健康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非常必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来自的省份、地方;家庭状况(如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大学生气质、性格特征;是否确定恋爱关系;有无焦虑、抑郁、孤独、空虚、苦闷等不良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等。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项内容可与健康教育教研室,和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完成。

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挑战,保持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会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的收获很大。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经过了此次学习,我真正感觉到了不仅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教师本身也要保持心理健康,而这个问题一直是被我们大家忽视的。

教师常常要做学生的心理工作,给学生排忧解难,而教师的心理压力又由谁给解决呢?教师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及社会的认可的不对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压力。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校,每天和自己的上级同事,又和自己的服务对象终日在一起工作。社会分工的其他工作都是针对物品或者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来服务,而老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成长中的人,并且肩负着指导他们成长的重任。那种八小时以外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殚精竭虑的事情,是不做此项工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做教师根本就是一个累身更累心的活计。那么,教师怎么样避免或者剪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

二,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利用好你的假期。对于平时假期少的教师,可以选择附近的地区游览,逛逛市区,或者去家乡有名的景区游览。当然。教师的两个长假是你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最佳时间。四,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顺利的时候,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永远不要试着只顾大家,不顾小家。最后的可能是会失去两个家。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一点建议仅给同行们参考,当然,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心理学的发源地,其心理学教学研究始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

建有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心理研究所、套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影像大数据与人脑连线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孕育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教育、心理领域唯一)和BNU-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现主办中国心理学界唯一一种SSCI期刊《Journal of Pacific Rim

1921年,张耀祥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立中华心理学会;次年创办我国第一种心理学期刊《心理》。1929年,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1952年,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等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81年,复设心理学系。1985、1997年分别成立发展心理研究所和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2001年合并成立我国首个心理学院,2004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后更名为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2016年合并成立心理学部。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的学科评比中以97分再次获得第一名。截至2013年9月,“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皆进入ESI世界前1%。

  • 中文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 知名校友:荆其诚、张厚粲、林崇德、董奇、毕淑敏、谭力海
  • 硕士点:7(含专业硕士点1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1个,二级3
  •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 主要奖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创办人:服部宇之吉、葛尔慈

办学规模,历史沿革,师资队伍,知名学者,张厚粲,林崇德,戴汝为,李朝义,王永炎,董奇,毕彦超,陈英和,方晓义,贺永,李武,李小俚,刘嘉,刘力,舒华,舒友生,王耘,辛涛,许燕,薛贵,邹泓,科研院所,研究平台,国际交流,学生活动,研究生招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综合实力雄厚,在全国高校心理学科评比中一直稳居首位,并在世界心理学界具有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我国唯一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07年),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套用心理学全部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07年、2002年、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套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2001年)、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画”,2012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神经影像大数据与人脑连线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6年)。先后获批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1985年、1990年)、全国首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以及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此外,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还获准自主设定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套用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予权。 利用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经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还建立了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社会认知与行为观察校级重点实验室和Siegler创新学习研究中心、老年脑健康研究中心、情绪调节研究中心、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建设了学习与教学心理实验室、早期心理发展实验室、心理测量与评价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心理危机干预实验室。 McGovern)捐资1000万美元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成立脑与学习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启动我国首个套用心理学案例中心——中国套用心理学案例中心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套用心理学案例库。2017年,与北京大学等18家单位共同发起中国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全国联盟。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视察团队行为、学习困难评估、学习能力提升等实验室,仔细观看科学仪器上显示的参试者脑电波等图像和数据,了解北师大心理学科发展以及在灾后心理重建、航天员选拔、南极科考等领域转化运用心理学的情况之后,习近平对北师大紧密结合学校特色、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的办学思路表示肯定,对他们在提高青少年儿童学习成效、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在探索青少年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科学规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障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习近平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优级师范科(1902-1908)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 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讲教育原理,当讲明心理学之大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类科一概通习第一年心理学,第二年套用心理学,每周2时刻。当时的学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学校所用的教材或讲义多译于日本。当时的师范馆和师范学堂还聘来教授心理学的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赴任,担任“正教习”。他是师范馆教授心理学课的第一位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学讲义线装本及铅印本。线装本的出版时间约在1902~1903之间。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该书除作为师范馆每个师范生的必读心理学课本外,也是当时在中国和日本行销的新书。 服部宇之吉所授《心理学讲义》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08-1923) 1908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为必选课。此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主讲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 张耀翔教授 1920年,张耀翔(注: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北高师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 1921年,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张耀翔教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套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张耀翔教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国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北平师范大学与西北联合大学()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学生们在做实验 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平师范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同年,陈雪屏教授到教育系主讲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北平师范大学任教。 193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教。 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 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0年起迁往兰州。期间,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 1946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 当时的毕业生论文 1947年,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应北师大之请来校讲学。 1949年,北平解放并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先生和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于1929年,首任系主任为德国人葛尔慈教授。葛尔慈师从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W.Wundt)的高足、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学系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 葛尔慈教授 当时的辅仁大学汇聚了国内心理学界不少名师,如王征葵、林传鼎等人。心理学系十分重视统计、测量、实验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很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把英文、德文列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心理学原著。辅仁大学心理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张厚粲和陈仲庚等都毕业于此。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高校西迁,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为北京唯一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与文化大革命前的发展(1952-1966)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合影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学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合并,著名心理学家彭飞教授担任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系成立了心理学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一岑、伍棠隶、朱智贤、尹德新、薛鸿志,来自辅仁大学的林传鼎、谢斯骏、张厚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彭飞、李屏西、孙昌龄、芦玉、章志光等。心理学教师队伍达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日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1960年,北师大教育学系开设了五年制心理学本科专业,当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和朱智贤教授。 在十年“文革”期间,心理学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心理学的发展陷于停滞和衰退。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学者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心理学的科研、编译和著述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1978-) 1978年,教育学系心理学专业重新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3月,教育部批覆同意将心理学专业改为系的建制。 78级学生合影 198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决定将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系分出,独立设定心理学系,彭飞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后,张厚粲、彭聃龄、郭德俊、舒华、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85年,成立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教授、申继亮教授、方晓义教授。 1985年,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获评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2001年11月22日,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历任院长为车宏生教授、许燕教授、刘嘉教授。 心理学院成立大会 2016年12月11日,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师范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整合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含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按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管理办法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科背景多样,主要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磁共振医学和磁共振物理学等。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7人、讲师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1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1人、“千人计画”学者2人、“973计画”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青年千人计画”学者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多人次先后获评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艰苦卓越成就奖”(Achievement Against the Odds Award,IUPsyS)、国际测验行业协会全球公民奖、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士,17人被中国心理学会首批和第二批认定为中国心理学家)。 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多学科交叉团队的建设,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画”)1个(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级认知功能与大脑可塑性)、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9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半年以上的出国进修和留学经验。其中,二十几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国际和国内的心理学各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国际心理科学联盟(IUPsyS)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主任、国际测验委员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艰苦卓越成就奖”(Achievement Against the Odds Award,IUPsyS)获得者、国际测验行业协会全球公民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公认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原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自控联委员,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亚太地区委员会理事,原国家基金委神经科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医学评审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项目“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中央文史馆馆员,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先后主持了国家“863”、“973”和国家“七五”—“十五”关于中医药防治脑病与中风病、认知障碍与痴呆等攻关课题20余项,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兼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心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督学、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跨世纪人才培养计画入选者,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攀登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总负责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青年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Sackler Scholars Programme in Psychobiology奖、美国心理科学学会新星奖获得者。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学心理学分会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秘书长、教育部中国小-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教授,《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心理科学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套用心理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Journal of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编委。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影像大数据与人脑连线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师大脑成像中心主任,《Human Brain Mapping》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副主编、《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和《Brain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首席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专家组成员。现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麦戈文脑研究院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计算机工业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防治研究院特聘专家。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画入选者、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执委暨东亚大区代表、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编、套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编委和《心理学报》副主编。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一届教学名师奖、美国认知科学学会Marr Prize提名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画入选者、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荣获上海生科院-赛洛菲安万特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现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全国中国小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中国亲职教育学会儿童早期亲职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全国亲职教育先进个人(2007)、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突出贡献奖(2008)获得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北京市的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百人工程"首批入选者。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副理事长,《Cortex》副主编。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年,原心理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2280篇,其中CSSCI文章1950篇,SCI和SSCI文章330篇,获得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85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2项,省部级教材和成果奖63项,在国内心理学界居于领先地位。年,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论文647篇,其中SCI/SSCI论文462篇,JCR1区论文74篇,各类科研项目(含横向项目)总批准经费2.99亿元,科研人员人均358万元,PI人均863万元。特别是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部97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重点项目各1项,青年97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支撑计画、科技部重大专项创新药物、科技部863青年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科技计画等项目若干,在《Science》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大型国家基础资料库,向中央提交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等政策咨询报告近十篇,在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长期主办中文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全资拥有并主办的SSCI期刊《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是中国心理学界唯一的SCI/SSCI收录英文国际学术期刊。同时,与亚洲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主办SSCI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世界各国在其诞生之后纷纷建立起与认知神经科学有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机构,并提出大规模研究计画,希望集中力量,在人类脑与认知、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实现重点突破。在我国,认知神经科学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被列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八大前沿科学领域之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拓展、纵深,将可能推动出现新的科学飞跃,为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打开新的广阔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基地,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也是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的依托单位。 2005年初,科技部批准成立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3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评估。2008年1月,以3T磁共振系统为核心的大型实验平台挂牌。2008年5月,科技部对实验室验收合格,标志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围绕“学习与脑的可塑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从认知发展与脑发育、高级认知功能与学习、情绪与社会认知、基本认知功能与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学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实验室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当前重要的套用领域包括:心理与学习评价、脑与学习资源开发。 在研究手段上,实验室通过比较猴子与人类(进化)、儿童/成人与老人(个体发展)、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遗传)、正常人与脑损伤患者(系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共性和差异,从而理解学习在大脑发育和遗传约束的共同作用下的认知神经机制。所采用的实验技术手段涉及行为与分子遗传学技术、单细胞记录技术、脑电图、磁共振脑成像技术以及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与此多层面的研究手段相对应的是本实验室来自于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信息科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队伍,以期做出世界一流科学创新结果,同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从而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上一流的学习与脑可塑性的研究中心、学习理念推广中心和方案制定和咨询中心。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董奇教授,主任为李武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原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基地在教育部对首批基地的各项评估中全部获优,并于2009年教育部第二次评估中以总排名第四(共135个重点基地)、心理学类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再次获得优秀。 发展心理研究所围绕个体毕生心理发展与促进这一目标,重点围绕“认知与创造力毕生发展规律及心理资源开发”以及“社会转型期个体心理适应与促进研究”两大方向展开攻关,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与创造力毕生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价与咨询、教师职业发展、老龄化研究、婚姻家庭咨询与治疗、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20多年中,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在科研实力、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发展,为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全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办有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挪威、芬兰、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过去五年,共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5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3次;共开展共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125人次,其中境外学者来访63人次。现任所长为方晓义教授。 为鼓励年轻一代心理学工作者为我国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努力工作,发展心理研究所与朱智贤心理学奖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此外,发展心理研究所每两年主办一次国内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高端学术论坛——崇德学术论坛,该论坛旨在促进中外专家在这一领域的交流,研讨学术前沿问题,推介新的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该论坛已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成功召开了两届,在国内心理学领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 套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套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个体与群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主线,围绕认知、学习、心理健康、领导力和社会心态开展研究。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套用心理学创新研究与套用平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于首都的基础教育、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2001年获批成立以来,通过对科学研究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机整合,实验室形成了认知能力提升、有效学习、心理健康促进、领导力评价与开发和社会心态监控等五大优势特色方向。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刘力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舒华教授。 套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一直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优势学科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高玉祥教授和章志光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是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许燕教授是现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的理事长。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形成了全国实力最为雄厚、在国际同行中有学术影响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梯队,获批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群体。 研究所有两个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方向关注于:①人格理论问题的研究;②人格及其改变的神经生理学研究;③情绪研究;④健全人格促进与人格教育的研究;⑤人格测量技术和方法的工具研究。社会心理学方向侧重于:①社会认知;②价值取向与自我价值定向;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④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⑤群际关系;⑥群体决策和道德决策;⑦网路群体事件。研究所与亚洲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主办英文学术期刊《Asian Psychology》(SSCI),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包括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美国NIH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和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等课题。研究所与美国、英国、荷兰、纽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国际同行对话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现任所长为刘力教授。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是心理学院根据战略发展目标,考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原心理测量与评价所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的师资力量整合而成。该所承继了先前两所的传统优势,并结合国内外新的研究趋势和社会需求,努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解决现实问题。 研究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人事测评心理学、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极端环境心理学四个领域,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建设与研发大型国家级考试题库、构建测评人员专业素质模型、建立组织诊断系统与资料库、发展极地科考人员社会心理支持服务体系。其发展的总目标是做国内心理测评技术及心理学科取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的引领者。中期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建设成为一个在心理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极端环境心理学领域国内有影响力、国际知名的学术型研究机构与实践型套用发展机构。研究所多次参与航空航天飞行员招考与测评工作、南极科学考察员心理测评与辅导工作。现任所长为车宏生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在全国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实务的师资丰富,受训背景不同,各有特色。研究所主要从事各类心理疾病的病因机制、诊断、矫治及预防研究,各类群体的特殊心理健康问题评估与干预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方法与效果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成立了心理咨询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应急干预中心”,主管面向社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研究所乔志宏研究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咨询中心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的来访咨询者2000多人次。现任所长为刘翔平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套用认知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研究中心(1995年创建)。研究所依托“套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北京市示范中心”,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人类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情绪、智力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套用研究,为人工智慧、工程、环境、教育、人才选拔等实践领域服务。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攀登计画项目、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项目等课题项目40余项。 研究所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外研究人员来所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先后派出多名研究生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大学尽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所长为周仁来教授。 教育心理研究所 教育心理学学科在北师大具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老一辈心理学家冯忠良、章志光、陈琦和张必隐等教授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信息技术教育套用和阅读心理与教学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有:一般学习规律、学科教学心理、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非正规学习环境、职业教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教师心理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文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为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咨询与建议,将教育心理科研与中国小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现任所长刘儒德教授。

心理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下辖教学实验室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教育心理学实验室、生理心理实验室、心理实验与统计软体教学实验。下辖科学研究实验室有:多功能观察室、心理咨询治疗实验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群体心理实验室、认知行为实验室、婴幼儿认知发展实验室、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实验室、老年心理实验室、眼动(Eye-tracking)实验室、脑电(EEG/ERP)实验室、经颅磁 *** (TMS)实验室、多导生理记录实验室、生物反馈系统实验室、虚拟现实(VR)实验室等。十几年来,中心利用学院自筹经费、学校教学经费和211、985工程经费等购置了一大批高端实验设备和软体。中心总使用面积106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237台(件)、价值1464.5万元。中心为学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国内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还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磁共振脑成像(fMRI)中心、功能性近红外成像(fNIRS)中心、灵长类动物电生理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光学成像实验室、经颅直流电 *** (tDCS)实验室、心理语言学实验室、神经心理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义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尤其是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麻省理工学院脑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密西根大学心理系、匹兹堡大学心理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Banner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伦敦大学语言和言语研究中心、谢菲尔德大学临床神经学系、纽卡索大学语言学系,德国马普学会认知所,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心理系、昆士兰大学心理系、新南威尔斯大学心理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等单位,有长期稳定的课题合作关系。 2011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主办了华人心理学家大会和东亚语言认知加工国际会议等高层次国际会议;收到国际数据集团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IDG)捐资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研究项目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斯宾塞基金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经费资助,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主办或联合主办SSCI期刊《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多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这些均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国际心理学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5.25我爱我”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是2000年5月由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发出倡议并提出申请,共青团北京市委批准正式确立的。2004年又经团中央、全国学联推广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从2000年到2012年,心理学院已成功主办13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3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呼声,引领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研究生入学质量居全国首位,曾有5名研究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数居全国心理学研究机构之首。心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方向有:01基础心理学、02认知神经科学、03发展心理学、04社会心理学、05心理测量学、06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07管理心理学、08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研究生招生方向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套用技术。 自201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科目采用自主命题,采取英文选择题和中文论述题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接收推免生占招生数的70%左右 。入学考试参考书如下:

心理健康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头脑。青少年处于叛逆时期。因此,存在许多心理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心理健康"相关内容↓↓↓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1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孩子们,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静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研究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间如何交往。先来看情境表演:

(二)、情境表演《跳皮筋》

1.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小芳说:我不和小英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他指着小芳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小英听到小芳骂她,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师:小芳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小英又为什么会哭呢?谁来说说?(生充分说)

生:小芳不合群,说别人。因为小芳说她,嘲笑她,她受不了。 师: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小芳不应该说别人的缺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气气。(生充分说) 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看情境表演《上课铃响了》。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王__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__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__别哭了,王__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__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

师:孩子们看完了表演,大家来说说,王__做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充分说)

生:她爱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

生:那个男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玩呢! 师小结:是,我们应该有宽容之心。同学之间遇到了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宽容之心原谅他人,即使别人有做得不当的地方,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你到了歉,我们就应该原谅他,更何况,常生气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只有与同学和谐相处,你才能拥有更多的快乐。下面(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正确做法,老师给大家的建议是:(1、师读、2、生齐读、3、男女生读)

学会友好,不嘲笑缺点。

学会尊重,不欺小凌弱。

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

学会理解,不撒娇任性。

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有了上面的原则,遇到下列情况,你又该怎样做?相信你会正确处理。(出示)

(1)你的同桌要在桌子中间画一条“三八线”。

(2)考试时,你的同桌没带橡皮,可是昨天你跟他借笔,他没有借给你。

(3)选班长时,你的好朋友当选,你却落选了。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师小结:是呀!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你对别人友好关爱,别人也会还你一份友好关爱,奉献一份,收获十份,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奉献着,相信你也会快乐着!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2

1、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2、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克服自卑心理,学会欣赏自我和悦纳自我,树立别人行,我也能行的思想。

准备活动中所要用的各种情景问题。

1、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今天我们学习树立自信心,做情绪的主人。

(二)学习如何控制倾情绪

A、关成的学习成绩退步了,应该如何对待?

B、小花是怎么对待跳绳失利的?

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如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A、宣泄法。 B、转移法。 C将心比心。 D、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

师:王__爱生气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生气影响身体健康。

生:生气容易使人得病。

生:生气容易影响同学关系。

议论时,如果时间允许,可多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1、 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张海迪是怎样克服困难,成为作家的故事,明确告诉学生是自信心的力量!

师:小龟丁丁为什么开始不敢爬坡?

生:过低估计自己、自卑心理作祟、怕自己笨手笨脚,被人笑话

师:后来,丁丁怎么做的?成功了没有?

生:在龟爷爷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在龟爷爷的帮助下,大胆地尝试;他不怕困难,大胆去做。

师:你知道丁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的孩子。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在做事之前,就认为自己不行,是自卑的表现;后来他做了勇敢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是自信的表现。

指点迷津:我们应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四) 总结全课:可请同学归纳总结,使同学们看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自信。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3

一、活动主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六、活动目的:端正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良好的状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三)、分析现状及原因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这一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

但是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级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就在这种.种追求中,会产生种.种困惑。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于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1、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如,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初中生对自己的认识超前而父母对初中生的认识滞后的情况。在一些问题上,初中生渐渐不再把父母和老师当作,而开始能够客观的评价他们了。由于成人对初中生和初中生对自己的认识上的差异,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初中生出现强烈的反抗。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也叫做第二反抗期。初中生的反抗心理的特点是:1、态度强硬,举止粗鲁;2、漠不关心,冷漠相对;3、反抗的迁移性,即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成人团体中某一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予以排斥。

2、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3、勇敢和怯懦并存;4、高傲和自卑并存;5、否定而又眷恋童年。

6,对未来开始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发觉自己小学时的想法理想很天真,自己现在的情况无法达成而全盘否定,导致理想轰然倒塌,失去了对学习生活的目标而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在学习上很是苦恼,总为学习上的事烦心,以前成绩很好,可现在很差。我感觉我现在是一无是处,学习不行,运动不行,也没什么爱好。我现在很是苦闷,我已经很用心了,为什么我的成绩比别人差,为什么我要学的这么累,为什么每次考试感到都倍受打击。功课开始落下,因此而逐渐讨厌学习,产生抵抗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首先这是你心理正逐渐成熟的一个表征,也就是说你会为你小学时的行为感到天真说明你长大了。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开始慢慢的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是好的,在这过程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得看你怎么去对待。首先摆正心态,不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过去的无法改变,你大可以理解成过去的一切都是为现在的你做铺垫!)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与自己实际确定目标,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给自己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提示自己不是一无是处,每天进步一点,循序渐进。

(五)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几个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1、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

2、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说话等。

3、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等。

4、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

(六)、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 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 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 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 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 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7、 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11、 了解自己的极限

12、 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13、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14、 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5、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6、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7、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8、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9、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

班会时间:____年__月18日下午班会课。

班会目的:通过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自测,使学生懂得对待考试会有适度紧张心理,但要注意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班会时间:____年__月18日下午班会课。

通过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自测,使学生懂得对待考试会有适度紧张心理,但要注意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⑴师述: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过平地独木桥”的游戏(学生过独木桥)

⑵述:让独木桥升高些。我们再过一次桥。(学生过升高的独木桥)

⑶让同学们谈体会,述:第一次过独木桥和第二次过桥心里有什么不同感受?

第一次过桥,大家很顺利地过了,第二次过桥,独木桥升高了,有的同学紧张得心乱跳,还有的同学的脚也在发抖,因为大家都害怕掉进河里,越紧张,越容易掉进河里。由于大家过度紧张,因此影响了大家正常水平的发挥。

师述:其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也非常紧张。我的眼睛不敢朝大家看,心怦怦乱跳,就是现在我也有些紧张,这是非常正常的。

⑴问:同学们,平时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出示:考试。

⑵问:你们在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

⑶让同学们讨论:(4人一组)

出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

⑷交流,你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自由谈)

三、我们怎样克服这些过度紧张的情绪呢?

⑴老师介绍:有三种减轻紧张情绪的简便技术。

⑵那么,我们怎样在考试期间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呢?

A、注意学习生活节奏。

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做到自我调节考前做好准备,考试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克服紧张情绪。

五、实践:“做个小记者”

用学到的方法,采访身边老师,并谈谈体会。

对考试漠不关心,抱“无所谓”的态度,也是目前某些小学生对待考试的不正常心理,同样应帮助他们认识其危害性,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克服过度紧张情绪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在学习中进行尝试,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能。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5

班会形式:让好学生们自己发言,说说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然后再叫不经常完成作业的人谈谈

班会主题设计: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身边搜集例子,用于班会中。

1、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班上所存在的问题,确定以《如何解决厌学问题》为主题。

2、收集资料:围绕《如何解决厌学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例如:厌学导致的严重后果的案例;厌学心理的心理测验题等资料)。

一、班主任致辞: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上进的班级,经过了四年多的努力大家都有所进步。但是有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厌学的现象,不完成作业。为了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好的学习,深刻了解厌学的危害性及其自信的重要性,我们班特地搞了这次的主题班会。下面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二、主持人发言:"每个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个阶段,小学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然而,有些同学从现在起就不完成作业,有厌学的现象,这些可怕的困惑围绕着大家,使我们离学业的成功越来越远,最后就影响到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很典型的小学生因厌学问题而导致犯罪的案例。"

林某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下课不想学,导致对学习没有信心。而且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受网络、游戏的影响,把本来应该集中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爱好上。再加上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忍心对孩子严格教育,对孩子的管教和约束力度不够,导致林某出现厌学心理。于3月11日晚,林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他技术欠佳,每次都被人捅倒。坐在林某旁边的一名年龄相仿的少年陈某也在玩同一游戏,陈某忍不住对林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眼的林某当即火冒三丈,因他平常专打血腥暴力的游戏,操起网络刀剑或枪炮,冲上去就杀他个天昏地暗,鲜血淋漓,不杀死对方就决不下网线。沉浸在暴力游戏中不可自拔。结果抓起网吧老板的菜刀,砍断陈某的脖颈、砍断网吧老板手臂,致使一死一伤残,铸成悲剧。最后直到警方赶到现场,林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了人。会不会坐牢?"

周某是个自控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常常考试 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其家长希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因此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是打就是骂,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对其家长的严加管教不服,不仅厌学,而且产生对抗心理,最后一气之下,选择了向这世上最亲的家人投毒。"某日晚上,他用牙签瓶装了甲_磷,趁母亲切土豆时,将甲_磷倒进烧肉的铁锅中。最后导致一死一重伤。

"从上述两例血淋淋的铁证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面对社会上普遍的厌学现象,再针对我们班的厌学现象,进行分析

三、班主任发言。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

①来学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②如何认识读不好书的问题

四、班干部就我们班所存在的一些厌学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因为不喜欢某中学科,而导致学习成绩一直下降,一直培养不出学习兴趣。

过敏性,即一种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较强烈痛苦的情绪反应行为。有过敏性厌学的学生对上学接触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常常是过敏的。

过敏性厌学的学生在其所厌烦的学科学习过程中,一般都能体验到极大的过敏性痛苦情绪。多发生于上进心强,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身上,其中又以女生居多。她们一般是那种积极努力学习、急于取得成效的学生,当其产生厌学行为后,一方面感到很深的恐惧、担忧,另一方面总是逃避对自己厌学的学科的学习。而恐惧担忧与逃避行为又加深了这种厌学行为的痛苦体验。

我们班某某学生,身高体健、性格开朗、精神饱满并情绪乐观。就这样一个身心健康得让人羡慕的学生,上课总是不能专心听讲,老师讲课他做小动作,回家不认真完成作业。

某某在一开始就是那种典型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后面波动。起初她想要奋起直追,可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后来成线连连下跌。分数一次比一次低。

非过敏性厌学不只是对某个学科表现出轻度的不适反应,多以心烦为主要体验,但体验不到极端的痛苦。这类学生中有一部分是长期学习落后并比较认同现状的学生;另一类是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进步不明显或有所退步,信心不足而情绪低落者。

五、主持人发言:"看到大家总结的几种厌学现状,我深感痛心,我们以后是继续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去还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经过老师和班委的商讨,我们总结出了几条缓解厌学情绪的措施。现在与大家分享: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我们还小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现在不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正确看待信心问题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

4、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6、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3)怎样克服精力分散

第一步,当出现某种厌学情绪时,应敏感地意识到,并提醒自己不能成为情绪的俘虏。

第二步,尽快着手拟定一份复习计划学习。

第三步,努力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六、主持人小结:通过今天的班会,我们受益匪浅。再大千世界里,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数不胜数,那么我们是浑浑噩噩的度过呢还是该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它呢?现如今我们这一代普遍与家长存在着代沟,所以建议大家多坐一坐,与班主任聊一聊。通过这次班会课,我们班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去面对以后的课程,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着转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把我们班建成一个优秀的班级体。

七、班主任评价班会:我们的这次班会非常成功,希望同学们一起努力!

厌学现象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不好好学习,没有文化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我们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健康成长,让厌学现象远离我们班。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6

阳光护航珍爱生命,心理育人激扬青春

(二)活动宗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树立求助和助人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塑造积极平和的健康心态,学会合理规划生活、学习和职业。

(一)学校心理健康宣传季教育活动(具体安排见附件1),由学生处、校团委和基础课部组织开展,二级学院配合落实“八个一活动”:参与一次启动仪式、了解一份倡议书,诵读一次誓词,参加一次知识竞赛,举行一次主题班会,推荐一个心理剧,举办一次心理健康讲座(联系专兼职教师),开展一次心理委员培训,多途径的澄清学生认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自我心理保健与调节,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二)宣传季本着“发挥学院主体地位,彰显学院工作特色”的原则,开展“一院一品”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二级学院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精心策划和开展至少1项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活动可以选用主题辩论、征文比赛、影视赏析、趣味运动、游戏拓展、展板宣传、心理手抄报、心理漫画、心灵诗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__年__月,学校根据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效果、创新性进行评比,评选出宣传季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心理剧和知识竞赛一、二、三等奖,予以表彰奖励。

(一)辅导站要高度重视,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要,在各班落实“八个一”教育活动,达到心理健康常识宣传,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

(二)辅导站按照学校活动和学院特色项目设计,指导心里委员履行职责,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组织发动同学积极参与。

(三)辅导站要通过学校网站和其他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报道活动和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四)辅导站要认真梳理总结,积累活动项目开展的图片视频、网络微文、师生反应、效果评估、新闻报道等资料和经验,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和效果。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7

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具体目标为: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倾听心灵的声音——做情绪的主人

小学生年龄小适应能力差,他们的情绪是多变的,学习成绩不好,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或在学校中受到戏弄、讽刺、不平等的待遇都会产生各种情绪。他们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2、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3、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二)送上一缕阳光——学会宽容

现在大多数小学生是倍受父母骄宠的宠儿,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他们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因此,在家里不知宽容父母,在学校不会宽容老师、同学,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宽容,与他人和睦相处,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引导学生思考心胸狭窄给自己带来的不良情绪,理解宽容的实质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2、通过参与活动,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老师以及他人和谐相处。

(三)生活对我说——做一个自信的小学生

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时会遇到很多困惑,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心,导致失望、消极、自卑,心理负担很重。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在“我自信,我能行”的心态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让学生了解自信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2、使学生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树立自信,健康快乐地生活。

2022春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心理健康课学到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