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科技越发达人类越脆弱,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重大人生启示录》第一部分  人生意义

“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
——这个描述有两层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必然规律。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认知的“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没有人的生活是值得羡慕的,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由相同的元素构成:无处不在的空虚、无聊,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地轮番上演,快乐幸福短暂稀有如梦幻泡影,不过是让你继续去忍受痛苦的安慰剂。你所羡慕的生活也终究不过是一次短暂的梦幻泡影。
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你想获得强烈的快乐感吗?我们知道通常建立在强烈痛苦上的快乐是强烈的快乐。这样你就要先邀请别人痛殴你一顿,或者让自己保持长时间的饥饿,方法是很多的。饥饿的乞丐获得一个馒头的幸福快乐岂是富翁所能想象的?

假设有一具机器,可以带给你任何可能的经验和感觉,例如,和你心目中的女神谈恋爱,或成为一个横扫战场的史诗英雄等。当你在体验的过程中,你会忘掉你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说,它带给你的是完全真实的体验。你可以选择一个模式,也可以选择无穷反复的切换模式。你一生将会是充满快乐的,各种快乐,直到死为止。你愿意拿你的余生都来体验这个吗? 
就人类对幸福和快乐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言,我们是愿意的。但,我们分明感觉缺少了什么,我们并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这是最糟糕的事实。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

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是什么的描述(即本质),"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有一天深夜,在似睡非睡的朦胧状态思考到自身这具躯体是如何得以存在的,感到毛骨悚然,背脊阵阵发麻。我们早已习惯了存在,而不会去质问它何以存在。
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是一个永远无法解释的迷。

《重大人生启示录》第二部分  想象

人最重大的欲望是性爱。人们对性爱的想象极为美好、灿烂,让灵魂为之震撼和颤抖,是天国般的快乐幸福。而现实中人们所体验到的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性爱的快乐幸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情感上的美好、甜蜜、幸福感;第二类是快感。在现实体验中,第一种感受与想象相比,等同于不存在;而第二种感受,与想象中的相比,极为平凡。如果抱着想象的快乐幸福去现实体验,会给人从天国堕入凡世的失落感。

性爱中还有一类感受是征服感。想象的性爱中的征服感,是极其暴戾的、剧烈的、生死的程度,这种来源于人本能的攻击性的强度可谓是对整个世界的攻击,自我的权威和尊严得到极致的满足,想象中的是那般巨大的征服感,那现实体验的呢?与想象的征服感相比现实体验到的征服感聊胜于无。

性爱包括了亲吻行为和对乳房的体验行为,而我还想特别说明的是,对乳房的体验行为,现实更让人失望,现实的体验是无感的。人们对乳交和口交的想象是一种比常规性爱更天国般快乐幸福的体验,而现实体验比常规性爱更为平凡乏趣。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她)经历过性爱,是让人"欲生欲死""销魂蚀骨"的感受——你要明白这只是感性、随意的说辞。这些不负责任的描述还有无穷多。

为什么现实体验是如此平凡,乃至无感?因为人在想象时使用的“感官”是虚拟的,其“感受”也是虚拟的。人在现实中体验使用的是现实的生理感官,而现实的生理感官相比想象的“感官”是极为麻木的,乃至就是没有感觉的。想象是纯精神的活动,也就是纯灵魂的活动,是不受限制的,一味高飞,而现实人被困于堕落和下沉的肉体,感受也受制于平庸的生理。想象是天国的世界,现实是平凡的世界。

我们不能否认性爱是人们感官体验上的最大享乐,是美食带来的快乐的六倍,但如果你抱着想象的快乐幸福去现实体验,一定会让你感到让人绝望的失落感和平凡感。我极力想对没有体验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澄清这种差别,是因为这种想象的快乐幸福有着和天国一样的感召力,它和人的其他欲望是不一样的,它关涉了生死、爱和本能的形而上冲动这些生命的根本命题,而如果想象的体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我们自然也无需承受因不得而经受的巨大诱惑和痛苦。
请切记:现实中的性爱体验完全不能和想象的相提并论,一个是天国,一个是平凡的世界。

有一类想象完全给出了具体的感受,比如性爱中的美好感、甜蜜感、幸福感,比如爱情体验的感觉,凡纯精神性、纯情感性的感受,大脑中会给出完全具体的感受。而非纯精神性、非纯情感性的感受——生理性的感受,比如性爱中的快感,人不能通过想象得到具体的感受,人只能做"判断”,这类想象不能视作“想象”,而是“想的”(以为的)。

人最重大的欲望是性爱,是性爱中的快感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最重大的欲望是纯精神性的爱情,憧憬爱情的人有着极为灿烂的和异性之间这种情感的甜蜜美好想象,而现实中的感受与之相比却也是极为平凡的。我们的一切纯精神性的欲望,现实与想象的相比都是如此。

照片、视频中的事物给人的审美感受和该事物在现实中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人们常常沉醉于照片、视频中的女子的美,而这种审美感受只存在于照片、视频中,现实中是没有的。

人们总是以为在富翁、贵族、明星的生活里,有一种非凡的幸福,它诱惑着我们。人们频繁地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中受到美女所带来的情欲诱惑,我们嫉妒那些美丽女子属于权贵、富人、明星,我们认为他们得到了多么美好的生活,我们也渴望得到,这让我们充满欲望,而现实却是平凡的,你所想象的美女给人带来的快乐幸福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多少人在青春时恋爱时对未来有着无限灿烂浪漫的憧憬、自命不凡、踌躇满志,而终究都落寞、悲伤地黯然收场、锅碗瓢盆,这种从星空的世界到终究(极其艰难、痛苦、悲伤地)接受了平凡的一生的转变,我认为比一切伟大悲剧都要让人热泪盈眶。

如果还有人的理想是使自己载入历史,我不得不泼一盆冷水,这是很虚无主义的,梵高、尼采、海子都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与其“本人”已经没有关系了,而且也会随着文明的变迁和随着宇宙的热寂而消失,生前的名誉呢?你想的是如此灿烂,现实中与之相比是非常黯淡的,尤其是非演艺业的,而夜半人静你独处之时更能感到它的空虚和与你“本人”无关。 那么你想,活着总要做些什么,有所追求,是的,但你要淡泊、平常心。

《重大人生启示录》第五部分  爱

我们可以对两个或以上的异性付出我们的爱情吗?当然可以。只要这爱情是纯洁的。

我们应当允许自己的恋人、妻子或丈夫和别的人产生爱慕和肉体的交流,只要他(她)对你不离不弃。我们在爱时要真挚热情,如果离开了也要像友人分别,不管如何他(她)曾经那么爱过你,将自己整个生命中的一部分激情给予了你。 

如果一个女子(男子)貌美,我们都会爱上,如果这就是爱情,这爱是多么脆弱、多么经不起推敲,于是这爱的热情是多么虚伪。

年轻的人分辨不清什么是爱,他们的生理需要不被满足了,他们寂寞了,他们以为这就是真爱了。而这绝不是真爱,爱并不出自匮乏,爱基于存在认知:两个人两个灵魂都深深懂得了自己这转瞬即逝的生命在这宇宙中的短暂和孤独,而对彼此生命充满深深的悲悯,这才是爱。

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深深的悲悯,无论他(她)是什么样的人,你都觉得他(她)可怜,他(她)就是你的孩子,哪怕他(她)是皇帝、伟人,你依然觉得他(她)可怜。 

我们的生命是偶然被抛到这个宇宙中来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孤独的,唯有真爱可以慰藉这孤独,而如果这一生没有得到过真爱,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我不相信社会上这无数的所谓爱情是真爱,多数都是冒牌货,只是性欲营造的激情使然(包括性欲情结,如恋父、恋母)。真爱也不是两个人故作精神高贵,鄙夷物质世界,追求文艺情怀,这样的爱情充满了幻灭感,让人忧虑。

一个没有高贵精神世界的人不足以谈真爱,真爱是灵魂层次发生的事情,多数人并没有灵魂。一个有灵魂的人是觉醒的,它必然时刻领悟到他(她)和他(她)所爱的那个人都是宇宙中孤独的生命,他(她)对她(他)的孤独有着深深的悲悯和同情。

《重大人生启示录》第八部分 安宁

每个人都是由三个"我"构成的,"本能我""真实我""理想我","本能我"又名"低级我",包括性本能在内的生物本能,只遵循快乐原则,如同动物,如:看到一个美女就要上,只有自我,不考虑他人;"理想我"又名"高级我""超我",是对本能我的限制力量,只遵循道德原则、完美主义原则等理想原则。如:认为"看到一个美女就要上"是不对的,是不道德的,是会有法律后果的,绝对不能这样!;"真实我"介于"本能我"和"理想我"两者之间,评价和平衡两种力量后,对现实做出反应,如:看到一个美女"本能我"要上,"理想我"不让上,"真实我"平衡这两股力量后得出了折中的决定:不上她,但要意淫。
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我”指的是“真实我”,"真实我"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制于"本能我"和"理想我"这一对矛盾的力量而自然形成的新的人格,相比于"理想我"的要求,它是不完美的,但是是正确的,因为这是“自然”要求的,“真实我”对现实的反应像风、雨一样,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然生发、演绎着,而无需干预,但以强迫症为代表的一些心理障碍违逆了自然之道,人失去了"真实我",而沉陷在病态的"理想我"中。所谓的康复就是回到“真实我”。
强迫症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心理疾病。“顺应自然”是治愈的药方。

“顺应自然”有两重含义,一是针对强迫症患者而言的,另一重含义是针对所谓正常人而言的,它的含义等同于心理学上的“接纳”:全然默许、全然理解、全然接纳。

从来没有哪一种人生智慧、哲学像“顺应自然”这样让我震撼。它是“我”的守护神,使“我”有家可归,不至于流浪、失魂落魄,强迫症是典型的无家可归者。这种人生智慧可以拓展到所有人面对自己和世界的态度:你的存在没有自性,都是自然在自然地生发、演绎它的世界。“我”只是一个观察者。

自然在自然地生发、演绎,人也在自然地生发、演绎,由人构成的社会也在自然地生发、演绎,如果你发现他人和社会有很不合理的现象,感到不对、荒诞、败坏和不完美,不要以完美主义的立场去批判,你要明白那是自然本身在生发、演绎,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不只是生活在当下的物理时空里,还生活在人类既有的意识形态里,有着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观念让我们感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坚实可靠,我们的活着有一个既定的灯塔和方向。而现在的人类正处在一个物理技术剧烈震荡的变革期,尤其是对人本身的技术变革,比如直接针对人脑的技术、长生等,原本稳定的意识形态变得不稳定,整个既往的价值系统都会崩塌,这会导出一系列的痛苦,让人感到虚无主义、荒诞、迷茫,人类越来越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只要我们秉承“顺应自然”就是在秉承一种正确的生活。

我们活在世界上都有恐惧,都有怕,怕受到意外伤害,怕得绝症,怕自己只剩下大脑清醒而身体瘫痪,怕孤独,怕失去亲人,怕一生平凡,怕得不到爱和尊重,我们是被恐惧填满的,充满不安全感,我们坚决不肯接纳它们,于是我们反抗,这种反抗促使我们去获取、占有,耗尽心力,乃至患上心理疾病和精神分裂,可终究怎样我们才能获得我们以为的安全感呢?除非死亡。
我们在此探索人的可能性和接纳的底线。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你接纳的底线在哪里。你可能发生什么?你是没有经过你的意志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从概率上看,任何可能发生在人身上的事都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而你接纳的底线就是可以接纳任何可能。这接纳不在乎你是否愿意,而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的出生本身就注定了我们是“无我意志”的,我们是一种“无我”的客观存在,在自然界看来是如此,在他人看来也是如此,在自然界看来你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和一棵树,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在他人看来,你和一块石头,和泥土也没有区别。唯独在“我”看来,“我”是一种超然的虚空存在,有绝对意志——人们必须打消这个错觉,我们要尝试去离开“我”,让“他”自然生长,全然接受自然母亲所安排的命运。——这是最底层的生存态度,是生命最后的底牌,这也是被造物规定必须如此的。一旦你接受(事实上,你必须接受,这是超越个人意志的),治愈的转机便出现了,原本你坚决不能接受的从客观事实上看是必然可以接受的,可能你还会有挣扎、不甘,但只要你加强意识:在你的意志之上有更强大的意志,一种造出你的意志,你会渐渐臣服,直至你的心态全然回归自然,成为其一部分。
如果你明白了以上所述,你接纳了你作为自然之子的命运,你应该会哭泣。以前你是多么孤独,一个没有依托的孤魂;以前你是多么痛苦,只有你一个人在极力抵抗而无人分担你的痛苦;以前你还可能虚构了一个理想的“自我”而维持可怜可悲的自尊心。现在,你终于解脱了,你要和曾经那个你说再见了,你应该哭泣,就像送别一个一直陪伴你的亲人。你应该哭泣还有一个原因,你接纳了你作为自然之子的命运,往往也意味着你接纳了平凡,曾经你是如此不甘平凡,对平凡的一生深怀恐惧,而现在你接纳了这样的命运,你将要亲手埋葬那个桀骜的自己,如何不悲伤?
“顺应自然”是极富魅力和神秘色彩的哲学智慧,在语言说教上它非常简单,但如果你经历过深重的精神痛苦并亲身实证修行,才能领略到它的不可思议,奥秘、灵性、神奇,就像上帝在午夜在半空中对你的教诲。

“托底接纳”,是一句咒语,它的仪式表现是伸出左手,掌心朝上。——一旦你有内心冲突,有焦虑、痛苦,要默念“托底接纳”,或者还可以辅以仪式,你要加强这种觉察,使它的能量加强,直至你不惧怕任何而随时能获得安宁。
人们的自然属性失去得越来越多,人类生活接受自然的指引已越来越少,倘若不能学会“托底接纳”,将会面临无尽的精神灾难。

我生恐你将“托底接纳”有时理解成甘于现状、不思进取、拒绝改变,“托底接纳”绝没有这个含义,“托底接纳”指的是人作为自然之物的自由、自然演绎状态。自我仿佛是纯粹客体的,我们不做人为的干预,它可能是保守退缩的,也可能是积极进取的,可能一时这样,而另一时又那样,我们只是观察者,而不干预它,随它自然生发。

“托底接纳”(无条件接纳任何可能)是教人在遇到痛苦时,超越“自我”、超越生死、亦生亦死、生和死皆无所谓。
“托底接纳”不是虚无主义,它承认人类建立的任何一种价值观,包括虚无主义,它只是告诉你人生的最根本的真相和真理是什么,就是:人以“无条件接纳任何可能”而来临,人是自然自由、自然生发、演绎的产物,我们消解掉充满“我执”的“自我”,而任其自然自由生发、演绎是一种完全正确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形同你的“自我”坐在云端,在人间放牧肉体。

生而为人,需要倾尽全力去做的不是寻求所谓的成功,而是要学会“托底接纳”;无需对现世倾注过多的情感,那些让你难忘的、感动的、仇恨的,总之让你情绪激动的纠缠你的情愫都可放下,它们不过都是自然自动自发的生发和演绎,是无数种客观存在中的一种,它们都不属于你。或者说它只是无数种存在中的一种而已,仅此而已,无需在意。

容易动情的要戒掉情感,有深重情结的要戒掉情结(如果它们带来了悲伤和不安的话),有欲望的要能控制欲望,做一个观察者,接纳任何,直至内心安宁、自由自在。
人的回忆往往都带有悲伤情绪,会让人沉溺其中,这也包含在所要戒断的情感中。

《重大人生启示录》第九部分 信仰

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三大诘问:存在为何得以存在?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源是什么?自我意识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一千年前稗子和稻子长得完全不同,稗子被视为杂草而被农夫铲除,一千年后稗子已经长得跟稻子极其相像了,可以骗过农夫而避免被铲除,这被称之为主动适应环境求生存的进化。
一千年前第一株被铲除的稗子并不知道自己是被人割掉了,还是被牛吃掉了,也就是说它不知道自己被消灭的原因是什么,除非它知道是被人因为知道它不是稻子而加以的铲除,否则它没有必要拟态稻子。我们即便假设它能做出这样的分辨,它又如何将这"危险"的生存信号通过种子传给它的子嗣?那些未被铲除的稗子没有受到被铲除的刺激,自然也无需进化,可以因循守旧地生活。那些生活在人迹罕至地方的稗子也没有模仿稻子外形的需要。但,它们集体"顿悟"了,它们一起走向了模仿稻子外形的进化之路。
动物极其复杂的生存本能行为更是不可思议,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在此无须详述。事实上,只要你留心生活,便能很容易发现身边动物的无数行为乃至任一行为都充斥着不可思议。比如一群鸡突然被网围住后,它们会试探每一个网孔,察看是否可以走出去,它们会探索很多次才停止,有的鸡的探索行为似乎停不下来,到了第二天它们又重复这样的探索,直到某天它们都停止了这种探索,而为什么?一旦你询问为什么,不可思议就产生了,鸡的记忆是非常短暂的,按理它们因为无法保留记忆而会无休止地探索下去,那么是因为什么使它们停止了探索?
启示一、我们对自然界生物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神奇”和“神秘”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人的逻辑,以“人”来度量万物,而自然界还有很多逻辑是人不知道且超出了人的经验和理解的。这些“神秘”的逻辑也可以理解为是唯物主义的,只是我们还不掌握这些物质规律而已,不存在神。比如,一切存在都有某种整体性,生物受到“整体”的支配,而我们看不到这种“整体性”的存在。
现在的稗子与稻子只是外形极为相像,如果人工能用机器鉴别铲除稗子,稗子的进化方向是否是和要稻子在外形上完全相同?如果稗子做到了这一点,而人类使用透视基因去鉴别铲除稗子,如此彻底能分别稗子和稻子的本质,那稗子的进化之路是否就是要成为稻子本身?——我们无从知道结局。
进化论只是对事物的一面进行描述的科学,而不是本质。
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农场主假说: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下了油锅。
经受过哲科思维训练的人都明白这一点:人总是希望认知到存在那个最终极、最本质的真相、真理,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人”本身的形态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认知是受限的,比如人有眼睛,于是他便以为世界是有颜色的,颜色不是存在的本质,而只是与人的眼睛耦合出来的产物,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颜色——而人所认知的全部也都只是人这种东西的存在耦合出来的世界。人的一切哲学和科学都是耦合和自洽,存在的终极真理永远不可触及。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大爆炸而来的,科学家寄希望于能解释宇宙来源的这第一因何以成立,也就是宇宙为何会大爆炸。
我相信会有一天人类能解决这一问题,但同时一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让人联想到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的徒劳。人们是否想过,随着某一问题的解决而会演绎出新的问题并永恒演绎下去,这根本原因并不是外界本就如此,而完全就是
由于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也就是是人的存在本身导致的问题。

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也总能遇到各种鬼神的故事,总被描述得是如何真实云云,绝大多数都可以用科学或心理学、精神学来解释,但却极小的一部分是不可解释的,比如托梦破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梦境擒凶"事件,"梦境擒凶"是cctv顶着巨大的“非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压力制作和播出的纪实节目,大意是某男子在异乡被杀害,其姐姐连续做梦,被弟弟告知已去世、去世地点环境、尸体掩埋地方路线,而这一切均被警方一一证实。而我相信还存在很多比这个事件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件。(如果你是外国人我需要跟你强调中国的意识形态非常特殊,cctv和一众警察集体撒谎的可能性为零。)
敬告:你既往所接触的"濒死体验"的信息中有大量信息是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乃至有的内容是编造的,而如下一段引号内的描述值得你去相信:
“作为‘濒死体验’中唯一一个感知物理世界而非精神世界的阶段——"灵魂出窍",对心灵实体的存在是最有说服力的。在这个阶段的体验中,你看到和听到了一些原本无法看到和听到的事情,但事后证明这些事情的确发生了。科学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主要针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在符合绝对科学精神的有限的研究材料中显示有少数病人(五例)描述了在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完全停机后长达三分钟的时间里病房所发生的一切细节。”
传统的对人的心理功能共分为四种:感觉、思维、情感、直觉,我认为还有一种,它的出现非常罕见——顿悟。顿悟是超经验、超逻辑因果的洞见。
在我生命中发现过一些难于理解的事情:
其一,我五岁,在电机上看到一幕,一个书生被一个美丽的女鬼蛊惑,在棺材里,书生压着她的美丽胴体,两人像蛇一样地缠绵。——那一刻我完全理解是怎么回事,并深深渴望自己是书生去经历这样的体验。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这一幕记忆被唤起过很多次,但并未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我经历过男女之事后的某一天突然感到,幼年的那一刻很不寻常,是超经验的洞见。我深谙心理学,它并不是我的幻想,或者记忆混乱,而且有那么多次的记忆复现。
其二,我八岁,夏日午睡醒来后,一个人在中学校专门用于堆放垃圾的围墙里玩耍,我看到一艘极其类似现在直升机(但很小,只有玩具大小,没有螺旋桨,没有发出声响)的东西在半空中飞,我来不及抓到麻秆把它打下来,它就飞过墙去了。我感到遗憾,心情久久不能平息!那是在贫穷的中国80年代一个落后的乡村,即便是在发达的美国,那时候也没有这个事物,而那时我竟然完全理解它是一个什么东西。由于当时根本没有这个事物,所以不存在把一个飘在空中的塑料袋幻觉成这个事物,也不存在一个儿童渴望得到这个事物导致的想象与现实混乱。(我在十四岁时还反省过它是不是UFO之类的存在。)
这样一些超经验的洞见还有一些,直到现在还会偶尔发生,使我深感疑惑。
我在四川泸沽湖的篝火旁有着强烈的愿望:能和一个摩梭族这异族的女子走婚,而很快就有一个摩梭女孩子走到我的身边当着一群摩梭女孩子的面说:"今晚我们走婚吧?"(我竟然毫不犹豫地害羞地摇头拒绝了),而后来我注意到一个事实,"走婚"绝不是我们所以为的浪漫的性开放,摩梭女子不可能对一个外域来的陌生人说出这种话,这是超越了她们的伦理的,那还是泸沽湖摩挲族文化和信仰的纯洁期,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而那一幕又的确发生过,一种愿望被感应的奇妙感还萦绕在皮肤上。 
我在某座小山上看到很多蝴蝶,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有个蝴蝶会停在我的额头上——我看了看四周没有纯黑的蝴蝶,于是心想:也许有个纯黑的蝴蝶会停在我的额头上,过了一会,当我已然打消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一只硕大的纯黑的蝴蝶突然出现在我的眼镜上,那一刻,绝对不是惊喜,而是惊悚和头晕。这真的只是巧合吗?还是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实际上在当时我不愿意是后者,因为这给我带来某种不安全感和虚空感。
我们都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占据着时间和三维空间的存在物,与客观外部事物有着绝对的界限,且是唯物的存在物,而可能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远远不只是我们此时此世观察到的自我的身体,还有更庞大的部分,有一个整体的自我还并不为此时此世的我们所知晓,且具有超越我们理解的“神”性。
所谓天国,也就是你死后,生前未曾实现的幸福都会一一迎来。
比如某个未得到的女子。
天国之所见都源于你的愿望,天国只以表象呈现,每个人所期待的不同,所以天国的表象千变万化。——也就是说那个向你迎面走来的你未得到的女子也只是一种表象,但一切都完全真实。
天国只有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也并不会存在在那里。——否则自己会被他人异化为物,这与天国的旨意相悖。
超验主义者愿意相信大自然就是神圣的母体,是神的化身。
一、强调灵魂的最高价值。神圣的灵魂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而且是相同的。上帝就是“超灵”。超灵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每个人的灵魂,每个人的灵魂也可以畅通无阻进入超灵,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沟通。
二、强调自然,认为自然是灵魂的影像或外部表现,是上帝的一种“投射”,是“上帝投在我们感官上的巨大影子”。每一个自然法则在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对应物,所以自然法则与精神法则是完全对应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非常相近,只不过前者代表较低层次上的活动。
三、要完全地展现个人灵魂的能力,个人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工具。每个人必须是坚定的追求者,必须通过自身为自己发现上帝,其途径是完全服从或彻底相信个人直觉。代表人物有爱默生,梭罗等。
神不在他处,就在脚下。
请从今天开始坚信:对德行的修为是一件紧要的事情。
对德行的修为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从对社会他人本能的自卫、攻击转化为本能的尊重、理解,会带给你太多的好处,"尊重别人就是庄严你自己",请你相信,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温柔,你的梦境会改变,你的姿态、语言乃至面貌都会发生改变。
我待每一个人都谦卑,有时甚至是自卑,因为在另一个独立地创造了一个独属于他的世界的生命和灵魂面前,除非你是上帝,否则你屁也不是。
时间就像流逝的水,是流逝而不是消失,流逝的水仍然存在着。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也都不会消失,而是永恒地被宇宙记录。
对比你弱小的一定要珍惜,对他(它)要温柔、尊重,这是你修行的机会。你以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虚无的,不!一切都在永恒中,并且是活着的,而不是死去的成为历史。
天国不是统一的形态,它随你的善而展开,或者随你的恶而展开,它不是上帝为你安排的居所,终究是你自己所创造的。就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你在创造着一个世界。你的心中有崇高,那个世界必然有着崇高的美;你的心中有卑鄙,你在那个世界必然会被卑鄙所回应。善者被爱环绕,恶者在炼狱煎熬,信上帝的会见到上帝,新真主的会见到真主,信佛陀的将见到佛陀。
情感本体论:你在用你现世的情感建筑来世的居所,唯有现世尽可能多地去感受善良、美、爱、高贵、抒情,那来世的居所才亦如是的美好。
反之你的阴暗、冷漠、灵魂空洞便是在为自己建造恐怖、阴冷、孤独的地狱。——世界由你的精神投射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化身。
使你心中安详、甜蜜的就是修炼灵魂的方法。
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遭受让人生不如死的痛苦,我本不存在,却并不出自自己意愿地被抛入这个世界,遭受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生不如死的痛苦,如果没有人为这痛苦负责,如果这痛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多么匪夷所思的事情。
垃圾堆边一只瘦骨嶙峋、浑身长满脓疮的流浪狗在哀嚎,它的眼睛里充满无辜和忧伤,当它的眼神与我对视的一刹那,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只剩下我和它,一个疑问刺痛着我的心:它是谁?它为何得以在这个空间以及时间存在?它为何要承受这完全是外在所强加的痛苦?
当我亲身感受肉体的剧痛或者看到身患疾病忍受剧痛的人的时候,心中也不免疑虑重重:
生命的最初是基本粒子,是没有痛苦的,可为什么要进化、为什么要求生存?而不惜以承受巨大的痛苦为代价?如果世界是虚无主义的,这未免太荒诞了。没有人愿意承受这虚无主义的痛苦。自杀无疑是对抗这荒诞的最勇敢的方式。
我确信万物皆由一种意志所控制,它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要带我们去哪里?如果以进化得完善为目标,这本身就是死路,一、“完善”本身充满歧义,什么是完善?二、如果把完善理解为某一势态的极端的话,一旦达成完善同时意味着这一势态被消解,不存在。这实在是太过诡异的答案,其状态根本不能想象。其他生命体又如何定义完善?一只狗、一棵树如何称之为进化得完善?世界存在的本义并不在进化目的论中。是宗教都认为的世界的升级吗?这不过是基于人类有限智力的演绎——虽然我们作为被造物根本不可能揣度造物主的意志,但我们仍然可以去确信,一切都不是虚无主义的,一切都有意义。
我现在对人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与过去的感觉是很不同的,我一度怀疑是因为年龄的增长的一种自然的人生感受,但肯定不是,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完全充实,完全空虚;一切真真实实,一切又如遥远的并越来越遥远的光波;妻子、孩子是很具体的事物,但有时又模糊得只是一个概念……这种感受我曾经偶尔有过,但现在是持续的,一睁开眼就认知到这是一个奇怪、无谓的世界,“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成为日常的自问自答。好好活着,可以;立刻死去,也是全然接受的。所有人所固守的那些世俗的信念、价值和意义我都能在直觉中理解到,却陌生得像史前的事物。
有时情绪又非常强烈,想哭,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正在遭受悲伤和痛苦的人,为每一个从根本上说都只是这宇宙一粒尘埃上偶然存在的旋生旋灭的孤独的生命。 

《重大人生启示录》第十二部分  未来人类

人有匮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比如一个男性匮乏女人,一个女人匮乏男人;生命力匮乏能量,会感到饥饿。如果人类科学文明是要去消灭人类的种种匮乏,就是消灭自身。而科学文明的目的又确实是这样,它不断追求高速消灭距离,制造美女机器以弥补爱情,追求长寿、永生而消灭死亡。终究,人类会在绝对的无聊和空虚中消灭自身。让人感到悲剧性的是人类反省也无益,因为人类总要找一点事来做以打发漫长的时间。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对未来人类文明并没有兴趣。

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是在不断消解困难,消解意义,消解欲望。——这本身极具荒诞性,是我们每一个都在参与演出的喜剧。

人们追求快乐,未来人类可以轻易获得快乐,就好像是充电一样,但这种即刻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将使他对欲望本身麻痹,对欲望本身没有欲望。而且人类物质文明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使人一直处于快乐中,人的大脑不能一直接受某种刺激,否则它将感受不到这种刺激。——于是未来人类会控制自己的意识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比如"30天内快乐7天",或者(如果有可能的话)使用消灭记忆的方法使人永恒持续获得快乐,但永恒持续的快乐是外人所观察到的,而不是其本人体验到的。——如上这些都让人感到生命的虚无、无意义。——也许,未来人类的科技也可以把"人类对意义的反省"也消灭掉,但无论怎样,都让我感到不如现在这样可以尘归尘、土归土。

(我们在此谈论的是追求快乐幸福,而如果反而来,一个邪恶的科学家将你的大脑放在缸中,始终使你的大脑不死,再编辑你的神经系统和精神世界,使你沉浸极度的生理痛苦中以及使你沉浸在恐惧的世界感受极度的精神痛苦,而这如果也是永恒持续的呢。——在此,我们不得不引出一个性命攸关的疑问:自然诞下了人,人的极限在哪里,并是否会为此负责。)

一个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时代是最好的?就是每个人都能去寻求自我实现,超出于此的一切科技文明都是无用的,不只是无用,而且是有害的。而“自我实现”所依赖的科技文明并不高明,更多是个人精神品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

人类的灭绝是一件毫无悬念的事情,今天就是灾难的前夜。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的冰川融化,被锁死在永久冻土下的甲烷将大爆发,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三倍,而这一切是不可逆的,人类已经错过了“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主题,全球各国首脑高度关注,但在各自经济发展利益面前,没能达成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人类对价值问题一直处于懵懂状态,他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他盲目地坚信未来文明是好的,事实上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举两个至为通俗的相仿的例子,有文化情怀的人渴望回到过去的某个时代,觉得那是多么有意思的生活;仰望星空的人希望外星人降临地球并带来人类生活的革命,觉得那是多么好的生活,但如果这些实现,你很快就发现,你只有三天的热情,三天之后世界依然平凡如故。

人类该如何去是一个荒诞的提问,因为他没有一个更好的去处。准确地说只有“使肉体和精神不再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这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更好的去处,再其他一切包括你畅想并渴望也拥有的未来人类可以领略的快乐幸福以及无所不能的神级文明都是荒诞和毫无意义的。而且未来我们称之为“人”、“我”的这两个东西本身都是可以被解构、消解、取消的。 现在的人类只有做两件事不荒诞,一是解除人的肉体和精神难以承受的痛苦,二是重构信仰或者说是为信仰保留余地。

在科技爆炸的时代,人们所秉承的生活方式,坚守的法律和道德都会被颠覆。人的精神系统有程序构型,一定有技术可以予以解构。孤独、无意义、死亡、自由这些沉重的生命体验都不复存在,爱、恨、个人尊严、梦想和追求都被彻底消解,人类历史文明都将成为毫无意义、无法解读的符号。也许,明天醒来这一切就发生了。我们不过是蝼蚁,在闪光的泡影上打量自身。人所艰辛构建的不过全是荒诞、虚无,当下的生活只是梦幻一场。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的一个演讲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了,他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缺乏审美教育,未来会一败涂地。周老师一直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曾说:不让孩子学艺术,就是断送孩子未来!真正的审美教育注重品质、品味,注重提升每个人的精神文化内涵。互联网思想也特别推荐一篇周海宏教授的演讲:《消费升级时代,艺术素质攸关企业生死》。


周海宏:消费升级时代,艺术素质攸关企业生死

来源:混沌学园 (微信号:hundun-university) 本文根据周海宏2017年4月1日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这个问题与问别人“为什么要喝酒”的性质是一样的。
为什么在中国要特别来谈这个问题?因为这么多年来,艺术在中国都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
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凡是和学习无关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费时间”。有家长在网上秀自己的成功育子经验:在他们安排得时间表中,一切和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都没有。
他们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的,在这其中,却没有艺术、没有游戏,没有交友、没有自由。
  • 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的话,你应该知道: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东西,你没有让孩子学,却让他学了大量没用的东西。

  • 家长可能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获得他说希望的人生。我想告诉你们:你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我们大量家长把理性的、知识性的东西放在了孩子的童年。让孩子数数、被小九九,甚至被元素周期表。
当你这样进行所谓的早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你是: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
你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

却不一定能地懂得感受幸福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
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
科学与艺术,二者犹如鸟之两翼。如果不从小重视孩子感性意识发展的话,你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你就亲手扼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因为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脏、乱、差,单调乏味?
其实有了“感性素质”的概念以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这个人的感性素质低,感觉不到环境多么恶心。
一个人如果感性素质低,他往往会忽略和放弃对环境感性品质的要求。
有一对夫妻,两个人打架。原因是,他们想买一台洗衣机,好看一点的1600块钱,难看一点的1400块钱。
老婆的感性素质高一点,想买好看的;老公感性素质低,认为1400块就能用了,为什么要多花200块钱。
  • 实际原因就在于双方对环境感性品质要求不同。

  • 深层原因就在于双方的感性素质有高低。

提醒大家:如果你们的感性素质高低不同的话,你们会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严重分歧。感性素质高的人,往往愿意为美化环境、享受生活付出成本。
现在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夫妻在装修的时候特别容易吵架了吧?那是感性素质高低的大暴露。找对象,一定要找感性素质相当的:你要讲卫生,就找一个爱美的。你要乱七八糟,就找一个油渍麻花的,和谐。
不仅如此,感性素质低的人,不会享受生活。或者,倒过来讲,不会享受生活,就是由于感性素质低。
我曾经在桂林游览,坐游轮。在游轮上有两个人,整整三个小时从头睡到尾。有的人旅游就是这样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点拍照。 
大家出去旅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和感性素质低的人搭伴——特没劲。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是睡觉就是打牌。
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首先要拥有幸福生活的条件。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要高的多。感觉麻木,使很多人失去了本来能够体验到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很多人在物质水平提升了以后,并没有觉得幸福如期而至?
就是因为有条件,却没体验。根本原因就在于感性素质低。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却缺乏文化艺术享受时,还会滋生很多贫穷社会说没有的社会问题。比如,嗜酒、吸毒、赌博。
为什么?一个人的生命总量是一个常数,不花在这些地方,就会花在别的地方。

未来将是“雅者为王”的时代

就会像如今学识不高却想成功一样难

有的家长会说,连获得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都没有,怎么谈幸福生活的感受。总要先有条件,后有体验吧?
那么我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谈一下,感性素质的艺术教育有什么用?大家现在所谓的成功,基本上就是当官、做领导、挣钱了。咱们就从挣钱的角度来讲。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的国产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之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差距:外观难看、工艺粗糙,使用不人性化。
我们用哲学的高度来统领概括这个现象:感性的质量低。
产品的品质,其实有两方面的质量构成:
  • 功能的质量,要实用。一个破塑料杯子能把水喝到嘴里,功能就算足够了。

  • 感性的质量,也就是审美。实用与审美相加,才是一个产品的品质。

很多企业家朋友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把水喝到嘴里的破杯子——有一点设计的杯子——有一点好看的杯子
这过程中,提升的都不是功能质量,提升的都是感性的质量。产品价格的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翻番,不是功能发生了变化,而是体验发生了变化。
但是特别遗憾,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家,由于他自己的感性素质低,一到产品该升级换代的时候,就老在功能上下工夫。他们搞了很多新功能,却忽略了感性品质提升,不舍得在感性品质上增加成本。最后你的产品换了代,但是并没有升级。
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区别不是功能的不同。
哪个山寨货没有强大的功能?奢侈品和日用品的功能是不是一样的?
苹果靠什么征服了世界?
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技术变成了艺术,让产品成为作品。它的核心竞争力,是感性的智慧。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自乔布斯死后,苹果的特色不是特别突出了。
如果乔布斯活着,苹果6的天线不会这么难看;如果乔布斯活着,苹果7的摄像头恐怕也不会那么高。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服装建材、美容化妆、装修装饰、汽车手机、酒店医院,凡是需要感性品质的地方,都更相信外国产品,甚至把高端产品拱手让给国外企业。
我们必须从深层分析国民素质的原因。21世纪中国开始全面迈入了小康时代。
小康时代,是感性需求全面升级的时代,因此,小康经济是感性经济。因此,这个时代企业家的感性素质,对整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是生死攸关的影响。
什么是生死攸关?波导死了,华为活了。
2017年4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登上混沌研习社讲堂
谁还记得他的手机在哪里?
上千万的研发费投进去,几个亿的生产销售、广告资金投进去,由于外观难看,使用不人性化,惨遭淘汰。
我想请各位想一下,波导手机的消失和他“手机中的战斗机”这个广告语有什么关系?这个广告语来自于小品中的一句话。手机是一个高科技产品,你拿一个低俗的东西为高科技产品做广告,不是自杀是什么?
营销人员、广告公司感性素质低,艺术修养差,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但是企业家的感性素质、艺术品味也低,采纳了这个创意。最后几个亿的广告费投进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波导是一个低俗的产品。
过去几年,我几乎每年去一次华为。但是在2013年,我去了六次华为。在一次我给华为研发高管团队的讲座上,华为的高管说:华为当年出一款手机,小样打出来发现,长度比设计长4mm,厚度也比设计厚2mm。可以想像,这手机还能看吗?
这就是因为每个环节的人都不把感性品质当刚性要求。
华为说,我们是工程师文化,员工97%出身理工科。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缺失。不是因为你是工程师,学的是理工科,而是因为工程师和理工科教育,严重缺少了审美和艺术的教育。
后来,华为决定把他们的产品设计中心放到法国,把质检中心放在日本。
这是高层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可以支持你理念的员工。
后来,我曾经收到华为一款土豪金的手机,拿到后发现没有LOGO,我立刻打电话问高管“为什么”。7他说这种金属拉丝表面背后印LOGO特别不好看,就没有印。
我当时立刻点赞。因为华为能够为了好看而不印LOGO,可见他们把感性品质放在了怎样的高度。但不得不提的是,这位高管的补充:这是因为我们的外国员工一致反对。那么,为什么反对的不是国人呢?
我们也要反过来讲:如果高层没有一致共识,没有接受过审美教育,又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创意呢?
我们把国家的企业家分为三代,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第一代,在改革开放时率先下海的这一代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勇气。在那个时代,只要敢干,就能挣钱。

  • 第二代企业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理性。

  • 第三代,是以乔布斯为代表的,具有很高艺术修养、审美品质的人,是他们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未来。

我提醒各位:也许,你们已经赶上这个时代了。如果在未来,你们缺乏艺术修养、感性智慧,你还想取得成功,你所遇到的困难是和这一代没有受过像样高等教育的人遇到困难是一样的。
记住,感性素质低的人成功难。

缺少艺术教育的人幸福少

缺少艺术教育的人成功难

缺少艺术教育的人破坏大

有的老板开餐馆,却越来越不景气,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门口两个迎客的门童塑像太难看了。一个人能把这么难看的玩意放在门外,就可以想象门里的脏、乱、差。
为什么我们国家服务行业水平普遍偏低?
但凡是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人,有一点点感性的要求,都不会导致这种结果。但遗憾的是,每一个环节的人,都没有要求。一个人连自己都没有感觉,怎么能体验到你的感觉。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到处都糊弄事。
我们国家当前面临如此可怕的环境问题,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全民感性素质低。特别是历史上,我们把大量感性素质低的人提到了领导岗位上,我们需要从根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记住,感性素质低的人破坏大。
出路在哪里?毫无疑问,提升全民族的感性素质。
如何提升?请注意,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感性素质低的民族。
我一直认为中国当下如此可怕的环境问题,是和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压制人对美的愿望,否定艺术审美功能的一种报应。
如果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能够持续30年强化艺术教育,培养出一代热爱美,热爱艺术的公民来,我们现在苦恼的很多问题都不存在了。
但是遗憾的是过去30年来,我们仍然不是这样做的。在当今中国,中小学还是动辄就停音、体、美这样的课程。
艺术能够培养我们的感性素质,提升感性智慧,美化我们的生活。它是推动人类感性文明发展,人类在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职能。这方面职能在中华大地上被大大忽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了。
  • 缺少艺术教育的人幸福少。

  • 缺少艺术教育的人成功难。

  • 缺少艺术教育的人破坏大。

改革开放初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口号迅速传播,通俗易懂。让我们国民重视了科学,重视了理性。
我也想发明类似传播的话,让大家重视艺术:要想成功幸福,从小热爱艺术。
这就是为什么我到处去呼吁,让我们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各类艺术素养。
特别是在座各位精英阶层,你们是这个国家发展的引领者;特别在座各位年轻人,你们决定着祖国的未来。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脆弱 的文章

 

随机推荐